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构建与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间构建与设计

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1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ion of configuration in the centre of space syntax,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 among spaces impacting on space cognition in urban system, reviews the major researches on space, cognition and their relations in the community of the space syntax. Through which ,it tries to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configuration.

关键词:空间;组构;认知;空间句法

Key words: space;configuration;cognition;space syntax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067-02

――――――――――――

作者简介:陈静(1986-),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及理论;高静(1963-),女,云南昆明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1 关于组构

1984年自《空间的社会逻辑》一书出版以来,空间句法的创始人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与其同事们一直在研究关于空间是如何在房屋及城市的形式与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最为关键的研究成果就是“空间组构(Configuration)”这一概念,同时,在随后1996年出版的《空间是机器》中开篇就引入这个概念,并将此概念视为空间认知的核心概念。简而言之,“组构”被他定义为“是一组关系,其中任意一关系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其他所有关系” (Bill Hillier,1996)。

空间的存在意义就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可以发生行为的场所,然而人类之间的聚集、躲避、互动、交流等行为不仅仅是空间中的活动,更为准确的说是这些行为本身也构成了某种空间模式。转而言之,就是这些活动行为并非个人特征,而是需要由集体形式才能够完成,即组构。它们必须存在于一种设定好的模式中,同时出现或同时消失。对于空间组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对于两个空间,它们之间必定存在某种形式的连接,如相邻、互通,如果存在第三个空间的介入与其中一个或两个同时发生某种连接,那么必定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这时组构关系就存在其中。相对奇怪的文字定义简单的图示可以更加直观地阐述这一抽象概念。下图1中显示了一个被分割成两个空间单元的房间,单元a和单元b,且它们之间有一个门洞。从图A可以轻易得出两个单元之间的关系是“对称”的,即单元a对于单元b来说与单元b对于单元a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换言之,单元a是单元b的邻居,单元b是单元a的邻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观察者的意志为转移。从图B和图C来看,增加了第三个空间单元c(也可以被视为室外空间),在图B中,单元a和单元b都直接与单元c相通,相比之下在图C中,只有a直接与c相通,b只有穿越a才能与c相通。如此一来,站在c的角度来观察a和b,它们之间关系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相互对称的关系,换句话来说,a和b之间的关系由于第三个空间单元的介入而被重新定义。推广开来,组构是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关系,是有组织性的复杂关系。

比尔・希列尔在《空间是机器》中阐述:“空间组构的基本关联物就是空间体验者的流动,这个论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空间形态的因素来看,人群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城市空间的布局;从空间形态的效果来看,人群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的组织构成。”①虽然在其早期的著作《空间的社会逻辑》中并未明确用到“组构”这个概念,但却用模式、布局等不同的词汇表达了类似的概念(Bill Hillier,1984)。空间组构的定义不仅强调了其研究对象为空间关系的“总和”,同时强调了联系空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 组构与空间认知

认知起初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认知其实阐述的是通过外界信息不断刺激孕育而生出来空间内涵的过程,外界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完全不足以反映内在的特征,我们只能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和心理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具象的东西转为抽象的思想。

空间环境分为两个部分:实体和空间,空间由实体界定和围合,实体存在于空间当中,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空间认知可以从局部和整体两个着眼点的不同进行分析:局部强调观察者在整个空间系统中某一部分的直接感知;整体则是以局部的感知为基础转而形成对整个系统的感知推断和理解。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三种属性的把握:物理形式、结构序列和空间意义。其中最难把握的信息是后者,社会和生活无形中赋予空间的内涵则需更多范畴的心理感受才能捕获所有信息。首先,既然空间是空而非可触摸的东西,那么它就不能被视为“物质形式”;其次,城市并非单独的空间个体而是相互不断关联的空间体统,我们亦不可能生活在独立的空间单元,那么空间之间的某种关系自然需要观察者不断连续体验才能感受整个城市。这一特点,在凯文・林奇的经典理论《城市意象》和比尔・希列尔的著作《空间是机器》中都有体现,且这两种理论都是基于空间认知来解构城市空间的经典理论。

