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智慧校园创建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智慧校园创建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智慧校园创建方案

小学智慧校园创建方案范文1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推行。学校从“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视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福鼎一中校园信息化教研管理中心”,制定理念领先、符合校情、操作性强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方案。学校专门划拨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实行“有成果表彰,有责任担当”的物质精神“双奖励”奖惩推进机制,保障软硬件环境建设,努力创建信息化“智慧校园”。

落实工作方案,规范过程管理。学校遵循“统筹部署、分类指导、注重应用、协同创新、特色发展、辐射带动”的原则,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立足学校自身需求和特色,有效落实试点工作方案。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领导排查、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外出考察对比等方式,定期研究试点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服务教师学生,促进水平提升。近年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拥有教育信息中心主控大厅、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校园微信平台和微官网、校园无线网络平台、数字化的省级示范图书馆等设施。陆续启用办公自动化信息综合平台,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曾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互联网 + 教育”策略,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以上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多位教师获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福建省“微课堂”评选活动一二三等奖,入围福建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展示。学生信息技术作品曾荣获卢嘉锡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奖、省信息学竞赛大奖等,并有发明专利。

致力模式探究,彰显示范引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形成了“智慧校园+智慧人生”的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已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教育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学校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教师专业发展和谐氛围。

小学智慧校园创建方案范文2

现实问题 目前,各地方中小学校已经完成了校园骨干网络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也已经基本完成。网络和应用系统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严重,硬件频繁投资更新,但缺少配套的软件,使得硬件资源闲置浪费,虽然软件资源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资源共享度低,各单位独立进行软硬件建设,都有自己的服务器和软件资源平台,形成一个个信息资源孤岛,原创以及创新性优质资源匮乏。

2)各级应用系统整合难度大。长期以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可供遵循的统一标准,各个应用系统建设时间有早有晚,导致技术标准、设备类型、产品品牌、协议等方面各不相同。从硬件配备到软件平台开发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兼容性的问题,不利于各级应用系统的整合。

3)网络教学创新模式构建难度大。学校资源孤岛的形成致使网络教学环境封闭,优质的教育信息不能互通,远程的优质课程资源不能共享,难以构建创新的教学环境。大部分软件平台处于封闭状态,无法进行二次开发,使得资源优化整合难度大,人机互动条件不足,让创新学习环境难以构建。

4)办公自动化管理期待加快进程。推进办公自动化,改变以往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管理方式,创建方便高效节约型办公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需求分析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稳定高速的网络来支撑,而搭建学生、老师、家长和学校四方信息沟通的平台则是优化教育管理的迫切需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上级资源部门加强宏观统筹与调控,长远规划,建设一套完整、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然后通过信息门户,为全体师生提供一站式教学业务的整合服务,同时建立规范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智慧化的校园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能够适应学校未来需求变化及使用中进行持续改进,系统维护更加方便。

2 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的建设实施

智慧校园的建设实施遵从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弹性部署,科学管理,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持续发展,开拓创新的原则。当期业务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实现基础网络和信息化服务的平滑升级与扩展。实行“三通两平台,一点一基地”的”3211”建设计划。“三通工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个平台”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点一基地”是确定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和学校)和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养培训基地。

设计思路 基于“教育云”服务的智慧校园建设原则是标准、兼容、安全可靠、容易扩展和方便适用,同时做到以人为本、面向服务、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了满足跨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需要将以管理为核心的传统应用系统,转变为以前端服务为核心,同时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升级和更新校园局域网,统一管理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可靠的容灾备份体系,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的、内容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中心,如图1所示。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缺乏全局统筹规划。一些学校和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建设中只考虑眼前利益,解决当时的、局部的需求,而忽略了长远考虑。应用系统开发平台、数据库和运行环境缺乏统一的长远的整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急功近利思想较严重,“业绩工程”“重建设、轻应用”“重管理、轻服务”倾向仍有存在,使硬件方面重复投资。当产生新的需求时,不能在原有系统上扩展开发,而是需要重新开发,导致软件系统重复建设。

2)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学校,不同业务部门组织定制的标准不同,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和完整的、统一的校园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数据交换困难,不能共享,不能发挥综合效应,在应用上很难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处理,形成了信息孤岛。同时,标准的问题导致基础网络在优化及升级方面存在很大的压力。

