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高校 科研管理 绩效考核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99-02

一、序言

随着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科研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在国内已经非常普遍,高校要具有一流的科研工作,除了要拥有一流的科研人员,一流的科研环境,还要拥有一流的科研管理人员,高校科研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和管理团队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从目前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基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于高校科研行政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研究的报道还不多,再从目前高校发展的现状来看,要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就必须将科研管理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来对待。

二、绩效考核的研究分析

科研绩效考核是科研主管部门对科研人员取得科研成绩进行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反映科研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实行科研绩效考核对正确引导科研工作,准确把握高校科技活动的资源、规模、水平和产出状况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科学研究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时间、空间的不确定性,投入和产出的非线性等特点,无论是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具有滞后表现的现象,导致科研业绩评价的滞后和难以评测性。对科研业绩进行量化考核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对于科研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定量分析方法是用量化的标准去测量事物,通过定量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量分析的目的在于测定对象目标的数值,求出其与各相关要素间的精确的经验公式。定性分析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结果的分析,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绩效评价主要是对科研管理工作状况与管理工作效率的评价,可以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办法来实现绩效考核。

三、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笔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从科研业绩和科研管理绩效两个方面来构建绩效考核体系,结合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对于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采取先定性后定量的办法,通过直观的数据得出定量的结果,然后同类比较显示差异,初步确立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的指标和权重(见表1)。

1.指标选取的原则。

(1)总体原则。新疆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水平与内地高校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考核指标的指标选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代表性,不具有普遍性。

(2)科研业绩的指标选取原则。科研业绩不是衡量科研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它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绩效。科研管理是挖掘科研实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是促进科研活动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科研绩效包含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2个二级指标,其中科研投入有1个三级指标科研经费增长率,它是反映学校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评价指标。科研产出有1个三级指标科研奖励增长率,反映了学校科研成果水平。本文所选取的三级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通过统计直接得来,具有考核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

(3)科研管理绩效选取原则。科研管理绩效选取科研管理部门人员结构、科研管理部门获得奖励情况和科研管理部门开展管理研究情况等3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又分了10个三级指标。在三级指标中,选取科研管理部门人员结构的原则是基于新疆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薄弱的问题,希望选取这个指标引起高校的重视,鼓励高校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层次和水平;选取科研管理部门获得奖励情况是反映一个管理团队的工作是否有成效的具体表现;科研管理部门开展管理研究情况是出于检验管理部门是否注重自身建设,是否主动通过研究去完善管理办法,以达到调控学校科研发展的方向。

2.部分指标的解读。由于区域性的差异,对选取的3个三级指标进行解读:一是科研奖励增长率主要是针对省部级及以上的奖励,对于一些行业奖励和协会奖励不计算在统计范围内;二是专职人员包括双兼挑人员,主要考虑部分学校双兼挑人员所占的比重较大;三是学历(学位)层次比例包含学历和学位两个层次,主要是考虑到对于专职的管理人员,在职攻读学位的人数多,仅从学历层次上不能全面反映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

3.权重的设计。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绩效考核体系采取百分制,每项评价内容的基础分值均为5分。在一级指标中,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确立科研业绩和科研管理绩效2个一级指标的分值比为1:3;在二级指标中,科研管理部门开展管理研究情况比重最大,权重之和为6,重在引导高校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目前困扰科研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三级指标中,科研经费增长率(实际到位经费)和修订新出台管理办法数的权重都为3,前者是鼓励管理部门提高管理能力,促使学校承担更多的科研任务,后者是希望通过用制度化建设规范科研活动,进一步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

四、总结

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内部机构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和互相支持下,才能高效的运转,只有内部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构建出和谐的整体,因此,要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不仅要做好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者的水平,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通过开展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绩效考核的研究,为科研主管部门考核各高校的管理提供考核的依据,引导高校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的建设,促进科学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

[本文为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XJUEDU2008I65),新疆大学院校联合项目(XY080246)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沈林,叶敏.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绩效考评探讨[J].科技成果纵横,2007(6)

2.林常胜,赖日泉,曹建武等.高校科研管理绩效定量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厦门科技,2006(2)

3.滕文静,邱涛,李文亮.高校现行科研业绩评价体系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2007(4)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经费管理;绩效考核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概述

(一)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的科研成果对于提高国家科技力量、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日俱进,其在科研项目数量的承接以及科研经费的筹措等方面均已显现出强劲的势头。与此同时,高校科研经费来源的广泛无疑为其管理增添难度。目前,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这项经济资源,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各方对高校经费的管理日渐重视,纵观近年进行的审计和财务检查的情况,高校科研经费在资金的管理方面仍存诸多问题,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变得刻不容缓。

