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1
据媒体统计,自6月27日至7月9日,针对A股的下跌,决策者推出了30多项救市的政策,包括证金公司托市、不允许大股东减持、稽查“恶意做空”、减少IPO、允许两融展期、担保物可不强平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为大多数股民拍手称快,但也充满争议。
救市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先对市场作客观的判断?在2015年6月30日之前的一年里,上证综指上涨了109%,深圳成指上涨了95%,深圳中小板指数上涨了93%,深圳创业板指数上涨了103%。在统计学里有个均值回归的概念,即一旦出现随机性高值后,必定会出现向平均值的回归。均值回归后来也成为金融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指股价无论高于或低于价值中枢(或均值)都会以很大概率向价值中枢回归的趋势。根据这个理论,一种上涨或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均值回归的规律一定会出现:涨得太多了,会向平均值移动下跌;跌得太多了,会向平均值移动上升。
因此,一个对金融市场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在一年里上涨了100%的股票市场,向下调整的概率是非常非常高的。就以A股来说,回调30%也算不上什么大事,甚至回调50%,一觉回到一年前,在股票市场也是常有的事。
更为关键的是,A股这轮上涨并不是业绩驱动的――这种市场总体快速上涨基本上不可能是业绩驱动的。去年6月30日,上海A股平均市盈率为9.8倍,深圳主板平均市盈率为16.53倍,中小板平均市盈率为33.5倍,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59.09倍。今年6月30日,上海A股平均市盈率为20.92倍,深圳主板平均市盈率为30.67倍,中小板平均市盈率为66.2倍,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107.25倍。这意味着A股这些公司的盈利不需要任何增长,其股价就可以分别上涨113%、86%、98%、82%。说白了,这轮A股行情是估值的变化,跟基本面相关性非常小。
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有句名言: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遗憾的是,A股市场的玩家都只相信前半句话,对后半句毫不关心。因此,坐庄在中国特别流行,股民津津乐道的是跟庄、与庄共舞、与庄博弈……鲜有人关心自己究竟买的是什么、如果永久持有会获得什么。每当A股进入牛市,市场上就庄家横行。一位A股的资深股民告诉我,A股公司个个有庄,只是大庄还是小庄、“善庄”还是“恶庄”的区别。回想7月初A股千股停牌的“盛况”,我不敢说这些停牌每一个都是庄家搞的,但说七成是庄家搞的,只会是说少了而不会是说多了。
那么本次救市究竟是救了谁?
有一位投资人告诉我,政府救市是担心银行卷入,产生系统性风险。我对此深表怀疑。如果是担心银行的风险,那是不是得先做个压力测试?没有。
最近美银美林出了份研究报告,说杠杆资金有7种渠道进入A股,分别是保证金融资1.455万亿、股权质押融资9010亿、伞型信托6210亿、股票收益互换1230亿、结构化公募基金4730亿、P2P200亿和线下配资1500亿,总计3.743万亿。
假如这些数据接近于真实状况,我们不妨帮中国银行系统做个简单的压力测试。这7路资金与银行直接有关的是股权质押融资,即9010亿。银行放出这些钱,我估计至少需要多一倍的资产作为抵押――也就是说银行可以承受抵押的股票资产50%的下跌,不会有任何损失。一般银行在抵押物价值下跌30%的时候就会要求平仓或者补充抵押物,因此虽然本轮下跌导致了一些强平,但还不大可能影响到银行资金的安全。
但考虑到暴跌那几天,市场失去了流动性,有些股票根本卖不出去,银行的资本金的确可能出现损失。如果银行在抵押的股票下跌30%时就启动强平程序,因为流动性枯竭强平不了,接下来银行还能承受3个跌停板,第4个跌停时银行才开始出现损失。在银行启动强平程序之后,如果用5个跌停板才卖出抵押股票,银行会损失大约17%的资金;用10个跌停板卖出抵押股票,银行会损失大约51%的资金。
我个人觉得在一个股票下跌30%之后,再来连续10个跌停板的概率非常非常低。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约为184万亿,即使9010亿的风险资产损失一半,似乎也不会产生什么系统性风险。因此,说救市是在救银行是站不住脚的。最后我想加一句,有分析师认为股权质押融资不可能进入股市,这个看法太天真了,股权质押融资如果想进入股市,有的是办法,而且在股市大好的时候,这些资金进入的可能性非常高。
也有人认为救市是为了救股民,减少了股民的损失。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次救市是极其糟糕的投资者教育。正如前面说的,本轮股市上涨没有业绩支撑,只是估值水平简单上升。而从绝对估值水平看,A股至今谈不上被低估,市场出现回调的时候,不正是一个告诉股民股市有风险的好时机吗?本轮上涨与A股历次牛市不同,有大量杠杆资金入市,这是暴涨暴跌的重要原因。而救市让部分使用杠杆的人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却没让这些人认识到市场的残酷性。这些人无论是赔了钱还是赚了钱,都会对杠杆产生依赖。赔了钱的想翻本,赚了钱的想赚更多。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2
主题:改革三十年
大变局下中国房地产新契机
主办机构:观点地产机构
第一财经日报
搜狐网
焦点房地产网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
时间:2008年6月15日上午
地点:中国海南博鳌·索菲特酒店
以下为在本次论坛上进行的对话环节:2008中国房地产金融全面解读及企业融资之道
主持人宋娜:谢谢胡总。其实我们发现今天中国地产企业特别关注上市。大家都把上市作为自己企业的目标。但是2008年中国地产企业上市的步伐显然不是很顺利。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上市的最终目的是搭建一个资本平台,而2008年,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有一个专题对话暨2008中国资本论坛。
永安信(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乔志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司金融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系副主任朱武祥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
瑞信中国投资银行业务部董事
德意志银行董事袁浩
鑫苑(中国)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勇
宏梦卡通CEO王敬
深圳智慧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俊
乔志杰:主持人刚才的开场白就给我们定了调,我和在座的大家一样,通过这样的机会我们才做到一起。大家更熟悉台上的嘉宾,大家一人一句话介绍一下自己。
李明俊:大家好,我是来自深圳智慧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李明俊。
王敬:我来自宏梦卡通。
张勇:我是来自鑫苑地产的张勇。
袁浩:德意志银行香港分行投融资部的袁浩。
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瑞士银行中国投资部银行业务部的。
朱武祥:大家好,我是来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司的博士生导师。
钟伟: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
