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本市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本市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范文1
广义的红筹回归是指以“誉衡药业”的成功案例为代表,即拟上市企业在历史沿革中有海外架构的设立过程,而此海外架构在回归境内市场时并未完全剥离,只将其大部分所持股份转让给境内架构,使拟上市企业由境内公司持股50.0%以上,以满足境内上市的要求。
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传统红筹股概念不同,“小红筹股”是指沿袭了传统红筹股的上市模式,以搭建离岸公司为渠道海外上市的非国企、央企概念的普通上市公司。
“小红筹”概念的形成是紧随境内资本市场繁衍变化的。2004年、2005年前后的中国境内资本市场还未进行改革,企业上市所需的审批时间长,审批流程十分繁琐,给企业与投资人均带来了很大不便,因此那时的很多企业选择去海外市场上市。此外,中国民营企业的境外上市步伐,一直以来与外资投资活动密不可分,也是“小红筹”由来已久的部分原因。之前,外资VC/PE在中国的投资活动大多采取“两头在外”的模式,即境外募集、境外退出。这种“两头在外”的模式因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可以避开内地复杂的审批程序,加之外资VC/PE对于海外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更为熟悉,红筹架构曾经一度成为多数外资VC/PE投资企业时标准操作架构。
近几年中国资本市场环境不断优化,金融市场的改革,使境内资本市场的上市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境内市场的市盈率升高、企业与投资者熟悉上市流程、境内上市成本相对较低等等,中国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境内退出,市场对于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功回归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红筹架构企业成功于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案例总结如下:
随着关于红筹架构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身影频现,我们针对红筹架构企业自身特点与境内资本环境的变化进行了观测,对于红筹回归这一现象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
思考一:红筹架构企业瞬问获得价值增量
从近年来的境内外资本市场分析可知,境内资本市场已逐渐开始引领全球资本市场的繁荣,无论从上市数量上,还是从融资额上,境内市场近年来已独领。2010年境内资本市场共有347家企业上市,融资额高达720.59亿美元,分布占境内外市场上市数量和总融资额的45.5%和39.4%。而境内市场的发行市盈率居高不下,也是其吸引企业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境内市场的发行P/E达到5吕,52倍,比境外市场的37.93倍高出54.3%。而2009年第四季度开闸的深圳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基本维持在60.00倍以上,更是成为中小企业竞相追逐的目的地。红筹架构企业一旦回归境内资本市场,其企业价值将瞬间增长,则作为持有企业大部分股权的管理者财富也将瞬间聚集。面对境内资本市场所呈现出的巨大聚富效应,一些已搭建红筹架构的企业转而放弃征战海外市场,从而转投境内上市,也属人之常情。
思考二:人民币基金渐成主流
VC/PE行业近几年在境内的发展可谓迅猛之极。然而随着“10号文”等政策相继出台,外资机构利用之前所熟稔的“两头在外”模式,通过企业搭建红筹架构,在境外市场实现退出的操作方式基本已寿终正寝。因此,自2006年起,随着政府出台了《外资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等关于外资机构于境内设立人民币基金的政策指引,越来越多的外资VC/PE机构参与设立人民币基金,其中不乏鼎晖,红杉、IDG等外资VC/PE老牌劲旅,在境内募集人民币基金、在境内资本市场退出的境内“募、投、退”三位一体已成为很多机构的首选。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人民币基金投资于中国企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另一方面是外资机构看好境内市场,尤其是中国企业未来估值的上升空间、境内市场可观的投资回报,因此,外资机构倾向于帮助成长性企业在境内退出,获取丰厚投资回报。因此,“10号文”之后,外资VC/PE对于退出地点的态度转变,也成为红筹架构企业回归的原动力。此外,由于中国企业在境内市场拥有广泛资源,熟知境内资本环境与上市流程,加上境内上市成本较低,红筹架构企业回归资本市场显得游刃有余。
思考三:境内资本上市增加企业公众曝光度
不得不承认,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对于本就扎根于境内的红筹架构企业来说,能够起到一定的广告宣传作用。我们观测到,某江苏民营企业本是当地行业龙头,早年间已于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但是之后几年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不仅后续融资渠道有限,影响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特别是随着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于境内资本市场上市后,对于当地人而言,每天出现在证券交易所公告牌上的企业远比千里之外的上市企业更加耳熟能详,因此也有业内人士戏称在国内上市如同“打出了面向全国股民的免费广告”,每天上亿人目睹标有企业名称的股票涨跌起落,对于企业知名度也有着一定的提升。然而一旦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想要重新回到境内资本市场,已非易事。这个案例间接道出了很多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心声,即如何能够通过上市从而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对行业的影响力、获得后续融资以谋求更大发展,而上市所获得的巨额融资仅是眼前之利,更是万里的第一步。
思考四:回归并非普适标准
从2008年至2010年,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行业分布虽有微调,但总体趋势较为致,均以传统行业、服务业为主,并且境内、海外资本市场也呈现出在相同时间点上同进同退的特点,即世界经济走强时,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与融资额同时上升。然而,经过市场与上市企业根据彼此特点的双向选择与磨合,不同行业的中国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上的侧重有显著不同。
行业分布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市场各自的特点:例如美国的NASDAQ,其建立之初的定位便是作为成长性企业的融资渠道,Google便是NASDAQ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典型代表,因此NASDAQ对于lT,互联网的行业的经营模式更为认可,广义lT行业的上市企业愿意将其作为上市首选:香港主板与中国境内市场有着深远联系,成为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目的地,尤其为国资背景的企业所青睐,如传统行业、隶属于服务业的金融业等,且香港主板综合性较强,并没有明显特性,因此其行业分布仍然遵循了所有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总体趋势,即以传统
行业与服务业为主。
