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文1
[关键词]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心理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42-03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关系
人类文明开化之初,人文与科学同源共生,和而不同。作为儒学经典的《易传》中存在大量类似“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将人文与科学统合思考的论述。作为先秦儒学教育核心的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和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则体现了将科学寓于人文,以人文为重心的教育思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逐渐从人文中分化并独立了出来,成为强势主导学科。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更是彰显了其作为双刃剑的威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既令人憧憬又令人担忧的画面。科学技术本身价值中立,“科学不断发达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若用伦理上善恶的概念来说,就在于科学是被善用还是被恶用。科学所造成的各种恶果,不能仅用科学本身来根治”。[1]现代科学的昌盛亟须人文的复兴。科学与人文是文明的一体两翼,断其一翼或失其一翼,都不利于文明的整体进步。[2]因此,现代教育应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繁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科学与人文的思维方式和现实关切点不同: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体现工具理性,人文体现价值理性;科学训练思维,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规律,人文评价是非善恶,致力于涵养道德情操和融洽社会关系。[3]因而在人类科学和人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着鲜明的差异。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科学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共同信念与行为规范,它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内容:实事求是、反对臆测的求真精神;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追求真理、批判谬误的理性精神;开拓创新、涤除僵化的进取精神等。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高扬人的主体性,肯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崇尚人格尊严,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提倡民主,主张平等;肯定人类的生活创造活动及其成果,鼓励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反对神秘主义,高扬理性。[4]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是相需互发的。人类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利用所发现的客观规律与发明的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这是一个以人为出发点,最终又落实于人的过程,亦是人文精神的实现过程。没有人文精神指导的科学实践,最终只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技术狂欢。诚如爱因斯坦所言:“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5]中国哲人也认为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即真即善,即善即真;从不离开善而求真,并认为离开求善而专求真,结果只能得妄。[6]
二、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培育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杨叔子院士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并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7]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既具有科学素养,又饱含人文精神;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在心理学教学中,只有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充分融会贯通,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心理学史家把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把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把学科独立同实验室的建立联系起来有着特殊的考量,就是将心理学定位为自然科学。自此,心理学主要受到科学主义取向的支配,但由于科学主义取向的先天缺陷,其始终为人文主义取向的学者所诟病。这直接导致了心理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野,前者包括内容主义、构造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等,后者包括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等。
科学主义取向为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在诸多层面制约了心理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在心理学领域弥漫着它所带来的“胜利的灾难”。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客观主义、定量分析、还原主义以及方法中心。[8]这导致了对心理现象主观属性的忽视、心理整体性的支离、人的尊严与价值感的丧失、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抹杀,其研究视野下的人变成了没有情感、个性和生活的孤立客体,心理学也就变成了“没有心理的科学”。因此,科学主义取向不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统一范式。人文主义心理学是在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批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历史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和问题中心原则。人文主义心理学用整体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强调人生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才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主张从精神和社会文化方面去理解人。其人性观和整体心理观弥补了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缺陷。但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普遍缺乏实证的检验和支持,常被奚落为心理学研究“史前模式”的重现,被诟病为“诗人或哲人的心理学”。因此,人文主义取向亦不可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统一范式。
诚如反对科学主义,倡导科学精神,反对人文主义,倡导人文精神一样。心理学应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重视科学研究的价值,在科学精神的规范下实现人文关怀的理想。由于研究对象和任务的特殊性,未来心理学在保持自然科学取向的同时,亦将充分体现人文科学的取向;在深化自然科学取向关于“事实世界”研究的同时,亦将继续探索人文科学取向的“价值世界”。科学主义心理学所坚持的客观准则、定量分析及其研究方法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内省、移情和理解等主观方法,在未来心理学研究中将通过扬弃实现更加合理地整合。从对人的本质的完整理解和描述到实证的分析研究,再从实证的分析研究到对人的本性的完整理解和描述,应是未来心理学理论构建需要遵循的基本思路。对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培育是由心理学兼涉自然和人文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两种研究取向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在心理学专业教学方面的客观要求。