乔志杰:朱教授刚才演讲的时候我使劲想鼓掌赞成,最重要的是房地产企业未来自救的问题。毕竟走到今天,所有房地产开发商包括这次报名参加会议的人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大家的眼光是关注着金融,它最简单的前景是2008年房地产行业缺钱,这是最根本的08年现状。但是它是由于很多变化造成的,比如市场销量的下降、市场变化趋于平稳、信贷紧缩,我们先跟嘉宾讨论这样一个话题,2008年出现缺钱的现象。第二个问题是正常吗?还会继续下去吗?我们先就宏观上的房地产金融现状、原因、未来发展趋势谈一下。
钟伟:第一、目前房地产企业并不是缺钱,市场缺的是人气,也就是销售在急剧的下降,这两者之间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导致了2008年开发商面对着至少萎缩了40-50%萎缩的需求,现在不是面临缺钱的问题,而是面临缺少需求。
第二、为什么形成这样一个趋势?开发商在2006年下半年2007年上半年的价格的提升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另外媒体的报道也是难辞其咎的,因为铺天盖地的说房价会跌。
这几个因素导致了市场的调整,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
第三、开发商并不是没有自救的措施,但是2003年、2004年的时候并没有引起重视,我们仍然在讨论上市及讨论怎么做股权、私募、信托,怎么和其他的方式合作,怎么从一线到二线,怎么放大开发节奏,所有这些问题都在03、04年讨论过,事后也都被证明没有很大的意义。
第四、既然市场状况如此,开发商不妨仔细静下心来考虑,在所有土地储备当中哪些储备是最值钱的,哪些项目是比较稳定的,在项目策划中怎么使自己的项目比其他的开发商有非常明显的上涨,在供应链方面能不能比其他开发商做更好的供应链管理,因为房地产是系统集成、财富战略非常高的行业,我们怎么请一个好的财务官或设计工程师,这个可能要切合实际得多。
乔志杰:实际上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一个缺钱,但行业并不是缺钱的行业,我认为资金的使用和结构产生了不合理性,导致了开发企业缺钱。与其我们拼命想一些方法找钱,不如静下来思考调整,这两个观点我是非常赞成的。接下来请朱博士谈谈。
朱武祥:企业是不是钱少?一个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房地产开发模式极大改变,这是一个大的改变。二是外面的环境购买欲望受到了影响,包括银行的按揭,需求一旦得到抑制以后金融必然受到影响,金融是趋利避害,没有哪个是雪中送炭的,解决钱的核心还是解决市场的问题。如果要说缺钱的话哪个行业都缺钱,但一说到创业板,现在的投资公司比饭馆还多?缺钱吗?不缺,我觉得核心概念还是市场,政府要想稳定房地产市场从需求开始,钱都在那儿等着,只要一开闸,也许到明年情况就不一样了。
乔志杰:今天谈到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我为银行说句话,银行的钱不是跟着需求走的,不是因为你需要钱就给你钱,银行要谋求自身的产品发展,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如果你是因为进入了困境,是因为你的钱出现问题了找银行借钱,难度是非常大的。这一块也非常重要。真的面对借钱的时候,就不要在自己已经很缺钱的时候借钱了,我坚决赞成银行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我曾经做过一次讨论,我很坚定的认为钱不是完全跟需求挂钩,如果完全跟需求挂钩就是付贷机构了,一定是因为他能还得起你再贷给他,大家融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个因素,2008年不是一个借钱的好时机。旁边是两位银行家,下面请嘉宾谈一下。
嘉宾:我们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看好的,我们银行有房地产基金,做了私募、也做过贷款、也做过房地产项目,帮助房地产企业上市,其实广州富力地产是我们合作上市的企业。
关于企业融资问题,市场上缺钱吗?不缺钱。从两个方面来看:从国际资本市场来看,国际资本市场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很大,我是前两年帮助国内一些企业到美国做私募,钱很好融,只要有好的项目、高的回报那些基金追着你要,所有的这些基金都跟有钱,他们的收益也好,他们从很多银行拿到钱,钱很容易。但去年下半年开始环境就变化了,很明显,上半年我们给企业做私募的时候把项目私募书推出去以后,不到两个星期就能招到,非常踊跃;下半年以后把一个很好的项目推出去,要融5个亿,2个亿不行换3个亿,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很多基金因为市场的影响关闭,他们自己就不好。
国内资本市场来看,国内资本市场去年受影响很大,国内市场不是特别好,也变得很多。但是国内也不缺钱,投资公司很多,很多投资公司有钱但找不到好的项目。另外,国内的情况是宏观调控银行的准备金率,我觉得央行可能还要提高准备金,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非常紧缺,准备金提高他们受到的影响特别大。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都受影响,我觉得银行调整的力度会很大,但是调整准备金率可能还有一、两次。
上市来说,对于房地产企业上市我们很有信心的,我们给深圳一家房地产企业做上市,时机把握好,时机是上市非常关键的一环,只要企业家以平和的态度抓住市场的调整,我觉得没有困难。我对房地产企业上市还是持乐观的态度,从长期来看我们非常看好,我们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看好的。
乔志杰:我问一个问题,你刚才谈了那么多是你对中国房地产企业充满信心,对中国房地产企业境外资本的运作同样充满信心,但现在困惑地产商的是现金流问题,我就想关注一点,你现阶段会关注什么类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嘉宾:价格要好,要有核心竞争力。
乔志杰:最好的一条是什么?
嘉宾:房地产开发商的增长潜力很大。
乔志杰:在座的开发商听到了吧,你一定把前景描述漂亮了,把报告写的非常有前景,我正在教你们经验,回去记住了,嘉宾是代表着一系列欧美银行的理念,他们看重公司的成长。公司的成长来自于你对自己的信心、你对自己未来的描述和追求,这些往往是外资感兴趣的。
接下来请德意志银行的袁浩先生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对中国房地产未来的看法。
袁浩:我稍微补充一下,刚才同行嘉宾先生已经讲了,我没必要在这方面做广告了,刚才嘉宾提到投行可以做什么、可以跟大家合作。投资银行也好、外资基金也好,我们在房地产方面的优势很小,比较大的优势是资金,昨天陈启宗先生也提到了,他看到了很多外资银行、基金进入中国房地产行业,他认为这些基金、外资银行跟你合作的时候不能提供很高的技术含量,这个问题作为外资银行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外资银行还有另外一个挑战,就是进入一个他不熟悉的市场。好在房地产行业跟资金或资本的密切关系是不容改变的,房地产行业在长远一定是资金密集型的,所以外资银行给了这些基金一个机会,特别是在市场不太好的时候给了大家很好的机会。刚才朱教授提到了很多钱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我也跟大家提一下,各位发展商准备上市或准备未来上市的,如果你的同行包括我的一些同事向你们推广他的包装能力如何强、市场推广能力如何强的时候,你问他们一句话“你们能不能做到雪中送炭,能不能在我们最需要资金和战略伙伴的时候跟我们绑在一起。”
提到缺钱的问题,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是不是缺钱,但我感觉市场是不缺钱,你们不缺钱、我们也不缺钱,如果外资银行不缺钱为什么他们找到了中国投资公司、新加坡的公司注入资本金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如果不缺钱的话为什么这么做?我可以说外资银行也是缺钱的,整个市场状况下也是缺钱的。我个人认为现在房地产的市场状况不能仅仅从中国市场本身来看,应该是从一个国际大环境来看,正因为房地产行业跟资金、资本有很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非常紧密的大环境下,和国际资本市场是不可分割的,尤其美国出现了金融危机,不仅仅是次贷的危机,次按危机仅仅是一个发起点,我在美国工作多年目睹了一部分房地产业的下滑和次贷危机,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次贷危机,它可能会扩大到更广泛或更深的调整,就是危机。这与美国美联署保持的政策以及全球定价过低、信用市场过于宽松造成的局面,大家可以回顾一下1997年金融危机到后来美国出现了股票泡沫,后来又转到了房地产泡沫,一个泡沫比一个泡沫大,我相信这次危机的调整在现在看来可能会比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以前预想的深一些,从广度上广一些。这很明显体现到了房地产市场,我们在宏观调控的想法上一定程度跟国际金融环境有很大关系。