结合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情况,我们发现,以机械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首选地点为境内市场,其次为香港主板,选择美国及其他市场的相对较少,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金融行业因以大型国企为主,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主板几乎为其境内外上市地点的不二选择;而互联网、清洁技术等高科技成长性行业,境外市场更受青昧,互联网行业尤以美国市场为热门选择。以2010年机械制造行业为例,全年共有86家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上市,其中79家选择境内资本市场,占上市总量的91.9%,选择远赴海外上市的7家企业仅占比8。1%。而互联网行业2010年共有10家企业上市,境外资本市场占其中6家,占比达到60.0%;清洁技术行业的26家企业中有11家在境外市场上市,15家在境内市场上市;而教育与培训行业的4家企业全部选择在境外市场上市。由此可见,制造业企业虽在资本市场上独占鳌头,但是更为受境内资本市场所青睐;而互联网概念型企业,则更容易为海外市场所接纳。
未上市红筹架构企业拟回归境内资本市场,固然有多方面的优势,成功回归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是否所有红筹架构企业都适合回归,是个值得投资人,企业家深思熟虑的问题。根据前文的行业分析可知,不同行业的上市企业对于资本市场的选择各有侧重,例如广义IT概念容易为境外资本市场所青昧,而境内资本市场成为传统行业、服务业的首选。我们认为,传统行业,如制造业,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是我国的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于海外市场以及境外竞争者而言,并无显著竞争力;而对于互联网、IT概念,境外投资者更为熟悉也更容易把中国的企业与外资企业对号入座,如将优酷网诠释成“中国的Y0uTube”等,其发展空间与核心竞争力更加能够为境外资本市场所信任和接受。而本专题所讨论的“小红筹”企业规模较小,多数属于高成长性企业,针对其各自的行业特点,选择恰当的上市地点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某些客观环境因素的存在,也使得部分红筹架构企业不适合回归。例如限制外商投资的特定产业存在,部分公司不得不采取红筹模式,通过特殊协议控制达成合并财务报表的目标,在不违反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将外商权益显示在公司的股权架构中。此类企业的上市实体在离岸,融资活动也在境外进行,一旦剥离其海外架构回归境内市场,可能会对其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思考五:“假外资”情况需杜绝
资本市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资本结构;最佳资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 F0
1 资本结构概念探讨
资本结构是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不仅包括企业的长期资本,而且还包括各种短期资本,即包括流动负债在内的全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其实质是反映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所有项目之间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因此,广义的资本结构也被称为财务结构。而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例如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而形成的。尽管企业的筹资方式很多,但从性质上来说只有两大类:(1)权益资本;(2)债务资本。通常情况下,企业都采用二者组合的资本结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结构的实质就是研究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构成,或债务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例构成问题。
与资本结构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是资产结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资产结构是指资产负债表左方各项目之间以及它们同企业总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资产结构,一方面是筹资活动的结果,如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等;另一方面又是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结果,如固定资产、存货、证券投资和无形资产等。而资本结构所反映的主要是筹资活动。资产是资本的表现形式,资产结构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风险,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
最佳资本结构,是指企业为取得最佳的资本运用效果而对长期债务和所有者权益构成比例进行最佳的组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证券市场为中心,反映不同投资主体权益和风险的股票、债券筹资己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的基本要求。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债券和股票融资是现代企业筹资的两大途径,它们均以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承担一定的风险为前提。如何确定资本结构,不仅决定着企业所付出代价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资本预算和融资决策,影响企业价值的大小。因此,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是现代企业更好进行资本筹集和运用的关键,是企业是否具有长远发展前途的决定性因素,是现代筹资管理的核心内容。
2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2.1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1)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中的债务资本比例过高、负债严重;(2)经股份制改造后的上市公司重股轻债,偏爱采用单一的权益资本融资,造成了企业的效率损失;(3)企业资本结构单一,缺乏弹性。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首先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负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债务资本数量大,负债比率高。
②债务资本增长速度快,分布不平衡。
③资产盈利率低,不良债务多。
其次企业资本结构来源单一,资本结构缺乏灵活性。
最后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过多,权益资本过低,使企业经营风险过大。
2.2 国有企业过渡负债的根源
我国国有企业的过渡负债,就开始形成的时间来说,基本上是8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是在清产核资中发现并引起广泛关注的。造成国有企业过渡负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革措施不规范。②企业预算软约束。③银行贷款软约束。④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盈利水平差、缺乏自我积累能力。⑤融资体制改革滞后。
