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多视角;解读
文本的解读是做好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解读正确、到位,教学时学生更容易理解,反之亦然。如果仅仅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解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从多个视角进行解读,能够更加全方位地了解文本,更加有利于对文本进行正确地阅读和理解。
一、立足作者角度进行解读,明确创作意图
作品是反映作者写作本意的载体,从作者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能够更加准确地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的本意。这样十分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确定解读的重点。例如《生命生命》一文,作者通过三个小故事,将生命的意义展示了出来: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让生命的价值变得无限。从表面上看,文本只是说几个小小的故事,其实,通过解读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进行理解,将自己当作作者,可以这么想: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这样就能够更加把握到文本的本来意义。
二、考虑编者视角进行解读,揣摩编排目的
仅仅从作者的视角进行解读时不够的,还应该摸清编者的意图,从编者的视角出发,对文本进行解读。特别是在导读、自学提示、课后思考题等地方是编者意图体现的地方。
一是根据导语对文本进行整体解读。每个单元的导语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导读语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解读。例如《挑山工》一课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文的编排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要多一倍的情况下,反而先到达山顶的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读感悟,充分体验句子蕴含的深刻含义,以达到课文编排的根本目的。
二是根据课后习题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课后习题编者意图集中体现的主要部分,它将教学的关键都集中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根据课后练习来揣摩编者的意图。同样以《挑山工》为例,从课后习题设计了可以看出。这些习题主要提示了两个方面的关键点:一是语文能力训练,能读会背,积累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学会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属于重、难点。教师可以根据课后习题的编排,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三、从学生视角进行解读,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文本的解读必须站在学生视角进行考虑。一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应该摸清学生的知识现状,明白哪些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通过学生自己学习就能够解决的,哪些是必须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教师都应该做到胸有成竹。例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出现了4次,学生在学习时,只要结合前面已经学过的三篇课文,就能够正确地理解了。对于这样的内容,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学习,而不需要进行过多过细地解读;二是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点和难点。在文本中,有一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中高段的小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例如,在解读《自然之道》一文时,体会“向导”心情变化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采用抓重点词句、对比等方法,体会“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因此,教师在解读时应该心中将学生放在首位,从学生的视角进行考虑。
四、从语文视角,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课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特定的学习对象,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核心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作的学科。因而在文本解读中,必须致力于有重点选择、组织语文知识。例如:教学《丰碑》时,课文快学完了,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丰碑”表面指的是什么?实际指的是什么?将军为什么没有说一句话,如果给课文题目加上标点,你会怎么加?为什么?学生围绕课题,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语言训练。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文本解读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相同的文本在不同人的解读下其结果是不尽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从多个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从作者视角解读,体会文本本来的意义,从编者视角解读,确定教学目标,从学生视角解读,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语文视角,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只有这样从多个视角考虑,才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解文本。
【参考文献】
[1]冯奕静.谈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2
【关键词】 解读角度 解读实践 教师先行
1. 引言
前不久去成都七中听了一节高一的英语课,评课时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那位成都七中的老师说到,“一节高效的阅读课离不开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阅读,英语课同样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体验文本,质疑文本”。我曾经以为解读文本,是语文课的专利。作为母语,学生没有文字方面的困惑,老师和学生一起品读文章,越品越有味道。学生们可以就某个话题某个观点激烈争论,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美的韵味。英语作为外语,阅读的功能就是了解信息和学习英语知识。老师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扫清阅读中的障碍,如词汇语法、长难句等。但在最近的教学中,笔者尝试用解读文本的方式,让文本直接和学生对话,学生似乎在感受语言,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学生学有所得,得可用之,最终成为独立的读者。
2. 文本解读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操作
