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服务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云计算服务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云计算服务体系

云计算服务体系范文1

【关键词】云计算 数据挖掘技术 信息服务

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使云计算条件下数据挖掘技术成为一种解决传统集中式数据挖掘的高效、信任的方法。数据挖掘的过程就是在大量数据库中,自动地进行搜索发现有用信息的过程,在此条件下,与高校信息服务相结合,定会对服务水平具有很大提升的作用。

1 云计算

现阶段,由于云计算还在不断深入研究,云计算还未有确定的意义。但网络上对于云计算的定义大多认为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计算,以请求的方式将软件、信息资源分配到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上,其类似一个公共基础设施。还有学者认为云计算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互相参与的一种计算模式,内容其实都是被虚拟后的,并且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在计算机科学角度分析,云计算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中交互的使用模式,以因特网为基本平台,按所需扩展方式来获得需要的资源。其中提供资源的网络平台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是被虚拟的,是可以无限使用和随时获取的。云计算是分布计算、网格计算和并行计算的方式发展的,来进行商业的实现。

云计算特点也很明显,其规模巨大的服务器来实现超强的计算能力,谷歌云计算已经拥有了数百万台的服务器;用户可以在不同空间来获取各种终端服务,用户请求的资源是动态无形的,用户不必关心其具置便可在任何地方使用,这便是资源的虚拟化;数据多副本容错等措施来保障云计算的高信任服务;元计算下可延伸出更多的应用,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云计算还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可根据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扩大;云计算的低成本优势使得价格便宜,并且用户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进行购买使用。

2 云计算条件下的数据挖掘技术

因为数据挖掘处理的数据信息规模是庞大的,要从庞大的数据信息群中挖掘出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其大规模的数据挖掘也是必须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上数据的翻倍增长,这就加重了数据挖掘的任务量,这就使数据挖掘需要有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安全的使用环境的原因。并且基于低成本的云计算服务,数据挖掘在此基础上可大大降低企业成本,并且也节省了设备开支。在并行化条件的云计算可以有效利用原有设备来提高大规模数据的处理速度和能力,并且效保证了其容错点和结点。

所以,云计算条件下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的数据挖掘开发和应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能够更好的为解决数据挖掘服务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且根据数据挖掘的需求和行为,云计算还可以结合其结构来设计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服务的架构。

3 云计算条件下数据挖掘技术对高校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作用

随着云计算条件下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高校的信息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不再能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资源的信息数字化成为高校信息服务的主流。

3.1 提高教务管理信息服务水平

数据挖掘是对深度的数据信息的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决策支持的过程,将教务管理带入到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此基础上云计算条件下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全面地分析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等因素之间存在的潜在联系。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运用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并且操作简单,对高校往年中的专业、课程、计划、选课等的信息都保存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情况,根据数据挖掘技术对教务管理系统中存在的数据进行有用的多方面分析后,为教师学生等提供有用信息,优化教育资源。

3.2 提高学生成绩分析系统中的信息服务水平

建立一个树状网框架,框架中每个节点的就是一个属性,连接着一个测试结果,每个小节点代表一个类别,框架的最高点就是根节点。在此框架中可以根据其对数据的属性值进行测试,形成相应对象的类别预测。根据其基本原理,其特定的算法可以从定量的角度精确分析学生的成绩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从数据中发现学生成绩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是否和老师教学水平有关,从而有助于老师改进其教学方法。

3.3 提高在教学评估系统中的信息服务水平

教学质量的评估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具有一定意义,在每学期末的教学质量评估时,数据库又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怎样利用这些数据来发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何种因素有关系,这就离不开运计算条件下数据挖掘技术。利用数据挖掘中的算法对教学质量评估的关联规则,分析教师本身素质和学生评价结果之间的潜在联系。关联规则的挖掘理论的应用的不断深入,其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可以分析高效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对评估指标进行优化等。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现代科技热门的云计算条件下的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简单的解说和探讨,以及云计算条件下数据挖掘技术对高校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作用的简要总结。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其又会是一个崭新的局面。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有效利用云计算条件下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从而更好地在此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鹏.走进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2(34):43-44.