3)用户权限各自独立。现有的各个应用系统独立管理用户,各系统间用户权限不一致,致使不能单点登录。

4)网络带宽不够。据统计,中小学校出口带宽大多为100兆到校,每天的带宽占有率都接近90%。

5)技术力量薄弱。各学校网络节点、应用系统和服务器数量都有所增长,致使工作量迅速上升,但专职的管理人员没有增加,所以不能满足现有工作任务的需要。

6)信息化应用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学校分管教育信息化的领导不明确,行政职能科室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应用管理制度,即使制度也难以落实,流于空谈和形式。

顶层设计(图2)

1)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首先要研究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并整理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和主要业务,产生全域业务模型,划分职能域;其次对每个职能域逐一进行业务分析,产生本职能域的用户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最后分析用户行为与管理模式,产生全域用户与权限模型,如图3所示。

2)技术架构规划。技术架构规划要参照本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技术架构实施规划,包括数据库选型、软件架构、操作系统选型以及其他关键技术选型。总体框架包括信息门户层和统一数据层、基础数据层、业务支撑平台层以及业务平台层。

3)环境保障规划。环境保障规划要依据资源规划和技术方案,提出基础环境即网络、存储备份、服务器架构、机房设计、信息安全等保障规划。

建设的主要内容

1)信息标准建设。学校数据总体的规划和组织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进行设计,从实际要求出发,制定出《教育信息化数据标准》,作为数据编码的依据和标准,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规范依据,如图4所示。

2)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套统一标准的智慧校园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分批、分块、分期建设,降低建设初期的一次性投入。有利于解决智慧校园建设中出现的设计不规范、应用不充分、扩展难实现等问题。

3)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共享数据中心平台不仅是统一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也是各类应用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平台。以《学校信息化数据标准》为依据,建立学校的数据中心平台,实现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确定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接口的标准规范,以保证业务应用系统在与数据中心平台交换数据时不产生分散数据,如图5所示。

4)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建立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用户的统一管理与权限控制。身份认证系统通过遵从指定的认证技术规范,将各应用系统中分散的用户信息和权限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为用户提供分级权限管理和统一的身份确认。帮助实现智慧校园用户身份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简化用户访问个应用系统的过程。提高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5)教育云服务建设。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系列应用系统,实现一站式的教学工作信息化(表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够远程异地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网络信息化系统(表2);建立管理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管理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系统平台,校园平台,办公平台和门户网站。系统平台负责初始化平台信息,是管理智慧校园的组织机构。校园平台包括新生入学、在校生管理、学生毕业、学生考核、教职工档案、教务管理、成绩管理、库存管理、图书管理、课题管理等,可对不同的模块进行统计分析。办公管理能有效简化办公流程,包括公文发送、会议管理、办公资产管理、办公用户管理、办公费用管理、车辆管理等。门户网站是为方便了解最新校园信息的智慧校园门户。

3 方案优势

数据共享,有效整合 通过数据整合中间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学校信息有效整合,快速地进行信息整合后,能够及时的通过信息门户,让用户感受到智慧校园的建设成果。

1)共享数据中心数据维护遵循了“一数一源”,“谁产生,谁维护”的原则。

2)各业务系统独立运行,互不影响,某一业务系统故障不会造成对其它系统的影响。

3)通过统一的中间件平台实现数据交换集成,不需要复杂的逐一编写接口,实现简单、容易管理和维护。

4)技术上削弱对各业务系统厂家的技术支持依赖性,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各业务部门对新建业务系统厂家的选择权利。业务主管部门有权利选择其相应业务领域最擅长的厂家或自行设计开发,避免因“技术”而产生排他性或垄断。

标准接口,任意接入 通过标准的开发平台和工具,让所有教育教学人员参与到智慧校园建设中来。不断丰富和扩展智慧校园平台的应用,贴近用户需求,满足学校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共享数据中心平台,提供开放接口,支持网页服务等通用标准接口,提高平台的可扩展性;通过后台配置,将应用系统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使得第三方业务系统的接入不完全依赖于网络环境,为已经没有开发商技术支持的应用系统接入提供解决方案。

资源共享,均衡发展 “教育云”不但能为学校建立覆盖面广泛、层次较深的、资源类型较多的开放教育资源体系,有效化解教育资源信息孤岛难点,还实现了资源整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利用率,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共享。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进入名师课堂,有效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教学均衡发展。

及时交流,家校共育 通过智慧校园,家长、老师可以交流教育方法、教学经验,及时发现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家校共育。

