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创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文创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文创设计

数字文创设计范文1

【关键词】南京昆曲;数字产品;APP设计;昆曲主题游戏

作为号称九朝古都的南京,延续600年明文化的发祥地,昆曲是明文化最高艺术结晶之一,在南京已有600年历史了。《板桥杂记》一书中,就有关于秦淮河旁演奏昆曲的记录,南京就如唱昆曲的“仙都”“乐国”,让人心魂摇曳,成为全民迷恋的一种最高艺术表现形式。然而,繁华时代下演绎几千年沧桑浩荡的戏台却已显得苍白老旧,昆曲200多年前的盛世景象已不复存在,昆曲文化传播途径较为局限,绝大多数都市人对昆曲还是抱有些许成见。这源于我们对昆曲的印象往往只停留在专业表演者本身、戏曲舞台的搭建抑或是戏曲道具的展示,能够真正亲自踏入戏曲领域体会艺术本身的途径却很少,这使当前环境下的群众和昆曲文化艺术逐渐疏远。昆曲文化保护需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将昆曲艺术融入新媒体语境中,通过南京昆曲数字文创产品设计为昆曲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传播途径,这对未来昆曲文化的活态化传承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一、南京昆曲数字化传播路径

(一)构建南京昆曲文化数据平台

昆曲表演中传统程式化的语言动作表达故事内容,渲染舞台氛围的展演形式,带给接触昆曲不多的群体更多的是距离感和时代的隔阂。构建南京昆曲文化数据平台,是将昆曲文化中的图形图案、人物角色、经典曲目、故事情节等艺术元素进行数字化整合与创作,通过新媒体背景下数字文创产品移动APP设计,主题游戏开发,通过线上展售、在线学习、创意视频等方式达到文化趣味性的传播。构建数据平台对昆曲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非遗类数字产品软件的应用

随着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迭代,移动媒体数字化技术对保存发展昆曲文化艺术、学习昆曲乐理知识、培养昆曲学习兴趣、挖掘昆曲艺术人才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平台和媒介。数字产品的功能性寓于用户的体验中,数字产品下第三方应用程序具有多样功能性,第一是体验性,移动设备的触摸屏提供了较好的操作体验,互动体验性带给受众更优质的知识学习情境;第二是识别性,应用程序APP可以通过收集系统的各类信息和识别用户的兴趣习惯,精准推送用户感兴趣的昆曲文化知识和相关视频节目;第三是共享性,网络视频课程的开发有效地扩大了知识的共享性,推动了共享知识共享学习的发展。张婷、彭丽指出,APP在非遗文化记录、展示和传播中有着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①张飞越、靳璨以扬州APP界面设计方案为目的提出了非遗类APP的设计结构和理念。②在游戏设计方面,杨媛媛、季铁、张朵朵指出,游戏作为一种复合、互动式的艺术形式,结合了新技术、交互媒体和情感叙事的潜力,可以激发年轻的“数字原住民”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③可以看出,数字文创产品的设计对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三)南京昆曲数字文创产品设计层面

南京昆曲数字文创产品中APP与游戏的设计从五个用户体验要素层面进行研究,分别是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战略层包括了产品设计者和用户的需求层面,范围层是指向产品的功能层面,结构层是指向操作使用流程层面,框架层用于优化设计布局提高使用效率,表现层体现了产品的设计审美层面。应用设计项目“昆趣”APP和“南京昆曲主题游戏”即是从数字产品设计的这五个层面展开设计构思的。

二、南京昆曲数字文创产品设计要素分析

(一)体验要素

系统化、人性化的界面设计可以给用户带来优质的互动感,应用界面设计需要具有良好的操作体验和舒适的视觉体验。昆曲文化类应用界面具有清晰的板块化设计,用户界面中菜单、对话框、窗口和其他控件的风格设计完整统一,用户从选择功能到查找内容等都具有良好的体验感。

(二)功能要素

数字产品的设计需要确定其功能目标,南京昆曲数字文创产品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第一,移动应用的设计中以了解昆曲文化,学习昆曲艺术知识为导向,主要为了提供良好的文化教育学习功能;第二,主题背景界面和图标按钮的风格,色彩和图形的设计体现了功能界面的审美价值;第三,与昆曲动画人物的互动,了解游戏中的昆曲故事情节,体现了功能界面的娱乐性。