[2]尹小明.基于价值网的云计算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邮件大学,2012,4(12):34-35.

作者单位

1.军械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中心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00

云计算服务体系范文2

关键词:智慧教育;服务体系;监管体系;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17-03

一、引言

智慧教育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本溪市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市探索及三通两平台建设时期进行了持续的数据中心现代化建设及改造,不断吸取各方面的科技成果,融合各种信息化理念,避免简单的设备堆砌,避免过度投资浪费,携手联通、电信、移动等各大国内厂商与集成商,共同探索打造适合本市实际的现代化教育信息中心数据支撑构架。

二、围绕两大职能体系,建设数据支撑构架

依照教育部的工作脉络,明确我市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的两大职能体系:教育服务体系、监管体系。

围绕两大服务体系进行信息化管理中心的设计,以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的眼光进行数据中心支撑结构的建设和改造。在设计初始就进行了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同时吸收、参考了国内知名安全厂商整体的安全建设框架,将信息化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加以整体的充分考虑,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及场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力争对建设信息化中心的建设进行全方位的、全生命周期的智慧教育框架下的综合设计。

1.服务体系构建,以三通两平台为基础

设计要求就是要构建开放、协同、高性能、互联、弹性可扩展的IT软件环境,通过统一的数据资源平台,将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与学服务平台、教育数据分析平台、数字化校园平台各类数据、服务进行融合、实现统一的集中管理与掌控。同时利用先进的存储及虚拟化环境进行数据支撑服务、安全支撑服务、业务支撑服务、教学指导、教育门户网站服务,开发及建立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归结到改革试点市工作中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及实施。首先完成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市建设工作,成为全省唯一实现“三通工程”100%全覆盖的城市,实现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新常态。

2.服务体系构建探索

(1)虚拟化的探索:在2010年我们率先采用了VMWARE的虚拟化方案,利用3台高性能的定制服务器配合7TB容量(后期扩容为20TB)的存储迈进了云计算的行列,利用虚拟化的便利及效率,成功探索构建上百个教育服务平台。其中代表性的有虚拟主机、资源中心、BBS、聊天时空、MAIL系统、教育局办公系统、文件上传、视频会议、智能题库、电子图书、网上作业本、学校管理系统、分班系统、电子备课、仿真实验室、校园电视网、中考查询、网上报考等数十个永久及临时平台。这些平台有力的支撑了服务体系。

(2)集成化的探索:每一种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在虚拟化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在不断的融合更加先进的理念的同时,有效的使用老技术,让老设备发挥更高的效率。至今我们仍旧保留有2000年生产的服务器,由于保养到位,依然能够有效运转。同时我们也引进了IBM存储,刀片服务器,用先进的集成设备保障承载“三通两平台”任务的平台建设,即教育资源整合共享的云服务体系。

3.服务体系智慧“云”时代探索

由于设备先进,理念先进,部署得当,优教通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我们以前多种平台,突破了“两平台”的限制,达到了“云”平台的一些功能,并积极地向大数据的方向过渡。云数据平台的建设,有效避免了区域资源平台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现象,通过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的统一用户中心实现教育资源、应用、服务的汇聚融合,面向我市教育的社会个人和机构提供实名制的网络空间,为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在网络上从事教学、管理活动提供一个集成的、可定制、可扩展的个性化空间。以题库管理为支撑,支持多学科、多题型、多平台导入,再编辑,同时覆盖教师及学生,支持在线学习、自主学习、网络培训等,形成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教育培训模式,提高整体的教育培训服务。进一步促进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全面互动。

至今我们的优教通平台的后台管理具有:包括班级创建、学生与教师注册、教学资源目录建立及资源统计、教材版本设定等;前台使用包括:教师备课、开展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区域教研、网上作业、家校互动、资源上传等内容。

随着信息化的推动使服务平台与教育教学结合更加紧密,我们制定了量化的信息化评估标准,使各级的信息化建设有迹可循,并在区域进行落实,实地检查打分,年度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公布成绩,奖优罚劣。

