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传播的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的要求

新闻传播的要求范文1

关键词:新闻传播 教育模式 人才培养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但同时也造成了新闻传播行业直接激烈的市场竞争。新闻事业的发展急切需要更多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为了应此需求,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各类高校都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的地位得到提高。但是这种泡沫效应,并没有解决新时代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问题,新闻传播教育理论知识落后,理论教育与实践不结合,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教育等这些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通过对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思考,旨在新形势下提出未来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模式。

一、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中的问题分析

新闻传播业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全国各大高校也不断扩招生源,但是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并没有改变,大多数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足够,但是他们的专业技能却堪忧,许多用人机构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失所望。因此新时代下,我们要正确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中这些不可忽略的问题。

(一) 教学理论知识不足

大部分高校单位因为看到新闻传播专业火爆,不考虑自身是否具有创办该专业的综合实力,就跟风开设该专业并大量招生。事实上,这些院校的理论知识积淀不厚实,培养方式仅仅停留在表明;更有甚者一些高校,胡乱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相比拥有成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知识的美国,我国的新闻传播业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由于基本国情的差异,相关知识并不是靠“拿来”就用的,长期下去会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造成严重的障碍。另外,我国那些传统的新闻传播业知识已经达不到时代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没有合适的理论教材,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很大的问题。

(二)教育模式脱离实践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大多是全职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然后他们的实践知识甚少。虽然基本的知识技能培养很重要,但是长期在此种教育模式下,非常容易造成该专业的学生采、写等实践能力差。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项实践性的学科,学生相关的实践职业技能培养特别重要,虽然在学校校报和电台会提供一些实践教育基地,但和社会中新闻报道专业需求还相差甚远;此外,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学校会提供W生的实习单位,但实习期一般都较为短暂,学不到特别有用的实践经验,在实习中发现的理论知识不足最后也无法回学校进一步提高,并且有部分同学都只把实习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实习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三)专业师资队伍欠缺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他们用简洁有效的方法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资队伍的雄厚直接影响新闻传播教育的质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业务能力是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必备的条件,只有拥有这些专业的修养才能熟悉新闻传播过程,在专业技能上直接指导学生的。但是当前高校的相关专业老师,可能并不具备上述条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现,先进设备的使用在新闻传播工作中越来越重要,这就对传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工龄稍大的教师对先进设备的方法性以及技能掌握方面存在欠缺,另外一些核心的新闻传播课程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讲授知识不够新鲜,理论课程教育与实际脱节,这些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都有很大影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缺乏专职教师的现象,与全职教师不同,专职教师拥有丰厚的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一些前沿性和实用性知识,他们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新闻传媒业,缩小课堂理论与社会现实差距;目前聘请的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缺乏跨学科背景知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也甚少,和国内外著名院校直接的学术交流也不多,教师去名校进修的机会也少,这些都是造成了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的原因。

二、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

纵观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落后,造成对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业更好地发展,对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应该是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修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非常肯定地表示,新闻学院就是为了培养卓越的新闻人才以及新闻业领军人物,并教育学生献身于这项意义重大的事业。因此,对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专业的新闻传播人才。首先,高校应加大对各大媒体优秀兼职老师的聘请力度,相比全职老师,他们拥有更加丰富的实践知识;其次,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主办自己的电台、电视台、网站,大力发展人才支持体系,为学生在上学期间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实践型人才,这样他们毕业后才能得到新闻单位的认可;另外,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的认知新闻信息能力、使用新闻信息能力以及消费新闻信息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通过全方位能力的培养,他们才能成为专业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改革课程设置

新媒体时代对新媒体应用技能的熟练掌握是对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包括用这些新技术去收集新闻素材,以及用文字符号去讲述新闻故事等。如何运用这些新技术辨别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合理的传播方式,展示出伟大的新闻作品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提高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就要求学校从基本的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知识方面,需要联系实际并且不断深化,理论知识主要是指导新闻工作者掌握新闻传播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进行新闻传播活动,避免盲目操作;新闻传播学不仅仅是一门传播型科学,更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时并重的科学,要求学生掌握全方面的知识体系,根据美国教育学之父威拉德q布莱尔的新闻专业课程观:大学四年的课程中,1/4是新闻专业课程,3/4是社科类和人文类课程,这种观点被国内外许多新闻学院所采纳,综合修养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事件的主题涉及很多方面:宗教、旅游、运动等,这些领域专业化的知识可以让新闻报道人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提出合理的问题见解,这样非常有利于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传播,因此培养不同新闻领域背景下的专业知识是急切需要的。

(三)培养职业精神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仅仅教给人一种专业知识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专门知识与技术能使人成为一台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新闻传播专业作为一种高度社会性的职业,主要目的是对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这就要求新闻传播工作者必须有高尚的职业精神。一方面要加大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人民群众利用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外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遵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准则;新闻传播是社会公平正义观念的主要推动者和鼓舞者,主要包括二点:一是及时重要的政务信息和公共利益等信息,二是表达不同阶层的意见和心声,新闻传播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反复思考掂量,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导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向学生灌输这些专业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大众服务。