(三)为推动心理学本土化提供人才保障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心理学研究只有充分尊重人的社会性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关怀。人类的心理现象固然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心理现象的文化差异性亦是心理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心理学受益于对科学方法的重视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中国心理学界对心理学的人文研究取向关注不够,主要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形态下个体和群体心理的系统研究不够充分,有影响的本土化心理学理论不多,不能充分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心理学界提出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心理学的本土化需要心理学研究人员自觉推进,更需要在高校心理学教学中培养一批既具有求真务实、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以问题为中心、关注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心理学从业者,为推动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进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四)心理学实践应用的现实需要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心理学被割裂为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很多心理学从业者也给自己贴上了科学主义取向或人文主义取向的标签。但这样的人为分割在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中将会充分暴露出其褊狭和幼稚的一面。心理学实践应用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科学精神倡导的客观、量化和严谨,也需要人文精神高扬的历史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和问题中心原则,任何厚此薄彼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高校心理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心理学实践应用的现实需要。
三、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培育的路径
(一)以科学规范人文,以人文引导科学
规范、严谨的科学精神是提高人文实践活动水平和效率的保障。高校心理学教学应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从课题选择、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分析和结论概括等方面培养大学生在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从问题解析与表征、理论解释、方案选择和系统思维等方面培养大学生在心理学应用实践中的科学精神。例如在社会心理调查的实践教学中,大学生经常出现研究结论的“过度概括”问题:从某一被试群体获得的研究结论被过度推广到其他被试群体;从某一研究情境做出的结论被过度推广到其他情境。教师应在教学中及时纠正这些有悖科学精神的做法,并以此为切入点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
人文学科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但如果把人文学科的教育视作人文精神培养的唯一途径,则是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割裂开来,其结果仍然是人文精神的落空。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寓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中心,在关注研究的信度和内部效度的同时,应该注意提高心理学研究的外部效度和生态效度,以服务人的现实生活为目的,从而塑造学生在心理学学习和研究中的人文精神。例如在教学中对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的思考。由于实验室研究强调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控制,因而相对其他研究方法在“科学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实验情境是人为创造的,且对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实验情境的真实性因此受到破坏,使被试者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与自然情境条件下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相去甚远。这就极大削弱了研究的外部效度,使在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是否仍能从自然情境中获得、是否适用于自然情境成为问题。而心理学实验研究生态化的思想,是以探索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基础,以服务人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验室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真实环境中去,这是将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有益探索。
(二)问题中心的应用实践教学
问题中心的应用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的最直观形象的方法。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具有客观规律,这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加以探索。同时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人是有意识和思想的存在物,既是研究主体,又是研究客体,这就需要以人为中心合理运用内省和移情等主观方法进行探索。在心理学的应用实践中,科学精神是客观、精确和严谨的保证,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的保证,两者缺一不可。例如在心理咨询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心理咨询工作首先应建立在掌握人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心理诊断的客观性,重视咨询技术的适用症状范围和干预措施的严谨性,从而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性。同时心理咨询师需要注意每个来访者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环境,每一种心理问题都是主体与环境等各种复杂因素交互作用的历史沉淀在来访者身上的具体显现,这就需要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倾听、共情等方法进行充分的人文关怀。
(三)将杰出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引入教学
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是指对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的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杰出的本土化研究必然是科学化的精品、民族化和人文化的典范。例如,王登峰关于“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模型”就是心理学本土化研究成果中的翘楚,它既注重了研究的科学性,又突出了人的文化差异性,凸显了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精神。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搜集和整理卓越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从研究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角度向学生阐述此类研究的价值。
(四)教师教学活动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说是一种更加直接的观察学习过程。在心理学的专业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应遵循学生专业学习的教育心理规律,依照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还应充分进行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尊重与融合,对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培育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冯天瑜.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11.
