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1

《卓越理财》:您对目前的市场行情是怎么看待的?

孟京:我认为2006年的股票市场可以用牛市来概括。我早在94年就进入了股市,可以说是经历了上一轮股票市场周期的变化。与96年的股票市场相比,我们虽然不能在指数上期待它能达到或超过96年的上涨幅度。但是,从财富效应上看是完全可以相提并论的,今年的股票市场是牛市起步的第一年,并且是最具有爆发性的一年。

《卓越理财》:您认为当前的股票行情是怎么形成的?

孟京:当前的股票行情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个是股权分置改革使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制度缺陷得以很大程度的克服,大股东的利益与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开始趋于一致,从而加快了中国资本市场与海外市场的接轨;另外就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在本币升值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往往会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日本等国家都是这样。同时,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或接近2000美元的时候,国民对以股票投资为代表的融资产品的需求会快速提高。而目前中国正处于这个阶段的初期,股票投资本身满足了老百姓对投资理财的新的金融需求,因此资本市场的繁荣是消费升级的下一个大的热点。在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之下,股票市场未来几年会有一个较好的繁荣局面。

《卓越理财》:在当前的市场行情下,投资者该如何进行理财?

孟京:在牛市行情下,最激进的投资策略就是选择一只成长性好或股息回报率高的股票长期持有。保守的投资可以选择购买指数基金或封闭式基金,因为购买指数基金可以随着指数涨而涨,可以分享市场的平均收益。如果能够预见到未来两年有一个很好的涨幅,就可以分享到整个市场的平均收益。而封闭式基金本身投资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还处于高折价状态,现在净值在1.2元或1.3元的基金,交易价格只有0.7元或0.8元。买封闭式基金就可能获得双项收益,一个是市场的上涨可以有净值的提升,另外封闭式基金到期或封闭转开放的预期,还会有一个无风险的套利。

那些对股票十分了解,并且有一定资金规模的投资者,可以选择购买开放式基金,购买时可以通过股票入手,通过股票来选择开放式基金。比如说,某基金旗下的一些股票型基金,有一些股票已经处于停牌状态,想买这些股票已经买不进去了,但又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月这些股票有40%到50%的增长。那么就可以通过购买持有这些股票或重仓持有这些股票的基金,获得一个无风险的套利机会。

《卓越理财》:现在市场行情这么好,有许多新股民入市,也有一些老股民重新开始关注自己的股票,这些投资者在购买股票时需要特别注意什么呢?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次贷危机;牙买加体系;实体经济

作者简介:何亮(1974~).男,湖南株洲人,广东五邑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主要从事金融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2-0136-04 收稿日期:2009-02-10

一、引言

自2007年2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升级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银行被政府接管以及各大股市剧烈震荡。在这场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倒闭;高盛、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行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房利美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岌岌可危。这些百年老店迅速从华尔街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经济的失败。接着。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迅速传染到全世界,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指连续多日大幅下挫,严重打击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自2007年年初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已经宣布的与次贷相关的亏损和资产减计已经达到了5000亿美元,全球股市因信贷市场崩溃所蒸发的市值高达11万亿美元。

金融危机穿越全球金融体系的防火墙,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数据显示,房价与股价暴跌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致使占美国经济总量约2/3的个人消费开支出现下滑,由此带来了经济衰退以及失业增加。美国2008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0.3%。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而2009年初以来,美国非农业岗位已经累计减少76万个。失业率从年初的4.7%上升到9月份的6.1%,失业人数新增75万多人。同时,受经济衰退降低了美国的进口需求的影响。中国、印度等依靠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出口减缓。实体经济呈现增长放缓的趋势。此外。美元大幅贬值损害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像欧盟和日本等与美国出口商品构成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导致其出口需求下降,实体经济陷入衰退的边缘。

从目前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来看,可谓是众说纷纭,理论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王漪瑁,2008;杜厚文,2008;黄纪宪,2008),很难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这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各国政府在危机应对政策方面的一致和协调性。本文试图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以及次贷危机等角度来解析造成当前金融危机的各种原因,并就其发展阶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来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金融化的倾向,但在金融化的过程中.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失衡的问题。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周军等,2008)。美国赤字增长、全球贸易不均衡、美元贬值、利率差别以及国际投资资金的无序流动造成了国际金融结构的失衡。同时,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其不断增长及对外过度供给给全球带来了流动性膨胀(张云等,2008)。国际金融结构的失衡最终通过不断膨胀的流动性投向,导致实体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背离。美国次贷危机正是根源于这样的国际经济背景,并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再经过美国经济内外平衡问题以及当前货币体系的缺陷传导到欧洲、亚洲以及全世界,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1 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是引发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当今世界采用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天然的、难以弥补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注定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首先,在牙买加货币体系下,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而且美元不受黄金的束缚。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以本币举债的国家。这就为美元的全球信用不断扩张,全球流动性泛滥提供了可能。其次,牙买加货币体系实行浮动汇率。国际汇率的经常性变动助长了国际游资投机活动不断加剧,使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国家深受其害。此外,牙买加货币体系实际上是在一种“无制度”的环境中运行.缺乏对国际储备增长的多变协调管理机制,取而代之的是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国家的双边谈判,这很难为平衡双边贸易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吴东泰,2006)。在此情况下,新兴经济体过快增长的储备货币加速流入到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的美国,使美国金融资产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可见,在“无锚”的单一货币本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是引发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目前世界各国在联手采取各种措施避免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对实体经济形成冲击的同时,必须重新审视和变革国际货币体系,以免重蹈覆辙。

