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范文1
客观认为,股指期货必须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使中国资本市场完成从“单边市场”向“双边市场”的过渡,所谓双边市场,就是投资者不仅可以通过价格上涨盈利,也可以通过价格下跌来盈利。股指期货推出也使得对冲交易在中国得以产生。对;中交易作为一种低风险、中高收益的交易方式,可以有效化解风险,对整体市场和投资者都有益。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从成熟市场来看,其资本市场都是由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组成,不同层次的市场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反观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基本上是上海和深圳两家场内证券交易所“一统天下”,其他层次的市场极不发达。
从最近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进程来看,创业板市场是目前的关键点,也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点。2007年,创业板市场曾经呼之欲出,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最后没有成行,2008年估计会成为现实,而且,就创业板而言,我们认为应早不应晚。
公司债券市场的崛起
2007年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2007年]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作出了“在稳步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的决定,提出“债券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要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加快形成集中监管、互通互联的债券市场。”同时决定由证监会主管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交易。证监会接手公司债管理后,迅速制定了公司债券管理规则,并于2007年9月底发行了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长电债。公司债的推出成为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将推动整个公司债券市场格局发生变化,也将推动公司债券市场在中国资本市场版图中的强势崛起,这种崛起在2007年拉开了序幕,2008年将得以真正开始。
大机遇的到来
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范文2
资本市场不仅是―个长期资金的融通场所,一个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而且也是现代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影响资本市场的因素很多,但资本市场的会计问题是―个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资本市场归根到底是一个产权交易的场所,它所体现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产权关系。所以,作为天然肩负对产权主体保护责任并对产权进行界定,计基、记录、报告和控制d 会计就是一个核心以上资本市场的会计问题也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一 会计的发展是资本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资本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包括: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与规模、信用制度的成熟程度以及产权制度优劣与否。一个优良的产权制度必然要求具有两方面的保障基础:一是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对产权进行保护;二是有与之适应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控制体系来保障。作为产权关系集合体的资本市场更是这样。世界早期资本市场之所以产生在14~16世纪的欧洲而不是产生于明代中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当时的欧洲发明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复式簿记。
二 会计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相互影响
资本市场与会计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会计为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信息和管理保障;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复杂的产权关系又为会计拓展领域和完善方法理论体系提供了环境与条件。会计的发展必须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当会计适应于资本市场发展时会计就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当会计不能满足资本市场发展需要时,资本市场的运行就会失常,甚至危及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市场的制度和管理创新始终比较活跃,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市场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并产生了金融市场证券化、证券投资法人化、证券交易多样化、资本市场自由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新特征。这些新特征都对会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会计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则相对滞后,未能很好地满足资本市场的创新需求,常常被指责为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障碍。因此,加强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创新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就成为每一位会计人的责任。
三 当代中国资本市场的会计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的会计问题首先是一个会计认识问题。没有先进的会计理论与技术就不可能实现会计的目标口然而不少人对会计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仅限于“核算”与“监管”等基本职能只重视其对产权真实、可信地反映,而没有上升到如何提供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和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会计监管的高度,只重视对会计的事中和事后监管而没有发挥会计的预测功用,只注重引进西方会计方法理论体系而不注重自身的创新。不纠正这些不正确的认识观中国的会计将难有大的发屁
中国资本市场的会计问题又不独是一个会计问题更涉及到资本市场业务和管理的方方面面。要保障资本市场有效运行就必须真正了解资本市玩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较短相当部分会计工作者,甚至一些主管领导和知名学者都对资本市场缺乏了解,这使会计的视野常常局限于会计本身,对问题的探讨也是就事论事缺乏前瞻性无法敏锐地捕捉到资本市场最新的变化及其所体现的本质和规律。故,要解决资本市场的会计问题,必须先成为资本市场的专家。
中国资本市场的会计问题也不独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长期以来中国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这一政治化定位使得会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自身运行的轨道,导致了资本市场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监控失常从而最终影响了资本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近年,这一定位虽有所弱化,但影响依然。因此,要保证中国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会计监管的及时、到位,就必须彻底摒弃这一不符合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忽视资本市场其他主体的错误定位,还资本市场以本原。