[2] 肖海涛.论人文为科学导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5 (5):25-28.
[3] 杨冬梅,闫晓荣.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协调培育的现实需求[J].阴山学刊,2011(1):117-120.
[4] 李承贵.中国哲学与儒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7.
[5] 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47.
[6]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0:8.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文2
1 声乐演唱的组织与听觉上的整体感
声音的听觉属性主要可以从音(高∕低)、响度(强∕弱)、音色及音长(长∕短)四个方面来描述。直接来自听觉的声音感受必然是由以上四种要素决定的。音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声音听觉特征,它一般被认为是由声音特有的泛音结构决定的,即泛音的数目、各泛音的强度及出现的顺序等等。协和感是当两音或更多音结合时最明显的听觉感受。协和感的心理本质是知觉的同一性判断,声乐演唱是有组织的声音,那么声乐演唱组织的原则是什么?构成这些原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听觉属性接近的刺激易于形成听觉上的整体感。当声音的音高、力度及音色接近时,则使人产生一体的感觉,反之则难以产生声音之间的联系感。这一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远距离音程较少的古典音乐旋律,比远距离音程较多的现代音乐给人的感觉完整性强音高接近产生听觉上的凝聚力;为什么用钢琴演奏巴赫的复调作品时,不同声部之间要有力度的层次力度接近产生结构的一体化等等。许多旋律的轮廓线具有拱形的特征,其音高上的结构意义就在于,拱顶两端的音形成了音高上的接近,使人产生结构的凝聚力,而不形成这种音高接近的联系时,旋律的组织就会使人产生松散的感觉。
2 声乐表演中内心听觉能力
音乐心理学对音乐内容问题的研究内容问题是音乐艺术特别突出的美学问题,也是不同美学观点争论的焦点。这一问题在音乐美学中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就在于,它从根本上是一个心理学的课题:具有非造型性与非语义性特点的音乐音响材料,为什么能够使人产生非听觉性对象的体验。音乐到底是以什么样的途径来表现非听觉性对象的问题,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表明,声乐演唱中之所以能够表现非听觉性对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存在着联觉(或通感)现象,即当某一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其他感觉系统也同时会产生相应的感觉反应。例如,高音使人感觉亮,低音使人感觉暗,就是很常见的听觉与视觉之间发生联觉的现象。研究证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紧张度及发音速度五个方面可以引起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联觉反应机制是音乐表现非听觉性对象的心理基础。以联觉反应为基础,听觉体验会带动一系列的联想活动,从而产生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审美感受。情感之所以在音乐的表现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在进行声乐演唱过程中音乐的呈现方式与人的情绪活动一样,都是在时间中发展与变化的;另一方面,音响刺激能够直接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在联觉对应关系的作用下,音乐的音响直接引起了情绪的活动,而情绪活动的体验,会进一步引起复杂的经验与观念的介入,从而产生复杂的情感体验。
声乐演唱的心理过程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神秘的。在声乐演唱活动中,演唱者的内心听觉能力的强弱可以对非常复杂的音乐音响产生审美反应,而一个内心听觉能力相对较弱的人,则难以从音乐音响中感受到审美体验。音乐专家与一般人在听觉审美能力上的差异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对声音基本听觉能力的差别研究表明,在声音听觉能力方面,音乐专家与一般人之间的差异是微乎其微的。对此从一个婴儿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母亲与其他女性声音的差别就可以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音乐听觉审美能力强者能够比常人更准确地把握音与音之间的结构关系,并且能够在复杂声音结构中分辨出不同音乐结构的组织。在社会音乐生活中,轻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接受者很多,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从听知觉分辨能力来看,这样的音乐对音响听知觉分辨能力的要求较低,因而容易为大多数人接受。声乐演唱有自身的规律,无论是各种音乐技能的学习,还是音乐知识的学习规律的研究都是很不够的。
3 听觉能力可增强审美感受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听知觉统一性的原则决定了,以一个主音为核心所构成的音乐组织,比起很多不同高度的音无中心地堆砌在一起,更容易产生听觉上的结构整体感。调式音阶的数量大多在5~9个之间,而这个数字范围恰与人的短时记容量对应。过多的音髙使人产生记忆的困难(十二音音乐很难记忆就是这个原因),过少的音则使人产生不够丰富的感觉。由此可见,调式是听觉审美心理需要的自然产物。调性是调式的音高。由于人类听觉记忆能力的天然限制,在一定长度的音乐片段中,使用的音高数量不能太多,否则会给听觉造成太多的知觉辨别与记忆的负担,这是调式成为音乐结构基础的根本原因;反之如果音太少,则使人产生不够丰富的感受。如果说调式在音乐结构中的审美功能是使音乐音响获得统一的话,那么调性的变化在音乐结构中的审美功能,就是使声乐演唱在统一的前提下获得变化性与丰富性。人的听知觉特征对音乐审美价值的判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听觉能力可以强化音乐记忆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文3
摘要:高速列车涂装设计与民族文化和乘客心理有密切关系,因此,设计中要彰显民族文化,适应乘客的心理感受。在设计选色时,应将乘客心理因素、民族文化与常规工业产品施色理论相结合,使基色与装饰色在色彩属性上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色彩运用应当彰显民族特征,适应乘客的心理需要,做到轻盈而不失稳重,快捷明快而兼具亲和力。在色带划分方面,应依照心理学原则化繁为简,同时符合视觉形式美感原则。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061-04
Sensibility in the Change of Direction in the Coating Design for High-speed Trains
——Analysis from the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WANG Hai-xia, DONG Ning, XU Bo-cu
(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high-speed train; coating design; sensibility design; design culture; psychology; national culture; color psychology
Abstract: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coating design for high-speed trains and reveals that national character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shall be highlighted in the design.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hav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of coating design and passenger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and discuss how to adapt to the passengers psychology. In summary, a set of effective theories for coating design from the aspect of psychology are established, which provide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hoice of colors and decoration layout plan for high-speed trains.
