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的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型课的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型课的要求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 新思想 教学行为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各国有识之士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影响更大的是教育危机,要扭转社会危机的关键是进行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我国的教育也正处在新旧更替,大变革大发展的阶段,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正符合这一规律和潮流的。

一、由重掌握知识向重培养能力发展的转变

由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随着经济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呼唤人的整体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要贯穿于学习者整个一生,所以终生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有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当代教学致力于包括智力发展、创造力在内的学生的整个个性,整体素质的提高的教学。它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课程潜能,以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效。

二、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重教师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比比皆是。实际上先人荀子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是说只有实际去做才能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如果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怕学生看不懂、搞不明、理不清,于是就包办代替。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

三、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在我们老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中对学生的要求是都会,都懂,都对,甚至是都考上某某学校。虽然也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心理预期往往左右行为,问学生一个问题对回答上来的心满意足,回答不对的在言辞或表情上就会有所表现。我们知道,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齐步走。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个体差异性巨大、特点有千种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标准的人。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我们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教海无涯,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以及教学质量的低下,就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因此课改要求我们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转贴于

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原来教学是接受和传递的过程,新课改的教学应是创生、开发的过程。“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明显的教学弊端。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

由此看出,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的学习生活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由“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

五、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现代教育思想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而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

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这是教师施,学生受。

2.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这是教师问,学生答。

3.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这是师生之间互相问答。

4.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试验。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多向交流方式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的贯穿起来,组成网络,是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他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是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六、 由教师为主向民主平等转变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创造力的表现都是一种非常自主的自由活动,它把外在压力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则就需要教学民主。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真理的绝对占有者。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他们的思维也更加大胆,思想更加开放,在有些方面有些教师已经落在后面。在信息时代,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喜欢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对那些与他们缺少沟通,甚至业已落伍的教师不会那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此时如果教师仍然坚持旧的观念,不与学生交流,不能“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 ,那么其“师道尊严”的维护之艰就可想而知了。

七、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微型课的要求范文2

一、要把握好时间

由于微型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必须迅速,课后小结要快捷。如果是要求真实上一节课的,把中间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提示一下就可以,尽量做到简洁。记得在一次教师微型课大赛中,有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倾听歌曲的旋律,把一首歌曲从头放到尾,用时3分钟多。这在8分钟的微型课赛讲中,足足占用了将近一半,那又如何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呢?因此在讲微课中,教师展示的内容呈现即可,没必要把所有的课文都读完、把小黑板上准备的字全读一遍、“你说,你说”“你来回答”的语言一定要适当,不宜过多。对于板书字数多过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全写,适度地贴一下事先写好的纸板书也是可以的。许多教师抓不住重点,讲得面面俱到,在简短的时间内,好像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讲到了,但又是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没有讲清楚。在讲微型时,一般有不同的规定时间,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教师要学会取舍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时间。

二、要做好课前准备

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自己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上课牟淮蛭拮急钢仗,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畅性,节省时间,同时也为学生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展现出教师良好的教学素质。讲课者要广泛地查阅资料,上网看一下其他教师讲此课的方式方法;看一下教材与教参把教案准备的内容在自己脑子中过过电影;准备好相应的教具,并在课堂上灵活应用;课前反思一下自己“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分几个教学步骤来完成,哪里是突出重点的地方,我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另外,即使走进讲课现场,看一下粉笔与板擦是否有,课件播放是否顺畅也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应有尽有,这些资料绝大多数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和教师编写的,是现成的教学经验,对备课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备课的时候可广采博纳,取其精华,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只有做好了物质准备、知识准备,讲任何课型都会成功的。

三、要注意环节要清

首先要弄清楚微型课与说课的区别:微型课是一堂浓缩的课堂教学,教者既是教师又是学生,自问自答,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省去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要解释你每个步骤为什么这样做。而说课是你就所设计的一堂课教学解释你选用了什么样的教法,教学过程中每个步骤为什么这样做,说学生、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所在微型课的讲授中,更要求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部分,要慢、稳而准。非重点的部分,可以一带而过。微型课也是课,其各相关的教学环节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根据微型课的特点,要把主要精力全部用在课题的中心上,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圆满地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上。但“新课导入――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小结评价”等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不可或缺。

