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出血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肺出血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肺出血护理措施

新生儿肺出血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20-01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并伴有体温低下的综合征[1]。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或室温过低。保温不良的早产儿或低体重儿,也可在感染、产伤、窒息之后发生。本病大多数在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出现症状,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3月收治的硬肿症患儿有10例,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0例中有9例为早产儿,1例足月低体重儿,其中有2对双胞胎(早产),2例合并窒息的患儿,住院天数在10~20天,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全部治愈出院。

2新生儿硬肿症的原因分析

寒冷、早产、低出生体重、感染和窒息为主要原因。新生儿期,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过大,皮下脂肪层薄,易于散热;早产儿体内棕色脂肪少,在感染、窒息和缺氧时棕色脂肪产热不足,导致体温过低;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其熔点高,寒冷时易于凝固。一般以生后1周内新生儿和未成熟儿多见。全身表现为体温低于35 ℃,重症患儿低于30 ℃,局部表现为皮肤发凉、硬肿、颜色暗红、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硬肿发生顺序一般为: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患儿反应低下,哭声低弱或不哭,吸吮困难,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肺出血、心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急性肾衰竭等多脏器损害而危及生命。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新生儿硬肿症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

3观察及护理

3.1复温:其中复温是治疗的最关键的措施。其中凡肛温>30℃且腋温高于肛温者,可以置于已经预热至适中温度的暖箱中,一般要经过6-12小时就可以恢复正常的体温,那些体温低于30者应置于比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每小时监测肛温、腋温1次,并逐步提高暖箱1℃,于12-24小时恢复正常体温。

3.2合理喂养:提供能量与水分,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遵医嘱给予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有条件时最好应用输液泵控制,无条件者应加强手控滴速,建立输液记录卡,每小时检查输人液体量及速度,根据病情加以调节,防止由于输液速度过快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3.4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护理单,监测体温,每2h测体温一次,体温正常6小时后改为4小时一次,监测心率、呼吸、血液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观察暖箱及室内温度、湿度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如多巴胺、肝素、止血敏、呋塞米(速尿)等药物及氧气、吸引器、复苏囊、呼吸机等),一旦病情突变,能分秒必争进行有效地抢救。

3.5其中健康教育,会向家中们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知识,嘱母亲坚持拔乳,要保持母乳的通畅,一定也要避免因患儿住院就造成的断乳,也介绍相关的保暖、防感染、喂养、预防接种等的一些育儿的知识。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主要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对新生儿硬肿症的预防就应正了这一点。该病症对新生儿健康可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者会引起多种器官功能损害。下述五点主要预防措施是每个家长都要好好学习的:①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减少早产儿的发生。②寒冷季节和地区应为产房装配保暖设备。③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处理。④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⑤积极早期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使发生硬肿症。上述有效的预防措施为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增添极大安全保障。预防,是避免疾病发生的关键,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针对疾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小结

通过对10例新生儿硬肿症的观察与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宣教,预防新生儿硬肿症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防止肺出血、循环和呼吸衰竭等多脏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0.

新生儿肺出血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危重新生儿;转运;院前护理抢救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135-02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新生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院前护理抢救是转运成功的前提,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致残率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1]。我院新生儿科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31日成功转运危重新生儿337例,转运后的337例中1例因肺出血死亡,占0.29%,22例好转,占6.53%,治愈314例,治愈率占93.18%,现将转运情况及院前护理抢救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31日我院转运的危重新生儿337例,见表1。

1.1转运设备与人员

设备及用物:救护车、多功能新生儿转运暖箱、氧气瓶、氧气袋、便携式吸痰机、微量血糖仪、手提式急救箱(内备新生儿喉镜、新生儿复苏气囊、不同型号气管导管、不同型号深部吸痰管、常用的急救药物、输液器、输血管、注射器、头皮针、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用物等)。

转运小组人员:一名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及急救车司机为一个抢救小组,按排班,随时待命。

