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常见的护理诊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诊断范文1
[关键词] 风险管理;黄疸;蓝光照射;新生儿;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124-03
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是新生儿黄疸最常用治疗手段之一,由于新生儿皮肤组织娇嫩和好动等因素,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明显增加,导致新生儿家属不满,甚至引起医疗纠纷。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操作规程,降低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护理投诉和护理事故,我院于2011年7月开始成立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系统收集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各种风险信息,根据收集的资料制订规避风险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7月我院768例接受黄疸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新生儿有典型的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②新生儿有典型的病理性黄疸的体征;③新生儿经过两名副主任以上医师均诊断为病理性黄疸;④新生儿血清胆红素为(240~589) μmol/L;⑤新生儿符合蓝光照射指征;⑥新生儿均为早产儿;⑦新生儿家属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新生儿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②新生儿有蓝光照射禁忌证;③新生儿经过两名副主任以上医师评估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共302例,根据有无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分为常规护理组(142例)和护理干预组(160例),两组新生儿在性别构成、日龄、体重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1.2 方法
成立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系统收集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各种风险信息,找出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分析主客观因素,根据收集的资料制订规避风险的护理干预措施。组织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学习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并学习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黄疸蓝光照射治疗过程风险意识和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护理质量。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 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常见风险种类与控制手段
1.3.1 呕吐窒息 常见原因:①分泌物误吸入呼吸道;②蓝光照射过程中喂养方法不当。控制手段:①加强巡视,观察新生儿意识、瞳孔、体温、心率、呼吸、前囟门张力、肌张力、尿量和皮肤颜色等情况,一旦出现呼吸、面色青紫等分泌物梗阻征象,及时处理;②使新生儿的头偏向一侧或者侧卧,头胸抬高15°~20°改善新生儿肺循环和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1.3.2 眼罩脱落 常见原因:①新生儿眼罩固定不牢固;②新生儿躁动哭闹、乱动;③新生儿在蓝光箱内头部汗多,易滑脱,导致意外拔除。控制手段:①加强对躁动哭闹新生儿的巡视,避免新生儿手乱动;②牢靠固定眼罩,利用宽薄棉弹力带制成固定全棉不透光的黑色眼罩,完全遮盖眼睛,避免眼罩脱落。
1.3.3 反复穿刺 常见原因:①护理人员穿刺水平不一;②新生儿哭闹不配合导致穿刺失败;③新生儿血管充盈度差。控制手段:①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穿刺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水平,做到静、慎、准和快;②对新生儿进行静脉穿刺前先与新生儿多接触,减少新生儿烦躁不安和哭闹现象。
1.3.4 针头脱落 常见原因:①头皮静脉留置针固定不牢固;②新生儿躁动哭闹;③新生儿家属护理未到位,新生儿自己拔除;④新生儿头部汗多,不易固定,导致意外拔除。控制手段:①加强对躁动哭闹新生儿的巡视,避免新生儿手乱动;②牢靠固定头皮静脉输液针头,必要时用弹力网状绷带固定。
1.3.5 皮肤损伤 常见原因:①身体突出部位保护未到位;②新生儿躁动哭闹导致保护措施脱落;③新生儿长时间保持同一。控制手段:①戴上柔棉手套和足套,以新生儿手指或者脚趾伸屈不受限为宜,手套以罩至腕关节为宜,而足套长度则以罩住踝关节为宜;②定时变换,仰卧位、左侧卧位及右侧卧位交替使用,尽量不要俯卧位,减少双膝关节与光疗箱玻璃硬板摩擦导致擦伤。
1.4 护理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
1.4.1 基础护理合格率[1] 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新生儿进行测评。
1.4.2 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2] 由新生儿家属在出院时对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填写来评价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该调查表总分100分,≥90分为满意,否则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日龄、体重和血清胆红素水平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构成、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等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护理干预组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护理干预组新生儿的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
3 讨论
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病情重和黄疸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同时,新生儿还常常伴有贫血、呕吐、拒绝哺乳和大便颜色浅等临床表现,部分新生儿甚至出现“核黄疸”,预后差,给新生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3,4]。迄今为止,蓝光照射治疗是病理性黄疸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能够促进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然后经胆汁和尿液排泄到新生儿体外达到缓解新生儿症状的目的[5,6]。但是,由于蓝光照射给新生儿带来诸多改变,新生儿易出现哭闹、躁动等,明显增加了潜在的护理风险。因此,探寻减少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我院领导于2011年7月开始成立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系统收集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各种风险信息,根据收集的资料制订规避风险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发现:护理干预组新生儿的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明显减少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钟慕贤,黎俊红. 完善基础护理服务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2012,18(21):115-116.
