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 R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c)-0195-02

骨折及骨科疾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为患者带来了一定身体痛苦与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中针对骨折与骨科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自体移植、人工植入及异体移植等,但上述方式均存在一定缺陷。MSCs具强大的多向分化功能,能够诱导分化成骨细胞,帮助提升骨折或骨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在此背景下,对骨组织工程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进展进行分析具一定现实意义。

1 MSCs的分离与培养

1.1 MSCs的分离

吉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杨晨[1]对MSCs的分离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手术室收集得到足月分娩的、健康的、新鲜的胎儿脐带,将其放于融入了浓度为0.1%双抗的氯化钠溶液中,在实验室内对脐带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其次,将脐带取出,浸泡于酒精内约5 min,后以碘酒进行充分擦拭消毒,置于氯化钠溶液下反复清洗,直至血块完全冲掉。将脐带剪至2 cm/段的大小,以镊子固定住脐带边缘,用剪刀小心剔除脐带外膜,将内含的华氏胶组织分离出来。取胶完成后接着剔除脐带内的血管,再次以氯化钠溶液冲洗,或直接在融入了浓度为0.1%双抗的氯化钠溶液中进行,以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1.2 MSCs的培养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胡培[2]等人对MSCs的分离、培养进行了研究,其MSCs分离操作与杨晨基本相同,华氏胶组织成功分离后,将其放入α-MEM培养液(内涵100 U/mL链霉素与青霉素、10%胎牛血清)中,在CO2浓度为5%、箱内温度为37℃的培养箱内进行培养,根据细胞生长情况,以0.25%胰蛋白酶进行传代培养。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李铎[3]选择将切成管状的脐带继续切片,再将片状脐带组织切割致2~3 mm3,利用吸管逐一将碎状脐带组织植入T75培养瓶中,培养瓶已预先由D/F12培养基(内含有浓度为20%的FBS)包被完成,植入密度为每瓶20~25块碎状脐带组织;再将培养瓶置于温度为37℃,CO2浓度为5%的温箱中,定时向箱内补充培养基(1 mL/d),每隔3 d全量换液。

哈尔滨第五医院手外科分院的聂广辰[4]等人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进行了研究,在细胞传代培养至第3代时将其分别种植于6孔板的其中4孔中持续培养8 d,按MTT法对细胞的增值情况进行测定,当细胞增值密度饱和,细胞进入平顶期时停测。卓峰等人[5]在细胞增殖特定于曲线绘制的研究中提出,现阶段培养MSCs普遍采用的方法包括酶消化法与培养法,对MSCs细胞进行初代培养,该过程消耗约2 w,当细胞融合率致80%时开始传代培养,在细胞种植2~4 d时增殖趋势最盛,传至第15代时增殖速度开始减慢,至20代时增殖基本结束。早期的细胞增殖的潜伏期在植入后的36 h内,之后开始了成对增长(5~6 d),增殖密度达到饱和后进入到平顶期,综上可知细胞增殖曲线呈“S”型。

2 MSCs的特征

2.1 细胞形态与生长特征

第二军医大学的胡凯猛[6]在显微镜下对MSCs的形态进行观察,按贴块法获取初代细胞后对其进行种植,4~5 d后即可在贴块下方观察到沿瓶底生长的hUMSCs,种植7 d后能够观察到细胞数量不断增多,主要呈小梭形及小三角形,继续培养细胞渐成集落状生长,且生长状态较为均衡,边界清晰,伴有生长晕。酶消化法培养下初代细胞生长速度较培养法快,通常2~3 d后即在瓶底出现细胞,7 d后由小梭形及小三角形变为多角形、纺锤形,且生长迅速,集落生长呈紧靠型。14~15 d后达到约85%的融合。MSCs胞浆较少,小梭形的形态较为显著,细胞核周的颗粒物质较少,消化传代完成后细胞解除集落样生长,且分布均匀。

2.2 细胞免疫学特征

吕鹏飞等人[7]在关于细胞免疫学特征的研究中提出,MSCs的免疫学优势显著,主要表现在其可以脱离免疫抑制作用而冲破MHC屏障,将细胞植入远交动物体内。在UCMSC的免疫学特征分析中,证实其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鼠脾细胞及纯化T细胞等免疫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减缓其增殖速度。毛希宏[8]的相关研究证明MSCs表面的抗原存在非专一性,主要包括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受体类、粘附分子类、整和素家族成员类与其他分子类等四大类,实验结果表明UCMSCs中,CD29、CD73、CD44、CD13、CD105的阳性率超过90%,而CD134、CD45、CD11b则为阴性,在23代内的传代培养中,各类细胞因子无明显差异,证明UCMSCs在经过多代培养之后免疫学性质较为稳定。

2.3 细胞的诱导分化特征

hUCMSC的诱导分化能力较强,能够实现多向分化,包括内胚层、中胚层与外胚层。在张亚斌等人[9]的细胞诱导分化体内研究中,证实hUCMSC能够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心肌细胞、骨骼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神经细胞等,而在细胞诱导分化体外研究中,还发现hUCMSC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肝细胞、脂肪细胞、胰岛样细胞、生殖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在研究hUCMSC分化成为成骨细胞时,发现在诱导过程中hUCMSC的ALP活性提升,且钙结节与钙沉积现象明显,证明其具成骨细胞的诱导潜能。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UCMSC诱导分化功能强大,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范围明显优于造血干细胞。