从房地产资本市场可以看到,很多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票包括大陆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票从去年9、10月份到今年3、4月份有了大幅度提高。很多大房地产公司在香港的高息债,他们的收益率有的达到了20%,有的达到了30%。这一调整反应了什么呢?反应了资本市场、信用市场对整个国际环境包括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的认识、重新定价。这个重新定价的过程可能会花很多时间,昨天谈到了拐点,拐点是一个过程,我今天提出这些想法是希望对今天的环境市场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你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调整战略,把自己的战略准备好,在什么样的时间下把自己的企业调整好,在什么样的时间下等机会来的时候你还可以抓住。
我早上听朱教授讲到融资方面,我完全同意朱教授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很多专家研讨或业界人士有机会多向政府部门或主管部门做一些呼吁,我觉得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有些区域大家看到不正常的现象,不正常的现象可能是要靠资本市场解决,比如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很强的行业,同时是很长期性的。看美国的特点,美国房地产的特点主要是建住宅的,在债券方面叫GES,很多房地产企业能够通过债券GES拿到贷款是很长期的,可能是五年、十年,在中国还没有看到这样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要求房地产商有长远的观点、长远的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也很容易引起资金的浮躁,就是追求比较短期的利益,造成市场的大波动。监管机构也处在很尴尬的位置,市场反应没有那么快,很多信息不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反应那么快,那么必然引起大起大落。
在现有情况下房地产企业有什么办法拓宽自己的渠道呢?不外乎几点:一、考虑把自己的资本或项目拿出来出售;二、找一些战略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包括银行、信用公司、外资银行、基金,也可能是竞争者、投行,这不外乎一个办法,至少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对资金周转有一定的帮助。公开市场方面,上市确实是一个渠道、办法。我们看到的上市情况是这样的,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挑战性比较强,可能调整时间更长一些,我觉得挑战性还是比较强的,时间准备的长一些。
最后给大家打打气,我是第一次到博鳌房地产论坛,感觉我们好像比较沉闷。房地产从长远来说肯定是一个朝阳,它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提高行业本身会逐渐扩大,房地产长期是会增值的,短期必然会波动,这种波动也为创造了一些机会,为大家创造了调整。
乔志杰:我听到的第一个观点是缺钱的问题不仅是中国,实际上全世界都有这种现象。前两天在香港一个报社他们明确提出往回收,收多少算多少,这样有一个更加可怕的现象,不仅是国内的地产行业缺钱,国际行业也缺钱,不过我赞同后边的观点,我想说两句:第一、中国房地产行业现在有点被妖魔化了,其实我们想想很正常,一个行业有一段发疯的时候不冷静是不可能的,如果2008年真的延续2007年的情况,那真的是疯了,我们的变化不外乎产业结构会变,我们将近有6万家开发商,会变的只有2万家。我回忆一下,我知道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有2200家,彩色电视制造企业也有2000多家,这两个行业最健康的。房地产2008年这一波更多思考的是生存,能在这一次动荡中生存下来那就是辉煌和光明的未来了。我们把这个观点提出来,这两位嘉宾也代表了境外投资人的心态,站在世界的角度你们要坚信中国仍然是他们最看好的方向。前段时间我们曾经担心印度、越南,后来越南出问题了,印度证券也不是很好了,中国还是他们最关注的,所有的开发商坚信只要你走过这一轮就没有问题。
现在所有的开发商都在关注怎么拼命做地、做资源的时候,把大量的精力放到了突破上,我说这是开发商非常聪明的做法,先把资本打开。我开玩笑这几年有人天天借钱,但是没有制造有钱的工具,鑫苑最大的成功是大家都没有的时候他获得了工具,资本上市不单纯是融资,鑫苑给所有开发商做了一个榜样,在思考其他发展的时候不要忘记资本市场的发展,这里请张总就您的成功谈一谈,您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我想还是有些教训的,提醒大家教训是什么。
张勇:过去几年这个行业是不正常的,没有一个商场会让消费者几天几夜排队买过,过去三五年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排队买商品的现象在现在市场环境下是非常不正常的。我认为原因是没有有效的供应体系,或供应的目标市场不充足造成土地原材料不充足,带来了市场严重失衡,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80年代我们做了生产要素价格;90年代解决了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的建立,当然股权分置改革没有彻底完成,最近几年完成以后股票会走向正常;但土地要素还没有健康有效解决,这是土地行业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是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带来很多影响。比如今天的通货膨胀,我个人认为它有很多因素或者有些方面是由于土地成本扩大和商务成本所带来的,包括生活中由于土地要素问题的存在导致通货膨胀,土地要素如果不解决对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更多一些,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借论坛这个机会提出我个人的观点。
作为一个项目公司,我觉得就把项目当生意做,如何把项目开好、卖好、卖完、安全的度过,不要让银行强制性的政策把项目卖掉,把项目当生意活,一单就是一单,此一时彼一时,过去生意不好那是过去了,今天生意我要保证不赔钱而且还赚钱,如果公司能够这样做可以度过调整。
关于上市,上市是要做企业,做企业就要考虑持续性经营、持续性盈利意义商业模式、战略和宏观大背景下的房地产市场有效结合,你是做企业,做企业和做生意有本身的区别,在未来十年、五年的行业发展格局下怎么定位自己,所谓的投行、资本投资者不会找非连续性经营的企业,当然我们知道能上市的企业非常少,一万多家企业中把这点想清楚,你是想做企业还是想做生意,在未来的调整中如果你能把自己为两三年的盈亏掌控好,你就坚持、努力,实在不行就把项目的土地卖掉,这也不失为一个战略。作为公司来讲有战略扩张、战略收缩、战略推出,基本上有几个策略,我想每个公司针对策略做出自己的选择,在此期间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就可以了。至于缺不缺钱每个公司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很难讲。
乔志杰:张总把最保密的东西说出来了。
乔志杰:记住一句话,如果做上市一定要有做企业的平台,因为我们在这个市场上这么多年,资本市场最终看重的是企业素质。王敬先生所在行业跟房地产没什么关联,我们听听他对房地产认识的看法?