[2] 周晓舟,曾继红,赖志凤.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与分析[J]. 华西医学,2012,27(3):424-426.
[3] 郝英,王小莹,李梅,等. 新生儿黄疸对婴幼儿发育商的影响[J]. 社区医学杂志,2011,9(14):27-28.
[4] 许秀形. 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合并护理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166-167.
[5] 毛英,钟丹妮. 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J]. 医学综述,2011,17(5):723-726.
[6] 郭丽军.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及治疗[J]. 当代医学,2011,17(26):58-59.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诊断范文2
【关键词】 助产护理;新生儿;窒息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51-01
新生儿窒息是指出生后的婴儿因呼吸抑制或无法自主进行呼吸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等,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对新生儿伤残和死亡有很大的影响[1]。据统计,我国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发病率高达5%-10%[2]。然而在助产过程中护理配合及抢救质量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预后,能大大降低新生儿窒息以及以后致残的发生率。本文主要讨论助产护理是否能防止新生儿窒息,现将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收治分娩的产妇6327例,其中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有120例,其中男76例,女44例,根据窒息诊断标准判断,重度窒息的新生儿2例,轻度窒息的118例;其中顺产63例,剖宫产38例,钳助产9例。所有新生儿的其他基本资料如体重、营养等对本次分析无显著差异。
1.2 窒息诊断要点 ①全面了解产妇病史,寻找诱发因素;②胎儿在宫内时,母亲感觉胎儿在宫内挣扎,胎心率快至160次/min以上或慢至100次/min以下,羊水被胎粪污染成黄绿色;③新生儿出生后呼吸表浅或不规则,全身发紫,APgar评分为4-7分,为轻度窒息;④新生儿呼吸微弱或无呼吸,肌张力松弛,皮肤苍白,APgar评分为0-3分,为重度窒息。⑤根据窒息时间长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酸中毒,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1.3 助产护理方法 选用国际公认的复苏技术ABCDE复苏方案[3],即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等抢救措施。对于重度窒息的患儿,要每个5-10min进行评估,知道APgar评分大于7分。
1.3.1 清理呼吸道 待胎头娩出后,医护人员立即将胎儿口鼻中的黏液和羊水挤出,并迅速吸出呼吸系统的黏液等异物组织,然后剪断脐带,用消毒毛经清洁婴儿,并注意保暖。在整个抽吸过程中,动作轻柔,直至异物抽吸干净。对于重度窒息的患儿,应立即实施气管插管,将呼吸道内异物组织彻底清理干净,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1.3.2 建立呼吸 若患儿呼吸道畅通后仍不能呼吸,可轻拍足底,或用输欧轻揉其腰背部,诱发呼吸刺激,若仍然不能自主呼吸,应立即给予加压氧疗。
1.3.3 维持正常循环 待患儿进行有效通气后,若仍没有复苏,应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100-120次/min。当患儿能自主呼吸,且症状好转后,可停止心脏按压,同时辅以氧疗。
1.3.4 药物治疗 若患儿还没有好转,可采用脐静脉药物治疗,主要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扩容剂等,但一般情况下很少用。
1.3.5 评估 助产护理人员在复苏时应对新生儿皮肤、心喉反射、自主呼吸、肌张力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情况进行实时观察评价,为抢救提供依据。
2 结果
2.1 助产护理的临床效果情况 本次研究中轻度窒息的新生儿为118例,助产护理后复苏成功率为100%,重度窒息新生儿为2例,助产护理后复苏成功率为100%,助产护理效果好,详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急重疾病,也是胎儿宫内窘迫症状的延续。由于新生儿窒息时无法呼吸,肺泡不能扩张,缺氧使得肺循环阻力增高,循环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血样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从而引起酸中毒[4]。所以医护人员在孕产妇产检时就要做好保健工作,尽早发现并及时纠正各项高危因素。产妇怀孕期间,要加强孕期的宣传教育,定期宣讲孕期相关保健知识,教导孕妇如何进行胎动计数,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产妇产程中,要对整个产程进行严密控制,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此外,助产护士要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步骤和新生儿APgar评分方法,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新生儿窒息的复苏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暖,做好新生儿的呼吸护理,保证充分通气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整个过程要求及时、准确、有效,分秒必争,这样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儿出生,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艳.新生儿窒息过程中助产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136-137.