四、要心中有学生

在微型课的上课现场虽没有学生,但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微型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是一样的,它需要教师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例如,圆的面积如何推导出来的,有教师在课上直接这样讲述“把圆沿直径分割成无限多份小的扇形,由于很小所以每一份都可以近似看成一个三角形,把这些三角形再拼起来就近似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而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所以圆的面积可以这样推导……”这看上去推理得很好,但他只是站在一个大人的角度来推理,并没有展示出来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过程。微型课的现场没有学生,上课教师眼里看不到学生,但心中一定要有学生,要“无中生有”。教师的一切“教”的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虽然学生的活动现场并没有发生,但教师的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此外,在讲微型课时,还要注意不要过于紧张、注意语言的流畅、注意一些教具的恰当选用、在穿着上要注意大方得体、英语课教学要使用英语教学、漂亮的板书、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对教法的恰当选用等。

微型课的要求范文3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学校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找到行之有效、切合中国实际的英语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学工作者尤其是基础英语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效课堂、微型课题等等近年来教学教研领域内不断出现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折射出当今从事教育的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各个教研组每个学期都会进行集体备课。它的理论依据是动员群体力量学理论,以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促进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要以微型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进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

倡导教师以微型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不仅在乎他们通过集体备课研究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更要看重作为一种日常的、个人化或小组化的研究方式是否把备课组同仁带入到一种研究的状态,养成一种研究、思考的习惯,使教学不再是一种机械的、重复的、辛苦的劳动。

微型课题研究与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结合。集体备课属于教学上的一种创新,“微型课题”属于科研上的一种变革。二者联系并不紧密。

1.属己。微型课题研究和集体备课不是为了建构理论,也不是为了发现规律,而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美好愿望,又包括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成长动机,是教师应对“专业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姿态,因而具有鲜明的“属己”特征。

2.真实。微型课题和集体备课源于真实的教学问题,比如“怎样用‘自主纠错’的方式提高英语试卷讲评的实效性”“在模块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整合’策略”“在‘五严’要求下如何提高学生预习的质量”等等。

3.微观。微型课题和集体备课分析的问题着眼于“小”,以“微型”彰显特色,它的切口小,关注的是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点”以及某个细节,并由此层层深入,不断探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达到研究的深度,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涵。

4.及时。一方面,微型课题和集体备课探讨的问题生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根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偶发性、情境性,常常是不约而至的,但不加以探讨和研究又会稍纵即逝。另一方面,微型课题在研究的周期上很灵活,短,短、平、快的研究形态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应对新课程的新型方式。

5.渐进。微型课题的研究和有效集体备课活动需要教师拥有一种务实的品质,一种坚持的毅力,一种协作的精神;需要教师加强理论的学习,然后将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来验证所学理论。因此,微型课题和主备课活动促使教师成长经历着“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渐进过程。

第三,实践证明微型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1.微型课题研究是有效集体备课的“发动机”。倡导教师以微型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不仅在乎他们通过集体备课研究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更要看重作为一种日常的、个人化或小组化的研究方式是否把备课组同仁带入到一种研究的状态,养成一种研究、思考的习惯,使教学不再是一种机械的、重复的、辛苦的劳动。

2.微型课题研究是有效的集体备课的“凝聚剂”。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体现在以微型课题研究为抓手,凝聚备课组集体智慧,共同破解教学中的难题。微型课题研究可以促进备课组教学实践诊断能力,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3.微型课题研究是有效集体备课的“催熟剂”。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这是微型课题的特点,同时也是有效集体备课的特点之一。年轻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这个平台,在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引领之下,迅速成长。另外,骨干教师带领全组同仁,共同持续反思教学行为,找出经验及规律,得到一个较为肯定的结果,并将这个结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备课组共同将这个较为肯定的结果书面化,文本化,那么就成了全组同志一阶段修炼的正果,实现教学和研究最佳融合。

