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1

关键词:公共设施设计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70-02

公共环境设施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产品,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作用,是城市形象以及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现代人精神生活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共环境设施在世界各国的状态是不一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它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欧洲各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公共环境设施已经普及,美国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意识到公共环境设施的协调和控制所具有的重要功效,专门抽调了相关专业的人员成立了美国环境设计研究会。而我国目前的公共环境设施则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的公共环境设施教育已经历了40个春秋,但由于认识的不足和资金的欠缺的原因,人们忽略了公共环境设施的重要性。

近几十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在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同时,生活、交通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公共环境设施教育与公共环境设施产业已逐渐的走向成熟与发展。但是在大多数城市中公共设施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为了有效的解决这种情况,我国的设计教育界的各个部门都在积极探索设计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公共环境设施的教育水平也还较低,教育体系也还不完备,我国的公共设施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20年历史了,通过这几年来的实验和探索、与国际交流的总结,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多令人满意的成绩,现在我国的公共设施设计教育已初步形成规律性,公共设施设计教育的大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在21世纪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设施设计教育在应对我国现代产业大批量高要求的人才需求的情况下,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们要加大公共设施的教育力度。不仅是我国在加快公共设施教育的发展,各国都在加大公共设施设计的教育力度。如美国有35所工业设计的专门学院,其中有1/3的学院将公共设施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日本与德国各有20所,韩国有15所,而我国的公共设施专业设计教育层次主要为硕士、学士、专科这三个层次,这三种办学层次有相应的三个类型的培养模式,即:实务型、协调型和决策型。专科教育以实务型为方向,学制为3年,教学内容以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本科教育以协调性为方向,学制为4年,教育内容以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外,硕士教育,以决策型为方向,学制为3年,教学内容以学科交叉、设计文化等综合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截止到2008年,我国已经有将近400所的大学中有工业设计专业,但是把公共设施作为独立的专业的学校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公共设施的教学课程只是安排在整个教学的某个阶段。由于课程的时间太短,整个上课的过程只是初略的了解一下公共设施的概况,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少数的几个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开设了公共设施的独立专业。但是他们在毕业以后,由于时代的限制,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都从事了其他行业,把公共设施设计只是作为副业,并没有把它作为主要的工作对象。所以导致了公共设施的发展部尽如人意。

除了课程时间的安排,工科院校和艺术院校的公共设施教育也不禁相同,工科院校讲究产品的工艺和专业技术的训练,与艺术院校相比较工科院校的设计教育在某些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例如科研环境好、工程技术实力雄厚,在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以及新材料的开发研制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工科院校的招生是文理兼容,大部分的学生在升学之前对公共设施都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开学的前一阶段也就是大一的上半学期主要就是学习公共设施的历史和概念,让学生对公共设施有个大概的了解,这些各个学校基本是相同的,但是以后的课程安排由于工科院校的教学定位,进入大二以后他们的课程主要以工程和机械设计为基础,以专业的工程技术课为结构实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产品结构、材料、工艺加工、人机关系、成本核算、市场调研等问题做深入的研究,把数学、力学基础、机械制图、人机工程学等工程技术课程作为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审美素质的教育相对较少。

而艺术院校则偏重于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的训练,艺术院校的公共设施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设计的流程,由于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升学之前已经经过一定的美术培养,所以在开学之后经过很短的设计概念的理论教育就可以很快的从素描、色彩、构成等专业基础课中转换到专业的设计课程,在学生具备的初步的设计能力之后再大二阶段就开始安排8至10周的时间让学生来完成公共设施的课题。首先是集体上课全面系统的讲授公共设施设计理论,然后按照设计的相关程序进行专业的训练,培养学生专业的设计方法,从设计课题的要求开始,经过课题相关资料的查询,手绘草图的绘制,电脑效果图的渲染一直到最后的产品的实物模型的制作,通过这样的训练来使学生了解设计的流程。虽然这样系统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但是却忽略了理性的教育,往往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设计的形态无法用理论来支撑,在结构方面无法成立,导致设计的产品无法生产。

