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1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是近代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潮,也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很多人认识人文主义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否认中国有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这种看法,本人持不同的看法,下文将阐述我的观点。

人文主义这个概念一般认为是在19世纪的欧洲开始出现的,中国学者在翻译英文Humanism时把它译成“人文主义”。长期以来,当人们讲到人文主义的时候,一般总是把它看作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在当时来讲,它成为一个主要思想流派或思想体系,主要是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内容为崇高“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以及以人权反对神权,以现世生活和现世的幸福反对来世说教和禁欲主义,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反对蒙昧主义和封建迷信等等。

人文主义一词最早在公元前150年产生于罗马,出自西庇阿斯(Suipios)家族。当时人文主义是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的口号,相对而言,这个新帝国的文明不如古希腊文明那样精致和高级,所以提出这个口号与野蛮或野性相对立,以告别野蛮人的行为方式,表示教化的理性。

人文主义是人的一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应当努力去实践和追求的,因此它是永恒的。人文主义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它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

谈到中国人文主义问题,很多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人文主义这种意识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兴起的,人文主义这个概念也是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才开始出现的,到了近代才慢慢为人们所接受,认为中国历史上不曾出现过人文主义这种思想意识,只是到了近代慢慢学习西方的各种思想意识,才出现人文主义这种思潮的。我觉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中国人文主义之有无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关于人文主义的定义问题。我认为,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的命名,它指的仅是十四至士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但作为一种人的自我意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认为人应当在此岸世界中认识、肯定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它在所有人类的历史上都源远流长。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不过是西方古代人文主义在漫长的中世纪之后的一个必然发展,这个运动之所以以复兴文艺为名和因此著名,并不全在于某些倡导者提出的口号,而在于它确有一个古代人文主义的历史基础。人权、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口号,是人文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所应有的总结,而并非人文主义在所有一切阶段上所必有的标志。一一因此,不应怀疑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存在,正如我们之不怀疑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或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存在一祥。更何况中国文化本是一个多元的系统,我们早就应从多角度去认识它。

人文主义并非西方人的独有,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就已产生并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只不过东西方人文主义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别而已。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东方的人文主义诞生太早,早熟性决定了它对“人”缺乏深刻的认识;而西方的人文主义则诞生得较晚,它是在漫长岁月中逐步认识到了“人”的,具有成熟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人文主义与西方人文主义反对的“神”有不同特点。古文献体现出我们的“天帝”是与人合一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它通过造化监视人的行为,决定着国家的兴盛,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根本意志和长远利益的神格化。而西方人眼中的“上帝”是完全与人分隔的超越一切的人格神,它只通过“言说”的方式来创造与统治世界。

中国并不是不存在人文主义,中国的人文主义甚至比西方人文主义出现的时间更早些,只是由于人文主义这个概念是由西方首先提出的,对于人文主义的概念和内容的界定也是由西方人作出的,在人文主义方面,西方已经掌握着话语权。由于中西在很多方面,尤其在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导致中国的人文主义尤其是古典人文主义和西方人文主义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但二者在体现全人类人文精神方面应该是一致的。下面我将粗略地谈一下中国人文主义及中西人文主义的比较。

“人文主义”一词是从西方辗转翻译到中国来的。中国本来有“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贲·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人文主义产生于世界文明轴心时代的中国,是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由乱而治的理论指导。大约在公元前二十多个世纪,即《尚书》记载的尧舜时代,中国社会进入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是在黄河流域先后相继的三个部落联盟首领。由“尧”而“舜”而“禹”,“黎民”都是部落联盟首领(“帝”)的服务对象,部落联盟首领(“帝”)都以“黎民於变时雍”(众民赞美善道,时世雍和太平)为大治天下的标准。在中国历史与社会的演进中,有关“民为邦本”思想的道德论说,在“人道”与“天道”交互影响中不断积淀,逐步形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春秋时期勃然兴起。

春秋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他们在总结和借鉴尧舜时代以及夏、商、周所提出的“民惟邦本”的道德论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有关人文主义思想的新的道德论说。孔子在这些“道德论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克己”、“爱人”、“力行”为基本内容的“仁学”,而成为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中国人文主义,虽兴起于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春秋时期,但作为中国人文主义核心内容的“民惟邦本”思想,却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产生。《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五子”,夏启之子,太康之弟。《五子之歌》,乃五子“述大禹之戒以作歌。”“皇祖”,指“大禹”。“皇祖有训”,即大禹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是“大禹”对后人的训戒。“大禹”训诫其后人,对“民”要亲近,不能疏远。“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乃邦国之根本,作为邦国之根本的“民”安定了,时世才能雍和太平。

