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 师资培训 心理情操

一、根据学生年龄差异,确定各阶段的教学内容

聋生在各年级段的心理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在重视个体差异的同时,还要尊重年级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低年级阶段通常以学校生活和学习适应能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内容;中年级阶段以人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为主要内容;高年级阶段则以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训练内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有序地开展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要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创设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的隐性教育和间接教育作用,一旦和动情、晓理、立志、践行这些显性教育、直接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就可以起到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作用。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都会使聋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搞活动、抓评价、促规范,通过净化、美化、绿化校园,陶冶学生;通过特长展评、“红旗班级、宿舍”评比等激励学生。以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

三、开展有益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理情操

聋生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人生的绚丽多彩。在聋生中积极开展他们喜闻乐见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双休日兴趣活动、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可以起到放松神经、调节情绪,愉悦身心、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益智育德的作用。在这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聋生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才干;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增强自信;可以学会与人交往,和睦相处。在活动中,个性得到了发展,心灵得到了净化,感情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锤炼。让聋生走出孤独,增强生活的自信,体验人间真情,改善自我,提高其心理品质。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在学校,教师成为学生最亲近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每当教师向他们投去信任、赞许的目光时,心理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自信,教师的真诚能让他们感到一种人格的尊重,能加强他们对教师的信赖,会使他们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心态,及时排除心理上的障碍。如果教师只是盲目的批评指责学生,带给学生的会是更多的苦闷,更多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愈感压抑,心理更加闭锁,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教师应该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微笑,以此满足学生在心理上对爱的需要;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和信任,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赖的心灵之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此外,教师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主导地位,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2

一、 语感心理问题

有人认为,在中小学阶段,还谈不上培养语感,其实不然。因为语感本身就属于阅读能力所包含的诸因素的一种,只要教学大纲有要求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就要遇到语感问题,因为语感是阅读能力的根本和实质,就是说阅读能力的高低,实质上是外语语感的强弱,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感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英语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如英语中行为动词单数第三人称加“s”,语感强的会脱口而出“He works hard。”而有的学生经老师反复指出,仍然忘了加“s”,可问到这项语法规则,几乎人人都会说他知道。但一运用,语感不同的人表现就不一样了。

又如:“We saw a bear dancing on the stage。”有的学生可以马上在脑海里出现一幅有趣的图画,一只熊在舞台上扭来扭去地舞蹈,从而形象鲜明地铭记这个句子,而有的同学则要老师讲解一番“see sb doing sth”的语法分析才能明白,并且记忆也不深刻,这就是语感心理成熟的程度差异造成的。

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要走出“纯语法”的教学误区,在阅读能力和语感心理方面加大教学力度,是提高中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一条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二、 中介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汉语做为一种中介心理现象始终是存在的。如“一袋大米”,学生往往容易犯a bag rice这样的错误,又如把“不久”译成no long,“前几天”译成before some day。至于“一本英语书”用a而不用an,“几本书”用book而未加s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汉语中介心理的障碍现象。

在句子结构上,英汉现象一致的英汉翻译干扰不大,但在不一致时,这种中介心理干扰就大了。如“这不是书”,“书在桌子”上就容易译作“This is not book”“Book on desk”之类。汉语词序定冠词和系词等尽被“忽略”,这说明作为语言模式已基本固定的中小学生习惯了汉语观念,处处都造成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急需英语教师的点拨和启发。

从科研的角度看,学习英语实质上,是使英语材料在头脑中与汉语系统接通,进而才能建立新的联系的心理过程。

三、 迁移心理问题

迁移的基本条件,是不同技能是否具有共同的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往往影响后续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如技能等),这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成熟的迁移心理素质,是英语教改中的重要课题。如果先行学习对于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青春期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发育速度加快,逐渐趋于成熟,同时思想意识也逐渐趋向于独立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会阅历的增加与文化知识的增长,也使得初中学生心理状态更加复杂,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初中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一、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压力

受我国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目前许多家长仍旧将考入名校作为学生发展唯一途径,对考试成绩过度的重视,不断给学生施压,而学校也为了追求升学率,扩大学校影响力,而采用一些应试型的教学方法,不断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学生要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当中,一旦成绩出现波动,就会产生灰心的情绪,甚至出现厌学、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