依据空间句法理论,人们可以通过组构的角度对空间系统进行认知。基于这种说法,实质上我们是承认了空间作为人的认知系统构建的基本构件的首要性。②这时候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如此,如何建立一个认知构架呢?答案就是关联性,空间的关联性表现在任何一个单元空间都会影响其他的单元空间甚至同时被其他的单元空间影响,人们可以根据空间组构的关联性依据局部的空间信息来对其他空间的信息进行推断,因为空间系统是连续的,局部的空间变化会直接影响整个空间的组织和构成。人们的感知并理解空间组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或者构建空间的活动。一旦不能够失去空间的关联性,即使组构仍然存在,却切断了观察者的推断能力,人们就无法洞悉整体空间系统的任何信息,组构也就丧失了其内涵,人们也就无法领会空间的组构。正如吉普逊(Gibson)的观点:“……关于一观察点周边世界的信息暗示着处于这一世界中的这一观察点本身的信息。这两种信息互相暗示。”②空间句法中往往通过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来整合组构与认知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语言学来阐述空间单元与组构的关系,我们尝试去理解空间、认知空间正如同我们尝试去理解别人说的某句话的具体含义,而并非是这句话中单个词语的内涵。这个比喻相当于城市空间系统与单独的空间单元,既然人类活动在城市各个空间之间,并在其间不断穿梭,那么空间的连续性必定成为研究的重点。这就是空间句法理论在空间认知研究上打破以往传统空间研究手法的新颖之处。转言之,如果我们连单个词语的基本含义都无法理解,即使按照语法结构将词语重组成句,我们也无法猜透句子的深层含义。既然空间句法理论将空间系统视为空间组构,那么对于如何表示和再现空间,常用的组构分割法有轴线分割法、凸边形分割法、视区分割法三种。

轴线表示所有最少或最长的能够穿越整个空间系统的视线,在轴线图示中,每一条轴线不仅仅表示视线,它还表示潜在的运动。在人类的空间认知过程中,一条轴线表示一条狭长的空间,人类可以由此空间中的任一点感知体验它,同时,轴线代表了二维城市空间中最长的可见直线。

凸边形本是一个数学的概念,在空间句法理论中,凸边形空间指的就是一组端点相互连接的简单直线所界定的空间,换而言之,凸边形空间中的任意两点所连接而成的直线都处于该空间中。从空间认知的角度来说,凸边形空间就是可以彼此可见的点的集合,凸边形空间中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看到空间的所有边界。

通俗点解释视区就是视线的区域。视区有很多度量及内涵,我们可以用几个问题来表达:我周边的空间是如何分布的?我所处的空间是什么形状?视区内任意两个人都可以彼此互视,由这一点视区必定是个凸边形空间。

如此一来我们将整个空间系统简化为线和面, 间句法将空间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将抽象的空间转化为空间分析图示,这些图示是简化的空间,甚至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浓缩的空间,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渗透这些简单的图形透析其空间结构、感知和社会意义,而且也会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会探析出更多的空间内涵。虽然空间抽象可不描述,但是人们更加愿意接受通过具象的形式来阐释抽象的事物,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空间,空间句法之所以被认作是空间认知的最好理论之一,正是因为其空间表达图示为人们展现了具象的空间描述,而这些描述正与人们思维中对空间的表达是一致的。

3 结语

空间认知的过程就是探究内在含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例如,一条直线,其物质特征就是笔直,但是在其表象背后是可以忽略其宽度,可能具有不可估量的长度,具有无限延长性。这是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从而通过自己的思维不断思考从而进行提炼总结得出来的深刻含义。空间句法基于组构为概念计算得出的图示作为一个具象的空间图解符号,将抽象意义的空间转化为客观存在的图形,然后通过人们思维的过程将其具象表达通过分析和提取从而理解图形被赋予的社会意义和象征性内涵,解读图形符号,最后完成空间认知。