(三)视觉要素

优化APP和游戏的界面设计,能提高用户的操作兴趣。具有美观性的界面设计能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昆曲数字文创产品下APP和主题游戏设计富有深刻的艺术文化内涵,其界面设计内容通过隐喻性、象征性、故事性等手法将昆曲文化元素提取并展现出来,界面色彩风格和空间布局也传达其独有的内涵。

三、南京昆曲数字文创产品设计方法

(一)增强沉浸式体验功能——从“战略层”到“范围层”

沉浸式体验功能设计是为了引导用户自主的探索产品内容,鼓励用户参与到数字产品的体验和互动功能中。增强沉浸式体验功能,不断引导用户深入学习昆曲艺术文化知识。原创应用设计项目“南京昆曲主题游戏”是以当下较为流行的沉浸式体验游戏为创意点设计思考的。以昆曲戏目经典桥段所衍生的剧本进行设计再创作,通过沉浸体验式游戏所呈现,旨在将昆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故事人物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再通过数字产品设计制作成沉浸式体验游戏,让用户置身其中仿若身临其境,其目的是体验游戏的同时也学习了昆曲文化知识。沉浸式游戏是数字文创产品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文字沉浸类游戏软件“橙光阅读器”,它具备了娱乐性、审美性、体验性、互动性等特点,且具有较为广泛的受众市场。如南京昆曲主题游戏下“檀郎谢女互动游戏”,檀郎谢女一词出自唐代李贺的《牡丹种曲》,后昆曲戏目中也出现此词,用来形容才貌双全的夫妇或情侣,昆曲的折子戏作品中《牡丹亭》《桃花扇》《西厢记》等经典曲目也多以对男女美好爱情的向往为主。如图2,“檀郎谢女”情景体验式游戏是以昆曲人物中小生和小旦人物形象为基础展开联想设计的。此板块情景体验的功能提供了用户不同的昆曲作品故事并匹配相应的人物角色、故事流线、游戏道具,玩家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男性或女性角色和不同的故事剧情走向,不同的剧情走向会有不同的故事结局。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计互动功能,使得昆曲的经典桥段故事通过游戏能够生动再现,引导用户通过阅读文字,欣赏画面的方式参与到游戏的互动沉浸体验中,进而不断了解昆曲艺术文化。

(二)构建用户需求模型板块——从“结构层”到“框架层”

