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1
小儿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儿童常见疾病,常因各种原因所引起机体的急性感染,使体温超过39.0℃以上,引起躯体不自主抽搐的临床表现【1】。相关研究表明,小儿在发生高热惊厥后,有25%~40%的患儿会再次出现惊厥现象,且长时间反复复发会对脑细胞造成损伤【2】。部分患儿还会遗留癫痫、智力低下、行为障碍等严重后遗症,是儿科常见的危急症。预见性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进行综合性分析,采用PIO格式总结患儿现存及潜在的护理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护理干预【3】。本研究通过对高热惊厥患儿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都符合全国小儿神经学术会议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4】。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患儿23例,女患儿20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年龄(4.4±0.9)岁,体温38.5~40.0℃,平均体温(39.2±0.3)℃,病种:上感28例,腹泻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肺炎3例。干预组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22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7±0.7)岁,体温38.6~39.9℃,平均体温(39.3±0.2)℃,病种:上感26例,腹泻9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肺炎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温、病种等一般情况,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儿常规高热护理措施,主要内容为治疗原发疾病、降温处理、饮食指导等。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儿高热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2.2.1 病情观察 高热惊厥多见于6~36个月的小儿,此年龄段患儿的言语表达能力不佳,因此,对于病情变化需要护理人与和家属双方密切观察。尽早发现患儿发热先兆,及时处理,避免造成高热。部分患儿在发热前表现为精神萎靡、畏寒怕冷、四肢末端冰凉及食欲不振等;多数患儿则表现为面色潮红、莫名哭闹、呼吸急促、头颅发热等。此时,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及时测量体温和脉搏,查看体温情况,并汇报医生做好相应退热措施。同时,告知患儿家属不能单凭触摸患儿额头温度来判断患儿是否发热,应教会患儿家属通过正确使用体温计以及脉搏的测量来判断疾病。患儿夜晚休息时,避免影响患儿休息,应减少体温测量次数,可告知家属通过测量患儿脉搏来初步判断。告知家属不同年龄段,患儿正常的脉搏范围,同时告知体温每上升1℃,脉搏就会增加15次/分以上。
1.2.2.2 发热处理 患儿发热时,做好发热护理是护理的重点。当体温未超过38.5℃,应采用物理降温,如多饮温开水、温水擦浴、酒精擦拭、化学冰袋冷敷等;体温超过38.5℃时,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退热,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等;对超高热患儿发生惊厥时,应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患儿衣领,从患儿上下臼齿处放入开口器,及时清理患儿的分泌物,以呼吸道保持通畅。必要时还需给予约束带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遵医嘱使用镇静解痉、脱水药、退热剂等并使用冰帽等器械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必要时,在患儿高热惊厥阶段可以预防性使用退热、抗惊厥药物,但必须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1.2.2.3 健康指导:小儿高热惊厥的防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5】:1、加强患儿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2、当体温超过38.5℃时,积极采取各种治疗手段控制体温,是预防高热惊厥反复发作的重要措施。因此,护理人员需指导患儿家属储备几种常用退热药物,并能正确掌握各种药物使用途径和计量。同时,患儿家属还需掌握惊厥的紧急处理方法,避免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家属慌张抱起患儿往医院求救等错误方法。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患儿大程度上的损伤,甚至还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危险。
1.4 观察内容
①观察两组患儿的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间隔时间。
②满意度调查【6】 通过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类,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儿运用不同护理措施后,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时间间隔比较
干预组患儿运用预见性干预措施后,高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复发频率少于对照组,复发时间间隔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高热持续时间、复发频率及复发间隔时间比较(X±s)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5.3%vs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小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未完善,弱小的刺激对小儿的体温中枢都能造成强烈的刺激,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机体不自主抽搐。张凤伟、王风玲【7-8】等人研究报道表明,单纯的高热惊厥对患儿发育无明显影响,但对近期记忆力能造成一过性失忆;高热惊厥反复发作,会对患儿的大脑发育带来严重损伤。因此,对高热惊厥的患儿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对控制小儿智能损伤有积极作用。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热性惊厥患儿 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37-01