微型课的要求范文4

国外论述视域中微课的雏形主要是英国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这两种教育模式在一定范围内更新了教育者对教育模块教学的传统认知,小模块多媒体教学引起学界关注。在我国,最早的微课探索起源于实验性的微型教学视频,大范围的区域性实践出现在广东佛山市。自2011年以来,该地区进行了微课视频大赛,促进了微课的实施和完善。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微课的出现是基于数字时代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思维、个性化和非正式学习要求。一方面,多点交互的互联网思维造成了人人、人机交互及多终端交互的互通现状,以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主的信息平台,拉近了各个主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开启了智能服务化生活。在传统认知模式转变过程中,作为数字技术“土著”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生活在数字技术迭代加速、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对于互联网信息的接受与使用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常态。因此,基础教育的微课化顺应了教育模式创新和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个性化学习、非正式教育理念的杠杆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其中,慕课(MOOCs)、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互动教育手段不断涌现,其结果是更新了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为每个学习主体量身定做个性化学习方案得以成为现实。但是,本体论意义上对微课的肯定,并没有让教育界对微课的概念形成共识。国内外对微课较为主流的理解来源于微型课堂的构建和新课标教学的新要求。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微课的主体是一种由文字、音频、画面组成的视频文件,它需要观看者采用全息的阅读方式参与其中,是介于3—10分钟左右的在线视频教学形式。这一定义一方面揭示了微课阅读方式的更新,另一方面也描述了微课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知识点的活动属性。可以说,微课不仅适应了新课标教学中的基本要求,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融会贯通,是对教师的课堂表现进行如实展示的视频形式。基于上述微课的含义,我们可以模拟出微课应用的多媒体教育生态。其中,最核心资源是3—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这些资源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总结归纳的与教学性质相关的活动记录,同时根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而拟定的短程课堂。教师应该在这个生态中提供教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微课件、微思考、微反馈。这些微型的网络资源,通过不同的结构和展现手段,加速了布局合理、良好交互的外部教学生态环境的形成和完善。这样一个教学应用生态被学者们概括为让教学具有了“短小精悍”的基本特征。因此,微课的主要特点是把视频作为教学内容记录与传播的主要形式,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教学符号和外在表现形式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效仿的。当然,微型课堂的对象始终都是学生,微课的核心意义仍然在于突出“为学生服务”这一根本宗旨。[2]

二、比较视域下微课设计与开发中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微课以其“短”“活”“快”“精”“趣”等特点丰富和扩充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微课在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等方面意义重大。但由于硬件资源不足、专业师资匮乏、实施经验欠缺等原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解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困惑。

(一)微课认知的误区

一是对微课作为“微型课程”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深刻。作为课程的微课至少应包括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大构成要素,但在实践中,部分老师将微课简单地等同于“课例片段”“微型视频”“浓缩课”,致使微课教学要素不全。二是对微课“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突出不够。根据这一理念,微课中的课件、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应直接为学生服务,微课的设计要注重问题导向,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但在实践中,学生大多被视为微视频的观众,问题还未经过学生的充分思考,答案就直接呈现出来了。三是重微课的外在形式而轻内容建设。教师往往倾注大量心血到微课视频的制作和剪辑上,过于重视微课的外在结构,盲目追求画面的整体精美和协调程度,忽视了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讲解。换句话说,微课视频的制作侧重于视频本身的结构布置和形态改善,而忽略了微课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功效,呈现出“形式大于内容”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偏离。

(二)微课制作的误区

一是把微课制作成了“视频式课件”。尽管微型课程作为新兴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然而,在制作上,诸多的微课实质上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微课呈现的或是传统教学中一整节课堂的一段,或是相关知识的信息汇总,缺乏教学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本质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视频化。二是在微课制作上分类不科学。微课分类探索和开发作为一项重点教研课题,正在成为提升教育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从教学方法上,微课主要分为传授法、问答法、探究法等;从教学目的上,微课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等。以上分类仍旧沿用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没有与微课的本质特征相切合,致使微课的课外拓展受到一定的约束。三是在微课制作上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当前基础教育中的微课制作在示范课、参与教学竞赛、教师教学能力展示、获奖等动机的推动下,以教师个体为单位各自为阵展开建设,导致微课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教学内容更是零散化,质量也良莠不齐。

(三)微课使用的误区

一是微课配套资源的失衡。一方面是配套资源短缺。一堂微课容量有限,只能罗列出重点知识的重要侧面,而不能将有关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这一现实决定了微课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但在基础教育微课的实际使用上,微课教学只有微视频的呈现,缺乏有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是配套资源超载。为了弥补微课容量的不足,教师为一堂微课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源及资源链接,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二是微课效果评价不完善。微课教学主要借助网络自主化的学习方法实施,从操作样态上看较为简洁实用,但有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却是个问题。当前,微课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往往需要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以此检测教学的效果。这一方式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微课教学要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追问来不断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三是微课选题针对学生实际不够。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普遍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微型视频的学习并不能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方式还未普及,微课的教学模式多元化还受到限制。因此,如何保障学习者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中,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了当今微课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微课的设计和安排不仅要成为方便教师完成教学的手段,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诊断学生的需求,让其真正成为区别于日常教学的创新设计。

三、基础教育微课的设计理念和开发策略

越来越多的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基础教育微课设计理念可从内容知识点微型化处理、课程开放的整体性原则、课程开发的规范化、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升设计层次、规避微课实践误区。

