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温室效应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1
最近都在批判90后创业者余佳文,络绎不绝,前后各类分析解读文章估计要超过几百篇,各大媒体更是连篇累牍的报道。而在去年,好像这个情景似乎也出现过一次,当时余佳文也是凭借一段“狂妄的”演讲视频走红网络,引起众多争议,而这一次几乎是如法炮制,却再次如他所愿。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这些看起来很聪明的人,能够被一个90后的年轻人戏耍两次呢?
1、最好的事件营销是上社会新闻
首先,尽管很多时候,他被冠以“厚颜无耻”,“不讲诚信”等等。但如果抛开道德层面的考虑,余佳文对于自己的营销不可谓不成功。很多创业者渴望着上一次头条却始终未能如愿,没想到一个90后创业者却能天天上头条。跟其他创业者不同的是,余佳文身上有很多的鲜明的标签,诸如90后、霸道总裁、创业者等等,这些标签是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而且这些标签又是目前网民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实际上,余佳文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密集的曝光,更多的已经不是作为一个个体的出现,而更是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对他的批判或报道,也不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针对90后群体或浮夸创业者这种社会现象。
这就意味着,关于余佳文的讨论将更加宽泛,而不必拘泥于行业,而且传播力非常强。事实上,我跟很多创业者在交流如何引爆企业的关注时也常常会建议,如果想赢得更多的关注度,就不要老盯着行业圈,只在行业媒体的报道,如果能够上一次社会新闻,可能能够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至于是不是必须像余佳文这般“厚颜无耻”或者“不讲诚信”,就看企业的智慧和个人的底线了。
2、电视媒体依然是强势的曝光平台
其次,我们看到余佳文两次走红的路径几乎是一致的,引爆他的都是央视,而且还是同一档节目。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电视媒体依然是目前国内最为强势的曝光平台,并没有因为社交媒体的普及和视频网站的崛起而削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等电视台还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变得愈加强大,一些节目的收视率甚至超过强大无比的央视。
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说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或者自媒体时代,但是目前来看,纸媒的影响力衰减的比较明显,但是电视媒体却借助社交化媒体和网络视频平台的传播渠道,影响力反而有增无减。视频网站在国内诞生了有差不多十个年头,但是并没有革掉电视台的命,反而最近各各大视台的一系列的真人秀节目全面占领了各大视频网站的热播榜。所以,如果有创业者想要为项目争取到更多的关注度,那么可以想办法混到某个电视台真人秀节目去客串个嘉宾,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社交化媒体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还有,如果不是现在社交化媒体如此流行,可能关于余佳文的讨论的热度会很快衰减下来。因为现在的社交化媒体能够承载丰富的信息,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还有活跃分子主动参与增加故事情节和帮助丰满人物,这就可以使得一个事件的传播能够得以更加全面立体。最关键的是微信群、qq群等在社交人群当中非常普及,使得群体更容易聚集,展开讨论,对于余佳文的关注也很容易由一两个活跃分子带动成为群体性关注,继而发掘出新的话题点。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2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思潮;新写实小说;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29-01
后现代文化思潮兴起于20世纪的西方,并对西方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现代思潮是建立在对现代文明的反叛和反思基础之上的,它是对当代西方所呈现的一种无主体,无信仰状态的一种总体描述。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后现代文化思潮逐步的被引入中国,同时也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抗拒这种外来文化思潮,但不管怎样其在中国的思想界和文化界还是产生了一系列的深远的影响,关于后现代在在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界也掀起了一场论战。本文主要从后现代这样一种语境出发,探讨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中新写实小说的影响。
后现代从总体上承接现代性的一些特征,但在形式上及表现上则力图超越并反叛现代性。利奥塔认为现代性以其卓越的,宏大的叙事方式为其最大的特征,而后现代的特征是宏大叙事的消解。其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利奥塔提出了关于后现代社会消解了宏大叙事的观点。其认为那种以启蒙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话语已经在后现代遭遇了消解。这种文化的转向在文学上的表现是传统文学的那种启蒙性话语方式逐渐的消解,文学从那种叙说重大历史事件和观念的传统关注面开始转向到日常生活的叙说。
以鲁迅所开创的现代文学是有着传统的启蒙姿态,其主要目的是关注人生和国民性,其具有的启蒙性和价值关怀向度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后现代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这种文学的启蒙性开始遭到了解构,传统的价值关怀和叙述宏大题材的文学样式开始受到了挑战,并从深层次上开始解构。
新写实小说家将其目光转向到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回避那些宏大的历史主题,而沉迷于一种个人化的,私人化的日常写作。如池莉的《烦恼人生》就是写一个工人家庭从早到晚的琐碎生活。《不谈爱情》写一个医生的平常的家庭生活。而方方的《风景》则采取一种零度化的视觉叙说一个下层家庭的世迁。这种消解宏大观念的私语化的写作方式呈现了后现代的那种平面化的,拒绝意义和价值的整体文化倾向。詹姆逊在其《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后现代给人一种缺乏深度的全新感觉。”这种无深度所导向的是一种平面化的后现代景象,文本作为一种语言的游戏而存在着,那种宏大的叙事场景逐渐的被消解。
新写实小说的另一个向度是作者感情的零度化,这与现代作家的那种启蒙话语是相悖的。作家不再承担启蒙的责任,而主要呈现一种绝对零度的话语方式。这是对传统作家的那种介入文本的方式和态度的拒绝,是对传统作家的那种人文关怀的消解和反抗,使得这些作家不再是以一种启蒙者的姿态作用于读者和文本之上。作家拒绝启蒙话语,而呈现一种绝对的零度写作的状态,这在方方的《风景》表现明显。作者以一个第三人的叙事角度来述说这个家庭的变迁。文中的“我”是一个死去的小妹,她冷眼旁观着这个家庭的变迁。
新写实小说逃避崇高,不再构建民族神话和寓言,将一切置于日常生活之中,这是对传统的那种启蒙文学话语的一种解构和抗拒,它包含着对传统的那种叙事方式的怀疑和反叛。池莉的《不谈爱情》,已经抛弃了传统的那种营造爱情的氛围,将一切置于家庭的琐碎之中,那种传统的宏大爱情话语在这里遭到了消解。这种改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的这种拒绝崇高的总体价值取向。
新写实小说同时对历史开始了怀疑,那种传统的宏大的历史观念开始遭到了解构。历史从那种神坛走下来了,开始与生活具有了同一向度。在他们看来以往的历史是值得怀疑的,历史的发展不是逻辑的呈现而是充满了偶然和变异。如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即是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过去的事件进行重新的解析。
