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1

(苏州智电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城市的工业发展程度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评价指标,但是,在人们享受着物质生活的同时,却要承受着由于过度的能源消耗和快速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其中气候的变化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温室效应”是目前受到严重污染的城市普遍存在的,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将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查找出来,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减缓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将温室效应对城市的损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 :城市进化程度;温室效应;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1-0046-06

城市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每一座城市都经历过繁荣,其繁荣是因为处于最佳的地理位置,占据着较好的区位优势。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城市进化的过程,书写城市历史的过程。从城市初建,到走向没落,只要我们翻开书写城市历史的篇章,就会从中寻找到城市所经历的各种故事,与人类的文明进程并肩而行,相互照应。这就意味着,寻找城市的足迹,也就是在从人类文明的视角审视城市进化的脚步。城市在发展着,发展的过程也是进化的过程。城市遵循着“扬弃”的进化规律,将适合于自然发展规律的部分保存了下来,而妨碍城市前行的元素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人类乃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不仅能够很好地适应自然规律生产,更重要的是人类能够改造自然,以改善生活质量。城市的现代化就是人类的创造,堪称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但是,过度的自然资源耗费,以及向自然环境中所释放的各种污染物,已经严重地干扰了生态环境,同时对人类的生活也造成了威胁。

城市的温室效应就是城市进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副作用,也是人类文明中的“阴暗角落”。从城市进化的角度研究温室效应已成为目前诸多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

1温室效应

1.1温室效应的概念

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所以通常又被称为“花房效应”。人类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导致了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被大量地排入到大气中去,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随着大气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就使地球表面与低层大气的温度不断地增高。这种“温室效应”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大棚有相似之处。当太阳向地球表面照射的时候,就会有太阳短波辐射随着光线被放射了出来,而大气的作用,就是能够帮助这种太阳短波辐射达到地面。但是,如果整个地球表面出现了温室效应,由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也同时被大气所吸收。

从城市进化的角度理解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工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加之城市人口的短时间剧增,导致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而无法在短期内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原有的自然规律失衡,而资源耗费还在持续着,就导致了一系列温室效应凸显出来。此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温室效应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不采取行动制止,就会导致更严重的危害。

1.2关注温室效应,提高城市生态保护意识

多年以来,全球的温室效应就备受关注。但是,一旦付诸到行动,就会涉及到低消耗、控制消耗,而没有寻找到一个具有成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自然环境保持在可以自我循环的状态。可是,对于已经被破坏掉的生态环境如何才能够对其加以恢复,还有待使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要恢复原有的城市自然生态,控制消耗,倡导低消耗,是生态环境保护中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其目的是将遭到破坏的城市生态环境重新恢复并实现新的平衡。做好“保护”是首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让生态平衡的状态循环下去。以此为前提,让城市的自然生态可持续地发展。这才是真正地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缓解,但是,日益严重的趋势还在继续着。现在,几乎有一点环境保护常识的人都已经意识到,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如何才能够在保证人类消耗的前提条件下,让温室气体少量排放的同时,又能够遏制住全球变暖的趋势,避免未来自然灾害的发生,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的一个攻坚难题。

绿化城市成为了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上空大气质量的关键,当然也是人类目前所能够想到的一个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措施。更重要的是,采用绿化的措施,主要在于树木具有很高的成活率,而且繁衍比较快。根据环境特征保护好城市中易于生长的树木,还可以因地制宜地栽种各种树木。伴随着树木成长的各种植被以及微生物繁殖出来,这些都是对生态环境不断自主完善的过程。城市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自然生态实现良好循环状态的地方。在推进人文社会历史文化的同时,也通过植物的自然生长实现了城市的进化。

1.3关注自然灾害,认识温室效应的危害

基于近些年来各种灾害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得不让人们逐步地认识到自己存在于自然中,就要对自然现象负责的道理。人类应该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贪婪满足了自己贪欲的同时,也在为向自然的大量索取而付出代价。虽然我们所能够了解到的都是大型的自然灾害,如龙卷风、海啸、火山喷发等等,都属于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但是,人类在承受这些灾害所带来的痛苦的同时,事实上自己却是间接的罪魁祸首。

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发生,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同时,让地球上的气候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变化。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地球温室效应逐渐变得更加猖獗起来。针对厄尔尼诺现象,有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人类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财富,同时,又在为自己制造着更大的灾难。也就是说,人类是厄尔尼诺现象频繁的推动者。

所谓的“频繁的推动者”,就是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地球本身的原因。从一些科学数据显示,在20世纪的50年代以前,地球的自转的平均速度几乎是在每10年变化一次,可是,在50年代以后,这个规律就被打破了,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一些周期性的变化频率出现了加速现象。它已经不再遵循过去那样的运转规律,而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球自转的平均加速度平均每4年到5年就会出现一次波动。也就是说,地球自转的变化周期已经由10年缩短到了4年至5年的时间,变化的频率加快导致了地球上出现了一系列令人难以预料的自然现象发生。

1.4实施城市生态保护,抵御温室效应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消耗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但是如果消耗的程度不超越到自然资源自我恢复的程度,就说明人类的消耗是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的。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地增多,城市中有效的各项资源耗费连年递增,同时还没有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弥补所耗费的资源。随着城市上空中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就会日益加重,这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是城市进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最为令人担忧的问题。目前普遍倡导城市居民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为城市的自然恢复留有余地,同时,还不断地将一些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起来,以促进城市自然生态的平衡。