人们之所以具备解读图形符号,然后从中认知和感知空间的布局和组构特征,这是因为人们从小就能够深刻理解置身于空间中的体验和切身感受,我们之前提到空间的人们对于空间环境的感知都是通过感官传递的,而感官则是来源于设身处地的观察者亲自体验,思维与身体同时存在与空间中,所以人们可以迅速理解和消化所得到的具象符号。

虽然空间句法理论一直处于批评的环境中默默成长,但是我们却无法否认“空间组构”这一概念的诞生对空间认知的重大影响。正因为个人或者社会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是整体性的“领悟”过程,往往是不可言表的直觉性理解,因此局部分析空间从而归纳成整体空间是不合乎逻辑的。空间组构的本质虽然不能言表,但是在空间认知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借助“组构”的“魅力”来完成空间交流。

注释:

①【英】比尔・希列尔著,空间是机器[M].杨滔,张佶,王晓京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5.P89.

②茹斯・康罗伊・戴尔顿/Ruth Conroy Dalton,空间句法与空间认知[J].世界建筑,2005(11).

参考文献:

[1]【英】比尔・希列尔著,杨滔,张佶,王晓京译.空间是机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5:P89.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张愚,王建国.再论“空间句法”[J].建筑学报,2006,(105):33-44.

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2

1.1视觉规则原则

通常情况下,建筑空间结构都是规则的,这是因为规则的建筑结构受力简单,而且造价也不高,所以规则的建筑空间结构很受设计人员和建筑开发人员的青睐。但是由于建筑类型不同,其所赋予的功能自然也不相同,在建筑空间结构上也就存在的不规则的情况,而设计者的任务就是在符合建筑功能的条件下,有相关的结构设计人员做好沟通,将结构墙、柱等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使那些并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变成一种相对规则的结构。2.2舒适原则评价建筑好坏的标准,不仅要看建筑建设完成之后的质量及其外观,更重要的是要看建筑中所需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组合在一起是否达到了最优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整体优化设计,如果设计人员只是根据建筑某方面进行设计,那么,根本不能对这个建筑进行整体的评价。也就是说,在对建筑进行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尽可能的满足舒适性的原则,这才是建筑进行空间设计的最初原因。

1.3安全原则

对建筑进行空间结构设计时,不仅要美观舒适,更重要的是安全,我国很多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安全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尤其是抗震方面的规定。在对建筑空间结构进行设计时,选择构件材料一定要符合相关的抗震标准,即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这样在发生地震时,才不会因为结构构件质量问题,而使建筑很快坍塌,造成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的空间结构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安全性能,否则上述两个原则都无从谈起。

2建筑空间结构设计和优化的措施

2.1建筑空间结构设计应该朝个性化方向发展

随着人们个性化要求的逐渐提升,建筑空间结构设计也要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建筑空间结构设计中,设计者们要充分的了解到人们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建筑空间结构设计,有效的将建筑空间结构的使用功能以及人们的个性要求相结合,使得建筑空间结构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同时要对个性化设计进行有效的优化,使其能够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符合,这样才能能够保障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建筑空间结构设计要注意摆脱古板教条的设计方式,要将设计变得更加的灵活,从而使得建筑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这样可以满足不同人们的不同需求。建筑空间结构设计者们要注重对前人工作经验的总结,将其与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结合,从而在设计工作中具有源源不绝的灵感,进而提高设计工作的效果。

2.2建立、完善有效的材料管理制度

优质的建筑材料是好的建筑工程的开端,必须建立完善的物资入库验收管理制度,做好材料入库管理,严把质量关。确立、完善原材料验收制度,严格执行技术文件的相关规定,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目前有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制度简略化、形式化,相关技术部门负责人只是简单的查看出厂合格证、出厂证明等书面文件,只有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时,才进行验收工作。3.3优化建筑空间结构设计,采用经济合理、环保适用的构思在对建筑空间结构进行个性化设计时,也要注意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杜绝盲目个性化设计。在进行个性化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建筑空间结构的特点以及当地的风俗文化,规划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并且在建筑空间结构设计投入成本的范围之内,进行有效的优化设计,从而节省设计成本,实现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原则。而在进行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新型材料,使得建筑空间设计更加的绿色和环保,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4建筑空间设计中抗风性、抗震性的技术应用