板块的区分将信息进行了有效的规整,模型板块的构建有利于用户清晰认知界面的不同功能导向。设计项目“昆趣”APP体现了数字产品的结构板块化设计。“昆趣”APP设计旨在将南京昆曲以线上推广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并体验昆曲艺术的风致雅韵,且“昆趣”取自昆曲谐音,寓意是体会昆曲文化艺术中独特的趣味。“昆趣”APP的开发设计是以多板块发散型功能为出发点,如图3效果图,分为“衍生文创线上展售”“曲目配音录制”“曲艺美妆视频教学”三个结构板块。首先是“衍生文创线上展售”板块设计。该板块的功能是提供多种多样的昆曲艺术衍生文创产品展示和售卖,文创产品以购买者年龄阶段和产品种类为区分,如儿童文具专区、昆曲玩偶摆件专区、纪念版手账专区等等,展售的产品配有三维动态短视频宣传和精美效果图,且部分产品还可依据不同产品材质类型和昆曲元素图案进行自由DIY组合搭配,划分专区可以有效地让用户区分并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有层次性地进行昆曲文化产品价值输出,使受众能充分感受到昆曲艺术元素的多元化和趣味性。衍生品的设计使得昆曲文化得以延伸,昆曲文化的传播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一点,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带动了南京周边文化创意行业的发展。文创衍生板块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媒介的转化,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既然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是我们的部分机能向各种物质材料的转换,所以对任何一种媒介的研究都有助于对所有其他媒介的研究。④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传达是基于数字化技术实现的,而数字化技术产品往往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所产生的。用户从选择产品类别,观赏产品宣传视频,自由组合产品样式都有具体易操作的交互界面,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转化使受众的选择和体验过程更加自由自主多样。其次是“曲目配音录制”板块设计。昆曲音律婉转缠绵,结合了诗歌语言的优雅和音乐的韵律感,是陶冶人情操的高雅艺术。杨荫浏老先生曾指出,会唱90套昆曲,可以明白音乐史上的很多问题。⑤曲目配音板块则为想要学习昆曲演唱和了解戏曲配乐乐器使用技巧的用户设置,此板块收录了昆曲历史经典曲目和一些昆曲大家的作品,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想配音的昆曲作品,进入配音录制并演唱合成。用户吟唱词曲,也可自由选择曲笛、三弦伴奏乐器和控制节奏的鼓、板音效按键,配音过程中系统会根据你的发声旋律和音调高低为你进行打分并给你相应的奖励积分和学习指导建议。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选择线上跟学指导服务。线上跟学是提供昆曲学唱和乐器学习的课程,线上互动课程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只有进入行业领域才能学习的限制。曲目配音录制能引导受众熟知昆曲的乐曲旋律并乐于体验,从而帮助有从事昆曲表演潜质的学生进入行业领域工作,不断传承发展创新优秀的昆曲文化艺术。“曲目配音录制”板块设计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下主体的迁移,艺术的主体性表现在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主体的自为存在。戏曲表演者作为艺术主体的表达者与普通观众在剧场的环境中具有相对的对立面,而昆曲数字文创产品设计更加注重受众自身对昆曲艺术的感知与创造,尽可能地挖掘受众主体的能动学习能力。再次是“曲艺妆容视频教学”板块设计。美妆视频作为短视频发展的强势力量,美妆视频随着新媒体平台的推广逐渐成为大众获取美妆资讯和学习美妆教学的主要途径。受众中尤其是女性更加青睐于通过美妆视频提升自己的气质,选择更多独特的时尚搭配风格,而古典国风妆容便是时下较为流行的潮流风格之一。昆曲艺术元素丰富多样,也可融入古典国风妆容的造型设计中,提取昆曲艺术元素,例如昆曲元素中纹样精美色彩艳丽的点翠,其形状有似牡丹花、或是荷花等花型,也有鸟类和昆虫类等图形,元素纷繁多样。“曲艺妆容视频教学”板块则提供了丰富的昆曲艺术元素图案,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图案进行自由设计,并录制妆容教学视频。昆曲国风元素美妆旨在通过广大自媒体的创意创新思维撞击出多彩的艺术火花,带来具有美感韵味的创意昆曲妆容教学视频内容。

(三)呈现界面视觉风格——设计“表现层”

界面视觉风格的呈现是数字产品整体画面表现十分重要的一点,色彩搭配和图形设计是体现数字产品整体色调和风格的标志。“昆趣”APP在风格基调上,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进行了融合,并设计了具有昆曲特色风格的图形,从而体现在初始加载界面和符号图标设计中,加载界面的标志是简约的特殊图形处理过的线形标志,图案淡雅简约且融合。其中,界面主题背景图便是采取了偏角山水的构图方法,这种描绘局部画面的手法给予了无尽的想象留白。另外,数字产品的人物立绘形象设计也能衬托出界面画面的视觉风格。例如,南京昆曲主题游戏中立绘人物形象就具有其独特的视觉风格特点。昆曲本身是具有浓厚中国古风韵味风格的,可以利用提取的古风元素也十分丰富,故立绘人物以薄涂偏厚的偏水彩风格呈现,颜色汲取了昆曲多彩的戏服和妆容来勾勒设色,混合了水彩元素的中国风与现代风格进行交融碰撞,从而产生耳目一新的视觉风格。

四、结语

数字文创设计范文2

关键词:教材;情景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2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表达)、过程与方法(语用与语感)、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与文化)三个维度,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依存。2013版Go for it 教材注重“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思想,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通过创设语境,设计贴近时展,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基于此指导思想,借助一节公开课案例阐述如何依托文本教材,创设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立足教材,穿针引线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手段。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的语言材料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创设真实的语境。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实际,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设计生动活泼、互动性较强、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为创造高效课堂奠定扎实基础。