文本解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除了参与方的多元化外,更具有多重性特征。文本解读的对象不仅仅是内容,同时也是对情感态度的感悟。从根本意义上说,成功的文本解读是简化教材和活化教材,让教材更有生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建构在自己能理解范围的基础上的。因此,文本解读,让学生感受文本,体验文本,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意义。
2.1 解读文本结构
解读结构是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全文。语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强调语篇结构和语意的完整性,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中超越句子层面的理解,走向以语篇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理解。学生在细读文本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阅读时要教给学生对文章具备博观约取的能力。对段落要点的提示,一般放在文章开头;对文本主旨的揭示,一般放在文章结尾。依据这些特征,教会学生提取长句要点,概括段落要点,快速把握文章大意。解读文本内容时,要一线贯通,一定要梳理出文本的主线,并善于借助图形、树形、表格、等去清晰地勾勒并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对作者的行文形式一目了然。
案例:外研版必修一Module 4 A Lively City 中主要介绍了厦门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及城市概况,旨在使学生了解厦门市的概况并掌握介绍某个城市的方法。但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在阅读时学生可能会首先着眼于文中两个朋友见面时的寒暄,而易忽视此文本的主线,学生的理解容易存在偏差。因此,笔者在教学时,为呈现此文本的主要线索,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设计以下内容:
Location: (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Climate: (pretty hot and wet in summer; cold in winter)
Tourists: (a lot of tourists; a nuisance in summer)
Business district: (1. huge Apartment block; high rent 2. high-rise buildings 3. shopping malls)
Western district: (the most interesting part)
Gulangyu Island: (gorgeous island; interesting architecture)
Impression of Xiamen: (attractive ;lively; friendly)
用几个关键词就将整篇文章的处理变得干净利落。
2.2 解读文本的语意
文本解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解读文本信息时,教师要灵活地处理各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既要呈现文本所赋予的语意,又要鼓励有新鲜思维的激活。既要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要引发学生思维交汇的着火点,让学生尽情燃烧思维的火花。不管拿到什么英语阅读文章,教师的问题只是着眼于“写了什么”或”“文中哪里写了这个”,而学生则围绕“什么”或“这个”满世界地忙乎开,一堂课以找到“什么”或“这个”而告终。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文本“原来是这样的”,还应该感悟“不这样会怎样”或“不这样还可以怎么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外研版必修一Module 1 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文化角介绍了英语国家中学教育的大致情况,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文本细节外,还设计了如下表格。通过对比,让学生思考我国的中学教育有何值得改进与完善之处。
案例:外研版必修三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安排学生讨论:How can we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但由于话题太大,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在第一次上时,学生长时间沉默不语。虽说目的是让他们产生火花,可因为设计不合理,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反思后对设计做出了如下调整:在提出问题之后,通过共同找出一些关键词来化解难点。
How can we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improve people’s education make laws
cre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s
reward and punish
2.3 解读文本的语言
真正意义上的解读文本,应该知道文本“是这样”,生成出我们“该怎样”。这是由文本所具有的“对话”功能所决定的。这里的“该怎样”,不仅仅体现在文本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还体现在文本在大到谋篇、小到细节上的种种特点对我们的写作所具有的启示。解读文本的语言时,尤其需要充分的对文本的细心体味。通过对文本反复揣摩,学生可学会就近考察上下文来寻找可助理解的语言信息,注意文本中指代、替代、重复等一些衔接语篇的常用手段,领会一些关联词在文本中的纽带作用。
案例:外研社必修3 Module 1 Europe 本模块以Europe为话题,Reading and vocabulary部分通过阅读对Paris, Barcelona, Florence和Athens四座欧洲名城的介绍,让学生学会相关词汇,并了解如何写城市介绍。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来解读语言⑴寻找地道的优美的句式,⑵赏析,推敲这些句子,⑶在读后活动中利用填空的形式凸显核心词和短语,⑷用仿写的形式来体味用词、句式、关联等手法。在仿写时,结合必修一Module 4 A Lively City 让学生学会从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等多个角度来介绍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笔者在读后活动设计中,以2006年的四川卷高考书面表达为题首先安排了这种文章结构的仿写, 第一段描写四川的地理位置及历史, 第二段开始介绍名胜古迹,引出最具吸引力的还是九寨沟。第三段 介绍四川的气候及便利的交通,并表达欢迎大家到四川旅游。其次再从句式进行仿写,把握课文要点。
案例:外研社必修3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在Reading的最后笔者设计了Retelling环节,
3. 开展文本解读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和读者共同赋予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情感,分析结构,梳理文脉,咀嚼文字,品味语言,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酝酿教学设计的过程。文本解读,应从教师的读做起。总结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也发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要引起重视。
首先,教师应该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对文本进行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情感态度的解读。不能把?教师用书?或者他人如网络对文本的解读等于教师为教学做的文本解读。教师本来就应该是思想者。
