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心智;心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是成长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以后个人综合能力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深刻了解学生心理可以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以及与儿童教育过程有关的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如何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如下: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其一,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和环境是主要因素。遗传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起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环境则影响遗传潜能的发挥,良好的环境可以发掘人的潜质,不良的环境可能会遏制甚至破坏人的正常发展。其二,儿童自身的成熟也影响教育在其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间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其三,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个体差异性,个性影响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教育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也受其个性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教育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安排、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教育心理有关。只有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最终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运用,为教育服务。所以,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的选择都应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不能偏离大方向,更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从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在学习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运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学低年级学生与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区别主要表现在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的年龄进程,从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种环境中去概括其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单单局限于教育范围内.目的是研究儿童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发展情况,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来研究,主要是依据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着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综合表现,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识技能筹备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区别表现在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框架基础之上的,它直接应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和特定个体上,与教育心理学相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对象决定的。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探讨发展与教育,又涵盖学习与教学;既关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又兼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某种才能的心理学规律;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理规律等,即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心理虽然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只有实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讨,才能发现其规律,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观性,首先,就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规律为目的;其次,确立客现的指标,是保证研究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标应该是能观察、测量到的,最好能用仪器来测定、记录和分析;最后,在说明研究结果时,也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研究时也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为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研究出的结果必须能在实践中运用;其次,确定研究的形式,儿童心理发展与儿童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选择研究的形式时必须采用活动方式;还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对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适用,另外,选择研究方法还应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最后,检验研究可行性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研究的结果也应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决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所以在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设置研究情境、选用器材时,不能不考虑对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当然,对儿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可能比较明显,有的可能是潜在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可能是消极的。在研究之前应仔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尽量使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果实在难以克服,而影响又对其发展极为不利,尽管研究很有价值,也不能进行。有时,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不利影响还应设法补救。这也是心理学研究较为困难之所在。有时,当无法对人进行操作控制时,人们只好转而对动物进行研究。但把动物作为对象的研究活动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所以,对人尤其是儿童的研究更应考虑其教育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个体的心理活动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研究时要考虑研究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因素,并且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心理发展规律。