3 解决我国企业资本结构存在问题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即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国有经济体制制约的原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杜绝此类问题的重复发生,必须从国有经济体制到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改革。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总的思路是:客观上,改革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国有经济体制,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产权市场;主观上要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真正的企业,建立和完善资本结构优化机制,以硬化预算约束,杜绝企业过度负债和害怕负债的体制条件。区别不同情况,分层次、多途径、多方式、循序渐近、积极稳妥地解决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3.1 从总体上改革国有经济管理体制
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政府从盈利性、竞争性的产业领域退出来,从非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退出来;二是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创造出分散的、独立的产权主体。我国原有不合理的经济体制之所以能够形成,从根本上讲,就是因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要使政府从非公共产品领域中退出来,只要全民所有制不再采取国有制形式就行了。全民所有制不采取国有形式,首先意味着现有的国有经济必须一分为二:把所有现代国家共有的本来意义的国有制和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全民所有制分离开来;把以赋税为基础的财政性资产和以资本增殖为基础的资本性资产分离开来;把非盈利性、非竞争性产业和盈利性、竞争性产业分离开来。
3.2 建立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机制
建立起一种企业能够对自身资本结构进行经常性地不断优化的机制,以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使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建立起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机制,可以硬化预算约束,杜绝企业过度负债或害怕负债的体制条件。从分配上解决企业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困难局面。资本结构的优化机制是硬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本质内容。
3.3 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解决国有企业债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市场 (首先是初级市场)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什么是资本市扬?所谓资本市场就是把货币作为资本来让渡的交易关系。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对象是作为资本的货币,而不是一般商品。要形成资本市场,一方面,必须有资本所有者,而且他们愿意让渡;另一方面,必须有资本的需求者,而且必须有使资本增殖的动机和能力。必须适当减少间接融资,增加直接融资,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说,很可能要从间接融资为主过渡到直接融资为主,利息率或资本的购买价格就必须由市场来调节。
应当指出的是:资本市场的培育不能只追求形式,不能在不合理的国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培育资本市场。不少人主张通过增加居民对国有企业的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培育机构投资者、扩大二级市场等措施培育资本市场,并把资本市场的培育和解决企业负债问题结合起来。这个思路本身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但前提是国有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3.4 对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坚决实行破产
资本市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会计 语言 介绍
会计学主要是由会计学原理、专业会计学和会计发展史组成。专业会计。学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按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会计知识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司分为工业会计学、农业会计学、商业会计学等。按照会计知识所包括的不同内容,如对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会计信息的研究,可分为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和成本会计学等。按照会计知识涉及不同范围的会计主体,又可分为微观会计学(企业会计学)、宏观会计学(社会会计学)、国际会计学等。
在中国对会计的解释有“管理活动论”、“工具方法论”和“经济信息系统论”等三种主要不同观点。按照“管理活动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学就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按照“工具方法论”,会计是一个反映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方法和工具,会计学应当视为一门为经济管理服务的方法学或方法论的科学;按照“经济信息系统沦”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学应当既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又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
会计学是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预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指标)为主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监督、控制价值活动,促使再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门经济管理学科。它是人们对会计实践活动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会计的所有方面,如会计的性质、对象、职能、任务、方法、程序、组织,制度、技术等。会计学用自己特有的概念和理论,概括和总结它的研究对象。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研究会计的原理、原则,探求那些能揭示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与概念结构,又研究会计原理和原则的具体应用,提出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反映与控制的方法技术。会计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为会计实践服务,成为人们改进会计工作、完善会计系统的指南。