1. 研

Go for it教材中每个单元内容的设计采用分层结构和循环递进的方式,Section A部分侧重于基本教学内容,包括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功能等内容,主要以听力输入和口语输出为教学形式,以体验和感知语言为学习目标。八年级下Unit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单元主要以地理知识为话题,谈论自然与地理,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了解我国和世界的有关“自然地理之最”的知识,认读和表达表示度量结构的较大数字,进一步拓展运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用法。

2. 导

为了扫除Section A 1a数字朗读障碍,笔者在设计本节课时以曾经创造过许多世界之最的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为导入点,以相关的电影背景为依托。学生通过观看最新3D版泰坦尼克号宣传片,激发学习的热情,唤起原有旧知――形容词最高级的用法。以It’s one of the most film.半开放式句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形容词谈论对电影的总体看法,最后教师呈现It’s one of the most amazing film.引入新单词amazing的教学。通过提问How wide /long is the ship?并配以图文形式呈现28 meters wide,260 meters long.学生能直接朗读出这些数字和度量单位,从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现可见学生对简单两位数和三位数的数字认读较熟悉。

(1)How many people were dead on the ship?

A. 2,300 B. 1,500 C. 1,850

(2)How much did it cost to make the film?($)

考虑到语言学习的持续性和渐进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入大数字的认读。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中等以下学生对这些大数字的认读有一定难度,笔者设计以选择题形式的两个问题供学生作答,降低学习的难度。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景

在学习金字塔理论中,学生通过体验性学习的成效远高于被动型学习。因此,体验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重视感性因素。本单元以欣赏自然风光为话题,因此笔者创设以旅游为主的情境教学。

1. 佳影最院――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学生讨论选择Which is the best cinema in the city?并解释自己选择的理由,学生从tickets, films, seats等方面进行论述:It has the tickets/films/seats.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再次复习使用了形容词最高级的用法。

数字文创设计范文3

关键词: 新课改 数字化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 学习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数字化为人们构筑了全新的生存、工作和学习环境,教育也面临数字化环境的改革。多年来,信息技术已在各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不仅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辅助教学,而且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的数字化优势,强化信息技术与的课程整合。

越来越多的高中实现了“校校通”,多媒体网络已遍布课堂、图书馆、阅览室、家庭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站等数字化课程资源和全球共享的数字化学习素材随手可得,信息检索、提取、组合工具及学习平台多种多样,这些为我们进行数字化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数字化环境,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形成了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上因素的迅猛发展使得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

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浪潮推动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脚步,已经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搞好中学语文教学就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建立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新理念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数年,教师也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语文课堂,课堂上太多的分析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一个又一个琐碎的质疑、讨论、习题填空把优美的文章变成了毫无生气的词语拼盘,虽然应试教育的方法和模式都不适应新课改要求,但在高考的推动下,应试教育仍然是中学教学的主方向,适合新课改理念的数字化教学和学习往往被淡化。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彻底转变教学思想,学习新课改理论,并尽快应用于教学实际中。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和被灌输知识,而应当是信息的主动加工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且知识的建构应当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中。由于数字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于协作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够提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大量资源,因此,数字技术在教育上的普及和应用,为营造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新课改和数字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新课改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激发学习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要达到“三变”:由以教师为主变为以学生为主、由边教边学变为先学后教、由课后训练变为当堂训练。把教学的价值取向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分析所有学生在这一个阶段中的学习过程上,教师的教学艺术价值的重心,被置于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谋略艺术上,再也不是把教师的表演艺术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学生学习要实现“三改变”:改变学习的空间观念,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学习不再局限在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改变学习的时间观念,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不能获得够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要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改变学习方法,由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探索式学习转变。

学生要改变陈旧的学习观念,每个学生都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个体的终身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是“讲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学生的目的不是“学会”而是“会学”,学习水平不是看获得知识的数量而是看获得知识的能力。

二、开发具有中学语文教学特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开展新课改下的数字化学习,必须有充足的适应新课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目前,网络上与中学语文的教与学有关的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能贯彻新课改理念,适合中学生心理特征,突出中学语文教学特色的学习资源还不充足,也不系统,有待于增加和改进、整理。

首先应当形成系统的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教材能帮助教师和学生走出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促使学生逐步建立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数字化教材不应是印刷文本的翻版,应在保持印刷教材的逻辑性基础上,充分体现数字教材的超媒体性、交互性和智能性。数字教材可以将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提供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的学习材料,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这些学习材料不是学生学习的提纲,不是限定学生的视野,而只是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方便学生分解、组合、检索、提取与利用,方便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性地“读”教材。严格地说,数字化教材应当是数字化“学材”。

