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资本市场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范文1
关键词: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资本市场 经济体制转型
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存在不确定性,笔者仅结合目前的环境与形势浅析以下四方面问题的影响。
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夯实资本市场基石
上市公司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石。没有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则无法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利益得不到保证,投资者进入市场则会受阻,资本市场则无法取得持续发展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从国家政策和监管层面来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发展资本市场的基础。
早期的上市公司多数是通过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国家对其质量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从而使其质量得到一定的保证;尽管可能一些国企通过“包装”形式上市,但其经济指标如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基本保持稳定且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一方面,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对资源享用的优势还比较明显;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后续融资的唯一通道――配股,对净资产收益率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对其监管均相当严格,使得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效果比较明显。
在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利益的追逐导致了一些不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现象出现,比如政府部门从行政和地方利益的角度推进地方企业走上市之路,实际上这些企业多数并没有长远的规划或者没有良好的项目,导致募集资金使用效果下降;又如,企业上市“圈钱”效应明显,上市动机不纯,上市后效益频频“变脸”,也使得投资者利益受到很大损失。当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开始失望的时候,投资热情自然就会逐渐失去,因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投资者提供应有的经济回报,是国家和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时应当考虑的问题。
二、消除或减弱股权分置后续影响,强化上市公司责任感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主要系为解决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而于2005年4月启动的改革措施,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协商机制,来达到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的目的。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完善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不仅解决了当时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起到了稳定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
但是,任何一项改革与创新都有其两面性,而且随着事物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逐渐暴露其不足之处。时至今日,股权分置改革留下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大小非解禁”已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的重大“利空”因素,而大股东从二级证券市场的“抽血”,也导致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流失而缺少动力。并且,一些民营企业上市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而是股东通过上市实现资本增值与变现的目的。
因此,当前环境下,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着股权分置后的“大小非解禁”与民营企业改制后股东套现的问题,如何消除和减弱其在投资者心里的影响,就需要从政策层面强化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的责任感,为稳定和发展资本市场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构建资本市场畅通流动渠道,顺应市场形势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扩容,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但上市公司的质量未必越来越高,这样不仅因为市场扩容逐渐增加资本市场的资金压力,而且这种投资环境也助长了投机之风。我们不难看到,当前许多优质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值都相对较高,但在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却相当不匹配,甚至不如很多ST股票。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原因之一应该是投机。当前环境下,尽管一次又一次地提出“退市”制度,但很难真正实行退市,更多的是那些绩差上市公司往往能够通过“重组”获生,并引发价格暴涨,其中投机成分堪称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应当遵循“优存劣汰”的市场规则,构建畅通的流通渠道,既可以让优质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也让其在不够条件或标准时退出市场,以保证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当然,重组方式也是企业资本运作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应支持其正常的作用,但对于上市公司的重组应当提高标准、严格要求、明确流程,应着眼长远,不能仅解燃眉之急。
四、健全法律体系,细化监管标准和明确监管责任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在法律体系方面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熟与健全,尤其是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方面,应当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以利于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监管效果,并同时明确相应的监管责任。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范文2
关键词:资本市场;影子银行;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040-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仍存在太多的不足,如市场规模不够大、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投机性问题严重、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每一层次的内容、制度、边界、互联互通问题等等。资本市场的诸多问题限制了其配置资源的效率,低资源配置效率的资本市场必然缺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当投资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投机行为的发生就不可避免,资本市场的投机必然影响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专家学者给出了众多有效可行的建议,如健全退市机制、完善退市制度、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明确影子银行的监管规则、改善资本市场软环境,把实现金融的互联互通,使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保证资源配置与运用机制的有效性,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结构设计的关键等等。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按照上述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如2013年1月16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揭牌运行。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事实,商业银行的竞争问题,互联网金融和民营机构的快速发展形成的金融风险问题以及如何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等还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借鉴欧美金融市场运行经验,在把握中国资本市场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提出中国资本市场体系设计的思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制度约束