2 美国经济长期内外失衡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最重要因素

在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政府可以在美联储货币发行的支撑下,毫无顾忌地发行债券,其商业银行系统也可以向国内企业和个人大量放贷,为美国居民和政府进行消费而非储蓄提供了条件。低储蓄与高消费相伴随是美国经济一大特点,据统计,近年来消费占美国GDP的比重高达70%左右,而美国的个人储蓄出现了-1.0%的储蓄率。不断膨胀的美国政府赤字支出和居民的高消费导致了美国经常项目出现持续逆差。而在缺乏国内储蓄的条件下,美国通过金融创新来证券化其债务,再将证券化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来回收美元,使得国际收支保持着脆弱性的平衡。这样下来,美国国内的流动性不断膨胀,且急于寻找投资的标的物,美国政府在这样的压力下不断调整货币政策,为国内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制造条件。特别是在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后.美国实行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如图一所示,从2000年~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美国的长期低利率政策更加刺激流动性的膨胀,大量的资金在利益的驱动下疯狂地流入房地产行业中,造成了房地产资产泡沫化。这种资产泡沫在美国外债累积效应,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以及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刺激下必然破裂。表现在2004年6月份以后美国不断调高利率,房地产资产价格不断下跌以及由此带来带来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3 美国次贷危机是引爆当前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主要面向信用记录欠佳和收人证明缺失的客户提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近年来迅速扩张,但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泡沫的破裂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

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另外,在次级债危机中,标的资产不断地重新组合、包装,进行资产证券化产生了多样化创新产品,这种证券化产品出售给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可以转移金融机构潜在的高风险,但这种证券化却通过杠杆效应增大了流动性,加速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另外,巨大的利益驱动与竞争的加剧使贷款机构只顾极力推广次贷产品而有意忽视向投资者说明风险,最终放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程度,并导致次贷危机从信贷危机演变为资本危机传导到全世界。

三、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

美国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种演变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张明。2008)。首先,危机先从美国的房地产行业泡沫破裂触发。带来了美国信贷危机;接着通过资产证券化。把这种信贷市场的危机传导到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的下跌导致信贷市场出现持续紧缩,危机又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并扩散到全世界;最后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对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造成影响,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

1 次贷危机的积累与触发

2003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连续降低联邦基准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一片繁荣。在利益的驱动下,贷款机构纷纷加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次级抵押贷款风险较高的事实,这给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李进等,2007)。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趋势开始出现。在此压力下,美联储开始出台紧缩的货币政策,调高基准利率,导致房地产价格下跌。如下图二、三所示,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基准利率从l%上调至5.25%,2006年6月至今的房地产价格不断下跌。如果下跌的价格出现低于未偿还抵押贷款合同金额的水平。很多本来信用就差的借款人干脆直接违约,这样信贷市场上便面临着流动性危机。次贷危机也就爆发了。

2 次贷危机从信用市场传导到资本市场

资产的证券化可以转移金融机构潜在的高风险(孙立坚等,2008)。在未实施证券化之前,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信用风险完全由商业银行或专业贷款公司等贷款供应商承担。一旦实施了抵押贷款证券化,则与该部分抵押贷款债权相关的信用风险及其收益,就从贷款供应商转移到持有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或CDO)的机构投资者手中。巨大利益驱动与竞争的加剧使贷款机构极力推广次贷产品,并经过层层包装.原本简单的债务抵押凭证被演化成无现金投入、只承担风险并能获得现金流的衍生金融产品。通过反复衍生和杠杆交易,在满足了市场需求的同时将风险传递给全球的投资者。对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按揭贷款证券化具有极其复杂的流程结构,且每个层次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具有极高的杠杆度。信贷资产被不断打包转卖。在循环定价的作用下,初始的信贷资产价值得到了数倍的扩大,贷款机构及投资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不断增大,而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其次,资产证券化不仅是一个风险分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风险扩张的过程。在整个资金链的任何一环出现断裂,都会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迅速波及到几乎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因此,当次贷危机爆发后,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存在,必然把原来仅限于信贷市场中的风险传导到整个资本市场上来。

3 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不断地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联邦基金利率降低了325个基点。从5.25%降低至2%。然而金融市场上的信贷紧缩却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从图四可以看出,次贷危机爆发以来,TED息差(3个月美国国债收益率与3个月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之间的利差,反映了银行之间相互提供贷款的意愿)从之前的不到50个基点,一度攀升到200个基点。尽管美联储采取了降息和注资措施,该指标一直在100至200个基点区间内振荡,目前仍停留在100个基点左右。这表明美联储空前力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市场价值下跌,给实施以市定价会计记账方法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巨额的资产减记与账面亏损。实施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的商业银行被迫启动了去杠杆化过程,因此不得不降低包括贷款在内的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由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信贷市场出现持续紧缩表明了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同时,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上述的受次贷危机影响的金融机构不局限于美国国内,欧洲、亚洲以及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同样面临着信贷市场上流动性短缺的影响而深陷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

4 全球性金融危机从金融经济传导到实体经济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背离,但反过来。随着其对市场信心和对消费预期带来的冲击以及流动性紧缩的影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滞后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焦继军,2008)。主要体现在全球房价进一步下跌,消费和投资出现萎缩,制造业产值下滑,就业状况恶化等。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打击了房地产行业,目前该行业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均出现萎缩。如图五所示,无论是房屋开数量还是房屋销售数量在次贷危机后都显著下降。同时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负向财富效应,导致居民消费下滑。另外,公司股票价值大幅下降,削弱了企业新增投资的动力。实际上,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消费者支出总额负增长3.1%.创下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美国当前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下半年的5.5%下降到3.7%,达到1991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点。美国2008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负0.3%,这也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差纪录。