轨道交通车辆的涂装设计是列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车体选色、确定色块分割形式以及其它装饰图形的布局等。
众所周知,高速列车的造型“形式”更多地受空气动力学的束缚,而车体涂装则通常被认为是表面的、肤浅的设计,常被冠以“技术花纹”。然而近年来席卷世界的“高铁热”以及强烈的民族品牌构建意识将车体涂装设计重新提上日程。特别是面对如今设计界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状,人们强烈呼吁设计的现代感性转向,转向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及心理情感的探索领域,认为唯此才能建立全世界多样化的设计格局,彰显世界各国迥异的璀璨文明。
一、车体涂装设计与民族文化
(一)车体涂装以及设计的感性转向
车体涂装设计是列车制造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涂装对车体起到基本的防护作用,同时从审美功能讲,涂装具有美化车身、烘托造型、突显时代气息、增加乘客安全感及信赖感的增值感。20世纪80年代,感性工学的提出标志着以包豪斯的功能主义为导向的产品设计时代开始转向感性、情感化设计,呈现感性显现而理性式微的局面。在2002年清华大学主办的“清华国际设计管理论坛”上,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前景设计部主管拉哈德?莱西克先生的发言重新界定了“德国属性”,他认为德国设计开始进入注重感性的时代,设计过程中感性因素如“感性、有想象力、有趣味、好玩、吸引人或许有一点笨拙、创新的、非传统”逐渐取代诸如“功能性、技术性、透明、清楚、真实、善用材料、长寿命、永恒、理性、酷”等理性因素,成为设计者慎重考虑的重要因子〔1〕。
(二)车体涂装的感性设计之诠释民族性格
在所有感性因素的背后,民族文化基因在较大程度上左右着产品设计的风格。民族性是指人们在同一地域环境中由于气候、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相同而造就的审美思想及观念意识的类同,是一种民族文化基因。因此,车体涂装设计的选色及装饰色带的划分都应当体现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及民族情怀。如日本的高铁涂装以灰、白色为主,无彩色系贯通始终,装饰色带狭小并施加低彩度、低明度色彩,彰显科技、禅意十足;而一向以浪漫风情著称的法兰西则在其高铁TGV上施以大面积的红、蓝等高饱和度色彩,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精神。
(三)车体涂装的感性设计之彰显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曾经一度风光无限并被奉为经典法则的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的产品设计指导原则在20世纪末遭遇到后现代主义前所未有的猛烈抨击,后者主张设计应具有历史延续性,具有隐喻性并带有强烈的人文特性。至此,文化内涵成为产品设计的最强音。在高速列车车体涂装设计中,由于列车的特殊性,在设计中应努力彰显本民族及运行地域区间的文化内涵及精神风貌。如图1:英国维珍高速列车车体涂装设计彰显了英伦特有的绅士、优雅及前卫的高贵气质〔2〕。
二、车体涂装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
以“移动的建筑”而著称的列车是一个庞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工程设计,从外观到内室以及内室中的诸多细节都直接左右着人的心理感受,特别是列车的涂装设计中选色及色带形式的划分。
关于车体选色,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体验始自一种心理感觉,人类对色彩的反应更多地与情感相联系而与其智力无关〔3〕。在色彩学中,早有理论证明色彩可以左右人的生理及心理。如长时间暴露于红色的灯光下会使人的血压升高、情绪烦躁、焦虑不安;而与此相反,蓝色光则具有镇静及平和情绪的显著疗效。总体而言,人们都是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对色彩做出反应的。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色彩的情感定势效应”。因此在车体选色上,应重视色彩对心理的影响作用并仔细揣摩该民族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习俗禁忌,努力体现本民族的情感定势。
关于车体涂装色带形式的划分依据,总体上讲,工业产品的涂装设计由于受工业生产方式、着色的工艺方法、产品的功能和作业环境等因素制约,应以单纯、和谐、简洁并富于装饰性为基本原则。同时现代心理学亦为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依据:人是社会的产物,其对社会的认知活动基于人脑从众多来源中准确地获取并解读信息,因此大脑要承担无比繁杂的信息处理任务。在杂乱无章的偶然刺激中建立秩序是人类智力的基本功能。为了便于控制和理解不断涌入的信息,必须将事物加以分类,如从A到Z,逐一增加的数字、数据或尺寸等。因此,在车体涂装设计中,有序均匀的条带状布局可增加秩序感及韵律感,便于眼睛和大脑的认知,从而对乘客心理产生正面的情绪影响。
三、感性转向思潮下的高速列车表面涂装设计方法论思考
综合上述高速列车涂装设计与文化、与人们心理的关系,无疑,在高速列车涂装设计中要充分彰显民族文化特征,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感受。因此,车体涂装设计应着重考虑乘客心理、民族文化、视觉美感等因素。
(一)选色时将心理因素、民族文化与常规工业产品施色理论相结合
1.顺应乘客的心理需求,基色与装饰色应在色彩属性上形成鲜明对照
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人眼在观看事物时似乎总试图寻找“图”与“底”的关系,这样可以使事物更具层次性,更加生动。因此,在高速列车涂装设计中应顺应这一心理原则,使车体基色与装饰色在色相、明度及饱和度上形成鲜明对照,突显图底关系。另外,小面积高饱和度的彩色装饰色带可有效去除车体的单调乏味感,带给乘客以视觉跳跃的心理愉悦感。
2.充分考虑色彩的民族性,彰显民族文化
