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小型中央空调 性能和特点 安装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陆续出现了高档公寓、小型办公楼,别墅、复式楼等面积不大(约几百平米左右)要求较高的建筑类型。空调行业里迫切需要一种产品,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一些商家看准了这块市场,推出了小型中央空调系统。该系统继承了中央空调系统的良好效果及家用空调的布置灵活和高度智能化的特点。从造价上讲,小型中央空调也要比传统的中央空调便宜30%-50%。
一、小型中央空调的种类、性能和特点
1.户式燃气空调
近10多年来,由于能源为题日益严重,电力紧缺,美国、瑞士、德国、日本的空调业相继研制出了一批性能优异,节能效果十分显著的燃气空调器。常见的燃气空调器有三种形式:溴化锂吸收式、氨吸收式和燃气热泵。目前市场上以溴化锂吸收式燃气空调为主,通常所讲的燃气空调即指溴化锂吸收式燃气空调,氨吸收式燃气空调以及燃气热泵应用很少。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变,天然气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燃气空调的使用可同时解决夏季用气量过少和用电过于集中,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实现削减电力高峰,能源消耗平衡。再加上天然气的价格远低于电价及国家西气东输战略的实施,燃气空调的发展前景广阔。需要提出的是,燃气空调的制冷循环热力系数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对这一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2.空气源热泵系统
空气源热泵是目前户式空调的主要形式,在多居室房、复式楼结构、小型别墅中应用较广,其形式主要有三种:
(1)户式风冷热泵型空调送风机组,集中产生热(冷)风,经风道送入各房间,相比于其他户式空调系统,该方式投资少,并可引入新风,能够实现室内外空气流通,各房间无温差,可以作为改善生态住宅的室内气环境与热环境的有效技术手段,但建筑层高需满足风管布置要求。
(2)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集中产生热(冷)水,送至空调末端设备(如风机盘管、新风机组等)该方式控制方便,终端数量匹配灵活,对于建筑面积相对较大的场合也适用。但存在冷凝水排放及水管漏水问题,造价相对另两种空气源热泵系统较高。
(3)VRV变频中央空调机,即目前市场上常称为“一拖几”的空调。它是一种由氟立昂直接制冷和供热的热泵空调,一台室外机带若干室内机,各房间分别控制。其优点是系统简单,且对建筑层高没有要求。其缺点是不易检漏,一旦发生制冷剂流量减小,而又查不出泄漏的地点时,只能靠不断补充制冷剂来维持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
3.水源热泵系统
水源热泵空调实际上多用于整栋建筑或生活小区等的大型场合。在这里,我们把它归做户式空调是因为该系统把主机分散为每个空调区的分机,从而能够达到调节灵活,不会因一两户的使用而要启动整个系统,造成浪费能源,并可以与用户的单独电表连接由用户自己负担靠费用。水源热泵系统主要有两种系统方式:闭式水环路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中央换热站加分散各户的水源热泵机组)和中央水源热泵冷热水系统(大型水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加室内风机盘管)。水源热泵系统,是用电作为动力,用水作为冷(热)源。与空气源热泵相比,性能系数高,而且不受室外温度影响,更适于北方地区。缺点是初投资较高。
4.地源热泵系统
该系统利用土壤的蓄热特性,利用埋在土壤中的换热管路进行冷热交换,冬季供暖,夏季供冷。其特点是放置随意,不占用地表外部空间,充分利用自然低品位热源,节能环保。其缺点是涉及水文地质等,须多方协作;系统初投资较高;会引起土壤的热胀冷缩,对建筑物地既有一定影响。该系统目前多用于小型别墅。
二、小型中央空调安装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小型中央空调的安装,目前尚无专用的规范,主要是参照大型中央空调和家用空调安装的相应规范。其风管、水管可参照大型中央空调安装,制冷剂管道可参照家用空调安装;室内风口布置参照大型中央空调,而室外机安装则可参照家用空调安装。除此之外,在安装小型中央空调时,还有几点需要的问题:
1.小型中央空调的室内机一般都安装在吊顶内,在确定其安装位置时,应注意:
(1)室内机安装位置附近不能有电源(如电热器、燃气炉灶等)和蒸汽源等。
(2)吹出的冷气应流过人活动的主要厂所,排风口附近无障碍物。、
(3)主机要距离电视、音响等一米以上,以免互相产生干扰。
(4)进风口周围不要防置阻碍空气吸入的障碍物。
(5)远离热源、易燃气处。
(6)两端和上方都应留有余地。
(7)不要靠近高频设备、高功率无线装置的地方,以免干扰空调的正常工作。
2.在确定小型中央空调的室外机安装位置时,应注意:
(1)小型中央空调的室外机一般都比家用分体式空调的室外机重,应尽量安装在地面或能承载其重量的屋面上,如因条件限制必须的,必须采取可靠的固定措施(有些较大的机组不可挂装)。
(2)要避免安装在有可燃性气体泄露的地方。
(3)为保持空气流畅,室外机的前后、左右应留有一定的空间。
(4)避免阳光直晒,如有必要可配上遮阳板,但不能妨碍空气流通。
(5)选择排风口无障碍物的地方。
3.在安装时应同装饰装修工程紧密配合。
小型中央空调在安装时,尤其是在住宅中安装时,其个各房间的使用功能不同,装修的样式,如:吊顶的高度、材料,灯具的布置等也不尽相同。在安装小型中央空调前一定要认真区分各房间的使用功能,结合装修要求确定送风方式为下送风或侧送风,然后确定风口的样式。在吊装机组和安装风口前,要掌握各房间吊顶的高度及材料做法,选择合理的安装方式,这样才能使得新装的空调系统能够符合安全、实用、美观的要求。
总之,小型中央空调虽然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而且某些技术还不成熟,但它的出现毕竟填补了空调领域的空白,它使得小型建筑和住宅的广大用户能够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现代化的空调,也使得现有的空调行业变的多元化,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市场前景上讲,小型中央空调都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不断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参考文献:
[1]GBJ-87,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S].
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碳循环 模型建构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B 文献标志码
