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的现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温室效应的现象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1

错误现象之一,拼写错误。这是最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也是极易出现的错误。这可能是标牌制作者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没有学过英语,觉得英语少一个字母或多一个字母,有无空格都无所谓。如在某邮局,我看到“general service”被写成“general seryice”。在某高校校园有一个标牌汉语是“环境是生命,文化是灵魂”被写成“circumstance is life,culture is sou.”我们暂且不说翻译是否正确,用词是否得当,单是拼写在一个高校校园里,绝不能让这样的标牌长久地矗立在那里。再如“taxi”这个字在出租车上居然被一个标志所隔开补写成了“ta xi”。但正是这些不经意间犯的错误给外国游客留下极差的印象。

错误现象之二,语法错误。出现这类错误主要是因为翻译标识语的人员对英语不慎了解,机械翻译,无视英语语法规则。如候车室的问询处被写成“Information Desk”(信息台、服务台),而在欧美国家,通常只用“Information”(信息、问询处)就可以了。在某广场一牌子上中文是“与世界对话”,英文标识却是“AND?WORLDDIALOG”,“小心落水”(CAUTION!WATER)却被翻译成了“BE CAREFUL,FALLING WATER”。这简直就是人们常开玩笑说的“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再现。是逐字逐句翻译的结果,令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更不明白的“Chinglish”。

错误现象之三,语用错误。语用错误是指拼写和语法都正确,但不符合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是“小心碰头”的英文标识语,我见到过如下多种英文表达方式:(1)Carefully meet,(2)Meet Carefully,(3)Attention your head,(4)Pay attention to your head,(5)Look out head,其实这样的标识语会让本土人很费解。以上所有翻译都不正确,第一句和第二句中的“meet”与“碰头”毫无关系,而第三句中的“attention”在这儿的用法不当。与“attention”相关的短语有“Pay attention to”,然而如果外国人看到“Pay attention to your head”这个短语,就会想,我为什么要注意我的头呀?这种翻译给人以奇怪的感觉。再看第五句译法“look out”这种译法也不对,因为它根本没有起到提示的作用,乍一看上去,他们会想,我到底想小心什么?根据英语的习惯用法,“Mind”这个词用“提醒某人什么事的意思”,所以这个标识的正确译法应为“Mind your head”。

又如我看到的“注意安全”的几种错误译法:

(1)Pay attention to the safe,这里完全用的是汉语的直译,没有考虑“注意”和“安全”之间的关系,而“safe”也不应该用形容词,而应用名词形式,“safety”。(2)Attention security,这里“安全”一词虽用了名词形式,但也没有正确考虑“注意”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其实这里要大家注意的根本不是安全而是危险。(3)Be careful of safety,也是错误的。而正确的译法应为“Caution danger”,在英语标示语的翻译中表达“小心”“注意”的意思时常用的是“caution”、“watch”或mind等,常见的有“小心地滑”要用“Caution!Wet floor”。

错误现象之四,用词错误。导致用词错误的原因很多,如对原文理不太理解或对所翻译的物体不太清楚,或是因为翻译者没有深层次地理解某些表达的内涵,只是肤浅地照其字面意思翻译,都会造成在翻译过程中的用词错误。如在翻译“桥”这个字时,不能统统译为“bridge”,因为“bridge”单指水上的桥,假如要我们所做的标识语指的是城市重要交通交汇点建立的上下分层的多方向行驶互不相扰的现代化陆地桥,英文应该是用“overpass”或“flyover”。所以我们在市内所看到的“人民桥”、“学府桥”等,下面的英文用“bridge”都是错误的。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2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 问题 思考建议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可见一斑,但就目前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看,问题还是有很多,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上不重视(“高考”杠杆直接定性为副科),其次表现在师资缺乏、素质缺乏,导致城乡、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一、观念错位,培养目标错位,课程结构不合理

目前,音乐课基本能正常开课,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被挤占为每周一节,到了初、高中阶段,很多学校将音乐课从课表上直接抹去。而大学阶段大学生尽管喜爱音乐,却普遍存在着知识贫乏、基本素养较差的现象。从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上讲,一方面认为在学校里只要上好语数外就行,至于音乐根本不用去理睬,因为这对于考大学没有帮助。另一方面,就是恨不得把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为独奏家,两种极端,没有一种是理性的,在根本上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考虑。除此外,学校音乐课不被重视,可上,可不上,学校里不需要专业音乐教师,即使有,课很轻易被主课强占,只能兼职做其他事情,其结果就是导致音乐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因为中小学不需要,所以,很多毕业生被迫转行,这种现象在中小城市普遍存在,更别提农村了,这就是观念上的错位,导致了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培养目标的错位,最后影响了学校的课程结构。