第二,教师要尽可能读出文本最深刻的东西来。英语阅读课堂并非意味着自由放纵地随意阅读,也不是琐碎孤立地肢解文本。它需要教师凭着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解读和感悟,去引领学生走向有效阅读的过程。作为教师,只有自己把文本理解透彻,才能去冷静的分析,区分出主次,切入点才会准。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才可能有效提问,训练学生的思维。所以,作为老师的解读首先有一定的深度。而这个深度是必需的,深入的目的是浅出。不同的课堂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群体,他们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要求也是不同的。要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教师应先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够流畅地、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活动。
我们要将英语的有效性课堂探索到底,教师只有多视角解读文本、全方位分析教材,让文本直接和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语言,最终成为独立的读者,才能充分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才能把有效的英语课堂探索进行到底,才能达成有效的英语课堂。
[1] Grellet, F.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 戴军熔.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与策略[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04).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3
【关键词】素读 传统语文教学 创新
一、“素读”的意义解读与经验汲取
素读原本是日本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一种定义,是指不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只要求通过反复诵读,强调对文章的记忆和背诵。素读要求学生对材料反复诵读,从而形成良好的记忆。语文教育中,素读在阅读教学中有良好的应用,同时也是重要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素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素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点:首先,通过素读,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积累,素读的积累注重背诵和记忆,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还要将内容铭记于心,形成语言的大量积累;其次,素读的内容多为经典文章,我国语言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传承,汉字文化古老而又绚丽,蕴含了我国上千年的文化。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现代典文学作品的素读,既能够徜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还能够形成独特的语文素养;最后,素读的不断发展,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受到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素读从最初的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逐渐到要求学生对文本解读。素读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尊重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并且领悟文本内容,在阅读中积累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坚守传统“素读”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阅读和理解的教学任务,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阅读的内容要随着年级的变化进行逐渐提高难度,阅读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文本理解能力都较高。教师的文本理解能力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在授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目前,阅读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脱离文本的现象。例如,在学习《七舫ふ鳌肥保部分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阅读,然后对字词和诗歌的含义进行讲述,随后大篇幅地讲解相关的历史,而为了显示出课堂的深度,还会为学生介绍的生平以及其文章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明显是本末倒置,抛弃了文本内容,讲解其他知识,既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没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文本进行过度的解读,不仅脱离了文本的原本思想,也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理解文本内容,既不能学究式地解读,也不能过于主观上地解读,要尊重文本和作者的思想。
三、坚守传统“素读”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教师具备文本解读能力
素读教学的质量,在教师的文本解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独自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而文学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文本理论素养,同时要避免过度解读文本或者脱离文本现象的发生。素读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回归到文本中,仔细阅读文本,通过对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进行文本的深入阅读,借助细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含义。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不仅了解文本解读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自己理解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并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解读的能力。
(二)学生具有阅读技能和体验
语文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已经认知的知识再与新的文本融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获得快乐。素读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了解文本的内涵。语文阅读,要求学生能够体验到作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而语文阅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不能单一的以方法为目的。学生要想较好地领会作品意境,必须要阅读大量的文本材料,从阅读中逐渐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体验,培养良好的阅读修养和阅读能力,从而完成与文本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在实现学生的阅读体验后,师生的对话变得更为生动,也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本阅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体验是素读教学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文本阅读的重要方法。