(四)丰富教学实践

新闻传播教育主要是解决两方面问题,理论要求和实践需要,著名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始人普利策也曾说过:“新闻作为一种祟高的知识分子的业,是用实践的方法鼓励、教育现在、未来的从业人员”,可见实践性对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性。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比重偏低,实践专职师资队伍缺乏、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落后、高校与业界互动不够等等。为此,相关院校应该突出实践教学,适当增加实践课程,至少保证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达到1:1,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可以更多地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办讲座和报告会的形式聘请国内外有经验的新闻传播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系统性知识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建立专业的校内实践平台,尽可能做到全天候、全方位的开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媒体活动,给他们提供良好的自我展现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专业实践需求;鼓励提倡高校与各大媒体的实质性合作,高校为媒体提供有效的实习生源,媒体为高校学生提供专业的实习基地,缩短毕业生工作前的适应期,另外通过实践学习也能完善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新闻传播的要求范文2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代,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新媒体已经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信息传播通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广泛被应用。社会日益进步,互联网成为交流沟通、信息传导的主要媒介,这对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媒体应运而生,这为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及重要性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由传统的传播方式现已过渡到新媒体传播。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凭借电脑、手机等各种电子设备依托于信息网络平台获得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不断地追求高效简洁快速地获取精准的信息,那么报纸、杂志、期刊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信息的摄取需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手机的不断推新,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更新,信息以更加丰富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视野,用以不断地适应人们的需求,推动人类快速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在媒体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信息由原来的单一渠道获取转变为多种平台共存,同时,人们由原来的对信息等待转变为对信息的主动收集,由信息传输转变为信息互动,使得信息更加全面精准,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面对如此繁杂的信息,新闻编辑工作者面对更大的挑战,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在新形势下培养适用于新时展要求的媒介素养。简单地说,媒介素养,即在大众传播的所有信息中,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剥离出正确有效的信息,并能够运用相应的资源平台形成正向传播的能力。

传统的编辑工作要遵循严格的范式要求以及文字用法,新闻报道往往是以时间、地点、任务、事件、过程、结果、影响为顺序,具有十分严谨的逻辑结构,但由于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够吸引读者对报道的阅读兴趣。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原有的新闻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事件以及信息的阅读需求,编辑人员需要转变原有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创新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正在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编辑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搜集与整理信息,并对信息的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在海量信息中能够挖掘出新闻价值,在平淡事件中能够找到新闻点,对新闻保有较高的敏锐度和警觉性,形成对初级信息的整理加工,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信息的新闻价值。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中,电视、广播等媒介俨然已成为信息传播模式的主流,新闻编辑作为稀缺资源的管理者,对新闻具有较大的控制权。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自媒体的发展,信息共享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新闻编辑不再是信息的垄断者,对信息的占有不再是新闻专业者的特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编辑对新闻的控制力度。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数量,也加快了对新闻信息的获取速度,但同时也使虚假信息随之膨胀,使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的界线变得模糊。这就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传播信息,更要有效杜绝假新闻、不夸大新闻。当前,社会中也存在个别新闻编辑为追求商业利益,恣意编造虚假事实、夸大事实的现象,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工作者在传播信息时更加谨慎,不断提升其社会责任感,进而维护社会公德。

三、新闻编辑应对新媒体发展所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一)应树立较强的受众意识

伴随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新闻传播者早已不属于新闻编辑这一单一群体,新闻受众也成为“传播者之一”,他们会利用多种平台进行转发,产生新闻传播的效果。作为新闻编辑,如果想让新闻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就必须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编辑更有价值的新闻。在新闻编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不同地域观众的特性,寻找受众喜欢的热点话题,切实满足观众对新闻的实际需求。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们开始对阅读有着更高更好的需求,对信息的深度要求、价值要求更高,需要结合自身的特色编辑新闻信息,以不断满足受众对新闻的实际需求。因此,新闻编辑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独有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应具备价值的判断能力

新闻编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的好与坏,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新闻编辑与非专业的新闻信息传播者有竞争关系。以专业角度进行区分,新闻编辑应该不同于新闻信息的普通传播者,应对现有的新闻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实现再加工,融入自身特色,以更专业的素养对新闻进行编辑创造。同时,必须保有新闻工作者所具备的保持新闻真实、准确,不捏造、不夸张等宗旨。非专业的新闻信息传播者大多是追求新闻信息的新鲜度,并没有关注到新闻的正向价值,这就导致新媒体环境下时常缺少求真务实的精神。但新闻编辑是应具有新闻专业素养的,应具备挖掘、编辑具有正能量的新闻,并且需要注重新闻的社会效益,而非盲目追求新闻热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应具有专业素养和技能