后现代所呈现出的这种宏大叙事观念的消解,作用于文学上就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重新书写,并将历史和神话重新建构而呈现出一种日常生活的场景。文学从现代性的那种启蒙话语到后现代的这种话语权的消解,反映了后现代进程中人们对自我和历史的重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开始在人类面前展现其本来的面目,已不再是一种朦胧的场景。那种宏大叙事观念开始遭到了消解,人类从更深的意义上认识了自我。随着后现代的转向,一种从边缘到中心的改革开始出现。许多处在边缘地带的话语权重新开始建构,在文学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些后殖民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女性文学的繁荣。
参考文献: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3
一、国内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现状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并逐渐被认识和受到重视。在我国,心理辅导是一门新兴的事业,在大陆,心理辅导事业仅有20年左右的历史;而首先开展的台湾地区,也仅45年左右。各地发展速度有所不同,专业化程度亦有深浅之分。虽然国内心理辅导方面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教师的研究很少,经过搜索文献笔者将以往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分几个维度来进行阐述。
1.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研究
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并不是将一个、两个教师培养成才就终止了,而是要凸显出整支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这里的素质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说是技能,也可以说是职业理念,更可以说是有关心理教师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研究为其更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高亚兵提到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调查了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情况,结果表明:一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短缺;二是少数从业人员未进行职前培训,大部分进行过短期培训;三是仅有6.8%的学校领导重视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张颉就心理教师的职业怠倦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在个人因素和职业因素变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心理教师已经出现职业倦怠,有部分心理教师在不同的维度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倦怠感;彭铧采用了文献法与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的策略。得出结论:教师心理问题表现为教师职业、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四种问题。由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及调适对策的提出。
综上所述,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已经由理论上升到了实践调查研究,不再局限于理论的推敲与揣摩,虽说有所提高,但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中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不够专业;二是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衡;三是心理辅导教师不同程度下出现职业怠倦问题;三是心理辅导教师自身存在心理问题。为了进一步走好心理辅导道路,我们必须解决当前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问题以及做好心理辅导教师的分配,努力做到师生比例平衡的状态。
2.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建设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核心问题,只有把握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开展有价值的辅导工作。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也是建设其的有效方法。
李士江指出:“高水平心理辅导师资是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中小学心理辅导师资专业化发展对策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应从相关人员的培养上促进中小学心理辅导专业化发展。”吴玮提到了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迈向专业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优化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即首先要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其次是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例如资格认证制度、教研制度、督导制度、培养和培训制度、评价制度 。胡艳一文就当前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面临的困境给予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是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专业存在的问题,更新自己辅导理念;其次从专业扶持的角度,互相交流、观摩、教研的过程都是提升自我的好办法;最后是从体制管理层面,应该设立监督体制、建立和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术职称系列评定标准和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借鉴了外国经验,已从最初的迷茫阶段逐步走上正轨。从以往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水平虽不及国外心理辅导教师水平高,但提升的幅度较大。当前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呈现先出以下特点:一是我国开始注重心理辅导教师R祷的培养,注重心理辅导教师理念的提升;二是心理辅导教师要求资格认证;三是通过心理辅导评估体系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四是实施督导制度;五是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计划更加系统性。虽然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提升了许多,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理念不够坚固,培训少,心理辅导技能也不够完善,督导制度没有有效实施,等等。俗话说“好的将帅才能带领出好的士兵”,专业性的辅导教师才能发挥出最有效的技能来辅导学生。
3.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职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因为心理辅导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职业心理问题的探究是必然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心理辅导教师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职业行为素质不高现象并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职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是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有效的途径。
