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1

【例1】(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8~9题)图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3,完成8-9题

8.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9.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参考答案:8C;9B。

【例2】(2012年上海卷地理试题第30~31题)阅读下列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产业。经济地理学中的重心理论是借鉴物理学的重心概念发展起来的、研究经济空间格局演进的一种重要方法。高新技术产业重心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中的某一点,它可以反映一定区域内各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该点所处于的平衡状态。一般来说,某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高,重心就偏向那个方向。经济重心亦然。

30.1995年至2009年期间,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分别呈现什么趋向?

31.概括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

参考答案:30.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由西向东移动,由北向南移动。31. 基本特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于东部。判断依据:总体而言,自1995年至2009年重心虽有移动,但移动的经度不到1度,重心偏于我国的东部。

一、试题特征分析

1.数据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动态地理数据有些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特征,如例1中的三条数据线分别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有些动态数据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如例2中的图1反映的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的空间变化规律,图2反映的是我国的经济重心的空间变化规律。

2.动态地理数据一般用坐标曲线或折线来表示。如例1用坐标曲线来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特征,一般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地理事物,波动曲线表示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动而上下变化的规律;例2用坐标折线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横坐标表示经度,纵坐标表示纬度,折线的变化表示地理事物在空间们置上的变化规律。

3.动态数据具有时效性,即数据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空间位置具有很大的差异,如例1中三条曲线上的数据从T0—T1—T2呈现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二、动态地理数据题应试策略

1.动态地理数据题的一般解题技巧

解答动态地理数据题,要透过表面的数据线洞悉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下面以例1为例,谈谈动态数据题解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对照图表,比较不同时间段或不同空间段的数据特征。如例1中,在起初T0时,大量劳动力剩余,且工资水平很低;在T0—T1时间段,剩余劳动力减少很快,工资水平变化较小,略有上升;T1—T2时间段,剩余余劳动力数量继续减少,工资水平迅速提升;在T2以后,剩余余劳动力数量减少到很低的水平,工资水平维持到比较高的水平。从甲、乙两类企业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看,甲类企业一直低于乙类企业,且在T2以后,甲类企业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处于该地区人均工资之下的水平,而乙类企业一直处于人均工资之上的水平。

第二步:依据数据的波动曲线(折线),了解地理事物的整体运动变化规律。把握地理事物运动变化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从例1中可以看出,剩余劳动力数量整体变化趋势是逐年减少,而人均工资、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人均工资的整体变化趋势是逐步提升,了解了这个核心规律,解答这道题就不难了。

第三步:切入试题,分析影响数据变动的原因及数据变动对地理事象的影响。解答这类题的最后一步就是依据试题,进行纵横联系比较,综合分析影响数据变动的原因及数据变动对地理事象的影响。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测绘技术;信息化;工程测量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地理信息量不断扩展的今天,数据单位已经达到了TB,面对各行各业的需求,信息的管理出现了“既多又少”的局面,一方面海量的数据无法有效的得到处理;另一方面用户想要获取到自己所需的数据又无法找到,得不到快速高效的回答。所以地理信息的处理加工要求向着智能化、自动化以及实时化方向发展,这是对系统整体格局的适应也是数字化提升的要求。

二、信息化概述

全球信息网格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发展的今天,人们所面对的是当下3G互联网时代,网络以及计算机的发展使得人们在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查询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GIS时空数据,同事还能够网格计算网络资源。正是由于网格计算你的发展,使得在该种环境下,空间信息的全球统一化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至此多级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应时而生,这种概念以用户作为出发点,对时空数据通过粗细网格进行统一的管理。该种结构的基础理念是以地理坐标作为基础框架,依据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将全球范围进行划分,以粗细不同的网格作为基本单位,地球地心以及全球网格的中心店是整体坐标的参照物,将不同网格中的地物和地物属性进行存贮,这种存贮方式在国家经济数据的空间统计中较为适用,便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若能够有效解决多级网络同实际不同比例尺的空间信息之间的相互装换问题,那么GIS技术会从理论上上升到一个新的技术高度,空间数据的应用更是能够得到飞速发展,从辅助决策以及空间分析上更进一步。并且明确了信息化测绘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还是人类活动都是以时空作为框架进行变迁的,地球及其周围的空间是所有活动的信息载体,可以作为信息计算的基础。信息时代是以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终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网络的移动化,终端的便携化,时空信息服务越来越趋向于大众化,这是未来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保证信息产业是否能够正常运转的核心内容。因此,公共产品、平台以及服务是信息化测绘能够得以推广应用的基本依托。