王敬:我不是住宅建筑里的人士,今天我想讲的是从企业战略角度上看金融,融资的策略和企业的战略应该有所关联,离开了战略谈融资策略还是相对片面的。通常做生意的组合是什么?我举一个例子供大家参考,我这两天听了关于缺钱的说法和地产里的讲法。
中国有两家企业,一个是国美、一个是苏宁。这两家公司目前看来他们的行业可能好一些,因为我以前做的企业是零售企业,零售企业是一个现金流特别丰富的企业,是特别富裕的企业,像沃尔玛一年3000亿的销售额,供应商达到的就是300亿的额,再加上其他的就非常可观,前段时间想做银行没有通过。我们现在看到全世界的,我观察到做零售和地产之间有一个关系,国美、苏宁可能更远一点,除了做商业地产之外又进入了住宅地产。(和黄)定位是一家地产公司,但他的现金流比较强大,可以支撑它。一个大企业从业务组合角度讲,昨天恒隆集团陈总讲的,相信他们也有很大的现金流,因为他们做的项目是需要很强的现金流的支持。
不从业务组合的角度看通常看一下产品组合,过去总喊增值的模式,土地增值的模式可能是比较大的,包括管理轻资产的模式、零库存的模式,我觉得都是在产品模式上的选择,在企业家里这也是很重要的。我过去在华润管零售的时候,我们一年的租赁物业也非常高,租赁物业和住宅曲线上的平衡也是一个好的策略模式。你考虑公司策略的时候公司战略一定要清楚,从产品组合到单个产品到做什么产品,还有更好的办法,如果自己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发商,我觉得在美国土地开发格局里主要是由专业开发商、商业地产管理者来组成的,事实上在美国有很多的成熟市场是由很少的特大企业干这一切的,我是投资人、又是开发商然后又有金融衍生工具,这是很少的。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很专业的人,选择一个投资人也不错,我不做将来有更专业的开发商去做。这是我作为圈外人从战略上谈的一点感想。
乔志杰:我觉得你改行改错了,你就应该做地产,你把地产行业的东西理解的很透,大家的掌声告诉我你的观点是被大家接受的,谢谢你。下面请李总谈一下,您是一个服务商,请你简单谈一谈对地产市场的看法。
李明俊:我是从地产公司出来的,我做过中介,我现在是做服务提供商。我们现在都缺钱,早几年钱好挣导致管理相对比较粗放,到今天缺钱的情况下应该回到理性审慎的角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说句不好听的话,房地产企业比其他行业的管理低得多,是房地产企业老板的关注度不够,表面上够都骨子里不够重视。比如说在资金的管理上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缺钱,资金的流入流出有一个配合的问题,很多时候造成了资金的衔接。如果我们资金准备不充裕的话,很多问题在短时间类以比较高的去融资。
再谈谈税务管理,房地产行业税务管理也做的不好,现在大企业有偷税的状况,比如说虚假成本。但反过来说企业有很多的优惠政策没有加以理由,这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造成什么现象呢?造成很多优惠没有拿到,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富力,富力去年的业绩是148亿,在座很多的朋友是内资企业,会与大家形成很大的差异,148亿交5%的营业税,5%差不多是7.5亿,作为海外公司还加另外一项税收,而内资企业就不用。
国内周转速力比国内同行多,可能要高达三年、四年以上,这种资金是闲置,没有大家有效的利用。鑫苑说的零库存是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把销售额的30%交税收,比如说5%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差不多交到6个点,土地增值税去年2月份规定出台后,按照回来后土地增值税和成本少说也要占到20%以上,这三项加起来至少占到30%。如果我们能够采取有效的税收支出后,合法规避以外,在现有的税赋基础上合理的避税,这有效的节约我们资金,从微观技术层面上和大家做一个建议。
乔志杰:智慧源管理咨询公司是做税务咨询?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3
转型痛苦过程中,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融中集团董事长、总裁朱闪:刘总是中国股权投资领域的领军人物,达晨投资是中国顶尖的股权投资机构,所以我不需要做更多介绍了。今年是达晨成立15周年,我跟刘总认识也近1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在过去10年中也见证了达晨在刘总的领导下,每5年为一个节点,飞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我跟刘总的沟通当中有两句话留下很深印象,第一个是凡事要坚持,但方向要对。第二是刘总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看好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股权投资的发展。今年确实比较特殊,经济下行压力大,股市动荡,汇率大幅波动,这些都给资本市场带来很多的压力。
所以,我想请教一下刘总,在目前的情况下您还是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向好发展吗?还继续坚定相信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发展,从而坚信中国股权投资的趋势吗?在我认为相对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下做股权投资要注意什么?更加激进还是保守稳健一点?
达晨创投董事长刘昼:谢谢,跟大家谈谈我们的观点。在股权投资角度,大家目前还是相对迷茫一点,最大的迷茫就是这次股灾。股灾对中产阶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大家心里都比较浮躁,特别这段时间我接触到一些朋友都感觉到有些迷茫,有些浮躁。
怎么看这个问题?回答刚才主持人说的。中国转型过程中,转型肯定是非常痛苦的。在这个痛苦转型过程中,中国新的增长的引擎在哪里?原来靠房地产,现在是新兴产业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在国内开始说的大众消费?我们要去寻找。这种引擎能不能代替中国房地产对中国经济拉动的作用?所以,在转型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寻找新的引擎的过程。
这个转型过程中,大的方向又是一个新常态――经济下滑。经济下滑过程中好不容易股市在去年7月份到今年6月初还是走了牛市,现在一下子出现了股灾。大家都知道已经跌破3500,在国际市场一次性大盘跌20%就是股灾,现在是跌了35%,是股灾中的股灾。那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怎么走,怎么转型,确实给我们政府,特别给我们现在做股权投资、做PE的人都带来深深地思考。
总体来看,回答主持人的问题,这个转型,短期是痛苦的,但是长远看,包括我们政府现在的反腐决心,都是非常有利于今后经济的发展。所以,从中长期看,我还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对中国的资本市场,我感觉我的理解这次股灾是需要交的学费。为什么是需要交的学费?因为我们是不一样的一个牛市。这个不一样在于有杠杆,有股指期货,我们没有遇到过。遇到以后我们怎么应对和怎么监管?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交的学费。但是应该说站在政府监管角度反思是非常必要的,以后怎么减少这种大的振荡?对财富的洗劫,可以说保护全民财富、老百姓财富的保值增值也是很好的反思和思考的角度。反思以后,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洗礼之后,我认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向好。
传统文化产业不与互联网结合是死路一条
朱闪:刘总从大方向把握了一下,中长期来讲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今天的会议主题是文化投资,大家知道达晨和文化产业渊源很深,从达晨一开始起步,文化产业投资一直在整个投资板块当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昨天晚上我还从网上搜了一下达晨投资,还会看到对达晨的描述就是主要聚焦于文化传媒这些领域。但事实上,假如大家现在去达晨官网去看的话,它的投资重点领域实际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你会发现在官网上达晨投资聚焦TMT、消费服务、医疗健康、环保、军工等细分行业,文化传媒没在当中写着,TMT当然是包括文化产业这一块的,但这里面还有一点不同。所以,我想借这个变化,让刘总谈一下达晨怎么看目前中国产业投资的机会?