欧美资本市场发生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事实,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约束下的资本市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相反,它加剧了危机的深度与广度,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欧洲在驾驭企业及资本市场方面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并蕴含于欧洲资本市场运行过程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则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制度环境。例如尊重不成文的社会规范;重视个人股东;不单单以股价来评价公司;尊重上市公司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警惕企业间并购;强调企业集团控股股东的支配责任;坚持最低注册资本制;原则上禁止公司回购股份;原则上禁止公司向法人定向增发;原则上禁止发行不同种类的股份;尊重自律规则等等。这些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虽然体现了欧洲资本市了日常场的成熟体制,为欧洲市场资源配置提供的运行基础,但却使得欧洲资本市场的作用趋于保守、缺少创新,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上落后于美国。
同样,美国资本市场从来不缺成功的典范,纳斯达克成就了苹果、思科、英特尔,OCTBB造就了微软,SharesPost和SecondMarket创造了Facebook、Twitter、Groupon、Zynga,正因如此,发展中国家在规划本国资本市场时更多借鉴和关注的是美国资本市场。这些成功的资本市场案例,证明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多样化的异质的资本提供了更好的配置,体现了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创新企业资本支持的有效性。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也同样证明了美国资本市场体系仍然存在着投机过大的弊端。美国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即影子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风险来源,旧金融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不能应对新条件下金融监管疏失、金融产品定价、信息缺失和扭曲等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常被认为:一是倒金字塔结构的资本市场体系;二是资本市场规模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极不相称。造成中国资本市场这一事实的原因在于:中国对美国资本市场的顶层借鉴,忽视了美国资本市场体系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美国公民的动机及其对环境的辨识,也忽略了美国过分的自由与其资本市场运行之间的契合。也就是说,中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运行经验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忽视了两种制度之间的本质差别,试图以模仿和部分调整来运用西方资本市场运作模式的成功经验改善中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造成了现在的结果。中国的资本市场并未能获得美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动力,也未能如欧洲资本市场那样“稳健的运行”,但却仍然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自身的经验,创建了需要不断改变的中国特有的资本市场环境,为中国经济资源配置向更有效的方式过渡提供了现实基础。虽然中国资本市场未能反映中国真实的经济增长,也未能反映中国真实的投资现状,但它确确实实在改变着中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为民间资本的流动与集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形成了今天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显示,运用两种统计口径得出的影子银行的规模分别占GDP的29%和40%;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1%和16%,这表明了中国资源配置方式的更加灵活与多样化。
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的确可以促进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体现虚拟资本自身的运行规律。同时,也提醒人们,未来资本市场的改革以及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必须从现实经济制度出发,考虑制度约束,在特定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交互作用中,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目标做出决策,改变现有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与程序,通过创新来形成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的资本市场体系,不仅要从效率上解决长期资金融通问题,也要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差别与歧视问题。
二、中国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以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目标。这一思想缘于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对美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经过长期的制度变迁,借鉴美国资本市场经验,形成现今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主板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要为成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上市服务;二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搭建的上市平台,隶属于深交所,除主要接收流通盘在5000万股以下的中小企业上市这点以外,其上市的条件和运行规则几乎与主板一样;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则主要包括“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然而,这些标准化的市场仍未能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投融资问题,也未能为民间资本的有效运用提供更大的空间。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中国的资本市场体系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市场体系其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不能为中国资本市场深层次发展提供借鉴。因此,在数量上占有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更为分散的民间资本不得不依赖于影子银行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与竞争的残酷现实。
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出台支持小型微型企业金融财税政策措施、2012年4月19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都表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样是2011年10月,温州的借贷危机引起社会关注,虽然规模较小,但仍反映出民间资本的投资取向与宏观调控之间的矛盾,与市场实际需求的矛盾。以上这两种情况并非刚刚出现,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繁荣及繁荣背后的民间信用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而中小企业融资难亦是中国很早就存在的问题。这表明,实体经济条件下,资源很难配置到中小企业的现实以及民间借贷这种影子银行的最初形式的风险并未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得到缓解,却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更为严重。一方面,中国经济进程由从国外引进技术到模仿、再到自主创新阶段过程,在前两个阶段,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利用了经济体制改革前的优势,而在自主创新条件下,小企业因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意识需要资源配置的重新转向,对资源的更大渴求造成了这种结果;另一方面,也表明原有的资源配置机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即资本市场需要包容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在保证经济稳定的同时,保证更具活力的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影子银行的最初发展,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温州,虽然温州的民间借贷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缺少代表性。但时,温州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仍能反映中国民间资本的共性。中国的民营资本与温州的民营资本有着相同的资本市场外部环境,在相同的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从而在资源配置的实施特点与影子银行在中国的演进中形成了趋同的“可选机会集合”。