对比之下美国的公共设施教育已经是相当的成熟,美国的各大学校开设公共设施课程已经有将近40年的历史,在公共设施的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他们的设计课程的安排完全以市场为主导。由于美国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所以各大公司和企业都要求毕业生能尽快进入角色,为了适应社会的形式,学校把设计教育的重点放在与企业的结合,除了学校的基本课程以外,学校还特别注意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不仅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也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较长期的实习,了解企业具体运作情况。学生的设计课题通常也来自企业的各项产品的研发,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完全了解市场的形式,在学生毕业以后不用进过长时间的训练和适应,很快就能进入状态,这样毕业的学生就有广泛的就业市场,缩短待业的时间。

因此,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公共设施教育的现实,今天,我们正处在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面对城市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重视设计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注重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关注城市发展和人的关系。培养新一代的设计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大公共设施设计的教育力度,广度和深度。根据现在的环境条件创立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制定出相应的设计教育目标及设计人才的规格。由于公共设施设计这个专业在我国是年轻的学科,我们不应该强求一律的模式,只要能适应中国经济特色,兼顾国际化趋势,结合各高校人力、物力的实际情况,可以适时调整培养计划,要勇于探索创新。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的优秀传统,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还要借鉴外国的文明精华,将有利因素与自己结合起来,不断的磨合消化,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把外国的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的独特设计体系。把工科院校和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充分的结合起来,教育的目标应该置于多样性,综合性,把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实践、研究、创新和开发为中心,促进教育水平的高级化,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我国的公共设施设计的教育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在社会的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思维方式、城市的发展水平等都在不断的变化,人们在得到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着增加精神文明的滋润,公共环境设施的完善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捷,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的社会需求,更让人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一种舒适自在,同时也能提高现代城市的整体水平,塑造一个国家的完美形象。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化工 实训基地场景化

一、前言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之一,是服务社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抓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增强综合竞争力的着力点和重要途径。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努力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实体。

在当前“工学结合”不十分紧密的情况下,要培养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学生,就需要研究和实现具有特色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外实践性教学的成功实例也很多,许多国家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

德国“双元制”培训模式: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喻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独具特色而且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国家立法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践与理论并举的职业教育制度。这是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上的、综合性的并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实践证明,“双元制”培训模式体现了学校、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分工合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原则。

美国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创举。社区学院立足于社区,致力于社区服务,布局分散,人学条件宽松,收费低廉,课程实用性强、灵活性大,能适应各种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社区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双方签订合同,学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每周有一段时间或有专门假期到企业工作或实习,企业提供劳动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并沟通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要求。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发展模式,对我们国家总的来说还是新的课题,总的来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感觉到这个时期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环节,这是我们认识和积累的过程。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实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主体教学的地位已经确立。

西南师范大学的辛治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国外的三种培训模式,(1)学校模式;(2)“双元制”模式;(3)以企业为主的培训模式,另外还有工学交替模式。壮国祯在《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中,分析了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指出我国应在方法、机构设置、投资模式等方面做出改革。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工学结合”的基地建设模式。

总的看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我国高职教育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己特点的实训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的实训现状有如下的缺点和不足: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训方法机械;实训项目缺少完整系统分析,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只重视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忽视实际生产前的任务分析、原材料和设备备选方案的论证,忽视工艺方法和员工素养、人员组织的优化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也不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以及对产品工艺及设计的改进等。以为把企业引进学校以后,只要组织学生实训,生产出产品,就达到了引企业人校的目的。

三、化工实训基地场景化研究与实现

1.企业场景化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现

研究高职化工实训基地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现,在化工实训基地控制区域内,引人企业管理理念、安全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共融,建设全真企业场景,教师和学生、学员真实体验化工厂氛围,亲身体验石油化工优秀企业文化。让文化渗透在教学环境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