1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由此可见,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需达到应用水平。第一部分内容包括物质循环的物质、范围、循环以及特点;第二部分内容包括碳循环的过程、特c及温室效应;第三部分内容包括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第四部分内容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第四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在课后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完成。本节内容是在初中阶段生态系统的知识和高中阶段种群、群落等知识基础上,侧重于宏观方面探讨生态系统的功能;以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为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重点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是正确认识物质循环的概念,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就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具有独特的地位。这部分知识与目前的低碳生活、环境污染等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建立环保意识有主要作用。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2 能力目标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模型的建构;学习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低碳生活的意识;在合作过程中,学会交流,尊重他人,强化团队意识。
3 教学过程
3.1 情境导入,激趣课堂
教师播放视频“全球变暖后北极熊疯了”,以北极熊因为太热而剃毛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北极熊要剃毛?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的主角是谁?温室效应增强与人类哪些活动有关?
学生通过合作总结出:因为气候变暖所以要剃毛;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角;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的破坏等人类活动增强温室效应。教师强调: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温室效应对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响?(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图瓦卢的图片,明确其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举国迁移的国家,50年内其将全部消失。
小组合作、讨论:如何缓解温室效应?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得出两条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选用替代能源等;保护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同时大力植物造林等。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如果要更加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必须对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的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入的掌握,从而进入以碳为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学习。既然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那么一定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之间完成,因为结构和功能密不可分,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师生一起回忆生态系统的成分。
3.2 合作分享,自主建构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要达到50%以上,都是通过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等方式获得。教师仅仅做为指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仅是指导,从而给学生充分的“表演空间”。
教师明确了物质循环是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循环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材料构建模型,最后各组学生展示结果。学生分成5或6人一组为宜,人数太多容易引起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要明确组长,使其有效带领组员进行有效活动。教师必须在活动时明确任务,使活动真实有效。教师可以预先打印组号和名单,制作好会牌,粘贴在讨论桌上。
活动一:
学生讨论碳究竟是如何进、出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种生态系统成分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这些产物的去向怎样等)。
第一、二组从无机环境的角度来考虑,第三、四组从生产者(比如绿色植物)的角度来考虑,第五、六组从消费者(比如牛)的角度来考虑,第七、八组从分解者(比如蚯蚓或者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的角度来考虑。
各小组依据提示,进行讨论,得出相关结论。小组代表展示小组结论,从而明确每一种生态系统成分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要突破碳循环,教师应该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① 能够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哪些?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源有哪些?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可以把问题细化为以下问题:
碳通过什么生理过程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碳以什么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什么形式传递?通过什么渠道进行传递?
碳通过什么生理过程从生物群落返还无机环境?
碳以什么形式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什么形式进行循环?