[2] 陈莹.助产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护理配合[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1):610-611.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诊断范文3
关键词:腕带识别;新生儿护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06-01
2003年,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作为医疗安全的首要目标在全美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中被首次提出,并将其列入到《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中去。早在2005年,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患者安全目标》中,就将患者的身份识别列入到安全管理目标中。患者身份的正确识别被认为是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产科护理过程中,腕带识别为新生儿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是医护人员和新生儿家长辨别新生儿的重要依据,也是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预防接种以及诊断护理的重要保证。以往的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常见因婴儿的错误识别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腕带识别的作用就是规避风险,提高科室的医疗质量。目前,我院产科的新生儿腕带识别普及率已达100%,本文就腕带识别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方法与意义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近两月内于我院妇产科降生的新生儿168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婴儿751例,女性婴儿930例。新生儿出生后都按照医院统一的流程进行清洁、管理、医疗护理等。
1.2 腕带使用方法与新生儿管理
1.2.1 腕带使用方法
选用质地轻柔、防水、防静电的一次性材料制作而成的腕带,腕带可调节,一般佩戴于新生儿的手腕或者脚腕,本院的新生儿统一佩戴于脚腕处,以留出一指的宽松度为宜。在腕带的两端有一次性粘贴保证表示对象的唯一性。新生儿进入新生儿室时,就将其科室、性别、姓名(母亲姓名)、编号、床位号、诊断等情况依次填写,填写相关信息时要注意字迹清晰,且不易被擦拭。
1.2.2 腕带使用体会
腕带识别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新生儿出生后会被安排到新生儿室进行统计的清洁、诊断等,新生儿自身无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需要护理工作者以极高的责任心和耐心进行相关的护理工作。
由于护理的机械性和重复性、瞬间性等特点,工作时间大、任务重,比较枯燥,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差错,而新生儿佩戴有腕带标识的情况下,就可以在各项操作进行前进行有效的核对和筛查,既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新生儿的快速识别,又能保证工作的准确性,确保新生儿各项护理流程的完成。
在新生儿室,要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规范制度,既可以为护理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准则与依据,又可以对新生儿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保证腕带上的标识与床号等相一致,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要及时核对。
另外,腕带的书写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一旦出现错漏,不仅加重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还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引起护患纠纷。腕带书写如果不够公证清晰导致识别困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工作量,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妇产科因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引起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并与未使用腕带识别之前的年平均医疗事故发生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使用腕带识别的新生儿在住院期间,无一例因身份识别错误造成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未普及腕带识别之前因身份识别错误引起的医疗事故的年平均发生率为2.1%,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使用腕带识别与不使用的医疗事故发生率间有显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结果如表1。
表1 腕带识别使用前后因身份识别错误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比较
组别 医疗事故发生率
腕带识别使用前 2.1%
腕带识别使用后 0
3 讨论
医疗安全管理是整个医疗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护理工作涉及的工作人员多,涉及工作种类与工作程序也多,是面向患者的第一线,所以,护理安全又是医疗安全的重点工作。如何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有序、严谨是提高护理安全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无论是哪个科室,护理工作都有其自身的一套护理程序,护理过程中衔接环节往往较多,不同的护理人员负责某一项专门的工作,通常,任务量较大,工作的重复性也大,难免会出现疏忽,其工作性质与工作特点决定了其度快速筛查与核对工作的依赖性。
在妇产科的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护理的对象是完全没有自主意识的婴儿,且新生儿的各项生理机能不健全,比较脆弱,需要护理人员的精心对待,防止新生儿出现各种获得性感染或其他病症。同时,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也是复杂,护理人员要对新生儿进行疾病预防与控制,还要做好疾病筛查工作,工作内容量大,新生儿的各项面部或身体特征不明显,在无有效识别物的情况下极易发生错误。腕带识别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新生儿身份识别与确认的难题,也有效避免了因确认核查失误造成的护患纠纷。
