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防护绿地设计规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防护绿地设计规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防护绿地设计规范

工业防护绿地设计规范范文1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地;养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S6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27-02

1 引 言

在城市景观中,城市绿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绿地资源,抓好城市绿地养护显得十分重要。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除了涉及绿地,提得更多的是开放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沿用前苏联的绿地概念,城市绿地指城市中以绿化为主的各级公园、庭园、小游园、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

综合以上概念,我们认为城市绿地是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保持着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它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具有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美化城市、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的功能。

城市绿地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湿地、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2 无锡市城市绿地现状

中国古代的绿化建设主要集中于园林方面,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近代的绿化因为战争的不断破坏,以及人们对城市环境认识的不足,总体而言很不完善;建国后,尤其是近20年来,绿化建设才真正进入了新纪元。1956年国家曾提出过“12年绿化全国”的口号,各城市都开展过一次大规模植树运动,在扩大城市面积的同时扩大了绿地面积,新兴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也开辟了防护林带,街坊和居住小区内开辟出绿地,使居民的生活卫生环境得到提升,初步显示出绿化建设与生态空间的重要性。

经过多年发展,无锡已形成了大面积的城市绿地。截止2008年3月,全市绿地面积已达8000万m2,累计造林面积140万亩。仅2007年,无锡市完成造林绿化10.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5%,新增城市绿地1124.79万m2,新增数为历年之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2.2%和11.6m2。

为营造和谐宜居家园,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无锡市把推进城乡绿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大力实施科学绿化、节约绿化,并针对不同的环境提出不同的造林绿化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应,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城市绿量,使空气质量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重点在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城市出入口造林绿化,并在建设过程中着重控制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现在香椿、榉树、朴树等“乡土树”已逐步替代“舶来树”,绿色通道绿化布局更为合理,绿色景观更加美化。全线启动342省道和环太湖公路(南段)防护林带,落叶树种类的比例相对会更高。目前,全市县以下道路两侧高标准景观通道均已建成,50%以上乡村道路建成林荫道。

无锡市加快推进太湖沿岸、淼庄湿地公园、宝界湖畔山林公园和长广溪湿地公园的建设。仅十八湾环太湖公路绿化工程,就新增绿化面积30万m2。如今,梁韵苑、仙蠡墩遗址公园全面竣工,环蠡湖36km开敞式公共绿地已基本建成,梁溪河沿岸综合整治也接近尾声,锡北运河、锡溧运河、直湖港等防护林带建设正加紧建设。结合小河道综合整治,全市去年共增加老城区公共绿地11650m2,50%以上的河道两侧现在均已建成天然绿色防护林,有效地净化了水质和空气质量。

该市还加大城市圈绿地生态建设的推进力度,在中心城区立交桥桥体、桥柱和沿河驳岸等地实施垂直绿化,总长度达23.2km。在名胜景区建造植物景观及水、湿生植物景观,修复缺损绿化景观带3.8km。结合城市建设,在南湖大道、机场路、青龙山路、渔港路、中山路以及景云立交、景渎立交等地播绿增氧,建成太湖科技园广场等市区公共绿地和万科魅力之城、金色江南、景丽东苑、金惠苑等居住区的配套绿地。

此外,还对高浪路、兴源路等30条道路(地块)的绿地实施“退草植树”,近年补植乔木近4万株,包括香樟、银杏等30多个树木品种。

3 对无锡城市绿地发展的建议

园林绿化的关键是“三分种,七分管”,绿地管理工作是搞好城市绿化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无锡市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街头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3.1 从实际出发搞好绿地规划

要重视城市内外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充分利用优越的周围环境进行绿地规划;要按照国家有关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规定,考虑生态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要利用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绿色生态网络;要规划树种,重视使用地域性树种;要长远与近短期相结合,近期的绿地苗圃就是远期的公园。“先绿后精”,先大量栽树,搞好城市普遍绿化,尽快增加绿化覆盖率,然后再重点提高。

3.2 加强生态绿地的布局调整

在具体布局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①市内绿地均匀化、立体化均衡分布。②郊野绿地成片发展,形成市区外缘绿色地带。③楔形绿地嵌入城市,“水网”、“路网”、“绿网”交织,加强市区与郊区绿地之间的有机联系。

