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资本市场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资本市场状况范文1
世界经济发展史清醒地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次资本裂变过程(而且只有一次),就是社会资源经过资本市场进行一次空前绝后的重新大配置,社会财富也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分配或大洗牌,这个信号就是本币升值。目前人民币升值过程,就是明确告诉我们: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迎来了我们老祖宗没有遇到,与此同时,我们子孙后代不会再有的资本裂变机会与风险,对股票市场来讲,就是绝板的大牛市行情,关于这一点,国际金融投资机构非常清楚,所以,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向我们施压,要求加快开放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步伐,妄图以尽早和最快的速度枪占市场份额,以猎取我国这场绝板的资本裂变果实。
此时,我们就不能继续以工业资本眼光和逻辑来解读现代金融资本,不但在理论上很可能会造成错解,而且在客观实际上错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转变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所以,无论对国家还是我们老百姓都不容错过,要千方百计地充分把握住和利用好,当前社会资源、社会财富大觉醒、大分配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代。
这场资本裂变的主战场当然在资产和资本品市场,那么中国股市的主阵地,只有也必须创造条件唤醒中国本土投资者(股民),将自己储蓄资金,从货币形态尽早的转变成资产或资本的形态,并去积极占领当前中国资本市场裂变的主阵地,分享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成果,才能具备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否则让国际投机性的过剩资本(热钱),占领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主阵地,那将会给我国资本市场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埋下隐患,关于这一点,是我们各界和各方人士,都应该必需清醒认识到的。
股权分置改革得以完成,中国资本市场步入一个正常发展轨道,中国资本市场创造了全球资本市场增长的奇迹。如在2006年1月,我国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仅相当于美国通用公司一家企业的市值。2007年我国A股市场融资额突破8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融资市场,到2007年底,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2.4万亿,全世界最大10家上市公司,中国已占5家。在2008年或到2009年,A股总市值将突破50万亿元,到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会100万亿以上,显示中国资本市场裂变令全世界瞩目,我国正在走向资本大国,可见资本裂变将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崛起,同时预示着掌握资本和资产的人,在资本市场大发展过程中,将给其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依靠间接融资比重过高,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弱化,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体系,必需要以金融资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率先发展,金融市场必须要从长期受制度抑制状况下解放出来,表现于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和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扭转当前间接融资的信贷量,一直占我国非金融机构融资80%以上的过高局面,推动金融资本市场发展和股市的繁荣,促进信贷结构和信贷总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
由于我国实行了30年的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元混合经济,这60年的国家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的骨干企业,几乎都是依靠国家投资或银行贷款兴建的。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非流通股份均获得流通变现的机会,以及大型国有企业IPO、注资、吸收合并、资产重组、增发、整体上市、H股和红筹股陆续回归,伴随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过去依靠银行贷款兴建项目或企业的资本金,将会连本带息陆续归还银行,资本置换的速度和数量自然加快增大,表现于近两年银行坏账率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商业银行相继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融资,资产状况和资产质量得以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
当前资本市场状况范文2
(一)会计与资本市场是供需关系,中间联系纽带是会计信息。
资本市场的历来是推动会计准则提升的最大动力,也是会计准则最主要的用户。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决定资金投向的主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进行资源(资本)有效配置的基础。衡量证券市场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之一是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有无假造盈余的,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能否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而且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监管政策的合理性。资本市场越规范,越要求会计准则国际化。
(二)会计信息正确反映上市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对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尤为重要。金融企业的会计财务信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的成本。
金融是的核心。金融企业上市是中国改革的大局,不仅是一两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事,而且是推动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中国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改革中的成本之“筐”,改革过程中的很多成本和代价最后都沉淀到银行业这个“筐”里了。所以消化银行的不良资产,实际上是消化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代价。以前,由于银行改革进展不快,基本不让银行到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2000年5月份,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各个行业都取消限制,都可以上市。但是,强调上市必须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首先就要提高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使广大投资者能够正确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果做不到这点,资本市场就很难发展。这必然要求会计信息要建立在一个合理的、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准则基础之上。否则怎么要求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呢?因此,会计准则是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理性投资的基础的基础。
二、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这些年,我国在企业会计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进度非常快,但是集中在典型的工商类企业,覆盖面还不全,特别是涉及到金融类企业,当前的会计准则尚不能真实反映他们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规范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2年1月1日在所有上市金融企业实施。该制度对当前金融企业涉及的主要业务及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均与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一致。但与金融企业上市信息披露对会计改革的要求,仍显落后,存在以下不足:
(一)应收未收利息如何计入财务报表。2001年以前财政部的规定是360天以内的应收未收利息要进账。2001年规定180天以内的应收未收利息要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还要照章纳税。2002年1月1日,财政部规定从180天降到90天。这些会计准则确认应收利息的标准相差巨大,应收利息虚拟成分很大,不利于反映真实的利润水平,也容易造成虚假纳税的现象。
(二)的会计准则偏低,不能正确反映比一般工商企业复杂的金融企业的常规贷款以外的风险及风险准备。比如信用证方面的风险、表外担保业务的风险、抵押品价格方面的风险、银行金融机构相互拆借的风险,以及承兑汇票之类支付工具的风险。这些风险按中国目前的会计制度难以充分反映,对这一方面的风险所计提的准备也很不充分。
(三)会计制度对贷款的分类问题,更广泛地说,就是对银行资产的分类问题。国际普遍采用的五类法按照风险概率进行分类,即不管贷款是否到期,都要进行评估,都要按其概率分为不同的类别,同时要按照这个损失概率提取准备金。我们现在的制度则不是这样,一方面,我国计提坏账准备已与国际接轨,按五级贷款的百分比,即正常类贷款不提、关注类贷款,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贷款划分仍使用期限法,两者不一致。这既涉及到央行对贷款分类的要求,又涉及会计制度对各类贷款计提准备金的要求。
(四)披露准则高于会计准则的缺陷。中国证监会现在采取这种办法是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下的一种无奈选择。所谓披露准则高于会计准则主要是中国金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披露财务会计报告要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进行披露,同时,中国证监会认为,提倡有经验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金融类企业进行审计。
这样做在银行不良资产累积不多时,两个会计准则得出的盈利等财务数据较接近,问题不大。但银行如果有比较高的,上累积的不良资产,同时又不能通过正常提取准备金来消化时,问题就出来了。没有提取准备金的部分,在历史上形成的超额盈利可能已经通过分红分掉了,所造成的历史问题会一次性地出现在现年的盈利和净资产数字上。当期两个会计准则得出的盈利等财务数据不一样,往往反映了以前积累下来的问题。民生银行在上市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办法是将以前积累的、按照当时的会计制度没有提取准备或者核销的不良资产,相对隔离起来,如果出现了问题,由老股东承担。这样,新股东就没有把他们投入的钱用于消化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或者核销这些不良资产。这种办法能够把新老股东之间的利益划分得比较清楚,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倘若四大国有银行其中之一上市,由于其历史累积不良资产规模远比民生银行大得多,用隔离方法,不仅不能正确反映其盈亏,而且很可能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对国家不利。所以处理这种多年积累的棘手问题还有待界和实务界共同努力。
三、当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对资本市场的
(一)上述二中的(一)、(二)、(三)方面,总的来说都容易导致高估银行的利润,同时也容易多交税,减少了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投资者如果不弄清楚这些事实的话,很容易在投资中造成失误。
与此同时,现行的制度中也有一些低估银行实际盈利的因素,这些因素最主要的表现是营业税。中国对商业银行征收营业税,营业税的税基是商业银行的一切利息毛收入和手续费收入。银行收到的利息,不管付出多少利息,须先交6%(按进入WTO要求,明年改为5%)的税。不管怎么改,都非常高,而且作为税基来讲是不尽合理的。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也会投资者对银行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效果的判断。
(二)当前类信息披露准则容易引起投资者认识上的混乱。
披露准则高于准则这种临时办法,要求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做备查审计报告。该报告在披露时是作为附录出现的。虽然这样有利于投资者获得比较真实的信息,但附录中披露的财务评价和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做出的会计评价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容易使投资者在判断标准上产生混乱,投资者难免会问,我是依据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判断还是依据国内会计准则判断上市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特别是在我国投资者财务知识较低及涉及利益的情况下。
四、完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会计准则的提高是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的前提。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应强调基础建设与规范的关系。基础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发展,是从无到有,他应该包括法治、规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对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最基本要求。只有把这些基础性建设搞好,才能够规范。可以想象,中国在几年以前,《证券法》还没有出台,再往前数几年,连《公司法》也没有,这种情况下,能讲什么规范?当然是很困难的。会计准则作为证券市场如此重要的一个基础性准则,如果质量不够高,规范化很难取得进展。
(二)正确认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中国将来的会计准则应该既参照成熟市场国家中的会计准则,同时也考虑中国国情和特色。我国的会计准则中有些所谓特色,并不是按照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需要所设计的,而是过去传统计划经济的特色。这些特色恰恰是需要我们改进的。不能说我们强调会计准则要适应中国特色,就把一些需要改革的、实际上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东西继续保留。比如前面提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仍按贷款期限划分贷款种类,是我国粗放型经济的产物,已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应大胆废除。因此,在这方面更多地要向国际标准靠拢,这至少是资本市场监管者搞好资本市场的迫切需要。
(三)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大胆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精粹。在典型工商类企业会计方面我们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会计准则在典型工商类企业以外,还有很多特殊领域需要覆盖,还有许多特殊需要做出规定。中国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经历的年头还不长,经验也很少,所以进一步加大改革的的力度,加快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国际化的步伐,国际经验是必要的。
(四)抓紧资本市场其他配套基础建设,为会计制度改革奠定良好基础,包括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及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水平,同时依法严厉查处各种违规行为。只有按国际标准,奠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健全高质量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促使公司管理层忠实履行充分披露义务,促使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公信力才有可能提高,“三公”原则才有可能得到贯彻落实,资本市场的健康迅速发展才有保障;投资者利益才能最终得到保护。
「参考
1.财政部:200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2.ISAB:国际会计准则第30号-银行和类似金融财务报表的披露。
3.孙铮:《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的实证》。
当前资本市场状况范文3
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包括商业模式、发展前景、业务状况、财务指标、公司治理、管理团队等。一般情况,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越优、投资者给出的估值就越高、股价表现就越好。但在资本市场中,有些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与其股价表现却出现背离。这种现象的一个直接解释是,投资者对其基本面做出了与上市公司自身不一样的解读。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判断,构成了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品牌的重要基础。资本市场的品牌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二是上市公司能够非常清楚地将基本面的信息传达给投资者,让他们认可公司的投资价值。两者缺一不可。