王文增在其论文中调查了81名小学教师,使用实验的方法在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怠倦和心理健康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压力干预训练对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从而得出了三者的关系。
在上海、天津等地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使用量表的方法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有的研究结论却是相反的,如贾林祥、宋广文的调查认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通人群高。
综上所述,尽管在教师心理研究报告中显示的数据不等,但从当前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是心理问题障碍高发的人群。我国应该呼吁更多的相关人员以及教师本人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辅导教师这一具有特殊性工作性质的人员,应时刻调节好自身的问题,及时纠正以至于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
4.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角色定位的研究
目前国内中小学心理教师普遍存在着角色模糊状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辅导教师对于角色定位的准确性是其进行有效辅导的前提。
王宏方通过自己的方法即对心理教师的专业身份进行了区分,主要针对对象是普通教师、德育教师和心理学者与心理教师。洪永胜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教师角色意识和职责定位的影响。他认为心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找准角色定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服务者。黄玲在其论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对教师身份认同感作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徐琳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缺位”和“角色越位”两种偏失现象的现状分析入手,表达了他对心理教师在学校中的定位见解。
综上所述,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角色定位的研究大多都是教师对自身身份的模糊性以及无法定位的问题。前人的研究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经验,但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角色定位上仍存在弊端,主要呈现以下问题:一是心理辅导教师职业角色偏颇;二是心理辅导教师角色意识轻化;三是心理辅导教师“角色缺位”和“角色越位”;四是心理辅导教师身份认同感的困惑。虽然我国关于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有限,但很多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本文的有效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依据与事实依据。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国内已有的研究对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如下的经验和借鉴价值:国内学者对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这些研究对我国进一步研究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很大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借鉴价值。
国内已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经验与启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在研究视角上,大多停留在心理学视角,很少与教育学视角、哲学视角、社会学视角穿插,研究视角显得过于单一。因此不能很好地去论证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内部影响因素。
2.在研究材料上,已有研究多局限在理论研究,实践层面的研究涉及的较少,并且已有的研究不蛳富,只是笼统地提出解决对策,应该提出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内部影响因素中最实际、最贴近现实的对策来解决现有问题。
3.在研究方法上,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可以采用访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相结合的形式,使得研究结果更为全面。
4.在研究对象上,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宏观上的影响因素,对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内部影响因素现状的研究少之又少。
三、结语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4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 跨文化交际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13-01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依赖语言保存传播和继承。因此,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文化的共识成为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点。04年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凸显了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交流, 因此,在英语语言知识掌握牢固的同时,有必要提高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一些专家指出:“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味强调目标语文化的传授,而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英语学习者“长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清空母语文化积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同超过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这是“与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了解文化差异,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宽容度和认同度,实施文化教学便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测试和问卷两种形式。测试的目的主要是检测受试者用英语转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能力。测试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词语表达,涉及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共计 25个,第二部分为书面表达,介绍中国的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的来源与庆祝方式或者著名旅游景点。正确表达参照李萍的《中国文化背景-民俗风情阅读精选》、丁往道的 《中国文化掠影》以及《中国日报》、《人民网》和《新华网》(英语版)等。测试要求不借助辅助工具独立完成,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问卷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目的在于了解教师对英语课堂进行汉语文化教学的态度, 实践情况,以及学生反映等。测试对象为本院11级非英语专业学生,涉及物理系、法政历史系、社会科学部共计140名学生。问卷对象为外语系教师,共发放70份,收回62份,有效问卷62份。