3 讨论

骨组织工程是近年来临床新兴的学科,其中胚胎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受到了临床医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上述研究可知,MSCs分化潜能较高,在软骨、成骨、韧带、肌腱、肌肉、神经、心肌、肝等组织中均具诱导分化潜能,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李素萍等人[10]相关研究发现,在标准的细胞培养环境下,MSCs能够沿培养瓶进行增值,可以表达CD44、CD105及CD90,但不能表达HLA-DR、CD34及CD45,在体外培养时表现出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潜能。

在此背景下通过改进现有MSCs诱导分化为成骨或软成骨细胞的培养方式,或在已知干细胞的基础上找寻新型干细胞,以提升胚胎细胞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合适度,成为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探索目标。在现代生物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一定可以寻找到理想的培养途径或干细胞类型,不断推动骨组织工程的发展前进。

[参考文献]

[1] 杨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D].长春:吉林大学,2013:9-11.

[2] 胡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J].生物技术通讯,2014,25(1):87-90.

[3] 李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14-22.

[4] 聂广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6):48-52.

[5] 卓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49-51.

[6] 胡凯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造血细胞方向分化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2:21-23.

[7] 吕鹏飞,张光武.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0):4433-4435.

[8] 毛希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其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1):41-47.

[9] 张亚斌,解莉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生物技术通讯,2013,24(3):437-438.

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文2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临床;进展

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对单细胞定量分析的一种新技术。它借鉴了荧光标记技术、激光技术、单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有极高的检测速度与统计精确性,而且从单一细胞可以测得多个参数,为生物医学与临床检验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强有力手段[1]。目前,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已经广泛使用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综述如下。

1 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FCM可以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可同时检测出一种或几种淋巴细胞表面亚群分析,将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区分开来,并计算出它们相互间的比例。通过对患者淋巴细胞各亚群数量的测定了解淋巴细胞的分化功能,鉴别新的淋巴细胞亚群。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大多数疾病的特异性淋巴细胞亚群或某些细胞表面标志的存在、缺乏、过度表达等,对一些疾病,如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诊断、治疗、免疫功能重建和器官移植监测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HIV主要侵袭CD4+T细胞而导致CD4淋巴细胞减少,CD4/CD8淋巴细胞比值下降,为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2]。在其它免疫功能性疾病的诊治方面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淋巴细胞变化可反映该病的活动情况和器官侵犯程度,伴有严重肾脏损害的SLE患者可出现低CD4+、高CD8+的现象[3]。此外,FCM可以用来进行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群体分析;HLA-B27抗原阳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等一系列关节病有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FCM应用HLA-B27特异性单抗检测抗原,其敏感性较传统的微量细胞毒性实验大大提高,同时多参数的荧光测定使我们能够在特定的细胞亚群中分析HLA-B27[4-5],还可以利用FCM进行移植配型移植后免疫状态监测。

2 流式细胞术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FCM通过对外周血细胞或骨髓细胞表面抗原和DNA的检测分析,对白血病、淋巴瘤等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FCM采用各种抗血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借助于各种荧光染料测定一个细胞的多种参数,以正确地判断出该细胞的属性。各种血细胞系统都具有其独特的抗原,当形态学检查难以区别时,免疫表型参数对各种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决定性作用,其诊断的准确性可达到90%左右[5]。微小残留病变(MRD)是白血病复发的主要根源,FCM能在患者缓解期检测是否有残留病变细胞,及早发现后采取措施避免复发。而且测定 DNA倍体和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对指导白血病化疗也有一定作用,不同的白血病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 同病期白血病细胞增殖状况不同,定期了解细胞增殖情况采取相应药物可以提高疗效。急性白血病的多耐药基因(MDR)也常用FCM检测,FCM特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于检测二氨基苯茚酮 mRNA的表达产物 P糖蛋白(Pgp)及其活性(作为药物的排出泵,降低细胞内药物浓度),可以更直接的反映耐药程度。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病,细胞 CD55、CD59抗原表达减低是该病的一个特点。FCM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对血细胞 CD59的表达做定量分析,可以协助临床做出诊断并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FCM通过某些荧光染料(吖啶橙等)与红细胞中 RNA结合,定量测定网织红细胞中 RNA,得到网织红细胞占成熟红细胞的百分比。有报道认为[6]FCM比目测法的精确度更高。此外,FCM还可以测量出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度,对红细胞增殖能力的判断很有意义,为干细胞移植术后恢复的判断、贫血的治疗监测、肿瘤患者放、化疗对骨髓的抑制状况等提供了依据。造血干/祖细胞计数造血干/祖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始祖。造血干/祖细胞计数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意义重大。CD34抗原是早期造血干/祖细胞的表面标志,应用 FCM分析、计数 CD34 细胞已成为造血干/祖细胞移植、造血重建的重要指标。由于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可由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水平的高低来判断,FCM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诊断血小板膜糖蛋白异常所致疾病,这类疾病很少见但病因明确,主要是GpⅡb/Ⅲa或GpⅠb/Ⅸ/Ⅴ缺陷所致。患者血小板膜GpⅡb/Ⅲa的缺乏,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低下,这就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小板无力症。而巨血小板综合征是由于GpⅠb/Ⅸ/Ⅴ复合物数量或质量的缺陷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FCM还可以通过单抗免疫荧光标记血小板膜糖蛋白监测血小板功能及活化情况,评价活化血小板程度在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血小板活化时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是活化血小板监测的一项非免疫性指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浆中可产生血小板自身抗体,结合在血小板表面,称为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血小板表面或血清中的相关抗体,可用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监测[7]。