1.2转运流程

接诊电话询问详细地址、产妇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及病情立即启动急救转运系统与转诊医院或家属保持联系到达接诊地点快速评估病情施行抢救措施同时向患儿家属及医院交待病情,签订转诊协议评估抢救后患儿病情变化好转立即转运。

1.3院前护理抢救方法

1.3.1评估全面了解病史、检查评估患儿,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面色、反应、肌张力,结合患儿出生时情况,快速作出转运判断。

1.3.2保暖根据患儿胎龄及体重设置暖箱温度,以适宜的外界温度维持新生儿正常体温,促进循环。

1.3.3开放气道开放气道,予以气管插管、深部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氧疗,动态监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使患儿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维持正常。

1.3.4开放静脉通道至少建立2条静脉通路,如脐部未作处理,应立即在脐静脉施以抢救用药,尽快缓解症状和体征。

2结果

转运后结果见表2。

3体会

新生儿转运是将危重新生儿从基层医院转往三级医院的NICU进行进一步监护、诊断及治疗的主动转运过程,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危重新生儿存活率中极为重要的一环[2]。院前急救是转运成功的前提[3]。必需的新生儿急救设备和经过专门训练的转运小组人员是危重新生儿院前护理抢救及转运成功的基础,熟练的院前护理抢救技术使急救措施及药物能在第一时间内得以实施,及时的保暖、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及静脉通道的建立,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使患儿的危险情况在短时间内出现转机,从而为成功转运奠定了基础。转运途中的护理抢救是整个转运过程及影响预后的关键[1]。

通过对273例危重新生儿的成功转运,使我们体会到院前及时有效的护理抢救是危重新生儿转运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爱莲,郑方舟.浅谈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的建设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56.

[2]金汉,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6-129.

[3]阮珊三,傅燕娜,刘光辉,等.危重新生儿转运与院前急救(附156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1,8(2):97.

新生儿肺出血护理措施范文3

南阳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43例,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各项血气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共计21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总治疗有效率为81.4%;本次研究中,共计发生1例肺出血,3例肺炎及5例肺气肿,所有患儿经对症治疗后均顺利痊愈。结论 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利于改善患儿血气状况,提高患儿的生存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

关键词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c)-0079-02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呼吸系统疾病,其中新生儿由于其肺功能发育不完全,缺乏充足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是该病的高危人群,该类患儿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严重时会造成患儿死亡[1-2]。当前,临床普遍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本次研究通过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4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该类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建议。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43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相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其中包括24例男性,9例女性,胎龄分布为28~37周,平均为(32.6±2.7)周,体重分布为940~3050 g,平均为(2150±290)g,26例剖宫产,17例自然分娩。分度结果显示,本次研究中4例Ⅰ级,19例Ⅱ级,12例Ⅲ级及8例Ⅳ级,所有患儿均存在气促、紫绀及三凹征阳性表现。

1.2 治疗方法

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患儿进行治疗,药物名称为固尔苏,由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生产,注册号为H20030599,给药剂量为100 mg/kg。给药前首先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溶解药用专用溶剂并将其预热至37℃,采用无菌注射器进行药液吸取,并按照仰卧位、右侧卧位、左侧卧位及再仰卧位的顺序将药液由气管插管注入,更换之前使用球囊进行1~2 min的加压呼吸,频率设定为40~60次/min,以便于药液均匀分布于肺内。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造成药液损失,在给药后的6 h内仅对存在明显气道阻塞症状患儿进行拍背排痰。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X线检查表明患儿两肺肺纹理明显,血气指标恢复症状,且呼吸平稳;②有效:X线检查表明患儿两肺阴影明显改善,血气指标明显好转,且呼吸较为平稳,无;③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3例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改善结果