三、任务以及特征

在当前的测绘发展中,信息化测绘已经逐渐成为测绘行业的发展方向。该体系的建立是对测绘业务流程具体化的一种体现,其体系内容包含以下几点:测绘的现代化基准、地理信息资源以及实体化获取空间信息、网络化服务和自动化处理等体系。通过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应用,对测绘体系信息化建设予以加速,推进信息化转变,这是目前国家信息建设中测绘事业发展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务,当然也是令测绘事业能够更快更好发展的根本途径。信息化测绘有着十分明确的目标,具体分为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测绘技术以及测绘方法的发展,对现代化的测绘设施建设予以加强;其次,要对服务予以保障,加强测绘保障服务的可靠性。前者同后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保障服务的实现是以技术的发展为条件的,是实现保障服务的基本手段;而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保障服务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是信息测绘进行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信息化测绘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保障服务的转变上,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层次上的提高。信息化测绘在支撑作用上有所强化,在此基础上提升作用同样有所发展。

(二)模式上的变化。测绘服务模式逐步的从普遍、被动的服务向着主动按需的方向发展。

(三)质量上的改善。要求产品服务要在优质化的基础上增值化,以应用需要为测绘基础,尤其在现势性上,测绘成果应当具有明显的改观。

(四)效果上的增强。保证测绘保障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以及适宜性,使得其成果能够成为其他业务的成功基础。

四、信息化测绘的若干关键技术

(一)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由于标准化工作未得到重视的危害有滞后性,往往被忽视,而一旦发现失误再去弥补,代价很大,有些工程需要重来。主要包括:地理基础框架与地理信息分类标准、数据质量标准和分发服务标准等。

(二)现代化城市测绘基准体系。该技术不仅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城市测量控制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动态的空位置服务,将带来城市测量的历史性进步。

(三)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移动测量技术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空间同步技术、自动提取技术、移动信息实时传输等技术的总称。

(四)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主要包括:长航时无人飞行器技术、传感器姿态控制技术、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与应用、航空摄影二维及三维信息的提取技术等。

(五)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主要包括:基于遥感信息的地物要素变化的发现与测定技术、级联更新技术、基于时态的增量更新与历史数据保存技术等。

结语

信息化测绘是建立发展在数字化测绘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的测绘技术,是测绘生产力提高的必然要求,以信息化作为基础依托,在劳动强度上空间数据的获得要更加容易,以高技术含量作为优势,其技术的推广使用前景较为广阔。新技术的使用需要时间去证明,城市信息化测绘在龚恒测量中的应用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选择,因此希望其能够继续在不断的发展中为工程测量行业提供最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石锦昌.经纬仪望远镜上光学对中器制作成功[J].矿山测量,1981(02).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字】SPOT-5;遥感影像;地质地理底图;更新

地质地理底图具备地图数学基础和基本地理要素(水系、居民地、道路交通、行政区界、地形等)是地质图的地理基础,它不仅是表示地质图专题内容的骨骼,在制图和用图时有定向和定位的作用,而且还表示制图现象的分布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作用,因此数字地理底图是地质勘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精度、制图综合、现势性直接影响到地质环境调查的成果质量。传统地理底图编制工艺方法有二种:一是利用大比例尺地图资料缩编小比例地理底图,二是利用同比例尺地图资料进行等比例编制地理底图。然而,目前所用的地质地理底图大多使用较老的地形图编绘,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道路、居民地、河流、行政区界等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地理底图现势性较差,已经无法满足地质工作的要求,需要进行更新。如何经济快捷地更新地理底图值得探讨。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资料获取周期短等优点,尤其是近年来遥感资料的空间分辨率逐渐提高,为地理数据更新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源。