3 流式细胞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FCM在肿瘤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DNA含量测定进行包括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变的检出、化疗指导以及预后评估等工作,FCM可精确定量DNA含量,能对癌前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有助于癌变的早期诊断[6]。首先需要把实体瘤组织解聚、分散制备成单细胞悬液,用荧光染料(碘化吡啶P1)染色后对细胞的DNA含量进行分析,将不易区分的群体细胞分成三个亚群(G期、S期、G2期),DNA含量直接代表细胞的倍体状态,非倍体细胞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DNA非整倍体细胞峰存在可为肿瘤诊断提供有力依据[6]。肿瘤细胞DNA倍体分析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亦有重要作用。异倍体肿瘤恶性病变的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而二倍体及近二倍体肿瘤的预后则较好。FCM不仅可以对恶性肿瘤DNA含量进行分析,还可根据化疗过程中肿瘤DNA分布直方图的变化去评估疗效,了解细胞动力学变化,对肿瘤化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师可以根据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分布情况,依据化疗药物对细胞动力学的干扰理论,设计最佳治疗方案。从DNA直方图直接地看到肿瘤细胞的杀伤变化,及时选用有效的药物对肿瘤细胞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

4 流式细胞术在细胞凋亡和多药耐药基因中的应用

细胞凋亡是机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和病理状态中细胞死亡的过程,凋亡典型的形态特征是核染色质固缩并分离,细胞质浓缩,细胞膜和核膜皱曲,核断裂形成片断,最后形成数量不等的凋亡小体。FCM可以进行DNA含量分析,通过二倍体细胞G0/G1期峰前的亚二倍体峰来确定。在凋亡早期,一些与膜通透性改变及凋亡有关的蛋白在细胞膜表面有特定表达。通过FCM结合单克隆抗体可以检测表达这些蛋白的细胞,从而确定细胞的凋亡情况。多重耐药性(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由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p)亲脂化合物,包括多种抗癌药物和荧光染料的跨膜性排出泵。从人淋巴细胞排除荧光染料与细胞内P-gp的含量直接相关。当淋巴细胞出现MDR阳性细胞时,患者对化疗药物开始出现耐药性,需要考虑其它治疗方式。多药耐药是肿瘤患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FCM对多药耐药基因(如P170)和凋亡抑制基因及凋亡活化基因表达的测定,可为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提供有力依据[8]。

5 流式细胞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FCM在器官移植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被用来判断供者与受者之间是否合适,用来鉴别和定型同种异体反应抗体[6]。通过供者白细胞和受者的血清共同孵育,如果受者血清中存在针对供者的循环抗体,就会同供者的淋巴细胞结合,再加入荧光素标记的二抗来显示这种结合,此方法能在移植手术前发现高风险的受体。移植后免疫表型的监测也很重要。FCM可用于检测移植后血液或移植内免疫成分的变化,以预防移植后免疫

排斥反应,细胞免疫抑制治疗效果和移植存活情况,可敏感地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6 流式细胞术在临床细菌学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在临床细菌学中的应用具有快捷、灵敏,能同时进行多参数分析等优点,可广泛用于细菌、病原体、毒素和血清抗体及药敏试验。免疫荧光检测方法中的流式微球分析(CBA)是FCM的一个新应用。这种方法也可用于真菌、寄生虫、病毒以及这些病原体的混合感染的检测。近年来,FCM与荧光染料的联合运用可判断细菌的活力和功能状态,由于速度快,该方法已被建议作为临床实验室的常规药敏试验。FCM药敏检测方法较多,通过测量加入药物孵育后的散射光的DNA含量来判断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该法现被认为是FCM在该领域应用的经典方法[6]。

7 FCM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在细胞周期内,DNA含量随时相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通过荧光探针对细胞进行相对DNA含量测定,可分析细胞周期各时相细胞的百分比,周期动力学参数以及DNA异倍体。可利用与钙离子特异结合的荧光染料和激发光谱或发射光谱是pH值依赖荧光染料进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测定和细胞内pH值测定[9]。

8 流式细胞术在优生遗传领域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可使含量极微的胎儿有核红细胞得到富集,因为有核红细胞含有胎儿的全部基因,并具有不影响多胎妊娠等优点,结合FISH,PCR等技术,使之具有应用于无创性产前诊断的广阔前景[10]。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临床流式细胞分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8-30.

[2] 邱志峰,王爱 霞,陈鸿珊,等.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HIV感染者和 AIDS患者的T细胞亚群.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9,13(1):4547.

[3] Osada T,Clay TM,Woo CY,et al.Dendritic cell-based immunotherapy.Iht Rev Immunol,2006,25(5-6):377413.

[4] Levings MK,Allan S,D Hennezel E,et al.Functional dynamic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regulatory T cells in health and autoimmunity.Adv Immunol,2006,92(12):119-155.

[5] 徐兵,胡成,缪旭东,等.106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分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10):1043-1046.

[6] 孙蒂.再谈流式细胞术的广泛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2,25(1):61-62.

[7] 王志杰,丛雅琴.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的方法及应用.山东医药,2003,28(43):64-65.