刘昼:文化产业投资一直是达晨投资的重点。我们投了300家企业,其中40%都跟文化产业有关。以前我们说达晨投资重点第一是文化产业传媒,去年开始我们改为TMT,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变化。
为什么说是时代变化?从总体看,以前的文化产业投资是顺从传统的文化产业,比如电影、出版、报纸、媒体,这是当时的环境。近两年互联网起来以后,很多文化的企业,可以说从它的内生世界发生很大的根本变化,必须要适应。互联网出来以后,文化产业不与其结合,传统媒体不跟新媒体结合,总体来看是死路一条。
大的方向来说,下一步的文化产业是泛文化产业,泛文化产业包括通讯互联网、新媒体等等,所以我们纳入TMT,更广泛地来看文化产业发展。
体育+消费、体育+文化趋势发生变化?空间非常大
朱闪:刘总回答得非常好。实际上从达晨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从文化产业变为TMT,也揭示了投资的趋势。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就是互联网+的概念,确实是传统和现代的东西必须要有一个结合。跟过去不同我们今年会议加了体育板块,也跟刘总说的有点相同,就是现在的文化传媒不能很局限的说过去的电视、报纸、电影这样的传统板块,实际它会更延伸。刘总说泛文化产业,也可以说是大文化产业。体育也是今年的一个新的热点,体育目前的状态和产业的状态跟N年前的文化产业有点类似,怎么类似?一个是这个产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不是市场化的,跟资本的对接也是比较有限的,但是国家政策是非常大力地支持。我觉得酝酿了很大的爆发的空间,包括它的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也是很低的,美国文化产业占GDP是4%-7%,在我们国家可能就是0.5%-0.6%的样子,所以,体育产业确实有很大的空间。但同时体育产业跟过去的文化产业一样也面临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体制机制的束缚,很多项目碰不了。还有些项目属于重资产投资,投资大,回报期也比较长。这些困难是存在的,现在专门做体育的基金也有,大家纷纷成立,但仔细来看它投出的量还是相对有限的。这些就是机会和困难都有,达晨也是领先一步,我印象当中去年参加刘总的一个年会的时候,我身边坐的一个深圳做健身器材的公司,刘总他们投了,包括体坛周报也投了。所以达晨在这方面已经开始布局。在这一块刘总跟大家分享一下您怎么看体育领域的投资的机会?
刘昼:体育产业,包括旅游产业,我们都划为大文化产业。达晨投了体育产业的健身器材的制造商“好家庭”,也投了体育场馆的运营商,我们还投了体育的健身连锁,还投了体育方面的媒体――体坛周报,这是达晨投的体育产业。
我们怎么看体育产业?大的方向来看体育产业从总体来说既是文化产业也是大消费产业,比如一个赛事,为什么看我们国家对足球这么看得重?举办一个足球赛有多少人来看赛事?有多少广告商?甚至有些外地的赶到现场来看,就涉及到当地的住宿、吃饭等等消费。从总体看我个人认为国家在体育产业前不久不断出现利好政策,这是大方向,这也是体育+消费、体育+文化的大的趋势发生变化,也是我们寻找一个引擎点的一个地方。
从体育产业大的格局和大的方向来看,我们认为空间非常大。很简单,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对富裕,相对有钱了,包括中产阶级有钱了,他最关注的是什么?就是自己的身体健康,最关注的是体育精神的享受,精神的信仰。就体育产业来说,像美国一些体育赛事,为什么篮球这么火爆?我想我们中国以后的足球,各种球类,各种体育产业也会火爆,因为中国人口很大。人口大的过程中,正因为中国现在体育产业是一种很低端、很小,甚至说很艰难的时候,往往就是发展空间的最好的时机,所以我们认为体育产业空间是非常大的。
为新生代站台??做好内部机制激励改造
朱闪:所以说,达晨又领先一步,看到体育行业目前起点比较低,提前做一些布局。真正做股权投资实际除了把握领域的趋势之外还有两块非常重要,一个是投资机构如何抓住这种机会,另一个就是能够为投资人带来财富这是非常重要的。达晨过去15年当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有真金白银的回报,这一点非常厉害。
同时,我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在过去10年,整个国内的投资机构也是茁壮发展,有像达晨的非常顶尖的和老牌的企业,但是这两年很多新的基金涌现出来了,他们当中很多都是过去就职于像达晨这样的老牌机构里。相当一部分的投资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过手项目也很多,而且也有一定的人脉和其他资源。还有一部分是非常年轻的年轻人,非常有冲劲,非常有想象力,非常有创新精神。他们其实有共同的特点,最近我也跟着我们的记者跑了一些机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努力,兢兢业业,他们非常想把他们头两支基金做得非常漂亮,带来比较好的回报,以便投资人后面继续跟踪他们。他们给投资人一个新的选择,风险高一点的,希望博取好的收益的。像达晨这样成熟的基金规模不能说非常大,也相当大了,而且品牌绝对是没问题的。在这一块像这样的基金会不会有一些相对求稳的感觉?就是因为管的盘子比较大,品牌那么响,不能砸我的牌子,这样就有点求稳,从LP角度来讲怎么想?可能有的要高风险,高回报的,也可能有的要求稳的。这种情况下,刘总作为达晨的掌舵人来讲有没有感觉到挑战?达晨有没有做一些调整应对新的情况?