3.3 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

要增加城市公共绿地的种类,丰富绿化层次。在绿地建设中,既要稳定优势种,又要增加绿地植物景观的层次和物种的丰富度。屋顶花园和墙体绿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合适的方式,尤其在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今天,应鼓励屋顶花园和墙体绿化的建设。增加空间异质性,体现层次美,并且通过植物和动物食物链的合理链接形成自然、协调的生态系统,有利于抵抗人为等外来因索的干扰,实现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3.4 开发野生树种资源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应大力加强我国优良种质资源的发现、培育、维护和推广工作,创造具有无锡市地域特色的园林。如可以大力发展和推广有地域特色的常绿植物,如扬桐、紫楠、红楠等。同时,也不应忽视和低估优良物种的引进和推广利用。特别应重视夏花类园林植物及冬花类园林植物的引种与繁育,并增加反季节花卉植物的培育,改变冬夏两季缺花少花的现状,增加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加强园林绿化植物资源的挖掘、培育和引种,是提高园林绿化质量的当务之急。

4 结 语

一个城市的环境不仅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还影响着人们的心情。而绿地可改善城市环境。绿地建设的关键就是寻找到最适合于本地绿化的技术方式,达到调节小气候,改善声光环境,营造特色景观等要求。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园林局.公园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工业防护绿地设计规范范文2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美化规划设计施工管理

城市道路绿化在城市绿化美化中的作用

城市绿化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宽阔的道路绿化带起连接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影响很大。由“片”、“团”、“块”、“带”不同形式组成的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体。三门峡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总体结构是城市地处丘陵山区,山环水抱,生态绿地顺延山体,水系两侧蜿蜒伸入城区,基本上形成以中部组团所在的黄土台塬生态绿地为城市绿心,以南北走向的五条黄河支流为城市各组团分隔的生态绿地(包括水系)格局,规划中应强化该自然分隔的格局,以生态绿地为主体,以风景区绿地,各级公园绿地,组团防护绿地等为重要组成部分,以黄河湿地、城市周围黄土台塬、山地为背景,形成自然绿地与人工绿地交融,人工环境融入自然环境,凸现山水格局的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将黄河沿岸生态保护区和城区周边自然山体,共同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一心两带”的城市绿化体系。

“一心” :以城市中部生态组团为核心,围绕苍龙涧河及山体台地等自然要素集中建设的大尺度城市生态绿心,作为湖滨、陕县两大城区间的绿色生态屏障。

“两带” :由城市绿心向两城区东西方向延伸出来的带状生态区。根据地处面向水、背靠山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和发挥自然环境将全市绿地划分,通过宽阔的道路绿带使之相互衔接,构成生态绿地系统。

城市各干道的绿带成网络,将风景林区产生的清新空气通过道路绿地流向“热岛”。

城市道路绿地的规划原则

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

现代化的城市道路交通已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系统组成不同的路网,从功能上有交通性、生活性、商业性和政治性的区分;从道路种类有大体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小区路、园林路、步行街等。根据道路的级别、性质、用地情况和道路宽度、以及市政工程设施的不同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确定绿化的布局形式是采用规则式、自然式还是综合式。三门峡市根据两大城区与中部组团的自然条件、建设现状以及用地功能布局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分别采取不同的绿地系统结构。

三门峡市的湖滨城区绿地系统采取网络状布局方式。沿崤山路、黄河路和春秋路等城市干道形成绿化廊道网络体系。重点建设青龙涧河两岸的东西向景观绿化带,并向南北两侧逐渐渗透,形成多个公共绿地节点。规划在城区北面黄河沿岸,结合黄河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黄河风景区,突出黄河文化及湿地景观。

陕县城区绿地系统采取“环状―网络”的复合型布局方式。结合陕州大道、世纪大道、高阳路、兴隆路等城市干道的绿化带,高阳山风景区、大营公园、王寨公园等集中式块状公共绿地以及多层次绿化节点,构筑网状绿化体系。

中部绿心生态组团结合周围自然山体,加强景观绿地和生态保育绿地建设,形成天然生态绿地系统。内部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条件,采取集中布局公共绿地的方式。

2、要符合国家颁布的行业标准

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规定:

(1)在规划道路红线宽度时,应同时确定道路绿地率。(2)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a)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b)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c) 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d)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道路绿化覆盖率面积(平方米)=[行道树平均单株树冠垂直投影面积*单位长度平均植树数(株/公里)*已绿化道路总长]+草地面积

道路绿地率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的面积与道路总宽度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道路绿化质量的指标。

绿化覆盖率面积是指乔灌木和多年生草木植物的覆盖面积,可按树冠垂直投影测算,但乔木覆盖面积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再重复计算。

分车绿带设计

(1 )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应形式简洁,树形整齐,排列一致。乔木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0.75m。(2 )中间分车绿带应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m至1.5m之间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3)两侧分车绿带宽度大于或等于1.5m的,应以种植乔木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其两侧乔木树冠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分车绿带宽度小于l.5m的,应以种植灌木为主,并应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

行道树绿带设计规定:(1)种植行道树其苗木的胸径:快长树不得小于5cm,慢长树不宜小于8cm。(2) 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行道树绿带应采用通透式配置。

3、树种选择的原则: 由于城市道路环境受许多因素影响,不同地段的环境条件差异也较大,选择树种的先决条件是能生长、绿化效果稳定、能体现城市绿化风貌的树种,要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及市树市花。

三门峡市辖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在三门峡市境内主要表现为深山峻岭、浅山丘原和河川盆地等。 因此,在树种的选择上,行道树宜选择荫浓、有观赏性、适宜三门峡城市生长的树种,尽可能选用乡土树种。行道树基调树种:槐树、白杨、柳树等。

三、城市道路的绿化规划设计

1、主干道的绿化规划设计

城市的主干道是联系城市中的主要交通枢纽、主要工矿企业和全市性公共活动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100米不等,以交通性为主,车速快,车道宽,可绿化面积相对较大,绿化要求较高。

主干道的树种选择标准要高,可在生长速度中等的种类中选择;次干道可选生长速度较快的树种;步行街应选观赏性好的种类。

选择的一般标准是:树冠冠幅大,枝叶密;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旱;寿命长;深根性;病虫害少;耐修剪;发芽早,落叶玩;没有飞絮,落果少。

选择树种应在可能条件下使用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速生树绿化快,但寿短,宜用慢生树更新;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四季之中,均有绿化效果;可以稳定景观效果。此外乔、灌、草结合还可以创造复层结构的景观。

2、次干道的绿化规划设计

次干道是联系城市中各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红线宽度为25-40米。为生活型干道,主要满足生产货运和上下班交通要求,行车速度较低。路面多为一块板式。根据其具置,可以分为居住区次干道、商业街等。居住区次干道位于居住区内路面较宽,须满足居民日常上下班、机动车、自行车等车辆行驶功能,两侧主要种植行道树。可在有些便道较宽的地方设置街头小游园,主要供居民休憩,因此须设置一些坐凳等服务设施。

商业街为满足购物行人较多而两侧便道较宽;而在便道上加设条形种植池种植乔灌木,也可以结合树阵形式以加大绿量。

3、支路的绿化规划设计

支路是街坊间联系的道路,红线一般宽12-15米。支路路面、便道很窄通常只可载植行道树。

支路在居住区内为主干路,可结合楼间绿地和街心花园,栽植具有小区特色的行道树,并把整个小区的绿化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小环境。

4、道路交叉口的绿化规划设计

(1)平交路口的绿化设计要考虑视角三角形。根据两条相交道路的两个最短的安全视距而在交叉口绘出的平面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从司机发现对方汽车立即刹车而刚好能够停车的距离称为安全距离。一般城市道路的安全视距采用30-35米。根据行车要求,在此三角形内不能有任何的建筑物和树木等遮挡司机视线的地面物。规范规定:(a) 交通岛周边的植物配置宜增强导向作用,在行车视距范围内应采用通透式配置。(b)中心岛绿地应保持各路口之间的行车视线通透,布置成装饰绿地。(c) 立体交叉绿岛应种植草坪等地被植物。草坪上可点缀树丛、孤植树和花灌木,以形成疏朗开阔的绿化效果。桥下宜种植耐荫地被植物。墙面宜进行垂直绿化。(d) 导向岛绿地应配置地被植物。