四、当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更深刻地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美国经济衰退导致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贬值,这些都将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行业构成冲击。同时,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各大金融机构的恐慌心理将导致惜贷的行为,从而造成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影响其经营以及投资规模的扩大,这将进一步放缓全球实体经济的增长。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3

紧缩成共识 加息现分化

去年底以来通胀预期的升温就一直将加息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是否加息的争论在两会期间却有了一些分化。之所以有了分化,我们从近期政府的一些表态及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最新数据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月份各项数据,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去年同期增长2.7%,PPI同比上涨5.4%。从CPI来看,从去年以来已经连续四个月保持上升趋势,更为重要的是,2月份的CPI超过了同期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从而再次进入了人们所说的负利率阶段。

仅从数据来看,无疑给了加息最有力的支持。因此,一些知名投行机构及专家学者认为调整利率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升息应会较快到来,并预计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将上涨0.27个百分点。同时,他们认为,在出现实际负利率的局面下,加息有助于显示央行对抗通胀的决心,降低居民通胀预期。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通胀压力将会越来越明显。他指出,从今年前2个月的情况看,食品、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占CPI涨幅的权重达到了91%,今后这种格局还会继续存在,水电油价的上调都会对CPI形成拉动,房租的潜在上涨空间也将刺激CPI上升。燃料、动力、原材料价格今年将持续上涨,PPI很难跌下去。在全球范围内,铁矿石、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的价格将继续保持强劲的上涨势头,这种输入型通胀也将持续。

与民间态度不同的是,政府及央行相关人士的表态似乎温和得多,尽管CPI等数据高于此前的市场预期,但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强调,CPI、PPI仍然处于温和上涨的状态。他预计,季节因素影响会逐渐消失,3月份CPI价格会有所回落。央行副行长苏宁更表示,并不能单纯地看待2月份的同比上涨,正确的办法是根据季节调整后的数据环比分析物价走势,而央行研究后发现物价并没有出现大的趋势性变化,还是在延续去年四季度的上涨趋势。

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支持暂不加息,他们认为,目前条件尚不具备,一是“两会”的基调仍是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国际经济形势还不稳定,欧洲等区域局部性的危机是否会深化蔓延还需要观察几个月时间。因此在利率调整上,央行可能会等信号明确之后才采取行动,或者在CPI到3%之后再考虑加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总体而言,今年全年的物价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他对于全年的通胀走势保持乐观,认为通胀水平也是温和,可控的。

中信建投分析师魏凤春分析也指出,央行用加息来遏制通胀或通胀预期,无非是通过提高利率,以减少实体经济中的资金需求,从而遏制经济过热的局面出现。但是,如果资金供给已经被减少,央行就不需要加息。数据显示,2月新增信贷规模7000亿,比1月份下降约五成。

当前人们对是否加息出现的分化,表明了当前的经济环境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时间节点上,宏观政策调控也处在一个可变可不变的位置,调与不调最终只能取决于近期整体市场环境的变化。

虽然在加息问题上存在分化,但对于央行其他政策性工具的运用,市场人士则存在更多的共识。央行16日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进行了83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同时发行了1100亿元1年期央票。1年期央票发行量较前周增加了100亿元,为18个月以来的新高,而28天期正回购前周刚刚恢复,但上周的回购规模较前周就增加了430亿元。

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已经带给市场一个强烈的信号,加息应是在所有的手段都失灵的情况下而采取的措施,目前来看,还不到这个时候。

通胀数据决定加息时点

2月CPI超预期,我国18个月以来重回负利率时代。市场分析指出,负利率的到来,或将引发通胀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民众会通过对楼市、股市等的投资以期保值,财富价值的膨胀进而导致市场流动性的泛滥。信贷紧缩资本市场照样会创造“信用”、产生流动性。另外,通胀预期也可能导致大众通过提前消费来规避通胀影响,从而带来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而这两种方式都会加速通货膨胀的到来。因此,货币政策收紧趋势不会变,随着通胀压力的增加,加息成为央行下一步选择或成为共识。历史资料显示,当存款准备金第一次上调后,也即意味着货币政策开始收缩,而加息,仅仅是收缩工具选择的区别。目前来说,加息何时祭出牵动着市场敏感的神经。

央行行长周小川两会期间的表态似乎更倾向于还未到加息时机。在他看来,2月份CPI略高于预期,但不会影响既定货币政策的实施。他认为,货币政策主要依据是预期CPI,而不是实际的CPI数据。央行会对各项数据进行一个模拟预测,进而制定出货币政策。从央行及国家统计局的说法来看,加息虽有依据,但还不十分明显,以央行副行长苏宁预计6至7月份物价上涨会升至高点来看,或许加息的时机会在第二季度末甚至第三季度。

光大证券认为上半年上调利率都是属于小概率事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cPI的目标是全年要控制在3%左右。从这个比例来看,2月份的CPI数据还未超过,加之春节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下一两个月的具体数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息不会在近一两个月内发生。