其次要广泛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和开发网络课程。把相关主题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网上进行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与学环境,也可以通过E-mail、BBS、聊天室、电子论坛、留言板、微博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作业,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多种交流途径,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要发挥语文教师和网络技术人员的团队优势,网站不应是知识资源的简单堆砌,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应与知识的自身结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层次密不可分。网络课程应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由于网络自主学习的特殊性,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意义建构的这一认知过程,一般不可能准确地限定在一节课内显现出它的阶段性效果,有必要打破一节课为单位的备课程式,因此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都应以主题或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思想性,语文教材一般都是典范的语言作品,其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地强调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味其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把握语言的深层内涵,因此在数字课程资源的设计中既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图文并茂,情、声、色、意俱在,创设各种意境,或提供所需情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迅速沉浸到作品的情意之中,又要防止将教师想象的结果直接展现给学生,剥夺学生想象的权利,更不能把界面色彩搞得五彩缤纷、声像泛滥,过分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数字化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培养教师和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和呈现交流的技能;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与理解能力,即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进行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能根据社会需求,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态度和能力,要求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精神,把信息的整合和创造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要掌握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包括: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的实践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检测工具。

四、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注重语文综合能力训练

语文学科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工具性,语文教育必须突出“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增强语文训练的应用性,做到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必须给予学生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以便他们模仿学习。数字化学习能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各种练习方式和机会,便于学生观察、理解、练习,提高语文训练的应用性、广泛性、即时性,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综合教学质量。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读、理解、识记、速度四个因素。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它包括领会字词的含义和感彩,领会文章的表现方法特点,领会文章的脉络思路,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义。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创设课文情境,再现写作背景,渲染氛围,帮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效率。也可以把文章中语言文字描述较为抽象的过程,或现实生活中一时难以见到的客观现象,运用数字化技术化古为今、化远为近、化慢为快、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化微观为宏观,再现这些事物或过程,帮助学生读懂词句,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写作能力包括观察力、表达力、思考力、想象力。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各类人物、各种材料直观生动地提供给学生练习,既能满足教师写作训练设计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这种氛围下练习写作,学生思维活跃、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运用数字技术把稍纵即逝的情景、受观察时间、地点条件限制的场景展现给学生,能提高观察效率,引导学生思维。

听说能力训练包括听的能力、听记能力、听说能力、说话能力的训练。运用数字技术模拟说话情境,为学生创设更加鲜活真实的说话情境,学生围绕某一话题,开展网络讨论,身临其境,有内容可感、有话可说,而且可以跨越空间限制,不同地区学生都能加入训练中来。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践。利用专用工具软件,辅助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方便教师聆听并指导学生练习,可以给学生提供发音、语速、声调、重音、停顿等方面的示范,学生也可以随意选取一段进行反复跟读,而且在同一时间内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不同的说话技能,而教师能够在不干扰其他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指导个别学生、提高训练效率。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五、探索适合中学语文教学的数字化学习模式

数字化学习已经逐渐普及,但学校教育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主要的中学教学组织形式,要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优势,就必须探索数字化学习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最佳模式。这种模式应该不是唯一的,适应不同的教育目的、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涉及不同的网络范围等都会有不同的模式。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教学中使用数字化教学技术教给学生知识,流畅、简练、准确、优美、幽默的语言,基本的手势、体态语言、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仍然是必需的。课堂教学要把数字化教学演示与传统的板书、朗读、表演等现场活动结合起来,不要认为把老师讲解变成计算机演示就是实现了数字化教学。理念不改变,只是用数字化技术教知识,课堂结构还是“满堂灌”,只是由“人灌”变为“机灌”,由“照本宣科”演变成“照屏宣科”,淡化了现场感的刺激效应,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新课程和数字化教学的更好实施有赖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改革,它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对教师的素质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挑战。教师不但应具有超前意识,而且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以及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创新。数字化教育环境正在促进教育的革命和学习的革命,中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完善的数字化环境中变革,数字化教学必将推进新课改的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2]吴伯凡.从“死书”到“活书”――超文本技术及其文化.微电脑世界,1998,4.

