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学习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学习技巧范文1
化学固然有复杂性的一面,但是只要我们抓住化学学习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门功课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在此,笔者就想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学好中学化学。
一、要善于观察,于观察的过程中学习化学
化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科学。这些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变化,离子变化,原子和核外电子的运动变化等现象。学习化学的主要任务就要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使同学们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许多生产和生活现象都是化学现象,要学好化学,就要认真观察周围存在的各种化学现象。
观察首先要广泛,全面。化学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这些同学往往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化学时,往往实物感较强,思路较宽,比较容易掌握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
观察要有针对性。同学们在广泛观察的基础上,应该重视观察与已学的知识有关的化学现象。
观察还必须目的明确。俗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看到的现象,不应专注它的好看与新奇,而是应当找出这些现象后所隐藏的化学原因、化学规律。
我们千万要忌讳对周围的一些现象漠不关心,不观察,不思考,这对学习化学是不利的。其实,化学上许多物质性质的发现和重大的发明都是源于观察的基础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著名的化学家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波以耳,因为有一回不小心将盐酸洒到紫罗兰花上,使花变红色,而引起他的注意,因而发明了石蕊试纸呢。揭开燃烧之谜的拉瓦锡,律师儿子的他原本要继承衣钵,但却被化学深深地吸引住,且他特别重视准确测量,实验数据化分析,因而了燃素说,发现氧气,而提出质量守恒定律,所以人称拉瓦锡为化学之父等等。过去一些同学进入中学后往往觉得化学越学越难,这和他们长期困于书本之中,不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和现象,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恐怕不无关系。
二、要重视实验,勤于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化学规律
化学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化学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
中学阶段,学校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老师将演示很多的实验,学生也将做许多分组实验。对这些实验,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明确实验的步骤。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依据步骤,认真实验,仔细纪录,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化学学习忌讳不重视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只凭主观臆断。这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概”、“差不多”、“估计”等等这些词是不应出现在化学中的。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往往印象是比较深的。不依据实验,只凭主观臆断去学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学们必然觉得这些化学概念与化学知识非常空洞与抽象,必然会觉得化学难学。
三、要勤于思考,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化学是研究物质性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它的规律性很强,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化学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勤于思考,首先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具体的实际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每学过一种物质,要力图弄清:这种物质的什么性质?如何制取?有何结构特点?有什么和要用途?……每学过一类物质,要力图搞清:这类物质有何通性?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他类物质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做一道习题,要力图搞清:这题描述的是什么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如何?该用哪个规律去解题?……只要同学们能够改变“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全忘记”的机械学习方法,摆脱“为交差而作业”的被动状态,克服做作业“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会由“勤思”而“善思”,由“善思”而“善进”,不断提高我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化学。
四、要善于总结,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化学规律理解清楚,切忌一知半解,模糊不清
各种化学变化总是伴有发光,放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形形的化学现象之中,它们联系密切又千变万化。因此,学习化学除了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外,也要学会总结,提纲挈领,把“厚书”变“薄”,又要学会能举一反三,联系到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会将“薄书”变“厚”。这样,将知识系统化,纲领化,就如同鱼网一样,收的拢,撒得开,张网撒一片,收网几条线。化学知识必然既然有序,条理分明。
化学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对所学的知识一切都模糊不清,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变成了一锅粥糊。遇到题目,觉得是这个知识点的,又觉得是那个知识点的,分不清楚,左右为难。现在有些同学觉得拿起题目无从下手,我想大概就在于不善小结,各知识点模糊不清的缘故吧。
五、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学好化学。
化学学习技巧范文2
关键词: 高三化学复习 学习方法 技巧
高三化学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学习工程,要提高复习效率,学生就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不仅要想方设法跟上教师的复习思路,而且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何搞好这一年的化学复习呢?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学生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技巧。
一、注重课本,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
课本和教材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现已相当成熟,书本里蕴含着众多科学思想的精华。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学生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例如对催化剂的认识,教材这样定义:“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背诵,粗看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假如我们对其细细品味一番,枯燥的概念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思索一下“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对化学反应速率而言,‘改变’一词指加快或是减慢?”“‘化学性质都不改变’,那物理性质会变吗”等问题。经过一番思考,学生对催化剂的认识就会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对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学生需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的非常多。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学生应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二、经常联想,善于总结,把握知识网络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在高考考场上,学会仅是一方面,学生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学生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
纵观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高考试题有关基本概念的考查内容大致分为八个方面: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
基本技能的考查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的横向联系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对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是一个好办法。高考命题与新课程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因此在选做习题时,学生要听从教师的安排,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善于分析和仔细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如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习题中的电子守恒等。再如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确定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采用顺口溜:“主链从长渐缩短,支链由整到分散,位置由中移到边,写毕命名来检验。”这样就能避免遗漏或重复,十分快捷,非常实用。
化学学习技巧范文3
一、初中化学创新题解题技巧
1.把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在解决化学问题过程中,不论是对于基础知识还是对于创新题型,必须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才能将问题有效地解决.