初中生心理的发展,使得其对人际交往的需求逐渐增强,而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其成长过程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娇生惯养下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顾他人感受,缺乏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难以很好的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独立意识

初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决定其处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内心强烈渴望独立,但行为和认知能力方面实际上又不够成熟,对于家长和教师仍有一定的依赖性。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是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育的普遍特点,在面对家长及教师的干预时,常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愿接受家长与教师的意见,有时甚至会出现与家长、教师相对抗的现象。

(四)青春期的困惑

青春期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必然要经历的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逐渐强烈,而由于初中学生心理发育仍不够成熟,在两性关系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在男女同学关系方面还不能够妥善的处理,容易陷入早恋的误区当中,并产生心理焦虑等问题,教师如不能妥善引导,也可能会给学生心理留下创伤。

二、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实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中学教师首先应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应试教育观念的误区中走出来,从学生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以引导的方式取代以往的强制约束。学校方面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全面提升全体教职人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切实发挥每一位教职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给与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顺利从心理障碍中走出来。

(二)结合实践活动,增强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初中学生未来终将要融入到社会当中,因此,其社会适应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或校园里,应该更多的走出去,通过组织各类集体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郊游、开展运动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缓解学习压力所导致不良情绪,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集体活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并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增进学生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通过集体的影响作用,带动内向自闭的学生,使他们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多种方式结合运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教师在观察中所能够发现的问题毕竟有限,并且其深层根源是无法从表面上准确找到的,因此,教师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运用,积极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和宣泄心理困扰的机会。

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社会、家庭与学校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为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成长的烦恼,使其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轻松、健康、快乐的氛围中,积极进取,建康成长,养成坚强的意志与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 研究生 新生 入学教育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w Graduate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GUAN Yiling

(School of Law,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21)

Abstract With further increase in graduate enrollment, graduate education gradually from "elite" education into the "popular", but a long time, graduate students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has not been given due attention.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this group of school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sector to play a better effect, in practice there is need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Key words graduates; new students; school educati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1990年至2008年,伴随高校研究生扩招,我国高校研究生数量增长了18倍,2009年,硕士研究生扩招了5%,而博士生扩招1.7%;2010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43.6万,博士生招生规模将达6.15万人,①研究生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时代。研究生新生能否很快适应研究生生活,始终保持身心健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和素养,不仅直接影响到研究生阶段个人的成长,还关系到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1 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考取研究生对于个体而言是一个社会生态环境的转变,个体的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爱情等方面的适应过程是新的社会生态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过程。硕士研究生新生绝大多数都已经发展成独立的个体,家庭的构建和职业的选择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做出决定。他们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要面临一系列新的决策,包括异性朋友的选择、恋爱结婚对象的选择与确定、职业的选择、未来生活方式的选择、自己将来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②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入学要经历角色转变,明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为顺利完成学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研究生新生入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大学教育的一种更高级形式,研究生的新生入学教育还未被广泛的关注,现实中研究生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

2.1 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压力

研究生新生群体中大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正值个人的青年期,客观上存在各种需求,包括生理的与心理的、自然的与社会的、经济的与生活的等等,但由于学业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加剧了这些需求的矛盾与不平衡,来自各方的压力也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赵殿军(2003)通过一项全国在读硕士研究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有近30%的研究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比在校大学生21.68%的比例高出约7个百分点。③陈佩华,王家林(2002)对全国40所院校的在读研究生与本科生进行了心理、体质两方面的测试,发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心理问题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研究生呼吸机能、心血管机能大幅度下降。④李梅等(2002)经过ANOVA分析,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与年级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一年级在总分以及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上显著性高于二年级;同时,在精神病性因子显著性上也高于三年级,而二年级与三年级没有显著性差异。⑤