2011年温州的借贷危机与温州产业空心化,2012年下半年温州房价的下跌和2013年温州的“弃房”现象都表明,对房地产行业的投机性投资是中国很多民营资本的选择。然而,在此之前,温州民间借贷在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却是非常巨大的,也正是如此,才形成了2011年温州资本的困境,即固有的影子银行机制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存在矛盾,或者说,私人资本与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矛盾在需要改变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开始显现。这是因为民间私人资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对国内房地产的投资行为中形成的投机偏好,是资本市场未能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合适的投资渠道所引发的,即由市场的盲目性所造成的。我们并不否认房地产市场的不健康发展也是形成房地产投机重要的原因,但资本市场未能发挥作用引导投资者投向未来更有价值的产业或行业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由“制度适应”向“市场博弈”的过渡期间,通过市场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小企业,是解决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所在。
随着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民间借贷也以更为规范的形式开始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自由化条件下的运营经验。因此,影子银行体系随着中国社会融资结构与制度环境的变化,开始在社会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灵活、不断创新以适应经济变化的影子银行作为银行信贷关系的补充,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影子银行不断发展,在中国尚未能有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来约束的情况下,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委托贷款、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托贷款、与银行合作的理财产品、非银行委托贷款等以及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个人借贷、地下钱庄、私募基金、业内集资、企业间贷款等形式将私人资本运用于投资和投机以获取收益。这些形式通过将委托链不断拉长,一方面将其中的风险隐藏起来,另一方面又把这些隐藏的风险无限放大,表面上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事实上却是风险的重新分配。因此,2012年10月IMF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将影子银行问题列为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中央也提出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表明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高杠杆下的债务风险成为金融系统和区域经济最主要的风险源头。
影子银行因其高杠杆率、期限错配、高度关联性、信息不透明、监管缺失等特点,将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大量释放,为长期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其风险表现为,一旦相应的长期投资出现质量问题,为获取高利将社会资本用于过剩产业的投资,实体经济因过度投资而相对过剩,利用流动性和信息不对称形成的过度交易和高杠杆操作的风险将以系统性风险的方式表现出来,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影子银行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一方面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流动性,保证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创新突破了现有的银行监管制度与监管体系,充当了信用无限扩张的主要工具,并通过信用扩张来使自身取得快速的发展与繁荣。影子银行通过不断以新的金融产品实现信用创造,促使信用扩张的过程形成了不断增长的金融资产需求,推动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形成资产泡沫。因此,如何判断影子银行创造的信用规模及其对资产价格的推动作用,科学测度资产价格繁荣及其破灭对流动性水平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仅是货币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是当前如何利用影子银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实现自主创新并避免信用过度膨胀面临的挑战。
三、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设计
中国资本市场一方面明显不适合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融资交易;另一方面过分注重融资的指导思想,限制了金融创新,未能设计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满足投融资者的当前需求。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资本市场体系的设计必须细化顶层规则与程序,保证实施特征的有效,以引导下层资本市场交易的合规性,保证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新的资本市场体系需要解决金融机构的责任边界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以及诸如:如何处理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关系,如何使金融制度促进生态发展等等。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改变物质生产落后面貌的同时,也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了相对丰厚的经济基础,这些都引发了生产与生活的变化,也引发人们对绿色生产、生态环境、大气质量的关注,对科技、教育的重新思考,这些都提醒我们在设计资本市场时要重新判断未来的投融资需求,注意现有经济结构以及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第二,要简化与放松下层资本市场体系的规则与程序,以有活力的“影子银行”保证创新的不断产生,同时不断将创新纳入到有效的资本市场规则之中。比如,通过有效制度规范解决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问题、理财业务的关系问题;通过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为影子银行、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中小企业信息,解决其融资服务过程中对中小企业信用调查的困难,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成本等等。从欧美的经验看,虽然欧美国家在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萧条到1995年之后的金融自由化,再到2008年之后的金融稳定方案的长期金融制度变迁中,表现出的有效监管情况下创新不足,放松监管情况下投机过度的事实,是私人资本过度逐利行为造成经济波动的结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欧美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调整,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差别却也体现了资本市场在不同条件下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资本市场体系设计应该以用来满足特定社会分工条件下,社会资源的更有效利用为原则,对此,不仅仅是建立长期资金高效融通的现实机制,更是需要将流动的资本配给到更能有效运用其创造价值的企业,即要保证影子银行的功能的实现。
第三,建立科学透明的财务体系,从最底层完善财务信息的披露与管理。透明和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金融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清晰的历史记录,是将金融创新的成果纳入的资本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事实依据。对此,需要建立更为广泛和健全的会计信息监督管理体系;需要政府把职能从控制风险转移到向市场揭示风险上来;需要对提供信息和公证服务的中介机构加强管理和推介,以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效性的需求。在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体系设计中,要考虑财务信息的采集与使用问题,减少政府对影子银行的限制,同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基于放松限制与加强监管的矛盾解决需要,必须不断优化金融结构,淡化影子银行的概念,通过资本市场提供有效、全面的财务信息是最根本的途径。它也是解决在宏观经济框架下对影子银行业务监管的综合考量以及监管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科学监测评估体系的建立、混业经营的审慎推进、金融立法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求.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崛起之关键[J].资本市场,2010,(1).
[2]曹凤岐.解决问题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J].资本市场,2010,(1).