治疗后患者各项血气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治疗结果

本次研究中,共计21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总治疗有效率为81.4%。

2.3 并发症

本次研究中,共计发生1例肺出血,3例肺炎及5例肺气肿,所有患儿经对症治疗后均顺利痊愈。

3 讨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表面的一种磷脂-脂蛋白复合物,主要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其主要成分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和二棕榈酰卵磷脂,其中以二棕榈酰卵磷脂为主,约为60%[3-4]。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肺泡表面张力的降低,避免发生呼吸末肺泡萎陷,对功能残气量起到保存作用,有助于促进肺泡内压的稳定,减少毛细血管中液体向肺泡内滤出。临床研究显示,对于胎龄为22~24周的新生儿,其肺表面活性物质刚开始产生,仅少于转移进入肺泡表面,当新生儿胎龄达到35周后时,肺表面活性物质会大量转移到肺泡表面,因此对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患儿,一般存在肺表面活性物质水平不足的现象,且胎龄越小患儿的病情越为严重。

3.1发病机制

当患儿出现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缺乏时,肺泡表面张力会明显增加,出现肺泡萎陷和呼气末FRC明显减少先喜爱能够,造成肺泡通气量严重降低,发生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症状。目前,临床对于早产新生儿主要通过给予患儿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以促进患儿的肺成熟,但由于部分患儿发病较急,产前促胎肺成熟药物无法发挥理想效果,因此,对于该类患儿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于保障患儿的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6]。

3.2治疗效果分析

临床试验显示,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包括以下各种生理功能:①促进肺表面张力的降低,提高肺顺应性,促进肺泡扩张[7];②加快清除肺液的速度,增加肺通气量,维持功能残气量,提高肺泡内氧分压,扩张肺小动脉;③降低毛细支气管末端表面张力,防止发生毛细支气管阻塞或出息痉挛。该类患儿由于呼吸系统功能不健全,肺表面活性物质水平较低,且肺毛细血管相对小,无法有效进行肺内通气和换气、建立自主呼吸,因而易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本次研究中使用固尔苏对患者进行治疗,固尔苏又名猪肺磷脂,是一种由猪肺胞浆提取的表面活性物质,在达到患儿气道下部后,可对患儿内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情况进行改善,并均匀分布于肺内。本次研究中,由表中数据可知,43例患儿经由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患儿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及pH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总治疗有效率为81.4%。表明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有利于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3.3 临床护理

3.3.1 用药护理 ①在患儿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后,应及早采用固尔苏对患儿进行治疗。在发病初期患儿肺泡尚存在部分功能,因此及早用药有助于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保持肺泡膨胀,促进血氧水平的改善;②使用前,应对固尔苏进行避光低温保存,在使用时将其缓慢加热至37℃,轻轻转动颠倒药瓶,避免摇晃,直至药液呈均匀状态。

3.3.2 给药护理 由于在给药过程中需对患儿进行更换,因此本次研究认为,为保证治疗的顺利有效进行,可由三名医务人员共同实施治疗,分别负责更换、气囊加压和滴药。在行气管插管时,应注意首先将气道内分泌物完全清除,避免其对药液发挥作用造成影响;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患儿的病情严密观察,保持动作轻柔,在变换时,切忌牵拉头颈部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从而造成颅内出血或心率变慢。

3.3.3 ①呼吸道护理:在给药后6 h内,若患儿未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应避免对患儿进行扣背、翻身、吸痰或气道湿化,避免影响药物效果;②早产儿由于自身调节能力和机体抵抗力较差,肺发育不健全,因此无法有效维持体内环境平衡。因此,治疗期间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患儿体温恒定,并给予其充足热卡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4 并发症护理 调查显示,肺出血是临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主要是由于在给予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后,由于患儿肺血管阻力急剧降低,肺血管血流显著增加,造成肺组织充血[8]。此外,少数患儿由于给药后发生全身血流再分配情况,易引发颅内出血、肺不张、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因此在给药后应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若患儿出现以上并发症,应及时报告临床医师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本次研究中,共计发生1例肺出血,3例肺炎及5例肺气肿,所有患儿经对症治疗后均顺利痊愈。

综上所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造成的,因此采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患儿进行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早使用固尔苏对患儿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降低肺出血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治疗期间,应注意给予患儿合理的基础治疗和护理干预,以促进患儿机体内环境和心血管功能保持稳定,从而保证药物效果稳定发挥。

[

参考文献]

[1] 程晓英,诸纪华,鲍赛君,等.59例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监护[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54-55.