词汇包括传统文化和当前形势和政策相关的25个单词:春卷、粥、油条、馒头;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九寨沟、东方明珠;四书五经、文房四宝、词、赋;工作单位、人事关系、后台、有背景、户口、风水、一国两制;皮影、针灸、京剧、唐三彩、剪纸。本部分测试结果显示: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正确表达率排在前五名的词语是:故宫(37%)、颐和园(32%)、一国两制(29%)、剪纸(25%)、京剧(19%)。四书五经、文房四宝、唐三彩、针灸、赋这五个词几乎没有学生可以写出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刚看到耳熟能详的词汇显示很放松 ,没有压力,可真正动起手来才意识到这些词汇要用英语表达出来还是很有难度,面对试卷面显难色,掩饰不住尴尬之情。可喜的是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测试结束后大多数被试要求被告知正确的表达方式;一些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还记下了部分测试内容,自己查词典,或者通过网络途径查找、解决。测试的第二部分书面表达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春节和中秋节。学生最常用的句子是春节时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我们可以穿新衣服, 吃美味的食物。可是在表达中遇到烟花爆竹、压岁钱、团圆、守岁、挂灯笼、贴对联等词语时受试往往不知道怎样表达。在中秋节表述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比如遇到桂树、砍伐等词汇时往往不知所措。
在问卷中教师一致认为在与外国人交谈中有必要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而且英语课堂应该包括汉语文化的学习和传授。只是现有教材基本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教学计划时间安排较紧,获得介绍中国文化的读物和教材也有一定的难度。
3 启示和建议
学生被称为“文化使者”,肩负着传播文化的责任。在新型的跨文化交流中,学生有义务、有责任利用各种机会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容乐观。为了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有的事物、现象、观念等的能力,笔者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3.1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文化平等的理念
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坚持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原则,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因此在高校英语课堂上,我们既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学习和吸纳西方文化,同时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2补充教材内容, 增强母语文化意识
目前,大学英语长期而广泛采用的英语教材为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和季佩英主编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这两套教材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文化背景介绍和知识拓展方面也有相应的板块设计,全面介绍西方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娱乐、体育,科技等。譬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单元《礼物》介绍了西方人庆祝生日的方式以及西方老人的生活状态。第8单元《品尝家》一课中详细介绍了圣诞节的来历、庆祝方式。但这两套教材都未涉及中国文化的介绍, 教材中的文化缺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缺失。因此,笔者设想,如何在教授《品尝家》一课时教师能同时教授或者组织学生讨论中国春节的来历、庆祝方式,必能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这种两种文化的对比学习,既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增强学生双向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3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学形式,鉴赏、弘扬中国文化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5
为了配合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笔者就如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优化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
就像人类生活离不开语言和计算一样,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到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化学,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所说的那样:“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联系多种课程资源,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要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探索隐藏在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通过从自然生活到化学认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情况,然后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去进一步认识水,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物。结合自来水厂讲述水的净化方法等知识,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结合,体现STS精神,使教师都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课堂教学体现“活动化“
纵观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化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第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八单元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防护》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寻找锈蚀程度不同的铁片或刀片。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锈蚀品,取一片完全锈蚀的刀片,让学生用这片刀片去削铅笔,结果,铅笔没有被削成,而刀片却断了,学生皆惊讶。然后再提出疑问:
1、钢铁锈蚀的原因是什么?