首先,儿童不是处于真空中的,其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在研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时,人们多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双生子的心理发展差异情况,目的就是为了使遗传的影响保持一致,使环境成为影响其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避免遗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其次,儿童心理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心理分成各种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种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种或某些心理现象时,不能不考虑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在研究被试的记忆时,就应该考虑到智力、兴趣、练习以及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尽量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避免出现自变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注意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研究的结果,从而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年龄越低的儿童更应慎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儿童虽然早期智力较落后,但以后会很快赶超上来,所以,不能根据早期偶尔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而定终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动其发展进程的关键动力,才能发现心理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从而避免台本逐末。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侧重于应用性和社会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说它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时,不能违的伦理道德。这是和儿童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儿童作为发展的个体,不同于物。人的心理发展有复杂性,在研究时考虑不周到就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事件,从而招致法律纠纷。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多从被研究者的立场考虑,以避免出现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研究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42-44.
[2]范淑杰.对于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及效果分析[J].中华少年,2016(24).
[3]杨会静.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2016(5):12.
[4]刘松艳.刍议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范文2
摘 要 自主性学习在于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透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其具体策略包含呈现学生认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师生共同营造正向积极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多元智慧性、开放性且富变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延展自主性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以及重视学生个别的学习历程。
设计以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与指导的教学实验方案,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自主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学和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培养,更能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健美操 自主性学习 创新能力
一、研究目的
自主性学习实为活动课程与综合活动学习领域的教育核心价值之一,但是在实际的综合活动教学现场落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因此本研究希望从“自主性学习”的内涵与教学策略再次省思,试图综合研究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使得健美操教学实践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教育核心价值更为符合。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9级普通系健美操选项课女生300人,150人为实验组,另外150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经测验,证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均可视为健美操初学者。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为本实验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2.教学现场观察法
研究者撰写观察笔记和当日研究札记,有意识、有系统的辨识研究者的主观,并随时运用开放的心态,记录所有资料,避免研究者本身受到自身知觉偏差和主观偏见的涉入,而影响到研究的进行以及研究结果的诠释。本研究也于研究期间归纳收集教学所用的课程计划、教师自行设计的活动课程的相关资料,与本研究相关的会议记录、所拍摄的照片视频资料、以及各种文件资料等。
3.调查法
采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找部分学生和看课教师座谈的方法,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发放问卷297份,收回297份,有效问卷率100%。
4.实验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学年34周(每周2次,包括1次必修课,1次课外活动)中进行同一内容、进度、同一场地器材及考核标准和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对照组用传统式教学法,实验组采用自主性教学法。
5.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数据以(±S)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评成绩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经过自主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后,学生在健美操的掌握上整体成绩都有提高,但实验班提高幅度较大,整体的成绩差距减小。这表明,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能力,且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从侧面也说明,实验班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其健美操技能的发展,而是促进了学生健美操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二)自主性学习后学生创新意识对创编能力的影响
对学生实施自主教学活动后,针对健美操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创编健美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在健美操动作的创编方面实验组的单项平均分数均高于对照组的学生,经t检验,两个组在动作编排的数量和新颖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四、结论
(一)在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挑战更多,其角色更加重要。尤其在校大学生正处于生活经验和学习策略的发展阶段,对于许多课题的认知尚有偏差,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组织、协商与指导,除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外,更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与资源内完成最大的学习效果,所以,自主性学习绝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或“个人的独自学习”。
(二)本次教学实验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技术完成情况,帮助其制定适宜的目标和计划,鼓励学生大胆练习,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提高学习自主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理论和技术的掌握具有显著的作用。
(三)此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花更多精力去研究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模式,而本实验研究只是初步探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逐步完善教学过程,从而尽快提高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52LJ20。
参考文献:
[1] 陆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383-384.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宿舍人际关系
