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电子基本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电子基本知识点范文1
2012年,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江苏省第一批高职本科试点院校。目前,学校已有机械电子工程等6个高职本科专业,在校生约1000人,占全校在校生的7%。现就三年来学校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一介绍,以期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参考。
一、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与内涵
(一)高职本科的内涵
为办好高职本科,学校多次组织同行专家和企业界专家召开专业建设会议,对高职本科内涵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关于高职本科内涵方面,首先它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其职业性,依然需要动态地把握和紧密关注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其次,高职本科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与普通本科一样,需要体现其学术性、专业性和基础性,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同之处在于,普通本科大多以知识为本位,以学科为体系,侧重于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基础学和理论研究;而高职本科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工作为体系,侧重于技术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强调的是行业和岗位需求,以动态把握产业和行业发展最新技术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可分为狭义说和广义说两大类。狭义说是从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出发来界定概念,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包括课程体系、教育途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手段等,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其他要素则是为了使课程体系正确而有效的安排和施教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到实处。即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组合。本文阐述以广义说为基本,以避免与办学模式、教育模式、教学模式等诸多概念等同起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应包括五方面: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实施过程;管理与评价制度。
二、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高职专科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高职本科也同样合用,只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所不同。所谓人才培养目标,是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这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归宿,更是有效实施人才培养的前提。
(一)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确定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对南汽、史密斯(中国)公司、乐金电子等离子等50多家企业进行了调研,根据对市场和企业调研,我们认为基于某一岗位(群)操作型技能人才是高职专科的培养目标,在生产、服务一线,能够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变成物质实物的技术技能人才或工程技术人才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
通过与同行专家与企业专家多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把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为:面向机械电子工程生产线、现代物流设备、通用机电设备、轻工机械设备制造与应用企业;培养具有机械电子工程领域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综合知识;掌握机械电子工程技术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敬业爱岗,具有规范的工程素质,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善于协同工作,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能在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装配调试、维护维修、技术改造、技术服务与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
(二)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培养年限为四年。学校把各项能力要求分成四大类:一是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十九项;二是专业方向能力三项;三是方法能力六项;四是社会能力五项。
毕业资格要求如下:学分方面,所修课程全部合格,修满189学分;计算机能力要求方面,江苏省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核标准;外语能力要求方面,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毕业资格)、英语四级(学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机修钳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学位条例》和学校有关规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证书。
三、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顶层设计与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学校对胜任机械电子工程岗位或能够完成某一工程技术任务进行具体能力分析,明确列出需培养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并根据相应任务的能力需求进行课程与知识点的设置,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而组织教学。
在顶层设计基础上,学校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了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建立了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在“技术平台+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框架下,重点围绕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构建起“基于核心课程与综合实训+针对岗位的专项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技术能力、思维方法与综合素质。课程体系见图1。
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技术平台课、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四大部分组成。课程总学分为189学分计3432学时,其中必修课程173学分3240学时,占91.5%,选修课程16学分256学时,占8.5%。在必修课中,公共与基础课48.5学分808学时,占总学时25.3%;技术平台课78学分1432学时,占总学时41.3%;专业课44学分936学时,占总学时23.3%。课程体系特别注重理实一体化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开设比例:理实一体化课程33学分528学时,占总课时15.4%;集中实践课时56学分1344学时,占总学时39.1%。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以实验、实训、实习循序渐进落实能力培养的方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全部以学做合一的方式在专业实验室完成;综合实训在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完成;企业实践全部在校外实习基地以顶岗工作的方式完成。通过核心课程学习和综合实训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具备本职业领域综合职业能力。利用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来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产学结合为特征的办学模式,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上“工学结合”的高职本科特色,具体见图2。
四、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组织
(一)招生情况
目前,学校的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均采取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30人为限,每年招收60人,招生放在本科第二批次,均一次性录满。
(二)教材选用情况
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材选用目前较为困难。市场上普通本科类和高职高专的教材十分丰富,但高职本科或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却几乎没有。在基础课部分,主要选择普通本科类的教材为主,一般不用高职高专教材;在专业核心课方面主要采用行业企业的培训讲义,并根据教学建设安排。在授课过程中,要求专任教师总结经验,编写适合本专业的校本教材。目前正在与企业和出版社三方联合开发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已有5本教材正在编写之中。
(三)教师配备情况
为保证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实施,配备28名专任教师、28名兼职教师。专任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高工13人,其中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维修钳工首席专家、鉴定考评专家,省机电设备维修技能大赛专家组成员等,专任教师全部为“双师型”教师。28名兼职教师均为机电行业知名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四)深度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主要由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实践两部分组成,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形成一系列递进的综合实训项目,进行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训练。同时,校企共建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其中,与德国FESTO公司共建机械电子工程生产线故障诊断实训室、与瑞士ABB公司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与韩国现代重工株式会社共建工业机器人工程中心、与台湾AIM公司共建运动控制实训室等。