2、钢铁锈蚀后有什么危害?
3、如何防止钢铁的锈蚀?
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也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教材的变革使人耳目一新,它的实施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教师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发展需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持久,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能力得到加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教学体现“自主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的“自主性”,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学好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内容时,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内容:
1、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收集整理二氧化碳的用途;进一步分析推理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2、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干冰是什么?干冰有哪些用途?去感悟二氧化碳的性质;
3、通过上网、查资料或请教专家、学者的方式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温室效应的发生?
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根据教师的点拨,得出正确的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知识,也能对该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体现“情感化”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生飞跃、逐步成熟的阶段,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特殊的阶段。但是,初中生感情脆弱,情绪起伏较大,要搞好化学教学工作,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重视化学情感教育,发挥情感教育的正效应,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健康的发展。
主阵地。课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场所,要做好化学情感教育就要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首先,老师要做到以饱满、真挚的情感进行教学,才能形成学生愉悦的学习效率;其次,课堂上教师一个恰当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满意的点头都会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促进师生深层的沟通和合作交流。学生会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教学过程;最后,老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解疑答难,做学生的向导,适时地给学生指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总之,新课程改革使得化学课堂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使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6
关键词:科学;复习教学;有效;思考
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于实践,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在推进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许多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新授课教学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来展开的,而对复习课的研究却比较疏忽。笔者认为:通过复习,突出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自觉整理知识,回顾、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方法和策略。复习课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加强探究。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复习课教学的几点体会:复习课除了帮助学生复现知识、精选习题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系统地梳理学科知识呈现网络化、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考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
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词汇当中,科学似乎是一个中性的名词。它的重要性比不上语文、数学,更不必提“黄袍加身”的外语了,但又比其他的“艺术类”科目要好一点。这种观点的流行与学生平时很少涉及实际建模问题、应用意识不强、忽略了科学与实际的联系等因素有关。
那么,在复习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呢?
