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云计算的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模糊推理;三I算法;研究现状;进展
推理是人类智能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一种重要技术。随着模糊集的产生与发展,模糊推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系统的许多领域,如模糊控制系统、模糊专家系统、模糊神经网络系统以及模糊决策支持系统等等。
1973年,Zadeh首先给出模糊推理理论中最基本的规则即模糊分离规则, 随后Mamdani等人又将其算法化,形成如今广泛使用的CRI(Compositional Rule of Inference)方法。CRI方法侧重于直接应用,算法简便易行,成为工业生产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模糊推理方法。然而,模糊推理远较经典逻辑学中的二值推理复杂得多。李洪兴[1]指出基于CRI方法的模糊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插值器,因此在研究模糊系统的函数逼近问题时,不可避免地出现“规则爆炸”的现象。王国俊[2]指出CRI方法采用了复合运算,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偏离了语义蕴涵的框架。
为了解决CRI方法的不足,王国俊[2]从逻辑语义蕴涵的角度提出了模糊推理的全蕴涵三I算法(简称“三I算法”)。自三I算法提出以来,许多学者针对三I算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总的来说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1)采用不同蕴涵算子的三I算法;(2)三I算法的相关理论;(3)三I算法的改进算法。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三I算法的研究情况加以总结,分析三I算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旨在为模糊推理的研究提供引导作用。
1 采用不同蕴涵算子的三I算法
三I算法最初提出时,采用的是R0蕴涵算子,然而三I原则中给出的是一般的蕴涵算子,自然而然,很多学者考虑采用不同蕴涵算子时的三I算法。
1.1 基于不同蕴涵算子的三I算法
王作真等[3]研究了基于蕴含算子LP的模糊推理的三I支持算法,给出了相应的三I算法计算公式。张霄力等[4]研究了基于蕴含算子RL的模糊推理反向三I方法的约束度理论,得到了一般化的α-反向三I模糊计算公式与α-反向三I模糊计算公式。岳宗超等[5]基于H(P,λ)蕴涵算子给出了三I支持算法公式、α-三I支持算法公式以及α-三I约束算法公式。
1.2 基于蕴涵算子族的三I算法
王大全等[6]提出了基于蕴涵算子族L-λ-G的三I约束算法以及α-三I约束算法。谷焕春等[7]提出了基于蕴涵算子族L-λ-0-λ-G的模糊推理的思想,给出了模糊推理的三I约束算法。罗敏霞等[8]给出了基于Schweizei-Sklar三角范数族诱导的剩余蕴涵族的反向三I算法和 α-反向三I算法。王庆平等[9]基于连续三角模族T(P-Ⅱ)及其伴随蕴涵算子族R(P-Ⅱ)的逻辑系统,给出了三I算法与α-三I算法。罗庆君等[10]给出了当蕴涵算子为蕴涵格中的蕴涵算子(称为“IL型蕴涵”)时的三I算法和α-三I算法的表达式。
2 三I算法的相关理论
三I算法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约束度理论、支持度理论、还原性、连续性、逼近性、响应能力等等。
2.1 约束度理论
宋士吉等[11]提出了三I算法的约束度理论,得到了一般的α-三I算法的计算公式。张兴芳等[12]研究基于蕴含算子θP的模糊推理的三I算法与反向三I算法的约束度理论,得到α-三I算法计算公式与α-反向三I算法的计算公式。孙长银等[13]研究了基于蕴涵算子RL的模糊推理的三I方法的约束度理论,得到了一般化的α-三I计算公式。张霄力等[14]研究了基于蕴涵算子RL的模糊推理反向三I方法的约束度理论。
2.2 支持度理论
宋颖等[15]研究了基于蕴含算子θP模糊推理的三I算法与反向三I算法的支持度理论,得到了α-三I算法的计算公式与α-反向三I算法的计算公式。张森等[16]研究了基于正则蕴涵算子L-λ-R0模糊推理的三I算法的支持度理论,给出了α-三I算法的计算公式。王绍海[17]讨论了基于正则蕴涵算子的三I方法的支持度理论。
2.3 还原性、连续性及响应能力
裴道武[18]研究了全蕴涵三I算法的计算公式及其还原性问题。李骏等[19]对模糊推理三I算法具备还原性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罗清君等[20]基于模糊推理的全蕴涵三I算法,给出了三I算法的表达式。