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范文3
2016年8月,贵阳银行成功登陆A股市场,贵州沉寂5年之久的A股“上市荒”被打破;12月,永吉印务、贵广网络两家企业相继上市。
回顾公司发展历程,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岚说,贵广网络的成长之路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良好的发展环境、顺畅的体制机制、坚持不懈的创新创优。
贵广网络的上市之路,其实也是贵州近年来不断壮大的资本市场和不断向好的政策环境的真实写照。
随着资本市场逐渐盘活,贵州也迎来“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开门红”。
截至2016年末,全省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共79家。其中,境内外上市企业2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1家,2016年分别新增5家和15家;新天药业、威门药业等10家企业进入IPO排队或辅导阶段;全省直接融资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737亿元。其中,股票融资155亿元,债券融资2363亿元,同比增长199%,位列全国第3位,西部第1位。
多元资本市场盘活经济动力
“贵州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最大的短板在资本市场,最大的潜力也在资本市场。”1月5日,在贵州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大会上,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秦如培说。
“强大的资本市场是推动经济转型的‘加速器’。”贵州省政府金融办主任李瑶认为,资本市场不仅为企业拓宽外部融资渠道,改变以往单纯依靠银行贷款的局面,也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企业并购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
对于“贫困县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贵州而言,资本市场的活跃与否,直接关系到数千万贵州人的生活水平和数百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贵州不缺好企业,只是过去对资本市场认识还有盲区,一些优质企业错失了对接资本市场实现自身做大做强的机会。”贵州省证监局局长杨光坦言。
2016年,贵州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开展了历时两个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彩贵州行”系列活动,挖掘贵州企业潜在价值,积极培育上市企I,激活贵州区域经济活力。
与此同时,贵州大力加强地方资本市场机构建设,一批地方法人证券机构和产业发展基金纷纷涌现:海际证券迁址贵州;华创证券并购重组;旅游扶贫、大数据、大健康等产业基金有效募集;地方资本市场规范发展,服务企业。
截至2016年末,贵州通过发行私募债、供应链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为中小企业累计融资450多亿元;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836家,三年来累计为企业融资364亿元,逐步成为贵州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
作为贵州从战略高度为经济发展谋定的良方,“引金入黔”工程也不负众望,正丰富和完善着贵州的金融体系。
2016年底,16家证券公司在贵州设立分公司,新增华融、九州、广州、中泰、申万宏源、中邮6家证券分公司,正在筹建的联储证券贵州分公司即将开业。同时,贵州股交中心实现市(州)全覆盖,为市、县企业融资和挂牌服务创造了必要条件。
“绿色通道”为企业上市保驾护航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对发展经济的作用明显。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经济总量、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位居贵州第二的遵义,不仅有一批“三线”建设时期扎根的大企业,还有一批质地优良的中小企业,贵州茅台、红色旅游品牌更是享誉中外。
但长期以来,遵义资本市场上仅有贵州茅台、天成控股和贵绳股份3家上市公司。2004年5月,贵绳股份首发上市12年来再无IPO新增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遵义企业截至目前暂无身影。
转机出现在2016年。
这一年,贵州出台8条举措,为全省企业开起上市发展的“绿色通道”。
“企业登记注册一律实行‘一窗受理’、‘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流程标准,并提供全程无偿代办;对协助贵州引入拟上市企业的证券、基金公司相关团队给予奖励......”8条举措在政务服务、资金支持、专项奖励、要素保障等方面大力支持企业上市。
遵义市副市长吴建辉表示,2016年,遵义市抓住贵州“绿色通道”政策机遇,按照“重点引进一批、存量盘活一批、并购重组一批、支持培育一批”的工作思路,实现全市企业上市挂牌工作跨越式发展,新三板挂牌取得零的突破,6户企业实现新三板挂牌,挂牌企业数排全省第一。
随着“绿色通道”的好处凸显,一大批本土企业正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作为贵州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唯一一家本土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中天城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1994年上市以来,经历多次调整,发展势头不减。
“十二五”时期,中天城投以年均40%以上的增速迅速增长,2015年实现营收154亿元,总资产超554亿元,净资产超130亿元,支付各项税费超30亿元,成为贵州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营控股集团。
中天城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谭忠游说:“中天城投将充分利用贵州资本市场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机遇,积极推进下属物业板块和康体板块实现新三板独立上市,形成贵州本土金融体系。”
加强直接融资比重助推后发赶超
由于受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银企信息不对称和企业自身发展局限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贵州本土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意识不强,企业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偏高、融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
从经济增长结构看,投资拉动是贵州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方式。如何发挥和利用产业资源优势,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本,是贵州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要任务。
专家表示,推动贵州经济后发赶超,需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而从国际经验来看,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通过资本市场进行配置,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全球金融体系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当经济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阶段,直接融资体系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定价市场化和服务多层次特性,使其更有利于推动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