刘昼:我理解你讲的新生代,就是我们的老牌怎么看待新生代,这个话题挺好。
我个人认为我们站在达晨角度认为新生代出现是一个非常好的事,如果从宏观方面来说新生代的出现应该是符合大的国家的政策,就是创业。符合国家政策还符合在哪里?就是发展融资。PE市场本身就很小,多一些机构我觉得是个好事,新生代出来,从大方向来讲是个好事。
我们达晨也有一些新生代,也出来两三波人,到了我们老牌的机构我们了解的九鼎、IDG,现实中不断涌现一些新机构。我们站在老牌角度首先要包容和鼓励。可以说,达晨的观点还是支持他们创业,甚至有些遇到什么过程需要站一下台,我们都派人给他们站台。我觉得看这个问题还是宏观方面,对国家,对他们自己,对直接融资都是非常有利的,既然有利我们就支持。
但是,支持过程中我们站在老牌机构的角度也要反思我们,我们的机制、我们的体制,我们可以给新生代带来什么?我想这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在认真思考,比如达晨下一步的基金做什么?比如做伞型基金,把下面的小基金,给新生代、年轻一代做一个创业平台,我们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时代在变,我觉得作为老牌机构也要与时俱进,也要跟着变。所以大方向我们是支持、包容、宽容这些新生代的发展。另外,就是做好我们内部的机制激励改造。
新三板给了PE机构一个舞台
朱闪:非常大度。实际上在过去,我们听过的老企业家和新生代企业家的江湖恩怨其实是不少的,刘总有这样的胸怀非常令人敬佩。就像做投资一样也是与时俱进,在内部搞一个创业平台,让大家把潜力发挥出来。
刘总无意中谈到一些他认为的其它老牌的机构,包括像九鼎这样的。我又想到另外一个不能说是挑战,可能是刘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有些投资机构挂新三板了,大概是九鼎第一位,然后中科招商,今年深圳的同创伟业也挂牌了,无论是从宣传力度还是竞争的角度来讲非常张扬。
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也可以叫创新。第一个是募资的创新,现在就是一挂牌把钱拿到了。第二个是对企业价值评估的估值的创新,原来大家对投资机构和投资公司的估值是很模糊的东西,现在不管怎么样把钱拿来投到各个项目,各个项目的潜在收益率作为业务增长加一定的倍数就是估值,而且可以估得很大。所以,在这一块可以说是两个新的创新。
不管怎样,这确实是新的趋势。在不同企业当中有一个模型就是基金模型,现在可能他一个基金没发,成立一个基金管理公司,告诉你今年发多少规模,拿多少管理费,明年发的话规模多少,投资回报率多少。一算,一个商业模型,财务预测全部做出来,三五年,开始融资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新的变化,但是不管怎么样确实需要每一个做基金的人来思考的问题,在这一块刘总怎么看这种趋势和做法?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新的东西,达晨本身在这方面有没有考虑?因为挂主板确实是有挑战,新三板确实是一个选择,请跟大家分享一下。
刘昼:PE机构上新三板我觉得是好事。我在我们内部也一直说,在挂新三板上我们要向九鼎等学习,这是创新的模式。
新三板给了PE机构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这个舞台怎么用?我们尽量在舞台上表演。我们也了解,大家也知道,中国的PE本身就很小,除了时间短,管理规模也小,管理规模大一点就几百个亿,正常的就是二三十个亿的多,一百个亿以上的PE在中国是很少、很小的。我们也了解像高盛、黑石,这些机构在国外都是上市公司、巨无霸,管的基金都是几千亿。我们了解的黑石是两千多亿美金,你想一下两千多亿美金相比于我们管的规模比,可以说是巨无霸。中国的股权投资行业很小,而且PE的发展时间还年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机会。
现在中国正好有新三板,挂主板PE可能有困难,但是有新三板如果条件成熟,像中科招商和九鼎走在前面一点的我觉得都是我们的模范,是个好事。所以,从大的方向至少在募资和估值方面都是带有一些新的变化,有的时候我们看了像达晨也支持了40家上市公司,支持20家新三板的公司,有的时候看到别人都上市了,想什么时候把自己上市?也就过把瘾,这是正常的一个心态,每一家基金因为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些先有些后。我相信不会迟到、只会晚到,我们也在努力中。
激情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创业选择要慎重
朱闪:刘总回答了,首先他是看好,也认为这是一个趋势。他说的不是特别直接,我相信大家也感觉到达晨在这方面也是有所考虑的。非常感谢刘总。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谈谈创业家。我个人也有一些观点,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比较认可创新这个事,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立身之本。对大众创业我持一定的保留态度,确实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直白一点,就是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但是不管怎么样现在确实中国多层级的资本市场,确实给企业或者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舞台,过去不可能的事现在变成可能了,要不主动去与资本市场对接很可能就会被竞争对手或者同行落在后面。在这一块刘总从一个机构投资者的角度,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另外一方面在国家鼓励创业、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背景下,那您能不能给创业家,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创业事业给一些建议和指导?
刘昼:“双创”我觉得站在国家层面提倡双创,鼓励大家创新、创业,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也认为这也是经济下行过程中的对冲,甚至说是寻找新的引擎的一个方面,一个支撑点,这是“双创”大的方向。
主持人说创业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老板的,所以,创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特别是我们创业者、创业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资金实力和各方面的环境;另外,就是你所涉及的行业,你的商业模式在哪里?激情跟现实是有差距的,激情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这个角度来看,站在PE角度来看,见了这么多企业家,我们一年看企业,看整个公司要看到几千家,应该说各种企业家、创业家都看过。
总体来看,在中国创业可以说是大的方向来看风险还是很大,创业者必须要具备的几个关键的素质一定要具备。不但要有智商,更重要的还要有情商,情商可能比智商更重要;另外就是超强的学习能力。创业者还要有分享的精神,比如是一股独大,还是和伙伴共同分享?这也涉及到创业成功与否。当然还有创业的精神,坚持的精神等等,这都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具备这素质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很多东西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一些创业的选择。但是大的趋势角度,都自己去做老板,特别中国合伙人电影以后,很多人开始想创业,包括看到中国合伙人热血澎湃,很多人辞职出去创业。但是员工真正出去创业获得成功比例实际很低,所以,从某种角度看大方向是对的,但是选择要慎重。另一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要结合你的资金的实力、合作伙伴的选择、商业模式的选择,等等因素要考虑到。如果这些条件具备了,那就去创业。这些条件不具备的话还不如在一个好的公司去打工好。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金融市场;财务管理;影响
企业运营的目标在于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促使企业发展壮大。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企业都为了谋求发展壮大而进行积极的战略调整。当前,企业扩展的方式从实体经济逐渐转化到通过财务管理活动来进行资本运作。笔者拟以金融市场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谈谈应对日趋复杂的金融市场,企业财务管理应如何应对。
一、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形式分析
金融市场的广义定义就是一种资金供求双方为了高效率的运用资金,而通过某种市场方式进行资金融通、有效证券买卖的场所。依据资金融通的期限,金融市场可以分为货币市场(期限≤1年)和资本市场(>1年)两种。
企业的财务管理学的形成先后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①传统理财论阶段;②综合理财论阶段;③现财论阶段。在传统理财论阶段,企业的金融活动重点为筹集资金、证券发行。资料显示,当企业财务管理处于“传统理财”阶段时,西方先进国家的金融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了。我国的相关理论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我国的金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众多企业通过在债券市场中发行信用债卷等方式,丰富了我国长久的单一的融资结构,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当前国内的金融市场配置不断加强。然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同,我国的金融市场也遇到了类似的“瓶颈问题”,例如中小企业的金融歧视、贷款难度大等。
二、金融市场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
20世纪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得企业管理者认识到金融活动需要在筹集资金、证券发行的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筹集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此外,大多数国家也吸取了经济危机的教训,通过相关立法来消除金融市场的无序状态。这些措施促进了企业的金融活动规范化和有效化。同时,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学进入综合理财论阶段奠定了基础。到了现财论阶段,企业的理财活动主要围绕估计问题展开,这是通过企业财务活动和金融市场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形成的“理财论”,这种理论能够帮助广大投资者做出最为有利的投资决策。
2.对财务管理实务的影响
随着资金供应体制的改革,国内对于企业的大宗资金投入大幅度降低甚至近乎取消。当前,金融市场之于企业财务活动来说,最为形象的比喻应当是一条“纽带”。即金融市场的作用为向企业财务管理提供资金融通场所,并联结资金供应与需求双方。
具体的表现为:①企业面对金融市场进行自主筹资,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信用等进行资金的交易,其优势在于减少了投资风险,降低了资金成本。②金融市场能够为企业资本结构的适当调整提供“风向标”。调整资本结构的实质就是进行普通股、优先股、长期负债之间的比重(假设长期资金总额一定)。以此来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和资本结构的安全性。此处笔者举例进行说明,当金融市场利率下调,企业就可以利用债务的可收兑条款,在债务到期之前,伺机举债,并以此来偿还旧债的本金和利息。通过这样的办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利息支出,进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在金融市场新形势下进行财务管理的建议
由于金融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其发展趋势具有不可预测性。为了顺应新形势下金融市场的深刻变化,企业需要不断的革新财务管理理念。首先,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注入“国际视野”,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逐渐加大,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因此,企业需要调整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展芾碚铰愿叨龋与“国际大金融市场”有机的融合。其次,企业需要强化金融风险理念,适当的引进现代金融知识和风险管理技术,例如通过发行认股权证、购买外汇期货、签订远期外汇协议等金融衍生工具,确保更有效的投资,为企业筹集到发展资金的同时,规避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金融市场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场所,这是因为,市场是所有信息的传递中心,资金的供求双方发出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场所都是金融市场,所反映的价值是客观公正的,金融市场为企业的财务活动提供了更多机会的同时,也使得企业要面对更多的挑战。要想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谋求发展,就需要依据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创造性的革新财务管理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杜虎.浅论金融市场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
[2]邓涛.浅析目前金融市场环境下的公司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21).