资本市场和传统产品市场的品牌理论并无本质差异。就像一个公司的产品品质是该产品品牌的基础一样,上市公司基本面也是该公司资本市场品牌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一个能够积极有效地与投资者沟通的公司往往具有更好的投资者关系,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有更高的市场溢价。实证研究表明,在英国上市的公司中,具有良好投资者关系的公司的市盈率通常要比在这方面做得一般的公司的市盈率高出20%左右。
做投资者关系工作,就像做市场营销一样。市场营销的对象是消费者,目的是产品对消费者有粘性,消费者对产品有忠诚度。投资者关系的对象是投资者,特别是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要让投资者喜欢公司,成为公司的“粉丝”,追捧公司。大多数投资者并不是行业专家,公司需要经常与他们主动沟通公司的真实情况,让他们逐渐熟悉公司、喜欢公司、投资公司。
公司在媒体和公众场合经常宣讲自己的基本面,通过业绩路演、交易路演、专题路演、反向路演等形式与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进行沟通,并对市场质疑及时回应,都是营造公司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的重要手段。
当前资本市场状况范文4
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启动了我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资本市场应运而生。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规模不断壮大,制度不断完善,经营机构和投资者不断成熟,逐步成长为一个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普遍公认原则基本相符的资本市场。
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在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发挥功效的范围和程度日益提高,但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遗留问题、制度性缺陷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在过去的一年中,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经历了大起大落。在股权分置改革的最终完成、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提升、资金流动性过剩成为拉动2006-2007年牛市行情的“三驾马车”,上证综指于2007年10月16日创下6124.04点的历史新高后便步入颓势。2007年10月26日上证综指第一次跌破5500点,虽很快于2007年11月1日反弹至6005.13点,但随即又踏上新一轮跌途。2007年11月28日跌至4778.73点,2008年4月22日跌至2990.79点后因印花税率调低引发政策性反弹,但回升至5月6日的 3786.02点便草草终结。此后,股市再无像样的反弹,9月16日更是创下1974.39点的近期新低。奥运行情上涨预期梦破灭重创了投资者的信心,也折射出证券市场设计功能的基本丧失。
由于建立初期的整体环境和市场本身制度设计上的局限,客观上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一是我国资本市场赋有为国有企业解困的使命,这种状况造成了证券市场发展先于非证券化资本市场发展、股票市场发展快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交易所场内交易发展先于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只有现货市场没有证券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商品市场等一系列资本市场结构的不合理现象;二是当前上市公司的结构无法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影响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问题依然突出;三是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有待深化,交易机制、登记结算的法规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四是资本市场上散户投资者较多,机构投资者相对占比较少,导致投资者结构不均衡;五是现有证券公司的整体规模偏小,盈利模式同质,行业高度分散,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竞争力较弱;六是法律、诚信环境有待完善,监管有效性和执法效率有待提高。
当前资本市场状况范文5
在国际金融危机四处蔓延,全球经济步入衰退,我国国有企业和资本市场发展都面临严竣考验的情况下,实现我国国有企业与资本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对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稳定国民经济大局,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具有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的状况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资本市场,无论是起步、发展还是壮大,都必然深深打上国有企业的烙印。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特色。
国有企业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影响直接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绝大多数。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A股市场上,含有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即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的上市公司有1100多家。据中国证券报信息数据中心提供的材料,截至2009年1月8日,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1602家,按此计算,含有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占整个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
据国资委监事会工作技术中心的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共290家。这290家上市公司中,境内上市公司235家,香港上市公司76家,境外上市公司19家。其中,在境内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24家,在香港和境外同时上市的公司15家,在境内和境外同时上市的公司11家,在境内、香港和境外三地同时上市的公司10家。
二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相当比重。据国资委监事会工作技术中心的分析,2007年,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41818.4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45.5%;利润总额5204.5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38.7%。如果加上各地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所占比重将更高。
三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是提高全部上市公司绩效的重要推动力。国资委监事会工作技术中心选择了十二项财务指标,对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与全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盈利能力指标看,2007年,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总资产报酬率同比增长12.8%,全部上市公司增长4.3%;主营业务利润率,中央企业为12.0%,全部企业为14.1%;净资产收益率,中央企业为23.2%,全部企业为20.6%;成本费用利润率,中央企业为14.6%,全部企业为16.7%。
从成长能力指标看,2007年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同比增长43.3%,全部上市公司同比增长39.4%;净资产增长率,中央企业为119.2%,全部企业为87.1%;净利润增长率,中央企业为202.2%,全部企业为193.3%。
从偿债能力指标看,2007年,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0.4%,全部上市公司为83.6%;流动比率,中央企业为1.0,全部企业为1.1;速动比率,中央企业为0.6,全部企业为0.7。
从营运能力指标看,2007年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为1.0次,全部上市公司为0.3次;流动资产周转率,中央企业为2.5次,全部企业为1.0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绩效指标绝大多数要好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并且,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良好成长性。
四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和支柱。