在车体选色搭配的总体原则下,还应考虑色彩的民族性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设计色彩导论》论及色彩除了具有自身的基本属性外,还具有社会、人文属性。不同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的迥异,对同一颜色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纯洁的白色在印度却是表示追悼的颜色。另外,在车体涂装设计中,人文、传统、历史等本民族共同基因的运用可以唤起人们与生俱来的熟悉亲近感,使列车具有亲和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熟悉的事物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们喜欢与熟悉的人打交道,对童年的旧物及能唤起过去美好时光的事物易产生好感,然而过度的熟悉又会徒增单调乏味之感,无法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唯有处于中间地带的设计堪称好的设计”〔4〕。由此可见,色彩的文化内涵根深蒂固,且潜藏于人类的潜意识记忆之中。因此在涂装选色时应谨记这一原则,努力迎合该民族的色彩观,这将有助于塑造别具韵味的民族特色高速列车视觉新形象。
如图2所示,荷兰高速列车的涂装设计选用了荷兰国花的橙色为主色调。荷兰的国民对郁金香喜爱有加,关于郁金香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它是美好、庄严、华贵和成功的象征,而这些文化内涵和心理暗示恐怕只有熟悉荷兰历史的人或是本国国民才能深刻体会到。
图2 荷兰国徽与其高速列车涂装设计
3.充分考虑色彩心理与情感
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往往可通过视觉对人的心理间接产生影响从而诱发心理联想,使色彩仿佛具有拟人的情感倾向。如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明与忧郁感、兴奋感与沉静感、华丽感与朴素感等〔5〕。在高速列车车体涂装设计中,应善于利用这一原则营造轻盈而不失稳重、快捷明快而兼具亲和力的列车形象。
第一,轻盈而不失稳重。通常大型交通车、货车及高速运行的重型卡车由于形体庞大,容易对人的心理产生威慑感,这时可通过产品形体转折变换及巧妙的布色来增加视觉稳重感,其重要意义在于稳重感是对服务主体“人”诱发安全感的前提。因此,在高速列车涂装设计中宜选用大面积的低饱和度高明度的无彩色系如白、浅灰色作为车体的基色,同时辅以高明度高饱和度的彩带作为车体装饰,这是车体涂装选色搭配的基本原则。
此外,如何布色亦将影响乘客的心理感受,在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给予重视。其一,利用色彩的轻重强弱对比,达到视觉上的均衡与稳定。如图3所示,配置明色在上,暗色在下则给人以稳重、安全的心理暗示,反之将诱发不安定的心理因素。其二,暗色的位置经营及其色带所占总面积的比重同样影响列车的稳重感。如图4所示,从德国高速列车ICE车体涂装可见,明度相对较低的红色装饰色带位于车底下部约1/3处,色带处高度与整车高度刚好形成黄金分割比,这样的设计具有极强的视觉稳重感与形式美感。
第二,快捷、明快且具亲和力。快捷、高效是广大乘客对高铁的心理期待。总体来说,在高速列车车体转折处巧妙地布置带状高明度并与基色形成强烈对比的高饱和度色彩可给乘客以明快、简洁的心理感受,这种随车体流线形体而因势利导的布局设计仿佛一种强大的心理力场,会为高速列车平添几分生气与生命的韵律之美。
快捷、高效主要体现在高速列车涂装的速度感上,速度感可以赋予列车畅通、快捷、便利的心理暗示。因此高速列车表面涂装应以大面积主色调以及随列车造型走势而布置的导向性线条为主,这些线条的色彩通常与主色调形成强烈对比以突显醒目并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同时还需考虑线条的连续性,确保整体车身连贯呼应、畅快淋漓。
关于“线条”,著名的抽象主义代表大师康定斯基在其《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中指出:“线条的简单与复杂变化在于作用力的不同方向的变化,就决定了线的内在声音必然表现为张力和方向。他所说的内在声音是抽象符号的张力、方向与视听觉作用所唤起的主观精神。”〔6〕由此可见,线条具有张力和方向的天然属性,是表现速度感的最佳形式,如图5。
图5 法国TGV高速列车造型设计
(二)色带划分方式应依照心理学原则化繁为简,做到简明、有序并与车主体造型相映成趣,符合视觉形式美感原则
1.简化、和谐、一体化
如上文所述,基于高效的初衷,人脑倾向于将杂乱无章的信息序列化、规整化。在高速列车涂装设计上,应将装饰色域简化为条、带状,并使其贯穿车体始终,形成首尾呼应的视觉和谐一体化效应。另外装饰色带亦可作为功能分区的标识,起到指示作用,如图2,这种划分方式将车窗与色带组合一体化,使列车车身划分为几个大的块面关系,整齐划一,顿生粗犷而豁达之感。
2.视觉形式美感以乘客心理为参照系
传统的视觉形式美感法则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众所周知,人类自诞生起便产生了基于心理的认知活动,而通常这一活动以人自身为参照系,毕达哥拉斯的人体黄金分割率正是最好的佐证。因此,在高速列车涂装设计的色带划分与布局中,应在传统的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增加“人”这一参考坐标,引入乘客的心理因素及情感因子。
综上,承载文化内涵及审美心理的高速列车涂装设计是一个全新的感性设计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当今时代全世界都在比拼软实力的情况下,设计转向文化及传统将是打造民族品牌、形成设计风格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设计的成败最终取决于谁能够拨动消费者的心弦,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切入设计将是解决问题的崭新视角,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汤凌洁.感性工学方法之考察〔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08:1-2.