曾水玲等[21]对全蕴涵反向三I算法是否满足连续性问题进行了首次研究。潘海玉等[22]系统地研究了三I支持度算法和反向三I支持度算法的连续性问题。徐蔚鸿等[23]对全蕴涵三I算法是否满足连续性和逼近性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李龙等[24]讨论了基于三I算法构成的模糊系统的响应能力,给出泛三I算法公式和单输入单输出模糊控制器。胡凯等[25]以RM,RZ,R0三个蕴涵算子为基础构造单输入单输出模糊控制器,并分析其响应能力。
3 三I算法的改进算法
针对三I原则及α-反向三I原则中取最小或最大模糊集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郭方芳等[26]、侯建等[27]先后提出基于极大模糊熵的三I算法及反向三I算法;王国俊等[28]在模糊推理中提出“过半可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种新型的三I算法。韩莹等[29]在以D2上的三角模及其伴随为基础,给出了扰动值模糊推理的三I算法。彭家寅[30]讨论FMP问题的模糊熵三I算法解的存在条件,给出了模糊熵三I算法的一般计算公式。
【参考文献】
[1]李洪兴.模糊控制的插值机理[J].中国科学(E辑),1998,28(3):259-267.
[2]王国俊.模糊推理的全蕴涵三I算法[J].中国科学,1999,29(1):43-54.
[3]王作真,张兴芳,张存甲.模糊推理反向三I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23):65-67.
[4]张霄力,宋士吉,范玉顺.模糊推理三I约束度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4,24(3):318-323.
[5]岳宗超,张兴芳.基于含参量蕴涵算子的多种三I算法[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1,32(6):1-6.
[6]王大全,张兴芳,王庆平.模糊推理三I约束算法[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8, 22(6):1-6.
[7]谷焕春,张兴芳.模糊推理三I约束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12):38-40.
[8]罗敏霞,桑睨,何华灿.基于Schweizei-Sklar三角范数族诱导的剩余蕴涵族的反向三I算法[J].智能系统学报,2012,7(6):1-8.
[9]王庆平,张兴芳,李绍勇.模糊推理反向三I算法[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9, 23(5):7-15.
[10]罗庆君,王国俊.IL型三I算法及其还原性[J].自然科学,2006,34(3):10-15.
[11]宋士吉,冯纯伯,吴从忻.模糊推理的全蕴涵三I算法的约束度理论[J].自然科学进展,2000,10(10):1-6.
[12]张兴芳,宋颖,周相泉.模糊推理三I算法与反向三I算法[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9,23(4):1-6.
[13]孙长银,宋士吉,费树岷,冯纯伯.模糊推理三I支持度分析[J].应用数学,2001,14(1):126-130.
[14]张霄力,范玉顺,宋士吉.模糊推理反向三I的约束度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4,24(3):318-323.
[15]宋颖,张兴芳.θp型三I算法与反向三I算法支持度分析[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8,22(2):41-46.
[16]张森,张兴芳.一类蕴涵算子下的支持度及三I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1):43-46.
[17]王绍海.基于正则蕴涵算子的支持度分析[J].河南科学,2011,11(21):1671-1815.
[18]裴道武.模糊推理全蕴涵算法及其还原性[J].数学研究与评论,2004,24(2):359-369.
[19]李骏,邓富喜.模糊推理三I算法的还原性[J].模糊系统与数学,2011,25(5):7-15.
[20]罗清君,王国俊.三I算法及其还原性[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6,34(3):1-5.
[21]曾水玲,杨靖宇,徐蔚鸿.反向三I算法的连续性和误差传播[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1,28(2):273-279.
[22]潘海玉,裴道武,王阿敏.模糊推理三I算法的连续性[J].计算机科学,2008,35(12):157-162.
[23]徐蔚鸿,谢中科,杨靖宇,叶有培.两类模糊推理三I算法的连续性[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15(10):1486-1495.