[2] 林楚兰,熊丽,范星.不同气管内注入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2):167-168.

[3] 曾凌空,李文斌,潘睿,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易感性的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6(1):37-41.

[4] 杨松萍.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47-148.

[5] 王立珍.盐酸氨溴索配合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3):90-91.

[6] 陈超,沙小丹. 择期剖宫产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8-11.

[7] 唐仕芳,赵锦宁,沈洁,等.经鼻间歇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6(4):255-263.

[8] 蒋晓梅,苏晓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3例的临床分析[J]. 广西医学,2011,33(9):1160-1162.

新生儿肺出血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观察;护理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出生和外院转入我科的新生儿中,有42例发生窒息。中轻度窒息(阿氏评分)28例,重度窒息14例,因母亲患糖尿病引起窒息1例,母亲患妊娠高血压5例,前置胎盘5例,脐带绕颈6例,羊水胎粪污染有胎儿宫内窘迫7例,产程延长5例,头盆不称2例,破宫产3例,早产8例,合并颅内出血9例(头颅CT证实),肠麻痹1例,肺出血1例,临床治愈38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2例。

2 抢救方法

在胎头娩出后,助产者必须用左手自鼻根向下颌挤压,尽量挤尽口鼻内粘液和羊水。胎儿娩出后使新生儿仰卧,肩下垫起,使头后仰,用吸管吸净鼻咽喉及口腔粘液、羊水,负压不超过30mmHg,每次吸10秒,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呼吸道粘液堵塞部位深,可用喉镜进行气管插管吸出。亦可用徒手插入法。动作必须迅速及时,要在生后1分钟内完成,注意勿损伤呼吸道粘膜。清除呼吸道异物后不能呼吸者,可以进行人工呼吸,同时给予吸氧。心率慢于60次/分钟者应先用胸外心脏挤压。经上述处理,心率仍不见改善,应予药物辅助治疗,复苏过程中要确保输液通畅。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保暖。患儿娩出后立即擦干新生儿潮湿的身体,减少散热,最好有远红外线保温床设备。因寒冷会提高代谢增加耗氧,加重酸中毒。

3 窒息后的护理

对窒息的新生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复苏,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有效呼吸,增加通气,保证氧气的供给。其次是维持有效循环和药物治疗等。

3.1 保暖

在无暖箱的情况下,可将婴儿贴身放在母亲怀中,外面盖上衣被,或用热水袋保暖。但需防止意外,发生烫伤,水温以不超过50℃为宜。

如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患儿置于暖箱中。暖箱温度应根据患儿体重调节。患儿皮温尽量维持在36.5℃左右的中性温度,以减少耗氧量。

3.2 监测生命体征

呼吸是监护的重点。如果呼吸频率持续大于60次/分,呼吸暂停大于15秒~20秒/分,伴有心率下降,唇周及四肢肢端发绀,并常有呼气性,这时患儿常需要氧气吸入。一般采用头罩给氧4~5升/分。应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用氧浓度,因为低氧会造成重要器官不可逆的损害,长期高浓度吸氧又会造成氧中毒。

心率和血压的监测,它们常随呼吸情况而改变,监护中主要测心率,注意心音强弱,心律齐否。心率如果低于80次/分,应采取胸外心脏按压或应用兴奋心脏的药物。如果心率高于180次/分以上,并伴有肝肿大,可能有心衰发生,根据医嘱使用强心药等。如果有心动电流图、心脏超声等设备,则可早期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对提高患儿的成活率起到积极作用。血压的收缩压约45~80mmHg。

3.3 观察病情变化

因新生儿窒息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良好。我们必须严密观察患儿的不良表现,如哭声大小、有无尖叫、四肢肌张力、末梢循环、皮肤温度及颜色、各种反射是否正常、意识有无障碍、大小便情况等。如发现上述有异常,应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影响患儿的生命。