[8] 孔肇路,金一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的生物学特性与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国癌症杂志,2001,11(4):375-378.

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临床医学;应用

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流式细胞术的快速发展,流式细胞术(FCM)已成为许多疾病诊断和分性的重要依据。流式细胞术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作为一门生物检测技术集计算机技术、测量技术、激光技术、流体动力学、细胞化学、细胞免疫学于一体,是对快速直线运动状态中的细胞、生物颗粒或液体中的大分子物质进行多参数的、快速的定量分析和分选的一种技术[1]。1973年美国BD公司推出全国第一台流式细胞仪,通过对流动液体中排列成单列细胞或颗粒进行逐个检测得到该细胞或颗粒的光散射和荧光指标,分析它们的体积、内部结构、DNA、RNA、蛋白质、抗原等物理及化学性质,还能对所需要的细胞进行分选等。具有检测速度快、测量指标多、采集数量大,对所需的细胞或生物颗粒进行分析或分选等特点[2],其在生物学、临床医学、遗传免疫学、肿瘤学等众多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流式细胞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1流式细胞仪的结构

主要由五部分组成:(1)流动室及液流驱动系统;(2)激光光源及光束形成系统;(3)光学系统;(4)信号检测与储存、显示、分析系统;(5)细胞分选系统。

1.2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

将待测细胞染色后制成单细胞悬液,用一定压力将待测样品压入流动室,不含细胞的硫酸缓冲液在高压下从鞘液管喷出,鞘液管入口方向与待测样品流成一定角度,这样鞘液就能够包绕样品高速流动,组成一个圆形的流束,待测细胞在鞘液的包绕下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流式细胞仪通常以激光作为光源,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这两种信号同时被前向光电二极管和90°方向的光电倍增管接收,光散射信号在前向小角度进行检测,这种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接受方向与激光束垂直,经过一系列双色性反射镜和带通滤光片的分离,形成多个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这些荧光信号的强度代表了所测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强度或核内物质的浓度,经光电倍增管接收后可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模/数转换器将连续的电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信号,计算机系统将这些数字信号收集、储存,以一维直方图或二维点阵图及数据表或三维图形显示出来,可以用不同的标记物进行双参数、三参数甚至多参数的分析[3,4]。

2流式细胞仪的技术指标

包括:(1)分析速度:很高可以达到5000个/s左右,大型的流式细胞仪的分析速度可达10000个/s;(2)荧光检测灵敏度:单个细胞上的荧光分子<600个,或两个细胞之间的荧光差>5%就能区分;(3)前向角散射光检测灵敏度:一般的可以检测到的最小颗粒直径在0.2~0.5μm;(4)分辨率(CV):一般流式细胞仪能够达到<2.0%;(5)分选速度:一般流式细胞仪分选速度>100个/s,分选细胞纯度可达99%[5]。

3流式细胞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3.1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表面抗原和DNA的检测分析对各种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分型、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作用。血细胞在白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系、血小板及非造血细胞均有不同的分化抗原表达,分布在细胞质、细胞膜中。血液肿瘤细胞的特征是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系类专一性和分化阶段的规律性,运用流式细胞术将具有系列特异性并涵盖不同分化阶段的单克隆体作为分子探针来检测血液肿瘤细胞的内外抗原,可以反映其本质上与正常造血细胞的差异[6]。流式细胞术采用各种抗血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借助于各种荧光染料(异硫氰基荧光素FITC,藻红蛋白PE等)测定一个细胞的多种参数,以正确判断出该细胞的属性。流式细胞术还可以应用在白血病免疫分型方面,目前国内外均主张采用FCM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计方法进行白血病免疫分析。采用此法可将骨髓细胞清晰地分成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成熟粒细胞、幼稚细胞和有核红细胞群,这样可以排除正常细胞对免疫分型的干扰,从而提高免疫分析的准确性,而且测量细胞一般在1~5万个细胞,快速特异、准确性好,并且能够提供正常细胞在演变成恶性肿瘤过程细胞基因及抗原标志发生变化的信息。而这种细胞的变化是常规FAB法所不能分辨的。这种分型对于治疗方案的正确选择与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7]。近年研究发现,在临床血液病检测和诊断中诊断准确率高达90%以上,与普通检测法相比准确率提高达20%[8]。流式细胞术可以通过某些荧光染料与红细胞中的RNA结合,定量地测定网织红细胞中的RNA,得到网织红细胞占成熟红细胞的百分比,从而准确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有作者报道FCM方法比目测法结果精确度更高[9]。此外FCM还可以测出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度,对红细胞增值能力的判断很有意义,为干细胞移植术后恢复的判断、贫血的治疗监测、肿瘤患者放化疗对骨髓的抑制状况等提供依据。

3.2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对肿瘤细胞DNA含量进行测定,包括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变的检出,辅助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不仅如此,还可以根据化疗过程中肿瘤DNA分布直方图的变化评估疗效,了解细胞动力学的变化。临床医生可根据各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分布情况,结合化疗药物对细胞动力学的干扰理论,设计最佳治疗方案,再依照DNA直方图直接地看到肿瘤细胞的杀伤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选取有效药物以使对肿瘤细胞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10]。