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表示CPI超3%就有可能加息。李稻葵指出,对宏观调控来说,今年的重点和核心要放在调预期上。今年1、2月份,央行连续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政策出其不意地调节了资本市场预期。最近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和以前不一样了,投资者比较谨慎,这就达到了政策目的。他认为中国加息最主要的参考变量是通货膨胀水平,假如未来XPI在某些月份超过3%,就有可能加息。二季度我国有可能加息,加息时点不会完全比照美国来。先于美国加息是否导致热钱流入,这个问题不是非常重要。影响我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热钱,而是贷款量。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明确表示3%的CPI是触发加息的临界点。而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表示央行不会对加息的临界点精确到CPI的某个水平,而是主要根据未来的价格走势来决定加息时点。

市场期待加息“靴子”落地

加息预期下投资者看法普遍趋于保守,政策未明朗之前,场内观望气氛浓厚。加息作为一种货币调控手段,对经济的方方面面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股市走向。从过去国内外市场的经验来看,加息前市场往往会经历反复振荡,直到正式加息后市场才会进行方向性选择。同时,加息并不会直接对股市构成压力,反而股市往往都是上涨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消息的明确,靴子落地,反而能够使得市场心态趋于平静,这也有助于指数的走稳回升。此外,加息意味着经济的好转,所以,短期内市场会作出负面反应,但长期对股市反而有促进作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共有2次加息时点,分别是1993年5月和2004年10月。第一次加息时A股市场刚刚起步,应该说市场基于加息的反映和表现对当前市场而言没有特别的参考意义,大致可以作为参考的主要是2004年10月的加息时点。从2004年10月加息的经济背景来看,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非常强劲的增长周期,在投资和国际需求共振下快速增长,上市公司业绩不断好转并在2007年形成增长高点。从当时股票市场一个月的短周期表现来看,加息并没有导致股票市场下跌,反而出现了接近5%的小幅上扬。但由于当时处于熊市周期,随后市场出现了那一轮熊市周期的最后一次探底。这次探底跟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前景并无实质性关系,而是股权分置改革前信心极度缺乏的极端表现。

东兴证券研究所所长银国宏表示,从当前市场所处阶段来看,目前是一个走出熊市低谷以后的休整市。从经济之外的制度和政策性因素来看,对市场也没有特别明确的利空或利好。因此,他认为假如加息,那么市场的反映更可能从经济增长预期逻辑来表现,也就是有可能复制2004年的短周期走势,即短期释放压力后小幅反弹。但从中期运行趋势来看,因为既不存在其他非经济因素导致市场破位下跌,也不存在经济进入景气周期推升市场的积极背景,所以根据历史经验判断,出现短期震荡向上、中期震荡反复概率较大。

而国泰君安则表示,在经济呈现出加杠杆的特征下,对贷款的依赖较过去几年都有所增加,因此在目前环境下上调利率则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以往更为明显的冲击。同时,从加息对行业的直接影响来看,增加的是行业的财务费用支出,因此通过财务费用/利润总额的指标就可以大致了解,各个行业的利润直接受到加息影响的大小。从整体工业企业看,利率上调27BP,从财务费用角度影响利润增速大约在1个百分点,其中;水务、电力、钢铁、化纤、有色这些行业受利率上调的冲击最大。但是,他们也指出,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和净现金流相对较为充足的行业,如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自来水供应、酒类、铁路运输和酒店旅游等行业,则显示出较好的抵御利率上调风险的能力。特别是消费类公司,则可以较好地抵抗利率上升的影响。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金融稳定;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危机

金融稳定是指构成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处于平滑运行的一种状态。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能够避免实体经济或者金融系统遭受外部冲击,金融媒介功能能够有效发挥,金融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金融资产价格平稳运行并能反映其价值。从1980年爆发的阿根廷银行业危机,到2015年以来的中国股灾,诸多金融危机都发生在汇率不稳定的国家,汇率波动已经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因素。国内外研究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文献比较丰富,但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视角,系统研究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文献并不多。在注册制等制度创新不断推出以及金融政策预期不稳定的特别时期,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金融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构建金融稳定的预警机制和金融政策的纠错机制,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学术界关于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本课题拟从三个方面展开文献综述,然后构建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金融稳定问题的分析框架。

一、汇率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的理论研究

到目前为止,关于汇率制度选择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的方向,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和看法。汇率制度安排必须服从国家的长期战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民币仍将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国家战略目标的人民币国际化策略才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外资冲击东道国汇率,进而影响金融稳定的路径主要有如下三条。

第一,通过贸易收支途径。贸易收支与汇率波动存在较强相关性,因而贸易收支变化影响金融稳定(Arize等,2000)。胡援成(2005)利用亚洲五国的经常项目差额、净出口、储备变动和汇率变动等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累积的经常账户逆差与金融危机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因果关系。Whelan(2013)认为经常账户赤字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关键因素。

第二,通过直接投资途径。三代货币危机理论都论证了短期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Krugman(1979,第一代)研究发现,一国经济基本面恶化能够引发资本外逃导致货币危机;不仅如此,Obstfeld(1996,第二代)发现,即使经济基本面良好,货币乏值的预期也可能引发资本外逃导致货币危机。Kaminsky and Reinhart(1999,第三代)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羊群”效应、警示效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展开研究,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第三,通过金融市场途径。Dombusch等(1980)提出“流量导向模型”,认为外部冲击引起的汇率波动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不仅本币贬值会导致股价上升,而且汇率变动通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也可能引发本国通货膨胀,从而引起股价波动。Wilson等(1990)分析了美国1907年之前发生的5次股市崩盘和金融危机,发现汇率波动与资产价格泡沫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谢经荣和朱勇(2002)通过对12个国家发生的16次金融危机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在这16次金融危机之中,由于资产价格泡沫导致的金融危机占据12次。