《京都议定书》的审议通过,说明了有关部门对环境生态保护意识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加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植被的恢复以及保护,就已经认可了森林会对减缓气候变暖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人类生存的角度而言,城市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也应该被列入到保护范畴。但是如果城市资源所消耗的程度已经远远地超越到自然资源自我恢复的程度,就意味着城市居民所消耗的资源超出了维持城市进化的合理的范围。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地增多,城市各项资源的耗费连年递增,与此同时,还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弥补。此时,城市居民所能够做到的就是在减少自然消耗的同时,要不断地将一些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好。否则,随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就会日益加重。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最为令人担忧的问题。

也许在常人看来,维护城市进化过程中,实施城市生态保护就是采取多种绿化。实际并非如此,城市生态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它需要遵循生态保护规划,而同时还要具有城市发展的前瞻性。此外,生态保护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少则几年的时间,多则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的时间来完成。所以,城市生态保护关乎到城市的进化,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温室效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保护所涵盖的问题极其广泛,并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根据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地理特点以及城市人文理念等等各种因素来定位如何来治理城市的生态环境以获得显著的成效。但是,根据生态功能以及生态敏感区域的分布特点,可以总结出一些主导生态的功能,比如土壤、水源、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蓄洪防风固沙,这些都属于是自然环境保护。还有一些是人类的生活区域,这就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建设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状况,并将其纳入到优先考虑的范围。

2改善城市温室效应的建议

2.1建立绿色基础设施

科技的发展,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出现了“生态足迹”的概念。从概念本身而言,“生态足迹”是用每个人平均所需的陆地和海洋面积,来衡量并表示人类所消耗地球资源的量。这个概念的提出,从侧面在提示人类,生态保护已经被列入到了科学研究的领域,而“生态足迹”,就是衡量人类资源消耗量的一种标准。人类所生活的城市空间就是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正在通过高科技的工具和手段,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高产低消耗的新产品,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绿色基础设施”就是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的一些城市每到干旱季节,就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而刮起沙尘暴。沙尘暴是受到空气不稳定时热力条件下形成的。沙尘暴很容易发生的环境条件,是低层空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下,受到对流的影响而使沙尘卷扬得很高。当然,如果低层空气相对比较稳定,就不会将沙尘卷扬得很高,此时,就不容易引发沙尘暴。为了改善沙尘暴的污染程度,一些城市采用了种植植物的方法,可以将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减少,以分散地面上的风动量,并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沙尘暴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这些由于人口膨胀而导致的负面效应有着一定的关系。作为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由于风与沙的相互作用,导致灾害性天气现象形成。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抑制沙尘暴的一种措施,在城市建设中绿化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会让城市的环境更为理想。

有效解决城市中的污染问题,建立绿色基础设施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的“绿色基础设施”,就是指由各种敞开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绿色空间网络,使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要素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城市中,充分地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可以自然地管理暴雨,调控自身所需,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索取资源,杜绝浪费。这些具备自动功能的网络系统,不但可以节约城市管理成本,而且还可以改善水的质量,减少洪水的危害。“绿色基础设施”所模仿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其中的系统和元素都发挥着类似于自然过程与功能的作用。所以,其在本质上是城市系统所依赖的生态基础设施。作为整体性的“绿地结构”,其中包括植被、土地和水体所产生的水系和微气候系统。在城市中,林地、开放空间、草地与公园以及河流廊道等,是“绿色基础设施”中最常见的内容。可以说,这里已经被设计成了具有渗水性地表和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土壤的场地。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空气质量、水质、微气候以及管理能量资源等功能可以得到自动的调节,这些自然及人工系统和元素组成的基础设施在城市中充分地发挥着调节的作用。

2.2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当城市中的居民在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力量享受城市生活的时候,也面临着城市中科学技术带来的弊端。大量自然资源耗费导致温室效应,造成城市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都已经成为了高科技的副产品。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些城市不良状况导致的居民焦躁不安,社会矛盾突出加剧,安全隐患频频出现,从而制约了城市的进化发展。如何让城市中的居民与环境和谐相处,这就是解决温室效应,打造智慧城市的基本目的,带给城市居民未来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建立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了一种必然,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繁荣经济,智慧城市成为了一个发展主题。

一位知识系统专家在其所著《知识城市》中提出了自己对知识城市的一些看法。他认为,知识城市是那些通过研发,技术,智慧创造新产值来推动经济的城市。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发展主题,要发展成为智慧城市,需要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因为智慧城市是一个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及科学的治理城市,才能够使城市趋于合理的发展。以新的技术作为强大的驱动力,在城市科学的指导下,并结合城市的区位优势,实现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目的。

目前,对于智慧城市的界定,还有很多理解上的偏差,认为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运转城市,就是智慧城市的表现。一些城市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应用高科技的传感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和提升城市化建设,可是,这也不过是构成智慧城市所需要的少部分元素。智慧城市,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机制汇聚智慧、发挥智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具体来讲,智慧城市是一种根据现代的高科技发展水平而设计的,面向未来发展的全新的城市形态。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产业发展、新的社会管理等模式,都是建立在新的城市理念基础之上的。利用城市中所具备的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优势,发达的信息通信产业,领先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还有一些快捷的电信业务以及优良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等,都是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的先进技术。

城市要实行科学的发展规划,人才是最为重要的。在城市中汇聚更多的人才,建立更好的意见表达机制,城市才能够合理地发展。此外,智慧城市还有很多种的核心技术,这要根据城市的基础及发展目标而定。智慧城市是建立在知识城市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说知识城市是一个有目的地鼓励培育知识的城市,那么,通过在战略上执行一项有目的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提升创造力,来推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智慧城市不是单纯的数字城市的简单升级,而是建立在城市信息化的基础之上,以民生需求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网络化管理,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将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基础环境以及与城市中的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通过多方位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进行实时处理和充分利用,使城市的治理与运营更为简捷、高效、灵活。创新技术的应用与安全、环保的服务模式,让现代城市更安全、健康地向未来发展。