[3]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中国电化教育,1997,12.

[4]颜韵,邓杰.论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英语交际活动的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1,2.

[5]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数字文创设计范文4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尊重教材 把握教材 提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4-02

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然而,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差异,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地区。因此,如何合理地运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人结合日常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尊重教材,挖掘运用。

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体现所谓的“自主创新”,不理会原教材,盲目“创造性”使用教材。本人认为,教学不应该完全脱离教材,有教材而不用教材。教材是众多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善待教材,还教材一个应有的地位,走出“冷落教材”的误区,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

我曾有幸听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认识乘法》一课,徐斌老师充分利用了教材(苏教版)中的主题图(图1),依次提出4个问题:

1.图上有几种动物?

2.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3.一共有几只兔子,几只鸡?

4.你是怎么数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2+2=6,3+3+3+3=12)

5.这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仔细品位这个教学片段,不难发现徐斌老师充分地利用教材内容,通过简明扼要的问题,串联了这个情境图,一下子紧扣了教学目标,突出了乘法的含义,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位专家曾说过:“看看别人的课堂,想想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通过徐斌老师这节课,我深受启发。于是,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一课时,我深谙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充分地挖掘了教材中主题图(图2)的教育教学价值,巧妙和自然地将静态的图文信息活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我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同学们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分”)

2.分完东西后,桌上物品的排列有何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每份”“同样多”)

3.为什么要“同样多”?(生答:这样“公平”)

4.板书“平均分”,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借助教材的主题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这4个问题,步步为营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概念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把握教材,拓展激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

机械地处理教材,甚至照本宣科,使课堂显得呆板,缺乏生机活力。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除了忠实于教材之外,还应该对教材进行适当地补充拓展。

1.融入生活素材,激发学习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情境就是有效的桥梁,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情境对学习数学,理解、感悟数学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退位减》时,我设计了一个贴近生活的“话剧”情境。演员为教师和2位学生,道具是3袋“钱币”,每袋10元;2元“硬币”以及一些“商品”。生1负责卖东西,教师手握2元“硬币”,生2则拿着3袋“钱币”。

“话剧”流程:

①教师到生1处购买一个5元的物品。

②由于钱不够,学生们很自然地提议教师到生2处“借”(即“退位减”中的“退”)1袋钱,1袋钱即10元。

③生2至生1处购买一个10元的物品。

④回顾“购物”全程,教师列出竖式(图3),学生们尝试进行计算并说明计算过程。

通过这个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趣味性的情境表演,使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数学本质,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轻松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贴近儿童情趣,感受数学趣味。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指出:思维过程最初的时刻通常是问题情境。只有创设了思维之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数学之美。

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连加》时,我设计了一个《西游记》的故事情境:

话说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路途艰辛,歇息片刻。孙悟空化斋归来,弄了几块香喷喷的大馒头。唐僧开始给大伙儿分馒头吃。

①沙僧1块馒头,孙悟空2块馒头,他俩一共吃了几块馒头? (生列式计算:1+2=3)

②师傅吃4块馒头。猪八戒胃口又大又贪吃,沙僧、孙悟空、唐僧三人一共吃几块馒头,他也要吃几块。猪八戒到底想要吃几块馒头?(生列式计算:3+4=7)

③引导学生说出连加算式(1+2+4=7)并说明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通过创设童话情境,从学生喜爱的《西游记》入手,诱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自己熟悉、喜爱的情境,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知识,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设游戏情境,享受学习快乐。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要让儿童享受学习的快乐,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适应儿童的特点,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时,我设计了一个“抽数字,比大小”的游戏情境。

游戏前,先准备两个纸盒,一个纸盒里装有两张数学“1”卡片,另一个纸盒里装有 “2”和“3”数学卡片各一张。其中数字“3”卡片做有标记,以便教师直接抽取。

游戏规则:从每个纸盒里各抽取一张数字卡片,将它们组成一个两位数。谁组成的数字大,谁就获胜。

游戏流程:

①由于事先做有标记,所以教师顺利地抽出“1”和“3”,组成两位数“13”;