第一,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问题,根据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组织与描述科学问题。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引出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如,在复习“磁体的基本性质”(南北性、铁磁性、磁性强弱不均性、同名相斥、异名相吸性)时,分别由学生列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各种性质的具体应用(如磁悬浮列车的使用等),这样既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标,又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触手可及,而且具有为人类造福的使用价值,是他们学习的目的。
第二,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不能简单地视为只是加深对它的理解和掌握,而要站在科学应用的高度来认识。其着眼点应是对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作用的分析。如复习“自然界中碳循环”后,提出:事实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加(即温室效应),其原因是什么?针对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消耗,学生回答:产生多而消耗少。简短几个字,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课堂精彩,而且自然回答了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及防治的方法。
第三,应把符号、模型等科学表示方法以及各种语言形式之间转释的教学放在重要位置。要从整体上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正规与科学的、有计划与有针对性的、较扎实与持久的训练。如,在复习“家庭电路”时,要求学生回家测定电冰箱的电功率,不同学生利用的实验原理都是P=W/t,测量方法和实验数据都正确,但结果却大相径庭。面对这种困惑,要求学生回家再测定电水壶的电功率,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践,学生很快找到问题所在,原来电冰箱是间断性工作的,在测定电冰箱的电功率时,要让压缩机一直工作着。
思考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动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把复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或呈现方式表达出来,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加复习的兴趣,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复习的效果。
例如:“二氧化碳”的复习课,以品故事引入: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只小狗和他相依为命。一天,农夫带着小狗一起去田里劳作。他背着锄头,悠闲地叼着烟斗,带着活蹦乱跳的小狗上路了。途中经过一低洼地段时,原本活蹦乱跳的小狗越走越没劲,最后把舌头吐得长长的,趴在地上走不动了。于是农夫弯腰去摸摸小狗,想拖它走,可是发现小狗喘得好厉害,这时农夫也觉得自己呼吸有点不顺畅,吸了一下烟,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烟灭了;等他抱起小狗直起身后,很快觉得没事了,小狗也慢慢恢复过来了。“同学们,请你用你所知道的化学知识解释这个故事里所发生的现象”,一说完,学生马上很热闹地跟组员讨论分析起来。1分钟后,我请了几个小组代表分析,学生们总结了以下几个现象和原因:①小狗从活蹦乱跳到趴在地上不动是因为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而农夫这时不会呼吸困难,小狗却会,是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氧气大,都沉在下面了,所以农夫抱起小狗直起身后都很快恢复了。②农夫的烟灭了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样结合具体实际情景,换一种形式讲述二氧化碳的性质,不仅引出了复习课的课题,还增加了课堂的凝聚力和趣味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考三: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复习课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比较繁琐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应介绍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提高记忆的目标性、计划性、调节性等。对于一些前后讲授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加工整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对“压强”概念的学习,可以同前面所学的“速度”概念加以类比(从概念引入的背景、引入的过程、到正确理解概念、定义式、单位等方面加以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科学概念的共同点,最终达成共识,为再遇到新的科学问题时学生就会主动地运用,并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一章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置许多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主线进行知识的梳理,织成知识网络,优化记忆,加深理解。例如:学了“空气与生命”这一章后,教师可以以CO2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方法有哪些,引出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和温室效应现象,进一步分析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利弊,以这一条为主线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知识结构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思维全过程,即授人以“渔”,并将其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进一步转化和整理。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和归纳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思考四:再现实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到了复习阶段,特别是中考前的总复习时,学生几乎被淹没在一片“听、练、考”中,要么是机械重复所学知识,要么就是题山题海地训练,课堂缺乏生机活力,学生多为迫于升学的压力而学习,一个演示实验几乎成了一个奢望。若课堂中创设实验无疑就是一支兴奋剂,它将给课堂注入的不仅仅是那点知识,更主要的是一种活力和生命。如,在复习“二氧化碳”时,给学生提供以下一些仪器和试剂:导管、锥形瓶、试管、注射器、橡皮塞、弹簧夹、漏斗、NaOH溶液、Ca(OH)2溶液,问:“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动物呼吸作用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学生马上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试管内盛放氢氧化钙溶液),来证明人体呼吸作用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旗开得胜,此时教师可以留足时间给大家,只听到学生说:“这不行,因人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因而学生想到了对照实验,再添加一组通入空气的实验,那有什么现象呢?变浑浊,只不过速度来得缓慢一点罢了。此时追问: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会得出结论:通过对比只能证明人体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来得多。再问:那多出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是怎样来的?从定量的角度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自然会回归课本作答(呼吸作用产生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器材进一步完善实验装置,这时学生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台下一阵掌声,我有点震撼,因学生搭建的装置是最理想的装置,它具有使用方便,而且严谨、有对比性等优点。通过这一组疑中有难,层层递进的实验,不仅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因而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总之,教师要从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出发,设计和实施复习课教学,增强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活化学习方法,体验知识价值,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施农农.中外初中自然科学全科教育研究与比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