教师呈现以上问题,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再用问题串的形式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也可通过抢答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活动二:
每组准备小白板一块,红黑色马克笔各一支,板擦一块。小白板上放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CO2库(无机环境)等磁性贴(放在顶端,横排)。
小组活动:用文字和黑色箭头在白板上构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型,并注明碳元素的转移方向及过程名称。
白板布置如图1所示,学生分组活动,自由安排四个磁性贴的位置。
学生展示白板并解释如此安排的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进一步补充完善。师生互动突破碳循环:先看双箭头,“多进一出”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进多出”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再看单箭头“多进一出”为分解者。在碳循环模型构建过程中,教师还要强调化石燃烧的问题以及各级消费者的图解。最后,师生归纳碳循环模型图(图2),并生成板书。
本部分内容并不晦涩难懂,教师可平铺直叙的讲授,甚至让学生自学,也能达成知识目标。但是教师通过探究问题以及活动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
3.3 依据活动,演绎概念
依据以上学生活动,教师请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生态系统?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物质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教师提示: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有机农药后,为什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学生总结此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从而明确物质循环的特点之一是全球性。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于物质,教师应强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而非其组成的化合物;在物质循环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通过碳循环的模型建构过程,学生很容易明确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从而明确物质循环的另一个特点是循环性。
在完成以上的三个问题后,生态系统的概念很自然地就由学生演绎成功。这样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依据活动从而演绎概念的方法,避免了教师直接给出概念,靠死记硬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易遗忘且难以理解其实质的不足。
3.4 依托模型,列表辨析
活动三:在白板上已构建的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上,用红色箭头画出能量流动模型。
学生展示白板,并解释如此安排的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进一步补充完善。师生共同总结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模型,并列表(表1)完成辨析。
教师需要强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的两个方面,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再次强调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
4 小结
教师由碳循环的特点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流行语――低碳生活,播放CCTV公益广告《选择低碳 绿色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雾霾,关注环保热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让学生从自身做起,明确一些环保措施。
5 课堂拓展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碳循环的相关知识,继续探究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调查身边造成温室效应、水质富营养化、酸雨等的具体事例,并寻找可行的缓解的方法。学生可选择其一写一份调查报告。
教师提出问题树叶每年都会掉,但是没有看见树叶堆积如山的场面呢?树叶到哪儿去了?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是气候的作用,还是土壤中的化学物质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呢?学生可以依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
6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学习以活动贯穿课堂。对于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突破,以碳循环为例,教师采用“图形分析、模型构建”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教学难点“说明物|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采用列表辨析法,对于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物质循环的概念”,采用依据相关活动,以学生自主演绎、教师点拨的方法,突破难点。
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3
论文摘要: 目前家庭教育的“温室化”环境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非常不利,适度“放养”,让孩子亲身体验和认知社会、自然和人生,释放天性、热情和潜能,才能够实现健康的成长。
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指出,应把对子女的爱,“扩张”“醇化”为对子女的理解、指导和解放。而今许多年过去了,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已发生了改天换地般的巨变,但先生当年提出的问题.仍远远没有得以解决,其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温室效应”。所以,我们必须警惕家庭教育中的“温室效应”,以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并不是成人的缩影。儿童有着独特的身心特点,有自己的需要、兴趣、情感和性格。儿童一生下来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能够分辨与取舍外界刺激,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孩子长大了自然要走上社会,家庭作为孩子人生的起点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启蒙学校,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言语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时期”。
为人父母者对于孩子都爱到骨髓、爱到忘我,总希望倾尽所有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而无怨无悔。在付出这许多爱的同时,也强烈地期许着孩子的出色、优秀、成功,从人生所谓的起跑线开始,就悬起了那颗沉重的心,为他每一步的成绩进退或喜或忧、狂跳不止。但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他对人生和环境的体认、他成长中的种种困难挫折、喜怒哀乐,却时常不在我们的关注之中。
一、呵护过多、强制过多使孩子失去自我
一个在娇纵、强制下成长起来的人,没有完整的自我,他的心智、耐受力自然偏弱,怎么可以积极地面对人生的风霜雪雨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呢!他会无所适从、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作为家长都明白不可以放纵对孩子的爱,可惜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面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往往缺乏这种自制力,家长感情用事,孩子怎能理智?家长“心太软”,孩子如何变得坚强?“龙凤”情结又让家长对成绩过分关注,期望值过高,生怕“输在起跑线上”,从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带着参加各种特长班,上学以后,更是每日伴读,逼孩子写作业,课余和双休日则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只求一个名列前茅的成绩,而不管孩子快乐与否。没有宽松的环境,没有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孩子是成不了才的,这样的“过度施肥”往往适得其反。
二、温室环境使孩子与社会和自然疏离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陈鹤琴),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现今的儿童,接触最多的是书本和网络,唐诗宋词出口成诵、电脑游戏更是得心应手,但来自个人参与和体验得来的鲜活知识却乏善可陈,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游戏,缺少同伴,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生活在真空状态中,与社会更是隔离的。开心快乐、自由放松、无拘无束、游戏自然的童年是人一生的宝贵经历和智慧源泉,但“类温室”环境使孩子们过早地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开始了学习上的激烈竞争,玩耍和嬉戏的时间大大缩减,内心的快乐也就大打折扣了。在压抑的、强制的环境中,孩子们只会被动地学一些死知识,而不会灵活应用、更谈不上发明创新。最后导致与自然相疏离、与社会相分离。 三、温室标准化生产模式无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抹杀孩子个性发展