2.3丰富城市的内涵

城市因为有内容,才会发展;城市要有内涵,才能够进化。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丰富城市的内涵,打造宜居城市,建立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作为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城市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在城市中,经济要素高度聚集,为宜居城市的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了保证。城市本身只有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潜力发展空间,才能够解决城市中的其他相关的问题。如城市中的居民就业问题,是居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城市居民就业匮乏,那么,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无法被很好地带动起来,同时也从侧面证明了城市的工业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

城市的进化程度要以公共安全度作为衡量指标。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被称之为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的内容包含有很多,如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公众出行安全、人员疏散的场地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建筑安全等等。城市中,为了提高居民对于各种安全行为的意识,就需要使用公共安全标志来规范每个人的安全行为。

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能力。对于一些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雪崩;对于疾病防御方面的灾害,如瘟疫,各种流行病;人为的灾害,如暴乱、示威游行、恐怖袭击等各种突发的事件。如何防御和及时调度、应急处理,成为了城市安全的重要指标,也是考验城市确保居民的生命和个人以及公共财产安全的能力依据。其中的自然灾害,就是温室效应的直接反应,而各种人为灾害则是温室效应作用下对人的间接危害。人的生理健康状况以及思维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恶劣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导致自制力不够而造成各种突发事件。作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之一,城市安全度提升,才能够实现城市安全感,才能够让城市中的居民安居乐业。

另外,城市社会的安全,也是构成宜居城市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一座城市中,社会秩序令人堪忧,不但妨碍了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而且也会给城市中居住的市民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如果城市缺乏安全感,会使居民整日惶惶不安地生活。

城市,作为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要成为宜居城市,就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自然条件。城市中要空气清新,道路清洁、水源充足而洁净。另一方面是人文条件。对于城市中的居民来讲,城市就是自己的家园,自己是城市的主人。城市中具有一个人性化的环境,到处都充满了人情味,才能让人有一种归属感。

人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在物质文明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精神文明的创造力,同时,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也建立了起来。创造一座宜居城市,有3点重要的因素是缺一不可的,除了城市的绿化和生态环境是“生态宜居”的基础和前提以外,社会人文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安全稳定,生态功能健全,设施结构完善,至少要将人类给城市带来的环境污染限制到可以实现环境的自我调节和净化功能,这才是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

2.4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

城市的温室效应治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而要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宏观角度审视问题,并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生命显得格外的短暂。这就需要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具有远见性,将生态保护意识推广到宏观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想到自然生态保护其实是在为地球的未来发展而努力,那么我们的地球就会成为一个幸福的家园。

环保主义者和生态学家以及一些环境系统分析人员,都在为地球的生态环境而努力。他们在研究地球资源的同时,也在倡导人类要为地球的未来发展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他们也提醒人们,自然生态的未来发展趋势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的未来。如果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依然没有节制,那么人类在未来将付出严重代价。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努力以积极的方式来减缓资源枯竭大灾难的到来。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持自然资源以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而且生物的良性循环也会给人类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利益。而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大自然再造资源的速度。可想而知,在地球上所生存的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不断地被压缩。所以,生态保护的前提是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特别是要以不侵害到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让生物在为人类所利用的同时,还可以自我恢复为底线,以实现地球生物物种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进化与人类的发展相协同,才能够促进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可持续性。然而,目前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巨大。城市是物质的家园,也是精神的归宿。只有居民安居乐业,才能够有闲暇享受现代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已经集中化了的城市,实质上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由于温室效应而导致的城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加之公共设施以及人口过于密化,导致了城市变得比较脆弱起来,任何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城市的瘫痪。那么,就要积极打造宜居城市,让城市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更符合人类生存的需求。作为城市的主体,城市居民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虽然人类的文明,对城市的生态平衡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资源过分地开发和利用,导致城市的自然资源的耗费量不断地加大。造成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速度加快。社会的和谐稳定,依赖于宜居城市的塑造,并以此为前提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拯救城市已经失去的自然物质,减缓温室效应。此外,温室效应不仅是城市问题,更是整个地球的问题。人类已经开始发起拯救地球的行动,抵制温室效应。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已经明显见效,从各种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自然变化中,就能够体会到人类正在为自然的生态平衡做出自己的努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有义务让地球的未来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张雯娴.计算机建模及其在空气质量模拟和预测中的应用[J].环境科技,2012,25(5):73-77.

2王颖.城市社会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5.

3严书翰.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夏显泽.“天人合一”:儒家关于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9-22.

5克雷思迪安·阿瑟.温室效应的历史回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6):213-218.

6程东来,钟学斌.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关系[J].咸宁学院学报,2008,28(6):86-88.

7刘宏文,夏秀丽.浅析温室效应及控制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3):49-51.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生物;碳汇;特性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244-02

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主要论题,而温室气体的增加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中温室气体体积分数增加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共同关注,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其中,CO2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对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中,占70%。

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在发展中国家里第一个履约,于2007年6月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比较低,但是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2025年前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预计2050年,我国能源消耗将占世界能源总消耗的60%左右。基于此,发达国家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国际减排压力和国内经济可持续增长、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多方面的要求,二氧化碳减排已经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森林碳汇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为实现CO2的减排,2001年的《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均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作为抵消CO2排放的主要措施,并制定了新的规则。我国目前开展的碳汇活动也主要是围绕造林活动进行的。