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然后就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推断生成物的化学式.
2.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加强对知识的运用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是其中的关键要素,为此,要想提高学生解决创新题的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且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验当中,从而有效地将问题解决.
如:2012年10月,我市化学教师在全省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竞赛上获大奖,如下实验是其获奖作品之一:
(1)实验装置
(2)实验操作
①用集气瓶集满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到;
②将另一个“空”集气瓶倒扣在装满氧气的集气瓶上,瓶口对接,等待4~5分钟;
③然后将上面的“空”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取下来,再将带火星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观察到;
(3)实验结论及应用:该实验说明;我再列举一个能用该结论解释的例子;
(4)评价:该实验改进后比课本实验突出的优点是.
这是一道实验设计创新题,要求学生要具备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能力.
3.加强对生活知识的了解,做到学以致用
化学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生活处处有化学.因此,化学创新题大多数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化学教学生活化,加强生活与化学的联系,进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如: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和理解,请你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化学知识提出一个问题或描述一种现象,并回答或解释.
生活处处有化学,我们不但要知道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还要会解释,知道原因,如:俗话说:“良药苦口”,有什么根据?许多中药中含有某些味道很苦的有效成分,如黄连含黄连碱,麻黄含麻黄碱等,因此才有“良药苦口”的俗语.又如:豆腐不可与菠菜一起煮.
这道创新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要求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己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用化学知识解释,学以致用.
二、初中化学创新题解题方法
1.守恒法
守恒法,就是利用守恒关系,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其中,守恒就要在化学反应中,存在着一些守恒关系,如电荷守恒、质量守恒以及得失电子守恒、原子或原子团守恒等等.在化学计算中,守恒法的应用是一种准确、简单而且快速的解题方法.
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因此质量守恒.在反应AB+CD=AD+BC中,若12克AB和40克CD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克AD,则10克AB最多能反应生成BC克.
答案25克.
对于这道题的解决就要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变和不变”,通过物质间的质量比进行计算,从而就可以得出答案.
2.差量法
在化学解题中,差量法的应用,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解题方法.所谓差量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的一些“差量”建立一种等量关系,如气体体积差、溶液质量差、固体质量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等.因此,在应用差量解题时,最为关键的就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化学学习技巧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情景;兴趣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情境教学将会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化学课堂教学中,设情景并不很难,教师若能选择好时机创设问题情境,选用适当的趣例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疑问,语重,长学生急于解疑的心态,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求知欲。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巧设问题.形成不同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创设学生乐于探究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无疑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精选生活问题,创设探究情景。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紧扣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的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生活问题来导入:“先划一根火柴,使火柴头朝上,然后又划燃一根火柴,使火柴头朝下。”引导学生观察,前者熄灭,而后者能燃烧,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火柴头朝上熄灭;而火柴头朝下能燃烧?”学生们听了,交头接耳,好奇心理立刻变成强烈的探究的原动力。在学生渴求的目光中,笔者不失时机地指出:“同学们要想了解其中奥秘,得认真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二、巧用多媒体,再现直观情景。
多媒体技术和直观教具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运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多媒体声图并茂,不仅趣味性、直观性强,能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化学中的微观世界,而且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探究“原子内部的奥秘”时,笔者运用了电脑动画,从内到外依次演示原子内部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各个部分,并通过模拟“α粒子轰击金箔”使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了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课后有学生还撰写了具有卡通色彩的“我心中的原子”科幻作文。这样的情景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究物质结构奥秘时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据此,使用有形的教具要比无形的抽象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效果更好。例如,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论探究中,我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接着再运用挂图和分子结构模型来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结合挂图分析分子的构成,通过演示活动模型说明新分子的形成过程。实践证明,直观情景的创设,能使枯燥知识生动化,抽象知识形象化,它是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探究途径必不可少的机缘。
三、优化组织形式,营造合作情景。
学生只有在适宜的氛围中,通过竞争和个体活动才能增强合作学习能力。为此,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探究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蜡烛燃烧时的现象”的探究教学中,将全班分成13个组,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自主探究。
四、引导自主探究,体现活动情景。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产品展示会”,再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介绍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还应抓住契机,提出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应如何检验你们手头不同装置的气密性?”事实告诉我,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五、创设实践情景,拓宽探究渠道。