新闻编辑不仅要具备通过不同渠道挖掘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能够有效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融合各种新闻信息,要去思考怎么改善当前新闻传播的无序状态,怎样更好地突出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新闻编辑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既要了解其主要特征,还应对新闻事件深入研究,要能够对新闻走向进行研究,了解受众的关注点;既要实现对文字的把关,又要能够把握信息的整体水平,为受众提供良好的新闻内容。新闻编辑的数字化技能要随着媒介的进一步融合而不断提升,一方面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做好新媒体平台的日常运营维护。

(四)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媒体具有较强的舆论辐射力和感染力,它的出现拉近了新闻节目与读者、观众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交流互动。随着网络的不断进步,信息的不断推新,人们可以通过不同平台对新闻信息进行评论交流,从而对新闻有深度的探究,实现其更大的价值。这样,就需要具有职业素养的新闻工作者不仅有撰写新闻的能力,还要具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成为“新闻引导人”,承担起引导舆论方向、助力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职责,并在这之中让人们感受新闻魅力,体味新闻内在力量,实现新闻内在价值。当代社会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这就更需要新闻编辑在职业道路上,注重新闻品质内涵建设,传播正能量,用良心和责任心努力建造一流新闻,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做好传媒对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让更多的人真正感受到新闻的价值,这也是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具体体现。

新媒体时代,时常会发生低俗炒作、虚假新闻、有偿和删除新闻信息等新闻编辑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新闻出版职业与行业规范很难真正实现对新闻编辑的约束,新媒体伦理问题的界定更加困难,新媒体的失范成本比传统媒体更加低廉。基于此种情况,应建立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促进新闻编辑以推动文化发展为己任,树立正确的新闻道德观,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同时,还应积极加强行业自律和新媒体新闻编辑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加强网民和公众监督。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画面的要求更高,所制作的新闻不仅要与节目内容的主题和栏目题材相吻合,还要选择科学的方法、提高画面剪接的逻辑性,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对新媒介有更强的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编辑出更符合受众需要的新闻。新闻编辑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要在画面剪接方面注重迎合人们的视觉特征,将画面与声音相互渗透,灵活运用精彩的画面细节。另外,还需适当运用叠画、屏幕分割等特技手段,镜头连接要充分考虑观众的视觉心理。因此,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学习来提高对新媒介的运用能力,新闻单位也应多为编辑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当今的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专业的新闻编辑每天都要面对极为繁杂的新闻信息。在具体的工作时,新闻编辑需反复确认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反复检查新闻内容的逻辑性是否合理,还需积极思考新闻内容与新闻栏目之间的融合度,对新闻信息的处理难度要远远高于传统媒体时代。鉴于此,广大新闻编辑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

在传统新闻传播中,新闻编辑对信息具有绝对的掌控力,也能够对大量的信息实施有效的管理。但当新媒体出现后,新闻信息增长量惊人,这极大地挑战了新闻编辑对新闻信息的控制力。当然,新媒体的出现在给新闻编辑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新闻编辑带来了新的工作形式和新的工作理念。对于新闻工作,要进一步强化新闻编辑对信息的掌控力,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能够始终保持对新闻信息的敏锐性,排除干扰的信息,掌握和利用信息,从幕后走到台前,完成对新闻信息的传播。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新”,因此新闻编辑在实际工作中,更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媒体背景下,需要编辑人员不断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升信息的传播效果。新闻编辑要积极培养和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不仅要对新闻内容进行严格把关,还要对各类新闻素材进行创新性融合运用,将自己的独特想法有效融入相关新闻中,最终使新闻内容更深刻,更符合新闻受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首智慧.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意识构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2):122-124.

〔2〕肖娜.谈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编辑之友,2014,(9):56-59.

〔3〕蔡志刚.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J〕.今传媒,2016,(10):141-142.

〔4〕王辉.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J〕.西部广播电视,2015,(13):12-13.

新闻传播的要求范文3

(一)海量化的新媒体传播。

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利用网络将信息进行整合,再通过手机传达给用户,利用手机的彩信及上网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了解新闻等。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人们来说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也能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让人们从手机上就能方便和直观的了解到所需的信息。

(二)快捷化的新媒体传播。

快速传播是新媒体传播有的优势,时效性非常强,不受时间限制。从目前来看,最新发生的事情、新闻等都是最早出现在网络上,有的则是通过手机新闻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及知晓。手机及网络这样的新媒体形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减少了很多的程序,有时还可以观看现场直播,所以说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是很快的。

(三)自主性的新媒体传播。

人们利用网络或智能手机来了解社会的动态,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及看法,快速的将新闻进行传播。以往的新闻是通过记者采访及编辑,再进行严格的审查之后所生成的,这种方式具有严重的引导性及倾向性,让人们非常排斥。而新媒体传播方式中,新闻的采集、报道都是自上而下的,其内容也是非常有人情味的。