从近期看,在A股市场大小非问题解决之前,国有企业增持或减持股份显得尤为敏感。前一阶段,不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纷纷表示不减持,国资委也加强了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流转的动态监管,并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积极增持上市公司的股份,对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08年12月19日,A股市场共有124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实际控制人公告增持,购入股份合计约5.99亿股,按照公告增持价计算,增持金额合计约39.24亿元。控股股东增持的上市公司中,中央企业28家,地方国有企业56家,两者合计84家,占公告增持的上市公司总数的67.7%,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成为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稳定的主力军。
从长期看,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发展潜力,特别是大盘蓝筹股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和保证。
从我国资本市场的构成和上述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搞好我国资本市场,就必须搞好国有上市公司;要实现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实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和推动
国有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能否继续保持又快又好发展,不仅关系到整个中央企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也关系到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能否长期稳定发展,不仅影响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发展,也影响到中央企业乃至整个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中间,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帮助国有企业筹集了大量发展所需资金,加快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步伐。据中证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2007年第一大股东持股超过30%的国有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达2551.89亿元,这对国有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发展资金、优化资本结构,实现做大做强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促进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改善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近年来,一大批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上市成为股份公司,宝钢集团、武钢集团、中国中铁等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实现了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资产整体上市,促进了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
三是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优化了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近几年,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步伐加快,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资本市场完成的。目前中央企业82.8%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国防、通信和电力、运输、矿业、冶金、机械等行业和领域,这些行业和领域大多数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
在看到国企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国企改革和发展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国有大型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不快,多元投资主体的股权结构尚未形成,大部分中央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规范的董事会,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任务仍十分繁重,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和合理流动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等。资本市场是企业股份制改革和股权流转的平台,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和推动。
在推进中央企业股份制改革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将继续推动符合条件的央企整体改制上市或按主业板块整体上市,支持具备条件的央企把主业优质资产逐步注入上市公司,鼓励央企做好控股上市公司的整合工作,同时,国资委将积极开展探索直接持有整体上市的央企股权的试点工作。通过改制和重组,一批央企已经具备了上市条件,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具备了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整体上市的条件。中央企业股份制改革特别是改制上市的进度,直接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在推进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将在企业自主调整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发挥出资人主动调整的作用,力争到2010年将管理的中央企业减少到80-100家,也就是说,现有中央企业还要减少30-40%,同时,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国有资本将在更大范围内流转和流动。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进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陷于深度低迷的状态,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分散投资风险的功能基本丧失,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资本结构等功能也难以发挥作用。据中证报信息数据中心的统计,2008年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30%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只有724.95亿元,仅相当于2007年的28.40%。据国资委的材料,2007年中央企业抓住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机,加快整体上市和回归A股市场的步伐,全年有9家企业实现境内外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中国远洋、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铝业、中海油服、中海集装箱等6家企业实现H股回归A股,鞍钢股份、中国船舶等12家企业境内增发、配股。2008年受我国资本市场大幅下滑的影响,全年只有中国铁建、中国南车2家公司实现A+H股上市,中煤能源、中服股份2家企业完成A股增发和H股配。目前的资本市场已难以承担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任。无论是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还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都要求尽快恢复我国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应有作用。
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必须努力实现国有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和国有企业都产生了巨大冲击。
我国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点下跌到2009年1月8日的1878.18点,下跌幅度达69%,股市市值缩水达20多万亿之巨。据预测,到2008年底,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万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实现利润7000亿元,同比减少30%左右,剔除因雪灾和地震造成的减利和石化、发电行业政策性亏损造成的减利,2008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与2007年基本持平。应该说,一方面,面对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中央企业能够取得这样的经营业绩,已属不易;另一方面,与中央企业2002-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递增1.3亿元、实现利润年均递增1500亿元的发展速度相比,中央企业的发展明显放缓。