[24]李龙,裴道武.基于泛三I算法的模糊系统响应能力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43(7):1180-1185.
[25]胡凯,汪德刚,王加银.基于不同蕴涵算子的三I算法构造的模糊控制器及其响应能力[J].自然科学,2009,45(4):345-351.
[26]郭方芳,陈图云,夏尊铨.基于极大模糊熵原理的模糊推理三I算法[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3,17(4):429-434.
[27]侯建,彭家寅,张宇卓,张诚一.基于极大模糊熵原理的模糊推理反向三I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32(1):51-53.
[28]王国俊,宋庆燕.一种新型的三I算法及其逻辑基础[J].自然科学进展,2003,13(6):575-581.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云计算 大数据 分布式计算
中图分类号:TP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1引言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如今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争相研究的热点,在美国市场调查公司Gartner评出的2011 年10 大战略技术中,排名首位。云计算是全球范围内各大搜索引擎及浏览器数据收集、处理的一种核心计算方式。推动着网络下的大数据时代更加人性化。所以了解对云计算发展现状与趋势,云计算的特点和它所使用的关键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2 云计算发展现状与趋势
2.1云计算发展现状
亚马逊网络服务(AWS)推出了其桌面即服务(DaaS)WorkSpaces,进一步扩展其云生态系统。每个桌面都需要CPU、内存、存储、网络及GPU,而AWS提供了这些资源。在PaaS领域,亚马逊宣布EMR支持Impala之后,更推出了流计算服务Kinesis。
中国移动Big Cloud目标是建立可为中国移动企业内部进行海量通信数据存储和处理的使用的私有云平台,以及为社会大众和群体使用的公有云平台。
2.2云计算的发展趋势
(1)云计算将提供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和服务模式。云计算将是计算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作为今后计算发展的潮流将大大改变现有的计算模式,对计算技术领域本身以及各个应用行业都将带来重大的影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2)通过云计算人们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强大计算能力,并能按需分配,按需付费,提升了本地计算能力但使用成本低廉,而且还能大幅削减不断升级软硬件系统的费用。(3)通过云计算平台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人们将能完成传统系统所无法完成的计算和处理,开发出更强大的应用功能,提供更多智能化应用。(4)云计算与物联网有重要的关联性,作为未来的人机物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关注的是服务器端技术,物联网关注的客户和终端技术。
3云计算的特点
3.1“无限”多的计算资源,强大的计算能力
出现越来越多的超大规模数据处理应用需求,传统系统难以提供足够的存储和计算资源进行处理,据预计:未来10年,数据量将从数百EB增长到数百ZB量级!云计算平台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而云计算环境提供分布式存储模式, 可以汇聚成百上千普通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 提供高容量的存储服务, 完全能够存放和处理大规模的图数据。它可以海量的大数据中挖掘出用户所需的信息。
3.2按需分配,弹性伸缩,取用方便,成本低廉
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来讲, 云计算环境具有很强的弹性伸缩,处理数据量弹性变化的大规模图问题容易实现。云计算环境由价格非常低廉的计算机构成。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大, 可以向云中动态添加节点来扩展存储容量和计算资源, 避免了传统并行机模式的巨大投资并且可以海量的大数据中挖掘出用户所需的信息。
3.3资源共享,降低企业IT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费用
在云计算业务提供对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多种IT 基础设施资源租用的服务。而云计算业务的用户也不需要自己维护和拥有这些资源。资源池中包含可快速分配和释放的可配置计算资源(例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并能以最小的管理代价或只需服务 提供商开展少量的工作就可实现资源。
3.4透明的云端计算服务
资源的物理位置和配置等信息对于云计算业务的用户来说是不需要了解的。
4云计算关键技术
云计算的目标是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高可靠、高可用、规模可伸缩的个性化服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数据中心管理、虚拟化、海量数据处理、资源管理与调度、QoS 保证、安全与隐私保护等若干关键技术加以支持。
4.1虚拟化技术
数据中心为云计算提供了大规模资源。为了实现基础设施服务的按需分配,需要研究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是IaaS 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计算的最重要特点。虚拟化技术可以提供以下特点。(1)资源分享(2)资源定制(3)细粒度资源管理。为了进一步满足云计算弹和数据中心自治性的需求,需要研究虚拟机快速部署和在线迁移技术。
4.2海量数据存储技术
云计算环境中的海量数据存储既要考虑存储系统的I/O性能,又要保证文件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如为Google 设计了GFS(google file system),GFS 对其应用环境做了6 点假设:(1)系统架设在容易失效的硬件平台上;(2)需要存储大量GB 级甚至TB 级的大文件;(3)文件读操作以大规模的流式读和小规模的随机读构成;(4)文件具有一次写多次读的特点;(5)系统需要有效处理并发的追加写操作;(6)高持续I/O 带宽比低传输延迟重要。
5云计算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云计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云计算最终使得计算和存储成为一种公共资源,像水、电一样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新的应用需求不断出现,比如实时搜索,在线推荐系统,社交网络分析等应用,将给云计算技术带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香花.云计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19(5):998-1001.