进行建筑空间结构设计时要考虑大风和地震的影响,空间动力问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抗震能力的研究主要是网壳结构方面的研究,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在网壳的弹性分析、地震水平方向反应的非线性计算静力分析等方面取得进展,不断促进网壳方面的抗震能力设计的完善工作的发展。目前在进行建筑空间架构过程中,对地震进行消极的抵御已经不能满足建筑业发展的要求,人们正积极研究策略,对地震引起的震动进行主动消减、控制,考虑铅锌橡胶板在建筑空间结构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其的应用来消减振能。

3结论

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3

[论文关键词]地域性 环境空间设计 专业教学框架

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教授在其著作《建构文化研究》(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一书中将“建构”(Tectonic)解释为具有文化性的建造或称为“诗意的建造”,其本意是关于木、石材等材料的结合问题。它注重建筑的建造方法,包含构造材料的内容和要求考虑人加工的因素。中国的建筑理论体系很早就认识了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技术与形式的高度有机结合,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造型全然得益于结构的本体,这原本是完全符合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的极为积极的因素,理应成为我们所继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在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架构中,体现出将设计的技能训练分成几个独立的知识加以传授,割裂了其中的有机联系,也割裂了空间和建构。我们应当研究中国建筑的空间和建构内涵,发展营造学社和先辈建筑家的追求,将对空间的认知和建构思想贯彻到设计教学中补充和完善以往的教学。

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岭南建筑从建构特征与方式上具有建筑与环境空间本质性的特征,从其民居与祠堂的空间构成上和岭南地域的人文、气候、地理、生活方式、当地材料与构造方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建构特征,我校植根于岭南地域文化的土壤中迅速成长,环境空间的设计教学体系也摸索走出地域特色化的建设之路。

一、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目的与方法

与纯艺术不同,建筑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它是真实的存在而不仅仅是象征性的符号。建筑与环境空间是与技术、建造方式以及应用的材料密切相关的,在材料的外部表现和建造技术等方面追求真实。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是以地域性空间设计分析的共性问题为主线,如岭南地域建筑与环境的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建筑细部等问题,由若干共性问题的专题单元构成稳定而开放的教学体系。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运用适宜的地域化材料和技术,在既定的基地内创造出符合内外使用需求的空间和形式。在一年级空间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中贯穿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技术构成建筑设计中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在二、三年级教程中以专题的形式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教学中强调功能解剖及组织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建构分析方法、环境分析技术以及启动、推进及整合设计的程序方法。

培养岭南地域建构空间建构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岭南建筑空间类型与要素的认知训练、岭南园林空间环境与行为的解读训练、岭南地域主义概念设计与功能的构思训练、岭南地域化生活行为模式与空间的组织训练、岭南地域性技术材料与空间的建构训练和地域性理念构思与设计的综合训练。

二、岭南地域性建构教学单元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建构教学的主线是环境的概念,设计的参考依据为场地和场所。在这条线中,四个层次设置了景观限定、街区限定、坡地以及街道限定四个场地条件。

第二条线是空间的概念,将通常的功能空间类型简化为单一功能空间、单一功能组合空间、简单综合空间以及复杂综合空间。

第三条线是建构的概念,材质和建构是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依据。课程设计中强调的应是材质而不是材料,材质强调的质感、形象以及表现力,而材料强调的是物理性能。设计师的建构活动是通过设计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地域性的空间建构方法与地域建筑的历史理论研究为理论基础,补充验证设计课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地域性建构理论研究是研究地域传统的营造体系理论或者说是传统构件的建构关系与建造过程的原理课程,环境空间设计一年级在整个空间设计教学体系中被定位为空间形态设计入门阶段,可以将空间设计形式分为空间与体积、场地与场所和材料与建构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解释了建筑和景观环境存在的基本含义,即使用空间的要求、场地的几何特征和场所的肌理感、材质与材质运用的方法。