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1.1 原始数据及更新数据来源:

(1)原始数据:原地质地理底图使用1:10000比例尺地形图编绘,部分地形、地物已经发生变化,现势性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需要进行更新。

(2)更新数据来源:用于更新的遥感资料选用近期的SPOT-5,包括5m的全色波段和10m的多光谱波段,现势性可以满足地理底图更新的需要。

1.2 SPOT-5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1.2.1 遥感影像正射校正

首先根据全色影像全景或局部区域的地形特点,在影像均匀选取若干微分或多项式纠正所需控制点,基于物理模型对全色波段影像数据进行正射纠正,随机选取检查点,检查全色波段遥感影像的校正精度;然后以纠正好的全色波段影像数据为参考,对相同作业区多光谱影像数据进行配准。

1.2.2 影像融合

遥感影像融合是对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全色影像与较低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采用一定算法生成一组新的合成图像的过程。这样做不仅使融合影像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增强了影像的空间纹理信 息,而且能保持影像光谱原始信息,不发生或尽可能少地发生信息失真,便于提取解译因子。选用ERDAS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像进行融合处理。

1.2.3 调色与镶嵌

对融合后的影像按照红外、红光和绿光波段组合后进行伪真彩色调整,突出植被的绿色、水体的蓝色和居民地信息,对相邻影像进行镶嵌处理。

2 地质地理底图更新

2.1 更新的要求与流程

地理底图更新的目的是在保证基本图精度的前提下,提高底图的现势性和实用性。地图数据地物更新在平原和丘陵地区为图上0.5mm,在山地为图上0.75mm。因此,l:50000地质地理底图平原及丘陵地区地物变化在25m以上需要更新,山区在37.5 m以上需要更新。通常情况下人对纸质地图的目视分辨率在0.07~O.1 mm左右,地理底图更新要求影像分辨率一般应达到图上0.1mm,即1:50000地理底图更新要求影像的分辨率应该在5m以内。

在完成遥感影像的正射校正、融合、调色和镶嵌工作后,对其进行投影转换,使其与原地理底图数据具有相同的投影坐标信息,并在专业软件中叠合在一起;然后,基于遥感影像对基础地理数据进行更新操作,包括变化要素的修改,新地物的增加,以及删除消失的地物;对能确定属性信息的要素在采集更新完毕后随时更新,对不能确定属性信息的要素,之后通过其他数据源来确定更新。最后通过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检查工作完成 1:50000地质地理底图的更新工作 。

相对1:50000比例尺地理底图,地面高程相对变化较小,一般不需要更新。

2.2 作业方法与技术要点

以SPOT-5遥感影像为底图,叠加待更新的矢量要素图层,通过人机交互解译,从发现变化信息的图像中手工修改变化区域。解译的基本要素包括色调、大小、形状、纹理、结构、高度、阴影、组合结构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人机交互解译最大的优点是灵活,并且由于加入了解译者的思维和判断,故信息提取结果精度相对较高。不过,人机交互解译要求解译者具有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包括计算机操作、基本图像处理知识、专业知识、工作区地理地貌知识等。

在进行地质地理底图更新时,应保证主要的、高等级的、具有整体意义的地形、地物的完整和位置正确。对于城镇居民地街区内房屋的综合取舍,保留其轮廓和街区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房屋走向、位置、排列的特点。随着比例尺缩小,道路、水系符号宽于实地大小并与居民地发生矛盾时,应保证水系、道路位置的准确,移动居民地,同等重要地物矛盾时采取相互移位。农村道路的取舍应根据地理位置的实际意义而定,村与村之间一般至少应选取一条主要连接道路。独立地物应根据重要性和分布密度选取,一般具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应表示。地形、地貌编绘应正确表示自然形态和基本特征,如山顶、山脊、鞍部、斜坡、谷地等要素。