4.确立服务体系软硬件建设的整体规划目标及原则

以“环境建设领先均衡,教育资源高度共享,服务平台先进高效,师生能力显著提升,区域综合水平一流”为目标,完善信息化管理中心的中心机房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分布合理,开放性良好。

云计算服务体系范文3

快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要推手,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云计算正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在黑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信息服务业中要加快物联网建设,推进哈尔滨国际数据城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完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这为黑龙江省的产业转型提出了新的生产力似的方向。

借云之力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黑龙江省计划充分发挥城市在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方面相对集中的优势,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壮大服务经济,促进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立服务业标准体系,实施服务标准化,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发挥哈尔滨市龙头带动和集聚辐射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教育科技等高端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打造哈南CBD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服务经济中心。依托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引导科技、信息、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辐射效应较强的服务行业发展,努力构建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培育形成服务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中心。发挥大庆市工业化进程快、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高的优势,促进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升级换代。

尤其在信息化领域,将建设信息黑龙江,推动宽带、泛在、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各领域信息化。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引导建设宽带无线城市,加强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推进城市楼宇宽带标准化。扩大服务范围,加快农村、偏远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逐步形成惠及全省居民的信息网络。启动开展物联网建设布局,以广电应用为先导,在重点领域组织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设施建设。

黑龙江还将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推进哈尔滨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推广试点经验,全面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加快网络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适应“三网融合”的法规体系、监管体系和标准体系。

此外,将加快发展现代信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面向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的全面应用。推进基础设施信息化,提升水利、交通、能源、物流、城市管理等领域管理体系智能化水平。统筹建设电子政务,推进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强化人口、地理、金融等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重在务实

今年6月,科技部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经充分研讨和论证,研究制定了《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意见稿指出,“十二五”期间,形成可批量推广的云计算解决方案;研发亿级云服务器;研制EB级云存储系统;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核心企业。专项规划意见稿提出了很多切实的建议,非常务实地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了云计算的具体应用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云计算的发展主要由企业推动,其需求、商业模式明确,在国内云计算仍主要由政府推进,那么企业应该怎样落地政府的云计算项目,如何切实地推动云计算的发展,成为如何实现真正现代化信息服务业的挑战。以三大运营商为例,其均在黑龙江部署相关云建设,希望借以网络及运营的优势,一方面积极推动内部应用云化,一方面对外提供云服务,促进产业发展。目前运营商重点集中于数据中心建设,同时也推出了针对政务系统的相关云服务。这为黑龙江省从更加实际的角度出发开展云计算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发展云计算,黑龙江省具有冷凉的天然地理优势,其地处北纬40~50度,是全球云计算中心设立的黄金纬度,年平均3.5摄氏度的气温使得每年至少6个月以上可通过冷空气直接实现制冷,节约空调耗电50%左右。同时在地质结构、水力资源、电力资源、人力资源方面,黑龙江省均具有优势。

自2009年底黑龙江省提出打造“云产业基地”以来,目前黑龙江省已初步建立了哈尔滨经济开发区“中国云谷”、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北方智谷”、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凌云港”和黑河市“新曙光基地”等重点项目。

哈尔滨市“中国云谷”项目将通过建设哈南工业新城和科技创新城两个产业集聚区来推进。其中哈南工业新城将重点发展云计算及相关物联网、软件外包、新媒体等;科技创新城重点发展基础网络运营商、云呼叫中心等。

大庆市启动了“凌云计划”,着力打造一个五平方公里的“凌云港”,构筑云计算和物联网两大产业链条,形成联想科技城等三大核心业务区,重点发展云计算数据中心及运营服务,物联网专业运营及服务,面向云计算和物联网的设备制造、软件开发,面向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技术服务四大领域。

云计算服务体系范文4

1.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1.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创新应用。智慧城市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1.2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 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基于无处不在的智能传感器,实现对城市物理空间的全面、综合的感知,动态的获取城市的各种信息,对城市核心系统进行实施感测,实现“无所不在的连接”。

1.2.2 更深入的整合,更协同的运作

通过城市“三网”融合,再加上物联网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多元异构数据(多参考系、多语义、多尺度、多时相等)的整合,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1.2.3 更多样的服务,更积极的创新