2.企业场景的化工实训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与实现

依据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规范、企业操作技能评价方法、安全应急预防体系、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建设专业标准案例库、多媒体课件库、试题库、现场图片库、现场教学录像库、化工生产操作事故案例库、企业文化展示库等,介绍国内外石油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新技术和新工艺、产品及人才市场信息、应用技术研究成果等行业信息;涵盖典型生产装置的岗位操作规程、现场应急处置预案、HSE监督工作方案、安全操作技能的国家职业标准;包含“化工总控工”、“精馏工”等工种职业资格鉴定试题,实训操作考核评分表,实训操作方案编制模板。开发典型生产装置实景模拟仿真及培训考核,培养化工生产规范操作意识,提高学生和员工的观察力、逻辑判断力、紧急应变能力。

3.服务于企业场景化实训基地的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现

研究提高教师实训项目设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利用教师自主研发的油田化学品技术实施全真油田化学品生产实训,建设三师型实训教学团队。

四、小结

化工类高职院校在已建成的高标准的硬件基础上引智,引人真实企业场景,统筹基地功能,深化引企人教,把企业生产和发展的诸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各方面,以求达到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学员实施个性化的实训。除满足高职学生的实训要求,更要满足企业员工培训及技能鉴定的要求。因此,研究实现真实场景化的实训基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合理有效地管理实训基地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2]刘旭慧.我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张齐坤.铁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4]方向红.谈高职化工实训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1) .

[5]翟秋喜.辽宁省高职院校教学服务型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7) .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3

关键词:居住区 商业建筑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居住区商业建筑是一定居住范围内,以住区内及周边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提供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信息、服务以及交流平台等而建造的空间场所。与其他商业建筑类型比较,居住区商业建筑的体量和空间形式更加灵活多变,与居民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加贴近和反映居民的日常活动,适宜步行到达,更加强调建筑空间所营造的社区归属感、亲切感。

1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房地产开发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居住区中设置了不同规模和级别的商业建筑,出现了诸如临街商业店铺、集中式商业中心和步行商业街等多种建筑类型。它的出现满足了居民日常商业活动的要求,增强了居住区的开放性和社区活力,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

目前,居住区商业建筑在“商”与“住”两个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商业活动对居民休息生活的干扰、住宅平面结构与商业空间要求矛盾、购物空间忽视人们交流、休息的需求、空间无法满足弱势群体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空间设计人性化缺失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不灵活

普通的住宅底商由于受到住宅平面和结构的限制,无法经营一些需要较大空间尺度的商业,限制了某些居民急需的业态进入;由于空间结构不灵活,一些商业空间无法随着使用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只能闲置或者挪作他用。

2)交通流线混乱

商业空间的货流及人流交通空间与住区居民的生活空间交错混乱,导致居民生活受到干扰并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商业空间的停车组织混乱且过分占用了小区本身的绿化及休闲空间面积,降低了住区环境质量。

3)外观形象趋同

建筑大多采用了柱廊、骑楼、连续立柱、玻璃橱窗等外观形式,致使外部形象单调无趣,千店一面,呈雷同化趋势;有些外观形象则极尽花哨、广告林立,忽视其基本功能要求,与居住区原本追求亲切典雅的建筑形象的要求不符,失去建筑识别性的同时造成社区文化的缺失。

4)外部环境设计不佳

外环境设计极为单调或者根本没有外环境设计,建筑与居住区之间及与周边城市环境之间连接生硬,没有过渡空间及绿化设计,缺少节点广场和休息场所,步行面积被停车所占用,这些都使得外部环境没有人情味、缺少舒适感。

5)忽视人的心理情感需求

设计忽视了人的心理及情感需求,隔离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交流;建筑空间中无障碍设施缺乏、绿化空间狭小、休息设施不足、空间没有层次、公共空间单调,这些都导致了人们之间缺少交流与认同,在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感、局促感。