2016年,贵州直接融资首破2000亿元大关,但就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而言,贵州的融资结构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秦如培表示,贵州将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和比重,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稳步增长,推动上市公司再融资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引入保险资金,为贵州重大基础设施等民生工程和重点工程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范文4
2014年7月30日,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修改。此次修改既实现了公允价值在法规上的一致性(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也标志着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进一步规范。有别于传统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凭借其高度的市场相关性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在金融市场高速发展的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取代成本计量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定义的重新规范为契机,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出发,对公允价值的界定、本质、实务和应用层级角度进行分析。
1 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历程
根据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会计理论基础可分为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是成本价值的理论基础,旨在为资源所有者如实报告资源管理者的委托责任履行情况,服务主体定位为特定人群,起源背景为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壮大。决策有用观是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旨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作出正确决策的信息,服务主体定位于市场参与者,并依托于资本市场的深化而逐步推广。
资本市场深化的突出表现之一为股权的高度分散性。资本市场越发达,股份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小,股权更广泛的分散于众多的市场参与者(投资者)手中。由此,公司所有者的关注点更倾向于其所持资产的变现性,即投机性需求。历史成本计量方法的局限性逐步显现:一方面,其服务主体定位于公司所有者,不能满足众多市场参与者做出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以初始入账价值为计量基础,具有强稳定性但市场相关性较差,难以满足资本市场的需要。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公允价值应用逐步发展起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公允价值计量思想的萌芽时期。1953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第43号研究公告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对于以非货币交易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进行定价。这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首次出现在正式文件中。此后,在以美联储和两大派系的激烈争斗中,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缓慢:SEC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力推公允价值计量;美联储代表银行家的利益对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秉持审慎态度。
八九十年代是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黄金时期。八十年代,在美国储蓄贷款危机的爆发以及九十年代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异常火爆的大背景下,FASB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使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同时建议应用于企业抵押贷款和可转换债券业务。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是推动公允价值发展的重要力量。80年代,国际会计准则首次将公允价值应用于非金融工具领域。
我国社会环境与经济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公允价值应用起步较晚。1998年,《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首次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应用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为公允价值。当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债务转增资本时,债务人应以公允价值入账。”其后,公允价值的应用逐步扩展到投资、非货币易领域中,并且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租赁的相关准则也对公允价值有所涉及。由于当时我国资本市场上不完善,市场活跃度较低,公允价值运用的可验证性较差。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价值的会计应用出现了短暂的停滞。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列为五大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并轨趋势。
在《基本会计准则中》,我国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分为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三个层级,有17项具体准则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中,对企业影响较大的具体准则有: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合并。
2 公允价值的定义
我国最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美国会计准则将其定义为:“当前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发生的清偿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将其定义为:“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
公允价值定义的国际趋同性,公允价值的确定是从市场参与者角度而非报告主体来确定的。从定义的限定条件来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市场参与者”的范围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更为客观,避免了交易双方的不适当选择而产生的操纵交易价格的情况,突出公允价值的公平性:市场越成熟,越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市场越能保证交易价格在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性,从而交易价格越接近公允价值。
3 公允价值的本质
对公允价值本质的讨论,目的在于论述公允价值成为会计计量属性的必要性。与其他会计计量属性相比,对公允价值的本质的理解有四种观点:狭义独立计量、复合计量、目标与手段、标准尺度。后两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不属于计量属性,而只是作为其他计量属性的一种约束和目标而存在的。