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所阐述的“忠、仁、信、义”是处理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晋范文子所阐述的“仁、信、忠、敏”是处理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这些考虑周天子与诸侯国以及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时所阐述的“仁、忠、信、义、敏”等都为孔子仁学所接受。特别是“仁”,孔子认为“仁”是人文主义者的道德规范,是人文主义者一切行为的基础。孔子回答“哀公问政”时强调,“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不知天。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行之者一也。”孔子所谓具有“仁”德的人,就是中国人文主义者,就是“修身”、“事亲”、“知人”、“知天”的君子;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积极入世;他们“知其所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说中国传统中没有人文精神,是从西方人文主义概念出发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所谓人“为万物之灵”,“赞天地之化育”;强调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对人的道德教化,即所谓的“道德人本主义”;强调在一定的关系中考察人,有鲜明的伦理特征。这些都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特征。

人文主义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主导部分是中国哲学,而中国哲学的核心部分则是人生论,以人生和人心为观照;天人关系中,强调天道服从、服务于人道;人神关系经历了由人神一体、人神分化到人的地位渐渐提升,而神的地位逐渐服从于人的中心的历程,人道抑制神道,神道始终不得抬头。

参考文献

[1] 徐子宏:《周易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第122页.

[2] 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3] 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1月.

[4] 布洛克[英]《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

[5] 布克哈特[瑞士]《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2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意大利;经济

一、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来意思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中世纪时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弗洛伦萨,后传播到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16世纪中叶的人文主义者们认为这次思潮是在希腊、罗马之后欧洲大陆文化历史上的第二个巅峰,有的史学家们便认为它是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所以被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产生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影响的条件下:

(一)经济原因:14~16世纪,意大利的弗罗伦萨最早产生了文艺复兴的萌芽,弗罗伦萨地区的工场手工业是意大利发展最早的,且发展迅速,商品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资本主义经济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代表资本主义的文艺复兴必然要冲破教会的约束,于是代表新文化各个方面的新兴资产阶级就向封建统治阶级和制度展开了宣战。

(二)政治原因:弗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所统治的弗洛伦萨,文化达到最高峰。美第奇家族出于统治的需要,对人文主义者尤其重用,到15世纪50年代,各地政府机构中已有很多的人文主义者,积极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让当地人们接受人文主义。

(三)文化原因: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这里一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交汇的中心,意大利在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方面比其他国家占有巨大优势,几世纪以来继承下来的文化还继续领导着西欧各国,是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起源地的一个原因。

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中世界神学,强调人的价值,提倡个性与人权,主张个性自由;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追求现实人生的美好生活;提倡科学和文化,反对迷信;提倡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造福人类。

二、意大利的现代经济

意大利经济自20世纪中叶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简单的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以先进工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对意大利GDP的统计,意大利在2012年度是世界第经济体,仅仅排在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巴西、英国之后。意大利是世界举世瞩目的G8成员,也是经合组织的会员国。

意大利有两种经济,由北部的发达私有制工业和南部欠发达的农业组成。北部的大中型公司生产力很高,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很多都是世界品牌,在世界500强企业之中,这些企业为资本家和员工们创造了很多财富;南部的小型企业由于缺乏创新意识,生存环境也是缺乏竞争,生产力的发展已经相当滞后,不能给员工提供良好的保障,更不用说带动当地人们去实现致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部小型企业却在排挤着发达的大型企业的发展空间,使之离开意大利,去欧元区的其他国家发展。某些观点认为,欧债危机是一场单一的危机,仅仅是由意大利的错误的经济和政治措施原因造成的。但是仔细分析看来,欧债危机也由意大利资本家经济头脑意识所影响,意大利面临的生产力危机,严重影响着到了意大利人的生活,甚至是将来的发展。

三、文艺复兴对意大利现代经济的影响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对人生的思考和追问:中世纪时期对人的要求是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没有存在的意义,而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价值,发现了人的伟大,提出了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的冒险精神。提倡乐观主义的的人生态度,人们在道德下允许可以自我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公民美德”,认为家庭是人的道德德行的体现。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而文艺复兴的消极影响是,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过于强调人的价值,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传播后期造成意大利人个人私欲膨胀,追求物质享受、骄奢逸。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直至现代,文艺复兴仍对意大利人有着深远影响,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艺复兴追求自由、个性解放,这种思潮不仅对意大利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有着负面影响,致使很大部分人生活懒散,不愿意工作,而且在政治生活中,对政府持敌对态度,不愿意向政府交税。