(一)知识的“微型化”处理策略

微课设计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微”字做文。“微”是从传统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向小粒度的微观设计转变的过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微课仍然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但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时间短、容量小,具有非结构化与切片化的特点。因此,微课开发要做到“微而精”,它关注的是知识的“点”,而不是知识的“面”。在具体开发中,一方面,要对传统教学中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切分,依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把完整的知识内容切割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一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要围绕这一知识点,选择短小精悍的经典材料,作深入具体的讲解,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单一的知识切片。只有这样,才能让微课达到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理解和掌握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微课开发的“系统化”策略

课程是微课的本质属性。微课课程的含义是指要实现从一堂微课到一门微课的转变。一堂微课只是一个知识切片,只有从课程的高度出发来设计和开发微课,才能避免对一门课程的“碎片化”呈现和“浅层化”讲解。因此,微课的设计要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微课既然是课程,就应有整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微课开发要以课程为单位,建设某“一门微课”。一堂微课是一个知识点,一门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的谱系。以课程为单位开发微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其次,对一堂微课来说,不仅要有作为微课的核心要素微视频,还需要有与微视频配套的相关微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3]这些资源与微视频一道,构成了一个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的应用生态环境。

(三)微课开发的“规范化”策略

微课的开发与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经典的ADDIE模式把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ementation)、评价(Evaluation)[4]。微课作为一种在线网络课程,在开发上也应把这一模式作为规范化流程。结合这一模式、微课的特点和基础教育的目标诉求,微课在开发上应遵循以下十大流程:一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二是把教学内容切分为知识点;三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知识准备、学习动机等);四是根据知识点设计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确定微课程的结构和脚本;五是拍摄微视频(微课的核心);六是微视频后期制作;七是形成微课资源包并上传到微课平台;八是微课教学实施;九是微课教学的反思;十是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这一流程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可为微课制作提供一个清晰的操作指南。

(四)教学内容的“视听结合”策略

微课的开发要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一方面,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是学生通过观看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学内容要通过视频来呈现,这就需要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字幕等符号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内容作可视化处理,做到画质清晰、画面切换丰富、课件制作生动。另一方面,微课对知识点的呈现,最终落脚点还是教师的语言。微课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发思考、概括提升等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学生学习微课程的过程,更多还是通过“听”实现的。因此,微课的制作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可视化形式,更要重视对教学语言的精细打磨,做到讲授简洁、通俗、流畅,通过教学语言推动知识的传递,启发学生思考,完成知识建构。

微型课的要求范文5

关键词:优质;微课;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37-01

目前国内对微课定义比较多,焦建利先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胡铁生先生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百度百科认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通过这些微课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微课是通过微视频教学的课,要能在学生短短的几分钟大脑高度集中的时间内将所讲述的内容表达清楚,这就体现制作者要在知识点的设计上下足功夫。

微课,内容上“精”,形式上“微”,整体效果追求“妙”。这是我对微课的总体印象。

一、微课要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

微课要快速引入课题,吸引学生,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去学,去观看。如设置疑问、引入悬念、也可以用生活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引入、可以用小故事引入、用实验引入等等,但无论你用什么形式引入,都要求引入力求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与题目相连紧密,快速切题。在讲述时,要内容结合语言,以及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动作表情等都要生动,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由于微课的时间只有5-10分钟,每一个细节都要是为这个微课的核心而服务,不能有多余的东西。如果将“微课”视频等同于普通的课堂录像,简单地用视频记录来反映教师的上课过程,成为传统课堂教学实录的翻版,讲述死板单调,形式过于简单,使观看微课视频的学习者尤如一个旁观者,就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

二、微课要短小精悍,简单实用

“微课”不是现实课堂中一堂课的浓缩复制,不能讲得太泛,讲得太嗦。最好是把要讲授的内容按一条主线展开,围绕着这一条主线突出重点,语言精炼而简明。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清楚问题,要短小精悍,把这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借助情景式教学、实验演示等手段展示出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这节课产生疑问、兴趣就行了。

另外,微课题目不能太大,包含的教学内容不能过于复杂和众多,否则在短时间内难以讲清。微课制作者应该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灵活掌握时间划分,精心选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确定微课的标题,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要足够细,学习内容要精练,确保在一段“微课”上能讲清讲透。