4 预期效果

智慧校园能为各级教育部门管理者随时提供统计信息和管理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信息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下载服务,如图6所示。

管理层效果 基于“教育云”服务的智慧校园打破了目前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孤岛,为管理者提供了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一体化、流程化和智能化服务,可以直接获取教师、学生、班级、年级以及全校的个人或综合管理监测信息。

小学智慧校园创建方案范文3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今年的6月6日即是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但是,在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虽然,江陵端午祭与端午节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是这场文化遗产之争,中国显然落了下风。

地缘上,我们无法改变两国的地理位置;文化上,我们同样无法分割两国密切相连的历史和文化,但是,我们的祖先在经历了长期劳动生活中总结出的智慧的结晶,不应该被别国以“私有财产”的方式所占有。我们应该有捍卫文化、尊重智慧的意识。

在韩国申遗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不够有力的。最珍贵的未必是圆明园被掠走的财物,也未必是清政府割让的大面积国土,在我看来,最珍贵的是祖先的智慧。可是,现如今,我们对文化遗产是重视的吗?我们宁愿在圣诞夜彻夜狂欢,在愚人节谈笑风生,以及更多。这是一种文化融合的产物,但其消极的一面也是西方各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侵略,对我们思想的一种西化。也许在多年以后,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不再依恋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我们应当承担起发扬、保护传统文化的重任。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

希望在这粽叶飘香的时节里,我们可以去思考,去回味浓郁的中国文化情。

小学智慧校园创建方案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读书节”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多读书、乐读书、读好书,拓宽学生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师生读书长效机制,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二、活动目的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激发师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师生从“阅读”走向“悦读”。

3、全校形成读书的热潮,使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活动主题

我读书,我快乐。

四、活动构想

结合本校实际,将以读、写、讲、画、演等多种形式开展本次读书节活动,让优秀经典读本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以读书长知识、增智慧、促养成、树理想、育人格,打造和形成“人人爱读书,读书育美德”的校园读书氛围。

五、活动时间

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

七、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策划及启动(3月)

制订读书节总体活动方案,向学生家长发放《读书节活动倡议书》。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3月至6月)

1、举行学校读书节启动仪式,营造创建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

2、各班制定读书节方案,开展有特色的读书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评比(6月)

1、评选学校 “书香班级”。

2、开展“阅读之星”评比。

3、举行读书节闭幕式。

八、具体活动安排

1、“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选拔。(3月上旬)

2、书签制作活动 (3月中旬)

3、结合“清明节”举办征文活动(4月上旬)

4、读书手抄报比赛(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5、课本剧表演(5月上旬)

6、亲子读书日记、图片展(5月中旬)

7、跳蚤书市(6月中旬)

8、优秀读书笔记传阅、欣赏(6月下旬)

9、“与好书相约”教师读书论坛(7月初)

全体老师在读书过程中,都要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在业务笔记本上,以备举行教师读书演讲比赛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或把读书的感想、体会、经验等写出来,进行交流。

九、活动保障

1、成立读书活动组织机构:

组 长:聂晓锋

副组长:王艳燕

成 员:赵晓英 陈磊 郝丽娜 张 曼

李学丽 刘银银 孙振林 蒋 玲

常 月 程冬阳 韩久敬 刘艳艳

2、逐步完善学校图书室读书设备,向广大师生充分开放。

3、加强图书室与校园广播站合作,鼓舞师生读书热情。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以及国旗下的讲话等阵地和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教育及表扬,积极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读书是幸福的,它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带动学生及家长,在浩瀚的书海中寻觅,汲取并融会。读书永无止境,它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去坚守。读书是快乐的,读书是最富有的,让我们和学生一道沉醉于书籍无声的世界,与书为友,与书同行,打造芬芳四溢的文化校园,享受最幸福美满的人生。

小学智慧校园创建方案范文5

一、明确职责,细化分工

学校的管理涉及很多方面,在细化具体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在每学年的岗位聘任方案中,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对全体中层干部的具体分工以表格进行概述,从部门、职务、岗位人数、主管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兼管或分管工作、兼课情况(教学)、每学期听课数等方面进行细化。