[3]高强.论企业财务管理与金融市场的关系[J].企业文化旬刊,2012(2).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5
一、 加强对WTO协议的和
中国企业对WTO 的研究存在着一种现象,即对WTO后机遇和挑战的研究多于对WTO协议内容的研究,这也可以说是一个误区。WTO具有实质意义的多边协定和协议有1994年关贸总协定、纺织品与服务协议、农产品协议、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共19个。加强对中国接受的WTO协定和协议的内容的研究对中国企业来说是迫切的。只有了解这些协定和协议的内容,我们才能知道WTO会带来哪些权利,从而更具体地看到中国企业的机遇,并为抓住这些机遇尽早做准备;研究WTO的内容也会让我们了解中国应承担的义务,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外国竞争对手们的发展环境,即了解它们所面临的机遇和压力。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二、 加强管理和运作的规范化
WTO 的各项规则主要是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加入WTO 也就意味着中国各级政府在制订和实施各项经济政策时必须要符合WTO 的规则。 在这种机制的牵引下, 政府的行为将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政府行为的规范化也必将实质性地促进整个法制化的进程。 政府的规范化运作必然会要求、同时客观上也会引导企业加强规范化。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加入WTO 意味着中国企业大规模地被带入了充满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中, 这也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要按照国际惯例进一步规范管理和运作。 因此为只有这样, 我们的企业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 在国际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及人才市场中被接受。
三、 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以寻求生存和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 众多的优质低价的国外产品和服务会涌入中国市场。 面对冲击, 中国的企业不仅要尽快通过改进管理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同时也要进行一些战略性的思考和规化。 对相当一部分行业和企业来说, 以退为进不失为选择之一。 也就是说, 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合作来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的企业有其自身的优势, 这些优势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 是他们进入中国市场所需求的; 而外国企业在管理经验、技术更新、 资金等众多方面的优势也正是中国企业所缺少的。 因此, 对各方来说都存在着合作的需求。这种合作不仅会让部分中国企业避开WTO带来的毁灭性的冲击,还会有利于中国企业汲取激烈竞争环境中所必需的营养,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至于合作模式,除传统的中外合资、合作外,更应积极探讨国外倡导和流行的"战略联盟",即通过合同建立双方在技术支持、新产品开发、原材料供应、产品推广与销售及融资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合作关系,以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达到双方的商业目标。在西方国家,战略联盟关系的建立往往是公司并购的前奏,而据有关专家,未来外资进入中国市场60%以上将是通过并购现有国内企业的方式进行。由此可见,随着中国加入WTO,战略联盟的合作模式会愈来愈多地得到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国企业家们的重视和运用。
四、 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产权已愈来愈成为占领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工具,而这一点企业还认识不足。WTO 的加入意味着我们传统的利用关税壁垒保护市场的作法必须逐步放弃, 商标、专利将成为中国企业开拓和巩固国内、国际市场的极其重要的工具。只有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强化企业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构筑在国内市场抵抗外来技术入侵的坚强壁垒,才能铸造开拓国际市场的利剑。据报载,截止1999年底,外国在华申请专利数已达16.3万件,其中日本企业申请的高达5.3万件,美国4.4万件,而1999年国内大中企业申请专利数才3.2万件,国内企业 到国外申请专利数至今不足4000件。这组数字不免让我们担忧。面对外国企业咄咄逼人的知识产权攻势,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尽快制定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也就意味着我们自动放弃了保护市场的一个重要武器。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6
一、化压力为动力,危境中寻机遇
“*很小,*又很大”,这是对*过去、现在、未来所面临形势的精准描述,也是*区情的真实写照。对*当前的“危”,大家都认识得很透彻,但对于“危”中蕴藏的“机”,部分人士还认识不足。其实,危中有机,危中寻机,不仅体现着古人富含哲理的危机意识,也正是*多年持续发展的动力。*的今天就是深圳的明天,在全市步入“新特区”发展的新时期,*首当其冲,这种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恰恰也是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就需要*以更加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引领全市发展,变零和为多赢。
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能离开全市的大局。先谈谈经济发展方面,核心是产业发展问题,现在比较模糊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人士认为,市里搞“产业第一”、“适度重型化”,*无地可搞;二是*若大力发展服务业,会导致产业空心化。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的话,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试想一下,全球各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中央商务区都搞了些什么产业,是汽车、钢铁,还是造船、石化?再想一下,*的服务业内部结构是不是生产和消费型服务各有千秋,*的服务业发展离不离得开全市乃至区域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业比重的高低是不是就代表着产业空心化程度的高低?*和兄弟区有没有错位发展的空间,能不能变零和竞争为多赢竞合?进而再设想一下,从全市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角度来看,需不需要现代服务业相对密集的区域?应该看到,在深圳由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由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过程中,*只要找准位置,就能化压力为动力,继续引领全市发展。
再说说社会发展方面。作为全市最早的建成区,*面临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方面的压力之大勿需赘言。但更深层次地想一想,社会发展绝不是孤立的,一个高效合理的社会管理服务模式不仅能节省社会成本,提高经济社会活动效率,而且能载之以各种经济组织活动对外输出管理和服务,产生巨大而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方方面面说得都很多,个人认为未来几年*摆在议事日程前端的可能应是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把社会更有效地组织起来,二是如何改善公共服务。这两大问题既是社会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事关经济发展。
社会活动主体的有效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政府这一组织挤占了其它社会活动主体的空间。*在这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完全有能力继续闯出一条适合国情、市情、区情的新路子。大的原则不展开讲,概括起来无非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认为,在有效组织社会主体方面,未来几年*大体有以下几方面需予高度关注:其一,继续抓好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更有效合理地把分散的社会成员组织起来。“物业管理覆盖全区”就是一条很好的路子,从更广的视角来看,*的物业管理不仅能覆盖全市,而且有条件、有能力服务全市、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这是*已占先机的潜在经济增长点,希望区里予以重视加以推动。其二,尽快健全行业协会组织体系,弥补政府与企业主体之间的“传导缺位”。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是市场化、民间化的组织,没有什么区级、市级等等之分,有了行业则信力就有其存在的空间,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就是行业自律、服务企业,还有重要的一条是参与甚至主导经济政策制定。试想一下,在贸易磨擦日益加剧的今天,若落户于*的行业协会对外主持谈判,直接经济效益姑且不论,对*整体形象的塑造提升就难以估量。建议投入必要资源,“四两拨千斤”,吸引和推动各类行业协会来*发展。其三,加快政府自身改革,这个问题大家都说得很多,不展开说,关键在于需要清醒认识到政府是特殊的社会活动主体,但毕竟也只是众多社会活动主体之一。