〔2〕省略/about-us./(2009-09-07)〔2011-06-26〕.
〔3〕霍尔兹科.设计色彩导论〔M〕.李慧娟,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30.
〔4〕格列高里.视觉心理学〔M〕.彭聃龄,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20.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文4
建筑装饰设计中色彩运用的重要性
1.色彩的重要性
建筑装设这几种的色彩运用是十分重要的,但从色彩本身来说,色彩是人生活的灵魂,没有色彩,生活会陷入无限的黑白之中,从美观从健康来看都是很不好的。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建筑物外部设计还是室内设计,设计师都会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调和来达到与建筑物的协调配合。
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色彩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直接对人的喜怒哀乐有一定干预能力。有些设计师在进行装饰设计的时候,只注意到装饰风格、家具构造等的协调感,而忽视了色彩的协调,从室外设计来看人们看到颜色奇特的建筑物也许会觉得不舒服或是印象深刻。而室内设计的话,如果颜色过于奇特会让久居室内的人感到不舒适,这就违背了室内设计应有的基本原则。
2.不同色彩对人的影响
以最常见的室内设计色彩来说,不同的颜色对室内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让人舒适,有的却让人压抑甚至是易怒,下面将以几种常见色彩来进行分析说明。
绿色,在常规情况下绿色会让人感觉舒适,视觉疲劳的人凝视大片绿色的景观是得到眼睛的放松与舒缓,让人放松神经改善心情。但是如果长久置身在绿色的环境之中,会让人产生冷清、孤独的感觉,从而让人食欲减退。
蓝色,这是一种在装饰设计中常见的颜色,因为其在色彩表现力上较为强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遮盖其他颜色的下次,所以应用广泛。同样的,蓝色也可以让人感觉的放松,调节人的感官,促进睡眠。但是同样的有利有弊,如果室内人群患有神经衰弱和一些如忧郁症等心理方面的疾病,则不宜长期待在蓝色的环境内,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加重,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橙色代表着活力、青春,对于促进、改良人的食欲有较好效果,体现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所以很多设计师在餐厅的设计中会运用一些橙色物件以达到这些好的效果。
白色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颜色,很多装饰设计中无论是室外墙壁还是室内墙壁都采用白色涂料,因为白色会让人产生洁净的感觉,令人舒适,而且如果室内面积较小,在装饰设计中多采用白调会在视觉上增加空间感,降低因面积小带来的狭窄、紧凑感。并且根据相关研究,白色对于易怒人群的心理有较好调节作用。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忧郁症等疾病的患者不宜长久在白色的环境中居住,对于病情的缓解和治疗没有好处。
常见建筑色彩运用分析
“通常建筑在装饰设计中都会将色彩分为三大类型,即主体色彩、陪衬色彩以及点缀色彩。只有让色彩层次分明,才能突出艺术设计人员想要表达的主题,也能使建筑装饰更富有艺术气息。”通过这些色彩的协调搭配,共同构成整个建筑的色彩基调。不同建筑物对于色彩有着不同要求,下面将对几种常见建筑装饰设计的色彩运用进行分析。
1.住宅
现代住在在外观装饰设计上基本上没有太大影响,很多仿欧式的住宅区一般在颜色上采
用棕色、深黄色等比较厚重的颜色力求体现欧式复古的特征。而住宅的最重要设计是在室内的装潢设计上。根据前文提到的一些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大部分住宅室内设计中墙壁以白底为主,体现洁净又比较有空间感。如果主人患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那么卧室采用粉色基调是最好不过,而在餐厅部位,一些设计师为符合餐厅的基本需求,会采用黄色、橙色等体现健康活力的色彩为基调,可以帮助增强食欲等。同样,住宅内部的家具设计师选用黑色等颜色较深的色彩,会起到镇静、安定的作用,对现代高速节奏生活的人们很有好处。
2.宗教场所
宗教场所是装饰色彩风格也是独具一帜的,一般来说常见的宗教场所有佛教寺庙、伊斯兰清真寺。宗教一般为体现其神圣性,不会将外表颜色弄的过于绚丽,力求用一些比较厚重的色彩来体现其神圣与庄重。传统伊斯兰是有寺内不能用五彩装饰的规定的,但是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传统宗教礼俗也会随之变化,“新疆穆斯林建筑装饰工匠们打破伊斯兰教关于寺内不施五彩的训诫,大胆运用各种艳丽的色彩装饰了宗教建筑。”而常见的佛教寺庙一般建筑色彩以红色等为主,以表示与普通建筑的区别和对佛菩萨的敬重。
3.医院
医院是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之一,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医院以白色为主要基调。从医院本身来说是为了让其神圣同时而又比较醒目,便于患者求医。对于患者自身来说,医院由于是病菌较为多的地点,采用白色的基调会让人产生一种洁净感,从而削弱病菌带来的不适感,有利于患者健康的恢复。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文5
文学研究
(1)鲁迅对“老中国”形象的解构 黄健 赖彩慧
(8)北朝鲜作家笔下的朝鲜战争——1950年代中国报刊刊载一瞥 常彬
(15)英美战争题材诗歌的政治审美维度 王艳文 周忠新
(20)《喜福会》的叙事艺术
(25)中国志怪传奇在日本近世怪异文学中的形变——以《伽婢子》为例 吴艳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
(32)秦汉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方行
宋史研究(教育部名栏)
(36)北宋《真定府洪济禅院敕文札子碑》考析 杨倩描
(43)宋代监司对宋代法律文明建设的贡献 王晓龙 杜敬红
哲学研究
(51)天人合道——老子天道、地道、人道思想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许春华