在训练过程中,针对岭南的建筑文化,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六个层级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设计内在与外延的逻辑关联性,掌握通过设计分析来形成设计成果表达的设计专业工作方法,实现以建构为主线的设计作品的多样性,实现空间建构实践性教学的互动与反思,将现有的设计教学框架进行调整与完善,以单元教学为组织单位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同步进行,具体如下:

1.专业课程单元分为四个。在一年级时进行功能认知与形式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形态与材料建构单元和空间类型与组织单元,在三年级教授综合设计课题单元。

2.基础课程单元分为五个。在一、二年级时进行历史理论研究单元,同时在一年级时进行工程制图与模型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计算机设计表达单元。另外,一、二年级时还应进行设计案例分析单元和设计专业英语单元。

3.“回归本源”的教学思路构想。即让环境空间设计回归至最初的解决场地与环境、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技术等问题的方法与思考。正如张永和在《对建筑教育三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谈到的:“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掌握设计的技能,即分析、综合、组织建造、基地、空间、使用诸方面条件和可能性的能力。”因此,对建筑设计的基础训练,应逐步培养学生对建筑空间概念的认知,一直到设计构思、真实建构。传统的建筑教育最终成果是图纸和模型,教师根据图面内容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也就到此为止。空间建构教学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空间认知到设计到建构的完整训练过程。

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4

关键词:后勤仓库 物联网 仓库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151-01

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仓储规模逐年扩大,物资种类也越来越多,传统以人为主导的仓库监控变得越来越笨重,很难对仓库全方面进行监控。传统的仓储监控模式和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仓库监控提供新的机遇,其能够减少人员配置和物资监控级别。本文根据物联网的思想,实现对后勤仓库的物联网监控结构设计。

1 仓库物联监控结构

1.1 仓库监控系统

根据物联网思想,确定其感知层、网关层和仓储监控平台,设计后勤仓库监控系统,以下将从温湿度检测系统、视频生命监控系统、防盗系统、智能报警系统和通信监控等系统进行结构设计,仓库监控系统如(图1)所示。

(1)温湿度检测系统。仓库内部安装敏感温湿度传感器,建立感知层,获取仓库内部区域的温湿度状况,并能够智能调整仓库内部环境,提升物资存储品质。

(2)视频生命监控系统。视频监控设备实时监测仓库内部和周边的状况,提示工作人员发现存在的安全威胁,同时加入感知仓库生命体存在的传感器,防止仓库内部存在不明生物,减少物资被损坏的可能性。

(3)防盗系统。仓库的出入口安装门禁装置,以身份识别卡或者指纹识别技术为根本,确保防盗系统的实现。

(4)智能报警系统。通过感知层获取数据,即可从视频生命监控系统和防盗系统中汲取相关数据信息,达到报警下限,则会智能报警。

(5)通信监控系统。高层管理人员可远程监控后勤仓库,且系统定时汇报后勤仓库状况,达到综合数据汇报下限,则智能通信高层管理人员。

1.2 后勤仓库的物联网监控功能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促使仓库内部状况能够被实时监控,而以物联网为技术指导,仓库监控系统将包含三大功能。

(1)远程监控。传统仓库监控浪费人力资源,远程监控可实时监控仓库以及周边区域的安全状况,监控录像实时在监控中心显示,仓库管理人员可减少巡逻或避免巡逻,监控中心可将仓库异常状况告知仓库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并设有报警提醒功能。

(2)智能调整仓库内部环境。通过感知层掌握后勤仓库的内部环境,智能调整后勤仓库内部的温、湿度状况,促使仓库内部不仅能够达到全局环境稳定,而且局域环境也能够稳定安全。

(3)智能数据存储。后勤仓库建设的规模越大,监控中心通过感知层获取的数据信息就越大,必然给数据存储带来挑战。监控中心需能够对常态环境、出入人员和物资数量等状况进行优化,因此监控中心优化常态数据,对异常数据重点保护,智能提供异常数据视频,从而提高后勤仓库的安全指数。

