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温室效应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1
最近都在批判90后创业者余佳文,络绎不绝,前后各类分析解读文章估计要超过几百篇,各大媒体更是连篇累牍的报道。而在去年,好像这个情景似乎也出现过一次,当时余佳文也是凭借一段“狂妄的”演讲视频走红网络,引起众多争议,而这一次几乎是如法炮制,却再次如他所愿。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这些看起来很聪明的人,能够被一个90后的年轻人戏耍两次呢?
1、最好的事件营销是上社会新闻
首先,尽管很多时候,他被冠以“厚颜无耻”,“不讲诚信”等等。但如果抛开道德层面的考虑,余佳文对于自己的营销不可谓不成功。很多创业者渴望着上一次头条却始终未能如愿,没想到一个90后创业者却能天天上头条。跟其他创业者不同的是,余佳文身上有很多的鲜明的标签,诸如90后、霸道总裁、创业者等等,这些标签是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而且这些标签又是目前网民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实际上,余佳文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密集的曝光,更多的已经不是作为一个个体的出现,而更是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对他的批判或报道,也不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针对90后群体或浮夸创业者这种社会现象。
这就意味着,关于余佳文的讨论将更加宽泛,而不必拘泥于行业,而且传播力非常强。事实上,我跟很多创业者在交流如何引爆企业的关注时也常常会建议,如果想赢得更多的关注度,就不要老盯着行业圈,只在行业媒体的报道,如果能够上一次社会新闻,可能能够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至于是不是必须像余佳文这般“厚颜无耻”或者“不讲诚信”,就看企业的智慧和个人的底线了。
2、电视媒体依然是强势的曝光平台
其次,我们看到余佳文两次走红的路径几乎是一致的,引爆他的都是央视,而且还是同一档节目。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电视媒体依然是目前国内最为强势的曝光平台,并没有因为社交媒体的普及和视频网站的崛起而削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等电视台还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变得愈加强大,一些节目的收视率甚至超过强大无比的央视。
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说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或者自媒体时代,但是目前来看,纸媒的影响力衰减的比较明显,但是电视媒体却借助社交化媒体和网络视频平台的传播渠道,影响力反而有增无减。视频网站在国内诞生了有差不多十个年头,但是并没有革掉电视台的命,反而最近各各大视台的一系列的真人秀节目全面占领了各大视频网站的热播榜。所以,如果有创业者想要为项目争取到更多的关注度,那么可以想办法混到某个电视台真人秀节目去客串个嘉宾,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社交化媒体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还有,如果不是现在社交化媒体如此流行,可能关于余佳文的讨论的热度会很快衰减下来。因为现在的社交化媒体能够承载丰富的信息,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还有活跃分子主动参与增加故事情节和帮助丰满人物,这就可以使得一个事件的传播能够得以更加全面立体。最关键的是微信群、qq群等在社交人群当中非常普及,使得群体更容易聚集,展开讨论,对于余佳文的关注也很容易由一两个活跃分子带动成为群体性关注,继而发掘出新的话题点。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2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思潮;新写实小说;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29-01
后现代文化思潮兴起于20世纪的西方,并对西方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现代思潮是建立在对现代文明的反叛和反思基础之上的,它是对当代西方所呈现的一种无主体,无信仰状态的一种总体描述。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后现代文化思潮逐步的被引入中国,同时也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抗拒这种外来文化思潮,但不管怎样其在中国的思想界和文化界还是产生了一系列的深远的影响,关于后现代在在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界也掀起了一场论战。本文主要从后现代这样一种语境出发,探讨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中新写实小说的影响。
后现代从总体上承接现代性的一些特征,但在形式上及表现上则力图超越并反叛现代性。利奥塔认为现代性以其卓越的,宏大的叙事方式为其最大的特征,而后现代的特征是宏大叙事的消解。其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利奥塔提出了关于后现代社会消解了宏大叙事的观点。其认为那种以启蒙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话语已经在后现代遭遇了消解。这种文化的转向在文学上的表现是传统文学的那种启蒙性话语方式逐渐的消解,文学从那种叙说重大历史事件和观念的传统关注面开始转向到日常生活的叙说。
