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小学数学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由于小学生自身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总会在各种数学问题上进行遐想探索。对此,教师和其家长又喜又忧。喜在学生对数学充满好奇、拥有学习的动力及兴趣。忧在怕其无法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无法为高难度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引进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好奇的心理,同时锻炼了其自主探索创新的能力,进而使得学生可以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学习数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一、培养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生活,创新于生活,是生活中精华部分的体现。因此,教师要将数学与生活相融合,锻炼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意识,在课堂上也要强调生活化学习的重要性,这是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所在。此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地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状态,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习题改编成与生活实际相联合的情景式题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确保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
二、融入生活化数学教学内容
1.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应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尽管数学来源于生活,其知识的产生与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然而并不是在生活中的任一事物中都能够直接找到数学的影子,因此便要求教师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生活,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多边形面积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为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并且通过自主动手测量,算出该物体的面积大小。以此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动手能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够实现数学知识教学的最优化。
2.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现象,关键所在是教师能否恰当准确地联系授课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以生活实例为基准,更好地完善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长方体一节课的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比如将长方体实物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长方体各个边角的关系,进而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3.在实际生活体验中感受数学的奥妙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教师可以亲自带领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规定的范围内,去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4.科学改变教材使其生活化
科学改变教材使其生活化也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适当对其展现形式进行更改,在不改变题型的情况下,将其演变成为更加生活化的形式,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创建
1.教学课堂生活化
若要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生活化,在教学模式上也要有一定改善,首先,教师应使教学课堂更加生活化。在生活化教学课堂上,教师不应对学生过于严肃,应给予其足够的自由,让其自主学习。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一些联系生活的情景,使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生活化课堂的气息。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上,教学内容也应逐渐生活化。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可将内容以生活中的实例展现出来,在不改变其知识本意的情况下,以此种更为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现,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可以投入较多的精力于学习中。
总之,若想使得学生更加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勇于去探索数学中的奥妙,就需要学生更加贴近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使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此外,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锻炼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为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洪梅.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
[2]罗海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趋势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
[3]余洪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3(5).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2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 小学数学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目,因此,数学活动的开展应在生活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开展,力求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结合,将学以致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探寻科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使这一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行之有效地得以广泛应用,发挥自身优势,为小学数学增透魅力。
1生活化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生活化教学是立足于现实生活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提倡的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好好学习,在学习中好好生活,真正实现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生活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可以说,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首先,作为一门已经普及人类所有活动领域的学科,与其说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不如说数学是一门服务于生活的科学。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可以掌握更多科学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发展学以致用的能力,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这是数学教学最本质的要求和最终的追求目标;其次,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深入,不能体现数学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它的应用使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小学数学的基础性在传统模式下难以体现,不符合国家对素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在这一模式下学习数学只会变得刻板而僵硬,这是长期以来数学课堂丧失生机与活力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体现得愈发明显。因此,教师要灵活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拉近小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消除小学生的抵触情绪,帮助小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2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措施
2.1转变观念,建立新型关系
生活化教学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为了确保这一教学方式顺利实施,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应用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在我国教育系统下有大量数学人才,很多小学生在数学课中表现得十分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一个问题,即中国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现的创造力与外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小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一现象正是由我国传统教育观决定的。传统教育观片面追求成绩,教学设计使学习与生活脱节,学生难以真正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导致小学数学教学始终处于“纸上谈兵”的局面。因此,转变观念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此外,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生活化教学应用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寻更合理的应用措施,还需要学生充分的学习热情。作为课堂主体,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课堂参与度,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将生活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要营造轻松的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2.2创设情境,加强生活体验
情景教学法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影响,生活经验不足,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数学时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且抽象思维发展尚不成熟。针对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情境,营造生活氛围,通过创设的情境拉近小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帮助小学生消除恐惧。对于小学生而言,熟悉的环境是产生共鸣的主要元素,教师创设的情境应使学生产生真切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引入数学内容,解决数学问题。如学过乘法运算后,计算“4?=?”时,教师可以创设“蛋糕店”的场景:明明要买4块蛋糕,每块6元,明明一共要花多少钱呢?请同学分别扮演采购者明明和店员,模拟购物场景,完成题目运算。这种将生活情境展现于课堂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实现高效学习。此外,教师要灵活运用一些情境图,借助多媒体等技术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目标,引导学生实现由“想参与”到“参与”这一思想到行动的转变。
2.3更新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生活化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参与的课堂、创造性的课堂,为了构建高效的新式课堂,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并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具体来说,教师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紧扣课程标准,密切联系生活,从小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学校实际教学资源出发。如教学《面积的含义》时,物体表面的大小是本节课的开始部分,但学生对面和体的概念并不清楚,为了使学生对面积大小有更深刻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触摸书本的六个封面,通过触摸对不同封面面积的大小有初步认知,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大小的两个苹果,这样通过对各种简易教学的资源利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这种教学方式更直观形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学具准备上要注意对学生认知领域的拓宽,综合运用平面学具和曲面学具,自然引出课题,使数学知识生活化。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在平时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化教学是小学数学的起点和归宿,教师要在教W中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小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晓梅.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3).