(四)平民化的传播主体。

新媒体的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技术推动,这些新媒体的产生改变了人们只是新闻消费者的位置,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新闻报道中,让人们不再被大众媒体所控制,能利用新媒体技术,自发、自主的将自己身边的新闻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方式能让传播主体变得更加平民化。

(五)虚假性的新媒体传播。

其实,在新媒体传播中也是有一定的虚假性存在的,这也是发展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新媒体传播中,主体有着较强的“平民化”及“草根性”特点,但者的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由于新闻报道是通过手机及网络,没有进行相关把关,所以新闻质量基本上没有保障,而网络中的很多匿名新闻更是滋长了不正之风。因此,网络空间中的公民新闻只能是激发人们一时的好奇心理,而新闻本身是否真实其实是没有保障的,让新闻自身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

二、新闻传播受到现代媒体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环境非常的复杂。

传统的新闻传播受到了互联网的直接影响,以往的新闻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者有所限制,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信息能很快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所以,新闻传播应该更加的谨慎,新闻传播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让传播质量得到提升及改变,这是要进行深入探索并及时解决的问题。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有所加快,同时也让集团与外部间的距离得到缩短。新闻传播的环境一直在不断变化,传播的空间也有所扩大,因此,对新闻的深度及广度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能快速更新是新网络媒体的特点。时代在发展,网络信息的内容也得到了丰富,这也是新闻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在改变网络媒体形式时,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有所改变,变得更加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新闻传播方式让信息量得到了增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新闻传播方式,将音频、文本、视频等进行整合处理,再通过多媒体完成传播,让多媒体资料实现真正的网络传播。因此,增大了新闻传播的信息量,让传播更加准确和全面。

(三)更广的新闻线索来源。

新闻信息来源受到了新媒体传播的直接影响,报社对员工进行了解时有了很多的途径,不断创新技术,将先进的信息及科学技术运用到新闻中。这对新闻的相关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员工要能对集团的新闻进行及时的更新,正确及客观的对信息进行判断。新闻传播中,新闻人可以建立起能反应民意及心声的网络平台,及时了解人们所关注的是什么,工作者能更好的处理不同的素材,能有效的找寻出有价直的新闻线索。

(四)严格的新闻写作要求。

从计算机的科学技术方面来说,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让信息传播效率有所提高。在集团企业中,信息流通可以说量非常大,选择合理的目标信息至关重要。人们通常在选择信息时都是泛读,这才能更快的获取目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对新闻写作的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选择有效的方式完成编写,新闻内容要言简意赅,能吸引到读者的眼球,增强新闻传播的意义。新闻工作人员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重点突出、内容精简、思路清晰、语言易懂通俗等,让读者能够及时、轻松的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三、结语

新闻传播的要求范文4

主体是指具有头脑和思维,在行为或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精神和物质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并改造行为(活动)对象的现实的个人或群体。 新闻编辑主体则是指在新闻编辑活动中具有主观认识和实际能力的单个或群体专业人员,是新闻编辑行为的发出、进行者,也是新闻编辑活动的核心完成者。新闻编辑主体基本职业能力可理解为编辑主体对自身能力的修炼与实际运用,是从事新闻编辑职业的重要保证。它有如下几个层面的内涵构成,也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编辑能力时应该意识到和着力提醒的基本范畴指向。

职业基础能力是顺利从事和完成好新闻编辑行为的基本前提,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1.1 本职工作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新闻传播事业是一项基本要求,因为新闻贵“新”,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新闻时时都会发生,故而寻新、求新、创新、播新是新闻媒介运行的基本法则。处在这种法则指导下的新闻编辑工作必须以创新为动力,那么,新闻编辑主体具备一种创新能力就顺理成章,非常自然了。这种创新能力的意识首先应深深扎根于新闻编辑主体脑中,然后才会产生不竭的创新动力。新闻编辑主体创新能力要体现在本职工作各个方面,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是否将这一能力发挥得到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新闻编辑主体是否合格的重要条件。须知,墨守陈规、因循守旧、踏步不前是新闻传播事业在当今竞争加剧时代的大敌,身为这一事业重要推进者的新闻编辑主体应该以创新为强力武器,将守旧之敌驱赶出去。

1.2 新闻敏感能力

面对时时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人事,新闻媒介机构成员从总体上而言应该人人具备一种敏锐嗅觉能力,能快速发现新情况、新变化、新人事中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来,这是对新闻传媒从业者的基本要求。更为难得的在于,能从平常中感觉到异常,从一般中发现不一般,从常人所知的东西里嗅到一般人不知的味道,这就是新闻敏感能力强的表现。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记者要有很强的新闻敏感能力,新闻编辑主体更要有这种能力,因为他还要凭新闻敏感力来观察外界,发现报道题材,做出传播计划,让记者去落实有价值的报道。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编辑主体的新闻敏感能力应该更宏观,更具高远眼光和对世事的洞察、穿透力。中外许多新闻传播事实证明,新闻敏感能力强的编辑者是新闻媒介强有力的支撑者,是媒介名副其实的主体。