可以说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而现在我们的会计是现代会计,始于意大利复式簿记,后来经过英国、美国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会计循环模式。现代会计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早期的会计记录与书写技术与算术的发展有关。到了本世纪,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脑进入会计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工会计自理系统的落后状况,从而把会计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现代信息科学使人们重新认识会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功能与作用,管理离不开决策,决策离不开信息,会计就是要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如果我们将它更简单的称述出来,它就是:“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更简洁一点则:“会计是活动”它有统一性,确定性,强制性。综上所述,会计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制度。
我认为会计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会计,也可以称为纯粹的会计,就是指会计的核算,反映,监督这三项基本职能。广义的会计除了这些以外,还包括:账簿该如何设置,该采用什么样的记账方法,如何对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如何制作会计报表以及应当设置哪些会计人员和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等。我们可以将会计的精神表述为:会计是一种制度,制定这种制度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规范公司企业的做帐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税收,其价值可以等同于税收的价值。
会计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管理学科,它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它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从简单的记数开始、发展、演变为今天具有较完善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规范的现代会计。可以说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而现在我们的会计是现代会计,始于意大利复式簿记,后来经过英国、美国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会计循环模式。现代会计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早期的会计记录与书写技术与算术的发展有关。到了本世纪,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脑进入会计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工会计自理系统的落后状况,从而把会计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现代信息科学使人们重新认识会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功能与作用,管理离不开决策,决策离不开信息,会计就是要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20世纪以来,会计表分析和成本会计学等新的会计学分科相继出现。到了50年代,由于生产规模的日益社会化和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迅速现代化,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方面,电子计算机引进会计领域,促进会计数据处理电算化的研究;另一方面,传统的企业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要求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而全球资本市场统一的重要前提之一便是全球会计准则的统一。统一的会计准则是统一国际资本市场的关键基础。.我国自加入WT0后,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劳务市场均将陆续开放,与国内大多行业一样,会计业正面临越来越紧迫的国际化要求。
资本市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投资组合理论;现代金融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1-0020-03
一、引言
马柯维茨(Markowitz)的“投资组合”一文的发表,标志着现资组合理论的建立。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主要研究二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者在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基础上最大化自身效用的方法,二是若市场均按此方法进行投资决策而对整个资本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前一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优化的问题,后一个问题则表明该理论属规范分析范畴。
现资组合理论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狭义的现资组合理论是指20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最先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它研究的是投资者应该选择哪些种类的资产作为自己的投资对象,以及对各种资产的投资数量应该占投资总额的多大比重,使得投资者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上获得最高的收益,或在一定的收益水平上,所承担的风险最小。各种风险水平下收益最大的组合则称为有效组合,所有有效组合的集合就是组合的有效边界。因此,资产选择的关键问题是投资者面对大量的投资对象,如何确立有效边界。
广义的现资组合理论是在狭义的投资组合的基础上,再包括一些与狭义的资产组合理论密切相关的理论。其中即包括马柯维茨有效组合理论的各种替代模型,也包括资本市场理论。资本市场理论则包括了资本资产价格理论和证券市场有效理论。资本资产的价格理论主要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套利定价理论(APT)。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理论有着密切联系,可以看作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CAPM研究如果每个投资者都按照马柯维茨模型持有有效的证券组合,则在市场处于均衡的情况下,一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与该证券风险之间的关系,即通过一个风险溢价来确定风险的价格。由于人们在检验CAPM时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甚至断言CAPM是一个根本无法检验的理论,于是就出现了该模型的替论――APT。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中的核心问题风险和收益间的理论关系建立在两个经济理论之上: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或者说是建立在广义的现资组合理论之上。资产组合理论要解决的是如何选择使预期收益最大化的资产组合,同时又使单个证券的风险保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资本市场理论要解决的则是投资者的决策会对证券价格产生何种影响。具体而言,如果投资者已经按资产组合理论构建了证券组合,资本市场理论将说明证券的收益和风险之间应该存在什么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现资组合理论也是沿着从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理论(1952)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64),再到套利定价理论(1976),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是这一发展的奠基石,下文将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进行简略综述。