宿舍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中度过的。据统计,大学生在宿舍中的活动时间除去睡眠,每天仍有5-7个小时在宿舍活动,如果加上睡眠时间,每天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可见宿舍人际间的相互作用既频繁又紧密,大大地增加了宿舍人际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而且,现阶段很多高校实行学分制,一个班的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只需要按照教学要求完成足够的学分就可。学生选课以后同一班级的人很多时候并不在同一教室上课,而且每个学期选课不一样,一起上课的同学也总是经常变动。所以原来传统的班级概念也就越来越淡化了。而宿舍却不一样,宿舍里面的成员相对固定,在一起的时间也非常多,交流时间长且深,因此宿舍中的人际关系也就相应地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而且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处于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时,同伴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成熟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研究者将宿舍关系划分为五种:“和谐型”、“弱和谐型”、“松散型”、“小群体型”以及“失控分裂型”。在这几种宏观的宿舍关系下,微观的成员关系分为:友好关系型、思想封闭型、孤立与孤独型、对立关系型四种。这些人际关系类型的不同,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显然也有好有贬。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宿舍成员获得一种归宿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相反,宿舍关系不和谐,会让人感到压抑、焦虑、烦恼,从而阻碍了人的潜能的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大学期间学习和工作的成败。总的来说,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以下一些影响:
一、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1.“家”的功能
大学生从中学跨入大学,远离了能给予他们情感满足的父母、兄弟、姐妹,宿舍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以前的家。在宿舍里。他们能够得到一些像在“家”中的那种安宁与温馨;当他们心情烦闷或者需要帮助时,能够得到舍友们像兄弟姐妹般的照顾与帮助;而且他们可以在自己宿舍的空间里展现真实的自我,因为宿舍有着像在“家”一样的安全感。
在宿舍里,由于时空上的临近性,成员之间最容易熟悉和接近,也相对更容易建立友谊,所以能够比其他任何人际关系都有一种先天的优势,容易形成一种“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这种感觉能够起到补偿精神上的空虚、孤独与寂寞的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成员的归属与情感需要。
2.社会化的作用
很多学生上大学前很少住校,与他人紧密地相处的经验较少。但是在大学宿舍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非常紧密,然而大家又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习惯的不同,性格的不同,都很容易让大学生们相互闻产生一些冲突和矛盾。所以,这些矛盾就需要宿舍成员慢慢学习,慢慢地磨合来解决,这种磨合与相互适应的过程是学生迈向社会重要的一步。如果人际关系和谐,这种冲突与矛盾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掌握社交技巧的绝好机会。
大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他们很少接触社会。然而大学是一个社会与学校的分界点,大学毕业以后大部分学生需要直接走向社会。但是让一个对社会了解甚少的人在大学学习四年后直接进入社会显然有些突然而会产生诸多不适应感。因为在大学中,虽然有人称其为“小社会”,但是相对来说毕竟单纯了许多。一个人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慢慢摸索面向社会的一些规则远远不够,但是宿舍能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相互交流和适应的平台,一个宿舍几个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会学到各自不同的东西,如果在宿舍里面进行分享,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他们能更快地学会如何融入社会。如何适应社会等。
3.促进心理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由一个依赖父母处事型向独立处事型较变的过程。也就是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一个转型。不管是在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还是情感生活上来说,都与以前不同,面对的是自己生活尤其是心理上的独立。而在宿舍里,如果人际关系和谐,当他们感到困惑时,宿舍中的和谐气氛会支持着他,让他有足够的安全感和精神支撑去完成自然调适的过程。所以宿舍氛围可以让他们很好的完成这次转型,由原先的对父母、老师的依赖转向独立、成熟,心理功能也能得以健康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宿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却是困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这些问题有很多种,例如打扰了别人睡眠、打扰了别人学习、怀疑别人拿了自己东西、被人排挤等等,这些人际关系问题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消极的,有的大学生不愿回宿舍,有些心情由此抑郁,有些表现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最糟糕的甚至可能走向轻生或者发生恶性的报复事件等等。究其原因,这些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为中心思想的存在
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单一,多数人上了中学后又没有住校,没有与很多人共居一室交往的经验。而这种非常紧密的接触显然就会由此产生一些冲突。但是,面对这些冲突,许多学生都会有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来看待或者处理。比如有些学生从小在家里是“小皇帝”,爸爸妈妈一直对自己百依百顺,要什么他们都会给什么,提什么要求他们都同意。但是到了大学后住进了集体宿舍就不一样了,在宿舍里,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谁一定要迁就谁,相互交往应该是礼让三分,诚以待人。但是如果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严重的话,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要求别人都要依着你、顺着你,显然不现实,这种自我中心的思想是宿舍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
2.自卑与自傲心理
现在的学生进入高校前,存在许多的差异,例如家庭背景,原先的学习成绩,交际组织能力等等,这些差异本可以让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从而相互得到促进与提高。但是如果把握不当,这种多文化、多差异的接触碰撞,往往也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负面心理问题,这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自卑和自傲心理。
先说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一种事事不如人的情绪体验,例如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到了学校后,宿舍同学都有手机、电脑,穿着都是名牌,进出入高档消费场所等,如果心理没有较好地调控,就会产生失衡,从而引起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些还会相应出现虚荣心理,攀比心理或者嫉妒心理等等。"’而那些条件较好的学生就可能相应产生自傲心理,当然这种条件较好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主观感受,有些学生有一种对自己的能力、条件、相貌等等感到非常自信,这种自信心态如果没有能调整好,也可能掉进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自大与自傲,甚至形成自恋的人格。而且,这种自卑与自傲的心理很可能进一步会演化成嫉妒和虚荣等更加消极的情感。已有研究表明,这些消极的情感对大学生的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这里不再赘述。
3.处理人际关系技巧的缺乏
还有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还不懂人际交往技巧a大学生们刚刚由一个依赖父母老师的中学生变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缺乏一些基本技巧,他们相处的时候更多是凭自己的感觉,遇到冲突矛盾时不能合理解决。例如很多同学感觉到“很想和舍友交流,但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当舍友对我有误会,我不知道怎么处理”等等,都反映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所以,当有宿舍矛盾发生的时候,很多大学生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改变现状,促进宿舍关系融洽,却不知道从那里着手,最后使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变得更加恶化。