2 存在问题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虽然给后勤仓库监控系统带来许多机遇,但是也存在很多挑战,其所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难以推广。物联网做为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建设这样一个高水准的后勤仓库,对于开发商而言,还很难接受。虽然其拥有着诸多优势,但难以推广,绝大多数仓库仍然采用传统监控模式,浪费人力资源。

(2)物联网技术人员短缺。区域科技发展的限制,使得区域人员的物联网思想水平较低,其阻碍物联网技术快速推广,虽引入先进设备,但仍然采用落后的人力监控系统,必然造成物联网后勤仓库难以推进。

(3)后勤仓库物物相连存在本身问题。物联网在后勤仓库的应用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例如视频生命监控系统的不准确、物联设备的维护管理费用较高和如何提高抗干扰性等问题,这些方面仍然需要物联网专业技术人员研究。

3 结语

本文主要对后勤仓库监控系统结构进行设计,设计温湿度检测系统、视频生命监控系统、防盗系统、智能报警系统和通信监控等系统,并设计其所具有的实质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永生,施笑安.基于串口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远程监控系统[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5,25(2):204-207.

[2]张英鹏,刘立平.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数据技术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4,24 (4):475.

[3]孙晓梅.基于物联网的军械仓库信息管理可视化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5

1.1塑性沉降裂缝的出现多是由于建筑的钢筋和模板等对混凝土的骨料的沉降所造成的,这种裂缝的产生会给建筑物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除此之外,在建筑的施工中,模板的绑扎操作如果不能按照规定的操作规程进行施工也会导致建筑物出现裂缝。

1.2塑性收缩裂缝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塑性沉降裂缝产生原因有所不同,收缩裂缝的出现多是由于建筑物浇筑阶段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温或者是大风等因素造成混凝土塑性状态不能得到有效处理,这就使得混凝土中的水分会发生快速蒸发,最终形成裂缝,这种原因引起的裂缝多出现在建筑的表面。

1.3温度应力裂缝的产生多是由混凝土表面散热快及早晚温差悬殊大而造成的,这种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中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形成裂缝,在建筑物中这种裂缝产生的变化不是很明显,但是对建筑物的质量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1.4建筑的施工工艺也会导致建筑裂缝的产生,这种裂缝的产生多是人为导致的施工工艺出现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细长薄壁的建筑结构中,一旦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就会容易出现裂缝,所以在建筑施工中,要注意对建筑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以减少由于建筑质量出现问题而造成建筑裂缝的出现,为此必须要重视施工工艺水平的提高,以实现建筑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建筑的安全施工。

1.5原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采用材料质量不合格,这些原材料主要是指水泥沙水以及骨料等,在建筑施工中如果砂石的含泥量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就会使得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有所降低,最终导致混凝土干燥产生网状裂缝,由此可见,原材料的选择工作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要严格进行材料的筛选,这样才能保证原材料能够符合质量标准,实现建筑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2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之中,应该认清问题,进行策略实践

对于经常出现墙体方面的温度差等裂缝,在我们实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去调整这整栋楼房的高度,应该尽量让屋面在这方面的标准高度能够一致,对于那些错层的一些房屋,应该在错层的位置所有纵横的墙相交之地去设置一个墙构造柱,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这种问题的发生;对于防止裂缝的方法来说,我们可以设置圈梁,这对于抵抗温度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来说具有一定的效率,圈梁和构造柱进行必要的连接,进而形成束缚各个墙体在横向以及纵向方面的框格,能够让墙体保持住一个整体方面的箱形结构,这样能够改善砌体它所受力的一些性能,提高了砌体等方面的抗裂能力,屋面圈梁应该沿着每一道墙体进行设置,这样能够避免使用半圈梁的时候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其它各个圈梁都应该按照规范之中的要求去设置。在混凝土的选用方面,可以选择微膨胀这样的混凝土进行结构方面的温度抵抗,只要把比例控制的得当,那么就能够避免轻微的裂缝现象产生,在设计之中,一定要注意超长建筑中混凝土的膨胀剂多少问题,因为有一定的离散性,因此,对于实际情况应把握好这个比例;在屋面设置纵横的分仓缝,这样能够把屋面划分成若干个不同长度的小单元格,这样对于屋面板能够减小它的总变形值;对于砌体的抗剪强度以及抗拉强度方面和砌体砂浆的相关强度来说,这三者一定要是一种正比的关系,所以,提高顶层的砌体砂浆强度其实就是提高它抗温感的适应力,一定程度上的能够减少裂缝的产生。做好混凝土浇筑的养护工作。在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中,要做好浇筑工程的养护工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后,应在12小时以内对混凝土采取保湿措施在建筑施工中,要根据材料的不同来调整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在养护工作中可以采取薄膜布的养护形式,这种养护形式应在振捣二次磨压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这样能够减少混凝土的水分丧失,实现浇筑的及时养护。