一是在换位中思考,教育服务日常化。从2004年起,学校吸收并运用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结合教育行业本身的特点,积极进行ISO9000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注重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精心设计并实施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现代学校章程和现代学校形象设计书,逐步提升学生、家长、社区人员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二是在变革中突破,目标管理明确化。围绕闵行教育“优质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大背景,在积极参与新基础教育、后茶馆教学、电子书包、美国《健康与幸福》课程、外教进课堂、游泳进校园等各大区域推进项目的同时,学校努力尝试各项工作的整合,加强教师的主人翁地位、目标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员竞聘上岗,积极创建数字化校园,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强化目标管理,加强校务、党务公开,专门设立效能处,定时、定点、定人对全体教工进行工作效能考核。

二、团队合作,齐头并进

团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领导逐步深化“教育服务”理念,努力为师生搭建各种发展平台,引导教师渐渐从业务型向专业型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是在思想中提炼,师生发展人本化。学校结合“以人为本,智慧育人”的办学目标,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师德建设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疏导结合、点面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平台,努力促进每一个人的多元化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管理系统,尊重人格,给教师发展的空间;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真情投入,以诚相见,知人善任。注重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为师生的发展提供服务与帮助。实施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二是在信息中提升,智慧校园数字化。从硬件的逐步完善到软件的不断开发和深化,一个个数字化校园研究项目由点及面地开展起来,通过“特色类”(龙文化的现代传承)、“小小神龙”(智慧家校互动平台)、试点类(基于电子学生证的学生自主管理平台建设)、实验类(电子书包、学生成长空间、教师发展平台建设)等项目的整合实践,为教育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三是在品牌中深化,让“龙文化”特色化。十几年来,学校积极打造“龙文化”特色教育品牌,在“龙文化”特色课程的构建过程中,通过“说龙、画龙、写龙、做龙、刻龙、识龙、侃龙、舞龙、唱龙”等探究活动,积极弘扬“龙”的团结合作、开拓奋进、与天和谐、造福人类的精神,逐步深化民族精神教育,提升学校的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的多元发展。

三、搭建平台,助力发展

一是在创新中建构,教师成长梯队化。学校通过“青蓝工程”“七彩工程”“多彩工程”进行教师的梯队建设。2004年,学校只有一名区语文中心组成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校现有中国教育学会会员2人,上海市教育学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大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上海市德育实训基地培养对象、市少先队工作学会会员、市辅导员中心组成员、区教导中心组成员等各1人。另有十几名教师的公开课或录像课在全国相关比赛中获奖。

二是在反思中重建,社校互动经常化。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作为闵行区家庭教育现代化试点校之一,学校定期与社区或家长进行有效互动,向其征询学校发展建议、教师工作评价等。家长对教师的无记名评价直接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中,以从侧面帮助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素养。

三是在开放中融合,循序渐进国际化。“龙文化”是我校的特色发展项目之一,以往都是美国、日本、哥伦比亚等国,以及香港地区或兄弟省市的师生来校进行交流互动,或者学校师生参加在本地举行的全国或国际交流活动。随着国际理解教育的逐步深化和各级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我校师生于2011年5月被推荐到香港参加“名校名师优质生汇香江活动”;2015年7月,校舞蹈队的学生跟随中福会少年宫赴德国演出;2015年6月1日,英国诺丁汉大学师生来校一起参加“六一”活动。这些都为学校教育逐步走向国际化舞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成效反思。不断完善

各条线负责人在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团结合作,积极发挥着条线管理的积极j生与能动性。各条线负责人不仅自己逐步成为某些领域的骨干,而且其所分管的工作屡获佳绩,同时也带领着师生一起成长。

一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成长舞台广。学校涌现出“上海市当代小先生”“上海市优秀少先队员”“闵行区优秀少先队员”多名,学生们经常活跃在艺术、科技、体育等多种舞台或竞技场上。每年的校园吉尼斯大赛、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学生更是全员参与。近几年,学校先后参与或举办区级以上研讨、展示50多次,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2500多人次。学生设计的“双龙腾飞易拉罐龙柱”获得国际中小学生艺术节创意特等奖。

小学智慧校园创建方案范文6

这也是一个加快转型升级的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包括教育在内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今,改革开放方舟驶入深水区,中国现代化征程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加速转型升级。有道是: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其对时代的先导性影响,更亟需加快转型升级。“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就广东教育来说,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标志,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过去以规模扩张、数量发展、硬件建设为主向今天以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软件建设为主转型升级。

广东,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担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期许。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广东教育正面临着如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当走进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现场探寻其教育改革发展路径时,记者发现:番禺教育率先改革发展之姿、华丽转型升级之路、现代教育上品之境,无疑能为广东教育解答这一重大课题带来启发性的思考与原生性的智慧。