3.3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将流式细胞仪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抗原、癌基因蛋白及膜受体进行定量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流式细胞术可进行T、B和NK淋巴细胞水平的分析,还可以进行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区分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计算其相互间的比例,进而了解淋巴细胞的分化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大多数疾病的特异性淋巴细胞亚群,对一些疾病如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的诊断、治疗、免疫功能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CD4是辅淋巴细胞,它是迟发性超敏反应的启动者,是促使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辅细胞,也是抑制性T细胞的诱导细胞,而CD8是抑制性T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反应的效应细胞,是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的抑制性细胞[11]。在许多免疫性疾病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增多与减少对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先天性发育不良综合征中FCM分析显示外周血CD3TCD4+和CD8+T细胞均减少,在残余T细胞中T细胞受体(TCR)αβ分子表达减少,γδ分子表达正常,CD4+/CD8+T细胞比例升高,随着受累者年龄的增加CD8+细胞数增多,而有些患者T细胞数量增加,最终可达正常[12]。流式细胞术还可以进行HLA群体分析,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抗原阳性率高达92.6%,而且可以排除交叉反应,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13]。

3.4在中医药研究方面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可用于单味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效果测定分析。如研究复方苦参方剂对大肠癌LoVo细胞体外增值凋亡的影响中,分析DNA含量及细胞周期,结果显示Lo-Vo细胞可检测亚G1峰,凋亡率于对照组相对比例增高,细胞周期分析发现S期阻滞现象,表明复方苦参方剂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14]。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气虚证、肺阴虚证患者中CD4+、CD4+/CD8+均降低,CD8+升高,说明肺气虚证与肺阴虚证患者均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15]。

3.5在细菌学中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具有快速、灵敏、精确并能进行多参数分析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细菌的诊断和药敏实验,是研究细菌异质性、细菌抗生素后效应、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等的有效方法。常用的为流式细胞术药敏试验:检测不同细菌时,根据药物对细菌的作用机理选择合适的荧光染料,通过细菌总体平均荧光强度束反映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菌活性,3h左右即可得出检测结果,尤其适用于急需药敏报告的重症感染病菌的检测。

3.6在血小板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血小板是止血机制中一个重要因素,其表面含有多种糖蛋白及各种受体,这些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相结合后,血小板被激活,并发生形态变化,血小板聚集和颗粒释放等一系列反应。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标志物在许多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6]。如GPⅠb/Ⅸ复合物先天缺陷导致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Ⅱb/Ⅲa复合物先天缺陷导致血小板无力症[17]。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中,FCM可以测定患者血液中的PAIgG、PAIgM、PAIgA,荧光阳性百分率的诊断效率为45.8%,平均荧光强度的诊断效率为72.5%,两项指标联合的诊断效率为74.2%[18];因此FCM检测血小板抗体可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治疗监测。用FCM内参定位法定量分析血小板微粒在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7在相关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质量检测是诊断男性不育症的重要手段,由于检测数低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常规的检查只能反映的形态特征和有限的功能,不能为生育能力提供准确评估的依据,用FCM检查可把定性的描述变成定量的研究,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对进行高通量、多参数分析,得到不同时期的细胞数据及形态指标,对临床诊断发生障碍的性质、原因和程度提高了客观依据,可对少、弱和无症的判断、治疗及疗效的观察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客观评价男性生育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用FCM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情况是迅速、准确、客观、可靠地评估功能和男性生育力的新方法[19]。

3.8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

可用流式细胞术判断供者与受者之间的配型是否合适。检测受者血清中抗供者的抗HLA抗体,如果受者血清中存在针对供者的循环抗体,就会同供者的淋巴细胞结合,在加入荧光素的二抗来显示这种结合,就可在移植前后发现高风险抗体,以判断供者与受者之间是否合适。移植后的免疫表型监测也很重要,移植后的CD4/CD8比值低下的患者排斥反应发生较多,受者血清中产生抗供体细胞抗体预后较差,应及时监测以便进行抗排斥的预防和治疗[4]。综上所述,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在医学基础、临床及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细胞分析技术。它具有分辨率高、分辨细胞数量大、参数多、准确性高、速度快等优点。随着流式细胞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迅速发展,流式细胞术在临床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展,并将成为推动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吴晓娜,蒋红兵.流式细胞术的工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J〕.临床工程,2011,26(3):91.

[2]李超,韩金路,王玉刚,等.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0):235-236.

[3]王书奎,周振英.实用流式细胞术彩色图谱〔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1-58.

[4]李华,常莹.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5):37-38.

[5]张瑞华,王进,兰文军.流式细胞术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11,25(3):21-22.

[6]IchinohasamaR,DecoteauJF,myersJ,etal.Threecolorflowcytometryinthediagnosisofmalignantlymphomabasedonthecomparativecellmorphologyoflymphomacellsandreac-tivelymphocytes〔J〕.Leukemia,1997,11(11):1891-1903.

[7]邢娟娟,黄涛,彭燕.流式细胞术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05,6(7):64.

[8]王文平,杨进波.流式细胞仪在白血病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2006,3(26):152-153.

[9]刘小林,周彦,孙林.流式细胞仪检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性能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8):828-830.

[10]董荔红.流式细胞仪检测直方图在常见故障维护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10):106-107.

[11]李珺,郝洪军,高枫,等.流式细胞术检测脑脊液T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应用前景〔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18(2):129.

[12]陈冉,白丽.流式细胞术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断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医学,2011,18(3):410.