(2)相关设计原则: (a)在距交通信号灯、标志牌及其它交通设施的停车视距范围内,不应有树木枝叶遮挡;同时绿化不应遮挡路灯照明。(b)分隔带与人行道上的行道树的枝叶不得侵入道路限界。弯道内侧及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种植高于最外侧机动车道路面标高1.2米的树木;弯道外侧应加密种植以诱导视线。(c)快速路的中央分隔带上不宜种植乔木。植树的分隔带最小宽度不宜小于1.5米。考车行道的行道树应满足侧向的要求,株距4-10米。

四、城市道路绿化的施工与管理

道路绿化建设工程作为建设项目的一种,也遵循建设项目所遵循的程序,要经过项目立项阶段、设计阶段、建设准备阶段、建设施工管理阶段、竣工验收阶段、评价阶段。

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树木是有生命的机体,有一定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长习性。有些树木喜欢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而有些植物则适宜在冷凉的环境下生长,有的在春季栽种成活率高,而有的则必须在秋季种植,民间谚语“秋载牡丹,春种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种植树木要因地因时、因树制宜、科学栽种。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城市街道树木种植后,需要加强管理,保证树木的成活和发育,绿化管理部门要对道路绿地如浇水、中耕(即用人工方法松动土壤表层)、除草、施肥、防寒、防雪、防病虫害等方面精心管理,才能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杨淑秋,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杨晓光.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工业防护绿地设计规范范文3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将建成“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要求,“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加快推进规划实施步伐,以绿色、生态建设为重点,提高作为主城区的功能和作用,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环境等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建设宜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总体目标: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政府组织,全区动员,全民参与,统一规划,讲求实效,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充分利用辖区山、塬、河等自然环境,以增绿添彩为重点,扩展绿色空间,完善城市自然生态功能和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到年,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和市政设施、节能减排、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形成组织管理到位、规划建设规范、景观保护得力、绿地系统完整、市政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良的城市建设格局,确保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一举通过验收。

二、创建标准和主要任务

(一)创建标准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年8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建城125号),新办法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报条件进行了明确:《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自检达到Ⅰ级标准,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命名不少于3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每两年评审一次,偶数年为申报年,奇数年为评审年;申报城市须在申报年的9月30日前将城市人民政府的申报申请、省级住房和建设主管部门的初审意见及遥感测试基础资料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其他申报资料报送截止时间为评审年的3月31日。生态园林城市的评审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材料审查、问卷调查、实地考查和综合评审四个环节,形成综合评审意见。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以《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Ⅰ级55项指标为主,增加了19项指标,共有74项指标。标准分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政建设、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类。

(二)主要任务

1.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配合市上修订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各项规划

完善的绿地系统规划是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绿地合理增长的保障。要结合我区山体、塬坡、水系等自然地貌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实际,配合市上高标准修订《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过规划手段,指导辖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的合理布局,确保绿地系统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坚持绿地规划的刚性原则,落实各类建设用地的“绿线”,确保各类建设与绿地建设同步增长。同时,配合市上做好城市综合交通、水系、历史遗迹保护等规划,建立和完善城市“黄线”、“蓝线”、“紫线”管理制度,确保城市规划、建设规范有序进行。

2.以绿色生态突显城市活力,实施城市增绿添彩工程建设

通过规划布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添彩美化、均匀布点,不断增加绿量,完善设施,提升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彰显“两条林带,一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生态园林城市主城区特色。至年底,辖区建成区绿地率保持在35%以上,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平方米以上。主要做好:

(1)城市公园、广场绿地均匀建设。继续做好南山绿化和清姜公园等坡地公园建设与管理,完成杨家山坡地公园、南岔河生态公园建设;结合老城区基础设施完善和城市规模扩建,每年建设不少于3处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游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2)围绕“一廊两带”做好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协助做好辖区渭河段综合整治,积极做好塔稍河、清姜河、瓦峪河、石坝河、沙河、茵香河等支流综合整治,重点做好清姜河到川陕路滨河绿地建设。

