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 师资培训 心理情操
一、根据学生年龄差异,确定各阶段的教学内容
聋生在各年级段的心理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在重视个体差异的同时,还要尊重年级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低年级阶段通常以学校生活和学习适应能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内容;中年级阶段以人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为主要内容;高年级阶段则以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训练内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有序地开展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要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创设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的隐性教育和间接教育作用,一旦和动情、晓理、立志、践行这些显性教育、直接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就可以起到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作用。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都会使聋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搞活动、抓评价、促规范,通过净化、美化、绿化校园,陶冶学生;通过特长展评、“红旗班级、宿舍”评比等激励学生。以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
三、开展有益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理情操
聋生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人生的绚丽多彩。在聋生中积极开展他们喜闻乐见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双休日兴趣活动、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可以起到放松神经、调节情绪,愉悦身心、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益智育德的作用。在这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聋生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才干;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增强自信;可以学会与人交往,和睦相处。在活动中,个性得到了发展,心灵得到了净化,感情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锤炼。让聋生走出孤独,增强生活的自信,体验人间真情,改善自我,提高其心理品质。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在学校,教师成为学生最亲近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每当教师向他们投去信任、赞许的目光时,心理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自信,教师的真诚能让他们感到一种人格的尊重,能加强他们对教师的信赖,会使他们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心态,及时排除心理上的障碍。如果教师只是盲目的批评指责学生,带给学生的会是更多的苦闷,更多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愈感压抑,心理更加闭锁,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教师应该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微笑,以此满足学生在心理上对爱的需要;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和信任,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赖的心灵之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此外,教师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主导地位,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2
一、 语感心理问题
有人认为,在中小学阶段,还谈不上培养语感,其实不然。因为语感本身就属于阅读能力所包含的诸因素的一种,只要教学大纲有要求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就要遇到语感问题,因为语感是阅读能力的根本和实质,就是说阅读能力的高低,实质上是外语语感的强弱,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感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英语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如英语中行为动词单数第三人称加“s”,语感强的会脱口而出“He works hard。”而有的学生经老师反复指出,仍然忘了加“s”,可问到这项语法规则,几乎人人都会说他知道。但一运用,语感不同的人表现就不一样了。
又如:“We saw a bear dancing on the stage。”有的学生可以马上在脑海里出现一幅有趣的图画,一只熊在舞台上扭来扭去地舞蹈,从而形象鲜明地铭记这个句子,而有的同学则要老师讲解一番“see sb doing sth”的语法分析才能明白,并且记忆也不深刻,这就是语感心理成熟的程度差异造成的。
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要走出“纯语法”的教学误区,在阅读能力和语感心理方面加大教学力度,是提高中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一条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二、 中介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汉语做为一种中介心理现象始终是存在的。如“一袋大米”,学生往往容易犯a bag rice这样的错误,又如把“不久”译成no long,“前几天”译成before some day。至于“一本英语书”用a而不用an,“几本书”用book而未加s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汉语中介心理的障碍现象。
在句子结构上,英汉现象一致的英汉翻译干扰不大,但在不一致时,这种中介心理干扰就大了。如“这不是书”,“书在桌子”上就容易译作“This is not book”“Book on desk”之类。汉语词序定冠词和系词等尽被“忽略”,这说明作为语言模式已基本固定的中小学生习惯了汉语观念,处处都造成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急需英语教师的点拨和启发。
从科研的角度看,学习英语实质上,是使英语材料在头脑中与汉语系统接通,进而才能建立新的联系的心理过程。
三、 迁移心理问题
迁移的基本条件,是不同技能是否具有共同的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往往影响后续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如技能等),这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成熟的迁移心理素质,是英语教改中的重要课题。如果先行学习对于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青春期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发育速度加快,逐渐趋于成熟,同时思想意识也逐渐趋向于独立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会阅历的增加与文化知识的增长,也使得初中学生心理状态更加复杂,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初中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一、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压力
受我国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目前许多家长仍旧将考入名校作为学生发展唯一途径,对考试成绩过度的重视,不断给学生施压,而学校也为了追求升学率,扩大学校影响力,而采用一些应试型的教学方法,不断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学生要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当中,一旦成绩出现波动,就会产生灰心的情绪,甚至出现厌学、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
初中生心理的发展,使得其对人际交往的需求逐渐增强,而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其成长过程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娇生惯养下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顾他人感受,缺乏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难以很好的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独立意识
初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决定其处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内心强烈渴望独立,但行为和认知能力方面实际上又不够成熟,对于家长和教师仍有一定的依赖性。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是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育的普遍特点,在面对家长及教师的干预时,常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愿接受家长与教师的意见,有时甚至会出现与家长、教师相对抗的现象。