文艺复兴传播的后期使意大利公民缺乏公民文化或公民美德,现在南部小企业偷税漏税现象严重,黑手党势力遍布那不勒斯,黑色恐怖事件笼罩着每一个意大利公民的心头,意大利人对社会公德、事业道德漠不关心,只是将家庭美德看成是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人们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不能坦诚相待,甚至不去信任政府,普通意大利人将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家们看作是跳梁小丑。

经济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渗透力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文化的社会价值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日益一体化,成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意大利国家欧债危机的原因,不仅是本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均衡,还与人口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应该对意大利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吸取人文主义中优秀的文化,摒弃落后了文化,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文化”。人们之间不仅能够相互信任,而且对政府的正确决策能够全力支持,形成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节奏。

意大利如果能正确形成本国的“公民文化”,那么就为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等产业形态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巨大活力,促进国民经济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杨德才(编著)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学; 实施; 人文教育; 对策

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调。

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1.体育教学的现状呼唤人文教育

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去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的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效果。体育本来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却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地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

其次,现代环境下的独生子女,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往往在体育活动中惟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缺乏理解、宽容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不愿意帮助他人;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情感脆弱,易受挫折。

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人文教育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建设不仅有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应系统的讲授中西体育的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

三、实施对策

1.教师观念的更新及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条件

作为对学生直接实施人文教育的传播者,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等级观念:教师在上,学生在下,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只有师生建立了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互尊、互重、互爱,平等交流,这样人文教育的理念才能被学生接受。如果体育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只是严肃枯燥的训练学生,将无益于学生的健康和成长。

其次,体育教师也必须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教育不是知识传授,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人文教育是一个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需要长期的耳儒目染。在这里,教师的师德人品、言谈举止、仪表气质、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

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合理把握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1)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价值。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意的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并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体现体育学科的人文价值。如在上室内课《奥运会知识》一课时,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明确:本节课要通过学生对奥运会知识的了解,知道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懂得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历史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通过提问、观看录像、网页搜索、集体讨论等方式,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2)抓住适宜的时机,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思想。 教员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各种适宜的时机,将人文化的思想渗透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例如,在中国女足取得世界杯亚军后,教师可以在赞扬中国女足取得成绩的同时,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中国女足的姑娘们付出了巨大的痛苦和汗水,甚至是伤病的代价。中国女足姑娘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同时也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尊敬。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受到精神上和道德情感上的熏陶。

(3)通过把握教学过程的细微环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 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挚的情感抒发,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实施人文化的关怀。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

(4)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展示人文精神。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在讨论中,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实践者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尊重学生的观点,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培养学生求知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保障

人文教育思想认为,学生要发展和提高,必须把知识经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质,这个内化需要有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和独立深刻的思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应为人文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1)创设人文化的体育文化环境。 如在校园里竖立体育名人塑像,悬挂体现人文精神的警句格言,通过黑板报、橱窗向学生宣传体育文化知识,举办人文主题讲座等等,这样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使青少年学生从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陶冶。

(2)体育项目和活动要注重人文性。 学校体育活动和竞赛应尽量淡化竞技,而多重视学生的参与面和选择面。例如举办一些趣味性的集体项目,鼓励人人参与。项目的设置要考虑因人而异,例如对胖一点的同学可以举行拔河或者掰手腕比赛;对于瘦小的同学可以举行钻圈或跳绳等比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去。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在当今时代,人们除了对科学、经济、物质的追求外,更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这不仅是科学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人文精神 策略方法

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国家软国力的重要体现。但是,我们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下面我就高中历史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在新程中加强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二字,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人文”最早出现于《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中国古代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一方面强调内心修养,使人成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强调掌握礼乐仪文、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或技能。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文”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出现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考。现代学术界把人文精神定义为依靠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批判及超越精神。

二、高中历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科书编写等各个方面,突出体现并加强了历史教育的人文性,淡化历史教育的工具性。高中课程还开设了可供学生选择的历史选修课,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试图还历史教育的本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如人本意识、科学的态度、创新意识、民族意识、全球意识、合作意识、环境意识等,并且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与途。

(一)挖掘课程内容,培养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民族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拥有民族自豪感。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说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力。”这种民族自信力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深厚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有宽阔深沉的民族胸怀等,正是这些才生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进而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形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力与凝聚力。

(二)加强高中历史经典文化教育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空间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高中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等等,所以我们要大力对高中学生进行经典文化的教育。