(3)强化城市道路林荫路和单位庭院普遍绿化建设。对辖区已有道路绿化查漏补缺,见缝植树;对背街小巷道路普遍栽植行道树。新建道路按照设计规范留足绿地,同步建设,形成城市林荫道系统,提高园林水平。巩固提升单位、居住区庭院绿化达标活动成果,按照城市绿地建设指标要求,督促辖区单位绿化荒裸空地,拆墙透绿,所有挡墙、透视围墙都要种植藤本攀援植物,提高绿视率;倡导和鼓励种植市树、市花,每个单位、居住区都要栽植一定数量的白皮松、西府海棠;继续开展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居住区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单位小区。配合市上对年以后建设的居住小区绿化规划实施情况全面验收。新建区域实行严格的绿线管理和绿化指标控制,规划建绿,综合验收,确保城市规模扩张和绿地同步增长。

(4)加大城郊城乡一体化绿化步伐。结合“绿色”建设和“千里绿色长廊”生态工程建设,完善宝天高速出入口、310国道出入口、宝晁路、宝汉路、宝光大道至大道连接段及310国道辖区段绿化;做好清姜河西岸直观坡面绿化和辖区风景林地、防护绿地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城郊村镇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绿化,推进城市周边农村开展环境优美乡镇、乡村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水平。

(5)全民参与拓展绿色空间。在社区广泛开展“绿色社区”建设活动,争取每个社区建设一到两处社区公园。每年三月份的“植树节”,广泛发动,全民参与,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方位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建成一批“共青林”、“巾帼林”、“自愿者林”等公益林,开展“我为城市栽棵树”市民绿化活动,积极开展绿地认建、认养活动,大力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和室内摆花养草。

(6)增强城市绿地的文化、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紧扣“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石鼓文化”等厚重的文化积淀,做好已有景区、景点和公园绿地的文化保护和展示,重点做好天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工作,用文化彰显城市魅力。在植树布绿、普遍绿化的基础上,在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和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出入口,增加市树、市花和乡土开花乔灌木、地被,科学配置乔、灌、草,形成多姿多彩、层次丰富,具有秦岭植物特色的园林景观,建设绿色花园城区。

3.以项目带动城市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

(1)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配合市上大力开展城市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收集、供水管网、城市供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维护,确保无重大基础设施事故发生,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大于85%以上。

(2)提升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做好道路、市场、停车场、园林绿地、环卫设施等各类城市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重点改善经二路片区,公园路、火炬路片区等老城区的基础设施。

(3)加大保障性住房等惠民工程建设。一是积极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实施安居解困工程,每年按要求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彻底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环境条件。二是积极实施旧城改造工作,加快包括直管公房在内的非成套危旧住宅改造、“棚户区”改造、停产半停产及整体搬迁企业的开发改造,全面改善旧城区人居环境条件。三是积极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完成市上下达的“城中村”改造任务,为城市建设增加亮点。四是积极开展创建“十大园林式居住小区”活动,建成一批环境一流、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

同时,要以人为本,在城市建设中同步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社会基金征缴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4)实施城市景观工程。继续开展街容街貌的综合整治,结合老城区城市街景改造,协助做好架空线路和户外广告、店面招牌、地名路牌、公交侯车亭、路灯、环卫设施、园林小品等“城市家具”(户外环境设施)的规范管理,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功能性照明为基础,适当进行亮化美化工作,扮靓城市。

4.以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做好城市人居环境工作

以改善城市水质、空气质量、降低噪音为重点,全面改善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一是配合做好清姜河等饮用水源地的监管,确保饮水水源和水质安全。二是配合市上全面完成截污工程,禁止污水直排,尤其对工业污水全面实行处理,使工业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保持在100%,市区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

建立职能明确、沟通快捷、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运行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细化管理标准、强化监督手段,完善城市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综合执法管理的覆盖面,围绕定职责、定标准、定考核、定奖惩等工作流程,达到城市管理全过程无盲区、无盲点的目标,实现城市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事前管理向超前管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行政管理向多元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核指标多数依据的是各类国家标准,多数都有资料审查环节,要结合工作实际,规范设计、规范建设和规范管理,做好日常工作的数据、资料收集和归类,使城市管理逐步向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轨道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教育工程,对广大市民进行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节约资源等教育活动。区上每年组织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宣传不少于4次,各镇街、社区要设置创建公益宣传广告,形成全社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

三、工作步骤

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全面完善阶段。

以国家园林城市为起点,根据住建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成立区“创建”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安排,细化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镇街及各相关部门,并安排、落实,全面开展创建工作。

