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团队;以学生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更需要努力创新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的创业创新教育理念。
1 “以学生为本”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创业创新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教育理念,主动了解学生,在解决学生最为关心的学业和就业、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等实际问题中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1.1 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创业创新教育关键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提高解决大学生学业、专业、就业等现实问题的针对性。比如帮助大学生以创新的观点和角度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积极帮助大学生做好创业创新的准备工作,营造出“青春与创新共舞、创业书写灿烂人生”的激情与行动氛围,确实提高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1.2 注重被教育者的关注点。努力成才、健康成才、成就自己的梦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关注点,是每个大学生的共同心愿。创业创新教育应从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最大愿望出发,使他们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例如,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积极推进“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作品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正视、剖析自身,制定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创业创新的价值。
1.3 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创业创新教育要特别注重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例如,利用大学生的心理和专业特点创意推出“最具创意的创业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和“在校大学生是否应该创业”、“新手和专家谁更容易出成绩”等大讨论兼现场辩论赛等主题教育活动,由学生去描述、评判身边的人及自身的创业创新的观念和行为,通过描述、评判过程,去觉悟、去警醒,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创业创新意识。
1.4 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业创新教育要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创业创新素质。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及时抓住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发掘和培养,因材施教。
2 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团队建设工程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少创业创新教育知识和经验的情况,高职院校就应该积极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团队建设工程,组建有志于参与创业创新教育的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跨学科、跨专业的专兼结合的创业创新教育教师团队。
2.1 集中最优势的学术力量组建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高职院校可以运用行政指定、个别协商、择优竞争等的方式,在全校教师中组建一个高素质的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优秀的创业创新教育团队,需要高素质成员,尤其要有合理的学科和素质结构。因此,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团队要跨部门、跨专业、跨学科组建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团队成员的研究和实践应涉及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营销学等多项学科领域和专业人才,以形成互补效应。
2.2 定期举办创业创新教育训练班。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要通过广泛搜集各类机构或学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资料,认真研讨交流。同时根据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合理分工,分头进行创业创新教育的创新培训:不仅要传授有关知识,更要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其学习方式应多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任务情境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反思等方法,按照创业创新能力素质的要求引导学员分析自己和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开展市场调查活动,寻找市场机会,撰写创业计划。
2.3 逐步完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以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的基本师资力量,聘请创业创新教育训练班的优秀教师组成创业创新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兼职指导教师团队,以创业创新教育训练班的运作方式作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的基本模式,总结经验教训,拾遗补缺,尽力弥补课程知识内容、活动组织安排等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整合校内校外教育资源优势,精选校外创业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构建较为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2.4 在校内各专业教学实训中推广创业创新教育实践训练。有了遍布全校各系、各专业的创业创新教育、教学团队及课程的带动与熏陶,有助于渗透课程以及相关隐性课程的建立。有了较为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团队和创业创新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创业创新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还可以积极帮助校内各系、各专业熟悉掌握创业创新教育课程模式的各个要素、运行环节及质量要求,促进创业创新教育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定华. 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罗建国 赵亮. 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2).