二、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简述
马柯维茨最早同时采用资产的期望收益率和以方差代表的风险来研究资产的选择和组合问题。其方法可归结为求如下的二次规划问题:
与其它经济模型一样,该模型建立在一系列假定之上,这些假定主要有:(1)证券市场是完全有效的;(2)证券投资者都是理性的;(3)证券的收益率为随机变量,其性质由均值和方差来描述;(4)证券的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5)每种资产可以无限划分;(6)无税收及交易成本等。
马柯维茨资产组合模型以方差作为风险度量的方法。方差具有良好的数学特性,在用方差度量金融和资产组合的总风险时,组合的方差可以分解为组合中单个资产收益的方差和各个资产收益之间的协方差,这是马柯维茨资产组合模型在技术上可行的基础。但当资产数目很多,n较大时,模型的计算十分困难,不仅需要计算n个方差和n(n+1)/2个协方差,而且当σij计算完后,还要解决由方差矩阵产生的二次规划问题。此外,该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设基础之上的,这些假设与现实相差很大。因此,国内外学者就如何快速求解马柯维茨模型的有效边界和放松假定条件作了大量的工作。
三、国内对投资组合理论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的兴起是在1990年马柯维茨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黄小原和田澎是国内较早见到对投资组合决策进行研究的学者。[2]熊和平则对马柯维茨投资组合协方差矩阵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证明了协方差矩阵正定的充分条件,指出,当协方差矩阵非正定时,要么存在套利机会,要么存在有效子集(即有多余的证券存在)。[3]郑锦亚和迟国泰引入差异系数σ/μ的概念,通过增强经典的马柯维茨均值――方差模型的边界条件,利用Lagrange参数法,得到基于差异系数极小化下的投资组合决策方法。[4]陈收等人则考虑了融资因素对组合投资优化的影响及有效边界移动的情况。[5]为解决经典的投资组合理论计算量大的困难,国内外学者把智能优化方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引入投资决策问题。
马柯维茨关于证券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的假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众多质疑或批评,如法玛等人对美国证券市场投资收益率分布状况的研究基本否定了投资收益的正态分布假设,股市收益率的实际分布呈“尖顶胖尾”状,而且实证分析表明实际分布是通不过正态性检验的。陈启欢[9]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分布进行了检验,认为收益率不符合正态分布,而大体上符合自由度5~9的t分布。此外,风险的方差度量对正离差和负离差的平等处理有违投资者对风险的真实心理感受。因此,除了用方差度量风险外,人们开始逐渐引入半方差方法,绝对离差方法,VaR方法等等。[6]吴世龙和陈斌比较了采用马氏M-V模型,[7]哈洛的均值-半方差(M-S)模型和VaR模型进行投资组合分析时的特点,发现,VaR模型的组合效率最高,其有效边界位于最左上边,其次为哈洛的半方差模型,马柯维茨模型则最次;当收益率满足正态分布时,马柯维茨模型可视作哈洛模型和VaR模型的一个特例。需要指出的是,半方差方法,绝对离差方法,VaR方法等不能像方差那样给出最优组合的解析表达式,模型求解的难度更大。
针对股票交易存在最小单位的限制,交易中交易费用的发生等情况,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研究。王春峰等引入非凹非凸的典型交易成本函数形式,计算了投资组合模型。[8]此外,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是一个静态模型,考查的证券数目为常数且仅考虑单期的投资组合问题。而实际上,投资者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对证券的数目进行调整,往往也不仅只考虑一个投资期间,而是多个投资阶段。对投资组合理论的研究也向动态、多阶段决策发展。候为波和徐成贤给出了证券品种、数量增加或减少情形下有效边界的漂移方向及漂移距离公式。[9]刘海龙和樊治平应用随机最优控制的方法研究了证券买卖数量和时机选择的动态问题。[10]李楚霖和杨明[11]研究了多期投资组合有效边界的性质,认为多期投资组合前沿具有如下性质:单期最小方差集合中的有效点仍为多期前沿上的权衡点;单期最小方差集合中的某些无效点在持有资产n期时也成为n期前沿上的权衡点。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尤其是国内学者所进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综述。事实上,现资组合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所论及仅是冰山一角。罗洪浪和王浣尘考察了近十年来有关现资组合理论的新进展,将之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引入流动性的投资组合理论;基于VaR的投资组合理论;行为投资组合理论和基于非效用的投资组合理论。[12]在现资组合理论的应用上,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评价自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国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也渐渐始为国内学者关注。此外,也应该注意到,已有学者将现资组合理论应用于保险定价及保险精算领域。
参考文献:
[1] 张一驰.译者导言.选自:“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M].哈里.马克威茨著,刘军霞,张一驰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 黄小原,田澎.证券组合管理问题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2,1(1):24-30.
[3] 熊和平.投资组合协方差矩阵的性质与最优组合的选择[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2):12-14
[4] 郑锦亚,迟国泰.基于差异系数的最优投资组合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1,9(1):1-5.
[5] 陈收,邓小铁,汪寿阳等.资本结构变化对组合投资有效边界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2001,9(1):6-11.
[6] 徐绪松,陈彦斌.绝对离差证券组合投资模型及其模拟退火算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2,5(3):79-85.
[7] 吴世龙,陈斌.风险度量方法与金融资产配置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9):30-38.
[8] 王春峰,杨建林,赵欣.具有典型交易成本的投资组合管理模型及其求解[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2(10):134-138.
[9] 候为波,徐成贤.证券组合M-V有效边缘动态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00,15(1):26-31.
[10] 刘海龙,樊治平. 带有风险规避的证券投资最优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2):44-47.