[3]戴文华.关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问题[J].证券市场导报,2013,(3).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范文3
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国际化”既有微观层面的技术规则、手段、措施、产品数量等指标的衡量,更有宏观视角下的经济运行安全、资源配置高效、资本移动舒畅和国际影响程度,以及开放路径与模式,国际监管与协调等国际性问题。在此,笔者借《资本市场》杂志创刊20周年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第二十个年头,谈谈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和认识。
现状:
无法忽视的“国际性”影响
当前,业界很多呼声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太低,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开放相比差距很大,并列举出很多具体的“事实”来证明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不足,尤其是各种“数字”,如国内企业在海外发行上市的数量和金额、国内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国内市场上可交易的国际性金融产品种类等。这样的看法似乎不无道理。
实践中,有的人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证券发行、证券投资以及证券流通在国际间的自由化,是资本跨国界流动的必然产物。有的人则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指资本(证券)市场与国际资本(证券)市场接轨,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还有的人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指法律法规接受国际通行的概念,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原则,市场间互相开放。
如果按照上述对“国际化”的界定,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发展水平与之相差甚远,远远无法达到“国际化”的要求,尤其是考察国内企业在海外发行数量金额、国内市场上的国际性金融产品数量等“硬性”指标,国内资本市场离“国际化”程度更是遥远。但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几乎所有的国际性金融事件都能影响到国内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国内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上“风吹草动”的反应也几乎同步,如众多分析均认为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的迪拜债务危机依然在第一时间引发了中国股市的巨幅震荡。反过来,中国资本市场变动、证券交易市场波动的国际影响力也愈加显著。国际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预测都离不开对中国市场情况的考虑和参照,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动往往能够引起全球资本市场第一时间的“连锁反应”。2009年8月31日的A股暴跌中,上证指数下跌6.74%,深成指数下跌7.55%,这次国内市场的突发性下跌随即引起全球股市纷纷跳水,恒生指数跌4.84%,其他亚太主要股市也大幅下挫,稍晚,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1.74%,纳斯达克指数下跌1.06%,欧洲各主要股指跌幅也在1%左右。A股暴跌的影响不止于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随后大幅收低,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期铜价格跌幅超过4%。国内市场变动产生如此程度的国际影响力并非个案,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任何人都无法忽视。
国际资本市场间的互动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互相“渗透”、没有一定的“国际化”是无法实现的。当然,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外资进入的领域、额度和程序以及其他很多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限制,并没有完全开放。应该说,这些方面更多是对我国资本市场“国际性”水平不高的反映。“国际性”代表一国资本市场自身在制度、规则等各方面建设和完善的程度,它可以衡量一国资本市场“成熟”与否和发展到达的阶段如何。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仍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健全的方面,国际性水平和影响力相比发达国家仍显不足。如何在不断改进各种内部设计、完善相关规则方面下大力气,努力提高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国际性”水平更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
博弈:
“迫切”不能“急切”
“高效”更要“安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建设一个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资本市场既是前面提到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任务。政府和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我国现代资本市场的构建和完善。
我国现代资本市场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充满难度和挑战,需要稳健推进的综合性“工程”。虽然经济的发展对现代资本市场构建不断提出新的“迫切”要求,但考虑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仍很不完善、金融中介机构还不成熟、创新工具依然缺乏和汇率波动仍不灵活等实际限制,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开放不能“急切”,要更加注重“稳健”和“安全”。
韩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其《资本市场国际化计划》中制定了4阶段发展步骤,即间接参与(1981~1984年)、有限度直接参与(1985~1987年)、进一步开放(1988~1989年)和完全开放(1990年后),稳步推进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台湾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历时20年,贯彻先间接投资后直接投资、先机构投资后个人投资,根据市场发展实际情况逐步放宽限制的原则,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实现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日本同样采取慎重的渐进式方针,有步骤逐步放松金融监管,引进竞争机制,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本国资本市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上述国家或地区对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稳健”与“安全”的重视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当然,也有国家对于开放本国资本市场过分“急切”,忽视对风险的分析和控制,导致风险的累积和爆发,致使国内发展受到严重损害。智利在本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忽视本国资本市场实际承受能力,盲目制定过高、过快的发展要求,特别是1974年开始的金融部门改革措施过于激进,与其自身尚不完善的经济基础和金融监管水平极不适应,最终导致国内利率大幅攀升,大量外资涌入,为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祸根。
可见,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必须要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相适应,协调好与经济系统和制度间的均衡关系。否则,资本市场脱离实际“国情”的盲目对外开放将面临巨大风险,如所谓的“波动溢出效益”等。这些风险经过“连锁反应”被放大,甚至可能侵犯到国家的经济乃至国家。
当前,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顺畅”和金融衍生操作的大肆使用,风险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无限”扩大,任何单一资本市场的小波动都有可能引起多国资本市场“风起云涌”。“迪拜世界”在短短几日内“横扫”国际资本市场,造成全球范围内股市暴跌和汇率大幅波动:在亚洲,日经指数下跌1.7%,港股恒生指数重挫2.7%,澳股S&P/ASX 200指数大跌2.4%;在欧洲,英国FTSE 100指数跌3.2%,德国DAX基准股指跌3.2%,法国CAC-40指数跌3.4%;而美元兑日元汇率创下14年来新低。国际资本市场上这种风险传递“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使得任何一国在本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都大大增加,脱离经济系统实际发展水平的“超前”对外开放,必将对一国资本市场造成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和冲击。