到2005年6月,仅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就已经提交了130多个林业碳汇项目建议书,其中包括中国广西项目在内的大约20个项目进入了准备实施的候选之列。预计到2017年,这些项目产生的碳汇将达到1 000多万吨。“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是《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合作的首个林业“碳汇”项目。在第一个有效期的5年时间内投资15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 300万元,其中意大利资助1 150万元),在内蒙古敖汉旗荒沙地造林4.5万亩,使约2 500名当地农民和林场工人受益,该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能力,并将首次尝试以森林碳汇为途径,将防治荒漠化及改善沙区生存条件与增加荒漠化地区农民收入相结合,填补了我国森林“碳汇”项目的空白。

但是,造林碳汇项目也存在一些实施中的困难,如项目基准线与额外性的确定、碳储量的计量与核查、参与机构繁多、实施过程繁琐、运行成本较高等。更重要的是,森林碳汇项目还很难进入市场。目前的造林碳汇项目全部都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实施的,只是用于抵消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导致发达国家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减排措施,发展中国家也只是获得生态效益,碳汇项目短期内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导致碳汇项目失去内在的市场经济驱动力,更难以形成自我循环、良性发展的碳汇经济产业链。因此,寻求森林碳汇以外的碳汇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湿地碳汇

加强碳汇能力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补充,也是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基本政策和措施之一。除森林的碳汇作用外,在增加碳汇方面,湿地是目前已知的陆地生态系统中仅次于森林的重要碳汇之一,特别是高纬度湿地储存了全球近1/3的土壤碳。湿地作为温室气体的储存库、源和汇,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十年来,许多研究学者逐渐意识到湿地巨大的碳汇能力,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湿地碳汇价值的调查,如20 世纪90 年代末期,欧美通过大型陆地碳汇监测网络EUROFLUX 和AMERIFLUX 对湿地进行了长期的碳通量观测和研究。同时,湿地也是重要的碳源,湿地中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产生大量的有机气体,其中最重要的是CO2和CH4。因此,客观评价湿地的碳汇价值,制定恰当的管理措施对于增加湿地的碳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芦苇因适应力强、繁殖力高而广泛分布于各类湿地中,是湿地的重要植被类型。而且,由于芦苇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价值而被各国广泛种植,已成为重要的人工湿地。芦苇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将其转化为有机质,经腐殖化作用将有机质储存在湿地土壤中。汪宏宇2005年对盘锦芦苇湿地CO2通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对CO2具有较强的碳汇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为13.32 t・hm-2。

三、水生生物碳汇

水生生物作为湿地的主要生物资源,其碳汇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水生生态系统是CO2一个巨大的汇。据测算,小球藻、栅藻和水华鱼腥藻的含碳量分别达到46.38%、51.28%和68.76%。水生高等植物和动物碳汇潜力更不可忽视。

据Downing等研究估算,贮存在湖泊的生物体有机碳大约为0.036GtC/a。

水库在全球碳循环的作用亦不容忽视。70年代,全世界总的水库面积约为0.4×106km2,碳在水库的滞留率比湖泊大,约为500gC/m2・a,其中50%来自土壤,1970年贮存在水库的碳汇总量为0.1GtC/a,估计到2050年将可达到0.2GtC/a。

通过生物链的作用,水生动物碳汇功能的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柴方营等(2001-2005)人在北纬45°高寒地区的3 000公顷水域试验证明,每年利用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水生生物可成功固碳2 500余吨。

参考文献:

[1] 汪宏宇,周广胜.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长期通量观测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22(4):18-24.

[2] 于洪贤,黄璞.湿地碳汇功能探讨:以泥炭地和芦苇湿地为例[J].生态环境,2008,17(5):2103-2106.

[3] Downing J P,Meybeck M,Orr J,et al.Land and water interface zones.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 1993,70:123-137.

[4] Walsh J J.Importance of continental margins in the marin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carbon and nitrogen.Nature,1991,350:53-55.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biological carbon sink type

YU Hong-xian,LI You-hua

(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China)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温室效应;碳汇;草地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X1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5-0092-03

1 引言

近些年来,大气中CO2浓度上升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显,解决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为寻求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减缓气候变暖,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就气候变化问题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 FCCC)》,公约确定的“最终目标”是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个安全水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正式生效后,截至2001年12月,共有186个国家和欧盟成为《公约》缔约方。根据公平原则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997年12月11日,国际社会又通过了具有法定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41个发达国家对控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定义务。《京都议定书》第12条还确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通过该机制,有减排义务的工业化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汇项目来实现其所承诺的减限排目标。这些都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机会。同时,利用这一机遇发展碳汇贸易不仅可以得到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发展绿色经济,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众所周知,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草地是陆地上除森林之外的第二大碳库,其总碳贮量约为9216 PgC,仅低于森林的422 PgC[1],因此,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草地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2],草地生态系统对于调节大气中的CO2的含量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草地质量的改善可以提高草地生产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草地对CO2的吸收和储存能力;另一方面,如果草地退化,不仅降低草地吸收CO2的能力,还会释放储存在草地土壤中的有机碳,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因此,草地生态系统对调节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善草场质量,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价值,同时,还能够改善大气质量,缓解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

但是,目前国内有关草地退化生态补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借鉴国外经验,以生态环境价值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PES(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理论,对草地治理的实际成本以及改善环境等方面的生态价值进行补偿,忽视草地的碳汇功能,使得草地治理后所带来的巨大的固碳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本文将通过我国现有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分析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将碳汇纳入草地生态补偿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我国草地生态补偿的现状

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达4亿hm2。由于气候的变化再加上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大规模、无节制的超载放牧、乱挖滥采等行为使得草地生态系统大面积受损,草地“三化”(沙化、退化、盐碱化)问题严重。目前我国严重退化草地近1.8亿hm2,并且以每年200万hm2的速度继续扩张,天然草地面积每年减少约65万至70万hm2,同时草地的质量也在不断下降。约占草地总面积84.4%的西部和北方地区是我国草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退化草地已达草地总面积的75%以上,尤其以沙化为主。