总之,外部冲击通过贸易收支、直接投资和资本市场影响汇率,进而影响金融稳定。在人民币国际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汇率对金融稳定影响的路径可能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因此,汇率波动与金融稳定的互动机制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现实课题。

二、货币政策影响汇率波动的理论研究

Keynes (1923)提出利率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波动源于国内外利率差异。Argy(1981)提出国际收支学说,认为汇率波动源于国内外国民收入、国内外价格水平、国内外利率以及对未来汇率的预期。Chadha和Prasda(1997)对日本实际汇率波动的原因进行了VAR分析,发现不论是名义需求冲击还是实际需求冲击都是导致实际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Ball(2010)对汇率波动的成因进行了分类,给出了最优货币政策方案:如果因为资本流动变化导致货币升值,最优货币政策就是降低利率;如果因为国内消费攀升引起货币升值,最优货币政策就是提高利率;如果汇率波动冲击来自较高的净出口,而出口增加的原因又是制成品,那么最优货币政策就是货币从紧。赵文胜和张屹山(2012)采用短期约束和符号约束方法识别货币政策冲击,并对中国2005~201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给出货币政策冲击对汇率影响的证据,认为央行适度的外汇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是影响汇率波动的重要因素。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央银行如何通过利率、货币供给、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有效地调控汇率,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三、货币政策影响金融稳定的理论研究

金融动荡和金融政策的不确定性激发了学术界研究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关系的浓厚兴趣。Lee(2011)认为中央银行通过稳定通胀和产出,减少源于预期变化产生的冲击,能够促进金融稳定。Albulescu(2013)构建了一个模型,在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中加入金融稳定目标,认为欧洲央行需要对金融不稳定做出反应。Baxa等(2013)在模型中加入金融压力指数,研究5个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是否需要对金融不稳定做出反应以及怎样做出反应,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政策利率来应对较高的金融压力。王少林和林建浩等(2015)构建了一个FAVAR-BL模型,发现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非对称的互动关系,其中货币政策变动对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的同期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股票市场变动对货币政策则是同期影响强度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

总之,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存在互动关系。本文认为,在金融稳定与配套货币金融政策体系方面,有许多重大问题亟待进行深入研究。比如,从美国复制的熔断机制为什么不适应中国的T+1市场?注册制的推出会不会导致更长时期的金融不稳定?

四、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金融稳定问题的理论框架

依据金融理论以及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构建金融稳定问题的研究框架如下。

1. 金融稳定影响宏观经济的机制研究。内容具体包括:研究金融稳定的内涵和外延;构建金融稳定的指标体系;金融不稳定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各种影响研究;金融不稳定导致的货币政策偏离,货币政策偏离对经济主体预期的影响;综合研究金融稳定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机制。

2. 汇率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的机制研究。内容具体包括:深入研究汇率波动通过贸易收支、直接投资、金融市场影响金融稳定的路径和机制;借鉴Chang和Velasco (2001)构建的金融危机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汇率因素,论证汇率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理,从理论上剖析汇率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的传导渠道。

3. 汇率波动来源与货币政策反应研究。内容具体包括:建立汇率波动来源与最优货币政策反应的理论模型;研究中央银行基于不同的汇率波动来源而做出的最优货币政策反应体系;借鉴国外经验,深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汇率波动来源,探索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重目标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策略体系。

4. 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金融政策体系研究。内容具体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当前资本市场存在的若干制度缺陷,以及正在或者准备实施的制度创新,综合研究货币金融政策体系的预期影响以及对金融稳定的冲击;借鉴国际经验,重点研究注册制实施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应对风险的策略体系。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金融稳定与货币金融政策的互动机制研究,因为这是构建央行货币政策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和选择货币工具的关键依据。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最优货币政策体系和策略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研究,因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国际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货币金融政策选择会遇到两难的困境,类似熔断机制在中国不适应以及政策不配套的情况还会出现。

参考文献:

[1]邹文理,王曦.预期与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11).

[2]王少林,林建浩,等.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互动关系的测算.国际金融研究,2015(12).

[3]易宪容,王国刚.美国次贷危机的流动性传导机制的金融分析[J].金融研究,2010(05).

[4]胡援成.经常项目逆差会导致货币危机吗?[J].当代财经,2005(03).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渠道 融资困境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追求规模经济和实施赶超战略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处于“强位弱势”的尴尬境地。其中中小企业所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最为人们所诟病。它成为中小企业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

1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现状分析

在现有正规经济统计中,按照1988年标准对国有及规模为年销售500万以上工业企业按实物产量反映的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进行大、中、小企业的分类。表1列示了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状况。据调查,目前我国81%的中小企业认为“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求”,60.5%的则认为“没有中长期贷款”,在停产的中小企业中47%是因为资金短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小企业融资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融资机构,特别银行资金,很难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来获得资金,融资渠道较为狭窄。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第二,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非常困难。据统计,我国只有大约1.4%的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贷款,总规模只占信贷总额的8%左右;第三,已经获取的贷款利率大都在5%~8%之间。由于是期限在6~12个月的短期贷款,贷款的成本偏高,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回报期长、收益多的项目。1999年,国际金融公司对中国北京、成都、顺德与温州四个地区的600家私营企业融资结构进行了调查(见表2)。调查结果较为直观地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