(四)青春期的困惑
青春期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必然要经历的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逐渐强烈,而由于初中学生心理发育仍不够成熟,在两性关系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在男女同学关系方面还不能够妥善的处理,容易陷入早恋的误区当中,并产生心理焦虑等问题,教师如不能妥善引导,也可能会给学生心理留下创伤。
二、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实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中学教师首先应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应试教育观念的误区中走出来,从学生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以引导的方式取代以往的强制约束。学校方面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全面提升全体教职人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切实发挥每一位教职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给与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顺利从心理障碍中走出来。
(二)结合实践活动,增强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初中学生未来终将要融入到社会当中,因此,其社会适应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或校园里,应该更多的走出去,通过组织各类集体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郊游、开展运动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缓解学习压力所导致不良情绪,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集体活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并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增进学生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通过集体的影响作用,带动内向自闭的学生,使他们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多种方式结合运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教师在观察中所能够发现的问题毕竟有限,并且其深层根源是无法从表面上准确找到的,因此,教师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运用,积极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和宣泄心理困扰的机会。
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社会、家庭与学校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为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成长的烦恼,使其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轻松、健康、快乐的氛围中,积极进取,建康成长,养成坚强的意志与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管理模式 因材施教
班主任作为学校实施文化教育的最小单元。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策划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小学生出现和以前的学生不同的特点:一强、二弱、三多(自我意识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变弱,社会适应能力变弱;单亲和留守儿童增多,不良嗜好增多,影响他们的因素增多)等,因此笔者提出教学中的几点管理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针对特殊人群不同心理特点加强管理教育
心理健康已经被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特别是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心理问题将影响到一生的性格培养,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更是需要班主任及时引导和教育。
这里所说得特殊群体包括通常所谓的“坏学生”、长期处于留守的儿童、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特殊的经历,使他们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做好这些同学的思想和心理工作,是一个班级安全稳定、团结进步的前提。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加强思想上的正面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重要形成时期,对于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班主任要得当处理、及时教育。俗语说:“良言一句,暖三冬”,用清泉般的话语,荡涤净他们思想上的污秽,使他们分清曲直、辩明是非、增强自信,通过不断地激励和帮助使他们从消极的状态中一点点摆脱出来,最终朝着积极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2、注重生活上的关心体贴,唤起对亲人和朋友的热爱。心理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多半家庭是不和谐,例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他们对社会冷漠、不合群,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既要做班主任,更要做一个慈母,通过对他点滴关怀和帮助,用心去感化他们,让他逐渐的相信爱,渴望爱,从而走出自我封闭的小空间,走向集体。
3、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支持,培养坚韧自信的良好品质。人生的道路充满荆棘和坎坷,只有在每一次摔倒之后重新站起来,才能走的更远更久。而一些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在受到挫折之后,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或偏激的想法。这时只要我们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和支持他们继续努力,就会逐渐培养出坚忍不拔、自信乐观的好品质。
二、建立管理联动机制,形成校内、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学生的成长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教育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在的学生住校、托管的比较多,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深,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很不顺畅,学生出现问题时无法跟家长沟通,这样的管理教育漏洞给我们的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协调好各种教育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
1、制定管理目标,确保思想的全面统一。只有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才能在实际的行动中相互支持,达成默契。对于小学生的管理,学校、家长和社会(即短托、长托)三方很多时候存在一些偏差,从而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该管的没人管、管不了、管不得等情况。因此,建议不定期开小规模的家长会,积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老师的想法,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2、明确各自职责,确保管理的无缝连接。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经验贫乏,对事物充满好奇心,这也给孩子们的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对他们的管理要细致入微,明确各自管理的时间节点,确保对孩子的管理时时无漏洞、事事无漏洞。
三、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
1、组织动手操作活动,增强个人实践力。现在孩子在家受到的照顾很多,上学后他们的自理能力明显跟不上,更不用说动手做实验、参加劳动了。所以平时多举行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比如剪纸、折纸、制作航模等动手动脑的活动,既可以调动他们的兴趣又可以开发智力、提高动手能力。
2、组织参与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在家里都像“小太阳”、“小皇帝”一样,使得很多小学生比较自我。学校或者班级组织一些劳动或布置一些任务,进行的评比、比赛,通过他们的合作与努力,共同完成,使其增强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心。班主任要重视社会教育,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在社会中锻炼。让他们在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感受自身价值的存在,增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心。