创新意识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GIS;导师制;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华(1976-),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讲师;杨冰(1981-),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湖南益阳41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教改课题(湘城院发[2011]46号序号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25-02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门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测绘学与遥感学等学科知识的新兴学科。[1]刚入大学的新生对GIS专业不了解,不知道学了这个专业毕业之后从事什么工作,迟迟不能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现行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管理制度下,班主任和辅导员从时间、精力和相关专业知识上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行全面指导。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整合、协调、推进教育的良性发展,使GIS专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老师要向每个学生真实地、真诚地、无私地、无偏见地传递认知信息,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组织大批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在本科生中实行因材施教的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及工作的综合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完成大学本科教学任务。[2]因此,探索导师制在其制度、管理方式、不同教学环节的表现形态等方面深层次的理论,为构建适合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制约本科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分析
创新是人们为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运用已知知识,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活动。创新能力就是人在观察、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本领。[3]现阶段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GIS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具有的能力有差距,特别是GIS开发这种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作,表现更加明显。从湖南城市学院近几年GIS专业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其中超过70%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测绘工作,真正从事GIS及相关工作的学生不到30%,能够胜任GIS开发的学生极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生创新能力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其创新能力发展。[4]
1.学生因素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是制约本科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GIS专业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表现较为普遍,虽然许多学生对现状感到不满,但只是一味抱怨,不采取积极的行动,缺乏改变现状的信心。学生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逻辑性较强而创造性不足、绝对化有余而辩证性不足、封闭性较强而连通性不足、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不足。学生在学习中通常是一题一解的惯性思维,缺乏一题多解的灵活思维,迷信权威,无批判地相信所学过的知识,不愿深入专研学习内容,只学考的内容,不考的就不学。由于本科生的知识面还较窄,不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采用单一的思维方式片面思考问题,当遇到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失去对创新的兴趣。由于本科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虽然有创新的热情,但独特的创新目标不明确,缺乏创新毅力,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
2.学校因素
高校目前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老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也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GIS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限制了对创新有较大影响的情感因素,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应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整合、协调、推进教育的良性发展,使GIS专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组织大批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在本科生中进行因材施教的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及工作的综合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完成大学本科教学任务。[4]因此,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任务。
二、本科生导师制创新意识培养模式改革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个复杂系统,是本科教学复杂开放巨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如何有效实施GIS专业本科生导师制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整体性思想加以解决。根据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资源,应将教学模式、指导内容、评价体系等诸多环节的改革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交流,教学相长。
1.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改革
经过考察了解,中南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普遍实行的是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即从大三起实行,大一、大二期间主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大三由专业老师指导,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协助被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存在两大弊端:学生已入学两年,基本上已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无论恰当与否,在短期内很难靠外力改变;由于存在英语和计算机考级、考研及就业的压力,学生更多的是按自己的想法来规划最后一年多的大学生活,这时,导师的介入已起不到实质作用。根据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的特点和现有教学资源,采用全程导师制,即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每学期均有指导教师为其提供参与科研实践和其他实际工作的机会,关心并指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施导师制采用“双向选择”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双向选择”,即老师公布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对学生的要求,由学生选择老师,规定一个老师一个年级最多只能带6名学生(最好是3~4人),如选择某老师的学生超过6人,由该老师按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其他学生由教研室统一协调。这样既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又兼顾了公平。[5]导师制的具体实施采用召开交流研讨会形式进行。导师定期和各年级所指导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由学生自己讲授前一阶段学习的一个专题知识,总结学习与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或建议,形成由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一般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带动低年级的学生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2.导师制指导内容的改革
当前GIS专业的课程在体系结构、内容和教材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方面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内容应以课堂知识为基础,以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把GIS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测绘知识相结合进行讲授。由于各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同,实施导师制对学生的要求也应不同。对于新生来说,进入大学之后,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结构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因而对下一个奋斗的目标往往不甚明确甚至失去努力的方向。导师以学生解答疑惑、培养兴趣、引导学习为主,结合GIS学科的特点,应特别强调学生对数学和英语的学习,这个阶段一般不布置专业研究课题,只是介绍方法。二、三年级的学生以培养创新意识、进行课题研究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研究课题或让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导师予以指导。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加深学生对GIS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年级的学生以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考研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和考研计划。
3.导师制评价体系的改革
学校现在没有建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导师的辛苦和成果得不到认可,有的导师对自己的责任不明确,导师之间缺少竞争,最终导致导师缺乏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1)明确导师职责。作为GIS专业本科生的导师要求深刻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必需的知识结构,熟悉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结构以及各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能够准确地向学生介绍关于GIS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具体来讲,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和发展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之具有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2)对GIS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特点、学习手段、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少走弯路。
3)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文献综述、翻译专业资料,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与学生谈心,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疑难问题,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协助做好学生安全防范和突发性事件处置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5)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传授求职技巧,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2)引入激励机制,实行导师聘任制。凡是聘上的导师,把导师的工作记入工作量,并且给予比较高的课时费。
(3)建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制订的目标为表彰和鼓励教师在导师制实施工作中所作贡献与积极投入为主,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对导师工作的量化评价,包括指导次数、指导记录等;对学生成果的评价,包括考研、参加项目和大赛情况等。
三、实施效果
自2010年开始实施GIS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以来,笔者共指导学生20名,其中2007级3名、2008级6名、2009级6名、2010级5名,在考研、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申报、参加GIS开发大赛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如表1所示。
四、总结
导师制是GIS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GIS开发大赛等活动,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全方位辅导。从实施效果来看,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导师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导师制后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比率由原来的不足5%提高到现在的20%以上。二是导师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名学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GIS开发大赛等活动中获奖,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三是导师制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总之,以导师制为主体的GIS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模式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前勇,马友平.常胜3S技术导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6:1-3.