智慧城市所构建的服务,是一种新的提供服务的体系结构,对所感知到的海量数据能够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挖掘与延伸,为人们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化服务。同时智慧城市给了政府、企业、个人更多的创新的机会,鼓励在智慧城市提体系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明前进提供不息动力。

2.智慧城市实现的关键技术

2.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可以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感知层对物理世界感知、识别并控制。网络层实现信息的传递。应用层在对信息计算和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在各行业的应用。

图1

2.2云计算

2.2.1云计算的定义

现今,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2.2.2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特点如下:(1) 超大规模(2) 虚拟化(3) 高可靠性(4) 通用性(5) 高可扩展性(6) 按需服务(7) 极其廉价2.3物联网与云计算的关系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其在各个行业、各个小地域的应用互相隔离,不能形成城市范围的一体化协作平台。究其原因除,社会经济层次上的困难外,主要是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的中间件接口,以及各部门、各行业应用融合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存储和计算的压力,而云计算技术为后者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3.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体系

3.1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3.2智慧城市综合体: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综合体的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管理者能进行可视化城市综合体管理。国内公司也在“智慧地球”启示下提出架构体系,如“智慧城市4+1体系”(图2),已在城市综合体智能化天津智慧和平区等智能化项目中得到应用。

图2

3.3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此类项目已有实际案例,天津市和平区的“智慧和平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包括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机房、智能监控系统、和平区街道图书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四个部分内容,其中指挥中心系统囊括政府智慧大脑六大中枢系统,分别为公安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经济分析系统,舆情分析系统。

3.4智慧安居服务体系。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

3.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

3.6智慧服务应用。组织实施部分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

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

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

4.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

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技术和金融的创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完善的法规,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主导。但是发展智慧城市要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炒作概念。希望我们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相信我们通过城市的智慧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幸福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和谐城市的时代。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会改变城市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云计算服务体系范文5

关键字:智慧旅游 研究现状 理论建设 试点建设

一、关于智慧旅游理论现状研究

2011 年7 月15 日,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正式提出, 旅游业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 走在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 争取用10 年时间, 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 提出我国旅游业已被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性产业, “智慧旅游”势不可挡。

1.基本概念及内涵。

“智慧旅游”是伴随“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产生, 其概念最早在2009 年5 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在我国, “智慧旅游”的实践在各大中城市已经开始, 但理论研究一直身处实践之后。

张凌云提出了CAA三层次智慧旅游构架体系,其所依赖的四大核心技术是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盛海斌以旅游业的时展为背景,研究了智慧旅游发展内涵。他认为,“智慧旅游”应该是一个比较系统、有序并且充分服务于国家战略、体现市场发展的,而且以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为契机,并且与现代企业管理、人文科学、经济学等综合性学科相结合,平衡政府、企业、游客三者之间的产业链关系,促使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综合价值最大化,重在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唐洪广研究了智慧旅游与信息化关系,他认为智慧旅游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的结论。他还认为智慧旅游应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层、基础设施三个层次。马勇、陈慧英提出了智慧旅游发展的四大核心价值:科技创新价值、产业支撑价值、经济贡献价值、社会拉动价值。

2.感知体系及管理平台构建。

刘军林对智慧旅游的框架体系的研究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一心、两端、三网”。姚国章探析了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指出智慧旅游主要有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智慧政务四个表现形式,其建设框架包括制度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应用体系、服务体系、法规与标准化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部分。朱珠、张欣探讨了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及管理平台构建问题,认为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可以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消费导引、远程资源预定、自导航、自导游、电子门票、服务信息即时推送等多种智慧旅游服务;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资源管理、游客量控制、车辆调度、远程监控、自动收费等多种智慧经营管理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环境监测、交通管理、资源调度、应急处理等多种政务管理服务。同时他们对该体系的具体构建目标进行了研究,该体系架构主要涉及了全面感知层、云平台构建层、应用服务层三个部分。

二、关于智慧旅游实践探索现状研究

在国内, “智慧旅游”的实践发展快于理论研究,各地已经纷纷开始规划“智慧旅游”建设方案, 并在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和运营机制上开始了摸索性实践。