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支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的存在。狭义独立计量是指,公允价值是并列与其他计量属性存在的一种会计计量方法。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并列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的第五大会计计量属性。复合计量则强调,公允价值对于除历史价值以外的其他3种计量属性的包含关系。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参与者(参考市场)在计量日的脱手价值(确认时点)的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在各方面都拥有更为明确的规定。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需要通过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等估计方法确定;完全竞争市场上,公允价值就等于现值。
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范文5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资本市场;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9-0084-02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大股东有巨大的收益却没有相应的风险,而中小股东有巨大的风险却只有较小的收益,违背了收益与风险匹配性原则,从而使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资本市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股权分置改革本质上是从制度层面上“再造”中国资本市场。
一、股权分置改革及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特殊问题,2005年4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使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长期以来利益分割的局面得到纠正,理顺了市场定价机制,从制度上消除了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对于恢复资本市场功能,并由此推动资本市场全方位改革具有历史性意义。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按融资方式和特点,可分为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以沪深两个交易所为核心,二级市场发展迅猛。交易品种从单一的股票逐渐发展为以股票交易为主,包括债券、投资基金、可转换债券以及权证等多种金融工具。但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相对落后,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差距还很大,特别是企业通过股市所筹措到的资金比例还较低,与庞大的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相比尚微不足道。因此,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功能发挥得还很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1.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将得以恢复和完善
资本市场的资产估值功能将逐步恢复并完善,资产价值将从账面值过渡到盈利能力,“净资产”这样的财务概念将从资产估值的核心指标中慢慢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能力。资产的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推动存量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重组、并购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在股权分置时代,人们常说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投机市”、“炒作市”,人们重视运用“净资产”这样的财务指标来评判资产价值的高低,因而有资产转让不能低于净资产这样的规定。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产估值的核心理念将从“账面”转向“市场”,将从“过去”转向“未来”。从资产估值的角度看,“净资产”这样的指标将不断淡出,持续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和未来现金流等将成为资产估值的核心变量。
2.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将得以改善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被严重扭曲。由于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导致了两类股东的收益函数是不同的。就非流通股股东而言,其收益主要来自于对流通股股东的高溢价发行,并且这种收益近乎是零风险和零成本的,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了绝对偏好外源式股权融资、“排队上市”、不断增发配股等怪现象。对流通股股东而言,由于很少能取得公司的分红派息,其收益主要靠二级市场的差价收入,再加上股市流通盘较小,使得我国股市曾一度出现股价虚高,泡沫严重。股权分置改革将从根本上消除两种股票之间的差别,实现两种股票的“同股同价同权”,进而使得两类股东有了共同的利益平台和收益函数,那就是共同关注公司的经营状况,获取由公司良好业绩所带来的分红派息和二级市场收益,这将大大消除上述投融资功能的扭曲,使得资本市场正常的投融资功能得以恢复。
3.资本市场有效性得以提高,市场化趋势更加明显
市场对实体经济反映的敏感度会有所提高,“政策市”的烙印会随着市场功能的完善而慢慢淡去。股权分置时代,资本市场的资产价值变动与实体经济变动基本上没有什么正相关性,甚至是相反变动的关系。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会得到改善,从我们对成熟市场国家研究得出的结论看,资产价值的增长速度在最近20年中实际上是快于实体经济成长的。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也会慢慢地呈现出这样的成长特征。
4.市场投资理念发生重大转变,股票投资价值得到提升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由于流通盘较小及投资者获利渠道单一,股价较容易受到投机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地反映实体经济运行情况,两者经常出现运行不一致甚至背离的情况。“价值投资”等投资理念很难深入人心。股改后,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对市场的预期和股票市值的影响将逐步加大,“价值投资”、“以市场预期为导向”等投资理念将越来越多被市场所采用。使得我国市场从投机和坐庄盛行的局面转向以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为主的投资方式。股改中随着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平均每10股送3股补偿标准的实施,送股产生的“除权”效应使得股价总体水平得到了合理回归。改革后市场总体市盈率水平出现明显下降,大约在14~16倍之间,这将有助于提高当前股票的投资价值。
5.股权分置改革推动资本市场进行制度创新
股改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在交易产品、交易制度还是交易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许多创新及留下了许多创新的空间。在交易产品方面,权证的推出是重大的创新,目前,两市共推出了20只权证产品,帮助十几家公司完成了对价的支付。在交易制度方面,权证交易中率先实施“T+0”回转交易。在交易方式上,金融创新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千多家上市公司通过“送股、派现、送权证、送认股权利、差额补偿、缩股、回购、资产重组”等形式组合成13种金融创新方案来完成对价。
6.资本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更加鲜明
股权分置改革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对法律法规及各项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将加速向市场化发展模式转变,而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意味着更多的经济决策将由市场微观主体的相互博弈过程来决定,因此,市场将更加需要更多的法律和制度建设,而同时,市场的发展也对相关政策法规和市场规则的公平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培育我国资本市场的策略