[2]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21):41.
[3]唐海燕,李春艳,唐龙.论工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136-137.
创新意识的本质范文3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创新意识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创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是技术革新的时代,更是以创新性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时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物理是科学发展中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探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们知道人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挥。而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从头讲到尾,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只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只是在拼命记笔记,不仅如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和教师所讲的答案有所出入时,还会受到教师严厉的批评。所以,很多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长此以往,在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丧失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更不用说创新意识的培养了。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种比较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敢于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甚至对教师说出的方法进行质疑和挑战。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权威者。问题的答案由学生和学生的讨论、教师和学生的讨论中获得,使得在整个课堂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可以得到解放,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发挥。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学生自己不能解答的现象引入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在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之后,学生就会自觉地探究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并且想方设法地去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释这种现象。长期对物质的本质规律进行探索,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创新意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灵感,而灵感来自于多方面的思考和讨论,也就是发散思维的培养。但是在现代的物理课堂上缺少这种思维的培养,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记住物理公式,解题的方法也渐渐地变得模式化、简单化,力求用一种公式解决所有的题目。这些都影响着发散思维的培养。
因此,在物理课堂上,要紧紧地抓住物理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地讨论,互相交流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和见解。在讨论中充分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让每一个学生都热衷表达、敢于表达。同时,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在关键的地方进行点拨、启发,让学生可以眼前一亮。学生可以从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寻找解决的方案,再将这些方案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将总结的结果进行同类类推,在发散中综合,又在综合中发散。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灵感。在长久的训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就得到显著的提高。
四、巧妙地设置问题,诱发学生创新动机
一个问题不同的问法会造成这个问题的难易差别。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关于问题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让学生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学生会想到这个问题后面的本质因素是什么。正如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可见问题的设置是相当重要的。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提出简洁而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就会造成学生的困惑,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可以在物理课堂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既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在关键的时候给学生点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有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本质范文5
一、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含义和特征
1.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内涵。就文学编辑行业而言,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可简单理解为包含打破原有文化氛围的“框框”和构建新型文学氛围或模式两方面,这里的“打破”和“构建”即是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行为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评判一个文学编辑是否具有创新意识,须建立在“不自主”体现的基础上,即在文学期刊或稿件编辑过程中创新意识的自发体现,任何故意或是刻意地想在文学作品编辑过程中实现差异化的观念,都不能被称为是创新意识。作为文学编辑的内在属性之一,创新意识本身是抽象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具体来说,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处于编者、作者和读者三者之间,是以语言学、文学、编辑学、心理学和新闻学五大学科为基础,针对文化热点或已有文学观点在文章内容、编辑策划、文化思考及编辑决策方面的创新思维的体现。那么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具体是通过哪些方面实现的呢?