四、建立不同培养计划,根据先天素质和兴趣爱好的不同,因材施教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处理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行为,也存在着负向和正向的区分,在不同的情景下,这种区分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行为,它必然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将从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能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对于他们本身及他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2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这些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全国常模严重,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关于教师行为和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上,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却是较少探讨”。
姚三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教师的正性情绪;自尊感强可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提高其心理卫生水平,减轻躯体抱怨和抑郁症,增加正性情绪。有效的应付策略可使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水平提高,减轻抑郁症。钟向阳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相关,并发现了心理健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负向的关系。而李春灵’在分析南宁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积极的应对风格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风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消极行为的负向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关系呢?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沧州市八所中学共3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女教师204份,男教师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五级。
2.2、2采用查明华,申继亮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此问卷包括5个分问卷,分别是:厌学情景问卷,退缩行为情景问卷,自我中心行为问卷,攻击行为情景问卷,和考试焦虑隋景问卷。问卷共包括101道题目,每一题目作为一种具体策略。所有策略分属于六大策略即:言语疏导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要求被试对有效性和可能性进行5等级评分。
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各情景中教师的六种处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
在厌学情景中(见表1),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心理健康恐怖因子与言语疏导策略的可能性、行为疏导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与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与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在退缩行为情景中(见表2),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言语疏导的有效性与心理健康的忧郁、焦虑、敌对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躯体化、焦虑、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行为疏导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惩罚约束的有效性与躯体化、忧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自我中心行为情景中(见表3),考察教师心理踺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忽视的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忧郁因子与情感关爱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偏执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病性与惩罚约束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在攻击行为情景中(见表4),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言语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与强迫症状、忧郁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惩罚约束策略的有效性与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阮郁、焦虑、改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与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考试焦虑情景中(见表5),考察教师心理缝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恐怖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疏导策略、情感关爱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心理健康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关系
由表1一表5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击行为)中教师策略的选择才与心理健康有较大的相关。究其原因,SCL一90问卷主要是测定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而教师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教师在相当长的时问内累积下来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测量角度看,自我溉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程度得分与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这三种积极正向的策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的行为干预策略,反之亦然。根据钟向阳的研究,心理缝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当前教师由于普遍接受培训教育,所以都能认识到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但在真正行为上,可能有些教师还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对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影响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观念中,在厌学、攻击行为和考试焦虑情景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缩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师认为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实际采用的策略上戒们发现对于厌学问题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情感关爱型策略,对于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景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
面对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情感关爱这一策略。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还是充满了人情味,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学生。
面对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惩罚约束这一策略。可能是教师认为用言语疏导等正面教育很难奏效,所以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制裁,让学生受到惩罚,得到教。
对于攻击行为问题,教师虽然认为情感关爱更有效,却更多使用言语疏导。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伤害。所以在选择使用策略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因为这样可以在瞬间见效。
除了上面的差异外,我们并未发现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效性和可能性体现在同一问卷上可能会造成本身的较高的相关性。
5结论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士官学员; 心理问题; 教育