资本市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范文5
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创新能力、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的运行。为了加强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目前,国家采取了宽松的财政政策,放宽中小企业的信用条件,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但是仅仅通过向银行贷款,不仅难以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会大大增加银行的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民间出现大量的投融资公司。由于向这种公司融资,不仅手续简单,而且还不需要什么担保,在民间发展相当迅速。但由于国家并未对民间投融资公司的贷款利率进行规范,因此,向这种公司贷款的利率相当高。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通过对私募基金的投资模式进行分析,认为私募基金对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可以考虑私募股权基金。
二、私募基金的概述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也被称为私募股权投资或产业投资基金,是指通过私募形式,获得较大规模投资基金,形成基金资产,交由基金托管人和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管理人以‘专家理财’方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投资者按照其出资份额分享投资收益,承担投资风险,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从投资阶段上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涵盖了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所有阶段的权益投资,包括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各个阶段。狭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指对己经形成规模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投资。”本文所说的私募股权投资指的是广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概念。私募基金的基金依据所投资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风险投资基金的基金(Venture FOF)、收购基金的基金(Buyout FOF)以及二级投资基金的基金(Secondary FOF)。 将75%以上资金投资到风险投资基金的称为风险投资基金的基金;将75%以上资金投资到收购基金的称为收购基金的基金;主要专注于在二级投资市场寻找机会,购买其他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LP)转让的私募基金权益的称为二级投资基金的基金。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私募基金主要是指风险投资基金。
私募于上世纪40年代最早出现在美国,而我国的私募基金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产生较晚。2006年12月30日,国内首支以人民币募集的私募股权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渤海产业基金成立标志着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正式启动,标志着私募股权基金从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开始向其他类型私募股权基金扩展,标志着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进入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目前我国私募基金已帮助了多家中小企业成功上市,相信随着私募基金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利用私募基金求得更多更大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选择私募股权融资的SWOT分析
(一)中小企业选择私募股权融资的优势分析(strength)
1.投资期限较长,能有效减少企业财务危机
私募基金的投资期限一般在3-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与向银行贷款或民间的投融资公司贷款相比,投资期限较长。特别是民间贷款,贷款期限一般为几天、一周、一个月、或几个月,期限非常短,只能暂时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而不能真正的从长远角度帮助企业。如果企业获得私募基金投资,企业可以放心地把筹集到的资金花在具有一定盈利能力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中如研发项目,而且财务风险较低,从而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2.不影响企业的控制权
私募基金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控制权而是为了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而投资回报的实现,只有在资金安全退出企业时才能实现,因此,私募基金关注的是资金如何退出企业。在私募基金退出企业后,企业的控制权依然不变。因此,中小企业家不用担心控制权丧失的问题。
3.私募资金实力较强,能有效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2010年全年披露PE投资案例375起,投资总额约为1300亿元,由于私募基金本身投资针对性较强加上雄厚的资金实力,一旦哪个项目成为私募基金的投资对象,私募基金会尽可能满足该项目的投资需求,使项目得以顺利开展下去。因此,一方面,中小企业中的一些投资回报较高,资金需求较大的项目,可以适当吸引私募基金的进入。另一方面,一些规模较大、财务状况、信用状况都比较良好的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私募基金中的风险投资基金进行上市,上市后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二)中小企业选择私募股权融资的劣势分析(weakness)
1.私募基金对投资对象要求较高
私募基金追求高额的投资回报率。占中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资金短缺的现实,利用私募等投资机构的资金是中小企业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私募基金对于其拟投资的企业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是说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得到私募基金的青睐。管理水平、财务状况、发展目标等是私募基金非常看重的投资标准,这些标准是靠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来保障的,也就是说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好坏是企业能否获得私募基金支持的关键。因此,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以及内部管理层次,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我国私募基金与国外相比资金来源有限
目前我国私募基金投资的客户群包括企业、个人和上市公司,范围较小。参与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更是少之又少,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造成了限制。与国外的私募基金相比资金来源较少,而国外私募基金在境内投资又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私募基金可能难以瞒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我国私募基金监管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目前我国私募基金监管体系不全,监管理念不过明确,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更购地涌向了大额并购和企业上市前投资等高利润的领域中,虽然其在一定层度上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真正从事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却比较少。对于规模较小,或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来说,难以获得私募基金融资。
(三)中小企业选择私募股权融资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有利于企业产业升级
中小企业一般为市场提供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或服务,由于其产品或服务的可替代性,这种企业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如果这些企业获得足够的资金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那么他们就可能会摆脱被淘汰的厄运。由于银行贷款融资,程序复杂,贷款用途和金额都有严格的限制,仅仅通过银行贷款难以满足这些企业发展的需要。私募基金的出现扩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有利于满足中小个性化的资金需求,有助于中小企业产业升级。