小儿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1],由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以上发热时出现的惊厥,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初期。起病急,病情危重,如果抢救及护理措施不当常引起窒息、外伤及反复发作的可能,部分病例可转变为癫痫。本院于2011年05月收治1例热性惊厥的患儿,因患儿首次发病,家属难以接受,投诉在候诊期患儿高热而无人问津,经我们的积极抢救和心理疏导症状改善后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2岁,因“发热伴流涕半天”于2011年05月08日19:30在我院急诊科候诊。入院时T39℃,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可,有流涕,无呕吐,无腹泻,在告知患儿家属为患儿解衣散热,温水擦浴等降温措施后,家属没有对降温引起重视,患儿继续候诊。20:05患儿突然抽搐发作,表现为双眼上翻,口吐白沫,面色及口唇青紫,四肢抖动,伴有意识障碍。分诊护士立即将患儿头偏向一侧,转入抢救室,将患儿置于去枕平卧位,解开衣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遵医嘱予5%水合氯醛13ml灌肠,鼻导管吸氧,持续约15秒后患儿止痉,面色转红。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系足月剖宫产,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既往无惊厥史。入抢救室查体:体重13Kg,T39.6℃,HR150次/分,R35次/分,BP98/57mmHg,血糖4.6mmol/L,患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四肢肌张力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膝反射存在,腹软,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白细胞12×109/L,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颅脑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热性惊厥。经口服布洛芬悬液、降温贴等方法退热,头孢地嗪抗感染治疗后患儿逐渐好转。在此期间,患儿家长认为由于候诊时间过长、患儿高热无人问津导致惊厥发生,情绪激动,在抢救室内大肆喧哗,要求向有关部门投诉,严重影响了科室的正常工作。后经相关负责人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并介绍发热的相关知识和正确的降温方法,最终握手言和。患儿次日转入神经内科进一步治疗。
2 急救与护理
2.1 急救措施。患儿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吸入气管而发生窒息。该患儿抽搐时有面色青紫,予鼻导管氧气吸入,流量2L/min,改善患儿缺氧状况,防止缺氧性脑损伤。患儿牙关紧闭,轻力撬开牙齿,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患儿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床边加用护栏专人守护,防止坠床跌伤。避免强压肢体,防止骨折。遵医嘱予5%水合氯醛13ml灌肠,立即捏紧5min左右,防止药物流出后无效,灌肠后数秒患儿止痉。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2.2 护理措施。
2.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①惊厥发作时,观察并记录惊厥发作前的表现、惊厥持续时间、惊厥形式、发作前后神经系统情况,一次热性病中惊厥发作次数。该患儿为单纯性热性惊厥。②每班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瞳孔改变。③观察伴随症状:观察神志情况,尤其是注意惊厥缓解后神志恢复情况,及有无呕吐、皮疹。
2.2.2 控制高热:①药物降温:患儿T39.6℃,予布洛芬悬液4ml口服,服药后嘱其多饮水,1小时后复测T38.6℃。该患儿入院后反复发热,因此退热药间隔6小时服用,两次服药期间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降温。②物理降温:解衣散热,降温贴敷于患儿额头、颈部,以38~40℃不烫手的热水或30%乙醇擦拭患儿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患儿在体温上升期发生寒颤时,暂停温水擦浴,适当保暖,特别是手部及足部保暖。用包裹毛巾的冰袋枕于患儿头部降温。③降温1h后测量体温,准确记录。
2.2.3 饮食护理:惊厥缓解后给予患儿温热、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肉松粥、汤面、馄饨,以补充惊厥时的机体消耗。
2.2.4 一切操作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促进舒适,保证病室空气流通。患儿退热出汗时,及时更换衣物。
2.2.5 解释与宣教。首次抽搐发作患儿家属大多缺乏惊厥的护理和安全防护措施知识,情绪易激动,给抢救工作带来不便。我们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及解释宣教工作,向患儿家长介绍发热的相关知识,发生惊厥的原因及症状表现,常用的降温方法,发热患儿的饮食搭配,并及时告知使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剂量和方法,解除家属的紧张和顾虑,安抚他们的情绪,以良好的服务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取得其良好合作。
3 小结
高热惊厥好发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多在高热开始后12小时内发作,发作后神志恢复快,预后好,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惊厥发作时必须立即紧急处理,治疗原则[3]为及时控制,防治脑损伤,积极寻找病因,防止复发。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惊厥发作时的急救与护理,充分认识到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重要性,掌握预防热性惊厥再发生的相应措施,如患儿有高热的表现,应控制其体温低于T38.5℃,并对其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及时给予相应的救治措施,以保证患儿得到有效治疗和恢复。此病例患儿是在候诊期发生惊厥的,预诊护士在测得该患儿T39℃后告知家长降温的措施,但是家长不能很快领会其中的要领及重要的护理要点,忽视了及时降温的重要性,延误了降温的时机,加之发生了家长闻所未闻的抽搐,引发了一起投诉案例。由此可见,医务人员不仅要及时抢救发生抽搐的患儿,更应重视候诊期发热患儿的降温工作。
参考文献