[2] 李海侠.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11).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课堂研究;数学情境;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数学本身的枯燥性、传统课堂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对增强学生“生活处处皆数学”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与教材知识进行灵活地融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提升教学质量。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要求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数学”。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就是按照教材要求来进行讲课,举的例子也仅限于教材,例如:相追问题,教材举两艘轮船,教师也举两艘轮船,可是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轮船,数学知识不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果教师举两辆汽车或者两个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的例子,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进而掌握教学知识,并且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问题也会灵活运用这部分内容。数学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而小学生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创设的情境如果不能被学生所理解,那还不如不举,直接按照教材来讲。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让“教材数学”与“生活数学”有效地融合,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的魅力,进而爱上数学学习。
二、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课堂研究
1.课堂教学中营造生活情境
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都有些懵懂,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的含义,很多小学生对于简单的加减法掌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数学知识无法与实践生活联系,由此显得非常抽象,难以透析本质。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营造适当的生活情境,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与生活紧密相连,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换算”时,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这样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实践检验一下,1米是多少分米,100米有多远,1千米为什么等于1000米,等等,学生可以走、可以跑,一次来感受不同长度所带来的身心改变。如:正常行走10米需要花费20秒的时间,100米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1000米又要花费多少时间呢?通过行走,学生会发现单位越大,行走的时间越长,耗费的体力也越大,从而通过实践认识到不同长度单位所代表的含义,这样掌握知识的方式更加深刻,也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进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情境创设要注意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要与小学生心理特征以及教学需要相相结合,保证学生可以理解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一连串的思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设定问题要具有层次感,由浅到深,逐渐深入,避免学生因为问题太难而产生退缩的念头。在学习“简单的组合”这一课时,教师可拿去超市买东西举例:三个同学一起去超市买东西,需要一人骑自行车,两人坐车,问有几种方法。这个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在解答时比较轻松。这时教师可以接着刚才的情境继续,三个人到了超市,每个人需要两瓶饮料,这时有两瓶可乐、两瓶雪碧还有两瓶冰红茶,每个人拿到的饮料会有几种情况?这个问题就比刚开始那个问题相对复杂了一点,学生可能不会像开始那样快速地解答出来,同时可能存在一部分的同学在解答过程中会出现困难,但是,在教师合理地引导下,让学生保持对问题的学习兴趣,不断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最终完成教学要求。
3.情境创设与现实问题相连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活当中,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必须保证教材知识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性。例如: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下教室里具有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室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以此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找到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课桌、黑板、椅子以及讲台等等,教师可以接着问:如果你是教师你会让学生来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时学生就会兴致高昂地回答:让小A计算黑板的面积、让同学B计算课桌的周长、让C计算椅子的周长和面积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觉得例子因为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而且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都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提升教学质量。
4.生活情境创设要全面
很多教师认为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主要是课堂开始时吸引学生兴趣,或者是举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中、课后的学生练习没有必要再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其实不然,以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是正确的,但是教师也应该重视课后学生练习的情况,不能使教学功亏一篑。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时,要根据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选择布置生活性比较强的作业,例如,让学生回家看一下电视机一共有多少个电视台,其中“央视频道”有几个,占所有频道的百分比是多少,其中“央视一套”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或者是让学生回家找一下家里具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体都有哪些,并且画出自己理想的排列顺序。通过生活化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兴趣一直保持在数学学习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以学会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对此,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如:在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计算出学校操场的周长,那么,应该怎么计算呢?课堂上关于圆的知识讲解有周长等于2πr,而操场又恰好是圆形的,那应该怎么计算周长呢?拿着尺子直接量,肯定是不行的。这时有学生提出,虽然周长不能量出来,但可以得出操场的宽度,以宽度和长度的中间点作为圆点,划出圆的范围,根据周长等于2πr,计算出周长,由此达到了将课堂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目的。
基于小学生思维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将教材知识生活化,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深刻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艳.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享受数学中的人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化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教研,2010(12).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情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35-01
小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启蒙教育阶段,该时期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仍停留在由具体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上,尚未形成对抽象学习材料进行系统分析、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往往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较差。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概念着手,为学生提供更多感性的、直观的、具体的教学材料,创设贴近生活实践的教学情景,以促进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下构建知识体系。鉴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生活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 在课前导入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实践教学中,精彩的课前导入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导入中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能够为学生构建熟悉的生活化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聚焦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中,激发求知欲,进而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平均数的计算与应用这一课时教学的课前导入中,笔者创设了如下生活情景:
师:〖情景创设〗同学们,咱们隔壁班昨天组织了一场数学答题竞赛,共有甲、乙两队参加,每队五名学生。竞赛结果现在已经公布了,甲队五名学生的得分依次为:84、88、90、77、85;乙队五名学生依次为:80、86、82、87、89(并在黑板上进行对比性板书)。
师:〖问题提出〗现在学校邀请我们当裁判,评判隔壁班参赛两队中哪个队的成绩更好。同学们知道怎么进行公平的评判吗?