(五)课程教学实施情况
1.以引、帮、建、用为宗旨,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辅导体系
在课程教学上,建立了以引、帮、建、用为宗旨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辅导体系。“引”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指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寻找学习方法、解决学习困难。“建”指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用”指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用于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帮”的目的是为了“建”,“建”的目的是为了“用”。
2.强化企业实习,实施工学结合
为强化企业实习,实施工学结合,在大三的上学期前设置5周企业实习,结合暑期企业实践,学生有三个月企业锻炼时间,这对于学生提升对岗位的认知,培养职业观念有很大帮助。学生在四年级还必须在合作企业参加半年以上的企业实践,全面推进毕业设计选题与企业实践岗位内容结合,提高毕业设计课题的实用价值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应达到的专业和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的融合。学生在第二学期参加机修钳工I实训后达到中级机修钳工水平并进行中级钳工鉴定,在第七学期参加机修钳工Ⅱ实训后达到高级机修钳工水平并进行高级钳工鉴定。
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在课程别安排了科技创新(课外)1.5学分,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兴趣小组,本专业成立了机械创新、机器人、自动机、嵌入式系统方面的兴趣小组,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及特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并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校内外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赛中得到锻炼,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为走上岗位打下经验基础。
(六)学生管理情况
在学生管理方面,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施了导师制管理,除辅导员外,大一每班两名教授作为专业导师,大三每4名学生指定一名专业教师作为职业导师,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与专业学习,并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以及毕业设计指导。
五、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评价
尽管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但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一是班风、学风好,受到广大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二态度认真、主动积极,职业素养高,各项实训任务完成效果好,不仅受到企业导师和兼职教师的好评,而且受到了企业的认可。目前,2012级、2013级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有学生已经全部被奥联科技、中船重工、富士康等企业预先订制,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高职本科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它不是简单的“3+1”,也不是应用本科的“转型”,而是“全职业化”过程的本科层次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仅三年,在“职业”类型上传承高职院强调的技术技能和工程技术等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层次”结构上强调要体现本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扎实宽厚的基础。
电工电子基本知识点范文2
一、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隶属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步入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是秉承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认知规律,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力求自然、专业、循序渐进、充满激情,录制图像清晰,视频字幕清晰,声音清楚,并配以详细、完善的各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的教学资料素材,使资源共享课所有的素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一个教学团队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二、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结构设计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共享资源体系是由知识模块组成,而知识模块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合理、清晰地切分知识点对整个资源共享课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要从几个方面来编辑、整理相应的资料。每个知识模块包含十个标签,它们分别是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知识内容、练习、实践、作业、测验、案例、常见问题和知识结构。知识模块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
理论目标
1.了解电路的概念和主要物理量;
2.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和理想电路元件的特性
图1知识模块架构示意图
每个知识点包含六个标签,分别是内容、练习、测验、案例、资源下载和扩展学习。知识点的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
一、电路
电路就是电路的通路,它是为了某种需要由某些电工设备或电器元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实体。
电路由电源、负载及中间环节三十部分组成的: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设备;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设备,而
图2知识点架构示意图
三、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一)知识模块、知识点的切分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以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组织课堂录像、课件、练习和作业等全部课程资源。针对本课程的课程体系,合理、科学地切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以选择的一本教材为主,根据教材的章节来划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只有合理的划分,才能保证后续文档的制作都能围绕着同一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展开工作,否则,一旦修改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结构将使得大量的资料编辑工作要重新进行,浪费了很多时间。本课程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示意图如图3所示。
■
图3 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划分示意图
(二)课程录像的制作
课程录像录制前,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把课程特色充分体现出来。根据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梳理课程讲义,制作课程教学录像时需要的课程演示文稿(PPT文档)。录像过程中不要总看PPT,一定要熟悉课程内容,表情自然,语速适中;发现讲课时出现错误,最好停下来重新录制,以免后期制作麻烦。全部视频录像完成后,要逐字认真听,注意言论和科学性错误,发现问题填写问题清单进行修改。修改后重新审核,并将PPT错误地方同时修正。
(三)文档资料的编辑
文档资料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包括课程导航、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课程导航的架构如图4所示。课程导航的每一部分都要编辑成WORD文档,然后拷贝到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的usercontent目录下即可,按制作系统的要求,每个WORD文档的文件名都要命名为英文文件名。
■
图4课程导航架构图
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的编辑与整理工作主要为WORD文档的编辑和整理,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中的非试题类标签的内容。团队教师需要针对每个标签的含义,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整理出反映本课程特点的文档。如案例部分,需要把每个模块和每个知识点的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相结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制作这部分文档时,必须将WORD文件全部转换为要求的网页格式html文件,然后将其拷贝到对应的目录中即可。
对于练习、作业、测验等部分,首先要收集、整理与各个模块和知识点相对应的试题,这部分要注意试题的深度、覆盖面和重复性,而且要根据试题给出正确答案,解答题要给出简单、清晰的结题步骤,并按照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提供的试题模版,制作每道试题和试题答案,使学生可以在资源共享课平台上实现在线测试。
四、结论及下一步的工作
总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位团队教师尽心尽力地耐心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本课程的资源共享课还需要不断自查和完善,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内容还需精益求精,还要增加案例分析和进行拓展资源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厅 [2011]8号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文.