[1] 沈小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1-402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3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0128-03
小儿肺炎是由各种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起病较急,且同时可伴发其他系统疾病而使病情加重、病死率较高。小儿肺炎是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四季均易发作,季节交替的时候发生较多。小儿肺炎若治疗不彻底,容易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发育,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发热。本文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儿肺炎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和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儿肺炎患儿。其中男76例,女54例;年龄1~14岁,平均(7.5±3.5)岁。所有患儿均因咳嗽、气促发热就诊。肺部?音患儿86例。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4~10)×109/L 19例,>10×109/L 111例。经X线胸片检查,123例患儿显示双肺可见肺纹理增粗或有不同程度的斑片状阴影。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130例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小儿肺炎诊断标准[1]。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对65例小儿肺炎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常规护理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2.1.1 保持小儿肺炎患儿呼吸道畅 通常规护理过程中应对小儿肺炎患儿进行呼吸护理干预,呼吸道的护理是小儿肺炎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护理人员必须保证患儿呼吸道处于畅通的状态。护理人员对患儿应该勤拍背、勤吸痰、勤定时或不定时进行雾化吸入。小儿肺炎患儿出现呼吸衰竭时可以使用人工呼吸机进行持续吸氧,指导患儿以半卧位姿势或抬高床头进行氧气吸入,尽量避免患儿哭闹,尽量减少患儿氧的消耗。
1.2.1.2 建立小儿肺炎患儿静脉通道 护理人员应当迅速建立患儿静脉通道,以确保抗炎、急救药品及时输入患儿体内。护理人员应当按照静脉输液的选择原则,选择患儿充盈度较好、直、易于固定的部位作为穿刺部位,尽量减少扎针次数,以避免患儿哭闹,造成病情加重。对于呼吸衰竭严重的小儿肺炎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要控制输入液体的量和速度[2]。护理人员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儿是否有不适和不良反应,若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值班临床医生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1.2.1.3 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通畅 护理人员应当保持小儿肺炎患儿病房内空气清新,保证室内的通风。保证病房内温度维持在20 ℃左右,湿度6%左右,防止温度过低造成小儿肺炎患儿感冒,导致病情加重,防止空气过于干燥影响患儿痰液的咳出。护理人员应当根据天气和气温变化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增减衣被,防止患儿过热出汗或者过冷着凉。
1.2.2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综合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给予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如下。
1.2.2.1 规范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强调对患儿的营养护理,加强患儿的营养有助于增强小儿肺炎患儿的免疫力和恢复能力,对于防止病情恶化有着重要的作用[3]。小儿肺炎患儿的发病原因很多是因为患儿的饮食习惯不当造成的,喜好吃甜食和油炸食物的患儿容易导致宿食积滞而产生内热,造成痰热壅盛,遇到风寒容易导致肺气不宣,诱发肺炎。因此患儿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儿家属给予患儿清淡的饮食,防止患儿过多食用甜食或者油腻食品,每天适当食用蔬菜、水果,保证患儿足够的营养供给,以帮助其更好地恢复。
1.2.2.2 心理护理干预 小儿肺炎患者入院后往往会出现恐惧心理,通常会抗拒吃药和打针,患儿家属也易出现紧张及焦虑的心理。对此,护理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安慰,鼓励患儿勇敢面对疾病,利用亲切、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消除患儿心理上的恐惧。
1.2.2.3 用药护理干预 在小儿肺炎用药的静脉滴注过程中,应把握好合适的输液速度,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对血管造成一定的刺激或产生静脉炎[4]。在患儿用药前,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药品知识讲解,告知用药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5-6]。
1.2.2.4 发热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叮嘱发热患儿多喝水,若患儿体温高于39 ℃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值班医生汇报,并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退热药。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3~5 d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主要症状以及体征明显减轻,7 d内主要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有效:治疗3~5 d后,患儿体温明显下降或正常,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7 d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无效:治疗3~5 d后,患儿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好转,或者症状和体征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8%,对照组为7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65) 41(63.08) 21(32.30) 3(4.62) 62(95.38)