2 人性化设计的必然趋势

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活动的问题。居住区商业建筑作为以吸引消费者、服务消费者为主要目的的建筑类型,“以人为本”应该作为其最为重要和核心的设计理念,即人性化的设计。

当今的居住区商业建筑已逐步演变为集购物、休憩、娱乐、交往等社会活动于一体的社区公共空间,建筑设计已不仅要满足居民购物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人们心理、精神的需求。建筑必须要通过提高空间的人性化来增加自身的吸引力,达到为居民创造一个美好、自然、亲切的购物气氛,同时聚集人流使商家获利的目的。此外,作为社区中人们交往、沟通、互动的重要场所,建筑设计在满足商业经营要求的同时,应该努力营造有识别性、舒适感、和社区文化氛围的空间场所,使居民产生社区归属感、认同感。

3 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居住区商业建筑的人性化设计首先应实现内部空间的合理与舒适,满足居民购物、娱乐的要求,同时应创造出宜人美观的外部环境,满足居民休息、交流的需求并吸引周围居民进到商业空间中去。居住区商业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应满足以下设计要求。

1)创造可持续的空间

建筑空间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死空间”,而是能随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和空间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可持续的空间,从而满足使用者在长期时间范围内对建筑空间的需求,完成建筑的自我更新。

2)注重绿化与生态

建筑设计要处理好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关系,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建筑小环境,又要尊重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建筑空间里利用自然景观、引入自然要素,

节约资源、利用可再生资源。

3)营造可识别的环境

建筑应有自身较为统一并与周围环境有明显区别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空间,有自己的经营主题与空间主题,使消费者获得温馨、愉悦的消费体验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稳定感。

4)关注弱势群里的要求

建筑设计应该真正的满足真实的、具体的消费者的切身需要,关注残疾入、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将无障碍设计深入到建筑空间中去。

4 内外空间人性化设计方法

4.1内部空间

居住区商业建筑内部空间是空间组织的核心,应该合理组织营业、交通、购物、休息等功能空间,给居民创造出良好的购物环境,让居民在商业空间里自由交流、活动。

1)运用组合、拆分、灵活隔断等各种空间处理手法,实现空间灵活多变、易于改造的目的;实行统一的模数化设计或模块设计,即利用统一的设计秩序建构空间和结构系统,如尺寸、节点、连接方式和组织模式等。

2)合理配置不同功能的空间,以营业空间为中心,文化、娱乐、休息等空间贯穿其中;在重要节点空间上布置休息空间、景观绿化小品;不在住宅底层安排对居民生活有严重干扰的经营项目;管理用房、仓库等布置在背街面,保持商业空间的完整性和美观感。

3)注意交通组织与人流引导,满足空间交通流线通畅、可达性强,避免交通死角和尽端,注重店铺的均好性;加强导向性标志的识别性和空间有节奏地变化,使得人们易于识别所处方位,减少焦虑感。

4)注重空间的变化,可以利用台阶高差来区分不同的领域及在大空间中创造二次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多样性的空间场所;通过廊道、家具隔断、玻璃、绿化等,对空间进行分隔与联系,使得空间相互渗透、产生层次感和深远感。

5)重视弱势群体的活动习惯,设置无障碍设施,包括无障碍通道(路)、电(楼)梯、平台、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等其他相关设施;注重空间的安全性、易达性设计。

4.2外部空间

居住区商业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不仅仅要满足吸引购物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提供满足休息、娱乐等要求的体验式消费场所和公共空间,提供丰富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氛围,让住区居民能够参与、触入到空间场景中彼此交流、互动。

1)空间应该注意有连续也有间歇的“收”、“放”,通过空间层次的变化形成移步异景的空间效果;设计有吸引力的空间节点,吸引步行者前行,给人们创造交流、互动的愉悦空间;同时应合理组织商业活动流线和居民生活流线的适当分离。