第二阶段,迎接验收阶段。

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报考评要求,在年市政府向国家住建部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做好创建活动的各项完善工作,年接受住建部考核验收。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巩固生态园林城市成果,构筑融山、塬、水、文、城于一体、绿地系统完善、生态功能稳定、人居环境和谐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区,为全市最终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主要措施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工程,重点要围绕标准,突出改善生态环境项目的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需要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做到认识统一、领导重视、工作务实、措施到位,使创建活动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运行机制。成立以区委书记为顾问,区长为组长,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和区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各镇街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辖区创建工作的开展,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针对创建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普遍性的问题,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组织辖区单位、居民积极开展工作,全面完成承担的创建任务;区级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单位职能,制定本部门创建实施方案,分解细化任务,组织实施,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单位、系统创建任务的圆满完成。区、镇街创建办公室及各单位分管领导和人员要认真宣传动员、调查研究、学习培训、吃透标准,做好工程建设、资料整理等工作任务,使创建工作任务清楚、责任明确、实施有力、效果突出。

(二)建立监督机制,明确目标责任。创建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区创建办下设督办组,会同区考核办、监察局制定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效能监察办法,对各镇街、各部门的创建任务完成情况实施考核督办,区政府从各镇街、各部门的目标分值中每年固定一定分值,作为创建目标责任分。各镇街、各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将创建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督促相关负责人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圆满完成。

(三)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动创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实施相结合、政府投资与社会筹资建设相结合、领导包抓与部门联动相结合、单位承包与个人参与相结合。要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创建,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创建进度,创造宜居环境。区政府将集中资金,用于对创建影响大和与市民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建设,并对重点项目实行区级领导包抓。各镇街、区级各部门要将投资集中倾斜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注重质量,讲求效果,建设一批精品工程;承担建设任务的各单位,要加强施工管理,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建设项目早日建成见效,早日改善生态环境。对公众参与的创建项目,各部门要精心组织、广泛动员,激发市民群众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全面推动创建工作扎实开展。

工业防护绿地设计规范范文4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设计;理念;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住房供应矛盾的日益突出,国家为了控制矛盾加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并提倡建设中小型、中低价格的廉租房、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坚持在政府的领导下,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以居民居住的舒适性为前提,科学的建设保障性住房。某大型保障性住房基地之一,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总占地面积约150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20.6万平方米,以小高层和多层为主。整个基地划分为15个街坊,布局以“大社区,小组团”为原则,高层低密度、组团式布置,进行总体建筑布局,并保证有均好的绿化环境。设计提出了“超前性、先进性、整体性、示范性”的设计原则,要在保障性住房基地的规划设计中创作精品。即要建成有规划理念、合理布局、技术先进、功能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经济型安康居住区,使居住者既能享受原有城市生活中的便利服务设施,多样化的生活精彩,又能享受城市市中心所缺少的绿化景观环境。并倡导在动迁房标准中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提升居住生活质量。

附图一 总体鸟瞰图

规划设计理念:“新城、新家、新生活”

大型保障性住房基地的主要挑战有新居住地区认同、就业、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居住区与所在地区的融合等,不仅是规划建设的领域,还涉及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倡导下,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是必须的,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载体, 也是构成社会主体的细胞,建立和谐的社区环境在保障性住房的社区里更为重要,因为在这种社区里,人口情况更加复杂,人口素质更加多样化,这里的人口密度更大,公共环境更为紧张紧缺,人均得公共空间更小,甚至可能就达不到一般社区的人均水平,难道就像上海刚刚产生的“胶囊旅馆”似的, 成为 “胶囊住宅”,不,我觉得人口密度的加大,并不能不对设区环境负责,越是复杂的环境越应该有更加高“质量”的社区环境,这种“高质量”就不是用奢侈的投入换得,而是巧妙的利用公摊,花一些小小的心思, 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以作为规划方案,就应该努力为这些远离了长久生活环境的居民提供家园的感觉,努力创造和谐的社区空间,包括社区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关系、居民的的地区归属、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以及多样化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等。