由于窒息缺氧患儿的括约肌松弛,胎粪可在生前已部分排除,而生后无粪便或因肠蠕动减少而少粪便,也可因窒息缺氧血液重新分布而致肠道缺血。于生后几天出现腹胀和带血性大便,小便也因缺氧缺血导致肾脏受损引起排尿减少。故对大小便的次数、量、颜色、性状的观察和记录都具有重要意义。

3.4 预防感染

因为新生儿机体抵抗力低,病原菌易侵入机体引起感染,可适当应用抗生素。新生儿要求住单间或同病种患儿住在一起,减少探视人员,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应洗手、戴口罩、穿工作服及干净鞋子。有呼吸道感染者禁止接触患儿。患儿所用物品必须清洁,必要时需经过高压消毒后使用。病房每天用紫外线消毒一次,做好患儿的皮肤、臀部及脐部护理。

3.5 喂养

轻度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如反应好、吸吮力好,可直接喂母乳。如果吸吮能力差者,可用滴管或胃管喂养。重度窒息复苏恢复欠佳者,适当延迟开奶时间,防止呕吐物吸入再次引起窒息。如果喂养不能保证营养供给者,给以静脉补液,一般先静脉点滴10%葡萄糖,以后根据需要加滴复方氨基酸、中性脂肪、血浆等进行静脉高营养治疗。

3.6 安静

窒息儿必须保持安静,减少搬动,护理和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头部略抬高以减少颅内出血。

新生儿肺出血护理措施范文5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以提高其治愈率。方法 通过从四个方面病情观察,并随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结果 新生儿颅内出血42例中,治愈34例,好转4例,放弃2例,死亡2例,有效率92.5%。结论 病情观察加强护理是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由于缺氧、产伤和维生素K1缺乏等原因引起的,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存活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所以加强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病情观察,护理,能明显提高疗效。现就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住新生儿颅内出血42例患儿的观察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2例中男25例,女17例,早产儿28例,足月儿14例,出生时体质量

2 病情观察

2.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患儿体温不升、发热、黄疸、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面色发绀、惊厥等提示病情危重。

2.2 神经系统表现(1)颅内压力增高征:前囟隆起,血压增高,抽搐,角弓反张,脑性尖叫;(2)呼吸不规则;(3)神志改变:早期可激惹与抑制交替出现,严重者昏迷:(4)眼征:凝视、斜视、眼球震颤等;(5)瞳孔不等大和对光反射消失:(6)拥抱反射(Mororeflex)减弱或消失较常见。

2.3 休克体征观察如出现血压下降、肢端发凉、皮肤发灰、少尿等提示出现失血性休克。

2.4 用药观察应用镇静剂时,注意呼吸及精神状态,应用脱水剂时注意心、肾情况,注意输液输血的速度、观察不良反应,如前囟门凹陷明显,表示脱水过度,静脉营养液时肝脏受损情况等。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保持室温22~24℃。湿度50-60%,留置静脉针,绝对静卧床到病情稳定,将患儿头肩部抬高15~30°,并以侧卧位,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保持体温稳定,使肛温恒定于36.5~37.5℃。按医嘱控制输液、输血速度,记24小时入出量。需要吸氧者,鼻导管吸氧0.5~1L/m,头罩吸氧3~5L/m,维持PaO2在60~80mmHg范围。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颈部伸直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痰液及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则用低负压吸痰器吸痰,有呼吸暂停者则托背刺激呼吸,用3%苏打水洗口保持口腔清洁,有抽搐者用双棉签置于上下牙槽之间。

3.3 营养的补充禁食期间按医嘱输液,有脑水肿者,总液里按每日60~80ml/Kg计算。并在24小时内均匀输入。吸吮力差可用滴管和鼻饲喂养,可以从0.5~1.0ml开始,间隔3小时一次,每日增高0.5~1ml,以新鲜的母乳为好,也可用婴儿配方奶乳,从1:1逐渐增至2:1、3:1、4:1。如人工喂养不耐受则加强肠道外的营养液的护理。