2)营造良好的绿化环境,注重植物形态、颜色、季节的品种搭配,多植高大乔木。在绿化空间旁配合设置座椅、小品,吸引人们驻足停留、休息闲谈,以此增添外部空间的活力、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要求。

3)在外观造型设计上,可以借鉴当地地域文化特征,运用、继承传统的建筑造型元素,来增加建筑的亲和力,识别性;也可以采用其他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使建筑呈现出独特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外观设计应注意与居住区整体建筑环境、氛围、人文内涵相呼应。

结语:对居住区商业建筑而言,人性化设计是最为重要和核心的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应该从内、外空间两方面入手,把握人性化设计要求,即把握居民的心理和行为对空间环境的需求,创造可变化的空间、组织有序的功能及流线、营造有归属感的消费环境、关注弱势群体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设计方法、灵活处理、实现人性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晓、闫春林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柴建宇.长沙社区商业建筑研究.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4

【关键词】:主题公园;消费心理;行为分析

1955年,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诞生以后,主题公园这种新的旅游目的地形式已经逐步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主题公园已被国际旅游业视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内容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过去几年中,大大小小的主题公园陆续在沈阳出现,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激烈,因此通过对主题公园旅游客流属性特征的分析,可以明确主题公园市场营销的方向和重点区域,更好的指导主题公园经营和管理实践,促进沈阳休闲娱乐业运行体系的完善。

一、沈阳主题公园的吸引模式

(一)主题公园的基本概念

主题公园是一种以娱乐为目标的拟态环境塑造,或称为模拟的景观呈现;最大特点是赋予游乐形式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有了的内容与形式,园内所有的色彩、造型、植被等都为主题服务,共同构成游客容易辨认的特质和游园的线索。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及特点

本研究将沈阳地区主题公园分为四大类型:生物景观类、历史文化类、产业文化类、娱乐运动类。生物景观类满足了游客的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需求,适宜家庭为单位群体出游。历史文化类建设依托于各类遗址、遗迹、通过恢复、再现手法表现古代历史风貌。产业文化类涵盖多种主题,也包括了近年较流行的农业观光类。娱乐类主要以园内的游乐项目来吸引游客。

二、沈阳主题公园旅游者心理学特征

(一)旅游动机

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五项旅游动机,让游客选择其三并按重要性进行排序。由调查可知,沈阳方特欢乐世界的游客旅游动机主要为“寻求刺激”、“休闲娱乐”、“好奇”。从热高乐园游客的旅游动机,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开阔眼界”、“休闲娱乐”、“带小孩”为主。旅游者的内动力是促成旅游的主要动机,而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则不是主要因素,可知目前我国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在营销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景观评价

本文针对主题公园的景观感知特征,设置了刺激性、休闲性、知识性、趣味性、美感度五个选择,让游客按重要性排序。调查显示沈阳方特欢乐世界景观感知在刺激性、休闲性与刺激性方面感受最为强烈;沈阳乐高乐园在休闲性与知识性感受最为强烈。

三、 沈阳主题公园的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一)年龄与旅游消费

从年龄来看“90 后”人群消费能力最强,更易于接受主题公园这种全新的旅游体验方式,勇于尝试景区内新、奇、异的事物,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只注重体验和感觉,是方特欢乐世界旅游消费的主要力量。其次是 31-45 岁,热高乐园这个年龄段的游客人数较多,但是他们除门票之外的人均消费还不足 50 元,这部分人群大都有稳定的收入,带小孩占了旅游动机的很高比例,是热高乐园的主要消费力量,在景区内配套产品的开发上要多考虑小孩的消费需求;这两个主题公园中 61 岁以上老年游客的消费都比较低,原因是主题公园这种特殊的体验旅游方式,还没有被国内的老年人群所接受。开发老年人喜爱的有形实物产品刺激老年群体的消费。总之,整体旅游供给应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