本文通过对医院产科新生儿未普及腕带识别前的年平均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发生率与腕带普及应用的情况进行比较,,可见腕带识别应用与新生儿护理后,无一例因身份识别错误引起的不良事件,其对医院整体医疗护理安全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逐渐推动医院信息识别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为新生儿的身份识别提供更准确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露露.身份标识腕带在妇产科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2):139-140.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诊断范文4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ABCDE复苏方案;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出生窒息是产科或产程中窒息在出生后的继续和表现,目前国际上对这一连续的病理过程统称围产期窒息,它是指各种原因使母儿子宫-胎盘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导致儿体严重缺氧、严重的代谢性或混合性酸中毒,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抑制,出生后不能建立和维持正常呼吸的危急病理状态。其发生率为4.7%~8.9%[1].如何正确选择产科干预措施,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是围生医学的主要课题。现对我院2011年以来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复苏护理的经验,使广大的产科医务人员共同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确保母婴安全健康。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3年1月我院产科共分娩新生儿2169例,出现新生儿窒息65例,发生率3.0%。其中轻度窒息61例,占93.8%,重度窒息4例,占6.2%。经阴道分娩53例,占81.5%,其中自然顺产44例,行产钳助产分娩9例。剖宫产12例,占18.5%。1.2 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65例新生儿的窒息诊断和分度按《实用新生儿学》[2]作为临床判断新生儿窒息的标准,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 4-7分为轻度窒息,评分0-3分者为重度窒息。出生1分钟如评分正常(8-10分),出生5分钟评分在7分以下者仍诊断为窒息,如出生5分钟评分在5分以下,则诊断为重度窒息.
2 结果 本次研究出现新生儿窒息65例,发生率3.0%。其中轻度窒息61例,占93.8%,重度窒息4例,占6.2%。采用ABCDE复苏方案轻度窒息新生儿均抢救成功。重度窒息新生儿经抢救后成功3例,抢救无效死亡1例。
3讨论
3.1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 早产:由于各种原因使孕37周以前即结束分娩,此类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症,本组有27例。脐带因素:包括缠绕、过短、打结、受压、过度扭转、隐形脱垂等,有21例。头位难产: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继发性宫缩乏力等导致的第二产程延长造成胎儿宫内缺氧,有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有5例。剖宫产和麻醉因素4例。
3.2复苏和护理 我院采用ABCDE复苏方案(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3]进行立即复苏。出生30s内要做三件事(1)“快速评估”,约5-6s。(2)“初步复苏”20s进入。(3)“评估”在数秒钟要作出反应如无呼吸则应立即采用自动充气式气囊面罩加压呼吸[4]。
3.2.1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功的先决条件。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擦干身体,放置加热辐射台上,(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中,新生儿的新陈代谢和耗氧可维持在低水平,有利于缺氧患儿的复苏,可提高治愈率)摆好正确,使新生儿仰卧或俯卧,颈部保持中立位,在肩下垫以2cm厚的毛巾打开气道,尽快用一次性小儿吸痰管吸引,先吸引口腔,再吸引鼻腔,边旋转边提拉,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s,若有胎粪污染羊水时,要行气管插管气管内吸引胎粪。
3.2.2尽快建立有效呼吸 若新生儿出生后无呼吸或啼哭,可使用较强的刺激,如拍打或用手指弹脚掌,此过程迅速准确,要求在20秒钟内完成。经过1-2次触觉刺激后应立即对新生儿的反应或状况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状况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仍无呼吸,应立即给与人工呼吸或复苏器加压给氧、正压通气。若还存有自主呼吸,应立即评价心率,若心率〈100次/分,应立即给与正压人工通气,若心率>100次/分,进一步评价肤色,根据情况选择适宜的吸氧方式和浓度、流量。
3.2.3保证有效的血液循环 新生儿抢救中保证有效的血液循环至关重要。若正压通气30s后,心率〈80次/分,考虑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必须在有氧通气的前提下进行,按压部位应该在胸骨下1/3处,按压时不可将压力都加于剑突以免损伤肝脏,所以压力要使胸骨下陷1-2cm,频率应在120次/分,若心率>80次/分,可停止胸外心脏按压,继续人工通气直至心率>100次/分并出现自主呼吸。
3.2.4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应用 由于新生儿的心脏发育不完善,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可应用输液泵来精确控制。
3.2.5复苏后的护理 新生儿复苏后要进一步做好基础护理,严防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首先要严格监护,严密观察新生儿呼吸、心率、皮肤颜色、反应、哭声、体温、肌张力、大小便等情况,给与及时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保暖,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合理喂养,轻度窒息恢复好的新生儿可尽快开奶,重度窒息且恢复欠佳可适当延迟开奶,可延迟至24-48小时[5],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及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2.6 护理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窒息是产科常见急症之一,是孕母因素,胎儿因素,分娩因素等对胎儿影响的体现,其中孕母因素的比重较大,产科医护人员应提前熟悉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对胎儿造成的不利影响,对慢性宫内缺氧和宫内发育迟缓的胎儿应尤其注意,多数新生儿窒息在产前可以得到预测,故应做好孕期的管理和指导,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一旦发生新生儿窒息,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争分夺秒,全力对新生儿做到合理恰当的抢救,并做好复苏后护理。首先是正确评估,畅通呼吸道是根本,建立新生儿有效呼吸是关键,严密观察新生儿病情变化,及时合理用药,严防新生儿并发症,除支持疗法外尽早开奶,整个过程要及时、合理、严谨,使新生儿窒息ABCDE抢救方案实施成功。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65例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和护理,采用ABCDE复苏方案,快速而稳健的复苏技术,及复苏后全面而细致的护理和喂养,可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使广大的产科医务人员共同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确保母婴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 左启华.儿科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2