(三)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读教学中,教师要肯定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人理解,不能将个人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素读教学倡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占主体地位,而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四)师生具备问题意识
素读教学中,师生都要具备问题意识,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答,从而完成文本阅读和理解,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素读教学中,问题意识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并且鼓励学生提问,通过问题和质疑深入文本中。学生勇于提问并让提出的问题不断加深,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完成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从问题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四、“素读”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
(一)小说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素读的文本内容较为广泛,大多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而小说是文学中的一个部分。小说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以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生活和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语言丰富,且人物形象各式各样,是素读教学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人物形象也多种多样,文学素材和结构也较为复杂。但是小说的素读教学中,难以进行完整、全面的解读,否则就会造成阅读没有重点,学习混乱等问题。因此小说的素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难以理解的方面出发,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另外,由于素读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完整地进行小说阅读解读,因此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切入点,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才能够较好地完成素读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教师主要通过关键字、词和关键语句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思想的变化,而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文化知识和情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例如文章中通过廉颇的“气愤” “不满”“不解”“若有所悟”和蔺相如的“笑笑”“依然笑笑”等一系列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了蔺相如为何有意避让廉将军的车子、连续几天不敢上朝的原因。廉颇负荆请罪时的“忙跪下来”“狠狠地抽我一顿”“不肯起来”等言行,可以看出廉颇意识到自己图一时之勇而不顾国家安危的错误,立马登门谢罪,真挚诚恳的态度令人佩服,廉颇知错能改、爽直磊落、心系祖国的形象跃然纸上。而蔺相如“迎上去”“双手扶起廉颇”“过去的事就别提了”等表现出他的宽容、大度,能够以大局为重。素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以及关键语句,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散文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散文同邮侵匾的素读教学文本,由于散文存在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素读教学中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散文与小说不同,散文的主题必须明确,人物形象描述也较为明晰。散文与诗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它的文字应用没有固定的要求,也不受到其他各方面的限制,因此散文能够较好地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感情。经典的散文作品多如繁星,但其结构散漫,内涵丰富,是素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文本解读中,教师主要通过关键字、词和关键语句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思想的变化,而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文化知识和情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多数教师都是从对文章主旨的多种解读入手,忽略了文章“素读”教学。这篇文章从“素读”入手,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文中多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通过反复对文章的阅读,学生很自然地可以从初读感受安塞腰鼓形象,进而感受到安塞腰鼓气势,再感受安塞腰鼓内涵。“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句子层层递进,句式整齐工整,读起来节奏明快。如同一个个声音在人脑海中闪过,自然而然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三)戏剧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限制,其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欣赏价值,学生通过戏剧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社会,从而对社会和人生进行反思。素读教学注重对文本的阅读,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由于戏剧作品的措辞非常讲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文本和注释的阅读,了解文本的大概意思,随后安排学生通过个人朗读、角色朗读等形式更好地了解文本含义。在阅读之后,教师要进行词语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通过词语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现代戏剧的专有名词以及典故等。词语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戏剧台词,在今后的戏剧阅读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解读。
(四)诗词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诗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诗人通过语言向世人描绘多个意象,并且其中蕴含了诗人的情感。诗词与其他语言形式相比较,更难以解读,而教师的教学也更为复杂。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层次和境界。例如,在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教师可通过峨眉山月这一切入点,鼓励学生畅谈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素读诗歌,着重读诗中表现时间的词语“半轮”“秋月”“夜”,表示地点的词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等,从而理解作者通过地名和情与景的有机融合,进而引发作者的“思君”之情。