3结束语

空间构建与设计范文6

【关键词】短肢剪力墙;设计;质量

1 短肢剪力墙基本概念

关于断肢剪力墙的概念,可参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186-2002. JGJ3-2002),其内容指出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至少200mm,肢截面高厚之比在5~8之间的剪力墙。短肢剪力墙多采用T型、+型、L型、Y型、Z型等水平断面形式,可用于内外墙交接处,外墙连续转角处和墙体转角处等。对于常见的短肢剪力墙结构布置方案,短肢剪力墙一般的设置在建筑物的周边,而一定数量的抗震剪力墙,则设置在建筑物平面的中央,形成抗剪中核区,它由连梁连接,较大刚度,形成一个共同的抗震体系,使整个结构协同工作。这种设置方案的结构体系,一般应该应用于不超过25层的建筑住宅。

2 建筑短肢剪力墙的设计

短肢剪力墙的布置要符合力求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合理、重合、均匀、对称的原则,做好短肢剪力墙的设计工作,首先应该将其布置好,主要抗侧力结构筒体不要集中在一处布置,要形成多道抗震防线,使一般剪力墙和筒体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大于50%的总底部结构地震倾覆力矩。短肢剪力墙应以Z形、十字形、L形和T形为主布置,这样可增加短肢剪力墙抗扭性能和平面外稳定性。要有足够的刚度,筒体平面尺寸不宜过小,一般利用楼梯、电梯,同时为确保水平力可靠传递,核心区楼板适当加厚,注意刚度的均衡性,以免建筑产生过大的扭转效应,设计与核心筒相连的连梁时,应遵循弱弯强剪原则,每两短肢墙之间的梁净跨不宜太小(一般为4~6 m),保证具有一定的耗能作用。

对于短肢剪力墙的轴力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应注意短肢剪力墙以承担竖向荷载为主,承受水平荷载为辅,当抗震等级为Ⅲ、Ⅱ、Ⅰ级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短肢剪力墙产生的轴力轴压比设计值,应分别小于0. 7、0. 6、0. 5。短肢剪力墙,为能够有效从构造上改善短肢剪力墙的延性,抗震等级应比一般剪力墙的采用提高一级抗震等级,。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为能够有效避免短肢剪力墙过早被剪坏,应按规范各层需要调整,轴压比设计值,对于Ⅱ、Ⅰ级抗震等级应分别乘以1. 2和1. 4的增大系数。

此外,在短肢剪力墙配筋设计时候,应该必须遵循规范要求,保证相应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并区别于其他混凝土结构,。

3 建筑短肢剪力墙施工难点

3.1 混凝土

3.1.1 混凝土振捣困难。混凝土需要分层振捣,分层浇筑,主要由于短肢剪力墙深而且很窄,短肢剪力墙结构不同于框架的浇筑,比如一定难度,插入振动棒很困难,加之顶部钢筋过密,振动棒移动很不方便。

3.1.2 混凝土浇筑困难。短肢剪力墙墙厚一般不超过300mm,多为200 mm~250 mm,顶部钢筋较密,多有暗柱、暗梁,又不能使用串筒,下料困难,因此相对于其他建筑结构,混凝土浇筑非常困难。