三、营造和谐宿舍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要发挥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就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增强宿舍凝聚力,让宿舍人际环境成为学生一个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总的来说,这些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_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活动,增强宿舍凝聚力
大学生对宿舍的观念相对要强于班级的观念,所以要创造良好的宿舍文化。首先要增强宿舍凝聚力,通过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如:宿舍文化大赛、各类文娱体育比赛等,既让学生感到生活充实,又能增强相互之间的感情和团结协作意识。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的场所、休憩的空间和交流的中心,学校应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把学生宿舍办成文明、卫生、优雅、舒适的大学生之家,让学生对宿舍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事实证明:一个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宿舍环境是产生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外界条件之一。
2.培养学生良好人格与积极情感
前面述及,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是个人中心主义和自卑自傲等负面情绪。但是人总是有欲望的,个人中心主义的人容易将通过比较激发出来的“动力”散发到嫉妒、攀比、磨擦上,所以需要对他们进行一个人格心理的教育,正确评价自己,跳出自我的圈子,学会换位思考,努力让他们成为一个心胸开阔、思想成熟的人,从而可以把由于与他人比较产生差距而激发出的“动力”用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上来。要让他们将视野放开阔一些,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志当存高远”,培养一种以优秀者为榜样,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赶上和超过别人的正常的心理。
3.让学生学会更多人际交往技巧
首先应该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指将自己设想为对方角色,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心理上的角色互换是消除猜疑、嫉妒心理的最好方法。大学生宿舍成员之间种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实际上多半原因是因为别人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觉得别人需要的满足超过了自己而引起的。这种心理反应,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带有很大的主观片面因素。如果能与别人进行心理互换,将自己置于对方角度,处处为他人着想,那么宿舍成员之间的各种偏见和误解都会因此而“烟消云散”。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成长状况;关系研究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逐渐上升,通过该种教育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并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也不短增加,如果学校与教师不能给与学生正确的心理指导,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自杀事件。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其不同的心理指导,使他们处理好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让他们能够用健康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1人际交往能力教育
要想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就要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中缓解内心的孤独感,积极向他人倾诉自身的压力与问题,寻求良好的解决方法,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研究人员发现,人际交往过程中可以实现心理沟通,并通过自我完善来和他人辅导来调节心理状态,从而保证人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相对单纯,交流对象比较单一,再加上自身生活经验不足,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给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出现心理疾病。通过人际交往教育,学生可以自觉寻找交流人群,减轻内心压抑与痛苦,积极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保持健康上升的生活心态。
2心理健康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关系
3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独立学院;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811.1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精细化管理第一人”——汪中求,提出精细化以专业化为前提、技术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和更强竞争力。作为一种企业文化理念被引入高校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意义。把精细化管理引入独立学院学生工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管理模式的借鉴,是破解独立学院学生工作难题的重要思路。
1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精细化的必然性1.1生源特殊按照目前的招生计划,独立学院大多数在本二、本三批次招生,且以本三批次为主。学生入学的平均分数远低于校本部,大多数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因高考发挥失常或填报志愿失误而被独立学院录取。这些学生基础较好,学习目的明确,求知欲望强,表现出很强的进取心。因此学生分化明显、目标不一,学生管理广度难以企及。由于独立学院实行的是办学成本的独立核算,学生入学后需交纳更昂贵的学费,因此一方面,他们对教育投资获取“良好收益”的期望值高,另一方面高昂的学费和独立学院社会认可度的强烈落差又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易产生自卑情绪,这使得管理工作的深度难以把握。1.2学生工作队伍不稳定目前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大多来自高校的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管理学、心理健康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同时又缺乏上岗前的培训通常是以老百姓临战上前线的感觉,高强度、超负荷的学生管理,使得辅导员疲于应付各种日常工作,业务水平较难提升。作为三本院校,注定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就象是学生的“保姆”一样。什么事都要管、都要问。在学生工作中,需要做大事的机会非常少。多数人,多数时间下只能做一些琐碎、单调的事情。或平淡,或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生活,每一个个体成为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中往往因一件小事而导致全盘否定,就会出现100-1=0的现象。加之独立学院合同管理的聘用制度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得辅导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造成独立学院学生工作开展缺乏有效性和连续性。
2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与方法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精、细为代表的大学文化建设,提倡“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属性,强调以数据化、科学化的手段为基础,开展细致的工作、落实细节管理,实现学生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它本质上是学生工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其内涵包括: 1)管理思维:侧重科学。当今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总量与日俱增、专业技能不断细化,学生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传统经验式管理的管理思维,已难以解决。故学生工作者必须摒弃经验管理的思维方式,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思想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化程度。