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企业本身因素

2.1.1 中小企业信用较低

中小企业信用较低可以归结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中小企业由于资产和生产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盈利能力也比较差,从而抗风险能力差,进而偿还贷款的能力容易受到削弱;二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场所和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法人代表变动频繁,这些特点导致中小企业不偿还贷款的“败德成本”较低;三是除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少数高科技型企业外,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较差,缺乏精通相关专业知识,不仅不能有效地管理企业,而且信用观念也比较淡薄,使得企业逃债、废债现象非常普遍,甚至通过“两本帐”的手段来欺骗银行,造成信贷资产流失;四是中小企业组织关系简单,缺乏可以提供担保的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且自身资产规模不大,固定资产大多陈旧落后、变现能力较低,导致申请新贷款时抵押物严重不足,担保责任难以落实。

2.1.2 对银行放贷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一方面,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都是盈利性的金融企业,而给中小企业贷款确实存在着形不成“规模效益”的问题。因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要求的配比贷款数额不大,但配比贷款发放程序、经办环节,如调查、评估、监督等都大致相同,银行从贷款的单位经营成本和监督费用的“经济性”出发,倾向于进行对大型企业放款的“批发”业务,而不愿从事放贷给中小企业的“零售”业务。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信用风险,中小企业受自身经营规模限制,各种经济效益指标也都与大企业有较大差距,难以提高银行的放贷热情。此外,企业其他方面的竞争力包括企业形象、社会责任、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也都大大低于大型企业。所以,无论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责任角度考虑,银行都难以发放贷款给中小企业。

2.1.3 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在确定贷款对象时容易作出逆向选择。而逆向选择现象的产生,恰恰是因为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银企双方在对企业状况的了解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目前,金融机构能以较低的成本比较容易地获取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信息。对非上市的大型企业,其规模庞大的职工、供应商、消费者群体,也可以成为银行获取信息的来源。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要差得多,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核,缺乏足够的财务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记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持续经营的时间也相对较短,而且所从事行业等更频繁,关联方的规模较小,进而信息披露的渠道也较为狭窄。

2.2 金融体系的因素

2.2.1 国有商业银行追求贷款规模效益的经营宗旨造成对中小企业的“惜贷”

长期以来,在我国现行金融体系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四大国有银行,将其服务对象定位于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企业,并且双方已经形成了较为牢固的伙伴关系。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实行“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策略,各国有银行也及时进行信贷管理制度改革,实施集约化经营,最大限度地压缩了风险资产的比重,集中将资金投向了大型企业。另外,为了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各商业银行基本都实行了贷款风险终身责任制,因此,无论是信贷员还是基层银行,都不愿意冒更大的逆向选择风险。

2.2.2 国有商业银行集权式经营模式的推行限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面对国内金融资产质量不高的现实,各国有银行开始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通过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使信贷资金大量向上集中,制约了基层商业银行的的信贷行为,造成了基层银行存多贷少,只有推荐权而没有放贷权。这样即使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被基层银行推荐上去,最终能否获得贷款,主要取决于上级银行在保证大企业需要后的资金规模,而不是被推荐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还能力。基层银行权限的缩小,加上银行有意识地控制新增贷款客户,致使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集中在资金力量薄弱的中小城镇的中小企业贷款更为困难。

2.2.3 银行系统缺乏创新

现行的银行信贷普遍存在操作流程长、环节多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资金周转快的特点。例如,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急需资金向银行贷款时,还要对其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登记,而完成这些手续需要较长的时间,可能错过资金的最佳效益期,与企业对贷款需求的季节性要求差距较远。另外,目前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了基准贷款利率,而且上下浮动的范围较窄,这样就使商业银行难以通过对不同贷款风险和特殊的服务进行定位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从而使贷款利率不能充分体现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商业原则,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失去政策支持和商业诱惑。

2.2.4 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在国有银行发放贷款的权限向上集中的情况下,为减少银企的信息不对称,创建对本地中小企业更为了解,能有效防止企业“赖帐”的地方金融机构就成了一条重要举措。但实际上,目前我国此类金融机构在数量上还比较少,难以满足中小企业需求。就我国地方金融的运营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强大的国家信用和政策支持,原本潜在的金融风险易于向现实转化,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都比较差,有相当一部分机构还面临亏损和支付风险的压力。为摆脱困境,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不得不把贷款的重点放到了大型企业,为中小企业融资则动力不足。

2.3 国家宏观因素

2.3.1 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不够

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制定和实施了不少扶持政策,使其融资问题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却尚未形成足够的重视,缺乏配套的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现行金融体系还对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的活动作了过分严格的控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2.3.2 现有的直接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障碍重重

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两个市场。在股票市场上,对中小企业发行股票的最大障碍是规模限制。按我国法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为1 000万元,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 000万元。在债券市场上,目前发行的债券多用于进行大规模工业技术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本密集型项目的投资,不仅留给中小企业的资金空间较小,而且当前债券的利率水平也难以为中小企业所接受。

2.3.3 社会信用环境使民间资本难以很好利用

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和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以外,吸引的资金就是民间资本。但是,这一渠道除了资金有限,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规模扩张需求外,还因其多少有“非法”嫌疑而遭受压制。民间资金市场不能健全发育,主要与目前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有关。

3 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主要策略

3.1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3.1.1 完善直接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资金需求,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能覆盖不同发展规模的企业,满足各类企业不同数量的融资要求和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所以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以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应建立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中小企业对融资的要求。