3.4 皮肤护理每日擦抹患儿体表汗液及时更换尿布,紫外线照射病房时要将头部遮盖婴儿。

4 结 果

本组患儿出血均能停止,治愈34例:患儿表情安详,呼吸平稳,面色较好,前囟平,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肌张力恢复正常。好转40例:肌张力稍高。放弃2例,为脑实质及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经治疗后出血已停止,住院第6天放弃。死亡2例,为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体质量小于1.5kg,在入院后不到72小时,合并肺出血而死亡。平均住院时间10―21天,有效率92.5%。随访38例:其中半年后随访26例,2年后随访12例,其中34例与同年龄组比较活动正常,智力无异差,2例肢体活动障碍,2例智力障碍。

5 讨 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严重的脑损伤,早产儿多见,可致命或后遗脑积水[1]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除接受正确治疗外,还应加强病情观察护理。

5.1 保持安静、减少刺激:操作应集中进行、动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刺激,减少反复穿刺,以防加重颅内出血。

5.2 保持合适的:患儿放好后,不要随意搬动头部,避免垂头仰位,以防颅内出血加重,有脑疝前驱症状时以平卧为宜,凡是需要头侧位时,整个身体应与头部保持同一侧位使头部始终处于正中位[2]。避免平卧头侧位压迫颈动脉。

5.3 保持体温稳定中度以上发热,暴露降温、冰枕或头部冰帽降温。体温过低时用温箱保暖,根据日龄、体质量选择所需中性温度。并根据患儿体温变化随时调节箱温,使体温波动不超过1℃,因为体温波动超过1℃时,有加重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

5.4 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用氧,将颈部伸直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物品压迫胸部,注意湿化呼吸道,利于分泌物的排出。有呼吸暂停者用人工方法刺激呼吸,必要时复苏囊正压通气或呼吸机支持呼吸,并根据缺氧程度,选择不同的用氧方式和浓度以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因为低氧血症可致脑血管自己调节功能受损和毛细血管破裂,加重出血,而高浓度氧对于早产儿易致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5.5 正确把握输液输血速度、按照医嘱调节滴速,避免输液过量,引起心衰或加重脑水肿,有脑水肿者采用“边补边脱”的方法,有脑疝倾向者,采用“快脱慢补”,避免药物外漏引起组织坏死,一旦出现药物外漏可用25~50%硫酸镁局部湿敷。

5.6 加强喂养管理管饲喂养时要抬高床头,可减少胃十二指肠反流,插管时动作要轻柔,以免发生十二指穿孔等并发症,管饲喂前抽取胃中残余奶液,正常为0~2ml/kg,或不超过摄入量的1/4,超过时应减量或停喂一次,待病情稳定拨管后,先喂5%糖水,无异常后用1:1稀奶喂养,3-5天左右过渡到全奶喂养。

5.7 预防院内感染,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免疫功能差,易发生院内感染,所以接触患儿前医护人员要戴口罩,用消毒剂洗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与新生儿相接触的物品均消毒后再使用,每周更换胃管一次,保持皮肤清洁,以防尿布皮炎,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病房30分钟时要防烁热伤而继发感染。

5.8 其它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取得家属的合作,坚持治疗和随访,及早进行功能训练和智能开发可以减轻后遗症。

6 结 论

密切观察病情,并随病情的变化调整护理措施,是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愈率和减少后遗症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新生儿肺出血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50-02

新生儿硬肿症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受寒、早产、感染、窒息、饥饿、体重低下而引起[1],加之年轻的父母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治疗不当,也可诱发本病。临床表现为低体温、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常见于小腿、大腿外侧、双下肢、臀部、面颊、上肢甚至全身。本病重症预后差,病变过程中可合并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可合并肺出血而导致死亡。我科2003年9月~2007年9月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患儿38例,经过及时的治疗,治愈率97%。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38例患儿中,男25例,女13例。生后3 d内发病26例,占68%;4~7 d发病9例,占24%;1周后发病3例,占8%。38例患儿经仔细观察,精心治疗37例痊愈,1例死亡。死亡1例系全身硬肿的早产儿。治愈率达97%。