国家和地方政府接连出台了退牧还草、飞播牧草、封育禁牧、划区轮牧等退化草地恢复和利用的政策。农业部新近的《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显示,全国草地生态建设工作成效显著,项目区草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建设一系列重大工程得以开展,使得草原家庭承包、基本草原保护和草畜平衡三项基本制度得到建立与完善,同时拉动内需和就业,促进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2008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地的牲畜超载率为32%。全国266个牧区、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仍有176个县(旗)。尽管草地超载率继续下降,但广大草地超载放牧现象依然严重,开垦、乱征滥占、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地行为仍有发生,鼠虫灾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沙化、盐渍化、荒漠化现象严重,草地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目前我国草地的生态补偿主要思路是对既是治理任务的具体承担者,又是将草地治理后引起收益减少的利益受损者――农牧民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补偿。其中直接损失包括:

(1)草地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如退耕还草工程中,将原来的耕地改为草地,所需的草子购买费用,退牧还草工程中草场围栏所需的围栏材料等;

(2)草地生态建设中的劳动投入,包括种植植被的人工投入以及草原的日常管护等;

(3)土地用途改变后的直接经济损失。如耕地变成草地后农民减少了粮食收益,草地禁牧后牧民养殖增加购买饲料的支出等。

间接损失包括:

(1)土地用途改变后的间接经济损失,如禁牧地区,由于可放牧草场的数量减少,依托草场的牲畜养殖业、肉产品加工业、奶制品产业普遍萎缩,产值下降;

(2)生态工程实施地区有关劳动力转产转业的技能培训费用以及所需的资金支持。

另外,目前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参与度很低。以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为例,从2002年退牧还草项目实施后,该旗农牧局年均支出工作经费仅在60万元左右,这显然不符合“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3]。

3 存在的问题

3.1 补偿标准偏低且未能充分体现区域差异性

从现行补偿标准来看, 存在农户成本与收益的严重背离,影响草地退化治理的持续性。

(1)由于草地退化治理周期长、见效慢,短期内还不能产生经济效益, 从而大大影响了农牧民治理的积极性。

(2)不同地区的草地存在产量高低的差别。农民最先倾向于将退化严重的地块采取草场改良等方式予以治理, 随着治理面积的扩大, 最后才向土地质量较好的地块发展, 因而,农牧民在治理土地沙漠化上的边际机会成本是在不断增加的,如果一味地使用固定的补偿标准,必然无法调动广大农牧民治理退化草地的主动性。同时,在生态补偿标准设计中,未能充分体现区域差异性。比如,在退耕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中,尽管在实施补偿时,根据大区域的不同从粮食补助数量上做了微小的区分,但总体上看仍属于“一刀切”的补偿标准。

3.2 政府承担过多补偿责任,在生态补偿中占主导地位

我国目前实施的生态补偿,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买单,这种体制不仅没有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还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客观上也导致了补偿标准偏低的问题。例如,仅1998~2001年,中央财政投入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大重点生态工程的资金就达417.0亿元[4],2008年中央政府共投资20.5亿元用于各类草原保护建设,实施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防灾减灾等重大工程项目。生态工程建设耗资巨大,仅依靠政府出资支持,不但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而且还会影响工程的持续性。

4 原因分析

我国草地生态补偿中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制定的生态补偿标准不够全面,没有涵盖所有需要补偿的成本,才会导致补偿不能弥补农牧民的实际损失,同时,补偿标准中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具有区分性,从而导致不同地区仍实行统一的补助标准,没有反映出不同地区的内部机会成本的实际差异和具体水平,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资金,导致了生态补偿效率的低下,生态补偿的成果难以得到巩固和发展。另外,现有的草地生态补偿基本上都是依靠国家财政,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导致了部分受益者不付费 [5],产生“搭便车”现象,违背了“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也使得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无法满足生态补偿后续的资金需求,不利于治理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5 碳汇在草地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作用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巨大的碳库。研究表明,草地固碳能力是1650kgCO2/hm2,而且面积广大。以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为例,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每提高0.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碳汇6亿t,相当于减少CO2排放量24亿t[6]。以宁夏盐津县为例,禁牧政策实施前后草地碳蓄积与碳汇价值增幅均在27%以上[7],具有明显的生态改善成效,因此,碳汇应被纳入到生态补偿机制中,给予补偿。同时,草地的碳蓄积量可以计量,可以仿照森林碳汇能力的测量方法,结合草地自身的特点,然后再按照国际公认的换算公式计算相应的补偿标准[8]。这样一来,不仅使草地的碳汇功能得到了应有的补偿,而且使得补偿的标准具有区别性,可以根据不同地区草地治理前后增加的碳蓄积量的不同,来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偿,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差异以及治理的实际成本,使补偿的资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同时,建立草地碳汇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入其中,扩宽融资渠道,也有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6 结语

草地生态补偿机制中引入碳汇,可以更好地估算和衡量草地生态系统治理以及改善的成本,使得草地的治理更有针对性和区分性,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治理的成果,另外,草地碳汇市场的建立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有利于为草地的治理提供更多可以利用的资金,为治理成果的巩固和治理范围的不断扩大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耿元波,董云社,孟维奇.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4):297~306.

[2] 徐 柱.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草地资源[J].中国草地,1998,20(5):1~8.

[3] 王 欧.退牧还草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4):35~36.

[4] 任 勇,冯东方,俞 海,等.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政策框架设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36~354.

[5] 成 平,干友民,张文秀,等.川西北草地退化现状、驱动力及对策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2):56~58.