2.2 研究生新生的学业压力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方式单一,基本都是以学院为单位,集中开会或者集中讲座的方式在入学之初进行所谓的教育,与学生初次接触入学教育的一般都是高年级的学生干部或者辅导员,进行单向的灌输式教育,单纯地向新生讲解各种基础的或其认为较为重要的知识,新生则听过就过了,至于消化吸收多少则无关重要,整个活动缺乏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更是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被动的入学教育未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生要具备独立科研与实践动手的能力,对于自己的研究专业与研究方向需要较大的精力、较长的时间去专注其中。但是目前研究生的三年学习课程普遍地被设置为一年级学习文化课,包括学位课、平台课、选修课等,课程多,课业紧,专业学习却不够深入,以至于与本科生的学习模式甚至无太大区别;尤其是对于一些跨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沉淀,或是那些参加工作之后又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很多方面难以适应,需要一定时间的缓冲,学习上难免会有跟不上的问题。

2.3 研究生新生的经济压力

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学历的需求越来越多,大约80%的研究生是由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升学,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贫困家庭,有些本科期间还是有国家贷款的。⑥面对这些尚未工作就已有的负债,研究生新生从入学之始就已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目前,高校中研究生的助学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善,对于无公费名额的学校,研究生主要靠奖学金获得学费的缴纳,奖学金的额度虽然不小,但是覆盖面较窄;对于有公费名额的学校,奖学金的额度相对就会很小,而且不是每一个研究生都有公费的资格,对于自费的研究生,心理压力与经济压力自然较大。以华侨大学为例,每个年级每个班都会有几个自费的研究生,每年要面对6000元学费的压力,因大部分学生是公费的,因此奖学金的设置只突出在学业奖励上,每学年最高的奖学金也不过1000元,相对高额的学费与生活费,自费的研究生只有靠国家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

3 研究生入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新生行为挫折研究。硕士研究生新生行为挫折是指在通往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现象。他们的行为挫折根源于客观环境,尤其是他们所处的特定校园环境。硕士研究生新生的行为挫折主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入学前已存在的行为挫折的延续;另一类是入学后新产生的行为挫折,是指原先所没有体验过的行为挫折,是入学后特定的环境导致的多种多样的行为挫折,是大多数的。研究生行为挫折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产生,其内部因素指个体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智商等方面,而外部因素则指活动对象、环境条件的复杂与困难程度等。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及时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并防患于未然。⑦

低年级的研究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要比高年级研究生差,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低年级研究生面对新的学业环境心理适应性、平衡性以及协调性不强。导致研一新生不能顺利过渡的因素主要有:本科毕业浮躁心理的延续、本科到研究生的角色转换、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学习方法和要求的变化、当代学生共有的依赖情结、个人的心理素质几个方面。要从调整角色定位、建立合理认知、转变学习习惯和改善交往方式等方面入手进行解决。⑧

4 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管理的建议

4.1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健康的人不止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即便是进入更高等的教育,身心健康的教育仍然是关键的一环。作为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研究生新生在入学之初便已形成固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去的经验和现有的观念已成为其行动的指南。即便如此,仍不可以断言学生进入高一层次的教育就没有心理健康问题了,恰恰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研究生新生在客观世界中还在不断发展变化,学习与研究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时间短,任务重,个人生活空间增大,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增多,思想上受到更多文化思潮的影响,心理上受到更多的冲击,因此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双方面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鉴于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加强身心健康重要性的宣传,传播身心健康知识,强化身心健康意识;大力扶持和指导学生社团开展心理调查、心理沙龙及各项体育竞赛等活动,调动研究生参与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和活动的积极性,帮助新生树立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全面提高广大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成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4.2 引导研究生新生制订学习策略

研究生新生入学的教育活动可以由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或者其他负责人来组织讲解,比如学院的师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科研情况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已有的就业情况等,让学生了解热爱本专业,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从而提早地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自己的定位。还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给研究生新生学习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首先,可以通过组织新老生见面交流会,让新生对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有个总体的了解。其次,要适量开设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安排适当的讲座、报告,来增强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最后,通过“导师―学生”双向选择,让学生尽早选定导师,在导师的引导下确定其培养计划,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尽快进入研究生学习状态。