1.3 信息获取与鉴别能力

新闻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息传达和扩散的活动,人类生活在日益丰富的信息环境中,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量也日益增多,种类见长。那么,在千变万化的信息海洋里,怎样获取对新闻媒介有价值的各类信息,这是新闻编辑主体应该具备的一种基础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又取决于其社会活动能力和对客观事物变动的灵敏感受。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主体养成良好性格,善于与人相处,做社会活动家,广交朋友,同时又要求他们时刻做有心人,保持对外界的敏感度,不放过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对于已获得的各类信息,哪些属新闻类信息?哪些不是?又有哪些新闻信息价值大,值得隆重?哪些价值一般,只作平常?新闻信息与其他类信息的关系怎样?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分析、判断和解答,又需要一种鉴别能力来处理。新闻编辑主体时时同大量信息打交道,对各种信息的识别成为其本职工作内容之一,对信息价值作出准确判断和处理是其一项份内要求。因此,具有很强的信息鉴别能力是优秀新闻编辑人员的标志之一。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新闻传播媒介要在信息海洋中奋力率先,做出不凡业绩,非得有一批鉴别力强的人作导航,才不至于迷航搁浅,而新闻编辑主体就该以自身这方面能力担此重任,让新闻信息传播更出色。

职业活动能力是新闻编辑主体工作的常规能力表现和胜任与否的基本考量指标,可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策划意味着做计划、作安排,对行为有规划和打算。但就新闻传播来说,策划又不等于一般性的计划和打算,而更多体现在对传播行为的着意部署和周密安排,这主要针对新闻媒介的报道和评论两大板块传播内容。因为新闻媒介行为的成功与否,影响都很大,它属大众传播范畴,大众的反响与评价非同小可,舆论的产生和波及可对一个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足见新闻传播功能之大。所以,处于这个当口的新闻编辑主体,对新闻报道或评论的策划十分重要,策划能力强则带来传播的欣喜,不会策划则平庸显现。尤其在当今社会,媒介林立,竞争趋烈,更显策划对信息传播行为的指导价值。对策划能力的看重是新闻媒介立足与发展的明智之举,拥有很强策划能力的新闻编辑主体会得到推崇。自然,策划能力的范畴就新闻编辑主体而言,也不局限于对新闻媒介的报道与评论,而应是综合全面的。

调控能力主要指新闻编辑主体对新闻媒介在运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调节与控制的能力,包括对传播方向的调整,对传播内容的把关,对舆论导向的恰当引导,对受众反馈的适当处理等等。新闻媒介的运行处于动态之中,由于受到被反映对象的外在影响,那么,怎样使传播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的外在因素相协调,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这就需要一个调节与控制的动态环节介入。由于新闻编辑主体正好处于这样一个环节位置,其工作内容包含了调控因素,故具备较强的综合调控能力对编辑主体而言十分重要。

这种能力就新闻编辑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新闻媒介在日常内部运行中需处理的各种横向、纵向关系,得由他们担当主角来有机协调。媒介的运行项目须由编辑主体组织和实施,比如对一次大型报道的展开,在报道策划方案敲定之后,那么怎样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去实施?在实施中遇到新的问题该怎么处理?报道与评论如何统筹?身处媒介内部中枢指挥位置的新闻编辑主体必须表现出很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指挥调度得当,方能使媒介运行处于一种良性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组织协调能力是新闻编辑主体应该长期持有的一种能力,而不仅表现在一两场媒介大型活动开展中。同时,组织协调的行为内涵也多种多样,不仅仅表现在新闻报道与评论一两个方面。所以,具备一种综合性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对新闻编辑主体来说绝非易事。

2.4 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能力

如果说组织协调能力是侧重于新闻媒介内部对新闻编辑主体提出的一项要求的话,那么,具备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对他们在媒介外部行为表现中提出的一项能力要求。我们要改变一种观念,即新闻编辑主体人员长年身居新闻媒介机构内部,不常与外人打交道,办公之地少有尘世之音,与稿件为伴成为习惯。其实,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这种认识必须改变,随着新闻媒介机构体制的改革和人事运作的高效率化,媒介内部人员的身份也在多样化,工作内容也变得更丰富。这就对包括新闻编辑主体在内的新闻媒介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头脑必须先开放,眼光需要内外兼顾,活动天地需要拓展。这样,培养和拥有一种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开展正常意义下的公关活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在当今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新闻编辑主体走出大门或将对外联络的各种信息渠道开通,加强与社会各方人士的交往,这对他们了解社会动态,掌握最新情况,进而作出科学分析和判断,实施有效行动,取得本职工作最佳效果都有着积极意义,这样做也有利于他们所在新闻媒介机构的优质运行和市场竞争。