孩子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可是我们的一些家长通常都是瞪大眼睛盯着孩子的缺点,以榜样的标准对其求全责备。这些家长抱有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所谓好孩子,就是去掉了缺点的孩子。孩子的任务是改错,大人的任务是挑错。最好的孩子是没有错误的孩子,那最好的家长就应该是“挑错专家”。然而最能促使孩子发展的,不是批评,而恰恰是鼓励。许多伟大人物不是没有缺点的人,而是最大限度发展了自身优点的人。如果这些伟人从小就被批评包围,一直小心翼翼地做“乖孩子”,他们的长处就可能会被埋没。成功的教育经验也告诉我们,发展孩子优势是克服“缺点”的最佳办法。至于孩子有些小缺点,不理也罢,千万不可拣了一些芝麻,丢掉了西瓜。
四、温室效应使孩子缺少生活的磨砺,意志力不足,失去了享受快乐的能力
在“家教温室”中的孩子,不仅未经风雨,不受摔打,而且长期被娇纵的气氛熏染,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浓厚意识,缺乏严格自律和自强的观念,性格弱点比较多,尤其是心理比较脆弱。这就与社会的现实要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孩子处于以弱待强的不利地位,对于生活中的辛劳、磨难和挫折缺乏认知和应变能力,无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体会不到把握命运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前景不容乐观。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中的“温室效应”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避免“温室效应”。
五、开展挫折教育
温室的鲜花生命力永远比不上山间的野草。在家庭教育中,要适度创造一些挫折环境,让孩子体验挫折并勇敢面对挫折,想办法战胜挫折;通过心理鼓励、具体指导,教育我们的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坚强勇敢、要找出战胜挫折的办法,决不被挫折所屈服;让孩子直面挫折,学会应对挫折,会让孩子学得更快乐、活得更美好。
六、适度“放养”
“圈养”给孩子提供了安全放心的小气候、小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暂时是安全的令人放心的;这种环境又会使孩子养成依赖别人、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习惯。但是,人总是要长大的,总是要融入到社会中去的,任何一位家长都无法替代孩子成长,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并马上开始进行适度“放养”。适度“放养” 是一种科学的、开放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解放孩子的全部身心,做到放手、放脚、放眼、放脑。为孩子更好地融入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之中提供宽广的成长空间,让孩子亲自触摸阳光雨露、风雨雷电;亲自欣赏高山平原、森林草原;亲自品尝酸甜苦辣、五谷花香;亲自体验思考的快乐、动手的感觉;亲自掌握学习方法、创新办法。“放养”的孩子,他的道德更高尚、人格更健全、情感更丰富、价值观更科学、知识更全面、视野更开阔、创新能力更强!“放养”的孩子,他的人生起点也放飞得更高,将来的事业也会更辉煌!
让孩子走出恒温恒湿的温室,去栉风沐雨、拥抱生活、放飞梦想吧!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4
一、 环境教育的含义及目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相关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 1988年欧共体通过的环境教育决议指出,环境教育的指导原则即“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使公众积极有效地参加环保活动及合理谨慎地利用环境资源奠定基础。”环境教育之目的,即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个人或集体为解决现实问题和防止发生新的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等。
基础环境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关心。深化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知识。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要有基本的理解。态度。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技能。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评价。能测定个人和社会的环境状况,并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美学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参与。能为解决任何社会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行动,以此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
1.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诸多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次,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第三,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均与地理有关。
2.环境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描述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时强调“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内容与环境教育思想相统一,将中学生环境素养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观相结合,无疑是对个人、家乡、国家乃至全球发展有益的工作,也为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入新鲜内容。环境体验、环境调查和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地理开放式教学以及乡土地理学习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方法与内容,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更适合在地理教学中从身边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环境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关注社区环境、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三、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环境教育
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内容多涉及地理环境的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理论联系实际,自然融入环境教育。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可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培养惜水、节水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在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之一: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和教学时间。
2.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环境教育
教师应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环境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观。例如,高中地理第八章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温室效应。首先可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教学视频,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之目的。还可让学生指出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收集各种信息或材料展开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模式。
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5
一、教学设计
(一)地位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已对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但尚存很多疑惑。 例如:
为什么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没有“温室效应”行不行?