(二)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衡量科研项目成果的重要尺度,不断加强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对更好的提升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关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不仅直接关系到科研激励政策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更是对整个高校科研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更好地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理念,推行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实现高校科研工作创新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支出与预算难配比

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在预算方面往往是不被重视的,高校课题申报中的经费预算主要通过项目的负责人以及项目组的部分成员参与的单方面进行编制的。一方面他们对专项经费的相关管理办法知之甚少,造成预算编制与规定的有所偏差。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财务知识,项目组在经费预算时难以进行细分,而是凭借个人的想法或是以往的经验做出大致估计,往往会导致负责项目在经费预算执行时偏差较大,最终使得实际项目支出与经费预算难以实现配比。

(二)内部信息沟通不畅,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

科研经费在管理方面需要高校科研、财务、审计、资产、纪检监察等多个部门的协调一致。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只注重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或关注计提管理费,缺乏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跟踪监督。同时财务部门也只是注重科研经费的管理、财务核算以及业务的合法性与规范性进行审核,难以掌握在整个项目预算中的各方面支出的具体比例。因此造成科研经费在项目管理环节与会计核算有所偏差、难成一体。

(三)资产监管薄弱,大量经费流失

目前,高校科研资源的使用状况大多为项目组申请新课题后添置的,各项固定资产归为各组自行支配,各类科研图书以及仪器设备交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管理。每期项目结束后,高校资源管理部门并没有及r对资源进行核对和登记。在成立其它项目后,便又再次购置,造成科研仪器较高的重置率,大量固定资产经常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实现有效配置、资源共享,使得科研经费大量流失,给国家及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成本核算不准确,实际成本负担重

高校科研项目实行全成本核算,普遍将直接、间接成本作为科研成本的基本组成。直接成本有科研设备采购费、差旅费、出版费及人员的薪酬和福利等费用,具有较强的可视性,易量化,计算简单。间接成本则包括科研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必要的行政管理费等,很多高校对间接成本都采用简单的分摊方法,对共有的仪器、设备等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忽略其构成的复杂,实际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科学性不足,大量间接成本难以计入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核算中。

(五)项目结余经费监管不严,经费出现个人化

高校普遍存在科研经费处理滞后或是项目已结、账未结的现象。很多高校将结余经费留给项目负责人进行支配,往往个人对经费管理的法制意识不足,导致其使用不当、虚假报销时有发生,使得科研经费难以实现专款专用。

(六)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科研成果产量低

目前高校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普遍存在“着重数量、轻视质量,注重形式、无关绩效”的现象。科研绩效考核的指标简单化、绩效模式粗放,普遍以论文、著作、专利的数量等作为评判项目成功的标准或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条件。科研人员也更加关注形式化、可量化的评估指标,无所谓科研奉献精神、治学态度以及学术品格的培养,真正科技创新、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量低下。

三、科研经费管理与绩效考核问题深度剖析

(一)科研项目的参与方不全

科研是一项由多种学科、不同专业、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研究活动,但由于高校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配合度欠佳,导致在项目的预算、执行、课题等活动中出现问题。在科研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经费审批到校后,财务部门才开始参与经费的管理,参与度过低,这样既不利于经费预算的编制,也不利于对经费支出的审核,造成预算与实际成本不符、与科研无关的经费被浪费。而内部审计部门监管不到位,一方面没有对科研项目经费开展实质性审计,另一方面没有参与到项目执行过程当中,很难及时发现经费支出的问题和漏洞,造成经费的使用效率低下。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3

(一)建立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机制。

1、协助主任调查和分析公司目前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为招聘、加班、合理配置、定员定岗、管理层的人事决策等提供依据。

2、根据公司发展规划,提出与之相匹配的的人力资源规划。(此为工作设想,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而定)

(二)招聘与配置:

1、协助主任建立特殊人才(如售后工程师、研发人员、海外销售人员等)的储备机制及长期招聘渠道。

2、计划与国内重点高校建立优秀人才长期供应关系。

3、收集和关注国内知名招聘网站(如**人才网、Job88等)的人才信息。

4、在实际应用中完善已制订的《员工招聘操作规程》、流程及相关表单。

5、协助各部门实施招聘。

6、建立招聘档案。

(三)培训:

1、在实际应用中完善已制订的《员工培训教育管理办法》、流程及相关表单。

2、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员工培训机制。

3、制作一份新进员工培训教材。

4、建立培训档案。

5、邀请**市专业培训机构(如管理顾问公司)为公司部门主管或相关人员作1~2次培训。培训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而定,如时间和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任务分配、沟通协调、领导艺术等。

(四)绩效考核:

1、协助主任制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为绩效考核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2、协助主任在全公司推行新的绩效考核标准。

3、继续做好绩效考核的其他相关工作(如每月跟催、汇总等)。

(五)劳动关系管理

1、退休

(1)在实际应用中完善已制订的退休流程及相关表单。

(2)协助主任制订员工退休、资遣管理制度(正在制订),为办理退休、资遣事项提供依据。

2、辞职

(1)在实际应用中完善已制订的辞职流程及相关表单。

(2)协助主任制订辞职管理制度,为办理辞职事项提供依据。

(3)具体执行工作。

二、行政事务。

(一)车辆管理

协助主任开展相关工作。

(二)公章管理

1、协助主任做好相关审核工作。

2、制作公章管理登记薄。

(三)会议安排

协助主任安排会议议程及相关准备工作。

(四)公司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

协助主任策划方案,并做好具体实施的相关工作。

(五)公司邮箱管理。

三点原则:

1、按时收取邮件;

2、妥当处理邮件;

3、慎重对待重要邮件。

(六)部门预算。

准确、详细登记每月发生的费用,按要求提交每月预算。

(七)宿舍管理

1、及时收取、交纳每月宿舍费用。

2、合理进行卫生安排,确保宿舍干净舒适。

三、对外事务:

(一)证照的申办、年审。

协助主任进行资料准备及提交工作。

(二)政府扶持项目的申报。

协助主任开展相关工作。

(三)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日常沟通。

协助主任填制和递交相关报表、资料等。

四、其他临时交办事项。

四点原则:

(一)主任交办事项,按重要紧急程度分别按要求办理。

(二)董事长、总经理交办事项,汇报主任后办理(或办理后知会主任)。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4

摘要:高校校内预算是根据自身组织运行模式及经费管理职责制定的内部“管理型预算”。随着高校财务困境的扭转和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校内预算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突显。本文将分析目前高校校内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 校内预算 改革建议

摘要:高校校内预算是根据自身组织运行模式及经费管理职责制定的内部“管理型预算”。随着高校财务困境的扭转和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校内预算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突显。本文将分析目前高校校内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 校内预算 改革建议国自2000年推行“部门预算”制度以来,高等学校按照法定程序对上级主管报送部门预算,但部门预算是对高校整体收支情况的统一规划,不能满足校内各单位利益分配的需要。因此,高校根据内部管理需求编制的校内预算对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公平高效地使用经济资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不断提高生均拨款水平,高校的债务困境得到较大扭转,有了较多的财力和精力用于高校内涵式发展,原来粗放的校内预算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经费管理的需要。

一、高校校内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校内预算管理的环境有待优化

目前,高校校内预算管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党委常委会是预算的决策机构,但预算编报时间短,党委并不直接参与预算的编制,更多的是起形式上的审批作用;(2)预算管理办法多是针对政府部门预算,对校内预算管理的细则规定较少;(3)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在全校的宣传有待加强。

(二)校内预算管理的程序有待改进

目前,高校校内预算管理程序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校内预算编报的“二上二下”程序尚未规范,尤其是“二下”的方式、内容等有待改进;二是预算调整程序不规范,年中调整预算的小报告多,经费分配的小政策多;三是尚未形成二级单位项目执行情况定期分析通报制度,也未开展全校项目的预算绩效考评。

(三)校内预算的编制方法和内容有待完善

一是公用支出的定额分配指标已延用多年未作修改。由于学校分配政策发生变化、国家经费投入增加等原因,很多定额分配办法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需要重新核定。二是会计账务中的有些项目设置已不能满足管理需求。随着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专项种类增多,部分处室的行政办公经费、业务专项经费、二次分配经费混在一个项目中不便于查询。三是对重大的发展类项目尚未设立滚动项目库,存在项目论证不够充分,申报预算时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四)预算管理软件尚未使用

目前的校内预算报送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内基层预算人员报送预算信息不规范;汇总基层预算数据及统计的工作量大;需在财务软件中人工做账下达预算指标,不能直接生成;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分析需靠Excel表格进行,效率不高。