“上品教化,幸福番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是番禺统筹城乡建设、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建设更加富裕、和谐、幸福番禺的必然要求。番禺以大气度的魄力、大手笔的投入、超常规的建设实现了教育的大跨越、大发展、大提升,走出了一条以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如今的番禺,已基本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公办、民办、联办等多种办学体制并存的大教育格局。番禺教育人涵养着岭南文化“诚信务实、见贤思齐、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精气神,以理念引领、一体发展、高位均衡、品牌创生的率先品质与教育个性,推动番禺教育华丽转型升级,树立现代教育上品境界。

“创强争先”:番禺教育快速转型升级的“风向标”

所谓“创强争先”,即是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强”,遵循着由教育强镇(街、乡)到教育强县(市、区)到教育强市再到教育强省这样一个逐级递进的创建路径;“争先”,也包含着争创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与先进市等层级。可见,县域层面“创强争先”的重要性。在“创强争先”过程中,番禺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在“创强争先”还处在政策引领的前期,番禺就自觉以其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实现政策利好,焕发了教育正能量,极好地诠释了番禺教育“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率先品质。番禺教育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承续岭南文化风范,创生“上品教化”理念,走出了一条既彰显广东教育发展共性又独具番禺教育区域个性的“创强争先”之路,为快速城市化地区实现教育转型升级、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与重要范式。

番禺,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始建于秦初,至今已有2200多年。番禺文化教育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崇文重教,人文郁盛,代有精英,是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番禺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曾先后获得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等称号。番禺教育发展同样表现不俗。尤其是在2000年撤市设区后,在广州“南拓”战略的引领下,番禺快速崛起为现代化新中心城区。与之相呼应,番禺教育以教育现代化为导向,在“创强争先”中大踏步前行,从原来处于广州中下游跃升并保持前列水平。番禺先后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全国教育督导先进集体”“全国成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教育强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等,是广州市唯一的一个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工作都被评为全国先进的区(市)。2010年以来,番禺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高中办学改革等方面都被定为全省的试点区、实验区。

近年来,番禺视“兴教强区、惠教利民”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不断凸显现代化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番禺坚持走教育现代化之路的战略思考与全局定位。正是这种教育发展定位,让番禺教育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教育公平,渐成上品之境。这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定位,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强争先”之路大略可见。

“创强”前,番禺教育已基本实现规模发展。2000年11月,番禺通过广州市“普高”验收,教育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提速。2002年9月,番禺提出要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教育开始走向均衡化、一体化发展。2005年12月,番禺区高分好评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区”的督导验收。“创强”期间,全区投入教育经费达50.56亿元,大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教育强镇及等级学校创建、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化校长、教师队伍和科研兴教等“五大工程”;新创建省、市一级学校、幼儿园91所,比2000年的22所增加69所,增长超过3倍。“创强”极大地改善了番禺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了“硬件水平”的全面提升,全区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逐步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的过渡。

2006年以后,番禺区委、区政府在巩固“创强”成果的基础上,将城乡教育均衡化、一体化纳入现代化新城区建设的整体规划,确立了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2009年初,番禺就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实现教育现代化”,确立“上品教化”教育理念,并以之引领教育现代化之路,推动番禺教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努力构建以“公平、均衡、优质、协调”为特征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了番禺教育理念、校园文化、队伍建设、质量提升等“软件水平”的内涵优化,加快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历史跨越。2011年3月,番禺区顺利创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

概括番禺区在“创强争先”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转型升级路径,其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体系完备”“机会公平”“特色鲜明”三大层面上。

一是教育体系实现完备优质。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建立了“优教优奖、优园优奖、优师优奖”长效机制,形成了“发展公办幼儿园、规范农村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格局,全区现有等级幼儿园73所,其中省、市一级幼儿园35所,100%的幼儿园达到市定基本办园标准;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发展——大力统筹城乡义务教育,通过实施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建设、农村师资提升、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装备、科研提升质量等工程,城乡学校条件水平实现了相对均等,办学经费投入校际趋于均衡并逐年提高,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高位均衡;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发展——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协调发展:仲元中学、番禺中学、象贤中学、禺山高中、广东二师附中等5所学校先后成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4所高中全部获评为省市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所中等职业学校为国家级重点职中,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学位比例达到100%;高等教育资源得天独厚——广州大学城就位于该区小谷围街,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社区教育满足广泛需求——以区电视大学、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镇(街)社区教育学校为主体,村社区教育辅导站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迅猛发展,中小学校运动场所、图书馆、青少年宫、科技馆、体育中心等公共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形成了学校、社区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