[6] 陈佐忠,汪诗平.关于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草地学报,2006(1):34~36.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4

化学与环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 有关各种污染物的形成和危害的考查

常见的污染问题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白色污染、电池、金属材料、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室内空气受污染、实验室内的污染等。全面认识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认识处理各种污染物的必要性和原则,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例1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说法能达到相应目的是( )

A. 推广使用无氟冰箱有利于防止“臭氧空洞”

B. 工厂用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

C. 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

D. 及时焚烧废弃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解析 本题全面考查了污染物及污染源处理的相关知识。由于含氟物质能破坏臭氧层,推广使用无氟冰箱能防止“臭氧空洞”;工厂用高烟囱排放废气,没有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只能造成污染的面积增大,故B错误;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但仍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故C错误;及时焚烧废弃塑料虽减少了“白色污染”,但却产生了大量有害气体,反而增加了空气污染,浪费资源,不可取,故D错误。

答案 A

例2 (2012·宿迁)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随意丢弃废电池易造成水土重金属污染

B. 经常饮用蒸馏水对身体有益

C. 水中Ca2+、Mg2+增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D.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污染水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水体污染,废旧电池中含有有毒的重金属等污染物,随意丢弃易造成水中重金属污染,故A正确;蒸馏水中不含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长期饮用对健康不利,故B错误;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水中氮、磷元素增多而造成的,故C错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故D错误。

答案 A

二、 新情境下的污染问题的考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新的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在新的环境下,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渠道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新信息,领会贯通,准确答题。

例3 (2012·烟台)2012年2月29日,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1)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 (填序号)

① CO ② CO2

③ SO2 ④ NO2

(2) 以下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填序号)

① 天然气 ② 石油

③ 酒精 ④ 煤

(3)我市从4月1号起所有机动车都要进行尾气检测,其中包括PM2.5的检测。汽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主要是 ,这是汽油 燃烧产生的。

(4) 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 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② 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64页)

③ 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④ 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⑤ 除了对汽车尾气的检测,还有哪些措施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请举两例:

; 。

解析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不知道PM 2.5是什么意思,通过阅读认识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小型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扬尘污染源等手段有效控制。

答案 (1) ①③④ (2) ③ (3) 碳 不完全(4) ③ (5) 减少火力发电,提倡使用水能、太阳能发电;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控制扬尘、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等方面回答均可)。

三、 有关绿色化学、节能减排、世界环境日等的考查

通过化学的学习不仅要能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同时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例4 “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 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

进行实验

B. 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C. 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

D. 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

例题5 (2012·陕西)2012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下面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B.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防止水体污染

C. 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白色污染

D. 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缓解温室效应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天然气 开发与应用 影响 分析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26-02

在我国主要的能源就是煤,据调查,除了交通行业外,其它与国民经济发展有关的各个部门基本上煤都是主要的燃料,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煤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为生态环境与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天然气具有低污染、高能量的特点,并且储量丰富,所以,天然气将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最佳选择。

1 天然气开采、勘探及利用情况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天然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使我国能源结构得到了有效地改善,由原先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渐发展成以煤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生产体系。

1.1 勘察和开采情况

在我国天然气能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中部及海域地区。经研究人员多年实地勘探,目前柴达木、塔里木、陕甘宁与川渝等地区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大气田。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海上开采天然气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在南海与东海海域相继建成了用于天然气开采的海洋平台。据最新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与实际的地质资源总量差距较大,仅为总量的10%左右。

1.2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利用情况

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勘探工作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天然气在陕京线、陕京二线、忠武线及西气东输中的管道已相继投入使用,从而增加了经济发达区的天然气能源量。在广东,一些用于接收LNG的接收站及主干网已相继完工,LNG是进口液化天然气的缩写。而在上海、浙江及福建等地这些建筑也在积极的筹划中。从而为天然气的大规模使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3 天然气产量及利用率不断提高

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发展人工煤气是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要目标。20世纪90年代末,开采和利用天然气发展较快,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其产量和消费量在能源总量中的比例高速提高。到2001年,我国天然气的年均增长为19.9%,由此可见,天然气产量及利用率在我国提升速度之快。

2 天然气能源的优势

相比煤炭与石油,天然气能源优势明显。天然气能源是由埋藏地底的古生物形成的,这些古生物均经亿万年的高温高压作用,并具有很强的可燃性。其主要成分为一种热值高、无毒无色、燃烧稳定且优质高效的甲烷。主要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1)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废渣,污染程度低。无色、无味、无腐蚀性及无毒是天然气的主要特点,其在燃烧过程中仅排放出少量二氧化碳和很微量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清洁性。相比煤炭和石油,其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资源的48%,为石油资源的74%,从而产生较小的温室效应,其产生的二氧化硫与碳氧化合物、颗粒物、炉渣等都较少,因此污染程度不大。(2)能源利用率高。燃料燃烧值是指某种燃料经完全燃烧后所释放出的热量,其单位为焦。天然气燃烧值较高,明显高于一些普通燃料,所以可以用于汽车、飞机等一些交通工具中,我国十一五后对能源使用制定了规划,提出应优先发展天然气的要求,据研究表明,天然气的发电效率及利用率都比其它能源高,所以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国内更多地区运用天然气能源。(3)应用范围广。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天然气环保效益较高,目前在我国主要天然气使用空间为:交通能源、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及化学工业中。其中化学工业包括电力工业和生产含化肥的能源等。但由于我国国情的影响,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对天然气能源的使用要求,所以未来天然气将成为我国主要的交通能源和城市燃气能源。(4)便于运输。天然气能源主要通过管道进行连续运输,因而不会为交通运输造成压力,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也不会影响和破坏周围环境。目前我国也已建立起完善的管道运输体系。