(三)从人的角度重塑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是对人类既往生活的记载、认识,历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从“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

(四)构筑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5

关键词:人文廊坊;社会建设;文化

本文为2012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2097)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28日

廊坊建市20多年来,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作为城市软实力之一的文化建设仍显匮乏,对城市精髓的人文精神的挖掘较为滞后,这不利于城市的综合发展,更难以明确清晰的城市文化定位。廊坊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政府决策者的高度认识,需要凝聚统一的价值体系,需要遵循历史面向未来,更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启示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引导城市的未来形态。

在廊坊市第五次党代会上,赵世洪代表四届市委作工作报告,提出了建设“廊坊”的奋斗目标,即实力廊坊、生态廊坊、智能廊坊、休闲廊坊、商务廊坊、人文廊坊、和谐廊坊、幸福廊坊,对于廊坊的城市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人文廊坊”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人文廊坊”建设是适应世界城市人文主义复兴与再生潮流的需要。城市人文主义在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的兴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近代功利主义商业城市,以及《花园城市》的理想之后,终于在1996年拉开了社会发展与管理模式转向人文时代的序幕。城市人文主义生生灭灭,沉沉浮浮,在21世纪得以真正现实地复兴和再生。此类发展动态说明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如同19世纪、20世纪以工业技术革命为起点的经济时代一样,21世纪将进入以环境革命为起点的人文发展时代。“为了成为文明的策源地,城市应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Richard·V·Knight,1996);“城市必须人道化,一定要与经济主义决裂,创建一种新的伦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城市伦理,而且一定要强化当地人彻底重新认识城市的能力”(Celine 1996)。“城市即人民”,当这样的观点渗入城市时,城市人文主义将得到完全意义的复兴与再生,城市的人性化与人道化将使城市能自觉地运用文化以教化为先,成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核心。“人文廊坊”正是在这种大的世界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二)“人文廊坊”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做出的战略抉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如何让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如何让老百姓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以人为本,单靠之前的高速GDP增长来衡量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让城市的人文精神面貌来体现。“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是“十二五”起始之年,也正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是廊坊城市建设发展的机遇期,“人文廊坊”建设会更好地为廊坊的经济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重要贡献。

综上,“人文廊坊”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这一目标既适应世界历史人文城市建设回归的潮流,又符合中国当前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要求,是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现实性的城市建设目标。

二、“人文廊坊”的内涵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曾说过,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也不单单是各种社会设施的聚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简单聚集。城市最根本的内涵——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要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建设“人文廊坊”,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方面,使廊坊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品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城市;就是精神文明要上新台阶,成为有高度文明素养的城市;就是文化教育要高度繁荣,凸显文化中心特点;就是要社会更加祥和安定,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人文廊坊”理念的内涵是“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成为廊坊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孕育廊坊主城区地貌特征的龙河、凤河的“龙凤合舞”形象为外在标志,龙凤文化的城市特色形成。具有历史传承和地域性格的健康文化得到创造性挖掘和大力发展,面向大北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建成内聚合力、外具魅力,内涵高尚、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三、“人文廊坊”建设的主要内容

“人文廊坊”从理念到现实的转化需要通过一些载体来实现。“人文廊坊”内涵阐释中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完成。只有在一种和谐、健康、稳定、繁荣的社会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人民的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所以,“人文廊坊”建设要落脚于推进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点是城市文化的建设。

(一)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业、教育、住房、社保、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每一个市民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正是“人文廊坊理念”的具体体现,廊坊要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不断加大这些问题的解决力度。

1、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推进就业促进工程。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不断扩大就业总量、提高就业质量。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人们都有责任来共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党和政府要在政策上倾向于就业,要在大项目上拉动就业,要在管理上调节和促进就业。而民营企业要能大力吸纳人员就业。需要就业的人员要能主动转变观念,自主就业,自主创业。

2、加大教育投入,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廊坊市民。着力提升全市教育均衡化水平,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享有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切实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加快市区学校建设,新建部分小学及幼儿园,扩建改造中小学,缓解中小学班容量过大现状。持续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校车管理,全力消除安全隐患。

3、加大中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按照国家三个1/3的标准,高质量完成1.68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改善提升市区旧住宅小区水暖、外墙、路面等硬件设施及社区环境,规范提高物业管理,提升市民居住环境质量。

4、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施全民社保工程,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保标准增长机制,使全体市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5、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强化疾病防控体系和妇幼卫生体系,全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医疗服务质量,探索建立医患纠纷调处第三方仲裁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廊坊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整合全市卫生急救资源,实现每个乡镇都有标准卫生院、每个村都有标准卫生室。