1.有针对性地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市场监管
首先,要积极应对出现的新变化。一方面,在新的市场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呈现出新的特点,增加了监管难度;另一方面,国际资本的参与和市场创新也带来新的监管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积极研究和适应市场环境的改变,不断改进监管理念、监管模式和监管内容,为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有机结合信息披露和行政审批的监管方式,并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深入,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
制度建设,加大信息披露监管,探索推进信息披露监管创新,增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透明度。同时,逐步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一个科学和有生命力的监管体系应该包括监管部门的监管、自律组织的自律和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随着市场的发展,行业自律组织的自律监管以及市场参与主体本身的内部监督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逐步与监管机构的监管组成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2.加强前瞻性研究,探索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
我国资本市场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以市场化改革为契机调动市场各个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市场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在总结和探索资本市场发展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强前瞻性研究。经过一系列改革和制度性建设,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市场机制逐步理顺,这使得我们有条件和有可能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回顾我国资本市场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总结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经验,探索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律,对我国资本市场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国际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作出中长期规划和展望。继续推进发行制度改革,完善A+H模式,进一步提高融资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开拓空间。
3.进一步简化各种行政审批程序,大力推动市场创新
积极营造公平、竞争和有效的创新环境,在风险可控、可测、可承受的前提下,培育市场创新主体,丰富投资产品和交易方式,不断推出适应市场发展、满足投资者不同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固定收益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从而调动市场积极性,提高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活力。
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范文6
华夏回报率先入港,既有利于吸引境外资金投资内地资本市场,提高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助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同时也为香港投资人提供更加方便的投资渠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于连续四年坐上“赚钱王”宝座的华夏基金来说,无论投资者购买的是其旗下哪一只主动管理方向的股基,2015年都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不过华夏基金并未因亮眼的成绩而固步自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香港。据《投资者报》记者从中银香港了解到,2015年末,华夏基金公司已携旗下老牌绩优基金华夏回报率先入港发售,这是内地第一只直接面向香港市场的投资者发售的基金。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基金成立12年取得了超过8倍的总收益。
“作为华夏回报的管理人,华夏基金公司在17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数业内的第一次。例如,公司是首批全国社保基金管理人、首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境内首批QDII基金管理人、境内首只ETF基金管理人,香港子公司是首批RQFII基金管理人。此次华夏回报作为首只登陆香港市场的基金,又在华夏基金公司的发展历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华夏基金如是说。
2015年下半年,A股市场突如其来的震荡下行,让众多投资者发出了“不亏就已是万幸”的感叹。然而,就在这样的惨淡气氛中,老牌绩优公司华夏基金再次以无可辩驳的数据证明了自身的优秀,旗下纳入统计的17只主动管理方向的股基,在2015年全部实现赚钱,多者高达六十多亿元之多,少者也斩获了三五亿元的业绩。
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对2015年华夏基金旗下运作一年(2015年前成立)以上的全部17只主动股基(包括普通股票型和混合型中的偏股、灵活配置、平衡型,共四类,以下简称“股基”)的“报告期利润扣减当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净额”的统计数据显示,这17只股基该项数据全部实现正收益。
具体来看,包括华夏红利、华夏优势增长、华夏蓝筹核心、华夏行业精选、华夏成长、华夏回报A、华夏盛世精选、华夏收入、华夏回报2号、华夏复兴、华夏平稳增长、华夏兴华A、华夏大盘精选、华夏兴和、华夏经典配置、华夏策略精选、华夏永福养老理财A在内的17只股基,2015年为持有人分别赚钱63.03亿元、48.06亿元、36.11亿元、28.33亿元、27.74亿元、22.06亿元、17.56亿元、17.02亿元、12.64亿元、11亿元、8.54亿元、7.75亿元、7.24亿元、6.45亿元、4.38亿元、4.01亿元、3.51亿元。
另外,华夏基金旗下可比股基2015年有5只产品赚钱超25亿元,有10只产品为持有人赚钱超10亿元。而据Wind数据统计,2015年市场上偏股混合型基金年度利润(该利润并未扣除当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超过25亿元也有41只,其赚钱能力可见一斑。
华夏回报率先入港展示“国际范”
旗下产品在内地市场多年杰出的表现,给了华夏基金推进国际化很大的信心。据记者了解到,2015年12月29日,华夏基金公司旗下老牌绩优基金华夏回报,率先抢滩东方之珠,在香港正式发售。
据一位接近华夏基金的业内人士介绍,“此次华夏基金选择华夏回报率先进入香港市场,向境外投资者发售,既是华夏基金公司在推进国际化方面的一大新举措,也是华夏基金管理层深谋熟虑之举。”
据公开资料显示,华夏回报是一只非常有特色的老牌绩优基金,成立以来曾三次荣膺“金牛基金奖”,并获2013年晨星十年5星评级。它追求年年回报,坚持到点分红,每实现收益达到一年定期存款(税前)利率,即可分红。不仅如此,一直坚持长期、稳健的价值投资理念,重点选择价值相对低估、有较高升值潜力的股票和债券品种进行投资。
华夏回报成立于2003年9月5日,截至2015年12月25日,其净值增长了809.11%,复合年化收益率19.64%,可比肩巴菲特的投资业绩。同期,恒生指数只涨了96.8%,上证综指涨了152.2%。而且几经牛熊周期考验,运行稳健,回撤幅度小。此外,华夏回报十分注重将投资收益及时转化为红利,成立以来共分红72次,是内地分红次数最多的权益类基金,被投资者誉为最“慷慨”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