传统意义上的住宅设计理念:总是把公摊面积视为“死敌”,觉得公摊大就是住户吃了亏,其实我认为, 恰恰向反,举个例子:比如有十个住户,每户公摊面积十平米,也就是说每户有十平米是供大家使用的,可是其他九户的每户十平米共一百平米,是可以给这一户使用的,岂不是达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不要说只有私密的空间才是自己可以利用的,公共的区域,为我们提供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交通,交流,散步,孩子们玩耍等等,很多的生活功能都可以在公共空间里完成,为建立和谐温馨的社区创造了条件。很难想象所谓的小公摊住房,出了户门就是楼梯,没有一点公共区域室外停留的空间,即使你的户内有300平米,也难以算上高档的住宅,因为连一个在门口与邻居打招呼的空间都没有, 更别提有什么交流空间了。本工程把社区公共空间的处理,创建交流空间,当做一个重点。

附图二 总平面图

■体现设计理念的七个设计主题:

我们把关注民生落实到居住环境、居住条件上,关注民生落实到使用功能的合理、经济、安全、环保、绿色聚焦点上。而且从小区、单元、住宅房型、布置服务配套设施、交通、绿化等都体现在规划设计中。同时,也体现细部与材料、色彩、外立面等细节方面。

七大设计主题:

1、城镇融合,形态紧凑,功能明确,有机混合的社区空间结构。

在总体规划上,尊重现状地貌和新城控制性详规的总体结构,具有适度超前、示范、创新和实用性的特点。塑造优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体现绿色的设计理念,形成南北向的空间、视觉通廊,特别在沿韶山路设置了两排多层,沿菊盛路设置了商业带,形成了具有特色、宜人的街道空间,。在各地块设计中,在较高容积率的条件下,点式与板式住宅相结合,留出公共绿化。根据前期分析和设计理念,规划结构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复合轴、三大片区、十个街坊的的总体布局,网络化的空间脉络。基地以11-14 层高层住宅为主,6层建筑穿插其中,局部点缀18-24层 高层,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2、层次明晰的内外交通路网结构和迅达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安全、通畅、高效的绿色道路系统,本着便捷、经济、明晰的原则,注重小区内道路与城市干道的联系顺畅、安全。在交通设施规划中,按照控规的要求,地下M7轨道站点布置在沪联路与陆翔路交汇处,充分与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产生互动,外部公交线路由沪太路至潘广路引入,在基地内形成多个公交换乘站点,共同组成完善、高效、人性化的交通设施体系。

3、商住一体,多样配置,空间互动的综合配套服务网络。

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福利、住宅配套公建布局满足相关指标要求和服务半径的要求,呈现化核为轴,级层推进的形式,满足居住区规划前瞻性与动态性的要求。基地设置一所小学,一所中学,四所幼儿园。沿陆翔路的地铁出口设置集中大型商业综合体,沿菊盛路布置沿街商业带,形成层次清晰的商业布局。结合总体布局,设置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并在每个街坊设置配套公建,其中设有老人、青少年活动室、居委会、物业管理等用房。

4、保留和发掘本地原生态环境,塑造自然和人工环境融合的典范。

我们希望与商业区一样建立充满生机、希望、阳光的,体现功能性和均好性的景观体系。设计以还生命以河流、还生命以绿色、还生命以阳光为主题,以绿化系统的网络化、开放化、特色化、纵深化等为目标。景观活动绿地、滨河绿地、防护绿地、组团集中绿地、重要节点、绿色视觉通廊与道路系统错位布置,强化人行系统与绿化系统的紧密组合。形成南北向的联系各小区的三条绿化轴线,东西向滨湖景观轴线。

5、理性而丰富的组团设计。

规划布局以“大社区——小组团”为原则,高层低密度、组团式布置,进行总体建筑布局。强调空间分级: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构筑新型的街坊邻里关系:依据不同的居住模式设计大小不等的邻里单位。道路系统与街坊组团空间规划相协调,主干道在小区形成环路。相对独立的尽端式街坊减少了各街坊间的互相干扰,提升了街坊自身的私密性,也有助于加强街坊组团自身的邻里关系和归属感。

在组团设计方面,每个组团内多层、小高层成南北纵向组合,组团内景观体现户户皆有景的均好性原则。我们在每个街坊的南北纵向设置一条通而不畅的景观通廊,临近建筑底层单元局部架空,配合每个住宅端部的不同变化形成具有归属感的半开放院落空间,同时更赋予这些环境空间不同的主题和风格,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做到环境景观资源配置的最大优化。