2.3 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的评价

利用原有地质地理底图与最新的SPOT-5遥感影像进行更新时,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一览性,作业人员对图上各种地物有较为直接的判定,对地物形状特征、结构特征概括能较好地把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根据项目地质人员数字化填图,更新底图的平面和高程误差均在允许范围以内,其精度完全可以满足相关规范的规定。

3 结论

实践证明,利用遥感影像资料进行1:5万地质地理底图的更新编绘,是一种现势性强、低成本、准确可行的技术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应用遥感影像更新编绘地质地理底图,地理要素更新更及时、直观,该技术方法较野外更新补测方法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大大地减少,成图时间缩短,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更新编绘中小比例尺地理底图的技术方法,更适合于大范围、大规模更新地理基础数据,能够较好解决地理信息数据的现势性问题,可以满足今后开展地质勘查、农业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焦红波,王平金继业.等.基于SPOT-5进行中国海岛海岸带1:5万基础地理数据更新[J].海洋通报,2010(5).

[2]王宏俊.基于Google Earth的1:50000地质地理底图更新[J].山东国土资源,2010(11).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滑坡 多发原因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299-1

1工程概况

案例中的四川某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受盆地地形和北半球中纬度环境影响,此地区具有四季区分明显、雨热同期、降水充足、温和湿润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征。该地区的季风气候使得该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6至8月,这三个月同时也是滑坡灾害高发时期。而且该地区多山川丘陵,基岩多裂缝, 山体丘陵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灾害。该地区的地下水主要由自然降水为补给,地下水深度一般在3至5米深,而且多为基岩缝隙水和山体裂缝水。另外,通过对其地下水的成分分析得知其水质无法腐蚀混凝土。

2滑坡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

2.1滑坡形迹及基本特征

根据平面测绘图和剖面图可以看出, 图1中2#是一个椭圆形的平面状、坡度落差较大、山体滑动方向主为南偏东的滑坡地形。通过对该地区的数据特点和结构特征分析,可知该地区多为古崩滑体地理物质组成,目前多发的滑坡灾害就是这种组成物质在地下水影响下逐渐重生。通过对该地区的现场勘查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该滑坡山体的浅表层正以虽然缓慢但是不间断的一定速度向南偏东的临空方向进行位移,从而导致山体和岩层的变形, 在这种位移和变形的影响下,位于该滑坡地区的一段路面在经过此段位移地区时,路面由于受变形影响向边缘外方向即山体滑坡位移方向鼓出几十厘米的距离,这导致路面受损较严重,而且该山体的滑坡山移年年都有,因此对该段公路的维修也是年年必须的,造成大量维修费用的消耗。另外,此滑坡地区还有一个受地下水和降水及山体影响导致处于活动现状的 1#滑坡体,此滑坡体距2#滑坡较近,位于其后偏东方向。由于降水较为集中且量大,导致滑坡山体地下水达到饱和,在这种饱和状态的地下水影响下,滑坡体会被软化和缝隙化,从而开始向下方发生缓慢位移,最终淤积并堵塞住路面。而且,大量随时会跌落并堵塞路面,造成雨季时期的交通困难。

2.2滑坡发生影响因素及成因分析

根据各种调查数据分析和现场实际勘查,对该地区滑坡灾害多发的原因从自然环境、地理结构、岩层特点、土层厚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得造成2#地区滑坡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有三种,分别是以下三种:

(1)水体

由于2#地区时椭圆形地区,地下水的埋藏深度较浅,普遍为1至3米,而且该地区东侧地下水深度与地面位于相同水平高度。当雨季6、7、8月份来临时,大量切集中度的雨水会填补地下水使其一处,使崩滑体处于饱和,最终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

(2)地质

该地区的地质层上部是由于岩层崩裂或滑坡形成的松散物质堆积而成,而地质层上部中的下层则是由密度较大、质量较大的基岩组成的较为密实的岩层面。上层是松散的堆积物,结构空隙大,可以成为透水层,而下层则是相对密度大、较为密实的基岩,可以充当隔水层。隔水层与透水层相互作用下,会使地下水大部分在地层相对较薄的交界位置汇流,而这些地下水的汇流会使该地区的土层变薄,降低该地区土层的强度,从而造成薄而松散的土层滑动脱落。另外,由于2#地区的中偏西位置存在山脊地形,造成地下水沿着山脊汇流,最终汇集在山脊地形的两侧沟谷,从而出现汇水区。而这个沟谷的汇水区极易出现地下水的渗出。