3.2 钢筋

钢筋的施工难点主要指的钢筋安设,比如在以下部位:

3.2.1 填充墙柱与墙侧面拉结筋的预埋方式;

3.2.2 次梁水平钢筋拉筋、墙洞洞口处宽梁、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纵向钢筋处理等。

3.2.3 保证加密区箍筋间距、暗柱核心区,应该位置准确;

3.2.4 要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正确,同时纵向钢筋位置准确;

3.2.5 外部包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和交叉,以及角柱、边柱顶部梁柱节点;

以上部位在钢筋安装工程进行监理检查时,应该必须注意。

3.3 模板

模板是保证混凝土结构几何尺寸、位置、形状正确的一道重要工序。由于截面形状的多样化,短肢剪力墙结构,几乎每个墙柱都存在几个“阴角”,容易造成混凝土胀模,也容易增加模板安装与固定的困难,是监理需要重点控制检查的工序。而一般剪力墙结构中“阴角”很少,无论安装圆柱或方柱模板,对于一般框架结构,都不存在“阴角”。

4 建筑短肢剪力墙质量控制

4.1 实行目标组织管理,提高短肢剪力墙施工质量

实行有目标有组织协调控制,做好施工准备,是为了完施工任务,向施工人员交代清楚施工方法和施工任务要求,良好的施工条件,才能实现断肢剪力墙施工整体目标,这是基层施工技术的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尤其重要的是在施工全过程中围绕着断肢剪力墙施工质量制定施工目标,按照有关经济、技术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在每个工序、每项任务、每个阶段施工中严格协调控制,积极平衡组织,为确保工程的顺序进行,使施工中各种关系和财、人、物能够保持最好的结合。如遇设计修改或施工条件变化,为便于施工的顺序进行,应在图纸上标识修改的。应随时时行补充交底,并组织有关人员修改补充原有施工方案,同时办理相应手续,并办理工程减量或增量记录。还要严格质量自检、互检、交接检的制度,督促有关人员做好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不但做好以上工作,保证进行工程预检、隐检。

4.2 加强日常施工的质量管理

在检查过程中逐一进行,检查完毕后应编写施工质量检查报告,以此作为施工质量管理的依据,及时进行修改整顿,对于检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当验收合格才可进行施工。另外,施工单位应将质量教育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首先,其次施工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组织好定期的质量考核教育,从而不断提高施工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其次,组织专项质量研究与教育,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质量问题,组织技术人员对劳动者进行施工工艺操作技能培训。

4.3 了解工程概况,做到有备而战

要顺利开展工作,必须有备而战。不了解工程情况,盲目工作,等于赤手空拳去打仗。要做好每项工作,都必须在工作前对这项工作进行全面了解,这样才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对于短肢剪力墙施工工程,也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了解工程概况。

那么怎样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呢?首先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和了解,熟悉施工图纸,只是对工程的纸上了解,这是不够的。要掌握工程概况,全面了解工程,必须亲自到现场进行勘察、了解。这样认真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有利于落实施工方法,更好地实施管理,更好地完善工作。

其次了解节点做法、设计要求及细部,要熟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弄清有关技术资料对工程质量的要求;

最后,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技术文件对技术措施、施工顺序、施工方法及现场施工布置、施工进度的要求,弄清完成施工任务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

5 小结

由于良好的受力性能,短肢剪力墙结构使得其在现代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本文分析了短肢剪力墙的设计方法,并从短肢剪力墙概念出发,分析了断肢剪力墙的施工难点,提出了实际施工中短肢剪力墙质量的控制保证措施。但由于建筑短肢剪力墙中的混凝土成型质量差等问题,一方面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质量与模板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保障措施,相信能够有效解决现代住宅短肢剪力墙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建.建筑结构设计常见及疑难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6 -17.

[2]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3]赵丕峰,孙建刚,崔春霞.异形柱与短肢剪力墙分析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11): 75-76.

[4]赵玉祥.《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建筑结构学报》,1998,19(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