生:〖思考猜疑〗生A:甲队成绩好,最高分有90分;B:乙队成绩好,因为最低分77分在甲队。
师:〖设置悬念〗同学们,甲乙两队成绩的评判需要以平均成绩为标准,而平均成绩的计算就需要用到我们这节课即将学习的平均数的计算与应用的知识。
这样,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创设一个简单而又形象的情景氛围,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迁移到具体的问题实践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知识内涵和应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在课中探究创设生活情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探究式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多的教学模式,而探究问题情景的设置是决定学生探究兴趣、影响探究效果的关键要素。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在课中探究活动开展中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寓数学知识于生活经验中,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探究平台,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之上,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应用过程,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实现探究活动生活化,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促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可持续应用。例如:在乘除法的混合运算这一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在课中探究活动开展中创设了如下生活情景:
师:〖情景创设〗同学们,今年张大爷家的土豆丰收了,现在有位客商正要收购他家的土豆。但这位客商给出了两种收购方案:一种是土豆一共480斤,每袋可装60斤,每袋土豆客商付80元购买;另一种是土豆一共480斤,每袋可装80斤,每袋土豆客商付100元购买。
师:〖问题提出〗现在张大爷正发愁呢,不知道选择哪种收购方案可获得更多的价钱?想请同学们帮忙出主意,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自主、合作探讨,共同帮助张大爷解决难题。
生:〖自主、合作探究〗迅速置身于张大爷的土豆收购情景中,激发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动性,通过分析、列公式、计算、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自主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乘除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方法。
师生:〖得出结论〗根据学生的运算、探究结果,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总结乘除法混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一步熟悉、掌握知识。
通过这一生活探究情景的创设,促进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体验探究过程,培养探究乐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 在课外实践中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外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更能在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架起桥梁,为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平台,进而培养数学能力。而在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强化课外实践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的内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课程资源;应用
新课程改革提出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应当贴近现实生活,并且还应当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接触的各种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将生活课程资源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生活课程资源的应用,能够将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让数学回归生活,其对于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认知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设计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能够为现实生活服务。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呈现模式与编排方式大部分是源自于现实生活。比如,在进行“小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在进行“统计”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调查统计话费清单、电费单以及水费单等;在进行“认识图形与物体”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物体与图形来进行教学;在进行“认识时间”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学校采用的作息时间表来进行教学,等等。
笔者在进行“小数的认识及大小的比较”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饮食中最多的鸡蛋、牛奶以及面包的例子来实施导入:“大家每天都在吃鸡蛋、牛奶、面包,但你们清楚它们的具体价格吗?”学生听到问题以后立即进行积极的讨论,而在激烈的讨论过后最终给出的价格基本都是整数,这个时候笔者向学生展示超市中的一种鸡蛋、牛奶、面包,并将上面的价格标签书写在黑板上(鸡蛋0.75元/个、牛奶4元/盒、面包2.5元/个)。然后笔者再让学生对比这三个价格的区别,并让学生比较大小。而大部分学生都了解牛奶这个整数的价格,但对鸡蛋、面包的价格读法不清楚,接着笔者利用这个机会开始导入课程。在自己熟知的生活内容面前,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学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二、利用生活课程资源构建学习情境
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数学本身是来源于生活中的规律与理论,其同时又具有验证生活、指导生活的重要作用。生活化情境的设计应当能够有效服务教学目标,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当中去体验数学问题,同时又能够让学生自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情境当中,真正达成教学知识生活化的目标。因此,小学数学课堂要注重返璞归真,将生活作为指导,构建学生日常熟知的生活情境。
例如,在进行六年级“比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导入:“大家知道吗,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许多有关比例的具体问题。”在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在向学生提出两组有关的比例:脚底的长度与拳头一周的长度是几乎相同的。“而当我们掌握这些比例以后,在实际生活中只需要测量自己拳头一周的长度,就能够清楚自己穿多大的鞋子。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涉及比例方面的知识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比例’的学习[2]。”教师通过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常识来进行课堂导入,使得学生能够处于日常生活情境中,能够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起来,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得学生产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情境的意识。