3.1.2 拓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风险高、规模小、知名度低、建立时间短等特点,绝大多数不能进入证券主板市场。可是二板市场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上市门槛相对较低的直接融资机会。对于我国一些优秀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一方面,应支持其到香港的二板市场上融资。这对于企业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还可以考虑建立一些地方性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或证券市场,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股票交易提供场所。

3.1.3 建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

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可以降低中小企业投资人投资风险,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证。创业基金注重企业的长远效益,投资期限较长,能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目前,我国的基金发展基本上具备了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必要的条件。设立创业基金要选择管理水平较高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充当基金管理人。同时应大力发展证券交易处所的场外交易市场,以解决创业基金投资股权的转让困难问题,提供投资的退出机制或增强其流动性,吸引投资者,增强中小企业的资本金实力。另外,从意识领域范畴逐步完善诚信体系以及法律制度环境是我国的长期对策。

3.2 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3.2.1 拓宽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渠道

国有商业银行应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的贷款环境,调整信贷政策,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支持中小企业的的合理资金需求,遵循公平、公证和诚信原则,逐步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商业银行在组织制度方面应创新,现在各国有商业银行除总行已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外,一级银行和二级银行也设置了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制定和执行对本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这一经验,改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3.2.2 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

国外大多数国家都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我国缺乏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应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解决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和固定资产方面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对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贴息和低息贷款。商业中小企业银行,可由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或联社改制而来,充分发挥这些区域性银行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服务。

3.2.3 发展融资租赁业

租赁融资是现代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新渠道,西方发达国家25%的固定资产都来自租赁。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多数技术设备落后,且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去更新。发展融资租赁业,企业就可以在资金短缺或不愿动用经营资金的情况下,添置或更新设备。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研究, 2001(1)

2 纪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体系完善[J]. 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2003(3)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6

2013年7月25日,京东方A抛出了新的定增计划,拟发行95-224亿股股份,募集不超过460亿元资金,用于建设3条液晶面板生产线和1条触摸屏生产线,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此融资消息一出,京东方A股价大幅下挫,单日跌幅几近9%,这不得不让人想起2008年时的京东方A。

2008年11月3日,京东方A公告:“因公司正在筹划重大事项,自2008年11月3日起开始停牌,预计2008年11月10日前披露相关事项后复牌。”当时京东方终于在资金压力下短吁了一口气,但其后发生的状况让所有人吃了一惊。自2008年1月16日开始京东方A股股价就像用一把尺子量好的,从15.74元一路下跌至1.90元,期间没有一次像样的反弹。2008年以来,京东方A的股价下滑了87.93%,而遭遇寒流的深证指数才下降70.98%。

而在投资者李响看来,最近这次京东方融资之所以没有造成大跌,一方面在于中国股市长期低迷,投资者大多会回避京东方这样业绩不良的企业;另一方面,京东方几乎每过一段就要进行融资,剩下的投资者早已习惯了……不过,这一次似乎与以往有所不同,2013年上半年,京东方实现了持续盈利,营业总收入162.5亿元,同比增长69.16%,净利润达8.6亿元。这是京东方连续多年亏损运营之后首次出现持续盈利,自2008年6月开始,液晶面板的价格一直处于下行通道,而这一次,京东方主营的TFT-LCD面板毛利率达到23.45%,同比增长24.13%。

但依然有很多人认为,京东方的好日子还未到来。目前,韩国的三星、LG,日本的夏普已经转向OLED,在这种情况下,京东方可能正在重复“投产即过时”的老路。对此,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京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王东升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说:“从CRT(显像管)到TFT-LCD(液晶)是技术的中断和开始;从TFT-LCD到AMOLED是技术的延伸和发展。我的观点是,未来多种半导体显示技术将长期并存,技术相互促进,应用各有侧重,市场各有所需。”

然而,李响对王东升的看法并不买账。他告诉记者,这次面板行业的回暖主要是因为韩日供货体系调整所致,液晶面板产业很特殊,其产业周期很短,一代面板的价格每过一年就会下降40%左右,相关公司必须通过不断研发提高技术保有量或不断建新线才能保持竞争力,而液晶面板每提高一个世代,投资额都会翻倍增加;而另一个重点是,京东方虽然现在在行业排名第六,但始终未有产品定价权,这也决定了京东方只能适应韩日面板企业的节奏,换句话说,即使京东方能在未来名次上升,短期内,京东方还是要寄希望于王东升在资本市场的纵横捭阖。

资金腾挪术

实际上,在京东方寄希望于王东升的时刻,王东升也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在带领京东方摆脱了一次次覆顶之灾后,还未等他缓过神来,持续的经济衰退已经打乱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节奏,在这样的情况下,京东方要做的不光是为自己的面板寻找新的出货途径,还要劝说投资者不断把钱投给这个持续亏损的公司。

虽然王东升高超的资本技巧一向让人叹服,但现在操作的难度相比之前增大也不是一星半点。不久前,中国某媒体以《企业寻租与政府的利益输送:京东方案例分析》为题做了一系列详尽的分析,此文列举的以下观点对京东方有着不小的杀伤力:

1. 上市公司会利用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以非效率投资与地方政府建立政企联系,从而获得利益。

2. 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补助不仅仅是直接的财政补贴,还包括通过政府控股公司购买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票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以及为上市公司提供担保以便于上市公司获得融资。具有政企关联的上市公司,在借款融资和股票融资等方面都能获得一定的优势。