二、加强校内预算管理的改革建议

(一)优化校内预算环境是加强校内预算管理的基础

1.健全预算组织体系,充分发挥财经工作小组的作用。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应包括决策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在我国,由于党委常委会不直接参与预算,因此应充分发挥校财经工作小组的论证把关作用,为党委决策奠定基础。财经工作小组还应重点关注校级重大项目的执行,协调相关二级单位的关系。财务处是预算的管理机构,应设置专门的校内预算岗位,负责预算具体事宜,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财务信息。

2.出台校内预算实施细则,使预算管理有章可循。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预算管理办法,出台校内预算实施细则,具体规定校内预算的实施时间、程序、编制内容、包干经费定额办法、专项分类及核定办法、预算调整程序、年末结余的管理办法、监督控制办法、执行分析通报制度、绩效考评等,使预算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3.加强财务知识宣传,调动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预算部署会议等机会讲解财经政策和财务管理制度,通报预算执行进度;充分利用校报、网站等媒体,加强财务管理宣传;为基层预算员建立QQ工作群,增强联系;通过校内办公自动化系统定期通报预算执行进度排名,增强财务信息透明度。

(二)规范预算管理程序并严格执行是加强校内预算管理的有力保障

1.规范“二上二下”的编报程序。“一上”定于每年9月份,预算部署会召开后,各二级单位报送基础数据、收入预算和专项支出预算;预算年度3月初“一下”,财务处下发包干经费和专项支出的控制限额;“二上”时,各二级单位根据“一下”控制限额报送包干经费的具体经济分类科目,修订专项经费的支出预算;“二下”时,财务处提交校内预算综合收支草案,经财经工作小组研究、报党委常委会批准后,印发正式文件下达校内预算。

2.规范校内预算调整程序。预算方案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原则上不得调整。对于确需追加或调整的项目,应视情况履行以下程序:(1)年中追加的财政专项资金,由归口单位填写“校内预算追加申请单”,交财务处办理预算指标追加手续;(2)预算执行中不可预见的特殊开支项目,可动用机动业务费,但应根据资金限额规定执行相应的审批程序;(3)已有预算的指标间调整事项,按重大程度设定审批流程。

3.明确重点项目的管理流程。对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特色名校建设等重点项目,学校应按照项目执行环节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职责及时间表,防止内部扯皮。

(三)完善预算编制方法是加强校内预算管理的重要手段

1.建立日常经费的定额指标体系。定额指标体系的内容如下:(1)梳理经费支出类型,明确哪些支出需要按定额分配;(2)认真分析历史数据,剔除无关因素,整理出有效数据库,作为测算的基础;(3)采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测算数据,如指数平滑法、聚类分析法、多层次分析法等;(4)加强与同类型同等规模高校的沟通,进行横向比较。

2.合理设置项目,加强专项管理。(1)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设置方式。目前高校会计账务中主要有两种设置项目的方式:一是按项目用途设置,与部门不一一对应;二是项目设在部门下。高校应根据自身需要设置项目,并注重项目代码的统一性和科学性,这属于账务的顶层设计,将会对日后的查询和分析产生很大影响。(2)设置合理的账务项目数量。目前高校项目设置数量从1 000到10 000个不等,原因是校内预算管理的精细程度不同,领导及校内各级对财务数据的需求程度不同。项目设置过少,就不能按照职能处室的专项业务类型提供收支数据,不便于年末结余资金的分类管理。项目设置过精,会计核算容易列错项目,而且经费支配灵活性差,日后预算调整工作繁重。高校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设置合理的项目数量。(3)形成年底清理项目、结余区别对待的管理制度。一般来说,高校应在讨论下一年度校内预算时,同时清理上一年度项目,区别对待项目结余:教学业务费、行政办公费等包干经费宜采用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避免突击花钱;职能处室的业务专项经费宜采用超支不补、结余回收的办法,避免经费沉淀,其当年未实现的支出需在下一年度申请预算;一次性的、临时性的项目如未完工,宜采用由归口部门提出书面结转申请,列明结转原因及预计完工时间,区分不同情况处理的办法,原则上结转不能超过2年。(4)建立滚动项目库。滚动项目库的建立,能改变以往项目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的状况,保证项目的可行性,并能考虑到单位长远发展利益。滚动项目库的建立程序是:①职能部门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提出立项申请。应明确项目的意义和作用,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测算经费需求,项目预算要细化到具体类别和名称,说明资金分月支付计划。②财经工作小组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是否属于学校优先扶持范围,并根据项目实施的轻重缓急,确定项目库中项目执行顺序。③根据学校财力情况和项目库中项目执行顺序,把项目纳入学校预算。④已纳入库的项目,当年无法安排的可在下一年度预算或年中追加预算时优先考虑。