[2]孟剑,耿耿.大数据时代,机遇?挑战?[J].中国新时代报,2012,(6).
[3]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译者:盛杨燕,周涛.大数据时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大数据时代降临,半月谈网[J].2012-09-22.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范文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短短几十年实际,其技术更新换代快、技术创新性高,本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状态。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应用现状 发展趋势
1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概述
随着第一台计算机产生,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变得十分迅速,尤其是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生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学科,计算机网络管理主要是对计算机的工作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分析、记录、控制的过程,确保计算机的安全、高效的运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业务也越来越丰富,网络构成逐渐复杂化,因此计算机网络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结合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当前常用的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四种:
1.1 Web网络管理技术
Web 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灵活性高、易操作,因而受到广大技术人员和用户的一致好评,在计算机网络管理过程中广泛使用。
1.2 计算机网络管理协议
网络管理协议是网络管理的规范与准则,是通过对网络管理信息类别来确定的,可以为网络管理以及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通信提供具体的标准和规范。网络管理协议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和筛选的时候不方便、缺乏数据源的认证功能、网络管理能力不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计算机技术水平得到深化,但同时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明显。随着互联网的接入,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漏洞也越来越明显,导致很多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受到侵扰,比如遭受木马病毒、网络黑客攻击,恶意攻击、非法访问等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过程中,如何营造一个可靠、稳定的网络环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高度和深度的发展
网络技术是通过网络管理软件集成开发的,可以实现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之间的有效融合,从而促进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要结合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实现集成化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该要提高计算机集成管理水平,朝着微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特大规模集成电路到现代的微型计算机,计算机的主频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而且计算机的芯片频率也得到提升,对计算机的整体性能的提升产生重要作用。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应该要从计算机主频、芯片频率等方面着手,提高计算机设备的工作效率。
另外,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如何将网络上大量的信息变成自己的知识以及如何促使人机界面更加的友好,是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的重点话题,在计算机产生的初始阶段,人们希望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人的思维,帮助人类解决一些复杂的工作。当前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在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加强对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结合网络技术,促进智能化发展。例如当前的云计算机问世,是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的一次伟大创新,云计算机主要就是指采用与个人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完全不同的分布式体系架构,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可以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对资源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资源的分类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单台CPU的处理器数量能够得到充分的扩充,吞吐量能够高达1.2GB每秒,其系统软件可以实现大数据分析、方案自动部署,对于各个行业的转型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
2.2 网络安全控制技术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与外部世界的沟通越来越顺畅,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信息安全隐患问题,尤其是信息安全问题,从计算机网络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由于不同的网络管理技术存在结构差异,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安全威胁,比如恶意攻击、非法访问、黑客入侵等,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网络威胁的防范,包括3个方面:
2.2.1 计算机加密技术
提升计算机加密技术结构,将计算机加密系统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完整性结合在一起,对计算机信息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2.2.2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对于计算机网络的数据流入情况,应该要实行实时监测,将接茬结果与系统中的一些常见的入侵数据进行对比,如果发现对比结果一致,则说明计算机被入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安全问题进行解除。
2.2.3 加强对各种安全防护软件的研究
由于计算机病毒的变化十分迅速,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各种计算机病毒进行研究,从而加强计算机病毒、木马程序的防范。例如当前很多计算机使用的防火墙技术,可以实现对内部网络的安全保障,但是随着各类入侵病毒木马的升级,也必须要加强对防火墙技术的提升,要对网关协议进行完善,根据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设置相应的防护策略,以提高计算机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水平。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未来,还应该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入研究,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进行融合,并且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提高算机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奕炜.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范文4
>> 云计算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 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问题 探析云计算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分析 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 云计算关键技术及挑战 云计算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平台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及其核心问题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电力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平台架构及其关键技术探讨 浅谈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的关键技术 浅谈云计算环境下的体系构架及关键技术 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架构和关键技术探讨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及发展前景 云计算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研究 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漫谈 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关键技术解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0_1_1.