改善公共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需予突破的关键环节。*的公共服务水平是很高的,在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面也作出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个人认为,未来几年可考虑在以下方面重点加以推进:一是基本公共服务继续突出公平的政策导向。二次分配就是要对一次分配进行必要调节,就是要对广大群众倾斜。教育、医疗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要予以保障,该投入的一分钱也不少,要保持必要的基本公共服务规模增长。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构要加以优化,公立学校、医院从本质上讲须引导其均质化发展,比如各公立学校的校长、师资应予统筹调配,要逐步向同为市民即能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迈进。二是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该放得放,有序推进其产业化发展。政府制定明确公开的准入标准、技术标准、政策标准、监管标准,瞄准全市乃至全国对教育、卫生等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中高端需求,发挥现有优势,引进整合要素资源,打造教育医疗高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政策导向的调整,逐步改变目前公立机构满足中高端需求、民间机构满足低端需求的不合理格局。
二、强化流量经济意识,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深圳发展进入新阶段,*自然要结合区情寻求新发展,这就回答了*为什么要转型的问题;全市提出奋斗新目标,*提出新定位,经济方面概括来说是建成具有品牌效应的高级商务活动区,这就回答了*向什么目标转型的问题;至于现阶段*怎么转型的问题,各方人士都在认真思考探索,个人认为*怎么转型还必须结合全市情况来通盘考虑。纵观深圳的发展,从出口加工区到多功能城市、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化城市的定位演化,也反映出深圳已步入了需要自身发展与对外服务并重的阶段,可以说,服务与发展是深圳“十一五”的两大主题。拿赌场来举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前些年深圳好比是自己“上台子”拼搏,现阶段既要“上台子”更多地是要考虑如何“摆场子”。全市的这个“场子”摆在哪?*首当其冲、义不容辞。因此,*现阶段如何转型的答案一目了然,那就是要全力完善服务平台,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发展,而是要在突出服务中更好更快地实现自身发展。
完善服务平台,就必须强化流量经济意识,拓展发展腹地。要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平台,完善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操作平台,培育发展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平台,以此为依托吸引资金流、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向*集聚,通过资源要素充分整合和良性配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放大效应,由对内对外两个扇面向境内外辐射。
完善服务平台,就必须加快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可以说,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综合服务功能。这种综合服务功能,概括而言,就是*凭其物质、文化、智力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统筹考虑城区发展与全市、区域乃至全国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发展需要的相互关系,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拓宽服务广度、加强服务深度、提高服务水平,在突出服务中体现其地位、作用、能力和效应。这种综合服务功能,体现在服务的综合性、功能性、广域性、市场化诸方面,不同于一般化的城区功能,而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就是要健全体系、提升能级,更大程度地完善和增强城区各项系统,发挥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的特有功能,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市场服务方面,从以有形服务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无形服务,即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功能,使市场功能成为对外服务的纽带。在制造业服务方面,从以简单的产品服务为主转向更加注重产业的关联式服务,即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着力于增强深圳的国际品牌优势,通过合理的产业组织,形成以产业链为结点的高端制造业服务。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从以生活为主转向更加注重生产,即要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物流平台、贸易平台、融资平台和中介组织等功能性载体的作用,为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有其丰富的内涵。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一五”期间*可重点考虑以下四大功能建设。
——集聚功能方面。第一,继续加强一般的常规内容集聚,如资本要素、物质资源、人才要素、技术要素和信息要素等。第二,探索集聚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新路子,即超越传统的单纯要素集聚的模式,进行集约化、模块化的功能性集聚模式,对*综合服务功能进行快速镶嵌,如大规模引入物流服务模块、生产者服务模块、文化产业模块、科技研发模块等。第三,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大幅提升城市的人性化、生态化、国际化程度,增强城区魅力,进一步加强吸引力,放大集聚能力。
——创新功能方面。第一,加强发展理念和文化的创新。第二,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制度机制的变革,加快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发展路径,提供战略性指导和相关政策,为城区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和通道。第三,强化管理体系创新,这是城区转型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建设城市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各种创新努力应聚焦于自立创新上,为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内在动力。
——辐射功能方面。第一,辐射的涵义在于城市功能和影响力的延伸。对*来说,辐射的核心在于服务的延伸。因此,*的对外辐射除了常规的辐射内容外,如技术辐射、产品辐射、品牌辐射、设施辐射等,还要增强通过产业互动、产业服务所产生的辐射带动效应。第二,增强通过市场拓展、市场联接所产生的辐射影响效应。第三,重视通过无形辐射来增强服务带动作用,这主要是指通过自身的创新发展在制度机制、文化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方面所产生的强大示范辐射效应。
——发展引领方面。第一,产业结构引领。要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先导,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分工化为原则,有退有进,明确城市未来发展定位和发展方面,集中和加快发展在区域领先的先导产业,促进深圳确立在珠三角及在全国产业结构和布局中的高端地位。第二,市场机制引领。关键是对外拓展的市场其机制的公正性保证、利益的融合性运作、设施的统一性标准、扩张的服务性体现等。第三,企业组织引领。通过双向的收购兼并、参股联盟、集群化和集团化等方式,形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背景的生产组织和经济组织。第四,科技研发引领。努力发挥*在全市创建自主创新型城市进程中的组织引领的组织作用。这方面可以发挥的领域在于:对研发方向的确定;对研发力量的集聚和组织;对研发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研发能力的制度性激励;培育和增强研发基础;力求掌握核心技术,以此组织衍生的继续研究。第五,社会文化引领。*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延伸服务的领域非常宽广,如文教卫体的服务延伸和引领;文化时尚的渗透、服务和引领;社会中介性组织的服务延伸和引领基础设施的服务延伸和引领;商贸网络的服务延伸和引领;社会公共服务的延伸和引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