因此,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不能过分追求“速度”,要更多注重“稳健”和“安全”。要从间接开放开始,稳步做到国内市场的开放后再“安全”地实现更高层次和程度上的对外开放。要制定详细周密并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开放计划和实施措施,把握好对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渠道和手段的控制,从各个层面保障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开放进程的有序、高效、稳健和安全。
开放与监管:
双向开放内外交流
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早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世外”,否则就只能在“闭关锁国”中快速落后,离开国际活跃舞台。理论上,一国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完全应该自主决定,即是否开放、如何开放和开放步骤都完全由一国自主决定。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普及后,要求单个经济体“开放”和“交流”的国际压力愈来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一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自主决策产生很大影响。
概括来讲,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包含两个方面:国内资本投到境外和国外资本进入境内,即“走出去”和“引进来”。这两方面的“开放”和“交流”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必须坚持两者并重。实质上,一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内外部各项制度不断协调适应的过程,是内外部市场运作规则有效对接和转换的过程。国内外资本市场规则对接的难度越小、越容易,越有利于资本在两个市场间的流动,越有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探索中,要适应国际惯例,与国际要求接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加强“内外交流”。
但是,在“内外交流”的过程中,一国资本市场将面临更多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和冲击,正如前文所述,国际资本市场“牵一发动全身”的风险传递特点将使得我国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对资本市场监管提出了严峻考验和要求。
资本市场监管体系作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重要“阀门”,必须适应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要根据实际需求稳健调整,不能过分“超前”。韩国、台湾、日本和智利在这方面为各国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此外,在资本市场监管方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十分必要。资本市场参与主体来自不同的国家和组织,彼此间的交易规则、法律法规、市场成熟程度等都存在差异,减少这些差异和不对称性有助于一国资本市场监管效率的提高。在与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要求”对接的问题上,同样要坚持“稳健”与“安全”原则,“高效”但不能盲目。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范文4
关键词:西部地区;资源诅咒;资本市场
一. 引言:“资源诅咒”的悖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在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比较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令人十分沮丧的事实,即资源丰裕国家的经济增长绩效远不如资源贫乏的国家 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仿佛由天使变成了“魔鬼”[1],这即是所谓的“资源诅咒”。我国不少学者从实证的角度验证这一命题,如李志龙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2]。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却发展乏力,与中东部地区的相比明显滞后,也从社会现象上印证了这一命题假说。如何破解“资源诅咒”,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当代重大社会课题。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以45个国家的相关数据研究国民收入与自然资源禀赋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是,人均自然资源与一国的人均GDP没有严格的相关性,一国的国民收入跟其自然资源没有明显的关系[3]。由此我们认为,破除“资源诅咒”可能需要从资源开发的来寻找路径,而不限于资源制度等因素。
2012年年初,《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正式获批标志着西部大开发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历史实践表明,推进工业实体经济的繁荣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然则西部地区实体经济整体水平较低,在面临历史机遇的关口,资金需求量巨大,需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中东部地区是以实体经济为主导而转入资本市场的,但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西部地区可以利用中东部地区的富余资金,以资本市场的发展来促进实体经济腾飞。另外,资本市场作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其高效运转能够很好地将社会储蓄转化为长期投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的催化剂,而资本市场在服务“三农”、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概而言之,发展西部资本市场对于发展西部实体经济,开发大西部意义重大,不失为破除我国西部地区“资源诅咒”的重要路径。
二.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
1.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需要
资本市场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组成,是构成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作为资源和资本配置的主要平台,资本市场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发达国家中,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健全的管理制度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虽然股票市场相较于其他两个市场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差距明显。因此,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迫在眉睫,尤其是在目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本运行机制落后的情况下。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筹资渠道
财政投入(中央和地方)、金融市场是西部大开发筹资的两个主要渠道,而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对西部的投资会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幅度增加,但是其所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还比较低,而且中央财政投入在短期内也不会迅速扩大,因此中央财政对西部扶持力度是有限的。中央财政尚且如此,地方财政在西部大开发强烈的资本需求面前,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虽然西部资本市场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筹资功能,但是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巨大,构成了在资本市场吸引中东部资金的有利因素。