所以,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闻编辑者,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活动家或公关大使,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和正常人际关系圈内大胆展示自己的这方面能力,为所在集体,也为自己挣得一份来自社会的赞誉。当然,若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新闻编辑主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体现在新闻媒介内部与同事和上下级人员的交往上,这同样很重要。所以说,与一切的人交往时都能有一种良好的能力表现,这才是最合格新闻编辑主体的一个能力侧面。

职业运用能力是新闻编辑主体顺利完成本职工作的具体保障,以下几方面成为基本的构成要素:

3.1 文字写作与运用能力

对语言文字的了解与掌握是新闻编辑主体在基础知识修养上的基本功,但这还不够,关键还表现在对语言文字如何优质高效的运用上。如果说新闻编辑主体可通过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渠道来展示自己口头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如何表现出很强的文字写作能力又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不排除文字写作能力在必要时体现在新闻编辑主体开展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方面,但更侧重于他们在开展本职工作时如何发挥好文字写作能力,比如说对策划方案的写作、对工作思路的书面陈述、对新闻评论的写作、对稿件处理意见的表达、对稿件内容具体的修改和标题制作等,都频频用得上文字写作能力。除此而外,新闻编辑主体应该对本职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必要的理论研究,这同样需要较高的文字写作能力方能完成。可以不夸张地说,文字写作能力是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主体的基本功,它会被时时用到,不可被忽视。

3.2 新闻审美能力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新闻学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丰富,新闻学与美学在当今走到了一起,形成了新闻学的分支学科――新闻美学。新闻美学的出现绝不仅是两个原有概念符号的简单相加,而是新闻学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必然,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到今天一种内在要求提高的表现。从受众角度来分析,他们对新闻信息的接收已不仅停留在内容的知道与否层面上,同时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效果日渐提出审美层次的要求,即在一种愉快、愉悦的情境中获知信息并能得到一份美的享受。新闻传播事业自身发展和受众的新需求,给新闻编辑主体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一个不能回绝的要求或希望,那么,新闻编辑主体应该在新形势下审视自己能力结构,增加审美项目,并在本职工作中表现出这方面的能力来,如在新闻稿件处理中能从审美的角度去考虑,在新闻信息传播方式上尽力传达出美的成分,给受众以视觉、听觉美感,学会以审美眼光发现客观世界中值得报道传播的因素,学会从审美角度来鉴赏新闻作品,审视自己经手刊播的这类作品中有多少美学价值,等等。总之,具备审美能力可以使新闻编辑主体的工作进入更高的境界,拥迎这份能力是一个负责任的新闻编辑主体应该亮出的姿态。

新闻事业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已经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迎来了电与光的岁月。传统的新闻媒介从物质技术上得到了全新装备,新兴的媒介积极加入到新闻传播行列中来。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科技手段对新闻传播物质平台带来革命性变化,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全球信息业走得更近。新技术、新成果不断被运用于新闻行业,促使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正日益被赋予新的诠释。这些新形势、新变化促使新闻编辑实务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也使得编辑主体在开展日常本职工作时必须拿出新的操作能力来。因此,学会操纵电子计算机、学会运用因特网、学会数字技术下的影像传输和编辑技术等,这是时代赋予新闻编辑主体一种新的能力要求。对于这种要求,一名能与时俱进的新闻编辑主体没有理由拒绝,否则,他将被自行淘汰出这一活动领域。

3.4 较强的外语能力

新闻传播的要求范文5

1 融媒体与新闻宣传策划

融媒体是指在互联网思维下整合不同资源、具有融合性体制机制,以开放共享的技术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为技术支持,重构与用户关系的融媒体生态系统,可以成为媒介融合的依托平台[1]。融媒体不是一个具体的媒体,而是一种媒体运作的形式,是一种趋势,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新闻宣传策划是指在新闻事实报到前对重大新闻事实从报道主题、采编、制作、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构思,经过反复思量之后,做出整体的设计,已达到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更能吸引受众的关注,从而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目的[2]。新闻宣传策划是新闻报道的前期准备工作,奠定了新闻报道的基础。

2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宣传策划的要点

融媒体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实体媒体存在的,它是一种媒体运作模式。融媒体是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的优势整合而成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策划需要注意明确宣传目的、确定报道内容和多渠道传播方式。宣传目的是新闻宣传的开始,首先要明确宣传的目的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展开分析;确定报道内容是宣传策划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整个宣传的主干部分;传播方式决定了宣传的效果,不同的渠道宣传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1 明确宣传目的

2.1.1 坚持党性原则

主流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新闻宣传策划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人民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媒体人要牢记新闻观,要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要宣传正能量的能够鼓舞士气的内容。