怎样解决目前全球变暖的问题?
学生迫切希望能够全面、客观、科学地认识二氧化碳。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和渴望,设置这堂活动课,旨在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的辩论,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巩固和发展知识、技能,提升能力,增强求知欲,进而促使学生理性地认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学情分析
活动课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动态活动,深化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运用,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强化过程体验。
1.知识技能: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有了基本了解,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社会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呼唤已经通过新闻媒体和思想品德教学而认同。这是确保本活动课优质高效的有利因素。
2.能力结构:学生能够恰当地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已经具备运用实验手段进行探究的能力;但综合地、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意识有所欠缺,经常局限于学科范围内去认识物质。
3.情感心理:悬而未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愿望,急于在平等交流中合作、分享去展示自己观点;但他们又不轻易承认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尤其担心在争辩中落败。
(三)教学要点
1.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②通过实验探究强化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二氧化碳功与过的辩论,学会趋利避害、合理使用物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④通过收集资料、课堂辩论,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辩论,使学生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2.教学重点:
①全面深化对二氧化碳的认识和理解。
②学会运用辩证、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利用客观事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教学难点: 辩证地认识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思想
根据课改精神、学生实际和活动课特点,本着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二次开发为特征的教材观、以全面提升科学素养为根本目标的教学质量观、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核心要点,设计并实施本课。
2.教学整合
将下册教材第44页“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调为本课体验;
增设“吸热能力比较”的探究实验,理解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流程
课前学生在强烈欲望的驱动下,收集整理了二氧化碳功过的相关内容,课堂搭建一个“谈功论过”的交流讨论平台,引发思维碰撞,当歧义发生时,以实验探究和多媒体展示完成认知层面的延伸和拓展,最终实现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自主建构。
二、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 :借助学生对二氧化碳功过的认知冲突,设置研究课题。指导、参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学生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查找资料,形成支持自己观点的素材,整理成可共享的成果。
设计意图:借认知冲突以问题切入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欲望,在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过程中,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加深了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二)课堂教学
1谈功论过
教师活动:借助一个“抗老新招二氧化碳回春”的情境,引发并参与学生的交流、辩论。
学生活动: 展示研究成果,阐明观点,在认同与质疑的循环往复中交流辩论。
设计意图:借助“既功又过”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交流辩论的欲望,创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辩论中巩固知识、拓展视野,提升思维品质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辨析探究
教师活动:捕获交流辩论中生成冲突,引发的争辩,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
学生活动: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探究,以实物或探究实验的结论,佐证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教师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抓住生成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在设计并实施探究的活动中深化理解相关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增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感悟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辨析】二氧化碳功过转化
(1)不供给呼吸――粮仓防虫、美容新方法
(2)温室效应――反季生产蔬菜、地球保暖
(3)灭火――排放到空气中――温室效应
【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新思路】
(三)课后拓展
〖TP刘浩天5.jpg,BP〗
教师活动:提出拓展建构目标:以“是非功过怎评说――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为题撰写小论文。
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建筑节能;温室效应;大气质量变差;环保建材;能源的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TU111.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81-01
1 概述