以鲁迅所开创的现代文学是有着传统的启蒙姿态,其主要目的是关注人生和国民性,其具有的启蒙性和价值关怀向度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后现代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这种文学的启蒙性开始遭到了解构,传统的价值关怀和叙述宏大题材的文学样式开始受到了挑战,并从深层次上开始解构。
新写实小说家将其目光转向到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回避那些宏大的历史主题,而沉迷于一种个人化的,私人化的日常写作。如池莉的《烦恼人生》就是写一个工人家庭从早到晚的琐碎生活。《不谈爱情》写一个医生的平常的家庭生活。而方方的《风景》则采取一种零度化的视觉叙说一个下层家庭的世迁。这种消解宏大观念的私语化的写作方式呈现了后现代的那种平面化的,拒绝意义和价值的整体文化倾向。詹姆逊在其《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后现代给人一种缺乏深度的全新感觉。”这种无深度所导向的是一种平面化的后现代景象,文本作为一种语言的游戏而存在着,那种宏大的叙事场景逐渐的被消解。
新写实小说的另一个向度是作者感情的零度化,这与现代作家的那种启蒙话语是相悖的。作家不再承担启蒙的责任,而主要呈现一种绝对零度的话语方式。这是对传统作家的那种介入文本的方式和态度的拒绝,是对传统作家的那种人文关怀的消解和反抗,使得这些作家不再是以一种启蒙者的姿态作用于读者和文本之上。作家拒绝启蒙话语,而呈现一种绝对的零度写作的状态,这在方方的《风景》表现明显。作者以一个第三人的叙事角度来述说这个家庭的变迁。文中的“我”是一个死去的小妹,她冷眼旁观着这个家庭的变迁。
新写实小说逃避崇高,不再构建民族神话和寓言,将一切置于日常生活之中,这是对传统的那种启蒙文学话语的一种解构和抗拒,它包含着对传统的那种叙事方式的怀疑和反叛。池莉的《不谈爱情》,已经抛弃了传统的那种营造爱情的氛围,将一切置于家庭的琐碎之中,那种传统的宏大爱情话语在这里遭到了消解。这种改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的这种拒绝崇高的总体价值取向。
新写实小说同时对历史开始了怀疑,那种传统的宏大的历史观念开始遭到了解构。历史从那种神坛走下来了,开始与生活具有了同一向度。在他们看来以往的历史是值得怀疑的,历史的发展不是逻辑的呈现而是充满了偶然和变异。如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即是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过去的事件进行重新的解析。
后现代所呈现出的这种宏大叙事观念的消解,作用于文学上就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重新书写,并将历史和神话重新建构而呈现出一种日常生活的场景。文学从现代性的那种启蒙话语到后现代的这种话语权的消解,反映了后现代进程中人们对自我和历史的重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开始在人类面前展现其本来的面目,已不再是一种朦胧的场景。那种宏大叙事观念开始遭到了消解,人类从更深的意义上认识了自我。随着后现代的转向,一种从边缘到中心的改革开始出现。许多处在边缘地带的话语权重新开始建构,在文学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些后殖民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女性文学的繁荣。
参考文献: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3
【关键词】母语文化;英语教学;文化弘扬;大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07-02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面对与时俱进的社会文化以及资源经济全球化的配置之中,由于英语所具备的独特性质,使其更加具有优势。而与其相比较的汉语,虽然我们拥有众多的使用者,但由于使用的范围不够广阔,因而导致了汉语使用者在进行国际的交流沟通之中,不得不选择使用英语。那么,由于人们的选择,从而导致学习英语的人数就相应的上升,这样很多人由于功利心,趋利性的原因就更加完全性的向英语方向的学习靠拢。不同的重视程度,在一方面就加剧了我们面对英语与中文时选择上的偏差,而这个偏差就相应地产生了在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现象。在众多的实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母语文化在教学中缺失的现象尤为严重。
二、分析原因
(一)教师和学生对母语文化学习的意识不够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给学生灌输更多的外国文化,老师经常会谈起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并告知学生要正确理解他国的礼节以免造成误解和冲突,但是学生很少听到老师说起母语文化用英语的正确表达,也不常听到有教师特意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此外,这跟一些教师的个人水平也有关系,因为许多老师可能也并不了解中华文化,所以其在讲课时也自然会尽量避开这一方面的输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除了老师,学生对母语文化也未足够重视。