电工电子基本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机电一体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2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于几年前把全校专业整合成机电、物流、信息三大专业群,其中,机电专业群包括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三大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已被国家列为21世纪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是就业领域广,就业前景非常好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并具有初步设计开发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能够掌握机、电、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
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众多专业课程,《电工电子》课程是其中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的时间不长,很多学校对中职《电工电子》课程在该专业中定位不准,教学模式不符合专业实际,造成教学效果不好,不能为其他课程更好地服务。笔者拟针对如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开展《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电工电子》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定位
长期以来,机电一体化专业在《电工电子》教学方面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电工、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掌握电子设备、电子产品的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基本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的初步能力,具有电子设备、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销售与维修的技能,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往往注重理论教学,把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虽然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并完善知识结构,可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但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这种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因此大部分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会提不起兴趣,学习该课程会呈现越学越难的现象,最终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该课程。其次,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不是搞研发、做设计,而是操作机器、控制生产或者排查故障等一些实操性强的工作,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相当一部分用不上,而能用上的技能又不具备的状况。
《电工电子》课程是集电工、电子知识和其他科学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它除了在机电专业中设置以外,在电工电子、电子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同样开设。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电工电子》课程应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征,而且,它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定位要有别于其他专业。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中,这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概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在维修电工、电子电路分析与简单设计等方面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生产实习和就业上岗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如何开展《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
教学内容设置应有别于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专业 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较扎实的电工电子理论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接着学习其他课程,否则就会造成知识脱节。在这些专业里,《电工电子》课程设置的课时会多得多,开设的相关科目也会很多。但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里,《电工电子》课程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电工电子常识,能为其他课程服务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追求太多的复杂理论知识。无论是电工基础,还是电子技术基础,都是概念、理论内容多,内容难学,范畴也太广,如果按照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肯定会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学得不深,实践知识缺乏的局面。《电工电子》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里最多开设一学年,每周4课时,因此,电工电子内容必须少而精,讲授一些与其他课程有关联的知识点,能为其他课程服务就足够了。如电工方面可以设置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等内容。电子技术方面可以设置常用半导体元器件、整流和稳压电路、各种放大电路、数字电路基本知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等内容。梳理好教学大纲,定好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淡化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效果 职业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去完成某种工作活动。实践性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环,加强实践性教学也是形成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举措。比如在讲授“晶闸管”一课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安装一个“可调光的台灯电路”。安装成功后,学生对电路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很想了解电路调光的原理,这时笔者引导他们认识到调光最重要的元件是晶闸管,那么,他们自然对晶闸管知识充满了兴趣。再如,在学习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电路时,首先以学生常见的直流电源引入,比如用各类电池、充电器和学生实验台上的直流电源给学生感性的认识,接下来以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四个环节为直流电源组成部分,学生使用示波器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自己明白以上四个部分的作用。接着通过各种充电器的输出电流和电压的不同引入器件的选择,从稳压环节引入串联型直流电源,采用分立元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电路的焊接和测量,最后从稳压效果、焊接质量、个别问题提问等环节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通过注重实践、淡化理论,学生不但掌握了技能,也通过实践掌握了理论知识。
尝试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讲理论或实验室里做实验,还应探讨用更多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在很多学校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平台,开展多媒体教学已不是难事。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用传统方法教学,因经常要在黑板上作图、推导公式,费时较多,教师普遍反映该门课程课时紧张,为赶课时,不得不简化或放弃许多对教学有益的作图。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省去教师大量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信息量,有助于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同时,有助于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电工电子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往往只能在理论上进行论述、推导、验证和说明,并借助一些公式来阐明问题,很难给学生较直观的印象。另外,有些实验也因为设备的限制不能开展。而多媒体课件中可插入视频、动画,将电路的实际工作情况展现给学生,融视听技术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变得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和掌握。(2)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不能闭门读书,而必须走向社会,投身社会实践,接触专业生产,在实践中与普通劳动者相结合,了解社会,了解生产实际。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让学生接触实际生产,以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要以产促教,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把教学活动与实践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的需求变化很快,使得中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否则将会与时代脱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钻研新内容,摸索新思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鲍加农.机电一体化及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11-14.