3.破解“资源悖论“的路径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于中东部地区滞后,符合典型的“资源诅咒”悖论。尽管有学者对“资源悖论”的原因作了各种分析,提出了诸如中心—论、贸易条件恶化论、荷兰病等解释框架,但在现有的技术水平、能源价格体制、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开发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模式得不到较大改进的前提下,破解“资源悖论“只能从外部寻求路径。资本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基本支撑,在为实体经济筹资、促进产业升级、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就在实质上一定程度缓解了“资源诅咒“带来的恶果。
三.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1.西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差、融资规模小,与中、东部地区差距悬殊。西部地区资本规模与其经济地位的严重脱节的问题,在西部大开发大量资本的需求下显得尤为突出。西部地区虽然拥有全国将近43%的土地以及23%的人口,但是其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例均不足20%。而且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少。中国证监会2012年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共有106 家证券公司,西部地区为18 家,占比为17%。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使得西部上市公司呈现出数量少且结构单一的特点,而且上市公司数量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4]
2.西部资本市场发育不平衡。从全球资本市场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规模通常要超过股票市场,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却呈现出股票市场发展较快,债券以及中长期信贷市场发展滞后的不平衡矛盾现象。而且,这种矛盾在西部资本市场上更为突出,股票市场中二级市场活跃而一级市场相对萧条;债券市场中国库券居多,地方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却廖廖无几。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居多,非国有企业受体制的束缚较多,融资渠道大部分为短期,因此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的支持比较少。
3.西部资本市场中自身供给、需求、中介三方实力都较弱。西部地区的筹资渠道除中央财政外,地方政府虽然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是因为其财力有限,因此地方财政对西部大开发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西部资本市场的供给实力比较弱。近年来,虽然西部地区资金需求日益旺盛,超额贷款现象频发,但是由于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很难吸引外部资金,甚至导致内部资金外流。这表明,西部地区对资金的需求能力较弱。此外,西部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实力也很弱。仅有的几家证券公司,与中东部的一些大型券商相比,差距比较大,证券品种单一,市场份额低,抗风险能力较差。
四. 发展我国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具体建议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低,资本形成不足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究其原因主要有:1.历史、地理和制度环境等客观因素;2.起步晚,基础薄弱,自身资本积累能力弱,难以吸引投资;3.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低。因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发展西部资本市场,需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企业改组上市。上市公司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强大的融资功能以及对市场新机制的推动作用。上市公司越强大,它的筹资能力越强,因此地方政府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有可能的方式,推动公司上市,并时刻关注其上市后的发展,形成上市一批带一批的良性循环。[5]因此,要积极发挥上市公司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领头羊作用,努力促成非上市与上市公司之间的重组,使优质人才、优质资产、优质项目向上市公司倾斜,从而加快上市公司的发展步伐。为了吸引民营资本和外资,促进有更多的企业上市,地方政府需要解放思想,出让一部分股权,改变其一直作为第一大股东的观念。
2.依托资本市场,培育更有效的市场经济机制。东西部经济结构的差异也是阻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是市场化以及商品化水平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健全,法制意识薄弱,这是由西部典型的城乡二元体系所决定的。[6]因此,在发展西部资本市场时,为了防止治标不治本,重点是要依托于资本市场,培育更有效的市场经济机制,切忌追求形式化。同时,国家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以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完善金融市场,拓宽西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单单是国有银行的支持很难满足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融资水平的巨额需求。因此,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发展立足于西部地区发展并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建立政策性商业银行。其次,通过有力度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资。还要积极尝试创业投资基金在创业方面的支持力度,只有创业得到大力支持,西部地区的就业水平才能得到明显改善。最后,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由于资本市场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因此通过大力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对于加快区域内资本的流动及推动西部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7]
4.加强市场管理,从制度、观念、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首先,我们要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紧紧跟随经济发展的大势。因此解放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加强资本市场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建立完善的市场主体;管理者还要抓紧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形成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快技术开发和进步;最后制度创新是资本市场高效运转的保障。西部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改造西部国有企业、培育和壮大西部资本市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扩大地方融资权限自主调控。[8]
加强西部地区金融制度的改革也是有效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举措,在当前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刻,用金融资本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同时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经济发展均衡格局的实现带来积极意义。(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1] 谢继文.资源诅咒国内研究现状述评[J].对外经贸,2011(2).
[2] 李志龙.“中国式资源诅咒”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9.
[3] 陈志武.财富是怎样产生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4] 萧灼基.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J].经济导刊,2000(1).