老师应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化学。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学生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 “做中学,乐中学”。
六、细挖创新题材,激发探究情景。
化学学习技巧范文5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产生了兴趣,它才能激发学生由已知探索未知,进行深入思维活动。寓教于乐,进而主动参与学习。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动机兴趣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激发学生在趣味中学习。
例如:在教学《9的认识》时,在导课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在开大会,同时课件播放:他们陆续走进会议室,一只老虎进去了,两只狐狸进去了,三只长颈鹿进去了……八只小白兔进去了,当九只小松鼠进来时,有的学生就不会数了,我就让小松鼠自己介绍,同时出现一个大大的“9”,把“9”的读写法也牢牢掌握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再如:“平移”一课中,教师电脑出示:奥迪图标、电梯、风车、窗户移动、跳跳青蛙、旋转门等的动态过程,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的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境。
二、巧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伴随着图像的闪动、变化,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又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虽然在未读小学前已经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加法计算,但对于加法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展示3个鱼缸,其中两个鱼缸里有鱼,鱼儿正在欢快的游来游去;另外一个是空的,接着两个鱼缸里的鱼同时倒入那个空的鱼缸,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是把?刹糠趾喜⑵鹄矗?再通过屏幕出现加法算式,并且每个加数都逐个由蓝色边成红色,同时还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使数形结合。所以,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课本中的复杂事物或抽象问题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三、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图形转换,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四、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化学学习技巧范文6
一、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
(一)家长方面
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农村,家长的知识水平有限,学生在家学习遇到难题时无人可问,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么一来家长在学生的课余学习方面起不到大的积极辅导作用,有些农村家长甚至根本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对其不闻不问,造成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二)教师方面
班级过大、学生人数过多,教师辅导难到位和细化。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后进生面大,教学时间又有限,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课后与学生沟通的时间少,情感联系脆弱,使少数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充满疑惑,他们甚至会感到被老师们冷落,时间一长,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消失了,因此影响课堂气氛,阻滞课堂教学进程,导致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很不好。
(三)个人原因
1.学习方法欠妥,效率低,依赖心理强。只重视掌握知识结论,生搬硬套,不多问几个为什么,造成学习时抓不住重点。这样长期会养成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的不良习惯,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2.意志不坚定。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不能坚持始终,学习是毅力和耐心的较量,是马拉松赛跑。而这些“学困生”只有三分热情,没有养成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
3.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行,对老师缺乏信任,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从而在学习上形成枯燥、无聊、沉闷、低落的情绪,缺乏自信心。
二、转化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技巧
(一)不吝啬赞赏“学困生”
“学困生”一般表面上看都对学习成绩漠不关心,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毫不在意,事实上,他们也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老师的赞扬。因此他们更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当“学困生”接收到教师赞赏,表扬的信号时,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状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亲切的话语、轻松的动作、友好的微笑、鼓励的眼神、赞许的手势等等都不应当吝啬给予“学困生”。教师在课堂上用诸如“你太棒了!”“对极了!”“你的想法很独特,真有科学家的脑袋!”等称赞、鼓励,能呵护学生的良好心态,使学生以饱满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上。例如我们班上的李莉同学属于“学困生”中的一员,长期对她的观察后,我把她找来谈话说:“老师看了你上学期的成绩,相对而言,数学是比较低的,老师相信你别的学科能学好,数学也可以的,以后数学作业做好就拿来老师先帮你检查,要背诵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也要先找老师来背一遍”。之后李莉同学每次找我,我都会对她的作业和背诵表示赞扬,并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别人都没有你背的快、背的好呢。”一段时间之后,李莉同学不仅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其他学科也有了很大进步。
(二)以名人学习的曲折经历激发“学困生”的自信心
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的故事。
(三)课后作业的布置与解答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四)使教学贴近生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怎样的教学才能使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用生活情景 “包装”数学;二是把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游戏中;三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四是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五是数学应用生活化。例如: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习题:小红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 她是否可以只带其中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
(五)开展第二课堂,建立“超越自我”学习班
1.“学困生”和优秀生结对。让学习差的每个成员与优秀生结成“帮扶”对象。由于学习成绩差,每一个“学困生”都有自卑心理,因此,他们平时的交往对象都是和他们一样成绩落后的同学,很少会和优秀生交往,这种组合,有利于打破他们自卑的心理,同时,让优秀生“手把手”的教,能让他们尝试一次次的成功后,逐步建立起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