3 对环境的影响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得出,天然气能源与其它煤炭、化石及石油能源相比具有高热量、低污染的特性,因此具有明显的环保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3.1 使用天然气能够改善空气质量

甲烷是天然气能源中的主要成分,其它有机物和铅、硫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很少,具有高效及充分燃烧的明显特性,在实际生活中,若将汽油替换成天然气,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一氧化碳、铅及非甲烷类的排放。另外,它还能很好的控制运输区域烟雾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净化空气。

3.2 控制全球变暖

工业革命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含量明显增多,全球气温不断变暖,如这一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将会为地球未来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甲烷及其它温室气体产生的的,其中二氧化碳所占成分最高,所以如果能够使二氧化碳得到有效地控制,就会很大程度上降低温室效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将使用煤燃料的各个行业替换成使用天然气燃料均会降低不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利于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使用天然气燃料代替石油,虽然一氧化二氮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所降低,但甲烷的排放量较高很有可能导致温室效应,所以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有效地防泄漏措施,控制甲烷的排放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天然气的优点,从而缓解温室效应。

3.3 抑制形成光化学的烟雾

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机动车供应系统为压缩系统,所以与柴油车和汽油车相比挥发性化合物的排放量较少,甲烷是挥发性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再加上甲烷光化学的反应性极低,所以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排放物中含有少量的非甲烷成分,它们在臭氧中的生成能力也不高。

3.4 控制臭氧层的耗减

从20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人员就逐渐发现臭氧层正在不断耗减。在80年代中期,南极地区在每个秋季其上空都会出现臭氧空洞的现象。研究人员在不断探究其原因,最终发现全氟氯烃可能是破坏臭氧层的最主要成分,而它也在逐渐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

由于全氟氯烃可用于制作发泡剂、抛射剂及制冷剂等,所以应用范围较广,若突然完全停止消费生产,除非找到更适合的替代品和方法,否则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而天然气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天然气所具有的空气调节系统与液化石油气成为最有效的替代品和替代方法。首先介绍一下天然气的空气调节系统。以往空气调节系统中氯化烃与HCFCS(含氢氟氯烃)是制冷剂的主要成分,若继续使用这两种物质会很大程度上破坏臭氧层。而天然气中的空气调节系统却不含有这些物质,它是采用一些对臭氧层无任何破坏的水和氨的融合液体或是溴化锂等。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的主要特点有:纯度高、烯和其它一些杂质的含量较少等。它是丁烷和丙烷的混合物,主要来源于天然气。主要有以下优点:丁烷可以代替一氟三氯的甲烷作为发泡剂;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质能够代替二氟二氯和一氟三氯甲烷作为抛射剂等。这些作为替代品的物质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大气的温室效应,从而遏制臭氧层的耗减。

4 结语

总之,我国天然气燃料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前景广阔。推广天然气的使用范围,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发展天然气工业,还能改善环境质量、优化能源结构,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伦友.应对估计高油价、减少环境污染的最佳选择加快发展天然气[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9(4).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低碳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0203

1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即希望以最少的碳排放量,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低碳经济概念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低碳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效益的农业绿色生产模式,其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有限资源,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1]。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控制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探寻减排办法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2 农业生产与温室气体排放

2.1 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之一

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已引起各类生态系统显著变化,如毁林开荒、放牧、种植经济收益高的作物、弃牧毁草开垦、草场退化、农田侵蚀性退化、土地沙化等森林和草场破坏所引起的大气CO2浓度变化是双向性的:一方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CO2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被毁坏林木、草原通过燃烧或腐解而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数量增加。

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2大来源,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由于土地利用变化每年向大气中排放1.6pgC/年,约占人类活动总排放量的20%。长期以来大量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转换,增加了大气中CO2的含量。施肥不当会加剧温室效应。向土壤中施用石灰能够降低土壤的酸性,促进作物生长,但是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溶解和释放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CO2。尿素施用过程中碳素的易挥发性也导致大量CO2的损失。因此施用石灰和尿素也成为CO2的排放源。 由此可见,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减少农业的温室效应是应该充分重视的问题。

2.2 气温升高威胁农业生产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气候变化使得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幅度增大。气温升高导致很多极端气候灾害的出现,致使海水变暖和膨胀,不利于沿海滩涂的农业开发,同时也将增加盐渍土地范围。台风、风暴潮、暴雨等造成的危害也使农业结构、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产生了变化,加剧了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使农业需水量加大,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适应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3 南通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侵蚀严重

目前,由于工业化扩张等原因,南通市优质耕地的损失尤为严重,同时耕地质量面临环境恶化问题的严峻挑战。南通市农业土壤中HCH、DDT的残留水平虽然有所下降,但是这2年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检出率仍相当高[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滞后,污染治理力度小,难度大。农业生产中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3.2 农业的水环境问题

目前,农业的水环境状况十分严峻,灌溉水污染严重,且呈逐渐加剧趋势。近年来监测结果显示,南通市通扬运河、如海河、焦港河、新通扬运河符合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通昌运河、九好港河、通启运河、如泰运河符合地表水W类水质标准;拼茶运河符合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由于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为、水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相对于土壤和空气的污染要严重[3]。

3.3 农业废弃物的污染

南通市近年来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由于畜禽粪便运输困难,施用麻烦,又没有化肥的速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受到冷落,因此大量畜禽粪便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这些畜禽粪便携带大量的大肠杆菌、寄生虫卵以及病原微生物进入江河湖泊或地下水,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农膜的推广和大面积使用,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膜在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残膜严重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抑制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致使作物减产。