4.3 为研究生新生进行职业设计教育

职业设计是人生设计的重要部分,它与专业思想的培养有着直接的联系。合理、科学的职业设计,将对研究生的学习、就业和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要帮助研究生全面了解、正确判断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理智地设计和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发展观和人才观,强化“先就业,后择业,终身学习,自主创业”的职业生涯理念,增强研究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4 调整研究生新生的心态

从我国研究生群体的构成来看,其成分比较复杂,年龄、生活及工作差距较大,又不像本、专科学生那样多数居住在校内,社会阅历也各不相同,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更加具有个性,同学之间生活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很少,部分研究生新生的生活负担有些过重。

5 结语

研究生新生的入学教育,也是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去关爱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宗旨来正确引导、教育新生。将入学教育制度化,而不是单单地走过场,使他们在入学伊始就确立新的目标,顺利完成一个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使自己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注释

① 新华网省略/gao_jiao_news_367/20100208/t20100208_448473.

shtml.2010-02-08.

② 王本玲.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③ 赵殿军.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身心健康状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

④ 陈佩华,王家林.普通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⑤ 李梅等.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其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

⑥ 牟承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增刊2.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处理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行为,也存在着负向和正向的区分,在不同的情景下,这种区分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行为,它必然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将从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能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对于他们本身及他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2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这些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全国常模严重,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关于教师行为和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上,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却是较少探讨”。

姚三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教师的正性情绪;自尊感强可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提高其心理卫生水平,减轻躯体抱怨和抑郁症,增加正性情绪。有效的应付策略可使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水平提高,减轻抑郁症。钟向阳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相关,并发现了心理健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负向的关系。而李春灵’在分析南宁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积极的应对风格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风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消极行为的负向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关系呢?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沧州市八所中学共3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女教师204份,男教师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五级。

2.2、2采用查明华,申继亮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此问卷包括5个分问卷,分别是:厌学情景问卷,退缩行为情景问卷,自我中心行为问卷,攻击行为情景问卷,和考试焦虑隋景问卷。问卷共包括101道题目,每一题目作为一种具体策略。所有策略分属于六大策略即:言语疏导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要求被试对有效性和可能性进行5等级评分。

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各情景中教师的六种处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

在厌学情景中(见表1),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心理健康恐怖因子与言语疏导策略的可能性、行为疏导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与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与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在退缩行为情景中(见表2),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言语疏导的有效性与心理健康的忧郁、焦虑、敌对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躯体化、焦虑、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行为疏导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惩罚约束的有效性与躯体化、忧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自我中心行为情景中(见表3),考察教师心理踺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忽视的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忧郁因子与情感关爱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偏执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病性与惩罚约束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在攻击行为情景中(见表4),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言语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与强迫症状、忧郁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惩罚约束策略的有效性与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阮郁、焦虑、改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与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考试焦虑情景中(见表5),考察教师心理缝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恐怖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疏导策略、情感关爱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心理健康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关系

由表1一表5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击行为)中教师策略的选择才与心理健康有较大的相关。究其原因,SCL一90问卷主要是测定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而教师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教师在相当长的时问内累积下来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测量角度看,自我溉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程度得分与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这三种积极正向的策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的行为干预策略,反之亦然。根据钟向阳的研究,心理缝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当前教师由于普遍接受培训教育,所以都能认识到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但在真正行为上,可能有些教师还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对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影响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观念中,在厌学、攻击行为和考试焦虑情景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缩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师认为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实际采用的策略上戒们发现对于厌学问题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情感关爱型策略,对于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景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

面对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情感关爱这一策略。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还是充满了人情味,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学生。

面对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惩罚约束这一策略。可能是教师认为用言语疏导等正面教育很难奏效,所以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制裁,让学生受到惩罚,得到教。

对于攻击行为问题,教师虽然认为情感关爱更有效,却更多使用言语疏导。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伤害。所以在选择使用策略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因为这样可以在瞬间见效。

除了上面的差异外,我们并未发现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效性和可能性体现在同一问卷上可能会造成本身的较高的相关性。