目前,国有企业遭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许多国有企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严峻形势:生产经营增速明显回落,部分企业产品销售不畅,库存急剧增加,一些企业甚至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经济效益急剧下滑,减利和亏损企业增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资产流动性下降,少数企业营运资金不足,短期债务增长过快,债务风险加大。
中央企业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央企业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75%。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中央企业户数占全部中央企业的25%,资产总额占75%,实现利润占到80%。中央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对稳定国民经济全局,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据国资委的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央企业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总资产占全部中央企业总资产的46.6%,净资产占全部中央企业净资产的55.6%,利润总额占全部中央企业利润总额的71.0%,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占全部中央企业净利润的99.4%。这表明,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经在中央企业中占据绝对重要地位,成为中央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搞好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对中央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意义十分重大。
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我们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需要认真吸取的一个重要教训。资本市场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实体经济的范围,从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看,实现国有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保持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保增长,提效益,是2009年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竣。为实现保增长、提效益的目标,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中央企业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一是研究市场,在抵御金融危机冲击方面拿出新举措;二是深化改革,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取得新进展;三是调整结构,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取得新突破;四是加强管理,在夯实发展基础方面取得新成效;五是技术创新,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新提高;六是带好队伍,在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方面取得新成果;七是凝聚人心,在保持企业稳定发展方面开创新局面。相信这些任务的完成和既定目标的实现,将会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进而对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夯实基础。
当前资本市场状况范文6
关键词: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
一、引言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演变,同时也是政府行为主导地位的演变过程,政府一般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通过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调整,确保顺利执行其制度安排。由于各种利益集团对资本市场制度演进,没有足以匹敌的能力,所以只能被动适应。在经济改革的大环境背景下,资本市场制度演化是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制度化演进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极大的资金支持,在建设筹集资金方面做出了重要作用,使我国经济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快速增长。资本市场也是政府行为主导的演变结果,由于资本市场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在实现目标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市场严重的资源配置低效率。因此,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根本原因并不是市场本身造成的。另外,资本市场本身是没有效率高低之分的,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制度环境都是人为的结果。因此,要想改变目前这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严重低效率的情况,就必须从决定资本市场运行的制度环境上找原因,阻碍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关键是制度环境的约束。同时,产权、信用、寻租也都将成为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机制。
二、资本市场上的制度环境因素
从产权约束激励机制上来看,国家的金融制度特征是资本市场上产权的界定与交易行为决定的,影响着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形成。而产权则影响资本市场的竞争环境,如果资本市场缺乏明确的产权,就不可能形成完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产权不明确就成为资本市场上各种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原因。
从信用约束机制上讲,信用是十分重要的制度性因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信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资本,是资本市场交易发展与存在的基础。在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用是实现交易的基本保证之一,同时也是资本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大敌,机会主义的存在常常给市场带来不可预期的后果。因此,信用问题也就成为资本市场以及经济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根本问题。
从寻租行为方式上来看,寻租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种习以为常的普遍现象。寻租活动也成为市场参与主体生存的基本手段。在经济制度变迁中,政府管制基本上直接导致了寻租行为。寻租行为的扩大破坏了资本市场的运行秩序。因此,寻租行为不仅影响资本市场本身,也影响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的安全与稳定。此外,腐败现象与寻租行为紧密相联,是危及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与建立的因素。
三、制度环境因素对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关系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如上文所述,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关系的制度环境因素主要是产权、信用与寻租,下文将详细对这三种因素对资本市场效率关系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产权对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关系与影响作用机制
讨论产权对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关系与影响作用机制问题主要通过产权、交易成本与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关系、产权、竞争与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关系两个方面的研究来进行。