由于受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英语是全世界最普遍用语这一现象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陷入一种盲目的状态,怀着“英语好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学英语。但是对自己从小用到大的母语却了解甚少。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会主动去了解学习母语文化,有一大部分人也只是偶尔去了解,可见学生并没有强烈的愿望去提高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也没有意识到将母语文化上升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二)学习者可获得的母语文化资源偏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纵观世界,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所体现,尤其是近些年来,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文化在国外发展迅速,孔子学院在国外遍地开花。然而,我们很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现象便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作为中华文化真正的拥有者和传播者的中国人,很多却早已忘记甚至摒弃中华文化,更不用说弘扬和发展了。最让人头疼的便是,我国的很多学者,虽然知识渊博,但如果让他们用英语去传播中华文化时,很多人却只能哑口无言,因为他们就算知道中文含义却未必能用英语流畅的解释,因为像这类传统文学经典的外文版在我们接触的范围内并不常见。再者,母语文化资料多以文言文见多,现今的学生文化水平和知识积累达不到这个水平,加之文言文枯燥繁琐,不少学生对祖宗留下的东西天生的带一种排斥感,导致传统文化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在学生中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三)应试教育使得英语教学的功利性明显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的局限性,很多学校都注重应试技巧的培养,因此,学生们从小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和练习上,但这些措施却仅仅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已,学生在交流方面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再者,在我国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们还是无法摆脱四、六级考试的影响,考试的通过与否仍是学生们最关注的问题,这样一来,很多人还是会把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看作是学习英语的全部,以至于学生们还是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这些方面。而我们的母语文化内容在考试中则长期无用武之地,长此以往,学生们会觉得母语的学习并没有那么重要,渐渐就忽视甚至无视了母语文化的学习。由此,学生自然更不会在意英语课堂上老师对母语文化的渗透,况且,很多老师也没有意识到这方面,所以在课堂上自然而然的也就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渗透。因此,功利性太过现实是学习者忽略母语文化学习的一个毋庸置疑的原因。
三、外语教学中对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及应对策略
(一)增加大学英语教材及课程中母语文化的内容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4
张 帆,女,山东东昌人,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艺术学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艺术与理论传播研究;
杨葆华,男, 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编导及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随着三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成了新宠儿。越来越多的用户纷纷入驻互联网,休闲娱乐、生活购物等众多行业都离不开网络。同样地,许多企业主抓住了这一推广自己产品的机会,直接把产品广告推向网络。纷繁复杂的网络广告中发展较为迅速的就是微视频广告,其内容短小精干、通俗易懂,博得了企业主和用户的青睐,有着较为广泛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学者也纷纷把研究目标投向微视频广告。本文主要是针对学界对微视频广告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
一、关于广告的传播效果研究
网络微视频广告是网络视频中的一种,同样也属于广告中的一种形式,所以研究广告的传播效果对研究微视频广告的传播效果也有一定的意义。广告效果即广告媒体传播广告信息所产生的作用。国内许多学者从测量和评估的角度出发把广告效果划分为传播效果和销售效果两种。传播效果是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广告能否传播信息,而销售效果是研究带来的经济效益。笔者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所以把广告效果暂定为传播效果。在广告传播效果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传统广告效果和网络广告效果。