[2] 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
[3] 陈 晖,张杏敏.新生儿窒息复苏2min流程图的推广及成效[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8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诊断范文5
关键词:护理缺失;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
新生儿机体各系统器官均尚未发育成熟,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极为低下,抵抗力差,容易遭受细菌病毒侵袭,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群体[1] 。另外有研究表明,护理缺失也是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2]。因此临床应重视新生儿护理工作。笔者以本院收治的18例发生院内感染新生儿患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和分析护理缺失所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避免和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事件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共收治住院新生儿521例。其中发生医院18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45%(18/521)。入选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院内感染临床诊断标准。以18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婴11 例,女7 例,日龄1~10d,平均日龄为(4.39±0.24)d。
1.2方法在我院医务科和感染科共同参与下,依照相关规定详细制订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监测表,表格内容明确各项监测项目,定期汇总监测结果,填写新生儿院内感染病例报告卡,并做好记录[3]。回顾性方法分析住院新生儿的病历资料,以此方法判断出共发生18例新生儿院内感染。分析18例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感染部位及和护理缺失有关的原因。
1.3评价方法院内感染的评价标准:血培养试验阳性;X线提示肺部感染;经实验室检查,BBC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部位分析18例新生儿院内感染中,最常见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38.89%),其次分别为胃肠道感染(22.22%)、皮肤、口腔感染(16.67%)、眼部感染(5.56%),见表1。
2.2护理缺失所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18例发生院内感染中,最严重的是新生儿病房未细化分区(38.89%),其次新生儿病房相当封闭,空气不流通,导致交叉感染(27.78%),医护人员手消毒不严、细菌通过手传染新生儿、无菌操作不严、部分医疗器械和设备消毒不彻底、静脉穿刺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护理人员存在传染性疾病,直接感染新生也是诱发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见表2。
3讨论
院内感染又称医院感染,是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生与原发疾病无关的感染。医院人口密度大,细菌存在多,患者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医院感染现象[5]。新生儿因为自身机体免疫系不完善,抵抗力低,是院内感染的高发群体;新生儿住院环境特殊,可因护理缺失导致医院感染。
本研究中,共选取521例住院新生儿作为调查,其中18例符合新生儿院内感染标准,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45%。护理缺失是导致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包括新生儿病房未实行分区,在同一个病房内同时混住着患有各种不同原发性疾病的新生儿,增加了新生儿发生医源叉感染的机会;新生儿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空间相对独立,空气流通差,新生儿床间距较小,极易发生呼吸道交叉感染;部分医护人员防范意识差,接触新生儿前未按标准消毒双手,导致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造成手污染;无菌操作不严格,部分医疗器械和设备消毒不彻底,在进行新生儿静脉穿刺等侵入性操作时,将病原菌带人患儿体内。
针对以上护理缺失因素,本院详细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具体措施如下:①规范医疗行为,重视新生儿院内感染。建立、健全和完善新生儿病房的管理制度,加强消毒隔离[6]。组织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学习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定期进行新生儿无菌操作培训,提高全科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从源头彻底消灭新生儿院内感染。②改善新生儿住院环境,对新生儿病房进行细化分区,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潜在因素。定时通风,保证新生儿病房空气质量,杜绝潜在污染源。③提高无菌观念,在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护理人员应提高护理技术,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保持新生儿皮肤黏膜完整性,降低污染发生的几率。重视洗手,杜绝手污染[7]。接触新生儿的医护人员应严格按标准洗手、更衣、换专用鞋子等。④加大新生儿病房人手编制,有传染性疾病的护理人员暂时调岗,减少传染源,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因护理缺失因素导致的新生儿院内感染人数较多,医院应加强管理,制定并落实相关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至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缺失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和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事件,保障新生儿健康及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琴,冯占春.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2):41-423.