2.1.2 熟悉新闻业务

新闻宣传策划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采访效果和传播效果。熟练掌握新闻采编业务是做好新闻策划的基础[3]。新闻宣传策划工作者要具备基本的新闻敏感,要有能够挖掘新闻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进行新闻采访提纲设计和策划的能力。融媒体时代还要求新闻工作者熟练掌握不同的报道形式和采访方式,能够在传播中融入新媒体的特点,要学会利用新媒体传播报道。

2.1.3 遵循传播规律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是完全不同的。传统媒体的受众较窄,传播范围也比较窄,但是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较广、传播范围较大、受众反馈及时等特点,所以在策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报道传播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报道所针对的受众群进行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报道效果。

2.2 确定报道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自媒体越来越多,网络上的假新闻和反转新闻也越来越多。所以传统媒体要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要坚持“内容为王”报道真正的优质新闻。

2.2.1 确定报道体裁

融媒体时代,各个平台报道的体裁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在策划的时候,考虑到受众以及平台的问题,确定一个合适的报道体裁,把握各个体裁的不同特点,做好报道前的充分准备。

2.2.2 确定报道标题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初印象,很多读者都是根据标题来判断自己是否对这篇新闻有兴趣。但是因为恶性竞争,自媒体拉低了媒体人的整体素质,现在新闻报道的“标题党”横行,甚至有新闻标题与新闻内容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出现,所以在确定报道标题的时候既要能够吸引读者、概况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要警惕“标题党”。

2.2.3 确定报道内容

新闻内容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在报道策划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人民关注新闻角度,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做党和人民的喉舌。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媒体越来越多,新闻人的入学门槛也越来越低,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信息繁杂的时代。这是一个新闻很多事实很少的时代。作为主流媒体更应该坚定立场,坚持做内容,坚持报道优质新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2.3 多渠道传播方式

新闻需要内容和传播渠道两方面的支持,新闻是面向大众的事实,最终是要传播出去的,所以新闻的传播渠道是新闻的一个重点。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新闻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广播、电视、互联网、客户端、微博、微信等。

2.3.1 多媒体报道影响面广

宣传离不开平台,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受众,不同受众有着不同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4]。现在互联网成为我们日常接收新闻的重要渠道之一,纸媒也开始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比如中国江西网选择与《信息日报》融合发展。每个媒体都有他们的受众,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冲击,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的冲击更大,很多纸媒宣布停刊,所以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还能够围绕报道展开讨论,打造宣传点。

2.3.2 新媒体渠道受众面更广

选择的渠道决定了传播的效果。新媒体具有传播面广、受众范围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可以通过媒体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同时在后台评论区去受众实时互动,了解受众的接收情况以及反馈,方便后续报道;可以通过微博开通相关报道的话题,通过网民讨论得到受众关注的重点所在,考量报道效果;也可以通过制作小视频进行相关报道,吸引受众的关注,增加宣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3 策划效果和意义

新闻宣传策划是新闻报道前期的准备工作,奠定了新闻报道的基调[5]。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开始,对新闻宣传策划是对新闻宣传整体的一个把握,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融媒体形势下的宣传报道策划,是对主流媒体的一个多重性考验,更是宣传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

3.1 锻炼新闻宣传队伍

新闻宣传策划,从新闻选题、确定报道目的、确定报道体裁、确定报道标题、确定报道内容等方面都对新闻策划人员的新闻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它需要新闻策划人员具有新闻敏感以及专业的新闻素养。新闻宣传策划有利于锻炼新闻宣传队伍,帮助他们培养新闻敏感,熟悉策划流程,学会选择传播渠道以及坚定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坚持新闻观,有利于为新闻界培养一批专业、有能力、有素养的媒体从业人员。

3.2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新闻宣传要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这就要求无论是采用何种渠道进行宣传、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新闻,都要坚持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党媒的新闻报道要在主导舆论话语权、引导社会舆论,通过新闻宣传策划,努力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目标,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新闻传播的要求范文6

[论文摘要]新闻语言就是指“通过新闻媒体,向民众报道最近发生的事例,传播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运用的语言”,它担负着向人们表述新闻事件、传播新闻信息的特殊任务,是构成新闻报道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元素。新闻用语是那些新闻报道的某种外壳,新闻用语的变化也肯定是新闻变化的一种外在显示与表征,一定的新闻用语一直是和特殊的时代要求与相应的历史条件相一致的。新闻语言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迁,肯定推动新闻语言的变化,使它具有深深的社会烙印与时代印记。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语言的形态发展历经了由手势、口头、符号到文字这样一个非常漫长的演变过程。十九世纪末,电子媒体出现以后,新闻用语的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字幕新闻、广播新闻、影视新闻,极大扩展了新闻用语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当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运用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信息传播方式的新技术革命。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新闻语言也需要与时俱进,要进行更为深刻的变革。新闻语言随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与此同时也有着它本身角色与学理上的要求。目前,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里,新闻语言主要表现出四种变化特征:多元化、互动性、融合性、平和性。 