(四)建立预算分析通报和绩效考评奖惩制度是加强校内预算管理的有效监督机制

1.建立预算分析通报制度,督促预算执行进度。(1)对校内预算编制情况进行分析。由于校内预算是按部门项目下达,不便于了解预算资源分配的流向,应对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及资本性支出的金额和占比进行分析。尤其是日常公用经费预算,应分类分析教学、学生管理、科研、行政办公、教辅专项、后勤经费的金额和占比。(2)对预算执行进度进行分析通报。每个季度由财务处长向校长办公会汇报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向各二级单位公布预算执行率排名,对低于时间进度的项目进行红色预警,对执行进度过低的项目可要求书面问题说明或约谈。计划科要重点分析预算差异的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并监督核算部门是否按照预算项目进行报销,及时反馈问题。(3)开展校内预算的决算分析工作。高校普遍重视政府部门预算的决算,对校内预算的决算开展不够。年末,应编制二级单位财务决算,分析决算与预算的差异,单位对预算执行效果自评,对需要结转的项目结余提出申请。

2.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奖惩机制,避免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预算是业务活动的价值体现,预算绩效考核应作为学校目标责任考核的一个方面。预算绩效考核可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预算完成率,即把年终决算和年度预算比较,考核项目进展程度;二是考核资金的使用效果,即把年末实施效果与项目申报时填写的《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模板》中预计达到的效果进行对比打分。

预算绩效考核的方法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进行综合性打分。高校可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分别设置以下评价指标:预算收入执行率、预算支出执行率、财政拨款专项执行率、三公经费比率、资产创收率、科研经费产出率、仪器设备利用率等。可根据有关指标的性质,确定所评价指标的权重。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5

近年来,国家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教育部提出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大学如何实现这两项重任,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据此,高校可以从完善绩效评估体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深入贯彻提高质量的发展理念,并将其内化为加强学校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一、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的内涵及重要性

1.周边绩效的内涵

长期以来,组织对成员个体的绩效考核集中在其职务说明书规定的行为与结果即任务绩效方面。任务绩效属于正式报酬体系范畴,易于量化和考核。然而,随着团队合作成为组织运行的主流合作方式,个体在工作中的人际互动、利他行为、合作能力、工作积极性等越来越被组织重视,这些虽然不直接贡献于组织的核心技术活动,但却像催化剂一样能增进个体对组织的忠诚度、化解组织与个人的矛盾、创造和谐的组织氛围等,这些效应就是周边绩效。具体而言,周边绩效是指那些不属于任务说明书范围之内但却构成组织赖以发展的社会背景,能够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并独立贡献于组织的整体发展的绩效。周边绩效对组织的核心技术活动没有直接贡献,但能够促进组织内部沟通或者对组织内的人际或部门沟通起作用,因而有利于个体任务的完成和团队绩效的提高。从“任务―周边绩效”的二维绩效观来看,周边绩效属于工作情境中的绩效,在

工作中表现出认真的态度和热情、积极参与并协助他人、严格遵守组织制度、支持组织决策、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等都是典型的周边绩效行为。周边绩效不是组织的整体绩效,也不能替代任务绩效指标对个体进行考核,但忽视周边绩效的绩效考核是不完整、不客观的,会对组织成员实施积极正向的周边行为、形成健康的组织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2.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的内涵

依据周边绩效的内涵,可以对高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周边绩效进行界定:高校教师周边绩效是指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人员在个人职责范围之外,积极、自愿从事有利于组织或他人的活动所产生的正面效应。这些周边绩效活动与高校教师被要求从事的本职工作无关,但却有利于高校整体绩效的增长。高校教师周边绩效与高校教师的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高校教师的责任意识、职业发展意识、社会人特性等个人因素对其提供周边绩效有原始驱动作用,高校的学术导向、组织公平度、以沟通与支持为主的绩效管理机制、非官本位的文化等组织因素对高校教师持续提供周边绩效起到关键作用。