对照组(n=65) 27(41.54) 19(29.23) 19(29.23) 46(70.77)
3 讨论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 小儿白血病;化疗;观察护理
在临床上, 小儿白血病指的就是小儿因自身造血系统出现病变后而诱发的恶性疾病, 被认为是小儿在其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一种恶性肿瘤, 严重威胁到小儿的正常生长与健康, 故被临床高度重视[1]。而化疗作为该类患儿一个主要治疗办法, 被临床广泛应用, 因此, 患儿化疗后的相关护理工作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本文抽选46例小儿白血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 以具体探讨其化疗后的相关护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选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6例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男29例, 女17例, 年龄2~12岁, 平均年龄(6±3)岁, 均满足临床关于白血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且所有患儿均为初发, 15例患儿为高危白血病, 另外31例为标危白血病。随机将患儿分成甲、乙两组, 各2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儿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同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甲组给予常规护理, 即观察病情、实施健康教育等, 乙组均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①心理诱导。因患儿还处于身心发展不全时期, 故护士需给予其言语上的支持与鼓励, 帮助其克服恐惧心理, 营造和谐的病房环境, 引导家属多陪伴患儿, 并为其提供一些有趣漫画书或玩具以转移其注意力, 减少疼痛;②预防感染。因化疗对患儿的免疫功能与骨髓造血功能造成一定抑制, 使得患儿极易出现病毒、细菌等感染, 故护士需每隔1 d检查一次患儿的血象, 了解其白细胞(WBC)的数量, 判断其有无出现感染, 若WBC数量
1. 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在化疗期间出现的口腔溃疡、出血(脑出血与鼻出血)与感染(肛周、呼吸道与泌尿系统等感染)、发热以及焦虑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5], 自设问卷调查表, 调查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针对性护理干预后, 乙组患儿化疗后出现感染、发热与出血、焦虑等并发症的情况要显著低于甲组, 且护理满意度高达95.65%, 显著高于甲组的73.9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本研究结果显示, 乙组患儿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高达95.65%, 显著优于仅仅接受常规护理的甲组患儿的73.91%, 且乙组患儿在化疗后诸如发热、出血与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的情况也显著低于甲组。
综上所述, 针对临床上的白血病患儿, 在给予其化疗的同时, 还需密切观察其各项体征的变化情况, 观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结合患儿特点, 做好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 以最大限度减少患儿在化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减少对患儿的损伤, 提高其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红丽.白血病化疗常见症状分析及应对措施.中外医疗, 2014(22):166-167.
[2] 姚素玉.白血病化疗后感染护理干预效果的研究.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8):1304-1305.
[3] 赖永洪, 吴梓梁.小儿白血病的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3):156-159.
[4] 王建丽, 李彩霞, 张春会. 23例学龄期白血病患儿的心理护理.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10):139-140, 143.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264-0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致急性散发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实验阳性,感染一周后体内抗EBV抗体阳性。临床上以儿童及青少年为主,病程常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收集患儿,女5例,男12例,年龄2至6岁。均查淋巴细胞增多,却嗜异细胞阳性,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呼吸道隔离:为患儿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环境,病室注意通风换气每日2次或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每日1次,每天在病房地面喷洒消毒液,同时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流通、室温在18-22℃,湿度在50%-60%。
2.2 休息:特别强调肝脾肿大者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机体耗氧量,避免心肌受累,活动过程避免摔倒及猛烈的腹部撞击,避免过度弯腰,以防脾破裂。避免撞击腹部的因素,向患儿家属讲述其重要性,防止脾破裂。
2.3 发热期护理:发热期给予适当物理降温,可温水擦浴,头部冷敷,或遵医嘱服用解热止痛剂,忌用冷水或酒精擦浴。患儿应卧床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减轻心肾负担,防止合并心 肌炎等。
2.4 饮食护理:鼓励患儿进食,并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有针对性的给以相应的饮食指导,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咽痛时给予流质饮食和半流质饮食,发热时可给予清淡饮食,如稀粥,面汤,同时要多喝水,以加速毒素的排出,减少中毒性并发症。