1.产权、交易成本与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关系
降低交易成本是产权的功能之一,交易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科斯定理”定义归纳为,当交易成本为零时,不论采取何种产权界定形式,均不影响经济效率;而交易成本为正数时,产权将直接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具体运行机制表示为“交易成本一产权 经济效率。”
产权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关系表现为:在资本市场上,如果没有独立明确的产权主体关系,也就没有约束与激励机制来规范资本市场上各种投资行为,因而也就没有相应的主体去搜集更多的资源信息,也不能从事能够带来巨大收益的其它投资活动;如果有明确的产权主体关系,但投资对象产权关系不清晰,就导致投资主体无法获取更多的、准确的相关信息,投资活动也将无法进行。由于这两种情况的存在都阻止了资本市场扩大交易规模,也导致了交易结果的缩小而无法通过交易行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由于资本市场上产权的不清晰而造成交易规模缩小和交易行为无效,也导致了投资上的损失。从交易成本的相关理论来看,因产权不明确造成的效率损失也叫无形交易成本。因为产权界定不清,潜在的大量交易无法实现造成潜在的交易成本变得无穷大。同时,也造成资本市场存在大量欺诈的、虚假的、不完整的信息,使参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进一步变得增加,导致市场参与主体交易很难顺利进行,从而影响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由于产权界定不清,也加剧了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进而引发机会主义的生长。机会主义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原因造成的,因此,信息不对称为机会主义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2.产权、竞争与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关系
明确清晰的产权提高资本市场竞争。如果没有明确清晰的产权就不会有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竞争将直接影响资本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产权和竞争之间的则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由于产权的存在,资本市场竞争提高了产权的实现与完善;另一方面由于产权的存在,竞争实现了资本市场充分的完全竞争。从一定程度上讲,产权带来了市场竞争的外部约束力,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效益不好,公司股东将通过抛售股票的行为,产生对公司经营机制的约束。一般来说,只有市场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形成真正的交易行为,形成真正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形成资本市场上产权主体之间的充分竞争。一旦产权明确,同样也会产生产权激励机制,使得产权主体各参与者实现最大化利益,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在股票市场上,由于企业业绩不佳和经营不善的公司股票一般都会被投资者抛弃。在其他要素市场上,产权对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是一样的,产权则是竞争形成的最根本,资本市场的竞争促进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可以说产权是资本市场上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原因。
充分竞争市场提高了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在资本市场上,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竞争上,进而会发生资本市场价格的波动,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影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资本市场的竞争有广泛的、多层次的各市场参与主体,也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层次与规模,以及市场竞争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资源配置的效率;从金融资源供给的形态上来看,市场上有多样化的、广泛的参与主体,有更加充裕的资源供给与更多的投资者,形成供给方的竞争市场;从需求方面形态上来看,多样化的、广泛的参与者表示有更多的资金需求以及更多的筹资者,并且形成需求方的竞争市场。同时,资本市场的竞争代表市场上有更多的金融工具可供选择交易。资本市场充分竞争的实现条件是必须有大规模的、多结构、多层次的金融工具,这些工具也是资本市场竞争直接带来的结果。多层次的大规模金融工具给各参与主体提供了获利的大量机会,不仅可以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而且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参与主体参与交易,因此,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资本市场的竞争体现了政府监管机构职能的准确定位。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灵魂,只有在资本市场运行平稳的情况下,才能使得整个经济协调统一发展,才能形成公正、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资本市场的高效率。
(二)信用对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影响作用机制
信用是影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社会信用的缺失直接造成交易秩序的混乱,导致交易过程中的出现的假冒伪劣行为以及违约行为和不守信用的行为产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也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制约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行,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股票市场配置效率。一般来讲机会主义往往是带有犯罪性质的,并且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从资本市场上看,机会主义行为最为突出地是表现在券商、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以及中介机构运用各种方式手段,机会主义行为往往会制造出虚假信息,目的是欺骗中小投资者,因而使得股票市场上有逆向选择行为与道德风险行为发生,破坏资本市场上资源配置优化机制。
上市公司投资者的逆向选择行为与配置效率。从信息对称程度上来看,上市公司作为人一般知道自己公司是好是坏;而投资者作为委托人不知道上市公司是好是好坏。在人与委托人博弈的过程中,无疑就会发生逆向选择问题。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有欺骗行为的信息的发生,因为这些信息产生使得股票市场上的信息失去了应有的信号甄别与传递作用,最终,导致投资者选择的意愿是绩差股而不是绩优股。因为政府行为对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影响很深,造成购买了绩差股的投资者会产生有一种预期的心理效应,都会认为政府往往是不会让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上退出,因而就出现了很多的企业重组,随着重组的发生表示着股票价格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与潜力,投资者并不会担心自己购买了不良公司的绩差股票。有了这样的心理预期,就强化了投资者选择绩差股的主动偏好性。使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出现逆向选择的行为,这种行为即被人们解释为股市的“劣质股驱逐优良股”现象。
上市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与道德风险。当投资者拥有了上市公司的股票成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后,道德风险问题的讨论就转向了另外一个层面。在上市公司成功发行股票并且筹集到所需资金后,掌握了主动权。此时,上市公司人可能做出以下行为:一种行为是严格按照招股说明书上的要求履行承诺与责任,合理安排利用筹集资金,维护公司合法地正常经营,保证实现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正常的、预期的行为,也是对上市公司完善、规范的基本要求;其他行为是可能违背招股说明书上有关条约,把上市公司所筹得的资金挪用等。这也是机会主义产生的典型道德风险行为。相反,股东只能通过上市公司的公开披露信息被动地了解其经营情况,而没有更多的途径来获知上市公司真实的投资过程。再加上国有上市公司的产权往往是不够明晰,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造成管理的内部控制,极易产生内部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经营的整体行为。大多数的上市公司筹得资金以后,并没有把上市筹得的资金用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在上市后其经营业绩并未转好,有的甚至面临退市和走向亏损风险。一直以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行为,使得股票市场最终的“担保人”是政府,股票市场的所有损失与风险都将由政府来埋单。