[2] (美)MICHAEL MILLER云计算(史美林・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
[3] 王鹏.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12月.
[4] Luiz AndréBarroso, Jeffrey Dean, Urs H-lzle.
Web search for a planet: The Google cluster architecture [J]. IEEE Micro,Mar/Apr, 2003, 23(2): 22 -28.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范文5
信息技术领域中,云计算技术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过实践与理论的研究证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力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推进,产生了新型的企业发展策略。当前,世界上大型硬件基础设施的供应商普遍定位为高昂的成本,以及复杂的技术工艺,这使得中小企业的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技术发展。云计算的产生为这些企业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从云计算的发展现状、前景入手,深入分析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动向,研究云计算技术对企业的发展作用以及企业根据云计算技术进行新型发展战略问题。云计算技术的使用能够额外企业降低管理的成本,有效的节约了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因此,本文围绕着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发展的策略进行重点研究,在保障企业信息安全、数据备份以及软硬件利用率方面进行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发展策略的推动作用。
一、云计算的概念
目前,对于云计算的概念的定义,就是通过软件、硬件等一系列技术革新实现节约资源和成本,这也是少数企业用云计算包装和营销已有的未必能归为云计算的产品、技术或者服务的常见说法。然而,云计算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是创新的驱动力。云计算将带来持续在线设备和持续服务的世界,更核心的还有海量数据,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相关信息、每个人每件东西每时每刻每地产生的数据,都将被数字化,并联入互联网和各种以不同权限相通、共享的平台。在后台,各种数据分析、处理和可视化基础设施将实时运作,从中获得想象不到的深刻洞察、群体智慧。对于终端用户而言,云计算系统将在能够有效地对外界保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根据你的个人喜好、实时场景,从而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丰富的使用体验,用户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节约更多的成本去发挥云计算的强大作用。而对于企业而言,这种数据驱动的洞察将催生大量业务模式上的创新,冲击乃至颠覆各个行业,越是依靠数据和信息运作的行业,所受的冲击将越早、越大。
二、各类型企业运用云计算的发展策略
中小型企业中云计算的发展战略,从政府层面来讲,要通过政府进行政策扶持、秉承着科学服务的理念,坚决贯彻洛社科学发展观,为中小型企业的云计算技术服务提供有效保障。对于中小型企业的云计算发展战略,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以及政策引导两个方向的重要作用。中小型企业中云计算的发展战略目标为:首先,中小型企业要实现云计算服务数据的共享以及交换,建立地域特色的统一数据资源服务平台,从而快速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并且能够退工地域经济的发展。其次,要建立地域中小型企业产业集群的云计算服务窗口。云计算技术的服务窗口使得中小型企业,通过云窗口服务进行信息共享、交流合作以及建设资源利用等。政府给予的云计算服务支持,能够充分的满足中小型企业的服务需求,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商务、政务、企业管理四大服务的应用平台。为全面满足中小企业服务需求,推动相关企业的快速、平稳、健康发展,合理规划地域中小企业的综合窗口服务,建成覆盖范围广泛,布局合理的综合云服务平台。
三、总结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软件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自20世纪初,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的问世至今,计算机由最初的只是科学计算逐渐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逐渐起到主导作用。可以说现今社会,人类生活几乎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更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并且计算机早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计算工具来使用,而是作为人脑智力的扩充和延伸,在数据通信、经济、管理、工程、医疗以及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软件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部分,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增长,软件产业逐渐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加快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一、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现状