[13]金明威,陈哲,陈颖.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5):35.

[14]徐月,秦剑,等.复方苦参方剂对大肠癌LoVo细胞体外增殖凋亡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5):1391.

[15]李泽庚,张四春,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虚证与肺阴虚证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比较〔J〕.北京中医药,2009,28(1):16.

[16]刘婷婷.流式细胞仪在中西医领域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1,23(6):1148-1149.

[17]王志杰.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疾病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04,10(1):39-41.

[18]吴艾霖,吴丽娟,刘毓刚,等.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0):2304-2306.

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文4

1.1转化医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转化医学提倡以患者个体为中心,强调多学科交叉合作。转化医学作为一个新的领域,从发展走向成熟,需要多专业的交流与协作。在国外转化医学起步较早。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了发展生物医学的长期计划,主要是培养具有不同专业背景、能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间互相协作研究的团队。在NIH的推动下,2011年美国已有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在内的38个大学和医学院建立了进行转化研究的医学中心;2005年苏格兰政府与惠氏制药公司合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2007年,欧盟实施的第7个框架研究计划,将预算中的60亿欧元用于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同时世界著名医学类核心期刊都为转化医学开辟了专栏,相继组建了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和TranslationalResearch等国际性专业杂志。相比较而言,中国在转化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势头日趋高涨。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专门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Med-X研究院”;2008年上海复旦大学依托其附属医院,率先成立了“出生缺陷研究中心”;2009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组建了“湘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研究恶性肿瘤;2011年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中心”等。

2010年陈竺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直接药物作用靶点为PML-RARa。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推动该类型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砷剂成功治疗APL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转化医学研究的典范之一。

1.2转化医学的研究内容

转化医学是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生物医学发展的时代产物,其中心思想是以解决临床和健康问题为目标的实验室基础研究。转化研究是转化医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包括:①分子靶向治疗;②寻找适当生物分子标志物,提高临床辅助技术对临床工作的辅助效力;③药物二期临床实验。此外,还有基因诊断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组药理学与个体化医学。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生物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1.2.1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大多数慢性病是多病因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疾病异质性很大,因此,对这些疾病不能采用单一方法来进行诊治。着眼于患者的遗传、分子生物学特征和疾病基本特征进行分子分型,以此为基础实施个体化治疗是现代医学的目标。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可以对治疗方法、药物、剂量进行优化,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2.2生物分子标志物的鉴定与运用基于各种组学方法筛选出早期诊断疾病、预测疾病、判断药物治疗效果和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分子标志物及药物靶标,如DNA、miRNA、蛋白质及多肽、炎性因子及其通路等,有利于针对性地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药物筛选的成功率,缩短药物研究从实验走向临床应用阶段的时间。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开发应用,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指导作用。

1.2.3药物临床实验及研发美国曾有报告称,研制一种新药,从选题到临床应用,平均要用14年的时间。近40年来,美国在恶性肿瘤的研究方面投入2000多亿美元,收获了156万篇研究论文,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却没有得到显著改变。转化医学通过收集和分析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海量数据,筛选出分子标志物和药物靶标,有效地降低在临床二期实验中药物靶点验证性研究的失败率,提高了基础研究的转化率和速度,为新药的临床应用和个体化治疗研究开辟出一条革命性的道路。

2转化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一致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中医学先进的理念与落后的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限制了中医理论的广泛传播及其诊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然而转化医学的出现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与中医药学从临床到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的发展历程和“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思想不谋而合。

2.1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的运行模式相同临床实践一直是中医学产生、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从临床积累的经验中抽提理论,再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是中医药发展的经典模式。基于基础科学与临床应用出现严重脱节而产生的转化医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新问题可以指导基础研究方向。虽然传统中医学不进行实验室研究,但其“临床-理论-临床”这个螺旋上升的模式与转化医学的运行模式是一致的。

2.2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的理念统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存在着方法论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临床医学以系统论为导向,基础医学则以简化论为基础。转化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健康除与人体结构与功能相关外,还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这决定了转化医学必然是一种复杂性研究系统。以转化医学为基础的系统生物学应用系统工程的概念、定量分析生物系统若干组成部分的动态相互作用,通过反复计算和/或数学建模及试验来研究复杂的生物系统。中医学是借助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科学,其蕴含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等思想,与系统生物学的理念相统一。

2.3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所倡导的治疗方式相同现代疾病谱逐渐向慢性病方向转变,其发病原因有多种且机制复杂,以往的单一治疗方法难以奏效。转化医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患者遗传、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学治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其本质就是个体化医学,体现了现代个体化医学的特征。

3中医药转化医学的特点

3.1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精髓,如果中医药的研究忽视中医学的特色,一味地追求细胞乃至分子层面的机制,或盲目地模仿化学药物研发模式,必然导致临床与科研的脱节,最后中医临床只能依据古代经典,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因此,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3.2以患者个体为中心中医学的整体观既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密切相关,并建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体系,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医学研究模式。

3.3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相互促进的连续过程中医药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具有“实验室-临床-实验室-临床”不断循环的运作特色。中医学也是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发展壮大。只有通过基础与临床之间不断地循环转化,才能促进中医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4中医药转化医学的实施

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如何开展,如何顺应世界医学发展潮流,是当前中医药界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中医药语言现代化和中医临床、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的现代化是中医药转化医学实施的关键。