②生抽出的卡片为“1”和“2”。此时由学生自由发挥,既可组成“12”也可组成“21”,从而改变游戏的胜负。

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感兴趣的互动游戏和数学学习经历出发,蕴涵了数学中排列的知识雏形,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旧知,激活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为接下来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做好了认知准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升教材,大胆创新。

理论研究和成长轨迹的表明,数学思想能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人受益终生。由此可见,我们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1.运用数学思想,突破教学难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教学重点是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理解时、分的进率。由于钟面上没有直观的显示“分”的刻度,因此“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我利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设计了一个“对口令”的抢答游戏:

①找规律,填数字。(其中3、6、9、12,15、30、45、60各数为醒目色)

1、 2、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0、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下对应,一对口令。例如:师说1,生答5;师说2,生答10,以此类推。

③考验记忆,再对口令。将第二行数字遮盖,再对口令。

④思维迁移,三对口令。课件动画演示,将第一行数字演变成圆形钟面,第三次对口令。

⑤再次出示两行数字,说说这两行数字分别代表钟面上的什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这5个游戏教学环节,再辅以教师富有激情的演绎,学生们在积极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思想、培养精神。

2.领悟数学思想,巩固提炼升华。

五年级时,学生已认识多种平面图形,并且还能较轻松地运用公式计算出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但有些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我设计了一节《多边形的面积(练习课)》。

本节练习课的教学目标就在于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等积变形”这个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并能使学生自觉运用“等积变形”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等积变形”数学思想,能把难于解决的面积或体积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的问题,也能使两个关系不明显的图形联系起来,使学生能轻松地将旧知迁移,进而掌握新知,为今后学习更多图形的面积或体积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为了避免学生对机械、枯燥的反复练习产生厌倦心理,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环节,并制作了精美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图4、图5、图6)。课堂上,通过欣赏图形变化的动画演示、经历由浅入深的图形面积计算、创设精彩生动的辩论情境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运用等积变形数学思想,通过割补、旋转、平移等方法,设计出各种精妙的解题方法,不仅巩固了旧知,还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要深入地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才智,合理地运用教材、驾御教材。让孩子们在活跃思维中激发自己的灵性,在思考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探索解决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让我们跃马扬鞭,携手追求智慧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数字文创设计范文5

关键词:资源;情境;激活;感悟

我校对“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课题的研究已有一段时间,在实验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是实现情境创设的重要途径,这一应用给笔者带来了较大的收获。其中有几点认识愿与同行探讨。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学应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问题情境。教学设计过程就是情境创设的过程,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已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情境创设,不同的情境又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笔者从远程教育资源中主要实现了以下几种。

一、用情境激活数字的活力

《数的认识》这一课,我们都知道只要让学生会读、会写就可以了,教学时并非一定要在情境中完成,可当我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这一知识点时,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随意的出示一个数字,我们看到的或想到的也只有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多少而已,它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把一个数字放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大不一样了。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是8844米。天安门广场面积约440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000人。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720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雄伟的万里长城全长约6700000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同样是认数,在这种环境中所认识的数是有活力的、有生命的、有实际意义的,学生对数的认识是深刻的、对内容的感受是丰富的、多彩多样的。最终学生所知道的不仅仅是认数。

二、让情境体现数学也有“美”

数学总给人留下的是公式+定义、符号+运算等枯燥乏味的印象,人们好像从来没有把它和“美”联系起来。其实,也不是数学不美,只是我们少了发现美的眼光与发现美的用心。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队列中的数学》一课,在整个教学中,老师出示了很多体育中的方队视频,可她的问题始终围绕的是如何列出乘法算式,如何得出总人数。课后,我觉得最大的遗憾是错过了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我国每一次的检阅式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军人们那整齐坚定的步伐,那种统一、整齐的队列美在平常是少见的,为什么不可以给学生一点点欣赏美的时间,而只是枯燥的数字呢?