文学编辑创新意识包含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四大方面。首先,文学兴趣是创新意识实现的前提,浓厚的兴趣使得编辑对文学产生极大地发掘和研究的行为趋向,这能大大提高文学领域新奇事物及现象被发现的概率;其次,当一种新奇的文学现象被发现时,创新动机就成为持续这一发掘,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动力;再次,创新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文学编辑需具备基本的创新心理素质,即创新意志和创新情感。任何形式的编辑活动最终的理想效果是对读者在情感上有所感化,将作者和编辑的顽强性、自制性传递给读者。因此,编辑情感和意志上的创新也是保证编辑活动圆满完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2.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特征体现。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以下加以分别介绍:(1)对文学信息要敏感。我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倡导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学信息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编辑出版行业是新闻行业的一个分支,新闻的及时性在文学编辑领域同样重要,那么编辑如何能在短时间内为期刊或其他相关出版物筛选出有效的、敏感的、关注度高的文学信息呢?这要求文学编辑对文学信息要敏感,尤其是最近更新的文学信息,因为读者对于更新的文学内容的关注度要显着高于普通文学;另一方面,对文学信息的敏感性有助于编辑发现新的文学题材,及时最新的文学动态以及更好地把握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2)文学意识的转换。实践证明,编辑的文学意识成不变时是无法实现创新工作的。所以,新时期文学编辑的文学意识要适当地转换,比如在新形势下,编辑自身要开拓文学视野,以文化产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指导,勇于不断打破保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意识,试着在编稿、审稿、版面设计、内容组织形式、栏目策划等方面加入新元素。另外,在文化知识导向方面,文学编辑的意识形态也要由原来“选择型”变为“引导型”。之前的文学编辑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两项:稿件选择和出版发表。新时期,随着文化产业转型,现代文学编辑需要承担起“文化建构”的重担,即在作者投稿的选题上加以初始化的引导和限制,只有进行主题引导,文学期刊等出版物才不会显得内容散乱。(3)善于批判怀疑。文学编辑通常都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从本质上来说,一个合格的文学编辑需具备作家般的文化内涵。能够发现并提出原有文学观点的弊端或不知之处,并用其他材料来证明自己的新观点对原有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是可取的,这也体现了编辑对出版物负责的态度。(4)具有创新思维。即基于文学的发展方向思考出别人没有想到的模式或观念。在读者看来,该模式或观念具备一定的新颖感。文学编辑要具有在原有稿件的基础上,创造出既保留原作者主体观点,在内容或思想层面又有相应的提升的新稿件的能力。
二、新时期文学的创新分析
1.编辑的创新意识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创新意识甚至可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发展能力的代名词,这种理性的推动力量,是唤醒和激发文学潜在内涵的重要工具。
2.文学作品选题的创新。文学作品关注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作为文学编辑,需及时了解文化发展动态和趋势,对于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文学热点和文学新秀要密切注视,在选题上推陈出新。积极新颖的选题利于文学事业的建设,选题上的创新是编辑对新事物、新现象研究激情和研究动力的最初体现,也是作者创作上创新的“指南针”,同时,新颖的选题会为编辑在和读者的互动中赢得主动地位。
3.文学作品内容上的创新。笔者认为,从现代视角下去发现和解读文学,这并不是反对或推翻传统文学精髓的行为。对于传统文化,编辑人员要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具备现代意识和精神的文学解读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宣扬。需注意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编辑,弘扬真善美是文学内容创新的原则,编辑在内容的标新立异方面要确保不陷入创新的误区。
三、如何构建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
1.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的文学创新含义是不满足于现有的文学成就,勇于寻找新机会和新题材,进而为我国文学事业赢得更好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文学编辑,需不断反思自己的作品,勇于打破原有文学观点的框框,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否定自我,进行自我修正,不断追求新颖、创新,开拓文学的“处女地”。
2.文学编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实际上,“发现”本身就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发现并抓住文学的中心思想和闪光点对于编辑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是极为有利的。文学编辑“慧眼”的发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善于发现已有的具有创新题材或内容的作品,并将其中优秀的作品筛选出来呈现给读者;二是自己发现文学上的创新之处,撰写文稿表达创新见解,或是对一些在已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有崭新的认识,并借用自己的文学功底进行学术性的评论,要知道,作家不一定要有编辑的素质,但编辑定要具备作家的功底。
3.锻炼快速的敏感分析能力。编辑的职业素养要求其应具有快速理性的判断力,这也是编辑正确创新的方向支撑,如果文学编辑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出错,那么基于此的创新将是徒劳的。人们对事物或现象作出判断之前通常需要完成分析步骤,不通过分析而达成的判断在学术上被称为“猜测”。因此,文学编辑需具备对文学现象敏感的分析能力,需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逐渐锻炼形成。
创新意识的本质范文6
明确创新意识的特征
著名教授杨振宁先生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自主思考,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要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思维要创新,方法要新颖,措施要得当。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相应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要硬,知识面要广;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能诱导积极探索问题,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的?)进行显现,并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要注重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主体意识愈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要求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境、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进一步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进发异彩。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意识,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