二是教育公平落实机会均等。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形成系统——一是由区残联直属管理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实施早期抢救监控,二是由番禺培智学校进行专业的特殊教育,三是开展以公办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管理,四是通过镇街、部门和社会联合,多途径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培训就业;扶贫助学体系完善——区教育基金会、区慈善会及各镇(街)教育基金等加大奖教助学力度,建立了涵盖幼儿园、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的入读扶助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有效解决——制定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番禺区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试行)》,按照“以流入地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的原则,在全市率先实施积分入学申请办法,落实外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地户籍学生达79260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学47918人,占总数的60.5%。

三是特色教育形成区域品牌。主要有阳光体育教育品牌、岭南艺术教育品牌、书香校园教育品牌、心理健康教育品牌、科技创新教育品牌、环境保护教育品牌等教育特色品牌。比如番禺区将艺术教育作为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成立了区美术教师书画社和中小学音乐教研分会,组建了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在内的区教师艺术团。参加广州市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全市总分第一,勇夺桂冠;参加广州市第六届学校艺术节舞蹈大赛,小学、中学创作组的10个舞蹈全部获得一等奖;参加北京“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和广州“2012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连续两次获得混声组金奖。80%以上的学校成立了3种以上艺术活动小组或团队,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个项目;学生合唱、舞蹈节目走进“春晚”录播,走进人民大会堂表演。

如今,在番禺这片岭南沃土,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高质化均衡,“让番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的目标正在变成现实;优良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教师成为番禺受人尊敬、值得羡慕的职业;学校内外自然而然成为番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番禺教育品牌的影响力日渐深远。

番禺由“创强”到“争先”再到追求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的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路径,是教育发展由规模发展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加快转型升级的典型反映。番禺教育在“创强争先”中转型升级的改革发展路径,有其深刻的区域个性与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番禺教育改革发展始终以教育现代化为发展指向。番禺虽说是在2009年才提出“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实现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但事实上,番禺教育改革发展一直是以教育现代化为发展指向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2005年12月,番禺区在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区”的时候,其自评报告的题目就是《构建和谐番禺 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足见“创强”时期的番禺教育发展目标就已明确定位于教育现代化,充分体现了番禺教育改革发展的远见卓识;2011年3月,番禺区在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时候,其自评报告的题目则为《承千年古邑崇文之风 立现代教育上品之境》,可见番禺教育已不再满足于教育现代化的达标级别,发展思路持续转型升级,开始致力于追求教育现代化的上品境界。

二是番禺教育改革发展创生了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孵化器”。这一理念“孵化器”就是番禺教育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确立的“上品教化”教育理念。如果说,“创强争先”教育政策是番禺教育华丽转型升级的政策“风向标”,那么可以说,“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是番禺教育持续转型升级的“智慧芯”。在“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番禺教育推陈出新,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纷呈,“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接踵而至,“智慧教育”信息工程项目先试先行,充分体现了番禺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品质与先行精神。

这样华丽转身,无愧率先垂范!这样创新发展,极具教育个性!这样办好教育,人民当然满意!

“上品教化”:番禺教育持续转型升级的“智慧芯”

“创强争先”,助推转型升级;“上品教化”,奠基教育上品。所谓“上品”,最优者也;所谓“教化”,教育且化成也。“上品教化”既包含了对物质方面的追求,更偏重精神方面的默化,凸显了番禺形神合一的至善教育追求。作为率先实现“创强争先”的区域之一,番禺在快速转型升级中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优质发展。而在后“创强争先”时期,如何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彰显区域办学特质,实现品牌集群效应,进一步提升番禺教育品牌的个体生长力与整体影响力,就成为番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所在。在“创强争先”时期创生的“上品教化”教育理念,以其特有的张力与境界,正好为番禺教育持续转型升级提供了自主孵化、核心创新、无限完善的智慧动力。番禺教育局长冯润胜曾这样说道:“我们之所以提出‘上品教化’理念,就是要提供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培养出一批批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合格公民,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现代人品质,又传承岭南文化内涵的谦谦君子。这是教育的职责,也是对社会的承诺。”

“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是番禺教育现代化征程的最重大特质,是番禺教育华丽转型升级路径中最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创造。