1、试点城市智慧旅游研究

试点城市的智慧旅游研究开启于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开辟“感知镇江、智慧旅游”新时空。 接着南京、苏州、洛阳、杭州都相继开展智慧旅游建设。

试点城市基本以智慧旅游为背景,纷纷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卞俊、梅亮、吴林立、丁柏林对镇江的餐饮做了研究,认为需要网络和手机终端相结合,促进信息的传播。刘加凤在对常州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中指出,平台由硬件基础层、系统支持层、数据库层、中间件、应用层、表现层、用户层等六层架构和规范标准体系、系统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管理体系等三个体系组成。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和旅游目的地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旅游的智慧性。

2、南京智慧旅游发展

金卫东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提到南京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二是推出了“南京游客助手”手机客户端。利用智能手机的最新功能,整合集成了南京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的旅游资讯。三是开发了新型游客体验终端,该终端与我局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实现实时互动,第一时间播报旅游相关资讯、查询相关信息,为那些暂时还没有智能手机的游客提供全面、快捷的信息服务。对于南京智慧旅游的研究,邓贤峰、张晓海提出南京智慧旅游建设主要实现三大核心目标:一是为各类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二是为行业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三是促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打造薪型旅游文化产品,放大资源效益,建成南京旅游文化云。同时他们认为,南京智慧旅游是各种信息激活、服务于政府公众的全新旅游形态。南京智慧旅游的总体架构主要分为前端的应用体系和后端的支撑体系两大层次,并统一在中央管理平台之下。

三、针对智慧旅游研究现状总体评述

笔者认为,智慧旅游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着一个城市的旅游畅行,试点建设的好坏关系着旅游城市的舒适度。 投资多,、项目多、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必须在考虑地方现实经济基础上, 加快信息化建设, 提高旅游智能化水平。对于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家对其定义、研究对象、体系、评价标准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基本认同是智慧旅游依靠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是旅游产业的一个变革,围绕政府、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智能化进行改革。

在研究文献中,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群体,那就是旅游者,智慧旅游的大规模建设和推广旅游者功不可没,所以我们开发智慧旅游,要面向整个社会公众。前面提到的智慧旅游建设特点也决定了其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发展工程, 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普及智慧旅游,提高全社会对于智慧旅游的认识, 激发人们对于智慧旅游应用的兴趣, 最终为旅游者创造更好地旅游体验。政府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更要在进行建设时吸取广大社会群众的意见,毕竟他们才是智慧旅游的建设者、体验者和评判者。

参考文献:

[1]盛海斌.旅游智业时代的智慧旅游发展内涵.中国旅游报.2012年3月

云计算服务体系范文6

2010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33万亿元,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0.2%上升到18%,从业人数由2005年的90万人,增加到300万人以上。“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共支持了561个项目,投入资金达9.31亿元,带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投入资金75亿元以上。

基金提高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打破了基础软件产品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初步形成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体的基础软件纵向产品体系。

基金加强了产学研用的结合。基于国产软件SOA架构的政府综合服务系统增强了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能力,生产执行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了支撑。TD-SCDMA嵌入式软件项目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维哈柯、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语言项目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

基金还支持了龙头骨干企业。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名的企业中,超过40%的企业曾受到该基金的支持。软件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数由2006年的396家,增加到2010年的超过1000家。

基金培育新兴业态,优化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部署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产业等领域的研发项目。云存储服务、云平台安全软件等项目促进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基金部署了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等项目,实现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和信息系统运维,为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服务平台与支撑工具。

基金建立了辐射全国、分布合理、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由国家平台、地方子平台和专业性辅助平台组成的辐射全国的软件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基金支持了21个中国外包示范城市中的18个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建设。这些平台覆盖了“十一五”期间认定的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以及7个中国软件城试点城市。

“十二五”期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的精神,全面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发展规划,发挥基金的杠杆作用,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培育大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变大变强,为“两化”深度融合服务。

首先,着力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把握网络通信业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方向,引导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

其次,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基金要全方位、多角度持续地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应用开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