(三)寻租对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
从资源配置上看,寻租从全新的角度对经济学提出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首先,从研究的角度上看,寻租行为从生产性活动延伸到了非生产性活动,即是所谓的寻租活动。从寻租行为上看,资源配置效率不单单体现在生产易过程中,也存在于非生产易行为,对资源配置有效性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第二,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政府行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来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顺利运行,即政府充当了调节者的角色,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寻租理论是把政府作为经济行为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的角色,政府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而权钱交易则表示了政府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特点,也即是“政府失败”的重要原因。这种复杂的经济行为凸显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复杂性,降低了我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第三,寻租理论区别了两种行为寻租和寻利的方式,也区别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积极地寻利竞争与资源配置消极地寻租竞争行为活动。总体来看,寻利竞争是通过更多地竞争行为牟取一定的利益,有利于经济资源实现有效合理、高效地配置。
在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一般经济都表现出很多的获利机会,对经济主体而言,变迁的方式不同所代表的利益的手段及获取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制度变迁方式是由市场主导的,其变迁过程中政府干预的程度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一般市场参与者都是为追求一定的生产性利润而参与竞争的,而经济制度的变革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力量而进行的变革,因此,非生产性赢利的机会就不存在,寻租问题也就不会发生。如果制度变迁方式是强制性的,政府就会对经济进行过度的干预,就必然导致产生很多的通过非生产性手段方式就可以获得的获利机会,与此同时,也导致了经济行为中利益团体和个人寻租行为的发生,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
在市场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一般纵容或侵犯对参与经济主体的产权,并没有对产权实施有效的保护手段。塔洛克说,“政府的权利与其说是被用来保护个人权利免遭伤害,倒不如说是被当作侵犯个人权利的一种工具;政府与其说是利用权利以及税收来提供社会公共产品,不如说是其利用权利来牺牲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在政治上给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提供该影响人所希望的全部私人产品”。 实际上,寻租行为是一种产权的再分配行为,是对他人财产权的侵犯与剥夺行为,寻租行为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也是对全社会财产的剥夺。创租是通过某种管制措施来掠夺他人财产的行为;抽租是通过威胁、强迫等手段来剥夺他人财产的行为;垄断则是以财产转移的方式剥夺他人财产的行为。政府的创租行为和抽租行为是“政府失灵”的重要因素。
政治市场对经济制度变迁具有重大的影响。寻租行为是政治市场交易的参与结果与主要内容。一旦寻租行为被选上,政府官员和议院就会从事政治活动,以及根据自己与所代表的各种利益团体的需求,并且许诺从事政治活动和所代表的政治愿望,也会尽量满足选举人的某些利益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投票人为了获得未来的某种相关利益,会对可能当选的被选举人提供相关资助与支持;另一方面,被选举人为了当选而需要资金支持和资助,也会做出一定的承诺;与此同时,被选举人也会借助自己的政治权利和地位为当初的支持者与赞助者谋取一定的利益。其寻租行为的结果反映了政治市场对经济制度变迁过程的影响,所以,也酿成了在经济制度变迁过程当中大量的资源浪费。
在政府干预过度行为下的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与寻租行为。相对于对融资者来说,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当前,大多数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都是通过发行股票这种方式来进行的。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本公司的股票发行上市,会采取各种方式与措施,甚至有些手段是违法的;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能够达到增资、扩股与配股的目的,往往采取一些造假蒙骗的行为来欺骗众多的中小投资者;另外,有些上市公司还会采取坐庄或者进行恶意炒作股票的行为,造成价格非正常波动的态势,在不正常的价格波动中谋取暴利。所以,这也是资本市场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股市一般都是国有企业筹集资金,是一个无风险资金的场所。所以,这也是中国股市 “寻租”场所最严重的主要原因。
四、资本市场对企业家的监测和筛选机制:价格机制与接受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制约作用的体现一般企业家需要一个完整的市场,即需要有完善的资本市场、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与市场外部条件相互机制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这些外部条件并不是十分完整的。这就有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结构转变为企业家内部人控制的方式。因此,市场外部条件对资本市场企业家的监测机制、约束机制以及筛选的相互作用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资本市场是股票投资者与公司股权相互交易、相互转换的场所。股权投资者不能直接要求撤回其股权资本金,股权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并不能退出公司,因为单个股权出资者如果对资金需求有一定程度影响时,股权出资者将会面临内部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也面临着由于公司管理效率较低的投资风险和市场风险。为解决这一矛盾,因此,衍生了资本市场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资本市场的运行从表面上看是指证券与资金的相互之间继续流动,实质上是为个人投资者提供风险转移与重新配置资产的渠道。资本市场功能的客观的监测和检查提供了外部机制。首先,正确评价和反映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绩效;其次,一种内在的机制促使企业家其所控制的资源和最终转移到企业家素质上。
在资本市场上价格机制是通过股票价格波动趋势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等变化,体现了企业价值的高低,也间接反映了企业家的水平与能力。实际上,利用资本市场价格机制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投资者筛选与约束的作用关键在于企业家制定的内部股票定价机制。因此,股票价格的判断依据不仅仅是局限于创业者提供信息来判断,相对于出资人来说,为公司的经营状况提供了参考信息依据,同时,也为投资者和企业家的利益责任发生内在冲突,使得企业家不断实现内在机制。资本市场对公司的定价机制可以补偿投资者在企业家监测信息方面的劣势。如果股票定价机制有效,形成的价格泡沫将会缩小,同时,股票价格也能反映市场参与者和企业家自身的能力,以及企业家对股票价格的估计程度,通过单一的价格而不是出资人收集的信息来综合判断,因此,大大地节约了投资者信息成本
在资本市场定价体系完全有效情况下,通过股票价格能够真实反映与会者通过收集信息对公司未来的价值和目前状况的评估与判断,体现了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股价盈利能力的评价。投资者将股票市场价格并依据企业家提供的信息来比较与判断,找出公司经营管理业务上存在的种种漏洞,并消除这些漏洞,以此发现企业重组的机会。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股票价格与其得到的报酬相互挂钩,其目的是通过股票期权约束与激励企业家。目前,这种模式已成功运用于美国资本市场。当然,采取股票期权的方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可以选择不投资资本,因此没有风险;二是企业家具有内部信息资源优势,可以获得公司披露和未被披露的信息,影响股票的价格,并且灵活机动行使股票期权;三是企业家可以获得期权收入,并且实施机会主义行为,促使股票价格上升。
在资本市场定价体系不完全有效情况下,尽管公司股票价格对投资者的公司治理现状以及未来的评价都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评价和现实往往会存在有系统性误差,所以,促使股票价格信息失真行为。如果完全依靠股价与绩效来评价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导致出资者犯下严重的错误。