五、结束语
语文教学中,既要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进行传承,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和创新。语文教学既要符合我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对我国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创新中,要坚守符合我国语言特色的规律,传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变革和创新,采用中国化的语言教学方式完成中国语文的教学,并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化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宏.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不可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9(12):52-52.
[2]唐晓敏.传统语文教学“重读轻讲”(外二篇)[J].语文建设,2011(1):66-68.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4
学校对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进行了单项检测,检测的形式是对学过的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抽样(50个)听写,检测结果是:67人参加听写,没有一个人得到满分,90分以上16人,80分以上21人,不及格的25人,平均分68,及格率63%,优秀率55%。在“重点转移”的过程中,在不压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字词教学的质量呢?通过学习与反思,笔者对今后的教学有如下思考。
一、寻找关联,在整合中求效率
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中要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适时、适度、整体地挖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识字效率。这要求教师上课前扎扎实实地把生字词教学设计好,最大限度地挖掘好音、形、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课堂上生动形象地将生字的音、形、义植根在学生的感同身受之中,把字词教学与认识事物,与探究语言规律,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地建构生字的音、形、义间的认知组块。
另外,字词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连。在文本解读中,它既可以穿针引线、上连下缀,又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抓住关键词语,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人点,不仅仅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还要深人挖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分地解读好这样的关键词语,一段文本乃至于整篇文本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饱满、充实起来。
二、增添情趣,在感悟中要质量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5
【关键词】词汇教学;文本语境;教学有效性
目前高中英语文本解读中词汇教学存在很多的误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平衡词汇教学,使词汇教学有效进行。从事多年英语教学,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词汇教学难题。
一、阅读文本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轻描淡写点词汇
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由于高中阶段的阅读文章比较长,且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英语教师认为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时间比较紧,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只是进行课文内容的解释与分析,轻描淡写点词汇,学生理解不透,从而导致了教学中单词被无形的孤立了,词汇脱离了语言环境,阻碍了学生语境中对词汇的合理利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面面俱到的词汇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英语教师一边解读课文文本,一边讲解生词,过多地扩展词汇的用法,生词逐一讲解,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中的生词汇,词汇挖掘过于透彻,课文文本内容变得支离破碎,课堂过多注重片面的词汇,而忽视了文本的解读。最终阅读课文本材料处理失去平衡。
3.词汇巩固任务不匹配
在阅读课文本解读过程中,为了回顾文本课文内容,教师一般在课文分析之后进行总结,summary的形式完成一个或几个段落填词任务。填词任务大多是以课文中的语句摘录挖空形式设计的。但是笔者发现有大部分的填词任务无法促成词汇目标的实现。
4.违背词汇认知规律
为了使学生掌握生词,教师认真讲解并列举一系列的词汇含义及其派生词、同义词、反义词、同一动词构成的不同短语。逐一列举逐一讲解,这些用法及使用情况一并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节课为了词而讲词,学生听得劳累,记得昏沉,可是教学效果却收效甚微。问题出在哪里?是这一教学过程违背了词汇的认知规律。学生无从记起,记了多次却毫无效果,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阅读文本中词汇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认知词汇
在英语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歌曲,问题等形式多元化导入,引领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词汇。教师借助多种手段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贴近生活的场景与话题,创设情景,学生有话可说,并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并能自主运用新词去表达,从而展示自我。在此期间,教师只需适当加以引导,学生语言目标词汇的输出任务即可顺利完成。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老师以创设小短文的形式,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尽量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造句或翻译,这不仅做到了文本内容的回顾,也使学生有效利用了所学词汇。
2.立足文本,循环词汇
处理词汇的目的是为了阅读文本的解读。为了使学生理解生词而重在阅读课上分析、讲解生词,并拓展其用法,这在无形中打破了阅读课堂原有的思维连贯性。教师每个问题的设立应从全篇的布局出发。一堂好的阅读课是教师指引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与解读文本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语篇输出,设计问题答案即学生应输出的内容大部分来源于课文,运用课文词汇加以回答。这不仅没有破坏阅读课文本解读的连贯性,而且达到了词汇学习的循环与提升。
3.提高词汇任务匹配率
词汇任务的落实重在词汇在语言输出时的反复使用与强化,从而使词汇学习得以提升与循环。教师在本环节教学设计时可以运用summary的形式复述文本内容,但挖空填词应注重词汇目标,核心词汇要加以重视。不可面面俱到,不能既要练习语法,又要复习词汇。设计需具有针对性,否则一切填词都变成了无效工作。
4.遵循规律,提升词汇