传统广告效果方面。国外学者Brengmen等人把影响广告效果的因素划分为:情感内容、信息内容、产品熟悉程度、产品涉入度、品牌知觉、一般广告态度、特定广告态度、品牌忠诚度、媒体使用等方面[1];Tellis总结出产品创新性、目标受众定位、信息内容、目标市场区等条件性内容。[2]国内学者周象贤、金志诚提出广告效果受情感特点、产品特点、受众特点、播放背景特点的影响,主要划分为消费者诉求的差异、受众卷入程度、消费者需求、个体对产品的态度基础、消费者性别和媒体选择等[3];杨毅、董大海则认为广告自身的趣味性、吸引性、客观性对广告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黄劲松、张芳等认为受众广告前的品牌态度、媒介良好的品牌力对广告的传播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力。[4]
网络广告效果方面。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为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网络广告效果模型的构建。Cho提出了精细加工可能模型,将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型划分为以下五个过程:媒体呈现、非自愿接受广告、点击广告、广告信息的认知加工、态度改变[5];Rodgers从消费者控制层面(上网动机、信息加工、受众反应)和广告人控制层面(广告类型、特征、形式)两个角度研究影响广告效果的因素。[6]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传统广告和网络广告效果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维度:广告信息维度、网络媒介维度、企业产品维度、受众特点维度。广告信息维度包含的内容有信息内容、信息趣味性、吸引性、客观性、互动性、可行性、创意性;网络媒介维度主要包含:媒介使用、媒介良好的品牌力;企业产品维度包含产品创新性、企业知名度;受众特点维度主要是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态度、对企业产品的态度、对网络媒介的态度三种,以及受众的个体特点。对广告信息的态度有:一般广告态度、特定广告态度;对企业产品的态度包含产品熟悉度、产品涉入度、品牌知觉、品牌忠诚度、企业知名度等;对网络媒介的态度有媒介的熟悉程度;受众的个人特点有:目标受众定位和受众卷入度等方面。
二、关于网络视频广告的传播效果研究
国内外关于网络视频广告的传播效果研究的较为广泛,但整体来说较为零散。国内的主要有:冯双影提出从受众个体、网络传播环境、视频网站传播平台、视频广告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来分析影响网络视频传播效果的因素。受众个体方面从受众态度、受众情绪、受众性别三个角度展开;视频广告信息角度主要从内容、情节、品牌形象、产品特性关联性入手;广告视频传播方式要尊重受众,抓住受众需求,实现精准化传播。[7]从内容出发探讨影响视频传播效果的因素,如冯春晖认为网络视频的内容是吸引受众的最有力因素,如果在其中加入一定的流行和幽默元素将会实现网络视频内容的大量传播,很可能实现企业想要的宣传效果,但是在销售上面往往实现不了,这其中和很多因素相关,具体哪些因素文本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证。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网络视频的传播效果主要从受众个体、网络传播环境、视频网站、视频广告信息四个角度来展开的研究。微视频广告作为网络视频广告的一种形式,国内外细分研究其传播效果的不多,所以笔者从研究微视频广告传播效果的因素入手提出更高提升微视频广告的传播效果。微视频广告不仅具有传统视频的特点,有很强的可观赏性和趣味性,再加上其与网络的互动性和用户体验性,笔者提出衡量微视频广告传播效果的“三效果”模型,即受众态度倾向效果、信息传播辐射效果、受众意向行为效果。并把影响微视频广告传播效果的范围划定为:视频信息因素、网络媒介因素、企业产品因素、受众特点因素四个方面。其中视频表现因素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信息内容,信息影响力、信息价值。信息内容的衡量角度有内容形式、题材、画面、声音、浏览速度、演员阵容、创意等;信息影响力包含受众观看微视频广告的趣味性、吸引性和享受性;信息价值包含微视频广告的实用性、可信性和交互性。网络媒介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媒介服务质量、媒介影响力、网络媒介信息曝光程度。媒介服务质量主要是从网络媒介的安全性、方便性和时效性三个维度来考量;媒介影响力主要从网络媒介的知名度和受众对网络媒介的熟悉程度为角度来衡量;网络媒介信息曝光程度是微视频广告在网页上放置的位置和在网页上曝光的时间。其次是企业产品主要划分为品牌知名度、消费者口碑、产品的创新性三个角度。受众特点是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本文把受众特点维度的因素划分为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态度、受众对企业产品的态度、受众对网络媒介的态度以及受众本身的特点等。提出了如下的影响因素模型图:
网络微视频广告传播效果因素模型
参考文献:
[1]Malaika Brengman ,Maggie Geuens,Patrick de Pelsmacker.The impact of consumer characteristics and campaign related factors on brand confusion in print advertising[J].JournalofMarketingCommunication ,2001,7(4):231-243.