[2]叶爱彬,罗淑媚,范杏娇.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153-154.
[3]李健红.护理缺失所致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07:823-824.
[4]邹菊梅.基层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与干预[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145-146.
[5]姜美青,琚爱菊.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98.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诊断范文6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见【1】。大多数新生儿肺炎是生后感染引起的,主要是家庭中与新生儿密切接触的成员呼吸道感染后通过飞沫传播给新生儿的,少数是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感染的,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2】,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因此,需要积极的治疗疾病,与此同时配合优质护理可以促进患儿的康复。对我儿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3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给予优质护理措施,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儿科治疗的新生儿肺炎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3例,其中男35例,女28例;早产儿26例,足月儿37例;年龄3-26d,平均年龄13.6±2.7d。观察组63例,其中男33例,女30例;早产儿22例,足月儿41例;年龄9-24d,平均年龄14.4±2.4d。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经X线胸片检查,X线胸片可见不同程度的两侧肺纹理增粗,弥漫性、深浅不一的模糊影,或者两肺广泛点状或大小不一的浸润影,均符合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标准【3】。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
1.2.2.1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
患儿入院后严密观察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有无咳嗽、咯痰及痰的颜色、量、气味、喘息,口唇有无发绀,吸气时胸廓有无三凹征,对于气促、发绀的患儿应及早给氧,改善低氧血症,对于缺氧明显的患儿给予头罩吸氧,吸氧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氧导管是否通畅,患儿缺氧状态是否改善;对于痰液粘稠的患儿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使痰液稀薄利于排出,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1.2.2.2 对症护理
①药物护理,针对不同病原给予不同的抗生素治疗,金葡菌肺炎及大肠杆菌感染的肺炎可用耐酶青霉素,对于有呼吸道症状的患儿,可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地米配成雾化液,或用万托林与生理盐水按应定的比例配成的液体,用空气压缩本泵给患儿进行治疗。②脐部护理,观察脐部是否脱落、有无脓液,对于未脱落的患儿,用0.9%碘酊消毒,对于已脱落伴有感染渗出的患儿,用双氧水彻底清洗渗出液、脓液后涂0.75%碘酊消毒,保持患儿脐部的干燥。
1.2.2.3 健康指导
首先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室温22℃--24℃,相对湿度55%―65%,避免对流风,以母乳喂养为佳,少量多餐,注意保暖,避免着凉,衣着以小儿的手足温暖而不出汗为宜,对于汗多的新生儿要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并用热毛巾把汗液擦干,喂养时孔大小要适宜,喂好后将新生儿竖直抱起,轻拍其背部,促进胃排空减少吐奶的发生。
1.3 观察项目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姚凤一,陈凡【4】等评定标准,采用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和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2%,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6.2%,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观察组 63 47(74.6) 13(20.6) 3(4.8) 60(95.2)
对照组 63 28(44.4) 20(31.7) 15(23.8) 48(76.2)
X? 3.122 3.141 3.154 3.218
P值 P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后,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8.4%,对照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4.6%,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满意(例) 基本满意(例) 不满意(例) 总满意度(%)
观察组 63 49(77.8) 13(20.6) 1(1.6) 62(98.4)
对照组 63 27(42.9) 20(31.7) 16(25.4) 47(74.6)
X? 3.241 3.273 3.259 3.285
P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