(3)地震

此地区位于地震带,地震多发且烈度多为7级,地震的发生极易造成山体的滑坡和泥石流,而且地震会加速滑坡滑落的速度,而且还会降低岩层和土层的强度,从而加强该地区的不稳定性。

3滑坡治理措施

3.1排水工程

在拟建厂房的三个平台后缘分别设置三道支挡结构, 在滑坡后缘和滑坡修建截水沟和排水沟, 以挡截和排走滑坡坡体及其的水体。治理范围外部排(截) 水沟设置原则: 在滑坡后缘设置横向截水沟, 并与滑坡体排水沟组成排水系统,为减少对滑体的水渗入,要将其周边水进行清除。

3.2支挡工程

利用抗滑桩进行滑坡地区边坡治理,能够突破传统的治理困境,使得治理工作更加便捷、高速、治理工程量小、节省资金等,而且还能够将其他边坡治理措施与抗滑桩相结合,使治理措施更加合理科学化,治理效果更加显著,这种结合、互相搭配式的治理方法在当前已被普遍采用。当滑坡发生时,边坡下滑压力较大,因此可以采取双排桩进行支挡,最好进行调整使其形成抗滑支挡结构。滑坡的边坡和路面之间可以利用抗滑桩以及挡土板,结合利用。总而言之,通过对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滑坡的治理,从而保证当地的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原光, 李志远. 程寨沟滑坡的形成机理及整治 [ J]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1998, 19(3).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GIS测绘;数据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已经经过了近20年的历程,国内外著名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中国的各个行业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所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设的应用系统中,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最基本职能就是管理数字地形图,让用户能够轻松地利用它快速地检索所需要地区的地形数据,并按照用户需要的格式进行输出。目前在国内流行的地理信息系统有多种,有的测量工作者可能接触过,但对其数据管理方式有所了解的并不多。为了让测量工作者对地理信息系统有一个了解,在此谈谈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2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应用系统,它能把各种信息同地理位置和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种应用对象,CAD 技术、遥感、GPS 技术、Internet、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存储、编辑、显示、转换、分析和输出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根据需要将这些信息图文并茂地输送给用户,便于分析及决策使用。

2.2 空间数据的描述方式和特征

测量工作的主要成果是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这种信息称之为空间信息或空间信息的描述信息。如果这些空间信息是以一系列、、点串表现的点、线或多边形,这种形式为矢量形式;还有一种以像素(pixel)阵列方式的表现的点、线或多边形,如图片、图像等,这种方式称之为栅格形式。现在测量的成果多为矢量形式,矢量形式是空间数据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矢量数据库的管理方法与空间数据的特征密切相关。空间数据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每个空间对象都具有空间坐标,即空间对象隐含了空间分布特征;

(2)非结构化特征使它不满足关系数据模型的范式要求,因而空间图形数据难以直接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3)空间关系特征要求记录拓扑信息以表达多种空间关系,因而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4)分类编码特征,明确每一个、每一组空间对象;

(5)海量数据特征等都对矢量数据库的管理方法大大增加了难度。

2.3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基于空间数据的以上特征,国内外对于空间数据的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开发,长期以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4 种类型:

2.3.1 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系统

由于空间数据具有其自身的上述特殊特征,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难以满足要求。因而,大部分GIS 软件采用混合管理的模式。即用文件系统管理几何图形数据,用商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属性数据,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目标标识或者内部连接码进行连接。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几何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只有一个标识码作为连接关键字段,两者几乎是独立地组织、管理与检索。就几何图形而言,由于GIS 系统采用高级语言编程,可以直接操纵数据文件,所以图形用户界面与图形文件处理是一体的,中间没有裂缝。而属性数据则比较复杂,由于早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不提供高级编程语言如FORTRANH 或C 的接口,只能采用数据库操纵语言。这样通常要同时启动两个系统(GIS 图形系统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甚至两个系统来回切换,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目前,大部分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提供高级编程语言如FORTRAN或C等接口,使GIS可以在C语言的环境下直接操纵属性数据,并通过C语言的对话框和列表框显示属性数据,或通过对话框输入SQL语句,并将该语句通过C语言与数据库的接口查询属性数据库,并在GIS的用户界面之下显示查询结果。这种工作模式不需要启动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甚至不知道何时调用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操纵、查询和维护完全在一个界面之下。在ODBC(开放性数据库连接协议)推出之后,GIS软件只要开发GIS与ODBC的接口软件,就可以将属性数据与任何一个支持ODBC协议的图形数据库管理系统连接。

无论是通过C还是ODBC与关系数据库连接,GIS用户都是在一个界面下处理图形和属性数据,比先前的方式要方便得多。这就是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系统。但是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其缺点主要是:

(1)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较弱,特别是在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完整性、并发控制以及数据损坏后的恢复方面缺少基本的功能;

(2)具有高度内部联系的GIS数据记录需要更复杂的安全维护系统,这种底层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分开存储的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方式不能保证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完整性、保护数据文件的完整性,保护数据必须与空间数据分别存储,否则一条记录的改变会使其它数据文件产生错误;

(3)地理信息是复杂的,单个地理实体的表达需要多个文件、多条记录(包括大地网、特征坐标、拓扑关系、空间特征量测值、属性数据的关键字以及非空间专题属性等),使得一致性和完整性在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方式下难以得到保证,同时并发控制与数据恢复也很困难;

(4)实现对空间数据的关联、连通、包含、叠加等基本操作也比较困难。

2.3.2 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图形和属性数据都用现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软件不作任何扩展,由GIS软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使之不仅能管理结构化的属性数据,也能管理非结构化的图形数据。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图形数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基于关系模型的方式,此方式由于涉及一系列关系联接运算(指针、表等连接运算),很费时间,因此,其缺点是:关系联接运算复杂、非常费时;处理空间数据的效率不高。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图形数据的另一种方式是把图形的变长部分处理成Binary二进制块Block字段。方法是通常把图形的坐标数据当作一个二进制块,交由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存储和管理。其缺点是:二进制块的读写效率比定长的属性字段慢得多,特别是涉及对象的嵌套,速度更慢;同时,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在存储和维护空间数据拓扑关系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缺陷。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地质;测绘;现代技术

要想了解地质测绘技术的应用就先要明确地质测绘技术的基本概念所谓地质测绘技术就是采用相关的定位仪器和设备对现有的区域内的地形地貌进行绘制和反映的一种技术其目的是为开展各种地质相关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由此可见她质测绘技术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洛种地质工程的开展都需要相关的地质测绘技术做支持而相应的仪器和设备的应用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质测绘的准确性和精度。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地质测绘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技术有导航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技术几种不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论述。

1 工程地质测绘

所谓工程地质测绘就是对即将开展的工程项目进行当地的地质环境和地质成分的相关测绘工作。一般来说这种测绘工作以宕石工程勘测为主主要是对现有的环境下的宕石种类以及宕石的基本特征甚至是地貌等进行测绘。这种测绘工作的特点在于能够通过简单的设备应用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信息池就是说有助于工程人员了解区域内的大致的基本地质情况。这种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因其具有投资少、工作时间短、工作范围的跨度小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好的得到地质测绘的准确数据肩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宕石样本的采样工作,因为宕石的种类越全面所得到的数据的准确度也就越高相应的地质测绘的结果的价值也就越大工程项目的开展也就越顺利。

2 工程地质测绘的问题研究

2.1宕石的研究

宕石作为地质测绘过程中的主要测绘对象之一对于整个地貌的测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宕石的种类和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基本地质形态所以在地质测绘中,工作人员要认真的研究地表上的宕石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尽可能的推测出当地的地质变化过程和特点这样可以为后续的地质测绘指明方向提高了测绘效率。