[5] 陈浩武.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资本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 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7] 邵亚良.中国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范文5
关键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 运行态势 发展
目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对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运行态势和发展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运行态势
当下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市场仍旧面临着严重的泡沫威胁和通货膨胀的危机,虽然在诸多宏观政策调控下,我国经济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但是企业估值将会下降。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高速发展有许多原因,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国内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二是政策扶植,并且,在此基础上,中国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 使得资本市场内在需求不断扩大。从我国整个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分析,未来投资策略也会逐渐理性性,尤其是在当前竞争的激烈的条件下,投资机构会通过专业化增值服务来获取市场的生存力,这也是未来人民币基金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
二、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运行态势分析
首先,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升级,但是仍旧缺乏有效的股权融资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一些优势企业的发展,阻碍了企业的做强做大。目前我国私募基金退出主要是通过境内外的股市, 但是这种退出方式具有难度。
其次,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渠道也在不断地增多,不仅有境内投资,还有境外投资,这样,人民币也会随着金融资产的积累而不断地升值。
第三,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法制环境不够完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长期处于法律监管真空的状态。比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目前仍旧面临一些法律问题需要出台细则,并且需要加以明确。
三、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建议
(一)创新市场,优化市场结构
加强市场创新, 推动公司债券、 房地产投资基金、 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品种的发展,对现有市场下的风险的分析,创新各种不同特殊的金融产品,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收益方式,并且要加强分析和探讨,以现有的经济情况为标准,加强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和适当调整,采取一切可行科学的措施,推动产业基金和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优质的上市资源。其次,针对现行市场的相关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完善市场化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二)完善机制,加强私募股权投资
从目前资本市场的总体情况来分析,市场要想达到应有的供需平衡,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增加供券产品,以本土的资本市场为出发点,加快产业基金的发展。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基金主要是用于未上市的公司,所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自身能力和现状的分析,结合自身情况,培育不同的产业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如成长基金、风险基金和收购基金等。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市场的筛选,做好全方位的调查,以市场资源化的管理手段,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建筑投资回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加强私募股权投资自律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讲,私募股权投资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专家理财。所以,在实践当中,要重视这一点的重要性,加强对管理公司的监督和培育。对于任何一个基金来讲,其运行成功与否与其相关的管理团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加强对现有管理团队的培训和教育,使得整个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并且随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深入学习,使得知识结构和管理方法不断优化,能够与时俱进。其次,政府人加强重视,加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制法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如当前的《证券法》《合伙企业法》等等。第三,要规范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运行,建立相关的托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不断的完善,并且要成立私募股权投资自律组织,有效地制约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运行,使其不断规范化。
(四)完善市场运行模式
对于我国本土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其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涉及到机制问题、激励制度、效率问题,另一方面,还密切关系到市场的运行模式,因此,在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运行过程中,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强适当的引导,做好监管和协调勤工作,立足于本土市场,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在现有的市场背景下,市场需求量也要不断加大,为了满足这日益增长的境外需求,需要我国政府成立相关的专业机构,做好全球范围内的投资。
(五)建立科学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现行资本市场要正常运行,就要不断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的平台,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成熟的企业来讲,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场外交易,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而为我国企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比如:企业在完善现代市场商业制度,促进场外市场发展,完善产权市场,强化市场的辅作用,建立健全的私募基金退出渠道。为此,以产权市场为基础,建立一个良好的退出通道, 这样,一些无法上市的私募基金就可以通过并购、转让、管理层回购等方式退出。
四、总结
总而言之,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外,需要深入分析和探讨,从中找出缺陷和不足,结合市场规律,培育高质量、规范的基金管理机构,降低行业风险,保障各参与方利益的基础,促进中国PE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浩荣.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治理效应研究[J].财会通讯,2012(08)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范文6
[关键词]企业 资本结构 现状 优化
企业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关系密切,一直受到公司管理层和会计学界的重视。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较多,但是对于中国不同类型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与特征以及背后的形成原因的分析仍较少。因此,本文希望能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比较概括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措施。
一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现状及原因
(一)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现状