[2]盛德芳.浅谈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J].成才之路,2007(9):69-70.
[3]路百秀,崔锋杰,王民江.教学做合一 构建中职专业课教学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8):109-111.
[4]赵杰华.职业学校专业课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0(9下):71,136.
[5]李扬华.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的新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72.
[6]朱洁.新时代下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构思及其教学改革探究[J].新课程,2010(11):309-310.
[7]孙昕.关于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考试周刊,2011(20):176-177.
电工电子基本知识点范文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倡导的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电路》作为电气类专业的第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坚持以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以知识面宽、素质高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切实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教育水平。
二、理论课程改革
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以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全方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进行理论教学的改革,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教学重点放在巩固基础,降低难度,强化概念,弱化解题难度,强化电路分析的基本定理与定律,弱化公式推导与记忆。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定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广博的电路分析知识中,提炼少而精的知识点进行教学。电气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电气控制设备及电力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以我院08、09级学生为例,他们就业的单位多为,青岛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大型电子企业。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自动化产品的生产、安装及销售等工作。
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如下内容做为重点:
1、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基本元件及其伏安关系式。
2、 电路的基本定理、定律与分析方法。
3、 直流激励下的一阶动态电路。
4、 正弦交流电路
5、 谐振与互感耦合电路
删除了二阶电路,和非正弦周期交流电路。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模式,手段单一,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一节课下来传授的信息量小,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板书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课件是在课前都制作完成,这样就节省很多时间,更重要是课件更直观形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讲到过度过程知识点就可以通过flas课件展示一个实实在在的动态过程,这样效果更明显,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课上与课下的双重互动
课堂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构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载体,只有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有机相结合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果。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就是文化基础较薄弱,学习主动性比较欠缺,因此必须坚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开展课堂练习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其次我们狠抓第二课堂建设工作。主要是加强老师的辅导答疑工作,及时为学生解答疑问。争取让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查漏补缺。第二课堂的特点就是它的形式活泼,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也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让老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调整教学进度,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
3、网络平台的应用
为了方便学生随地学随时学,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自学的平台,就是课程的网站建设。涵盖教学内容、教学课件、习题库、课程录像,在线测试和信息反馈等模块。这样不仅可以推动该课程的建设,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也使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教授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
四、实验实训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除对理论教学进行改革之外,还须对实验实训教学进行改革。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训,使学生真正掌握电路基本知识、基本电工仪表的使用及安全操作常识、电路参数和元器件的测量,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识读电路图的能力和排查电路故障的能力等。
从实验内容的选取上面来说,除要保留基本的验证性实验如“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等实验外更应该加强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增加电工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和工程应用型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对实验电路的设计、元器件的识别、选用与测试、通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参数的测量、电路的调试、调试过程中各类问题的解决等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前的实验模式都是由任课教师提前把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信息抄在黑板上,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由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就可以,即使没有完成也不会延长,这样一来下次实验又是新的实验内容,学生对上次的内容还稀里糊涂的,更别说把这次实验弄明白了。即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表面上看学生做的结果都很好,其实学生没有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教师的按部就班和指导书的条条框框。难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求知的欲望。实行改革教学后,实验次数、实验时间都具有弹性。加强实验室的开放,这样一方面方便了学生也提高了设备使用率,另一方面方便了老师,为老师也提供了教学研究的机会,加强了“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了实训质量。在实训室的建设方面,学院建有《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和《电工考证培训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为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总结