6、努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非法添加剂、瘦肉精、注水肉、地沟油和奶制品、酒类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健全常态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成市、县两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组建工作,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行全程监管,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三级联保责任制,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

1、面向大北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文化产业的壮大,同样是人文城市所必须具有的内涵与张力。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骨架,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血脉,共建、共享、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主城区综合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大剧院、科技馆、美术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一批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功能性设施。搭建公共文化活动平台,统筹城乡文化资源,全力打造“5·18”、“热气球节”等独具廊坊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抓好吕端和龙凤文化两大文艺精品品牌创作工程,着力抓好龙凤文化的深挖、提升和宣传,打造龙凤之城特色品牌。继续打造吕端系列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塑造吕端的艺术形象,进一步阐释和弘扬“大气、锐气、和气”精神,扩大吕端文化的影响。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市民教育等多个方面深化龙凤文化的特色,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

2、提高市民素质,培育文明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人文廊坊”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继承、巩固和发展已有成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广泛动员广大市民行动起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抓好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志愿者招募机制,探索建立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提高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文廊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市属高校的投入,以现有的东方大学城、廊坊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为基础带动整个城市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高校参与城市建设的机会和途径,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文廊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可以开展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演讲、征文、朗诵、专家讲座让学生从多维度去理解和吸收人文精神养料;发挥学生社团优势,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从而带动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显著提升。

3、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发展,增强城市魅力。城市的宜居环境,不仅仅是指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更是指人们社会活动的文化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高文化的服务能力,扩展城市宜居环境,还可以增强文化的传播能力,构筑城市文化氛围。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利用数字化的先进技术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使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创意产业挖掘文化的历史积淀,深化城市人文内涵。此外,人文旅游就是一种很好的展示城市历史的手段。

文化产业的壮大是人文城市所必须具有的张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抓手,市域文化只有与产业有机结合,与经济发展产生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抓紧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文化成为支柱性产业。

近年来,廊坊依托“5·18”经洽会、“9·26”农交会,举办各种大型文化活动。每年元旦、春节、元宵节、“十一”等节假日期间,举行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为节日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利用一些大型运动会和重大体育赛事使全体人民共享文化盛宴。但必须看到,廊坊的文化产业还很不发达,没有知名的文化品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文化消费的需要逐渐增强,买书、看电影、看演出、看比赛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新的消费需求。政府一方面要适应群众这一需求,不断培养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层次;另一方面要抓紧扶持打造一批新兴的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从而提升“人文廊坊”建设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曲凌雁.城市人文主义的兴起、发展、衰落和复兴[J].城市问题,2002.4.

[2]陈剑.论“人文北京”建设的内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6

【关键词】 孔子;仁;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借鉴研究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而孔子“仁”学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对于孔子的仁学思想纵观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对其批判性继承的态度,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继承与发扬。自古就有很多用来形容医务工作者高尚的职业情操,如“医乃仁术”、“妙手仁心”、“医者父母心”等,“仁”是孔子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1]。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培养对象,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孔子“仁”的道德精华中的“孝”是许多人学医、行医的动机与目的,成“仁”是能否作医生的评价标准。

1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1.1 “仁”的含义 仁,二人相对为仁。“仁者爱人”就是说,仁者是友爱别人,不是害别人,两个人在一起相处,最大的原则是互相友爱。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著名的“仁”的思想,“仁”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仁”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以“仁”来规范人的道德品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证整个社会有序正常运转,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仁的内在本质,它既是每个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每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

1.2 成“仁” 孔子认为“成仁”是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有自己主体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只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把仁看作是为人修身立业之道,人要不断地追求和完善人的德行,达到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内有高尚的仁德,外有“济天下”的事业,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2 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 我国医学院校虽加强了医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远远不够。而我国在传统道德教育方式上“灌输”也已成为基本模式,这种单一、僵化的灌输方式忽视了学生是生命体、是一个自主能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以至于学生将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不是自身主动追求、自觉完善的助体。近几年尽管重庆地区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但现行的高校卫生人才道德培养模式对卫生系统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无论是在思想观念、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传统教育的烙印,重专业素质教育,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不符。

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包含很多,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弟(悌)、比、耻、刚、和、敬等[2]。孔子“仁”的道德精华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乃至对全世界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称为“孔子思想全球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大量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虽然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开始放眼中国文学和文化,但真正将孔子道德思想的精华系统地运用与国内、外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借鉴研究还不是很多。