[2]杰拉德.J.泰利斯.广告效果评估 广告何时、如何和为什么有效[M].李洋,张爽,晓卉,译.北京:中国劳动保障社会出版社,2005.
[3]周象贤,金志称.情感广告的传播效果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发展,2006,14(1):126-132.
[4]杨毅,董大海,宋晓兵.基于传播视角的广告效果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18-125.
[5]CHO.C.H.How Advertising Works on the World Wide Webs Modified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J].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1999,21(1):33-49.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5
为了配合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笔者就如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优化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
就像人类生活离不开语言和计算一样,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到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化学,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所说的那样:“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联系多种课程资源,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要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探索隐藏在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通过从自然生活到化学认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情况,然后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去进一步认识水,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物。结合自来水厂讲述水的净化方法等知识,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结合,体现STS精神,使教师都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课堂教学体现“活动化“
纵观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化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第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八单元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防护》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寻找锈蚀程度不同的铁片或刀片。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锈蚀品,取一片完全锈蚀的刀片,让学生用这片刀片去削铅笔,结果,铅笔没有被削成,而刀片却断了,学生皆惊讶。然后再提出疑问:
1、钢铁锈蚀的原因是什么?
2、钢铁锈蚀后有什么危害?
3、如何防止钢铁的锈蚀?
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也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教材的变革使人耳目一新,它的实施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教师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发展需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持久,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能力得到加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教学体现“自主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的“自主性”,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学好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内容时,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内容:
1、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收集整理二氧化碳的用途;进一步分析推理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2、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干冰是什么?干冰有哪些用途?去感悟二氧化碳的性质;
3、通过上网、查资料或请教专家、学者的方式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温室效应的发生?
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根据教师的点拨,得出正确的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知识,也能对该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体现“情感化”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生飞跃、逐步成熟的阶段,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特殊的阶段。但是,初中生感情脆弱,情绪起伏较大,要搞好化学教学工作,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重视化学情感教育,发挥情感教育的正效应,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健康的发展。
主阵地。课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场所,要做好化学情感教育就要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首先,老师要做到以饱满、真挚的情感进行教学,才能形成学生愉悦的学习效率;其次,课堂上教师一个恰当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满意的点头都会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促进师生深层的沟通和合作交流。学生会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教学过程;最后,老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解疑答难,做学生的向导,适时地给学生指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总之,新课程改革使得化学课堂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使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6
关键词:科学;复习教学;有效;思考
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于实践,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在推进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许多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新授课教学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来展开的,而对复习课的研究却比较疏忽。笔者认为:通过复习,突出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自觉整理知识,回顾、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方法和策略。复习课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加强探究。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复习课教学的几点体会:复习课除了帮助学生复现知识、精选习题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系统地梳理学科知识呈现网络化、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考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
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词汇当中,科学似乎是一个中性的名词。它的重要性比不上语文、数学,更不必提“黄袍加身”的外语了,但又比其他的“艺术类”科目要好一点。这种观点的流行与学生平时很少涉及实际建模问题、应用意识不强、忽略了科学与实际的联系等因素有关。
那么,在复习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呢?