接管机制的作用与股票收益证券和支配的双重特性是分不开的。一是产量特征,即发挥剩余控制权,二是安全功能,即股票持有人有权控制上市公司行为,并能够影响上市公司政策行为。而对接管机制来说,如果企业在经营管理不善时,投资者的利益是由一个或多个股东出资者利益联系在一起,投资者通过收购股份和表决权获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事实,可以由出资人以及自己的继承人或者另聘其他的企业家来进行控制,从而造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上投资快速贬值。通过接管机制,就完全可以控制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与道德风险,全力以赴确保投资者股权。
从敌意收购方式上来看,表面上看来好像是不同利益的公司之间在争夺控制权,而实际上是企业家和出资人之间矛盾激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出资人运用金融手段保护自身利益实施企业家的监测和筛选过程以及金融监督部门执行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表面上看,尽管敌意的接管目标公司承诺已经不再向股东发起敌意收购行为,但这也会遭到目标公司的极力反抗。在双方反复争论的过程中,利用经济资源优势作为依托挂钩,如果成功挂钩,目标公司将会面临重组的结果,同时,也造成大量失业,并且损害公司长期人力资源成本,而研究开发和销售网络长期发展是不利于本公司的。敌意收购通常是指内部治理结构发挥作用而具有的外部条件,是保证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经济体制,是出资人约束企业家的一种工具,它的直接行动是提供了更多的发现市场机会,创造出创业人才来代替原来的高管,这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还可以提高投资者的财富;其间接影响是指企业家人力资源成本的贬值,以及未成为收购目标公司的企业家采取措施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目的是避免成为受害者的敌意收购。另外,企业家可以在控制和占有租金直接转移到投资者手中,改善股票红利,以增加投资者财富。因此,敌意收购的监测、筛查对企业家和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与此,金融中介将运用一定的手段,并通过检查与监测企业家的功能。
接管机制的第二个方式是积极股东行为。它将被改造成正负股东和措施的行使过程的控制。在美国,该方法在资本市场首先得到了发展,其主体是机构投资者。因为个人股东一般受资金限制,只能买一个公司少量的股票,所以造成企业家缺乏热情和积极性。虽然机构投资者拥有很大的资产,且其监管成本与匹配的收益性也很好,相比个人股东来说,能够更为积极监督企业家。通过市场上股东积极行为,不但可以促进改革治理结构目标公司,还可以为股票市场的长期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更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有效监测及筛选出真正的企业家。
五、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对策及建议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得出: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的不完善是资本市场配置效率难以提高的最重要原因。所以,导致非市场性的资本市场交易行为直接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扭曲作用。
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产权结构与制度环境。要使得产权结构和制度环境完善,就必须重视市场经济行为中的各种相关利益关系,从“理性的经济人”出发,实施积极适度的激励约束机制,获得与实际投入相符的经济回报;通过法律约束在经营过程中“非理性经济”行为,因此,法律手段就是最为重要的手段。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造成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的最基本原因是失信行为,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我国社会信用状况也将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在加入WTO以后,资本市场上的种种失信行为严重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与国际化步伐。在当前,在资本市场上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表现市场参与者的知识观念与信用意识的缺乏。
发展创新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资本市场发展的生命主线。主要表现在:实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积极促进上市公司融资手段多样化; 推进现货市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发展;多层次的现货市场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市场(即OTC市场)等;推动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均衡化发展;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如国际板);以及资本市场发展带来衍生性的影响:资本市场发行制度和交易制度改革、PE/VC市场发展、产业整合、定价权与话语权等问题。因此,建立全部流通的资本市场,是实现资本市场的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强化资本市场法律约束与规范政府行为。法律就是实现转变的最有效的一个工具。政府行为就是政府对资本市场过度干预行为,因此,政府干预行为也是造成我国资本市场严重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从资本市场来讲,要减轻政府干预行为以及政府管制对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影响,首先就是要对政府的角色在资本市场上重新定位,必须重新界定政府在资本市场中的活动范围与内容。
六、 结论
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后承上启下的最重要一年,也是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实施阶段重要的一年,同时,又是我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一年,因此,必须要发展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努力推进各项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互动发展,形成有效的资本市场体系。有效的资本市场及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体系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转型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起着重要性的作用。
完善和改进资本市场监管机制。资本市场发展的最新变化趋势是向成熟的资本市场转型,市场化将成为未来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步伐,为投资方和融资方提供有效融合的平台,增强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投资者缺乏信心的投资渠道。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管理水平,增加资本市场透明度,保护市场投资者利益机制,发展机构投资者以提高其投资理财的服务能力,公共参与制定战略性的制度设计目标,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稳定、有序循环良性互动发展,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涛.中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韩立岩,王哲兵.我国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与行业差异[J].经济研究,2005,(1).
[3]胡宗义,宁光荣.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岳正坤,王高.我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探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
[5]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课题组,渣打银行国际化经营历程与实践[J].国际金融,2012,(7).
[6]郭梅亮,徐璋勇.商业银行净利差决定因素研究的进展与评述[J] .国际金融研究,2012,(2).
[7]姚宇惠,韩伟,邹平座.中外股票市场收益率相关性分析及其影响路径分解[J] .国际金融研究,2012,(5).
[8]曾俭华.国际化经营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2012,(1).
[9]芦峰,刘维奇.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基于储蓄新视角下的网络DEA方法[J] .中国软科学,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