一种有生命力的全局性教育理念的创生与实践,实质上是对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与趋势的良性回应,它需要根植于历史,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正如冯局长曾指出的,“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正是“番禺教育处在‘高原区’,到达改革‘深水区’”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也就是说,“上品教化”正好回答了这样的重大课题:教育理念、文化等教育“软件”如何适应学校办学条件这一教育“硬件”的大幅度改善,从而为教育的内涵式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撑。番禺教育在转型升级中致力于追求形神兼备的教育现代化上品之境,形象地说,就如同是一场教育“接力赛”:党政以重教为先,很接地气,民众以兴教为荣,极为给力,这可以称之为有形的“教育接力”;而“上品教化”理念对番禺教育来说,则是无形的“教育接力”。几年前,冯局长就曾说过,番禺提倡的“上品教化”至少要凸显四大特点,“一是结构优,较好地实现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二是模式好,办学体制、管理机制、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有创意,有革新,形成了科学的运行模式;三是质量高,有特色,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名列前茅,发展势头良好;四是口碑佳,成为独特的教育品牌,有区域内公认的较好的推广价值”。近年来,番禺在践行“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硕果累累,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区域教育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冯局长当年的认知正在变成现实。如今,冯局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明确强调:“以岭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与‘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为双轮驱动的‘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正以‘上品’的姿态推进番禺教育的现代化。它至少要回答好番禺教育现代化‘上品’境界的四大取向:一是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即人本化;二是教育发展战略立足均衡化,即城乡一体,高位均衡;三是教育发展思路在于优质化;四是教育体系构建定位于实现终身化。”育人至善的“上品教化”教育理念,已成为番禺教育人共同的教育导向与价值追求。

“上品教化”的引擎:行政合力

“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是番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持续转型升级的智慧内核,用冯局长的话说“既是发动机,更是宣传队”。而“上品教化”之所以能够得到重大的推进,则在于番禺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大推力与工作合力。正是这种行政推力与合力促进了番禺教育区、镇、校三级的无缝联动,推动了“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这主要得益于番禺极具区域特色的“以区为主,区镇共管”的教育管理体制,以及较为完善的教育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例如,对于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番禺从三个层面来推进:区级层面,注重“整体规划,分类指导”;镇级层面,注重“专家引领、课题研究”,搭建活动实践平台;学校层面,注重“创强促优、特色发展”,支持基础好、质量高的传统名校强化品牌。又如,番禺教育局从宏观(区域)、中观(镇/片)、微观(学校)层面,对“课程研发、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通过“行政推动、模式驱动、教研带动、片区联动”,推动了富有岭南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发展。

“上品教化”的载体:岭南文化

“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有两个重要基础: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二是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上品教化”展翅高翔的两翼,阔步前行的双轮。

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番禺注重厚实“岭南文化”底色,通过建设传承番禺内蕴、体现岭南特色的现代校园文化体系,引领学校打造德才兼修的高水平素质教育。正如冯局长所指出的:“在番禺区教育系统提出‘上品教化’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岭南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番禺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围绕“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实施,番禺制定了《岭南校园文化建设行动纲要》和《番禺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大规模、大力度组织了名校品牌建设和校园文化评选,创建和发展了一批富有强烈时代特征、智慧内涵与文化品位的岭南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当记者翻开《番禺区第二届校园文化建设评比获奖学校自评报告选集》时,就强烈感受到了番禺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而当真正走进学校置身其中时,记者更为学校独具韵味的文化氛围所感染。

一走进沙滘中学,一艘古色古香的有着辉煌战绩的“龙舟”跃然眼前,岭南韵味扑面而来;而教学楼前“同舟共济”雕塑则让记者体会到“上品教化 敢为人先”的番禺教育精华,感悟到“同舟共济,击水中流”的沙滘中学精神。沙滘中学的岭南校园文化建设充满以龙舟精神为核心标识的岭南水乡风情。龙舟,可谓是沙滘中学的“图腾”,是沙滘中学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物化标志。在沙滘中学,处处都有龙舟的身影;置身沙滘中学,就如同置身在龙舟的精神世界。在学校的文化长廊中,撷取岭南广府地区古代史(包括传说)的六个截面,分别是“五羊献瑞”“秦皇设郡”“衣冠南渡”“海上丝路”“”“赛龙夺锦”,展现岭南历史、文化与精神的渊源。在此基础上,学校把校园环境建设与办学特色如剪纸艺术、田径特色、象棋特色等有机整合,让物质环境注入精神的灵动,营造出岭南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而在番禺执信中学,你能感受到每一处校园景致的人文气息。在执信文化广场,面对雕刻着执信先生的革命足迹和生平事迹的石雕长廊,你能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执信先生的革命信念和为国捐躯的壮举;步入岭南园品位岭南水乡风情,让人神清气爽;校史长廊、桃李园、融汇中西文化精神的一大批校园雕塑,则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向你叙说着学校的历史与担当。这里,还有聚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技长廊乐园,让学生体验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具有百科全书功能的地博园,则让学生享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熏陶……番禺执信中学尊崇朱执信先生“砥节砺行、薄身厚志”的高尚品德,以“崇德瀹智”为校训,巧妙地融 “环境育人”与“精神育人”为一体,潜心育人,以德立人。