第一,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问题,根据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组织与描述科学问题。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引出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如,在复习“磁体的基本性质”(南北性、铁磁性、磁性强弱不均性、同名相斥、异名相吸性)时,分别由学生列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各种性质的具体应用(如磁悬浮列车的使用等),这样既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标,又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触手可及,而且具有为人类造福的使用价值,是他们学习的目的。
第二,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不能简单地视为只是加深对它的理解和掌握,而要站在科学应用的高度来认识。其着眼点应是对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作用的分析。如复习“自然界中碳循环”后,提出:事实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加(即温室效应),其原因是什么?针对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消耗,学生回答:产生多而消耗少。简短几个字,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课堂精彩,而且自然回答了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及防治的方法。
第三,应把符号、模型等科学表示方法以及各种语言形式之间转释的教学放在重要位置。要从整体上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正规与科学的、有计划与有针对性的、较扎实与持久的训练。如,在复习“家庭电路”时,要求学生回家测定电冰箱的电功率,不同学生利用的实验原理都是P=W/t,测量方法和实验数据都正确,但结果却大相径庭。面对这种困惑,要求学生回家再测定电水壶的电功率,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践,学生很快找到问题所在,原来电冰箱是间断性工作的,在测定电冰箱的电功率时,要让压缩机一直工作着。
思考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动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把复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或呈现方式表达出来,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加复习的兴趣,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复习的效果。
例如:“二氧化碳”的复习课,以品故事引入: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只小狗和他相依为命。一天,农夫带着小狗一起去田里劳作。他背着锄头,悠闲地叼着烟斗,带着活蹦乱跳的小狗上路了。途中经过一低洼地段时,原本活蹦乱跳的小狗越走越没劲,最后把舌头吐得长长的,趴在地上走不动了。于是农夫弯腰去摸摸小狗,想拖它走,可是发现小狗喘得好厉害,这时农夫也觉得自己呼吸有点不顺畅,吸了一下烟,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烟灭了;等他抱起小狗直起身后,很快觉得没事了,小狗也慢慢恢复过来了。“同学们,请你用你所知道的化学知识解释这个故事里所发生的现象”,一说完,学生马上很热闹地跟组员讨论分析起来。1分钟后,我请了几个小组代表分析,学生们总结了以下几个现象和原因:①小狗从活蹦乱跳到趴在地上不动是因为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而农夫这时不会呼吸困难,小狗却会,是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氧气大,都沉在下面了,所以农夫抱起小狗直起身后都很快恢复了。②农夫的烟灭了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样结合具体实际情景,换一种形式讲述二氧化碳的性质,不仅引出了复习课的课题,还增加了课堂的凝聚力和趣味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考三: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复习课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比较繁琐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应介绍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提高记忆的目标性、计划性、调节性等。对于一些前后讲授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加工整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对“压强”概念的学习,可以同前面所学的“速度”概念加以类比(从概念引入的背景、引入的过程、到正确理解概念、定义式、单位等方面加以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科学概念的共同点,最终达成共识,为再遇到新的科学问题时学生就会主动地运用,并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一章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置许多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主线进行知识的梳理,织成知识网络,优化记忆,加深理解。例如:学了“空气与生命”这一章后,教师可以以CO2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方法有哪些,引出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和温室效应现象,进一步分析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利弊,以这一条为主线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知识结构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思维全过程,即授人以“渔”,并将其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进一步转化和整理。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和归纳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思考四:再现实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到了复习阶段,特别是中考前的总复习时,学生几乎被淹没在一片“听、练、考”中,要么是机械重复所学知识,要么就是题山题海地训练,课堂缺乏生机活力,学生多为迫于升学的压力而学习,一个演示实验几乎成了一个奢望。若课堂中创设实验无疑就是一支兴奋剂,它将给课堂注入的不仅仅是那点知识,更主要的是一种活力和生命。如,在复习“二氧化碳”时,给学生提供以下一些仪器和试剂:导管、锥形瓶、试管、注射器、橡皮塞、弹簧夹、漏斗、NaOH溶液、Ca(OH)2溶液,问:“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动物呼吸作用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学生马上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试管内盛放氢氧化钙溶液),来证明人体呼吸作用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旗开得胜,此时教师可以留足时间给大家,只听到学生说:“这不行,因人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因而学生想到了对照实验,再添加一组通入空气的实验,那有什么现象呢?变浑浊,只不过速度来得缓慢一点罢了。此时追问: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会得出结论:通过对比只能证明人体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来得多。再问:那多出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是怎样来的?从定量的角度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自然会回归课本作答(呼吸作用产生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器材进一步完善实验装置,这时学生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台下一阵掌声,我有点震撼,因学生搭建的装置是最理想的装置,它具有使用方便,而且严谨、有对比性等优点。通过这一组疑中有难,层层递进的实验,不仅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因而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总之,教师要从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出发,设计和实施复习课教学,增强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活化学习方法,体验知识价值,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施农农.中外初中自然科学全科教育研究与比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