2治疗措施

2.1 积极复温消除硬肿

早产儿包好后置于30℃温箱中,每小时测肛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恢复情况调节温箱温度在30~34℃,使患儿体温6~12 h恢复正常,当肛温升至35~36℃,温箱温度调至该患儿适中温度。对肛温小于30℃,肛温与腋温差为负值的重度患儿,复温方法:先将患儿置于比其体温高1~2℃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测肛温、腋温1次,同时提高温箱温度0.5~1℃,温箱温度不超过34℃,使患儿体温12~24 h恢复正常,维持在36.5~37℃,温箱温度调至该患儿适中温度。

2.2口腔清洁

患儿机体抵抗力差,若不注意口腔卫生,易并发口腔炎、鹅口疮等,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擦洗患儿口腔,每日2~3次,效果良好。

2.3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液体

硬肿症在做好患儿生命体征监测同时,必须补足液体和热量[2],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入量不足或呕吐严重者给补液,补液时应控制滴速,防止心力衰竭、肺出血、高血糖等,可以用输液泵控制滴速。

2.4氧疗

研究发现硬肿症患儿宜早期给氧以利于脂肪产热,促进能量代谢,有利于中心复温,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给氧方式,氧浓度<40%,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3]。

2.5病室环境

一般要求病室环境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45%~55%,实行保护性隔离制度,保持病室的环境卫生,并定期对患儿用品进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6做好消毒隔离,预防感染

房间应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日通风、消毒2次。严禁探视,工作人员如有感染性疾病不得入内,进入病室应清洗、消毒双手并戴口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加强皮肤护理。衣着松软舒适,注意观察颈下、腹股沟、腋下、臀部等皮肤皱褶处是否发红、糜烂;勤换尿布、勤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擦伤皮肤。

2.7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反应低、变化多,应仔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绀者予吸氧,每日观察体温、脉搏、皮肤硬肿的程度、颜色,注意意识变化,有无抽搐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2.8加用维生素E涂抹在硬肿部位

具体方法如下:每次接触患儿前,要洗净双手,戴口罩,并将双手在暖箱内加温,把维生素E胶囊或针剂内的药液涂抹于硬肿部位,再用无菌棉签将余液均匀涂抹在皮肤上,最后用拇指、食指指腹做螺旋形按摩,动作要轻柔,按摩面积要到位,3~5次/d,硬肿重者每1~2小时按摩1次,按摩顺序:双下肢、臀部、双上肢、躯干、面颊,按摩完毕及时包好防止散热。

3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硬皮症或皮下脂肪硬化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以出生3 d内或早产新生儿多见。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含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多,再加上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及代谢功能发育不全,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为明显,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胎龄小、体重轻,产房温度低,产时、产后保暖措施不当或合并窒息等均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发病的高危因素,其中以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最高。也有学者报道本症与窒息、低氧有关。新生儿寒冷损伤属于意外低体温,低温(体温≤32℃)时,心输出量降低并有脑、肾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减慢,因而常伴有脏器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复温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多采用快速复温,我们的复温方式以1990年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所制订的复温方法为依据,以高于体温1~2℃的暖箱温度复温,并结合患儿病情,因地制宜,取得了满意疗效。预防早产、感染、窒息等新生儿高危因素[4];加强新生儿护理,产房及新生儿室内的温度不应<24℃;加强产时产后的保暖,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用温热毛巾擦干全身,用预热的包被包裹;提倡母乳喂养,补充足够热量;新生儿在转运途中要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防寒冷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4.

[2]刘恩波.寒冷与寒冷损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3]廉德花,方咏梅,张秀萍,等.对新生儿硬肿症恒温,温化,氧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学杂志,1999,34(9):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