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一直处于变动的过程中,但总体而言存在着三个比较显著的问题:资产负债率偏高、股权结构不合理和资本结构无弹性。大多数的国有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流动负债在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多,因此企业面临的债务还本付息压力较大。在股权结构安排上,国有企业尽管经过了改制,已相继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但是仍然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并且相应的股权约束和监督机制的缺乏,更助长了股权的过分集中,也影响了企业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鉴于上述两点,国有企业很难通过内部留存收益或者股权融资等方式来满足自身的资本需求,需要依靠国家投资。此外,国有企业一方面很难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来满足筹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对国有企业借款的限制会有所放松,国有企业可以比较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因此,国有企业在筹资方式上会比较依赖于银行贷款,筹资方式比较单一,整体的筹资弹性较小。
(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现状主要涉及企业面临的体制问题、银行信贷政策倾斜和内部治理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共同形成。
首先,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由于受国有产权制度的影响,其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拨款和银行借贷,使得国有企业对于银行借款和国家支持等外部资金存在较大的依赖性,筹资手段相对比较单一。此外,尽管国有企业经过了改制,但是受自身经营制度和绩效等限制,尚不能符合现在资本市场的需要,因此不能有效的通过资本市场来获得所需的资金,也更加剧了企业对于银行借贷等债务资本的依赖。
其次,一般来说,企业向外界借款,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债务的硬约束,但是国有企业在很多时候面临的是一个债务的软约束。因为在我国,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存在较为特殊的关系,因为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资产同属于国家,两者问的关系更类似于同一产权下的内部资金调动关系,即银行提供资金,企业使用资金,而且很多情况下,这种资金的调动要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
最后,国有企业现在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企业的治理机制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国有股的一股独大,一方面会助长大股东的投机行为,另一方面也会是国有股面临较多的委托关系,导致约束的软化及成本的上升,激励监督机制缺失。再加上前述的债务监督机制的减弱,使得国有企业治理机制存在较多的缺点,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现状及原因
(一)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现状
总体而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状况,主要依靠内部融资,负债比重较小,资本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第一,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偏低。尽管负债能起到一定的税盾作用,增加企业价值,但是有资料显示,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偏低,企业并没有对财务杠杠加以充分利用,以使公司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第二,民营企业内部的资产结构不合理。总体来说,民营企业偏好短期负债,较少使用长期负债,这样企业就需要面临较大的债务还本付息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和正常的经营活动。同时,一些资金密集型企业存在较多的不动产和固定资产,并有较多的抵押担保,影响企业的流动比率。第三,民营企业重股轻债。普遍来说,民营企业过度偏好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方式,而较少的采用债券融资的方式。这样,债券融资所带来的避税效应和控制权的稳定作用就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现有资本结构的形成,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因素:企业自身特征因素、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国家政策因素以及外部融资渠道的缺乏等方面。
首先,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说,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或者正处于发展阶段,自身的资金积累不足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必须借助于外部融资方式。但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又可能存在着财务制度不完善、信贷市场信誉低等状况。这样,银行在向民营企业借款时就会有所设限和保留,民营企业就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或者长期贷款。此外,由于国家资本市场的政策法规限制,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难以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务以筹集资金满足自身需要。
其次,民营企业的融资决策要受到金融市场完善程度的影响。但是现在,我国金融市场相对不是很完善,缺乏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来满足民营企业贷款的需要。虽然国有银行经历了股份制改革,但是整体而言,依旧是国有银行占有主导作用,民间借贷机构发展不完善,银行对金融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垄断。同时,我国证券市场中可供民营企业选择的金融工具较少,灵活性不高,整体金融制度尚不完善和健全,难以有效的帮助民营企业进行融资。
第三,民营企业资本结构还会受到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国家政策虽然在许多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支持,但是政策对于民营企业所起的作用仍然不大。一方面,在股票市场上,国家政策主要出于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政策会更偏向国有企业上市融资。另一方面,在债券市场上,债券发行方法规定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机审批”的方法,每年债券的发行规模和各项指标有政府部门确定,并且优先考虑能源、农业和城市公共设施等,但是这些行业一般民营企业较少涉足。这样,民营企业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就会显得比较困难。
最后,上述三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民营企业外部筹资渠道比较单一,民营企业基本上只能依靠债务融资,并且面临较高的资本成本。
三 我国不同类型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措施
虽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潜在原因有所不同,但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涉及包括企业自身特征、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和国家政策这三个原因。为了进一步优化当前企业的资本结构,需要企业、金融机构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以下分别是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措施。
(一)国有企业
首先,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深化改制进程,理清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的关系。针对国企现在面临的软约束现象,国有企业不应该完全依赖政府,与银行之间应建立正常的市场化
借贷模式,使银行的借贷真正起到一个约束作用。此外,国有企业还应该致力于扩大自身的产权比例,发展直接融资或者将原有的银行贷款转为股权。
其次,实行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一方面可以多元化股东结构,吸收银行、企业、基金、员工和社会公众等投资主体;另一方面可以在保持国有企业性质和重要作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适当地降低国有股的比重,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以形成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最后,国有企业还需要注重内部自身的调整。国有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积累能力,开拓和积累内部融资渠道;设计和实施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地配置企业控制权,对董事会、经理层和员工实施有效评价以及企业激励方案的制订;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引进管理层股权和股票期权份额等激励方式。
(二)民营企业
首先,民营企业应该积极调整,以不断优化资本结构。民营企业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增强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意识,从而增强企业的对外财务信度;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可以通过对资产加强管理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销售管理和营销手段等的使用,增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或者提高企业整体利润率。此外,企业还需要确定适当的债务规模,做到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