2.2地质构造的研究

地质的构造是研究整个区域稳定性的首要因素尤其是现代构造活动的进行和活断层的形成,同时她质的构造还限定了各种不同特性的宕体的位置掩体的完整性和选定建筑区域内掩体的稳定性。作为一项地质测绘重要的因素研究构造还必须以具体的地质力学原理对其进行地质历史的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进一步的认识结构面的组合规律,同时还要对其构造惊醒详细的统计,以便于宕体定量的模式化。

2.3地貌的研究

对于地貌是宕性、构造和近期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地貌可能判断表层沉积的成因和构成根据各种地貌形态之间的差异等关系河以确定地貌形成的顺序这些可以了解各种动力地质功能的发展成因。对地质构造地貌主要研究在外力的作用情况下洛种地质构造的具体的活动表现,以及不同宕石组成在不同的地层在地貌上的表现。

2.4水文和自然地质的研究

地质特征中不仅包含相应的土壤和宕石结构还包括当地的水文特征,水文环境对于工程项目的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深度钻探的项目。一般来说水文的地质研究可以从地下水的性质、水量、水质等方面入手查明各个水系含水层的特点。这项研究与自然风土现象和构建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地质的探索主要叙述建筑区域是否可能受到现代自然地质的危害,研究自然地质也是有助于预测工程地质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启然地质现象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便于查明产生原因和促进发展的条件。

3 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获得准确的三位立体的空间做标。通过获取地面的摄影显示一系列高精度分辨率的数字三位的图像来表达地面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整个空间数据及信息的存储、应用和看见的平台应该是现代高科技技术的相结合。对于现代的地质测绘技术主要应用远程距离的通讯设备手段和测绘系统的实时动态应用遥感技术的有效地结合,就可以解决检测、定位和勘测等问题,使地质的测绘工作从原有的静态过渡到静态,扩大测绘的工作范围和时间河以快速的获取空间精确地信息系统资料。地质图是显示地壳表层宕石的分布、地质结构分布、地层年代、地质应用范围等地质现象的地图作为地质行业工作极为重要的图件。地质图首先将地壳表面的所有地质现象作为点、线、面、注明不同的符号等然后把普通地质地图作为原图,通过正射投影将这些地理空间真实投影到地理底图上,以完成地质现象的透明化表达的效果来更具体化的描述地质表面准确信息。三维表面建模技术利用透视学的原理表达地表的变化这种透视立体的图形更好的反映了地形的立体三位状态河根据不同的需求对同一个地形作进行各种不同的立体形态的分析和审查。地质现象的三维效果能更好的表达出地质现象的变化情况便于工作者分析地质空间分布效果规律根据不同视角审视地质空间的分布。

4 地质测绘的作用和发展

在现实的生活中六们通过地形图的使用更快、更准确的掌握了人们生活的信息。然而测绘资料也是绘制地质地形图的基础步骤因为要想构建高质量的地质勘测图形关键在于依靠准确的、详细的绘制的资料使空间的信息及时获得处理和更新。作为现在地质测绘技术大地控制测量成果的平差计算,以往用对数表人工计算,进度慢、差错多,现在也普遍涉及到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橡GPS后处理软件、控制精灵遥感技术等等汉提高效率也减少误差出现所以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很大的应用范围。地形测量是长期以来的测图方法,以大平板仪测图至今在大比例尺地形测图中仍然是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占主导地位的已经是全野外数字化测量了采用全站仪、RTK一天的工作量已是大平板仪所不能比拟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测绘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生产领域,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认识到了地质测绘的重要性并开始对测绘技术的新功能提出要求。我们正处在社会经济、科学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体方向很大影响着地质测绘的发展趋向这种趋向体现在理论的概括性扩大规业绘技术的综合程度提升。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规业绘必将会适应时代的发展道路并且全力的建造现代的测绘技术,只有不断的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总结,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鹏,王文龙. 论现今地质测绘技术与发展[J]. 价值工程. 2012(15) [2]赵长龙. 探究多功能地质测绘事业[J]. 知识经济. 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