在师生古典诗词的吟唱氛围中,你能品味到市桥实验小学的“根教育”文化的魅力;在沙湾镇中心小学,你能触摸到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为文化内涵的“和美校园”氛围;在石楼镇中心小学,书墨飘逸,而其自主创编的“环保天使棋”“快乐廉洁棋”“智取安全岛”等“三棋”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知书达理……学校,是番禺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的细胞。比比皆是的学校层级的岭南校园文化建设,极好地诠释了番禺校园文化建设的岭南底蕴:它们不仅注重岭南文化环境的营造,而且注重岭南文化精神的引领,并把这样一种文化精神与环境渗透于学校个性化的课程与活动之中。

“上品教化”的抓手:研学后教

作为番禺“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岭南校园文化建设,为番禺区教育改革发展打下了丰厚、清新而亮丽的底色。如何在这样美妙的底色上施于重彩,打上鲜明的主色调?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打造现代教育的上品之境,必然要回归到课堂教学改革上来。 “研学后教”,就是番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践行“上品教化”的重要抓手。

2009年起,象贤中学以“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为课题,大胆创新,勇敢变革,静静开始“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所谓“三元”是指在学生和课程内容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影响教学的三个主要因素,即教学目标、学科课型、教学策略;“整合”主要是指三元的整合,即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教学目标、学科课型和教学策略的一致性,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包含理论与经验的整合,以建构一个对教学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与操作体系;“导学”是“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核心思想,主要是指学生通过目标导向、教师指导、导学稿引导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在“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再只看教师是否“教完了”或“教好了”,更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学完了”和“学好了”。静水流深。象贤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乐学、好学、会学的学习氛围基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较大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获得了很大提升。同时,象贤中学还把课堂教学改革与以“贤文化”为内核的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导”的理念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向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渗透。课堂精彩与课外丰满齐飞,“导学”让象贤中学实现了内涵式发展。

冯局长对象贤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极为欣赏,认为“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是“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真正体现。2012年3月,他组织全区500多名中小学校长到象贤中学召开教改现场会,并由此全面启动全区中小学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其目标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构具有特色、充满活力、高效和谐的番禺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2012年10月,番禺区教育局在广东二师附中隆重召开番禺区中小学“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阶段性小结现场会,展示近一年来中小学的教改成果:象贤中学的“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仲元中学的“五环学习法”教学模式,番禺实验中学的“62循环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二师附中的“给予学生能力培养的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大石中学“三学两教、分层发展”教学模式,富丽中学“2034课堂”研学模式,德兴小学“三问”课堂研学模式等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定型,初显成效,课堂品味不断提升。

“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理念,以小组学习为形式,以研学案为载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上品教化”的效应:品牌创生

通过岭南校园文化建设与“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最终落脚于品牌学校的创建,从而实现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的有效过渡,实现教育务虚与教育务实的深度结合。

番禺从学校办学的实际与需要出发,总体引领全区学校凝炼、培养、提升并形成精神文化,大力推动“一般学校”向“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向“品牌学校”跨越。比如,番禺中学的“孝道教育”,就是一块享誉岭南、影响全国的金色品牌。它曾荣获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先进实验学校、广州市首届中小学德育创新奖一等奖等称号,社会效果极佳。番禺中学以“上品教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融会进取与包容的岭南文化精髓,弘扬“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在“你行我也行”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孝道教育,注重教育引导学生从“亲亲”做起,逐渐积累德行,升华思想,做一个人性丰满,有孝于父母、有利于社会、有用于国家的人。这种“孝道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亲情方面,而是一种上升为家国情感、责任精神与社会意识的“大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