二、地方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及学生的定位不准确

高师音乐教育应该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来实现教学目标。可是,目前地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培养现状与设定的目标之间却存在着偏差。

(一) 教师定位不准确,对基础音乐教育深入调查与研究不够

作为音乐教师,对专业的不断追求没有错误,但不能忽视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因为高师教师比专业的音乐学院的教师还要多一个职责,那就是不仅要教会学生音乐的技能技巧,还要“蹲下来”与学生研究怎样把这些技能技法,用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方式传授给刚入门的小孩子,让他们也成为音乐的兴趣爱好者。因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将来大多要面对的不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是懵懂的孩子。所以高师的教师要两手抓,两手都不能软。

(二)根据需要设置课程

我们的基础教育需要的是能在一线授课或排演一些节目的教师,所以,高师必须首先给所教的学生准确定位,不能还是老一套,而是在课程设置上把钢琴、声乐、舞蹈、视唱练耳等作为专业基础课,音乐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教材分析、乐理和声等作为理论基础课,注重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和多元文化的学习。并且能熟悉、了解或参与排演一些小型的节目,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转变观念,从招生的源头抓起,为基础音乐教育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途径,因而,师资队伍建设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哪抓,从源头抓,高师就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摇篮,所以这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地要负责起师资问题,不能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考核。因为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就存在着这些问题如:过于重视音乐专业技能的学习。现在的高校里,还有很多学生认为理论课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可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学生重技能,轻理论,对音乐知识的认知缺乏广度和深度,更别提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了。可是现在中小学需要的是能站稳课堂,能上音乐课,能编排合唱、小型乐队、舞蹈等节目的一线教师,根本不需要歌唱家、演奏家,而站稳课堂更是需要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文化素养、组织能力和教师基本功了。所以转变观念,从源头抓起,未来的基础音乐教育就能有长足的进步。

四、加强科学的指导与管理,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3

【关键词】人防地下室;设计;施工

1.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

1.1人防地下室外墙配筋

人防地下室外墙为一侧与室外岩土接触,直接承受土中压缩波作用,另一侧为防空地下室内部的墙体。顶板与外墙之间二者刚度接近时,外墙上部可近似按固定端与铰支之间的支座情况考虑;底板刚度远大于外墙时,外墙下部支座可视作固定端,各构件之间支座条件应相互协调一致,需注意配筋及构造应与实际受力状况相符。

当地下室内部横隔墙较多或上层建筑的柱子沿外墙向下直通到基础底板,外墙可按支承在内部横墙(柱子)与楼板上的双向(单向)板计;当地下室内部横隔墙较少或无横隔墙时可考虑上下两端支承,按下端嵌固在基础底板、上端简支或嵌固在顶板的单向板计算。

即地下室外墙按受弯构件计算,这与外墙所受平面外水平荷载(爆炸等效静荷载、土压力、水压力等)的作用特点是一致的。这样计算得到的配筋是受力主筋,即竖向分布筋。对于单向板或双向板而言,受力主筋应布置于墙板外侧,而非受力的水平分布筋布置于墙板内侧。这与一般剪力墙分布筋的排列方式不同。但很多设计中外墙钢筋按一般剪力墙的排列方式布置,这将造成墙体的有效厚度减小。

人防工程中的临空墙和防护单元隔墙钢筋也应同外墙布置,如果兼作剪力墙时,仍需满足平时荷载工况作用下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

1.2防护墙体的厚度局部削弱

人防地下室与非人防地下室之间的防护密闭隔墙(临空墙)由于设备(消防栓、配电箱、接线盒等)暗装,导致防护隔墙局部不满足防护与密闭要求的厚度。《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中第3.2.5,3.2.6,3.2.9,3.2.10,3.2.11,4.7.2等强制性条文都对防护墙体的厚度作出了明确规定。

这就要求结构专业设计人员对此问题予以重视,注意与设备专业之间的协调,与人防地下室相关的墙体上不宜设置暗装的设备箱盒。若不可避免时,应与相关专业协调处理,以满足防护密闭隔墙的强度和密闭要求。

1.3门框墙上挡墙加强梁的设置位置

当防护密闭门上挡墙较长时,往往需在挡墙下端设置加强梁,作为抵抗水平冲击波荷载的加强构件。需注意的是,加强梁距上挡墙下边缘应预留250~300mm高度,以便内侧的密闭门或防护密闭门有足够的水平开启空间。而且加强梁纵筋应锚入门框两侧的竖向加强暗柱(或柱)中,以形成明确的洞口加强传力体系。