3.高校教师周边绩效问题亟须受到重视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等院校都对教师绩效管理进行了不断探索,建立了具体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在教师绩效评估中将教学、科研考核作为重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教师多劳多得,调动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高校教师的奖惩、聘任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目前各高校的绩效管理办法和方案都把重点放在了任务绩效考核方面,过于重视科研和教学成果的“量”的考核,还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阶段。高校教师与企业员工不同,作为知识型工作者,其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诲人不倦等崇高精神、优良品德,以及对学生认真指导、同事间积极协作、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意志和能力、对学校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等积极的周边行为,是任务绩效指标所难以量化的。由于周边行为的投入与产出难以用具体的指标进行界定和量化,所以仅仅用定量的任务绩效指标不足以体现高校教师的实际贡献。长期如此,会导致与高校教师周边绩效有关的积极周边行为逐渐减少,从而不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终影响高等教育健康、长远发展。

二、提升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的意义

1.提升高校教师周边绩效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大学文化是围绕大学教育和学术活动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环境氛围的集合体,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是大学综合实力和个性特征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大学功能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内容则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风向标。大学文化体现在教师教学风气、学生学习风气、管理者管理风气等方面,高校通过加强教师周边绩效管理,可以引导教师从完成绩效考核的目的出发,实施帮助同事、关心团体目标、对组织忠诚等积极的周边行为,从而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良好的教风对优良的学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管理者形成有效率的管理风气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高校教师周边绩效提升。

岗位职责是对个体在组织中所承担工作的具体描述,通常情况下,越是大型的组织,其成员的岗位职责越是清晰,但无论岗位职责多么明确,总有些任务是模糊于岗位边界的,这也是组织内的部门或个人容易推脱责任的地方。由于岗位职责是设计任务绩效考核指标的重要依据,所以如果个体主动将组织中那些模糊于岗位边界的任务视为自己的事情,从而降低组织不必要的管理内耗,那么对这一个体而言,就应以周边绩效考核作为任务绩效考核的补充,让周边绩效考核成为一种激励,从而使个体的积极行为得到正向强化。当那些被正向强化的周边行为从个体行为演变成群体行为时,构成组织文化核心内容的组织价值观就得以正确地建立并持续发挥作用,积极的组织文化氛围就得以形成。因此,如果高校在绩效考核中重视教师周边绩效提升,高校教师就会主动多承担一些公益性的事情,其在思想上就不会功利化,在情感上就会更认同自己的职业,就会对学校产生组织认同和归属感,这些都有利于健康校园文化的形成。

2.提升高校教师周边绩效有利于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

组织文化是指引组织成员的日常行为和决策并使他们的行动朝向组织目标的智识性力量。实际上,组织文化衍生并决定了组织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氛围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校内外各种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师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体系的一个支点,是学校建设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可以通过具体或抽象、隐性或显性的行为及思想渗透于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师生员工的言谈举止中。健康的校园文化会促进高校教师实施积极的周边行为,为学校做更多贡献。当实施积极的周边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的校园文化时,高校的凝聚力就会增强,其育人功能就会彰显、教育质量就会有所提高。

3.提升高校教师周边绩效有利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

高校教师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崇高情操以及对工作投入、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传播良好的意愿、严谨治学、从严执教、言语仪表适当得体、行为自律等周边行为,虽然与短期的教育教学任务没有直接联系,但有利于高等教育的远期战略目标实现。有研究表明: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受个体性格等因素影响,其作用受组织文化调节,因而组织文化与周边绩效是相互影响的。当个体与所在组织的价值观、文化取向相一致时,个体的满意度就高,其对一些虽然不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却有利于同事或组织发展的事情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实施积极的周边行为如爱岗敬业、对组织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维护组织形象等。这表明:个体行为是在内在个性与外在环境交互影响的过程中发生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环境因素作为外因则对事态发展起到加速或减缓作用。通过重视周边绩效管理,可以促使个体实施积极的周边行为,并逐渐使整个群体形成积极正向的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最终实现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校教师群体而言,也是如此。高校倡导何种绩效观将直接影响教师实施相应的行为。高校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高校绩效考核若能打破以课题、项目、论文等为导向的评审标准,代之以强化教师周边绩效的二维绩效标准,就会促使教师实施积极正向的周边行为,从而有利于高校实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促进完成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任务。