2.私募基金投资范围将逐渐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制的逐渐完善,私募基金的规模也会逐渐壮大。私募基金发展壮大后,其承受风险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其投资的范围会逐渐的扩大,到时私募基金有实力满足更多企业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私募股权融资的威胁分析(threats)
1.法律制度威胁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政府立法大大落后于中国私募股权资本迅速发展和扩张的实践。尽管资本市场孕育着对私募股权基金这种金融工具的巨大需求,但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一种连接资本市场和投资市场的规则化平台,至今仍未建立系列化的法律法规。缺乏完善的创业投资法律架构,尚无系统的创业投资法规,毋庸置疑,这必然会延缓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影响私募股权资本的系统化及发展规模,从而制约私募基金对中小企业的投资。
2.退出机制威胁
退出机制对私募基金来说是一个关键环节,只有资金顺利退出企业,其投资收益才能得以实现。资本市场的发达是私募股权资本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使私募股权资本缺乏资本的退出途径,成为制约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制度性因素。私募基金的发展受到限制,那么中小企业的融资也会受到一定的威胁。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劣势和威胁。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发挥私募基金的优势,抑制其劣势,为其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提供有力的条件。
(一)完善我国私募基金投资的监管体系
明确监管理念,鼓励私募基金投资于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项目中,而不是一味投资于高投资回报率的企业合并或IPO项目中。通过政策导向以及配套的监管体制使得私募基金投资于最需要,并且效率最高的地方,即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
(二)为私募基金建立一个良好健全的退出机制
资本市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范文6
资本市场既是一个有形的资本融通平台,又是一个无形的资源配置系统,更是一种组织的、社会的资本交易关系。目前,中国学界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多集中在狭义资本市场概念层面,即指包括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等在内的证券市场,这一方面突显出中国“大资本市场”客观上尚不成熟,存在结构上的不健全,另一方也体现了证券市场在广义资本市场中的绝对影响性,本文讨论的资本市场的范畴沿袭狭义资本市场概念,并将对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进行集中的考察,但其中的债券市场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讨论范畴。
关于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界定,传统经典理论是围绕着信息效率展开的(哈瑞·罗伯茨,1967;尤格尼·法玛,1970)。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倾向于配置效率角度,如山东大学徐涛博士的专著《中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一个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就专门研究了资本市场配置效率问题,凡此种种,在此不多赘述。基于以上考量,本文论述的资本市场有效性包括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与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两个层面,前者指市场本身的运作效率,包含了证券市场中股票交易的畅通程度及信息的完整性,股价能否反映股票存在的价值;后者指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资源重新优化组合的能力及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能力的大小[1]。
二、中国资本市场总体特征及其效率分析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但部分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的问题仍制约着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从整体角度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仍尚待完善,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功能并未发挥应有的效用,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1.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开始形成并逐渐发挥效用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纵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目前资本市场的四级结构:(1)主板市场,即设立于1990年的深圳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得主板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上市公司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境外上市的优质大型企业开始加快A股上市的步伐,截至2009年6月8日,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合计1603家,上市证券2260只,总市值高达187707.7亿元。(2)中小企业板市场于200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现已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6月8日,中小企业板有273家,总市值达到9790.88亿元,而在2008年年初这一数据几近11560亿元。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一市场的功能将愈加明显。(3)为非上市股份公司和退市公司服务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即我们所谓的三板市场。为妥善解决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流通股的转让问题,2001年6月12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代办股份转让工作正式启动,7月16日第一家股份转让公司挂牌。为解决退市公司股份转让问题,2002年8月29日起退市公司纳入代办股份转让试点范围。截至2009年5月底,在该系统挂牌的企业共计55家。与此同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范围正在酝酿进一步扩大。(4)正在积极筹备,逐步启动的创业板市场,旨在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这一市场的创建将大大推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相对于主板市场,创业板是一个前瞻性市场,注重于公司的发展前景与增长潜力。
2.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的整体性特征
有效运行的资本市场中交易进行的畅通程度高,市场信息相对完整,市场价格能够有效、完全、准确地反映市场信息以及交易标的内在价值;市场竞争水平高,约束机制强;市场运行有序性好,运行机制灵活度高,可控程度强。但从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运行特点来看,在诸多方面与有效运行的资本市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弱有效性。首先是市场运行信息质量差,与资本市场运行相关的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决策信息常常处于不透明、缺乏连续性的状态,市场参与者难以以此作为“预期函数”的因子进行理性预期。其次,资本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和接受控制信号的反映灵敏度共同反映市场运行的可控程度,然而中国资本市场接受外部信息的灵敏度不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动所引起的证券市场货币供求关系变化的反应时滞相对较大,反应能力有所欠缺。由于缺乏良性发展应有的自身调节与平抑价格波动的能力,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可控程度不高,价格波动剧烈。再次,目前中国证券市场运行机制上存在着许多缺陷,市场环境缺乏必需的规范化、条理化、完善化,市场主体对宏观调控和市场准则的接受程度和反映程度欠缺,运行秩序缺乏有序性。最后,资本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以企业的经营成果和成长性为依据的,但中国证券市场上,证券价格的变动往往与公司经营业绩、管理水平、信誉等指标相背离。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演变成了“非效率操纵”可以炒作的信息在定价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投资人因此只关注企业消息面的变化,而忽视了企业本身的发展,放弃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利,造成资本市场约束机制薄弱。
3.中国股票市场的高风险性