词汇认知的第一步是学生在某一语境中去辨认单词,从而达到活用的程度。首先,在语境中学习单词。边讲解边练习词汇用法,割裂了词汇与语境。学习是为了很好地使用,使知识转为己用,片面只追求单词的讲解,只是从单词的角度讲单词,不会使用不能称之为学会。以英语阅读课文为载体,促成活学活用的目的。其次,课文中的重点单词与只需理解的单词需区别对待,应具有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要要求学生第一堂课就运用这些生词汇写作,这不符合认知的规律,而应从词汇发音、拼写、阅读、造句方面达成任务。最后,词汇学习需要不断的重复与强化,在今后的阅读文本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说多背,不断提升词汇。
三、结语
阅读文本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立足于文本,依托情境,使词汇教学融入句子和语篇教学中去。高中英语文本阅读中的词汇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地循环和提升,学为己用。
【参考文献】
[1]葛炳芳.《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处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赖朝晖.《例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4):27-32
[3]何亚男,应晓球.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贵丽萍,黄建英,林妮,周勇.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评判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5]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6
一、阅读作为教学形式
作为教学形式的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中国传统教学中,阅读主要是采用朗读的形式,诉诸声音甚或整个身体,涵咏玩味,有时甚至“不求甚解”。在西方,最初的阅读也是这样的,“在圣典中,每个字母与字母的数目和其排列顺序都是由神所口述。欲达到完整的理解,不只需要用眼睛,也需要整个身体的配合;随着句子的韵律摆荡,并将声言喃喃念出,免得有任何神意在阅读中不慎流失。”“伊斯兰教徒也是以整个身体参与圣典的阅读。”可见最初的阅读是公共的、与他人共享的。而默读只是到近现代才在阅读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藉着默读,读者与文本之间建立了一种不受拘束的无他人在场的沟通关系,使阅读真正私人化即阅读个人化。班级授课制被确定为教学的普遍形式后,默读就成了主要的阅读教学方式。在标准化的考试中,默读也成为唯一的合“法”方式,如此一来,阅读的其他方式(如朗读、诵读等)都被迫转换成默读,从而剥夺了其他阅读方式的合理存在。另一方面,现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权威解读与默读的私人化是完全相悖的,这也正是阅读教学中的弊病所在。新课程改革提出阅读要尊重个性,关注学生独特体验,其方向是好的,但如何挖掘阅读的其他方式并使之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作用,使公共阅读与私人阅读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完整的阅读,是目前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属于阅读范畴的既有各种文学文本,也有论说性和应用性的文本,个性化阅读应该侧重于文学文本,允许甚至鼓动见仁见智,进行多元解读,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对论说性和应用性文本,阅读必须追求确定性,强调公共性。否则,对论说性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可能造成误解,阻碍人的交流;而对应用性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规则、关系的挑战。这都不是阅读的应有之义,它们更侧重于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文本的多样化要求“阅读”必须针对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策略,确定不同的目标,使阅读成为阅读而不是其他。
二、阅读作为认识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作为一种认识活动被加以操纵的。新课程标准及专家学者的观点,都将阅读看作是认识活动,如将阅读看成是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其本质就是将阅读定性为认识,根据建构主义理念,将阅读看成是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说,这种理念、观点的提出是很具前瞻性的。但如果将建构主义引入阅读教学中,与西方接受理论相结合,认为读者也参与对文本的建构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则值得商榷,它有超出中学生阅读水平的嫌疑。新课改借鉴了西方的新理论,但仍未脱出在认识论范畴内透视阅读问题的窠臼。如果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及其建构主义理论来审视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理论,对阅读教学肯定有借鉴之处。
根据皮亚杰,认知建构是同化与顺化的动态平衡化的过程,“顺化作用与结构的历时性变化总是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在阶段内,同化作用占据优势,在阶段之间的结构嬗变时,则顺化功能起主要作用。所以说,同化相对保守,它与不变或变化不大的环境相适应;顺化则显示创新的作用,能适应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于相对稳定的阅读主体――学生来说,其经历体验不多,就决定了其阅读将以理解为主,即顺化过程将在学生的认知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其自我理解即同化过程只能是有限度的在学生的经验范围之内进行多元解读。
三、阅读作为实践活动
阅读更是一种实践活动。现有的阅读都是主客二分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读者中心论虽然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但强调主体参与更突出了阅读的实践本质;西方“间性”理论在打破主客二元对立的同时,将实践推向了本体的地位,颇有“天人合一”的思维痕迹。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中,“无论读者如何将一本书弄成他们自己的,结果都是该书与读者合而为一。本身就是一本书的这个世界,被堪称这本世界之书中的一个字母的读者所吞没,如此一来就替阅读之无穷无尽创造出一个循环的隐喻。我们即是我们所阅读的东西。”阅读成了具有本体地位的实践过程,因为前述循环的完成并不只是一个智性的过程,与此同时,在无形之中,文本与读者融合,创造出新的意义。每次实践的结束,就意味着新的实践的开始,没有任何实践是决定性的;同样,读者每次摄取文本而产生某种意义时,也会有新的事物在它底下出生。每次阅读的结束都意味着新的阅读的开始,没有任何阅读是终极性的。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阅读永远处在未完成状态。
阅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言语/语言实践活动,它诉诸语言文字符号。文本作为静态的符号系统,是一个沉默的存在。当主体未将其纳入实践活动即阅读中时,文本只是言语的组合物。只有读者展开阅读实践时,文本才被赋予生命反作用于读者,形成皮亚杰所谓的双向的认知建构。静态的言语只有被阅读成为动态的语言时才具有意义,动态的语言符号才使读者在阅读时彰显自身的存在,卡西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阅读是读者将文本言语符号还原为文本语言符号进而追寻其意义的一种实践活动。
由于语言符号的相对独立性,文本意义具有模糊性、歧义性,但这并不能成为阅读教学中误读产生的原因,阅读教学对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从实践的观点来看,对文本的阅读必须以一定的实践规律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