经济学研究
(57)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理论:基于石油属性的分析 张玉柯 胡光辉
(64)河北省改善民生的成效、问题及建议——基于河北省民生质量指数的分析报告 李林杰
(70)气候变化对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 李瑞 张红 张洋
(74)高校生均拨款的筹措与分配 岳凤霞 张益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机理解读 田瑞兰 苏锐
法学研究
(84)量刑情节适应的基本原则 敦宁
(89)我国法院职能转型过程中的法理探究 梁平 陈焘
(95)构建合理的广告侵权责任制度——《广告法》第38条修订的几点建议 李轶
教育学研究
(100)异质化:比较教育的未来走向 屈书杰 商霄杰
(105)职业教育在职业流动中的功能及其实现 刘奉越
心理学研究
(109)谁更灵活:内向者还是外向者 齐冰 潘峰
管理学研究
(113)河北省财政支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适度性实证分析 孙健夫 付云飞
(118)城镇保障性住房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贾淑军 常阳
(122)构建国际环境秩序中的共识认知与政治议价 尹晓亮
(129)大学生选择创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基于全国30所高校2827名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董金秋 贾志科
语言学研究
(137)近代汉语后期助词系统的演变及特征 翟燕
(141)汉英省略的给定限制条件 张天伟 曹永姝
(149)计算机交互界面图标隐喻修辞研究 王佳
(152)《说文解字》“误释字”考释四则 李娜
短论
(156)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学业考试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张锦 康金莉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文6
一、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大学生融入社会新环境,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员角色转换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忍耐承受能力等。
1.大学生适应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从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的校园进入关系错综复杂的职场,一时难以适应。环境变换,观念、思维也应随之转变。有的大学生面临新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表现出对学生角色的依恋,由此引发种种不适应,如:理想与现实矛盾引起的迷惘;期望与实际违逆导致的失望;所学与所用脱节造成的动摇;打击和挫折造成的悲观;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引起的烦恼;竞争压力导致的焦虑等。
2.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在角色转变中可能一时“水土不服”,但不能始终不“入乡随俗”。要么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要么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但改变社会既定的“游戏规则”或要别人为你而改变,几乎不可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适应环境要做到:①调身先调心。环境对人的影响首先是心理,然后延伸到意志和行为。良好的心态及心理调控能力是适应环境的前提。②寻求精神援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如儒家的“安贫乐道”,道家的“知足不辱”,佛家的“恕、忍”等,都能给人以精神扶持。③提高认知能力。认知是对人性和社会本质的领悟。在遭遇不平不顺时,不恼恨社会,不抱怨生活,不怪罪他人,而是正确评估自己,总结人生经验。提升认知能力须向书本和生活学习,向生活的贤者学习。④加强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职场竞争的重要能力。在本行业领域要敢为人先,勇于动手,善于创新。⑤培养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淘汰更新快,不学习就要落伍。职场靠自学,学习途径与方法要考虑单位实际,因地制宜。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不规律的生活会给工作造成困扰。要学会过日子,让生活规律有序。⑦提高忍耐承受能力。对待工作中的艰难困苦靠的是忍耐和坚持。抗挫折能力只能在磨练中逐步加强。
二、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用人单位最重视的职场能力。它是能在单位内、外建立起广泛人脉关系并能妥善处理好的能力。人在职场,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处理好人际关系是立足职场的根基。
1.人际交往能力的内涵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需要多种能力支持的复合能力,主要有人格力、理解力、注意力、观察力、洞悉力、感受力、想象力、表达力、表现力、合作力、记忆力等。理解是对他人思想行为的理解体谅。注意和观察是对他人表情行为的留意和细心。洞悉和感受是对他人内心活动的洞察和感知,能做到换位思考。表达是说话的准确得体。表现是人际交往的风度举止。合作是在团队中的与人配合。记忆是记住交往对象的相关信息。
2.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①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1万名成功者的分析证实:15%是由于专业熟和能力强,85%是凭借良好交际能力。