三、提升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的设想

1.构建任务绩效与周边绩效相结合的差异化激励模式

任务绩效与周边绩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单纯地运用任何一种考评方式,都难以实现对个体进行有效、持续激励的效果。鉴于此,可以采用二者相结合的差异化激励模式,让个体的绩效考核结果不仅直接与奖金等物质利益挂钩,还直接与精神层面的利益相连,从而确保个体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增强内在的工作动力。构建差异化激励模式,就是在传统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加入一些能够激发积极的周边行为的评价指标,如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等奖励性指标以及实施有损严谨治学校风的行为等惩罚性指标。其目的是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事业激励等多个方面对教师的选拔、培训、教学等多个环节进行更加科学、公正的评价,促进形成严谨的校风和优良的教风。例如,在选拔教师环节,除了原有的学科方向与学历是否吻合、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等评价指标,还要适当引入心理学知识、综合素质与能力测评,以考察选拔对象的性格、价值观、责任心、团队协作能力等与周边绩效相关的情况。简言之,对教师的选拔要兼顾硬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不能只看学历和曾经的学术成果。差异化激励模式把激励机制从粗放化管理阶段推向精细化管理阶段,通过这样的组合激励模式,能够激发教师提升周边绩效的意愿,实施积极的周边行为。

2.规范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管理

周边行为作为软性行为受情境、组织环境、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这种行为可以由外界刺激、诱发后在具体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让高校教师在教育中自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施积极的周边行为,这一方面有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有赖于高校对教师周边绩效的规范管理。在周边绩效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倡导规范的日常行为,让教师做到主动、热情、耐心、细致、合作、奉献、尽责等。在环境营造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让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成为师生广泛认同和遵循的精神与行为准则,引导师生建立友爱、信赖、关心、负责、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丰富校园文体生活,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开发校园文化艺术资源等,营造学校品牌文化;要优化学校后勤保障体系,推动后勤管理现代化,为师生身体、心理、智力健康发展创造条件。通过上述措施,最终建立一套能体现大学综合实力和个性特征的教师周边绩效管理制度。

3.完善高校动态绩效考核体系

高校的绩效考核要注重动态调整。要在树立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二维绩效观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周边绩效提升,适时对绩效考核制度进行调整、完善。为了对高校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全面的考评,需要制定一套随组织需求而进行动态调整的绩效考核方案,构建包含周边绩效在内的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注重个人层面、集体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周边绩效行为,将相应的考核指标进行细化。个人层面的周边绩效行为包括自我学习、超时工作等;集体层面的周边绩效行为包括人际和谐、排难解纷、员工互助等;组织层面的周边绩效行为包括勇于表达意见、参加组织活动、节省资源等;社会层面的周边绩效行为包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要综合考察这四个层面的行为,采用“360°考评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有些高校管理者认为,教师周边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组织的管理成本,其直观经济效益的实现尚需时日,目前只会增加考核负担,不宜普遍落实。笔者认为,基于高校教师周边绩效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的决策者应当着眼于长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着力构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周边绩效考核体系,与传统绩效考核体系一起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6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意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目标,并在结合淄博职业学院的实际,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旨在于对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意义 

 1、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含义 

 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是指根据教职工的职业特点,按照规定的程序,依据一定的工作目标和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的完成工作情况进行评定,为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的依据,从而促进学校和教职工个体的共同发展。 

 2、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作用 

 (1)是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岗位设置管理是改革的关键,因为人员的聘用要以岗位需要为前提;合同管理则要以岗位职责为依据;绩效考核要以完成岗位职责任务为标准;工资待遇要根据岗位等级而确定。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和实施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以确保高职院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2)是高职院校教职工人事管理决策的主要依据。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教职工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依据;二是制定教职工培训计划的依据;三是校内分配的依据;四是对教职工进行激励的手段。 

 (3)是促进高职院校教职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要通过绩效考核对教职工的工作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找出教职工工作绩效与学校整体目标的差异,使教职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此教职工可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其次,绩效考核通过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提高考核的效度和信度,可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职工全面发展。 

 (4)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教职工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前提。通过绩效考核的导向、反馈功能,可以强化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质量导向,引导教职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质量上来,从而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1、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构建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一是要针对岗位绩效考核的目的、对象、侧重点进行设计;二是要充分体现考核对象的性质和特点。 

 (2)科学性原则。构建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一是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调查分析方法,使岗位考核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考核对象的实质。 

 (3)明确性原则。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的内涵要明确具体,即对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责任的轻重、业绩的高低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要求;二是岗位绩效考核指标的外延也要清晰,避免界定模糊杂乱。 

 (4)系统性原则。对考核对象必须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有的指标之间有横向联系,反映不同侧面的相互制约关系;有的指标之间有纵向关系,反映不同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同时,同层次指标之间应尽可能的界限分明,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 

 2、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针对淄博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进行构建,旨在明确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思路,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规范学院的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工作,强化教职工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帮助教职工改进工作,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并为学院制定晋升职称职务、奖惩政策及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3、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不断总结淄博职业学院多年来实施岗位绩效考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学院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一级考核指标内容及其权重 