三、通过生活课程资源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要求数学课堂当中,必须科学地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生活课程资源的利用来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进行积极、自主的探究,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把生活课程资源应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进行积极的探索,设计适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朝东,穆 琳.数学史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3):7―10.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6
一、以团队为整体进行评价、奖励,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学习“100以内整十数认识”这一单元内容时,发现学生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可以顺利进行万以内数字的认读,而有的学生则10以内点数都很困难。面对学生间的悬殊差距,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来进行改善,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前测中,在班级12名同学中评选出点数棋子的高手赵某。课上要进行棋子点数比赛时,前测中的冠军赵某显得很得意,与其他信心不足的同学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老师将其他10名同学编成一组与他一个人对抗,也没能引起赵某的重视。
第一场比赛,两个组快速数出100个棋子,其他同学虽然在一组,但乱作一团,赵某获胜后更是傲慢得不可一世。第二轮比赛前,老师悄悄教给其他同学合作数的方法后,宣布比赛开始,赵某刚数到30,另一组同学已经举手示意完成,只见10个棋子一堆儿、10个棋子一堆儿整齐地摆在桌面上,赵某迷惑不解。他虽然数得很快,但是其他人组成一个团队,每个人只数10个,10个人加在一起,很快就数出100个棋子。在一次简单的比赛中,学生们意识到什么是“团结”――大家一起做一件事,什么是“协作”――有秩序的分工合作,同时对于整十数,10个10个地数有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对于中度智障儿童生活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第一次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之后的多次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意对获胜团队进行奖励,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全面检验合作成果,保证每一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小组合作学习通常采取异质分组,然而由于组内成员能力水平不同,很容易出现能力强的同学大包大揽的现象。因此,在检验合作成果时,需要考虑小组所有成员是否都参与其中,有所收获。
在思维训练课《拼图游戏》中,9位同学分成三个组,每组有两幅9张小图组成的大拼图。能力水平最好的同学快速拼摆出完整的画面,在组内起到示范、指导的作用。能力水平稍弱的同学可以模仿学习拼摆。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时,三个组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代表本组参加比赛,获胜者为本组争三颗星,第二名争得两颗星,第三名争得一颗星。保证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保证小组成员与实力相当成员较量的参与兴致。
在类似合作模式的操作下,学生间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产生了互相学习,互相提示,互相切磋的学习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增加了更多主动交流的机会。
三、确保组内成员内部分工明确,提高合作效率
在普通学校的新课程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的甚至一节课安排几次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各说各的,表面看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事实上根本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分析原因不难发现,教师没有给予明确的任务驱动和必要的引导,学生也没有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导致学生在小组里无序发言,恰似一群麻雀叽叽喳喳。普通孩子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的智障儿童,从注意力、情绪的稳定性到语言表达上都很难独立应付小组合作。
这就要求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对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学“统计的初步认识综合评估”一课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小组每一位成员具体负责的内容布置好,例如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填写统计表、描画统计图及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等分别由小组的专门同学负责,顺利合作完成了调查数据采集和整理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之前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组内成员参与度的训练,学生们已基本具备“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意识,本节课上在没有指定组长的情况下,能力强的同学主动承担起协调、指导的工作,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四、主动承担任务,成功完成实践项目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在完成《乘法的初步认识》一单元教学后,安排一次实践活动,即“缴纳4月份餐费”。以往做法通常为老师根据考勤计算好餐费,直接与家长交流,后由家长缴纳上月餐费。本次活动的内容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统计计算4月份每位同学的餐费。
首先,老师详细介绍活动的内容,完成任务的流程,以及可能涉及到的知识技能,明确工作细则。其次,老师将具体操作方法的步骤公布如下:
①读取数据,即按照时间顺序,对照每日考勤表,读取每位同学考勤情况;
②整理数据,即将读取的数据统一整理在一个月的统计表格上;
③利用乘法测算每位同学4月份餐费;
④借助计算器,汇总整理;
⑤下发收费通知。
同学们在清楚五个步骤之后,主动要求“我想读考勤表”或者“我想到黑板上去画”等任务。班里10位同学成了一个大的工作团队,环节清晰,分工明确,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3]笔者认为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能够为普通儿童的个性、创造力、想象力及综合能力带来意想不到效果,同样能为智障儿的缺陷补偿、康复训练提供机会。然而,不足之处也有待改进,一是由于智障儿童生活数学课上尝试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选取的内容均为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发散性兼顾较少;二是异质分组中,目前更多停留在“人人有活儿干”的阶段,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协作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2]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