1.4防倒塌措施

城市地下空间结建式人防工程的开发,多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常常忽略人防工程的出入口防倒塌问题,多数出入口设置在建筑物倒塌范围之内,有的甚至没有采取防倒塌和堵塞措施,也没有进行战时防倒塌和堵塞的转换设计。这些对战时人防工程出入口构成了安全隐患,需要设计时合理布局出入口。

对于人防地下室抗力等级为5,6级的室外出入口,战时需设置防倒塌棚架,而平时不便设置永久性防倒塌棚架,可按照国标图集05SFG04《防空地下室室外出入口部钢结构装配式防倒塌棚架结构设计》选用临战快速组装的钢结构装配式防倒塌棚架,在混凝土结构施工时预留埋件即可。

2.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2.1梅花形拉结筋的布设

人防地下室的维护结构战时受冲击荷载较大,需要设置梅花形拉结筋以利于抗剪,同时方便施工。《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第4.11.11条规定:“除……外,双面配筋的钢筋混凝土板、墙体应设置梅花形排列的拉结钢筋,拉结钢筋长度应能拉住最外层受力钢筋。”

施工人员由于缺乏人防工程专业规范要求的知识,将人防工程按照普通地下室进行施工操作,漏设人防底板、顶板的拉结筋。但是,当人防工程底板内力由平时荷载控制时,可不设置梅花形拉结筋,这点需要设计人员注明。

为避免此问题的发生,设计人员需在图纸交底时强调相关注意事项,监理单位也应重视施工前和施工中的监理。

2.2墙体施工缝止水钢板处拉结筋、箍筋的布置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的规定,地下室外墙、水池侧墙、扶壁柱(框架柱)等有防水要求的墙体,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位置留设水平施工缝,而此处的结构受力(弯矩、剪力)通常较大,地下室墙体的施工缝需按照构造设置止水钢板,止水钢板宽度范围内的拉结筋、箍筋时常被施工人员割断,破坏了结构的安全性。

结构设计按照受力分析,选择受力较小又便于施工的位置留设施工缝,必要时采取技术措施避免拉结筋、箍筋被截断,如改用遇水膨胀止水条或用斜筋代替箍筋等等。

2.3墙体拆模后留有拉结模板的螺栓孔

施工单位为了增加模板工具的周转使用次数,在地下室墙体(门框墙、临空墙)中使用带套管的对拉螺栓,拆模后留下连通孔,严重影响人防地下室的密闭性与防水性能。

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注明严禁使用带套管的对拉螺栓,施工单位在人防地下室的所有墙体施工时应采用带有止水环的对拉螺栓固定模板,拆模后将螺栓切割断,再补孔抹平。

2.4平时出入口的封堵不符合规范与构造要求

有的施工单位为了预埋件与墙体抹灰面平整,而将平时出入口的封堵预埋边框凸出墙面,影响战时的封堵效果;有的垂直封堵地沟长度仅与出入口宽度相同,不满足封堵的构造要求。

将预埋件的制作时的偏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安装时控制垂直度在允许范围之内,出入口周围200mm范围内墙体不抹灰,仅涂刷防霉涂料;垂直封堵的地沟长度至少每侧比洞口宽200mm,便于封堵构件安装。

2.5人防口部施工问题

口部是人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易受打击的部位,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是否能达到防护要求。口部防护的重点是防护密闭门及其配套的防护密闭门门框墙;防爆波活门及其配套的活门门框墙;门框墙的预埋件、通风、给排水、电气等设备所需的预埋管等。在人防工程口部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门框墙预埋件不到位;上挡墙施工方向性错误;下门槛及门框墙不与主体一次浇筑混凝土到位;活门门框墙的上挡墙与下门槛及左右活门门框墙大部分漏做;设备工种的预埋管遗漏。

3.结语

以上是对人防地下室在设计和施工中经常出现影响战时使用效果问题的探讨,人防工程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功能,需要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消除上述例举的工程问题,使人防地下室的建设质量符合国家工程建设规范要求。 [科]

【参考文献】

[1]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4

温室效应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效应,热岛效应是局部地区性的气候效应。

热岛效应:指一个地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因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以及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温室效应是全球性的。

(来源:文章屋网 )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5

一、认识“废气”毒害,采用更换燃料的方法进行“减排”

例1飓风、暴雨、洪水、泥石流等极端气候现象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的恶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叫做常规能源

B,燃烧煤炭时生成的二氧化硫使雨水酸度升高,形成酸雨

c,大量消耗常规能源产生了“温室效应”

D,核能是一种常规能源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是常规能源,使用后的最终产物是CO2,副产品是SO2等有毒气体,答案为A、B、c,

例2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政府对90%的汽车进行了改造,使用天然气作为能源,这种改造过的汽车行驶时,发动机主要是将(