附图三 典型街坊总平面图

附图四效果图

6、“住宅单体设计——造价不高,水平高”

保障性住房的户型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户型设计应满足模数化、标准化的要求,空间尺寸及部品尺寸宜满足建筑模数化的要求。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以下,一居室50平方米左右,两居室70平方米左右。 在小户型的设计实践中,深刻领悟其 “精细化”的设计宗。真正实现精细化设计的方法可以通过户型设计与精装修设计相结合。本工程户型设计上,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努力探索紧凑型、实用型、经济型的宜居住宅、多样户型,50、70、90平方米的户型面积体现了更好的人性化设计。遵循严格控制面积,房型设计紧凑、弹性空间, 灵活多变、流线合理,动静分离的原则,首先考虑从居住者角度进行客观分析,通过整理不同类型定居者的共同需求,制定相应对策。针对保障性住房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住宅设计必须精细化设计的理念。保障性住房的房型面积紧凑,一房在50平方米左右,两房在60平方米左右,同时保障性住房基本以高层为主,那么它的核心筒,就是公共交通面积怎样做到最小,如何提高得房率,保证户内面积最大化,是我们在保障性住房设计中研究的重点之一。

附图五 房型平面

在立面设计方面,我们对住宅的造型作了细致的推敲,注重平坡结合,墙面构架光影关系、分段式材质组合等。增加住宅设计的科技含量,也是单体设计中的重点之一。在节能方面,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降低住户用于取暖和制冷的支出。为了达到环保的功效,各街坊拥有完善的垃圾收集管理系统,并集中设有垃圾生化处理站。智能化设施强调着眼未来,但不盲目超前,应用成熟技术,并留有发展作地。

附图六效果图

7、富有韵律的空间变化和良好的空间形态,营造融合开放、完整统一,具有归属感的新型居住社区。

小区建筑布置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注重天际线的形态设计。建筑空间与绿化环境结合,,与周边水系结合,与小区广场结合使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居民充分享受家的感觉。

总体构思以运动为主题,采用自由曲线、抽象的几何线形和面型确立整体规划的秩序,体现简洁、流畅、明快的现代规划风格,营造开阔大度的气势。绿化与景观采用点、线、面的布局,通过休闲步行道、健康步道将其串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团间设置户外运动场地,体现“健身休闲”的精神。

在绿化布局上,以居住区边界的带状绿化与中心绿带的成片植被为基础;以小片的种植为点缀,并考虑不同季节开花植物的搭配,使四季有不同的观赏景观;同时在成片的植被种植中进行色叶的协调和对比,以形成优美的观叶林。注重在中心景观轴以及大片草地的边界,以植被形成的季相、色相、树形及轮廓线的,变化有致,形成颇具特色的种植景观。建筑小品、路灯、座椅、护栏等等,在规划设计时注意与整个居住区的风格相协调,体现简洁、流畅、明快的现代风格。

8、 借鉴与思考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的标准方面目前走在全国前列,在2010年推出了《深圳市保障性住宅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但仍然需要更多的经验和探索。 当前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 深圳将注意力首先投向了比邻的香港。香港公屋发展至今,已经有一整套完善的政策标准和机制,这对于刚处于起步阶段的深圳保障性住房来说,起到了借鉴和示范的作用。香港公屋从九十年代后,发展出一套十字形的标准单元平面,标准层户数可以达到16户。这种户型平面在标准化工业生产、高效率的户数和节省成本等方面展现出它完善而又细致的优势。通过借鉴这些做法,我们可以在紧张的保障性住房用地上,不增加容积率,也能最大化增加住房数量,有效地控制成本,在工业化体系设计和管理方面作突破性的尝试。尽管由于香港和内地在设计规范、日照、节能乃至社会管理方面都有着十分大差异,使这些户型平面未必完全适应内地的规章制度。但是通过比较它固有的一些灵活性做法和设计优点,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国内保障性住房设计的一些设计标准的僵化之处。比如对使用者需求的考虑的不足,又或如在日照和绿色建筑方面的一些强制性规定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更清晰地去了解社会的需求,需要设计师和政府一同去做一些实际的调研工作,而不仅仅只有纸面上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