一、多元化 

新闻语言源自于社会现实生活,源自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产实践,它一直是伴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培养出很多的具备自我意识的民众的同时,也肯定导致新闻用语逐渐多元化的趋势。新闻语言的多元化,首先表现在新闻语言不但是在内容上展现民主精神,以表达民众的祈愿和诉求;并且在表现形式上也异常活泼生动,丰富多彩,新颖别具一格,被广大老百姓所钟爱。重视从普通民众心理角度考虑,用普通百姓的立场和视角反映生活,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感染感化民众;其次,新闻语言的多元化表现在传播者不但要报道新闻事件,还可以自由自主表达对新闻报道事实的看法。民众也可以运用各种形式自由表达自己对新闻传播的看法和观点;第三,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民众的不同阶层,这种多元化还表现在新闻语言不但要适应同一个层次的民众多元化的阅读需要,又要满足各个不同层次民众的阅读口味。 

二、互动性 

互动是新闻语言运作的一个主要方式。因为接受新闻的民众主体地位的提升,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新闻语言互动性的特点逐渐显露出来。我国在原先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接收的民众的各自分工非常清晰明确,而信息传播流通的形式是“我传播,你接受”的单方向的灌输式。尽管,新闻语言也一贯重视接受信息民众的反馈,“可是新闻语言的延迟性和间接性导致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还没能建立起真正的互动关系”。而在网络语言传播过程中,互动性是首要的基本特征,接受新闻语言的民众可以随时和传播者进行“对话”,相互传播资讯、表达观点立场、提出要求与及时反馈对新闻报道内容的看法。新闻传播由原来的传播者对于民众的单方向灌输式转变为传播者和受众的双方向互动式。在网络传播此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中,新闻语言传播的互动性特点会日渐凸现。此外,伴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吸引民众、争抢市场占有率,那种原来老式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也愈发重视互动,比如开通新闻互动热线、实行节目主持人制、邀请民众参与其中等。 

三、融合性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与社会持续繁荣,为媒体得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进一步推出新的媒介形态,而原来的那种传统的媒介形态不会逐渐消亡,“而是历经较长时间的调整以后,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吸收别的媒体的优点,对自身作非常有效的改造进而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此种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持续变革的媒体生存发展的特征,导致新闻语言的持续变化也表现出某种融合的特征。 

多媒体时代的来临,也就使新闻语言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走向。巨大的信息量和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必然会使民众的阅听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很大的变化。为了迎合民众的此种多元化的、全新的心理和思维转变,新闻传播者不能只是限于使用单一的报纸、广播、电视或网络语言来进行报道,而是要结合所报道得内容、媒体的自身特点与民众的需求,运用融合的新闻语言来传播,比如纸质媒体文字的视觉化与图像化,广播语言的文字化,电视语言的广播化和口语化,网络语言的整合化等。新闻语言的高度融合,不但展现了现今新闻媒体对原来的那种传统新闻语言的挑战意识,又表现了媒体张扬的个性、自我发展的诉求,与此同时还提高了新闻媒体的竞争力,迎合了民众新闻思维的变化和民众心理变化的需求。 

四、平和性 

引领时代潮流,传播社会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是大众传媒的崇高使命,切忌浮躁、要彰显理性、平易近人是大众传媒提升其公信力与亲和力、树立其良好形象之根本。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白热化,民众本位意识的日趋成熟,构建一种平和、理性的新闻语言风格显得极为重要。由于平和、得体的新闻语言能精准地表达传播者的报道思想意图,且能迎合民众心理需求,因此被民众乐于接受。新闻语言要平和,首先是新闻语言本身角色的要求与体现。新闻语言作为构成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要素,它的风格事实上是新闻媒介面向社会、面向民众的表情。平民化的语言风格,民众乐于接受;然而指令性的语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民众是极为反感的,它们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尤其是新闻语言的暴力化倾向,不但使所报道的内容和事实本身不相符,也会深深伤害民众,消弱民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和期待。 

新闻语言要平和,其次也是社会文化的内在要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它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与社会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消费文化好像要成为主流,现今新闻媒体就起着相当重要的精神指引与文化导向作用。这就需要新闻报道语言要极具理性与平和,既要考虑民众的个性,用平和的语调给民众以极大思考的空间,用理性的笔调为民众提供可供选择的余地,又要尽量避免新闻语言的庸俗化、娱乐化趋势,展现新闻语言的人文关怀性。冷静地摆出事实,平和地讲明道理,运用逻辑的强有力的力量来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也是促进人们之间和谐、媒体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娟,段业辉.网络新闻标题的简省空间[j].传媒观察,2005(4). 

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levinson,s.c.1983.pragma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蓝鸿文、马向伍:《新闻语言分析》,中国物质出版社1989:8. 

石义彬:《新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光明日报》, 2000(5). 

石义彬:《新闻语言的本质特性》,《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0(2). 

郭小平:《论媒介的生态共生与信息互补》,《当代传播》, 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