)

A,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B,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D,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解析:天然气当燃料时,燃烧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气体膨胀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总体效果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答案为A。

点评从以上两例知,常规能源的使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理解各种能源的供能转化过程是解题的基础,了解各种形式的能源“产品”及相关含义,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二、了解“温室效应”的来源,理解采取强制性法规“减排”的意义

例3为了减缓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

B,开发使用核能、太阳能

c,将汽车燃料由汽油改为液化石油气

D,植树造林

解析:常规能源的使用是“温室效应”的来源,但由于实际需要,常规能源在人类生活中仍是主要能源,用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代替常规能源可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植树造林后,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消耗CO2,降低CO2浓度,答案为B、D。

例4、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依法规定限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学家设想用压缩机将二氧化碳送入海底,永久贮存起来,在海底深处,压强很大,温度很低,海底的水肯定能够溶解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为二氧化碳找到了一个永远的“家”,从而避免“温室效应”,在将二氧化碳送入海底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压缩机对二氧化碳做正功

B,二氧化碳向海水放热

C,二氧化碳分子平均动能会减小

D,每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动能会减小

解析:要将CO2送入海底,压缩机要压缩CO2进入海底,使CO2的体积减小,对其做正功,CO2进人海底前温度高于海底温度,发生热传递,放出热量,最终与海底温度相同,温度降低,分子平均动能减小,答案为A、B、C。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6

树獭希德、猛犸象曼尼、剑齿虎迪哥,它们是好朋友,愉快地和动物们生活在一起。希德因自卑想自杀,曼尼和迪哥救了希德。它们看到冰川开始融化了,要淹没陆地,便告诉动物们,兀鹰也给了一些提示,动物们开始逃难了。

曼尼三人走进森林后遇见猛犸象爱利,可爱利从小就和负鼠一起生活,认为它也是一只负鼠。在一次海洋生物攻击中,爱利终于知道自己是一只猛犸象。这时候发生了火山喷发,经过决定,爱利绕着走。曼尼三人直走,经过重重困难过了火山地带,它们到处找爱利,却没人知道爱利在哪里。负鼠告诉曼尼爱利被困在洞穴里了,曼尼赶紧去救它,可是打不开洞穴。这时,攻击它们的海洋生物来了,曼尼用智慧打败了海洋生物并救出了爱利,但它们没法赶上船。它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终于到达了安全的地方。

突然我想起了前几天看的一个节目:过去的40年里,高原的冰川平均每年以7%的速度萎缩,速度还在逐年加快。如今每年流失的水相当于黄河一年的总流量,这比40年前多了20%。亚洲新增了不少湖泊,水灾也因此越来越多,引发的疾病也在增多。

这种现象已经改变了亚洲的地理外貌。自从1997年以来,北部有一个湖的水位每年都增加20厘米,造成草场和城镇被淹,居民不得不移居到海拔更高的地方。有时候,湖水突然溢出,流入河流甚至干枯的沟谷,引发致命性的洪灾。在尼泊尔,2003年山崩和洪灾导致350人死亡,1万户居民无家可归。

江河水量猛增的情况将在亚洲持续几十年。冰川融化已经在印度、中国和孟加拉造成了很多起大型洪灾。2002年长江的洪水造成了巨大损失。去年,印度的洪水导致1000多人死亡,几百万家庭流离失所,孟加拉则遭遇了15年来最可怕的洪灾,痢疾和霍乱流行。而且,由于冰川融化和南亚的雨季在同一时间,两者之间有着很复杂的关系。有科学家称,去年亚洲河流的水量有70%来自冰川融化,比上世纪60年代多了10%。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冰川过度融化还造成了更多的水土流失。在中国,这个问题尤为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水坝最多的国家。由于泥沙淤积过度,水坝疏通的费用就相当高,给水利设施的运行带来巨大困难。例如长江,它携带的沉积物之多在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五,如果水土流失过多,大型船只最终将无法通过它上面的一些水坝。

看得再长远一点,水灾将消失,但旱灾又会到来。中国的科学家估计,青藏高原上60%的冰川将在本世纪末因融化而消失。到了2050年,亚洲大多数河流的水量就会减少。这一情况在某些地区已经出现。由于东南的冰川融化过快,恒河支流的水量已经下降了40%。那些不注入大海的内陆河流和不汇入大河的河流面临着更严重的问题,它们会慢慢变干。现在,人们正往流量大的河流流域移民,但再过10年20年,这些河流的水量将减少,当它们最终干涸时,绿洲将不复存在,城市也会消失。

看了这个节目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让冰川融化的呢不久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温室效应在搞鬼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