1.软件产业发展速度逐渐迅猛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信息产业部对四千多家全国中小规模以上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的统计数据,金融危机后,许多软件企业将眼光转向了国内这个IT服务外包增长快速的市场,以渡过营收增长难关。软件外包“天生外向”的性质让其未来还是在国际海洋中驰骋。同时近几年,中国软件产业正以迅猛的速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IDC 2010年7月的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IT市场的规模为107亿美元。2010年增长至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3%。而到2014年将达206亿美元。
2.中国软件产业总额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比例有所改变
我国软件行业和全球软件行业相比,其整体规模还很小。2002年在全球软件业总额中,中国软件业只占2%的份额。我国软件产业的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软件产业必然需要集中优势力量,掌握关键技术,继财务软件、ERP软件之后,管理类软件企业正在面临第三次转型。日前,记者从由重庆市云计算办公室、金蝶软件和IBM联合举办的“云管理”论坛上获悉,云管理软件正在成为许多管理软件企业新的业绩增长点。
3.人才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
在全国软件工作人员中,研究生、本科生比例逐年增长,人才比例的提升使得软件开发的质量也增长了,这样就大大保证了软件产业对质量的需求和提升。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政策上,我国政府对软件技术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扶持,经过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软件技术与产业规模有了长足的稳步进步,但是相对于整个全球软件行业的发展情况及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而言,挑战依然很严峻。目前,我国软件技术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我国软件行业工作人员大多为从事基础程序开发、软件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基础性技术人员,而对于软件技术研发过程中有引领作用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却极为稀缺,这必将成为制约我国软件行业向更深更广的高层发展的障碍。此外,齐海涛曾解释道,有些国家的语言优势比中国要强很多,而在中国能够说英语的人还属于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才,所以用人成本会高一些。越来越往高端走,中国软件公司不仅面临技术实力的问题,还面临人力成本高涨的压力。
(二)软件产业核心技术缺乏。目前,我国软件技术整体的开发水平和能力处于低级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是很高,使得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所生产的产品层次和品质处于市场的最低端。这主要原因是核心技术的缺乏,甚至在一些关键性、前沿性软件技术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另外在国际竞争中,中国的软件企业往往是寻找新客户,拿新的单子。而在老客户,往外包价值链上端走的竞争往往不支持欧美等国家的竞争对手。
(三)软件产业产品体系不合理。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开始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软件产业发展结构很不合理,尤其缺乏领头军,软件产业国际品牌及行业巨头影响力明显不足。
(四)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过于看重硬件,但是忽视软件的现象。对软件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量明显不足。同时在国内软件业发展过程中,价格诱惑、竞争不良、软件盗版等现象普遍存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比较漠视,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企业在技术层面的研发上投入不足,使得软件工作人员没有很好的开发环境和投入激情,从而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提升空间。
三、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化趋势。网格化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存在形式,并且由于“地球村”的存在,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也必将趋于网络化。由这个大的网络使之能够为全球每个角落的人服务,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所带来的美好生活。
(二)服务化趋势。软件服务化的一种主流模式就是面向客户。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设计理念,一流的软件技术和一流的产品应用,这些都将是软件行业一直追寻的目标。
(三)智能化趋势。随着人工智能趋势的不断发展,软件技术也必将趋向于此。而且一旦人工智能软件开发成功,这将在软件开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开放化趋势。开放化的主要是指软件产品的标准化和软件源代码的开放。技术的开放也将为产品的质量提升提供契机。并且为同行业人员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这为软件行业的长足发展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融合化趋势。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硬装备”将转化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软装备”的核心技术,所有技术的融合必将提升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超.国内软件技术及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评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07(8):3.
[2]梅宏,刘擐哲.互联网时代的软件技术:现状与趋势[J].科学通报,2010(13):1214—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