②身心健康的基本标准。世卫组织公布的21世纪健康新标准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三良”: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良好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心理疾病与人际交往有关,引起心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能带来好心境、好心情。
③个体完善的最好手段。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期生活在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人,人格个性会得到健康发展。个体成长的基本心理需要有:有人支持的安全感、有人共商的归属感、有人关心的幸福感等。
④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人际交往是获取信息最直接及时的途径。通过交往可以可获取工作、思想、经验多方面的信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萧伯纳说过,你我彼此交换思想,你我就有了两种甚至多种思想。所谓“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
3.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现代人格品质中的主要方面有:①真诚。真诚的魅力在于它让人获得安全感、被接纳感、被信任感。②尊重。获得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人格尊重最重要。要自觉维护他人尊严。态度傲、语言冲、探人密、揭人短等是尊重的大敌。③诚信。诚信在国人心中有崇高的道德地位。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孟子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现代社会,诚信是企业和个人的立足之本。一些企业如三鹿、博士伦等的教训昭示世人:践踏诚信可能得利一时,但终将自食恶果。④热情。热情是一种高素质情感,是个体对他人友好而发自内心的激情。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一位教育家把热情称为“内心的神”。⑤大度。人各有志,人各有好,人各有癖,人无完人。要能容忍别人的缺点毛病,原谅别人的失误失礼。
现代结交艺术的要素有:①以对方为中心。与人相识,先要了解对方,谈对方擅长的内容、感兴趣的话题、想知道的东西。②安心做听众。善结交不仅靠会说,更要善于倾听。表现自己是人的欲望,要把机会让给别人。一位哲人说,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显然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③用心去赞美。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生命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人内心深处都希望听到称赞,这是人的信心与希望所在。赞与被赞是双赢,最大的赢家是赞者。④关照心灵需求。交往中了解重于评价,即重视了解对方心理需求、情绪变化和行为背后的隐衷;少评价他人人品、性格和行为好坏。过分考察对方容易对人产生误解和偏见。⑤培养亲和力。亲和力是一种让人感觉到亲切温和的吸引力。那种“见面熟”很让人温馨愉快。“见面熟”需要“主动亲”:主动微笑,微笑是无需说明的善意;主动打第一声招呼;主动自我介绍……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会影响到日后别人对你的看法。表示诚善比展示才华更重要。
三、自我表达能力
自我表达能力是个体通过自我展示而获得他人接纳、支持的能力。张仪、苏秦凭借超强的自我表达能力“合纵连横”,左右了春秋的天下局势;魏征因说了那番巧妙的自我辩解而活命。现代社会交往频繁,无论单位内的与人沟通、工作建议,还是单位外的业务联系、商务谈判,无不需要良好口才。自我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
1.自我表达能力的构成要素
自我表达能力的必备条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展示自我的勇气、丰富的知识贮备、灵活机变的技巧、流畅说话的基本功、应付突变的机智、改善气氛的幽默等。核心是勇气、知识和技巧。①美国某大学的一项统计表明:97%的学生认为公开演说与核武器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件事。而我国大学生与陌生人交谈时紧张者超过50%。勇气不立将丧失自我表达机会。②交谈中吸引对方要靠知识。知识丰富,厚积薄发,显示的是气质和修为;知识贫乏,口若悬河,暴露的是无知和浅薄。③技巧对交谈成功有重要影响。看似不可能的事居然办成,探囊取物的事也会搞砸,都在于说话的技巧。话得体,赢得好感,博得同情,获得谅解;话失言,引起反感,激起恼怒。
2.自我表达基本功与基本原则
(1)基本功
口头语言。①朗读。锻炼语调、语速的自然合度和口齿伶俐。②背诵。锻炼口才和记忆力。③描述。描述所见,锻炼组织驾御语言能力。④辩论。锻炼洞察、说服、表述、快速反应能力。⑤演讲。命题演讲锻炼对外来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即兴演讲锻炼对内存知识的迅速调集能力。
肢体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肢体语言比口头语言更真实反映人的心态。①眼睛。交谈中50%~60%的时间注视对方眼睛,这是表示尊重。②头。交谈中不要东张西望。要时常颔首,表示会意、理解、赞同、欣赏。③脸。面部要多微笑,不良情绪别挂到脸上。④手。不要抓耳挠腮,更不能指点对方身体。
(2)基本原则
谈话的基本要求有:姿势自然合度;表情真诚友善;语气亲切温和,敬语对人、谦言对己。①听大于说。静心聆听他人说法或倾诉。倾听能使自己了解别人,主动和从容思考,能聪明地提问和明智地回答。交谈中不能打断别人;自己被打断时不宜争抢,等人说完后再接着说。②平等重于尊卑。人的职位、学识等可能不同,但人格必须平等。讲话不能居高临下、教诲指点甚至发号施令。别让自己“无所不知”,别当对方“一无所知”。③肯定多于否定。对别人的看法见解,要专注于可取处,留心“闪光点”,及时表示同意、肯定、赞美、钦佩。为显示己能,寻找对方漏洞瑕疵,予以批驳,其实适得其反。④说服别人不如说服自己。交谈可能话不投机,结症在于人的观念、性格、习惯、作风很难相融,这也是人际矛盾的根源。观念、个性是难以改变的。看法可以不苟同,但必须尊重别人的选择。
四、三种能力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