证券市场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情况,能够基本说明该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直接反映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风险与收益间关系不显著,市场呈现高风险性,有效性不强。如李道叶(2007)采用异方差模型对我国9只较早上市的股票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股市“风险波动的特征既有明显的时变性、簇集性及共动性”[2],这意味着,股票市场风险与收益间关系不显著。而徐少华、郑建红(2003)采用中国股市更早期间的数据(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进行风险收益相关度研究也得出结果:“从历史看整个市场,风险与收益不相匹配,当投资者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时,并不意味着可能获得较大的收益。”[3]这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在长期上呈低效性。
从中美股票市场风险比较角度来看。股票市场风险水平经常用收益方差б和风险收益率来反映。在1991—1999年评估期内,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即收益率方差高达69.28%,而美国股票市场收益率方差只有12.21%。收益率方差比较结果说明中国股票市场风险水平远高于美国。为了得出收益与风险的关系,计算得出中美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与风险的比值,即风险收益率,结果是:中国为0.55%,美国为1.77%,美国风险收益率远大于中国,这也说明中国股票市场风险非常高[4]。
就中国新发股票市场初始收益率(IR)而言,我国一直存在着高初始回收益现象。刘中学、林福永(2005)以1993年至2003年上市的交易资料完整的1133只新股为研究对象,得出统计数据显示,“A股市场新股IR平均高达257.88%,约为美、英、日、德、香港等发达股市的5—10倍”。[5]而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珺通过对2006年6月到2007年12月在沪深两市发行的177只新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也得出实证结果显示,上海市场初始回报率均值是76.9%,标准方差0.525;深圳市场初始回报率均值是1.672,标准方差1.205。两个研究结果表明,高收益率是中国股票市场的长期现象。从评估期内年度收益率数据变化看,虽然中国股票市场平均年度收益率非常高,但离差大。这说明中国股市年收益率不稳定,股市波动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股票市场的短期风险较大。
4.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的内在缺陷和结构的不合理性从根本上制约资本市场配置效率
第一,中国现行的证券发行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尽责审查基础上的核准制,尽管具体方式与原来的审批制有所不同,但股票发行中仍带有较强的计划管理色彩,证券法仍然保留了公司债券发行审批制,形成了核准制与审批制并存的制度结构。事实上确立了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二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陈甦研究员认为,这种二元结构严重的影响了证券市场的运行与发展,最终反映在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二元结构加大了证券市场运行成本上[6]。而由于证券市场引进竞争和风险机制的力度不强,新股定价不能反映市场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定价的准确程度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二,信息披露程度不高。信息披露通过影响股票交易价格的形成而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信息披露的完全性是资本市场运行有效的重要条件。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内容不完全、真实程度不强,甚至出现虚假信息等等,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小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的利益难以保障,并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市场的有效运行。
第三,市场退出机制缺乏规范性。实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是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稳妥、健康、高效运行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作为市场自然的新陈代谢,让劣质公司从市场退出,优质公司进入不仅减轻公司压力,而且有助于保证上市公司质量和维护有资者利益。中国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的出台严重滞后于资本市场的发展,2001年才实施的退出机制对上市公司又宽容有余。这样,退出机制缺乏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成为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制约。
第四,资本市场监管机制存在缺陷。资本市场监管机制是维护资本市场正常、高效、有序运行的有效手段,但中国资本市场在监管机制上存在诸多不足,如监管部门在资本市场政策取向和落脚点的大幅度转变经常打乱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基层部门无所适从;监管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规范市场的法律、法规制定工作严重滞后;监管的手段和技术有待提高和完善,监管的主体过于集中,自律组织作用较小,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自律意识等,这都不利于维护市场的平衡运行。
第五,股票分散性与股票流通性不强。与发达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相比,中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使上市公司的行为表现为大股东的行为,易导致大股东控制公司的现象。而由于大股东国有股产权不清晰,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企业为了自身稳健、长远发展,宁愿到境外上市。此外,以美国为例,美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只有普通股和优先股之分,即美国上市公司股票是全流通的,这给其股票流动创造了环境,所以二级市场随之发展迅速。在股份制改革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有法人股、国有股、外资股、公众流通股之分,而能流通的只有1/3的股份,因此,造成了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现象,即使改革后也未能使所有的股份都运转起来。这种股权分散格局几乎成为中国股票市场一切制度性缺陷的根源,制约着中国股市规范化和市场化进程。
而就我国债券市场而言,市场交易主体相对单一,银行间债券和交易所两个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债券品种结构极不合理,企业直接融资市场极不平衡;市场交易工具单一,基本上是国债和金融债,企业债、可转债数量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在债券的期限上也比较单一,我国的国债和金融债主要是长期债,少有短期债;债券市场流动性差,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等特点使得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对企业融资作用非常有限。
三、对中国资本市场低效性深层次原因分析
从制度发展与变迁角度来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带有强制性过浓的色彩,在资本市场形成、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掺入了大量的政府意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这造成了看似制度供给过剩,实则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从产权制度角度讲,一方面,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宪法赋予各类型的产权以平等的地位,使其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竞争。而中国不同类型的产权的根本地位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再加上产权界定不清,使得私有产权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使中小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产权的缺失成为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深层障碍。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特点表现为高度分散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我国企业产权结构则与之相反,这种不合理的产权结构体现了产权缺失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中国非市场选择的产权制度安排,可以说是中国资本市场自身完善的根源,政府对产权的盲目干预降低了资本市场产权融通的效率,同时,社会产权分布牢牢掌控在政府手中,致使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根本不能有效发挥。
四、几点建议
不难看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种种缺陷根源自于其制度的缺失。整个股票市场系统因此而非体系化,无法正常发挥其多样性的功能与资源配置作用,所以效率低,不稳定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