3. 地方政府掌握经济控制权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绩观会使地方政府展开恶性竞争,对低效率甚至是亏损项目进行盲目支持和补贴。

4. 我们发现,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较多时,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政府也会变得不理性,以至于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仍然会采用行政手段对上市公司进行支持和补贴。我们认为,如何设定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业绩考核目标尤为重要,可以避免地方政府通过盲目投资进行恶性竞争。此外,地方政府应该合理运用手中的经济控制权,对上市公司进行合理恰当的补助,那些利用地方政府补助才能存活的低效益公司应该利用市场手段进行淘汰。

“这样的文章是不是代表一种趋势的改变尚不知道,但是,在举国反腐,地方政府决策需反复权衡的这段时间里,京东方未来的操作难度必然会成倍上升。”李响说。与此同时,京东方外部也正在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去年,京东方、华星光电两条8.5代线在北京、深圳实现满产。随着京东方合肥、重庆两条8.5代线开建,到2014年、2015年,国内将拥有7条8.5代线,其中包括京东方合肥、京东方重庆、京东方北京、华星光电深圳、三星苏州、LGD广州、中电熊猫南京等7个项目。

Display 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预测说,2013年全球液晶面板供求基本平衡。但是,随着京东方合肥、三星苏州、LGD广州三条8.5代线的陆续投产,2014年下半年全球面板业有可能重回供过于求的局面。对此,京东方的副总裁张宇不以为然,“面板产能过剩的说法并不新鲜。但你要看明白,是真的产能过剩,还是需要被抑制。”京东方的“坚定”并没有让投资者们感到意外。王东升自开始进入这个行业以来就坚持认为公司要继续抱有一颗“超越之心”,在他看来,公司高速的发展会覆盖掉公司的多数问题。回顾过去,确实当时很多棘手的问题随着京东方的高速发展已经自动被解决。

20年来,京东方从一个生产电子管的传统老厂,发展成为全球知名、国内领先的显示产品与解决方案生产供应商,主营业务收入也从开始的8,000万元增长到今年上半年的162.5亿元,融资金额更是增长到惊人的710亿元。20年的历程上,京东方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曾几何时,资金黑洞、经营竞争压力、投资策略被质疑等问题像一个个巨浪接踵而来,但在高速融资发展的“超越之心”面前最终一一平息。不过曾经的京东方B股的投资者林启贤却对此嗤之以鼻,他说:“活得好的目的,是为了延迟死去的时间。”

在他看来,京东方已经绑架了地方政府,只有不断把钱扔进这个赌局,坚持到参与其中的赌徒一个个被甩出去,剩下的自然可以赚钱,而在这过程中,是抽筋扒皮似的亏损与压价。最终,长期投资者依然决定给予王东升一如既往的支持,北京国管中心承诺以其所持北京京东方显示48.92%的股权认购京东方本次非公开发行的股票,京东方显示48.92%股权的初步评估值为85.33亿元;合肥建翔承诺以现金或其所持对京东方与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相关的债权合计60亿元,认购非公开发行的股票;重庆渝资承诺以现金63亿元认购非公开发行的股票,三家合计认购了208.33亿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林启贤认为,大家不是把票投给京东方,而是不得不这样做。而在大多数中小投资者眼中,这样的方案与金额不啻于一次“抢劫”,一位普通的京东方A投资者赵先生坦言:“我准备用脚投票。”

进退两难

很多机构都知道京东方是一个烧钱机器,但问题是,液晶面板也是未来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就曾撰文力挺京东方,他认为,如果没有京东方这样的企业,日韩企业就会凭借在整机和核心元器件(特别是液晶面板)上的整合优势来压制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烧钱似乎理所当然,京东方的职工监事仲慧峰曾表示:“像这样一个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当然需要很多钱。”据统计,自京东方转投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项目以来,于2003年2月12日斥资3.8亿美元收购了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生产能力也首次达到300万片以上;同年6月,京东方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进行了“京东方TFT-LCD北京生产基地入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网上签约仪式”,做出了战略布局;8月京东方再出资10.5亿港币收购香港和新加坡两地上市的冠捷科技有限公司26.36%的股份(共计3.56亿多股),并因此成为冠捷科技当时第一大股东,拿到了年产600万台液晶显示器的产能,藉此整合了自身产业链结构。2005年4月,京东方抵押全部家当获得了九大银团7.4亿美元联合贷款,投资TFT-LCD五代线项目。2007年9月京东方总投资31.1亿元在成都建设4.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2008年9月京东方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合肥鑫城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合肥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斥资175亿进行合肥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2010年年中,京东方北京8代线、京东方合肥6代线项目相继投产。2012年年底,京东方斥资328亿元在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园投资建设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及系统项目。

虽然京东方的步伐依旧不慢,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打压到底的命运,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虽然王东升费尽心血加快扩张节奏,但现在京东方依旧难以摆脱二线厂商的位置,京东方总裁陈炎顺坦承,京东方目前只有奇美、友达的1/3,三星、LG的1/6。他甚至满怀危机感地说,“这是一个强者恒强,大者通吃的行业,一旦落后就将面对死亡。”

不久前,面板企业中的LG、三星、友达、奇美已相继透露出继续在中国大陆建新代线的计划,而这一切,或许与京东方的鲶鱼效应有直接的关系。路风直言,多年来坚持不转让技术的外国厂商突然松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京东方上马了8代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