 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目标计划、质量控制、工作绩效、创新贡献七个方面,其权重分别为6%、6%、6%、6%、6%、65%和5%。 

 (2)二级考核指标内容及其权重和主要观测点及赋分标准(每项达不到赋分标准要减相应分值,在此暂不逐一列举) 

 ①思想道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廉洁自律和爱生护校四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1%和1%。 

 政治思想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政治立场坚定,服务意识强,积极参加部门和学院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活动。 

 职业道德考核的赋分标准为: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廉洁自律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坚持原则、严于律己、秉公办事、清正廉洁。 

 爱生护校考核的赋分标准为:热爱学生,维护学院利益。 

 ②工作态度:主要考核出勤情况、服从安排、团队协作、纪律性四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1%和1%。 

 出勤情况考核的赋分标准为:遵守考勤制度,按要求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 

 服从安排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服从工作安排,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团队协作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团队意识强,按时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并积极主动配合协助他人完成团队工作。 

 纪律性考核的赋分标准为:遵守各项制度规定,工作时间无闲谈、上网闲聊、玩游戏、看电影、炒股等不良行为。 

 ③工作能力:主要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三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和2%。 

 专业知识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具有本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不断提升。 

 专业技能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具有本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且不断提升岗位专业技能水平。 

 通用能力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会用电脑办公,会用ppt汇报,会用smart原则凝练目标,会用wbs分解任务,会设计项目方案,会用oppm一页纸进行项目管理,会用pdca提升工作,会用知识管理分析解决问题等。 

 ④目标计划:主要考核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两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3%和3%。 

 工作目标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年初按照部门目标,结合自己的岗位凝练个人的工作目标,目标明确,对本部门目标有较好支撑。 

 工作计划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依据工作目标制定了个人的年度工作计划,任务明确,任务起点终点明确,任务按周或按月进行了分解。 

 ⑤质量控制:主要考核职责履行、循环提升和知识管理三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和2%。 

 职责履行考核的赋分标准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节约校园、平安校园、网络管理、全时段管理等规定。 

 循环提升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主要或重要工作按照pdca的四个工作过程、八个步骤开展工作。 

 知识管理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岗位职责范围内数据齐全、准确,及时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能按照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逐级提升的方法用于改进工作。 

 ⑥工作绩效:主要考核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效率效益、高水平成果、满意度五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30%、20%、5%、5%和5%。 

 工作数量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完成岗位职责内的各项工作,积极承担部门或学院安排的各项任务。科研工作量须达到学院《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应分数。 

 工作质量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格按照学院或部门规定的工作程序、工作质量标准及相关要求开展工作。

 效率效益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执行力强,工作计划执行好,按时执行率100%,按时完成率100%,目标实现率100%。工作计划如有调整,须理由充分、及时。 

 高水平成果考核的赋分标准为:积极争取高水平成果,为部门学院积极奉献。 

 注:高水平成果由各部门确定,也可参照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凡有经济指标的部门也可将高效益项目作为高水平成果。 

 计算方法:个人得分=(个人高水平成果累计分÷本部门人员最高分)×5。 

 满意度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主动开展个人反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周边绩效好,满意度90%以上。满意度测试,同行满意度、上级满意度、下级或服务对象满意度,每有1项每低1个百分点减0.1分。 

 ⑦创新贡献:主要考核创新和贡献两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3%、2%。 

 创新考核的赋分标准为:立足本职岗位,工作有创新性,促进了工作改进提升。 

 贡献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对本部门的发展有特殊贡献,促进了本部门的发展。 

 三、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 

 1、组织考核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院实际,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每年进行一次。要求各系院、处室年终制定考核实施方案,成立岗位绩效考核小组,按照考核办法和岗位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对本部门所有人员进行考核。 

 2、考核结果确定 

 各系院、处室按岗位绩效考核成绩排名,并将考核结果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a等占25%、b等占50%、c、d两等占25%,d等按条件直接确定。各系院、处室按照年度岗位绩效考核名次和d等条件确定各成员等级。 

 3、考核结果使用 

 (1)岗位绩效考核结果使用 

 岗位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岗位绩效奖励的依据,也可作为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评先树优、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的依据。 

 (2)岗位绩效奖惩 

 各系院、处室可将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年度考核奖励分配的依据,d等原则上不发放岗位绩效奖励,a、b、c各等级的奖励金额由各部门自行确定。 

 

参考文献: 

[1]王彦春.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第18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