2)管理理念:以教育性为核心,深入学生体现人文关怀。高校与一般企事业不同,管理的目的不是在追求物的价值,而是提升和完善人的价值,我一直认为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老师,专业教师只能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就像有些国画大师讲究招收关门弟子,如何从老师那里学习到他绘画艺术的精髓光听听他讲课看看他的作品是不够的,要长期与老师生活在一起感受到他平时做人、做事的态度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艺术世界,得到他的真传。所以要求辅导员下宿舍、和学生谈话是让学生熟悉你,并不是处理问题才去找学生。在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上,可以搭建了院长对话会、系主任见面会、辅导员谈心日、家长恳谈会等面对面的对话平台;创设了院长信箱、各部门咨询在线(含在校生家长咨询在线)、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类QQ群等网络沟通平台。通过课内课外互补,网上网下对接,突破日常交流的时空条件和交互者身份地位的限制,全方位为学生答疑解惑。
3)管理效能:务实、高效、创新:高校学生工作千头万绪,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手续的办理,从课堂到宿舍,从学生个体问题的解决到班团的集体建设等,工作强度大、内容庞杂,工作效果短期之内难以显现,学生工作的开展主体容易形成职业怠倦感。因此,在管理的效能上,必须强化“务实、高效、创新”的工作理念。
“务实”是学生工作精细化开展的基础,要求执行者不折不扣执行,它解决的是学生工作精细化执行主体“以什么态度”去做的问题。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云;资源整合;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072-03
1 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诸多领域中引发了深刻变革[1]。加强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对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为此,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云”架构的理念设计并研发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构建集中式“教育云”中心,搭建标准的校园门户网站,并执行统一的业务规范,从而实现对中小学教育的标准化管理。
2 “教育云”架构研究
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结合了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服务支撑技术,主要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高性能计算、服务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面向核心应用的安全技术和数字媒体平台等技术,并采用“教育云”架构作为系统的核心架构。“教育云”是一种将教育服务资源通过云计算模式传递给用户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并通过“云”的理念打通教育信息化边界,将教育技术、创新思维等多种思想融合,从而对各种教育资源与技术进行深度整合[3]。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所采用的“教育云”架构模型,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教育云”架构的支持下,云端提供了教育管理和教学服务的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应用系统以及相关维护和管理任务,可供系统范围内的所有用户透明使用。“教育云”基础平台搭建在统一的数据中心基础之上,涵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规范一致的数据信息,并经过严格统一的授权认证,以供不同用户使用。此外,“教育云”数据中心可对系统进行统一的安全管理,保证了系统核心数据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数据维护成本[4];同时,“教育云”数据中心还可作为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从而减小信息系统的搭建周期。
3 系统整体设计
3.1 系统技术路线
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以学生和教师管理为基础、以平台应用为主线,实现学校各系统、各部门的协同办公。系统采用.NET技术以及B/S架构模式,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完成系统操作;同时,系统采用集中认证和统一授权机制,用户只需通过身份认证即可访问具有相关权限的系统资源。此外,系统使用模块化设计结构,设置多元化的用户群并授予不同权限,系统通过权限管理,便可控制相应的功能模块。
3.2 系统架构设计
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使用IIS作为Web服务器,Oracle 11g作为数据库,开发环境为 3.5 FrameWork,使用C#语言编写。系统结合三层架构,在表现层采用CSS3.0、Ajax、HTML、XML、JQuery等技术实现良好的用户界面,在逻辑层采用工厂模式实现业务的统一管理,在数据访问层使用ibatis实现对象-关系映射。系统整体的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业务服务库作为系统中的核心模块,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教育云”通过上层的业务系统为教育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学生和家长提供信息获取、数据流转、业务管理、家校沟通等服务,并且具有可定制的功能与特点,还可根据应用需求进行扩展升级。
3.3 系统联网技术
3.3.1 主干网连接技术
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向用户提供了完整、方便的网络管理功能,包括校内各单位间的信息共享与通讯,多媒体教学VOD点播、数字化图书馆、校园网站等服务。系统主干网采用具有第三层交换功能的千兆位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连接技术,可以平滑升级至万兆以太网。网络中心节点使用已有的Cisco Catalyst 6509交换机,各校园节点配置Cisco Catalyst WS-C3750-48TS-S交换机,中心节点和各校园节点之间采用单模光纤以星型拓朴结构通过1000M交换技术进行连接,组成纵向子系统。
3.3.2 广域网技术
系统通过互连网专线与Internet相连,并使用网络安全防火墙增加校园网的安全性,从而减少外部环境对校内网络系统的攻击;同时,安装杀毒软件以防止病毒在校园网内传输,有效净化校园网中的病毒与不良信息。
3.4 功能模块分析
根据中小学的教学业务与管理职能,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资源管理、信息服务、行政管理和党群工作7大功能模块,以及教师信息系统、学生学籍等30个子系统。系统中各模块的功能、流程相互补充和流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满足中小学日常工作需求的业务体系。系统整体的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学生管理模块以学生的学籍管理为基础,针对中小学学生信息的特点以及学生管理中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可全程维护每位学生的学籍变动情况,实现了学生成长中所有数据的记录与维护,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管理模块实现了中小学教职工信息的统一管理与教师个人信息的查询功能,包括教师档案管理、教师日常管理、师德荣誉、业务培训及进修管理等内容。教师可以查询本人的教研信息及系统生成的教师成长档案信息,让教师充分体会职业成就感。教学管理模块实现了中小学教学业务层面的统一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制定、排课计划维护、教学情况评价、考试管理等功能。教育行政与教辅管理模块实现了中小学教育、教辅综合管理功能,有效提高了中小学行政管理效率。
4 结束语
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对于转变中小学教育理念,加速教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5]。建设实施基于“教育云”架构的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了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了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细化,有效提高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岳毅宏,韩文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变革[J].中国软科学,2002(1):61-64.
[2] 曹卫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3(17):61-63.
[3] 王康,廖汉文,张岩.云计算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22(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