4.1建立中医学转化研究机构有条件的研究型或教研型中医药大学、研究型医院或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可采用加盟或联合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以临床和基础及药物研发为主体,结合中医古籍研究的跨学科中医药转化研究中心,并吸引相关企业共同参与,以平台管理方式进行统一部署和联合攻关,构建起一条高效率的转化链。此外,也可以通过内部选拔或对外招聘的方式组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室。此外,生物医学信息学为解决转化医学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学,其研究者应该成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

4.2加强转化医学推广教育和转化型人才培养长久以来,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提拔和奖励主要依据研究者的论文,而不是其带来了多大的临床效果。而临床医生则缺少时间去阅读相关文献,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交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当前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整体科研水平较低,知识结构也较单一,学科渗透和交叉能力相对欠缺,对世界医学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信息了解滞后,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对既懂中医又具有现代西医科学实验技能,并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国内中医药大学与开设的中医学国家理科基地专业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4.3加大扶持力度与政策引导长期以来,高昂的经费支出是造成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十分缓慢的核心问题,原因在于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转化过程成本高,前期的巨大投入使许多企业和医疗机构失去投资的动力。其次,中医药转化研究的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利益协调,很容易在关键环节产生脱节现象。因此,政府除了要在政策上加以倾斜和扶持,引导大型企业赞助中医药转化研究外,还应制定有效的体制、规定,将各学科、各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团结高效的研究团队。

4.4紧密结合中医特色和优势,展开中医药转化研究中医药转化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需求,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和加快中医药向更深层次水平迈进。中医药转化研究的开展应紧密结合中医特色和优势。主要包括:①重视中医经典的指导作用:2006年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项基本任务,强调在“继承”基础上加以丰富发展、充实完善,才会有中医的创新。②推动经典复方的方剂组学研究:方剂组学以中医方剂作为研究内容,以提取物的质量控制为前提,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然后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明确其作用靶点、研究其调控机制。③协作进行病证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陈可冀院士认为,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互补,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模式。④注重结合中医临床:进行中医药转化研究时,必须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特色,针对证候的分类、治则治法、方药选用、证候转变、疗效评价等关键环节,应用各种组学技术,筛选出不同层面的与证候发生发展、辨证分类、治法方药和疗效评价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群,并给予其在脏腑及四诊信息中的定位。

5结语

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文5

【关键词】生物化学;微信平台;教学应用

生物化学是医学类院校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抽象、概念繁多以及代谢反应错综复杂的特点一直是生物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1]。目前医学类生物化学教材内容有所删减,根据安徽中医药大学临床专业学生的掌握水平来看,仍未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面对教学难题,教学改革的重点不仅是教材内容本身,而应适当考虑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1目前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物化学是安徽中医药大学临床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临床和科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存在抵触和惧怕。目前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1)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我校临床专业实行文理科招生,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其中文科学生的化学三基知识大多停留在初中阶段,导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难以统一。(2)学生认知程度不足。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对该门课程认知程度不足,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尚未充分体现,学生并未把生物化学和临床实践有效连接起来。(3)教学形式单一。目前我校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充分调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4)教学学时不足。我校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仅有40学时,在这种学时较少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只能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5)课程衔接不充分。其它医学相关课程与生物化学存在广泛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前具备一定的医用化学等知识。但由于部分文科学生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在学习生物化学之前,对医学相关课程特别是医用化学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6)缺乏师生交流。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少,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挫伤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微信平台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微信是一款具有支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传送,具有多人群聊、实时交流功能的特色手机应用软件[2]。随着微信平台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在高校各学科教学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给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彼此交流、共享知识的新的辅学习平台。它是移动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项新技术,是一种易于接受的辅助教学手段[3]。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微信平台传送到学生手机终端。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课下学习,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

2.1课前建立资源库,充分准备教学内容

上课一周前,组建授课班级微信群,推送相关学习材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件、知识点总结、自主学习任务单、同步习题等),让学生对即将所学内容进行充分预习。学生通过教材、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完成学习材料,并在上课前将预习情况通过微信反馈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对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需要课堂教学重点讲授的内容。同时,授课教师可以在微信平台上传、转载有趣的相关病例讨论资料、实时新闻、医学前沿等,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积极性,扩大学习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度。

2.2互动式课堂教学

通过授课教师课前的学习材料以及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讲解后,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模式能让学生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使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师生互动交流和探讨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3课后交流反馈

通过微信平台,学生课后学习中遇到困惑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及时与授课教师及班级其它同学进行互动、讨论,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课后可以利用微信平台检查学生对所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后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进行课堂小结与反思,及时优化教学方法、方式,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在每章教学结束后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在线测试,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3微信平台应用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是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环境不断优化,在生物化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只要合理设计,以手机为媒介的微信互动必然成为高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发挥积极的作用[4]。

3.1传统教学的有力补充

微信平台的应用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我校生物化学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在传统的讲授方式中,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生物化学的知识点,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不可能把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利用微信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学习,它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

3.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微信平台是目前学生非常喜爱并经常使用的网络交流平台,以此平台辅助生物化学教学,学生乐于接受。从传统的“教师-教材-学生”转变为新型的“教师-教材-微信-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微信,下载到与生物化学相关的材料进行辅助学习。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获得有限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又可以通过微信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学生将教学重点掌握的更牢,教学难点理解得更加透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授课教师由“主导者”转变为“合作者”。