通过对高职《电路》教学改革的探讨,结合《电路》课程的特点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使得在创新教育新形势下的《电路》教学充满挑战。总之,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在创新教学中,从教学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创新,结合本校的实际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和深化,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义府、吕向阳.加强工程训练培养能力改革电工电子实践体系.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22(4)
电工电子基本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混合学习;SPOC课程;电工电子技术
1高职教育开展SPOC课程的优势
1.1设计良好的SPOC课程,可以很好地与学校教育的知识要求相结合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正在建设一批慕课课程。专业基础课电工电子技术于2014年被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立项为重点建设MOOC课程之一,2015年被列为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第2批慕课建设课程。SPO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MOOC的教学法缺失这一症结,带来完全不同的在线教育体验。因此,学校可以利用MOOC和SPOC课程共有的在线学习部分的实现方式和平台技术,在混合学习视野下对MOOC的创新――SPOC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开发特定教学对象和不同教学策略的SPOC课程。
1.2适合高职教育的混合学习模式有待开发和实践
混合学习理念最早是为了解决e-learning培训效果不理想而提出的,试图将传统教育与e-learning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国内外关于混合学习的定义经历了由宽泛到细化、由广义到狭义的过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混合学习已经从广义的“混合”,逐渐过渡到狭义的“混合”,即特指通过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适合高职教育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融合、翻转课堂的实施、在线评估功能的开发使用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帮助校内学生实现混合学习下更好的学习效果。
1.3创新型SPOC课程在高职教育专业基础平台课中的应用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学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多类专业中开设,是一门受众非常广泛的专业基础平台类课程。SPOC课程全面的“交互式学习”和线上线下的结合模式,能使大众更快更好地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丰富的富媒体资源体现出无可代替的先进性和实时性,适合技术领域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电气技术和其他领域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体验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应在“做中学”“知行合一”,这也为MOOC教学系统的构建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新兴网络教学活动设计在高职教育专业平台课程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2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SPOC设计与实施
2.1基于混合学习的SPOC课程设计思路
本项目的设计思路是基于混合学习理论,以高职高专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电工电子技术为例,试图实现混合学习视角下的SPOC教学活动设计,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1部分为前期准备,包括对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分析准备以及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其中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包括引进、改进和自建3种模式,本课程的学习资源以自建和改进为主,内容包括视频、动画、国标图纸等技术资料及习题试题;第2部分为混合学习活动设计,以问题解决式学习活动为设计主线,包括课前辅导、课中研学、课后练学3个环节;第3部分为学习活动的实践与评价,根据课程的实施效果及时提供评价和反馈,优化教学。
2.2知识点碎片化的SPOC学习内容构建
SPOC课程建设中,学习内容要求精炼简洁和思路清晰,对原课程知识点进行解构、拆分并择取、凝练核心知识点,然后重新进行创意设计、重组课程结构、拍摄制作、翻译、校对,最后课程上线。至少一半的学生能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对碎片化的资源实现按需学习并收获丰富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反馈。此外,我们还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呈现学习内容,如生动的教学录像、直观的实物模型、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等。
从美国三大慕课平台的实际运行效果和统计分析结果来看,课程周数在4―10周的课程比较受学习者欢迎,此类课程的选修率和结业率最高。鉴于此,我们计划SPOC的慕课课程以10周为宜,每周授课时数在6节左右,每节平均10~15min。SPOC课程内容碎片化设计见表1。
2.3混合式SPOC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混合学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因此评价方式也不能只局限于课程的考试成绩,应该是多元化、多方面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2015年宁波市慕课联盟建设课程之一,具有富媒体化、课程内容知识单元化、学习流程管理化等特点。在课程体系评价方面,利用网站提供的学习流程管理功能,基本能够对教学效果实现多元化、多方面的考核。混合教学评价法见表2。
首先,通过网站丰富的富媒体内容,学生可以实现自主与个性化在线学习;通过视频播放、讨论、答疑、作业、考试、评估等功能,可以实现挑战式、闯关式、自由式等慕课学习并获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支持。其次,结合对学生的登录时间、访问次数、观看时长、最快和最慢进度、平均进度等的统计结果,教师可以通过反馈数据判断内容的难点、进度及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在课堂上开展教学。
另外,SPOC课程提供明确的考核办法与考核标准,分为知识单元考核与课程整体考核两种,可建设丰富的题库用于作业及考试,测试题包括判断、选择等客观题,还可以设置有效答题时间段并自动批阅和统计学生成绩,最终通过以上综合评价,生成学生本门课的综合成绩。
电工电子基本知识点范文6
论文关键词:电工学;科学思维;教学改革