3.4 生活污水、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污染

生活污水中主要是洗衣粉和洗涤剂的磷负荷贡献率。农村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垃圾,由于没有集中处理更谈不上利用,露天堆放,其渗滤液污染了地下水和地表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南通市各类企业的快速发展,三废排放量日益增加。除了传统的航运、造船等工业发展迅速外,造纸、印染、化工等高耗水工业也沿水系密布,尤其在长江和较大河流沿岸,高污染企业组成的工业区沿江排列,水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农村生产。工业废气除了直接影响作物生长之外,其引发的酸雨对土壤的影响更大,使得土壤的宜种性变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经处理未达标便排入水系,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工业废渣受雨水冲刷进入土壤耕作层,也影响作物的生长,加剧对农业环境的破坏。

3.5 秸秆资源利用率低,焚烧现象普遍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对其合理利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反,对其不利用或不合理利用,则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污染农业环境、降低生产效益等。据环保部门监测,在夏、秋两季秸秆焚烧比较集中和严重的地区,大气中的CO2, CO和氮氧化物的浓度为平时的3~5倍,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3.6 农村沼气等新能源建设发展不平衡

南通市沼气建设发展很不平衡,部分县、市、区尚没有开展沼气建设;对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建设、生物质固化成型、生物液体燃料、太阳能利用等投入有限;沼气建后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严重滞后;沼气技术的科研和教育落后。

4 发展低碳农业的具体措施

4.1 垄作免耕技术

过度耕作使土壤中的C素释放,是农业排放C的主要途径。垄作免耕可以从很多方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摒弃传统的犁铧翻耕的耕作方式而采用免耕,可以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有利于土壤对碳的固定,相应减少CO2的排放。免耕对环境的有益之处还包括,免耕可以保持水土,改善地表水水质,减少沙尘的发生,提高生物多样性。

4.2 灌溉节水技术

(1)进行土地平整和条田建设,平整度较好的土地比较差的土地平均节水10%~20%,这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的基本条件。

(2)高度重视农艺节水技术,根据作物生长周期,需求饱和度进行适时、适量供水,实现节水、增产和增效,打破部分农民只要有水就浇,浇的越多越好的片面认识。此外,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技术,较大限度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大大减少农业生产成本。

4.3 施肥技术

农业施肥不但会通过影响地上植被的生物量来影响土壤碳源的供应量,而且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决定土壤呼吸强度。通过对土壤增施有机肥,减缓土壤有机质腐烂,缩短有机粪肥的田间暴露时间,减少土地耕作活动,改善土壤水分管理。可以减少CO2向大气的排放量。

4.4 病虫害防治技术

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害作用,全面普及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积极推广农药增效剂和农药替代品,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以恢复和保持农田生态平衡,达到控害、保产、保益、保环境、保安全、增效益的目的。

4.5 畜禽健康养殖技术

畜禽养殖不仅排放大量废水,还是导致全球变暖的6种温室气体中的CO2、N2O和CH4的主要来源。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标准,畜禽养殖业通过改变养殖方式,对集约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和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与肥料化利用等措施,为本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及降低气候变化影响作出贡献。在进行畜禽养殖场改造时,提倡推广干法清粪工艺,并将产生的粪渣及时运至贮存或处理场所,实现日产日清,降低粪便流失率。建设固体粪便有机肥厂,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采用好氧发酵技术处理固体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制成有机肥,反哺生态农业,生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4.6 沼气工程节能减排技术

农村沼气工程的实施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农村沼气工程不但能解决农村燃料能源问题,节约大量薪柴、煤炭资源,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沼渣还可作为有机肥在农田中施用,作为一种高效有机肥,沼渣不但能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能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效果比专用叶面肥还要好。同时,农村利用沼气除了省柴、省煤、省电、省时之外,还能减少烟雾和粪便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另外,使用沼气还可以节省农民对能源和肥料等的支出,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4.7 秸秆资源化利用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平均含硫量只有0.38%,约为煤的33%,而热值则达标准煤的50%。在南通市农村,多数秸秆仍是被焚烧,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就作物残留物的管理方式而言,焚烧秸秆不仅直接释放碳,还加快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损失;而秸秆还田则可以缓解土壤有机碳的下降。减少农田CO2排放的最直接有效措施是提高地面秸秆还田的比例。此外,在治理污染、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秸秆饲用、秸秆发电、秸秆碳化等是继秸秆还田处理后,适合高效资源化利用方式。

5 发展低碳农业的政策建议

5.1 大力宣传,总体规划

低碳农业,对于许多人来讲,特别是农民,可能是闻所未闻。因此,必须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培训、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提高全面对低碳农业的认识。制定总体规划,一是将低碳农业纳入南通农业生产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农业技术研发纳入科技计划之中。三是制定农业能源发展规划,实现农业生产由高碳向低碳转型。

5.2 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开展减排技术示范模式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应用垄作免耕技术、施肥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土地利用技术、绿肥种植技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各种节能减排技术,从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5.3 调整能源结构,转变农村能源服务思维

目前南通市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问题与潜力重视程度不够,进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在种植业能源浪费严重,养殖业污染治理空间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刚刚起步等。因此,必须调整能源结构,积极转变农村能源服务的思维,形成开源、替代、减排、增收,低碳化的农业能源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5.4 制定相关政策,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当前,低碳农业发展急需制定有机肥补贴、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与奖励办法,出台化肥农药税的财政政策等,同时完善农业固碳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和生物质经济等,提高农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

6 结语

低碳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是一种绿色模式[4]。而这种全新的模式所带动的则是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农业经济,这将是农业发展模式的重大创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低碳农业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缓解能源结构矛盾,有助于优化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推动我市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昀.低碳农业经济略论[J].中国农业信息,2008(8):75~76.

[2] 吴晓丽,许 泉,王 进,等.江苏南通常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