2.5 心理护理:由于该病病情复杂,高热持续时间长,退热效果不理想,外周血中又可见变异的淋巴细胞,患儿及家长思想负担重,并且对本病缺乏认识。患儿因住院产生焦虑.恐惧.激惹不良情绪,因此对年长儿可通过安慰、解释和鼓励做好心理护理,对年幼儿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去关心,并建立感情,可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沟通和建立信任。对于患儿家属,除了关心和安慰外,还要及时说明病情预后情况,以及诊疗、护理措施,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支持诊疗计划,不要再患,儿面前哭啼,避免给患儿造成恶性刺激,应给患儿多讲鼓励的语言.勇敢的故事增加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主动地配合我们的治疗。
3 出院指导
交代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院后注意事项,如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要有规律,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避免过度劳累、受寒。,淋巴结肿大的要注意定期复查血象,因淋巴结消退比较慢,可达数月之久。如发现颈部淋巴结肿痛、体温升高等情况,及时去医院就诊。
4 讨论
通过对疾病护理,使患儿及家长进一步掌握了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护士严格观察病情变化及用药后反应。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2):723-726
发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 儿科 输液 发热 护理
静脉输液是将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以治疗疾病,但是若有致热源或临床操作不当等原因诱发输液发热反应。根据16例输液发热反应中出现的临床症状,护理体会作出如下分析和探讨。
发病原因和机制
发病原因:小儿输液反应原因复杂,参考有关资料分析输液反应的直接原因为热原物质所致。输液过程中,热原物质逐渐进入体内,超过人体耐受量时,便可发生热原反应。热原即称热原物质,包括化学和细菌性热原等。化学性热原物主要考虑器具因素。细菌性热原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多为菌体裂解释放毒素或代谢产物等。据有关资料报道,革兰阳性杆菌产生的热原致热作用最强,阳性杆菌次之,阳性球菌产生的热原致热作用最弱。
发热机制:输液中发热反应与普通发热机制一样,致热原进入人体后刺激白细胞释放白细胞致热原,后者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温度调定点上移,从而兴奋产热中枢,抑制散热中枢,一方面发生肌颤和内分泌代谢旺盛,从而产热增加,因此,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另一方面体表血管收缩,竖毛肌收缩,发汗停止,这一系列变化导致散热下降。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输液反应分三期:①寒战期:一般在输液15分钟左右发生,患儿手脚冰凉,寒战、突然感到畏寒,继之寒战,口唇发绀,面色苍白,全身皮肤鸡皮样和花斑,肢冷,呼吸急促。②发热期:患儿体温急剧上升,呼吸急促,头痛恶心,面色潮红,甚至发生谵妄、昏迷、惊厥、休克、低血压、心肾功能衰竭、死亡。③恢复期:在恢复期,患儿身体出汗、体温下降,疲倦乏力,整个过程0.5~1小时,但小婴儿常常三期划分不清,可迅速高热,易发生高热惊厥,因此临床上要提高警惕。
护理措施
输液反应中的发热反应属紧急情况,应紧急处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⑴寒战期的护理:①立即停止原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管(为了便于抢救,保留针头不拔出)。有缺氧征,立即氧气吸入。②注意保暖,防止风袭,可用棉被围裹,小婴儿加热水袋。③多作解释工作,安慰和稳定家长及年长患儿的思想,消除患者及家长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输液反应的进一步发展。④控制肌颤抗过敏,输液反应最常见的发生肌颤,严重者可能持续强烈的、不自主的震颤,对待这些症状一般选用抗组织胺药、非那根肌注,严重者可静滴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⑤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若温度升高,就要采取物理降温措施。⑵发热期护理:①药物降温:肌注退热剂,若温度超过385℃时应用糖皮质激素,起到减轻脑水肿、抗过敏、抗休克和降温的功效,必要时可进行冬眠疗法。②物理降温:在药物降温的基础上,可采用冷毛巾敷额部,温水擦浴,若持续高热不退,可作醇浴、或冰盐水灌肠,头枕冰袋。③镇静、对烦躁不安或高热惊厥患儿可使用镇静剂,如:安定。④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积极观察患者的是否有呼吸衰竭、心衰、休克或脑水肿等并发症,若有发现,应及时上报给医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和护理措施。⑶恢复期的护理:患者在恢复期要注意休息,减少刺激,积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睡眠环境。
讨 论
输液发热反应的因素:⑴药品因素:就是说此类药品在药厂生产制作过程,封口包装,储藏时间都有可能造成热原条件;另外护理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没有认真检查。因此,按正规要求,操作前必须再次严格检查,核对标签,检查药物的有效期,瓶盖有无松动,瓶口有无裂隙,变质沉淀等现象。⑵器具因素:输液器、注射器、加液瓶三者为输液的主要器具,在输液中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是关键,其生产、使用效期、储藏运输等过程都可能影响到热原物质,因此,使用前必须严格检查包装的严密性、有效期等,配输液的注射器不可多次使用,以免污染造成致热条件。加液瓶应该经严格处理后,密封高压灭菌。⑶环境因素:季节、气温、室内空气污染,与输液反应有密切关系,气温高的季节输液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消毒措施。⑷护理操作过程因素:①操作前必须流水肥皂洗手,消毒毛巾擦手后方可处置。②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③输液必须现配现输,这样可以保证药效减少输液反应。
除此,输液发热反应中,输液前高热患儿50%,故输液前必须先作降温处理,同时加用鲁米钠镇静效果更佳,一旦发生输液反应,控制肌颤抗过敏的同时,可肌注退热剂和地塞米松,可控制和减轻高热的发生及病情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