2.2 以重庆地区为例,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重庆市某些医科院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2.1 职业道德理论不足 从表1中可以看出,医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了解的情况中,有84.8%的医学生仅仅了解职业道德规范,但也有15.2%的医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知道很少或不了解;其中在对一些愿意配合的医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时了解到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并非自愿。

2.2.2 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和责任感淡薄 当前医学生职业意识大体上处于较为积极健康的状态,但在调查中发现仍有较大一部分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处于茫然、淡薄状态,更无从谈责任意识。部分医学生责任和职业意识淡薄导致了这部分医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主动,态度不够端正就容易为从医后职业道德缺失埋下隐患。

2.2.3 人际沟通能力欠缺 就调查结果情况,见表2,17.7%的医学生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医生职业语言和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在倾听能力方面也有7.7%的医学生偶尔发生倾听错误,这样很容易导致做错事对今后执业与人沟通带来不利;9.2%的医学生表示遇见病人时不会主动招呼或问候。医科院校仍在延用传统的道德教学模式,用思想政治教育课替代,从而忽略了职业道德水平中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2.2.4 部分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程度不够 在对医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大多数医学生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还有部分医学生不够关注,使得医学生在与病人交往中缺乏应对策略。从调查来看,我国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而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明显存在着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人文教育的缺失。

3 孔子“仁”的道德精华对重庆市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职业道德水平已成为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我国卫生事业中,提高医疗职业道德水平是当前发展卫生事业的核心内容,而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3]。针对目前重庆市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存在的问题,结合孔子思想中“仁”的道德精华对加强医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

3.1 “为仁由己”学习、思想出于自愿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意思是说实行仁(或做到仁)主要在于自己,哪里是在于别人呢。孔子认为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本质和根据,实行仁(或做到仁)完全是人的内在要求,而不是任何外力的强迫或强加所能奏效的。孔子在教育弟子和对自己要求时特别重视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各种道德观念的实行,都应基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医学生作为将来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要求每个有志学医、从医的医学生,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端正的学习动机。

在道德修养问题上,最忌主观不努力,自己不长进却总是找客观还怨天尤人。“为仁由己”的思想表现了孔子对自觉性的高度赞扬,确定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教育观,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来培养贤人;还表明了孔子对主动性的强调,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密切联系的,有了仁的自觉才会产生为仁的主动性,而有了为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目的就可以达到,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5],就是这个意思。而医学院校在教育医学生的同时也要引导医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促进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素养的反思,不断培养医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提高个人道德品质的思想,自愿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将被动内化并转化为追求个人高尚职业道德品行的自觉和主动性,奠定自己在今后医疗工作中的新形象。医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才能建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并有更高的追求标准,才会自觉养成其所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等综合素质。

3.2 通过“仁”的实践活动和人文精神来培育 孔子倡导弟子通过仁的实践活动,理性地认知现实世界,在“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而获得精神上高尚的愉悦感受和心灵上的满足安慰,并以此来实现自我理想。医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深入医院,了解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工作岗位中亲身实习体会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在临床中进行职业医德教育,医学生可以通过开展临床教学、组织讨论、分析违反医德医规的案例、探讨发生医患矛盾的成因等使其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

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他仁学的主要内容是人,以人为本,以人为自己思考的核心,而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承认人的存在、关心人的生活、正视人的欲望要求。在医患矛盾逐步升级的同时,医生缺乏人文素养也是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刻不容缓。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使教师在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一定的影响作用;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氛围,增开医学人文研讨会、医学人文论坛等;最后,构建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将人文素质测评纳入学生临床技能学考评中,将医学生在临床技能操作实验课及临床实习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作为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3.3 用“仁爱”精神来处理医患问题 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泛爱众,而亲仁”,做到能够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人。孔子仁的道德精华中,孝是一切伦理的根本,有了孝行就有人与人之间的谦让与诚信,有孝心的医务人员一般都会有良心善行,接诊患者充满爱心。孔子说到“君子学道则爱人”,一切皆以“仁”的标准要求来约束和完善自己,达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按照“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落实到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到职业道德中,尊重患者人格、平等对待每个患者,就是要用爱心接诊每个患者,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我们要辩证地继承、发展传统的儒家思想,把医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培育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把医疗领域建设成一片和谐的净土,给更多需要救助的人帮助,只有关心和关爱、没有功利和仇恨。

参考文献

[1]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0.

[2] 论语[M].

[3] 文历阳.全民健康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