数学中能体现美的地方有很多,如,图形的对称美、人文美,旋转、平移的运动美等,关键是教师是否愿意让学生感受这些美。

三、用情境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旧人教版的《条形统计图》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几年的降雨量认识条形统计图,长期以来,我都以统一模式完成教学,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尝试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讨论条形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等程序,从未去挖掘教材除此外的有用信息。而情境教学这一理念使我重新审视了这一例题,例题中降雨量最高的年份是1998年,为什么教材要这样安排呢?原来1998年是我国被洪水侵害最大的一年,因此,在新旧教材交替的最后一次教学中,我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1998年有关洪水灾害的信息,在教学中通过对比看出1998年的降雨量最高时,让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只用了4分钟的时间,学生的交流内容十分丰富,对1998年洪灾带来的损失与伤害痛心不已,从而激起了他们爱护地球、爱护环境的强烈环保意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同样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与之相比,学生认识的就不仅仅是条形统计图。

美丽的世界呼唤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养成,我们教师应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的环保内容,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课标中也强调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教育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周日南.小学数学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数字文创设计范文6

我校在推进首都名校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朝阳教委的全力支持下,得以坚持数字化学校建设,构建了现代学校的信息化办学平台。按照我们事先的设计,“数字经纶”建设一方面要力求满足信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企求和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对信息的索求;另一方面要借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办学方式,创设出与传统方式并行的数字校园师生自主学习模式,超时空、零距离地无限拓展学习空间,全力提高师生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充分引领学校的全面建设和创新发展,更好地为师生的全面共同发展提供最具特色的服务,与时俱进地保持示范学校一流的办学水平。

我校充分利用“数字经纶”平台的信息与网络优势,先后实施了三期工程,构建起了为教育教学充分服务的超时空网络通讯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学校办公及教学的现代化,不仅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而且创新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工作项目。目前,陈经纶中学的数字网络平台能够跨越陈经纶教育集团的五个校区,自动集成陈经纶中学的有效教学资源,覆盖并支撑现代校园方方面面的办公与学习,已经成为了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渠道和师生学习的重要支撑平台,并且是学校必不可少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经过数字校园潜移默化的反复培训,我们的师生能够完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我校围绕“丰富师生的学习方式和拓展师生的学习空间”的建设主题,着手建设个性化的数字学习系统,大力促进了陈经纶中学教学特色,即“追求教与学的民主性,学科之间的和谐性,课程设置的多元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这不仅落实了学校提出的“减负提质”和“常态优质”的工作要求,开创了陈经纶中学教学改革创新的新局面,而且这种新局面展现在“数字经纶”里,就成为了系统的数字化学校建设工程。

首先,我校千方百计为师生们的学习生活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陈经纶中学的师生可以充分体验数字化环境下的工作、学习和活动,系统平台上具备网络教学、研学探究、教学互动、虚拟翻书、信息展示、媒体等功能,数字化大厅还可开展网上的影视授课、网络教学和社团活动。作为校园的媒体前沿,发展学生能力、展现校园风采、贴近大师、研讨时事的校园电视台和数字影院,包括适合现代师生使用的图书和适合网络阅读的数字图书馆,为新课程环境下师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了广阔的体验空间。

其次,我校为师生在校园中的反思提升创设了新的工具。学校通过数字化教学方式的创新,丰富了师生的学习方式。比如iTeach课堂互动教学平台,丰富了教学资源,方便了资源传递,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完整记录成果,有利于教师即时诊断、分析、评估学习效果,促进师生互动,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调节和学习反思。再如以网络和iPad终端组成的听评课系统是对传统听评课的重大改革,推送信息、全面点评、过程反思、分享讨论,使听评课教师也能进行有效对话,共同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再加上电子书包和教师掌上备课系统大大方便了教师备课、统计,学生解题、答疑等,促进师生互动、家校互动,更是对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创新。

此外,我们以课程和课堂为中心,为师生的个性发展建立了新的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包括以校长办学思想为主线的数字博物馆,这里集中了学校的文化资源、优质教师的教学资源、优秀学生的学习资源、精品课堂资源、国际课程资源、科学课程资源、人文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生成了陈经纶中学的网络课程,并通过“学习—提升—积累”的方式,将学习成果反复进行循环转化,久而久之也就建立了崭新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我们还在系统中让各具特色的模块满足不同的教与学需求,如新功能的自习室,教与学互动的媒体,OES国际课程将遗忘曲线(FC)、学习管理平台(LMS)及语言知识点库(LO)完美结合的高效个性化学习平台,具备监督学习、补充课堂、课后自学及学习数据库的汇报功能,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掌握、评估学生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