我国能源环境与世界能源问题相比更为严峻,一方面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能源消耗巨大。以建筑能耗为例,建筑能耗大体占到全国总能耗的30%―40%,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我国人均耕地只占世界的1/3,而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达12万亩;我国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卫生洁具耗水量高出发达国家30%以上,污水回水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钢材、水泥等物耗水平也要比发达国家高出10%―3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作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现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加快,我国住宅建设日益扩大。据推测,到2015年,城镇50%以上的建筑将是21世纪内建造的。因此,有效的降低建筑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建筑行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将对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环境污染状况
2.1 温室效应
目前已发现有30多种气体能够引起温室效应,其中较为主要的有CO2,CH4,O3,CO,N2O、水蒸气、二氯乙烷、四氯化碳及氟氯烷等。温室效应引发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主要有几个方面:海平面上升;全球降雨不均衡,有的地区发生洪涝、有些地区发生干旱;影响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天气情况,造成农作物歉收;快速的气候变化造成大量物种的灭绝,对生物产生多样化影响;全球变暖造成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变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危害人类健康。
2.2 臭氧层破环
臭氧层能有效地阻止大部分有害紫外光通过,而让可见光通过并达到地球表面,为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太阳能。而当前人类的活动正在使臭氧层遭到几乎毁灭性的破坏,人工合成的含有氯、氟的一些物质,尤其以氟利昂和哈龙,对臭氧层的破坏最大。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使人体免疫机能下降,增加患皮肤癌、白内障的概率;过量的阳光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的退化;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环;加剧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
2.3 酸雨
酸雨是指pH
酸雨对农业的影响主要造成土壤酸化,肥力降低;酸雨会造成水体酸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还会造成植物黄叶并脱落,森林成片衰亡;同时,酸雨会危害人体健康,诱发癌症、老年痴呆等疾病,使人患动脉硬化、心梗、肺水肿的概率大大提高。
3 建筑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建筑环境是人类活动对资源影响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世界1/6净水供应给建筑,建筑消耗掉1/4的木材,消耗掉2/5的材料与能量。全球的建筑相关产业消耗了地球能源的50%,水资源的50%,原材料的40%,同时产生了42%的温室气体,50%的水污染,48%固体废弃物,50%的氟氯化合物,同时建筑结构也影响水域、空气质量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等较大的范围。
4 建筑维护结构的节能
4.1 墙体的设计
外墙传热在建筑物总体传热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当前我国大多采用保温节能墙体,分为三类: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中空加芯复合墙体。
其中外保温具有适用范围广、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寿命、减少热桥、扩大使用面积等特点,外保温技术的运用推广得到了很大发展,较为成熟的外保温技术有:EPS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EPS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EPS钢丝网架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机械固定EPS钢丝网架板外墙外保温系统。
4.2 门窗的设计
节能门窗要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夏季能阻止热量进入室内,冬季能阻断室内热量传出室外。目前具有较好效果的节能门窗主要有:塑料门窗、铝木复合门窗、玻璃钢门窗,以及采用发展注胶段热冷桥技术。
5 建筑供热系统的节能(以居住建筑为例)
建筑节能包括了两个系统工程,即建筑本身工程节能,和建筑供能系统的节能。而现在许多的“节能建筑”只是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满足规范节能设计要求,而并不能称其为节能建筑。
建筑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还要有优化的供能系统,两者结合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工程,这个系统能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供能可调性。例如在集中供热住宅中,实行供热热量计量,用户根据自己需要调控室温;在有,可在建筑中设置太阳能利用装置,冬季当室内太阳得热能补充室温时,室内可调供热系统就能减少对常规热源的使用。
6 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
6.1 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被认为是21世纪以后人类可期待的、最有希望的能源,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太阳能热利用的两个主要方面在于太阳能热水器与太阳能建筑。
6.2 地热的综合利用
(1)空气源热泵是在供热工况下将室外空气作为低温热源,从室外空气中吸收热量,经热泵提高温度送入室内供暖。空气源热泵系统简单,初投资较低。空气源热泵的主要缺点是在夏季高温和冬季寒冷天气时热泵的效率大大降低,其不适用于寒冷地区,在冬季气候较温和的地区,已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2)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较深地层中未受干扰常年保持的恒温,其远高于冬季的室外温度,又低于夏季的室外温度,可以克服空气源热泵的技术障碍,且效率大大提高。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冬季通过热泵把大地中的热量升高温度后对建筑供热,同时使大地中的温度降低,储存了冷量,可供夏季使用;夏季通过热泵把建筑中的热量传输给大地,对建筑物降温,同时在大地中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
(3)地表水热泵系统是在靠近江河湖海等大量自然水体的地方,利用这些自然水体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而设计的一种空调热泵的形型式。但是,这种地表水热泵系统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同时这种热泵的换热对水体中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4)地下耦合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下岩土中热量的闭路循环的地源热泵系统。它通过循环液(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在封闭的地下埋管中的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传热。在冬季供热过程中,流体从地下收集热量,再通过系统把热量带到室内;夏季制冷时逆向运行,即从室内带走热量,再通过系统将热量送到地下岩土中。地下耦合热泵系统保持了地下水热泵利用大地作为冷热源的优点,同时又不需要抽取地下水作为传热的介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