三、微课要融合多样形式,让学生易学乐学

微课主要采用视频形式,原因是视频教学具有画面生动形象的突出优势,相对于其它媒体方法,视频教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容量比较小,方便学生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和下载资源,并能适应移动学习方式,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媒体形式。同时,“微课”也必须融合多样化的媒体形式,配套“微教案”、“微课件”、思考与评论等资源,将授课视频、PPT课件、相关音视频资料、讲课字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师本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与观看“微课”者的眼神交流、鼠标画笔拖点配合解说、得体的着装仪表等,有效提升与“微课”学习者的亲和力,尤如学生与教师面对面地学习指导,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作为完整的教学资源,还可包含其它配套材料,师生既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视频,还可查看教案、课件和点评信息,既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也可用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所有资源都能灵活方便地在线播放或下载保存到各种数码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播放器等),适应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微课中注重小结,体现完整性

好的总结可以对讲授的内容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好的总结往往给一节优质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使一节课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给人一种舒坦的感觉,使人回味无穷。在微型课的小结中,因为前面的重点内容的讲授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此处的要求必须是在完全总结内容的同时更要求总结方法的快捷,表现为干脆利落。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而简。

五、微课必须处理好三种矛盾

一是要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在微型课的做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微型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是一样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场”都要一一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作,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二是要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型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型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微型课的要求范文6

目前广东海洋大学理学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有机化学实验的目前现状是:

(1)验证性实验过多,探究性、设计性实验极少,且实验项目的选择陈旧老化,这导致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

(2)普遍存在药品试剂用量过大的缺点;

(3)受传统实验教学思想和方法制约,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根据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针对当前实验教学现状,并结合学科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以下的一些措施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很有帮助:

2.1精选实验内容现有的有机化学实验的内容选取陈旧,实验的安排次序也不合理。例如,教材先要求单独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像熔点、沸点测定等,然后再做一、两个有机物的制备实验和天然物的提取分离实验,这样的安排会使学生在学习基本操作时感到枯燥无味。此外,大部分合成实验的产物没有分离、纯化和表征,这是做有机合成的大忌。针对上述这些情况,笔者提出以下的几点改革措施:一、增加一些简单有机物的制备和提取分离、纯化天然物的实验,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例如;在做乙酰苯胺的合成实验时,最后产品纯化需要用到重结晶的基本操作,而产物的表征要用到熔点的基本操作;在做乙酸乙酯的合成实验时,最后的产品纯化需要用到萃取、蒸馏的基本操作。二、在实验中,增加对产品结构的确定以及纯度验证的教学步骤,以加强学生对合成化合物的认识。

2.2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视频课件,实现慕课教学慕课(MOOC)的意思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2012年兴起的一场席卷全球的教学信息化革命。慕课的核心概念是“微课程、小测验、实时解答、学习自由”,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彻底撼动现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更容易获得知识、吸收知识。我校叶春海副校长曾多次在报告会上动员老师要认识慕课、开发慕课并使用慕课。慕课的主要载体是十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我们可以为每一个有机实验制作一个功多个微视频,在视频中,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外,还诱导学生通过不断改变实验条件,以获得更佳的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之前,通过慕课的学习,对实验过程已心中有数,这样,在具体操作时,就避免了边看书边做实验的坏习惯,并且,针对老师在视频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克服了以前“照方抓药”的依赖心理,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的目的。

2.3实验的微型化微型化学实验具有一些常规化学实验无法比拟的优点:第一,节省实验经费,实验表明:微型实验的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省90%,故微型实验大大节省了实验经费;第二,操作安全、污染小,微型实验药品用量少,反应产物少,实验中不会造成危险;同时,生成的污染性物质的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小;第三,节省实验时间、仪器简单、用剂量少、反应速率快、现象明显;第四,微型仪器来源广泛,可以做到人手一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撰写实验报告借鉴国外的教学培养模式,实验报告采用的格式,譬如以《有机化学》或其他杂志的格式来写,包括中英文摘要、引言、仪器与试剂、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这种书写方式要求学生对文献综合分析,数据的合理处理,实验结果正确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做反应理解和掌握,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为今后写毕业论文和科技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5构建合理的考核方案在每次实验结束之后,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后以一个分数和评语的形式体现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据日常教学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其实更关注老师在实验现场当场做出的实验分数评比,这样能够很快地回忆起自己哪些方面没有做好,甚至还有机会在考核之后再一次进行反思、实践。其实,除了给予评比之外,老师还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谈一谈实验的感想,比如在实验中收获了什么,哪些地方有失误,有没有建设性的意见等。这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进整个教学实验环节的水平提升。

3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