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它是一种实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收敛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组合思维、质疑思维、系统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将科学思维应用于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疏通学生思维的渠道,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增强创新意识、增加工程经验、逐步培养创新能力。“电工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校工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衔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基本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性课程。但是目前的“电工学”课程体系只重理论的推导,不重实际的应用;只重课堂教学,不重实验和动手;只重考试成绩,不重知识的应用;只重本课程知识,不重知识的系统衔接;只重经典知识,不重前沿发展等。本文将科学思维应用于“电工学”的教学实践中,采取具体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目前“电工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贯彻培养目标不充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工科类专业以“面向工程、夯实基础、注重实践、不断创新”为培养目标,但是目前的“电工学”教学体系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课堂教学,脱离工程本身,不关注工程特点,没有学以致用,“不断创新”和“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所以“电工学”教学应该从工程需求出发,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2)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融合。“电工学”课程包括了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机学等主要模块以及电子系统仿真、CAD、EDA技术与实践等辅助模块。不同模块在理论上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将其有效融合,学生普遍感觉模块之间是孤立的,找不到内在的联系性,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电类知识全面了解,更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建立更为完善的、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电工学”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缺乏工程背景。“电工学”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广阔的电气工程背景,但在课程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求学生理解知识点,学生只记结论而不注意知识的应用,知识来源渠道单一,范围比较狭窄,缺乏实用性,未能引导学生树立和训练工程意识。导致学生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不知道问题出处,即学生不知道为何学和学何用的问题,进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实现理论知识和应用素质的内在统一。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质疑思维和逆向思维。首先,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积极性不高。虽然目前“电工学”课程教学已全部采用PPT教学,但多数时间仅局限于老师“教”,学生大多数属于被动学习,师生间的互动少,学生很少针对上课内容提出质疑,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多为上课听课、下课走人,完成作业、考试及格,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质疑,学习效果不理想,达不到教学目的。其次,学生创新精神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由于目前对学生的考核手段较为单一,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是对所学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不愿积极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和逆向思考,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点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愿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思考,课外实验也只是注重验证定理和测量数据,不愿进行创新性试验,因此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二、科学思维在“电工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焦作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和河南理工大学“电工学”课程组以培养“面向工程、注重实践、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将科学思维应用于“电工学”教学改革与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 转贴于
(1)教材建设。将科学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应用于《电工学》教材编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工程特色,使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即用科学思维方法系统地、科学地组织教材,引入前沿知识,注重知识的启承、注重知识点间的联系,增加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应在传统基本理论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实际的应用;将工程实例结合到相应内容中,使用具有真实数据和实际工程条件的习题以巩固理论知识;并恰当地引入新内容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钻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的注重知识内容的顺序教学方式与注重知识关系的模块化教学方式相结合。从传统的注重知识讲授的课堂教学方法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互动式、工程案例教学法。
(3)教学手段改革。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即将多媒体授课、软件仿真与电路实例相结合进行“电工学”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和板书结合,课堂上使用Multsim仿真软件,通过仿真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讲解时注重知识的联系、类比和延伸,从系统的角度提纲协领地讲授,注重面向工程实际问题和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课后习题重在工程背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参加电子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优化课程体系。首先,将组合思维与系统思维融入“电工学”课程体系改革,从工程需求出发,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工程实际、关注工程特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充分贯彻了“面向工程、夯实基础、注重实践、不断创新”的培养目标。其次,将课程的主要模块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机学以及电子系统仿真、CAD、EDA技术与实践等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找出其内在的联系行,使各个模块间相互联系,有效融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电类知识的全面了解,建立了完善的、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电工学”课程体系。
(5)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将联想思维与发散思维应用与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中来,贯彻“以工程背景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互动”的新的教学理念,从工程应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概念、理论的学习,再回归工程,注重学以致用。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既符合二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在实践教学中,摒弃传统的着“预习—讲解—操作—报告”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试验,开展创新试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鼓励并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达到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