3.3加强师生交流沟通,构建教学辅助平台

教学过程是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融洽的师生感情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并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授课教师课下很少与学生当面交流并答疑解惑。学生遇到的问题如果未能及时解答,会影响学习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微信平台作为共同语言把授课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通过微信聊天、朋友圈等进行交流和沟通,拉近了师生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感情,使授课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老师转变为老师和朋友,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支持,通过授课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对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授课教师也能及时反思教学过程,改变教学策略,以此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3.4促进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在以微信平台为辅助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知识进一步增加,他们会提出更多的专业问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领域,并及时掌握生物化学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微信平台向学生介绍生物化学方向的重大进展。例如,体细胞克隆的流程,干细胞的研究进展等。这些资料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视生物化学前沿的窗口。微信平台也是自由、平等的社交平台,学生可表达自己对授课教师的喜爱和肯定,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授课教师提出一些教学上的建议或意见,授课教师可以实时的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地进行反思。这样授课教师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展望

微信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创造了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正逐渐成为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5]。授课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专业素养,掌握更多的网络新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尽快适应新媒体时代教学的挑战。如何能更好地发挥授课教师在微信平台辅助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建立更加合理的、完善的、操作性强的网上作业、网上测试、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俊涛,郭睿,刘志贞,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6):452-455.

[2]宋泽.微信、QQ网络平台在影像诊断学课外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3):55-56.

[3]王萍.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5):88-95.

[4]郑君芳,贺俊崎.微信平台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价值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6):58-59.

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文6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外科手术; 保守治疗;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3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4-0046-02

doi:10.14033/ki.cfmr.2016.4.026

甲状腺肿瘤是一种内分泌肿瘤,为临床常见病症,具有多发性。甲状腺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种,部分发展为恶性淋巴瘤和癌症,大多数发生良性病变。在甲状腺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类型[1-3]。本次研究将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冶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21例,年龄21~61岁,平均(42.6±13.2)岁;病程5个月~19年,平均(3.1±1.2)年。对照组患者男17例,女22例,年龄20~59岁,平均(42.3±12.9)岁;病程6个月~18年,平均(3.0±1.3)年。此次研究方法与目的均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均在自愿原则下参加本次试验,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对患者疾病属性和发展进度进行了解、分析,对患者的身体机能进行全面的检查与分析,制定出调理方案,通过对患者体质进行有效的改善,来达到对疾病的治愈能力。

观察组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主要采用CT、高频超声检查,对患者的病灶性质与大小进行了解分析,制定最佳的手术时间,行手术治疗。依据目前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治疗指征标准,选取合适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于原发状肿瘤(直径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复况。疗效评价指标:(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无其他并发症。(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有复发或者其他并发症。(3)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复发与其他并发症。(4)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或病情加剧[4]。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复发率=复发例数/(总例数-无效例数)[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

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为20.5~70.5 ml,平均(36.5±8.5)ml;手术时间为50.6~98.5 min,平均(64.9±10.2)min;住院时间为5~13 d,平均(7.2±0.6)d。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胸部麻木不适

1例,切口淤血1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3%,护理之后症状消失。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复发率比较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52,P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为20.5~70.5 ml,平均(36.5±8.5)ml;手术时间为50.6~98.5 min,平均(64.9±10.2)min;住院时间为5~13 d,平均(7.2±0.6)d。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胸部麻木不适1例,切口淤血1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3%,护理之后症状消失。对甲状腺肿瘤患者行外科手术冶疗,手术效果较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但是术后有并发症的发生,需要结合较好的护理进行处理。对患者可能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均会出现病情反复的现象,需要在临床医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希望在未来能有所进展。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林舒文[9]在腔镜在甲状腺手术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配合与管理探讨中,讨论了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腔镜手术与术后护理之间的重要关系,与本次研究中得出术后护理能够有效促进并发症状的消失具有一致性。可见,在临床上对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效果,帮助患者消除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李家发等[10]在甲状腺侧叶切除术治疗孤立性甲状腺结节78例临床分析中,讨论了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甲状腺侧叶切除术对孤立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其总有效率为85.5%,本次研究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虽然为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个别手术方法的治疗,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对甲状腺肿瘤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具有普遍的应用意义和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能够促进相关护理的发展。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通过对外科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的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的研究分析,了解到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冶疗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但是术后易发生并发症和复发现象。同时,结合保守治疗进行探讨,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在甲状腺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发现保守治疗不会有并发症现象的发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与保守治疗相结合,以促进患者病情好转与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葛琛瑾,舒政,陆磊,等.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螺旋CT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4):459-461.

[2]施秉银.甲状腺结节和肿瘤的诊断、治疗与展望[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2):83-85.

[3]彭雅玲,覃小菊.临床路径用于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的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3):15-17.

[4]王家东,邓星程,金晓杰,等.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2228例临床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0(4):295-299.

[5]滕云雁.甲状腺癌的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31(2):233.

[6]赛恒,毕力夫,吴岩.甲状腺肿瘤干细胞与甲状腺肿瘤治疗:理论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28(23):3762-3767.

[7]李颖,江昌新,谭郁彬,等.甲状腺恶性肿瘤病理诊断率的变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7年病理资料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2):105-109.

[8]张洁,欧阳艳红.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和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当代医学,2013,20(2):63-64.

[9]林舒文.腔镜在甲状腺手术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配合与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35(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