士官队伍作为我军人才建设“五支队伍”之一,是新时期部队教育、训练、管理的骨干,是在一线操作和维护武器装备的重要力量,是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中坚力量。而近年来,受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影响,士官学员焦虑、苦闷、困惑等心理问题也日渐凸显,严重威胁着部队的安全稳定和战斗力的提高。因此,探讨士官学员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成为当前士官学员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士官学员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是对学习训练的厌倦。在军队院校,大部分的时间就是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学习是一个长期任务,训练是一个反复磨练的过程。许多士官学员都是初中毕业,有的甚至是小学毕业,因此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而军队的学习时间缩短、课程多、难度大,使他们在学习上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再加上部分士官学员对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所学非所愿,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学习更多的时候是应付,总觉得自己学不会,便导致了对学习的厌倦心理。在平时的训练中,很多时候往往是单调枯燥、无休止的循环重复,使士官学员在训练时无精打采、动作不认真、敷衍了事。
二是人际交往障碍。由于军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部分士官学员在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越来越少。有些学员不善于与他人交往,集体观念薄弱,不会或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遇到问题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沟通,因而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同时,士官学员的知识水平、能力经验、家庭背景以及语言、性格、仪表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加上独生子女教育不当所致的后遗症作怪,造成了部分士官学员在新的人际关系中落入尴尬和交往不畅的地步,由此感到苦闷、自卑、焦虑、不满,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是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许多士官学员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步入军营的,他们把未来设计得过于完美,认为在军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梦想常常被打碎,理想难以实现,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使士官学员的心理状态严重失衡。有的士官学员不能正确对待没能达到期望,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某种防御的心态,经常独处,很少与他人交流,企图逃避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颓废、消沉、抑郁、自卑等心态,或者自暴自弃、放纵自我,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
二、士官学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士官学员大都生长在和平年代,生活条件优越,经受磨难少,心理成熟慢于生理成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又慢于心理成熟。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相对缺乏自控能力和抵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而且士官学员的心理特点是丰富多样,具有明显个性特征,如喜欢独立自主、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我意识强、喜欢评价他人或得到他人的评价、情绪易激动等,这样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定位过高,那么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便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军事环境因素
军人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职业活动特点对于士官学员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军事行动充满了危险性,它需要部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急、难、险任务时,士官学员要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同时还会产生强烈的时间紧迫感,这些因素的存在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面临威胁生命的危险情境,他们也会产生应激反应,甚至出现心理异常。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要求士官学员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有时候要连续作战、爬山涉水,导致他们睡眠不足、精神紧张,这不仅使他们的体力负荷过重,而且他们的心理负荷也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水平。再加上由于训练、作战、执行特殊任务等军事活动对士官学员的能力、体力均有相当高的要求,而限于他们本身素质的差异,因而总有一些学员在军事活动中遇到挫折,个别人还会发生伤亡事故,这都会使士官学员产生挫折感,导致痛苦、自责、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
(三)社会环境因素
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东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造成了心理不平衡感、不稳定感,人际关系的淡薄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士官学员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一些不能正视现实、缺乏适应能力的士官学员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军队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会程度不同地反映到部队中来。健康的、进步的社会思潮对士官学员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士官学员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明显增强。然而一些不健康的、腐朽的社会思潮,对学员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侵蚀和危害,如受极端民主化思潮的影响,部分士官学员作风松散、不请假外出、私自离队、不服从管理、顶撞领导等现象增多,并且呈上升趋势。受“讲实惠”、“向钱看”思潮的影响,部分士官学员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不切实际地图虚荣、摆阔气,理想追求低下。
三、士官学员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育策略
(一) 加强士官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士官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员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员在教学中要转变那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我无关”的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对士官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士官学员进行心理辅导,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队干部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学员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 加强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院校应积极开展对从事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员的培训,并把培训工作列入教学师资培训计划。同时还要重视对学员队有关的领导以及其他从事学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员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为士官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证。
(三)确保士官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士官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学员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做好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相关干部和教员要深入课堂、深入教学,了解学员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积极地引导。课后要多与学员接触、沟通,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员思想动态和心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确保士官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 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对士官学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因此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通过录像、电视、宣传板报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加强对学员思想的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员在优美、健康的校园环境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练,从而铸就健康的、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