5结论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士官学员; 心理问题; 教育

士官队伍作为我军人才建设“五支队伍”之一,是新时期部队教育、训练、管理的骨干,是在一线操作和维护武器装备的重要力量,是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中坚力量。而近年来,受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影响,士官学员焦虑、苦闷、困惑等心理问题也日渐凸显,严重威胁着部队的安全稳定和战斗力的提高。因此,探讨士官学员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成为当前士官学员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士官学员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是对学习训练的厌倦。在军队院校,大部分的时间就是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学习是一个长期任务,训练是一个反复磨练的过程。许多士官学员都是初中毕业,有的甚至是小学毕业,因此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而军队的学习时间缩短、课程多、难度大,使他们在学习上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再加上部分士官学员对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所学非所愿,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学习更多的时候是应付,总觉得自己学不会,便导致了对学习的厌倦心理。在平时的训练中,很多时候往往是单调枯燥、无休止的循环重复,使士官学员在训练时无精打采、动作不认真、敷衍了事。

二是人际交往障碍。由于军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部分士官学员在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越来越少。有些学员不善于与他人交往,集体观念薄弱,不会或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遇到问题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沟通,因而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同时,士官学员的知识水平、能力经验、家庭背景以及语言、性格、仪表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加上独生子女教育不当所致的后遗症作怪,造成了部分士官学员在新的人际关系中落入尴尬和交往不畅的地步,由此感到苦闷、自卑、焦虑、不满,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是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许多士官学员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步入军营的,他们把未来设计得过于完美,认为在军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梦想常常被打碎,理想难以实现,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使士官学员的心理状态严重失衡。有的士官学员不能正确对待没能达到期望,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某种防御的心态,经常独处,很少与他人交流,企图逃避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颓废、消沉、抑郁、自卑等心态,或者自暴自弃、放纵自我,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

二、士官学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士官学员大都生长在和平年代,生活条件优越,经受磨难少,心理成熟慢于生理成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又慢于心理成熟。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相对缺乏自控能力和抵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而且士官学员的心理特点是丰富多样,具有明显个性特征,如喜欢独立自主、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我意识强、喜欢评价他人或得到他人的评价、情绪易激动等,这样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定位过高,那么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便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军事环境因素

军人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职业活动特点对于士官学员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军事行动充满了危险性,它需要部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急、难、险任务时,士官学员要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同时还会产生强烈的时间紧迫感,这些因素的存在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面临威胁生命的危险情境,他们也会产生应激反应,甚至出现心理异常。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要求士官学员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有时候要连续作战、爬山涉水,导致他们睡眠不足、精神紧张,这不仅使他们的体力负荷过重,而且他们的心理负荷也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水平。再加上由于训练、作战、执行特殊任务等军事活动对士官学员的能力、体力均有相当高的要求,而限于他们本身素质的差异,因而总有一些学员在军事活动中遇到挫折,个别人还会发生伤亡事故,这都会使士官学员产生挫折感,导致痛苦、自责、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

(三)社会环境因素

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东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造成了心理不平衡感、不稳定感,人际关系的淡薄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士官学员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一些不能正视现实、缺乏适应能力的士官学员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军队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会程度不同地反映到部队中来。健康的、进步的社会思潮对士官学员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士官学员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明显增强。然而一些不健康的、腐朽的社会思潮,对学员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侵蚀和危害,如受极端民主化思潮的影响,部分士官学员作风松散、不请假外出、私自离队、不服从管理、顶撞领导等现象增多,并且呈上升趋势。受“讲实惠”、“向钱看”思潮的影响,部分士官学员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不切实际地图虚荣、摆阔气,理想追求低下。

三、士官学员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育策略

(一) 加强士官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士官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员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员在教学中要转变那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我无关”的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对士官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士官学员进行心理辅导,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队干部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学员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 加强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院校应积极开展对从事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员的培训,并把培训工作列入教学师资培训计划。同时还要重视对学员队有关的领导以及其他从事学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员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为士官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证。

(三)确保士官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士官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学员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做好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相关干部和教员要深入课堂、深入教学,了解学员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积极地引导。课后要多与学员接触、沟通,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员思想动态和心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确保士官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 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对士官学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因此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通过录像、电视、宣传板报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加强对学员思想的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员在优美、健康的校园环境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练,从而铸就健康的、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