(二)职业类型与旅游消费

根据调查,方特欢乐世界公司职员和学生的消费较高,学生依靠家庭的经济基础,是个不容忽视的旅游群体。热高乐园教师和公务员的消费较高,有稳定的收入和对微缩景观主题公园模式知识性的认可。热高乐园游客中,有20%以上的工人和农民群体,消费水平却不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可以设计造型美观但价格实惠的旅游纪念品,以较低的利润迅速扩大市场需求。

(三)收入水平与旅游消费

此次调查显示,沈阳主题公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旅游者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存在直接的关联。产品的层次和服务并没有完全拉开档次,以方特欢乐世界为例,中等收入水平的旅游者消费水平最高,其他四个层次的旅游者的消费并无明显差异,丰富园内大众旅游产品的内涵,以较低的价格吸引目前占游客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沈阳两大主题公园旅游客流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游客以中青年、较高学历、中低收入为主要特征,主要由年龄、收入水平、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来体现。通过研究发现,沈阳主题公园旅游客流与传统旅游地的旅游客流年龄特征、职业构成不同,同时消费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收入水平并非完全相关,主题公园的吸引模式对这些特征影响较大。

(2)游客的旅游动机和对景观的感知随着吸引模式发生变化。沈阳方特欢乐世界的游客旅游动机主要为寻求刺激、休闲娱乐、好奇,热高乐园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是开阔眼界、休闲娱乐、照看幼儿等。调查得出方特欢乐世界的刺激性、趣味性、休闲性较强,热高乐园的知识性和休闲性较强,同时这两个主题公园的美感度较弱。

(3)旅游客流有着独特的时间变化特征。时间特征表现得更为敏感,受自然季节的影响,还受社会季节的影响。由于主题公园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因此年际变化较大,热高乐园表现的非常明显,从开园之后第二年达到峰值,然后便开始逐年下降、季节变化主要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周内变化受双休日的影响、日内变化与停留时间和节目表演有关。

作者简介:张泽康,男,(1994.10-),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荆福全,男,(1975-),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 李幼瑶.主题公园消费体验、体验价值和行为意向关系的研究,2007

[2] 刘娇彤.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城市旅游规划,2014(4)

[3] 周向频.主题公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J].城市规划会刊。1995(4):13-21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5

【关键词】养老院;庭园;微气候

中国早在1999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5岁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亿,占人口8.9%,按照专家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到重度老龄化的阶段。到这个阶段以后,单纯依靠家庭来养老是不现实的,养老社会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养老院为养老居所。因此,养老院的建设,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联合国有两个重要的社会养老的基本原则,一是“照顾原则”,二是“尊严原则”[2]。由于老年人普遍身体状况弱于中年人,在空间设计上需要更加充分细致的考虑其身心需求。目前,我国的养老院的制度相对完善,服务较为人性化,且建筑的质量与硬件设施有很大提升,但户外环境单一、空间舒适性不足这些方面仍然还有不足[3]。养老院的庭园是老人开展户外活动的最重要的空间。李树华等人的研究表明:养老院的庭园能为老年人创造放松身心、开展社交、获得独立性和自尊的场所;庭园在促进健康、延缓衰退的作用上明显强于建筑室内[4]。然而,由于老人对户外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阻挡了老人选择庭园活动的意愿。因此,营造适老、舒适的庭园微气候是吸引老人进入庭园、开展户外活动的第一步。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养老院户外庭园微气候适老性营造的研究报道。植物是改善周边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庭园中的植物景观不仅可以调节庭园微气候,还可以进一步影响和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因此,植物景观是提升环境舒适性,丰富空间和满足老年人双重需求的关键一步。然而,国内现有的养老院的植物景观研究主要针对植物景观美学和心理疗效,对庭园微气候的营造还未曾涉及。目前,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6.43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长52.47%,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也由2000年的7.96%上升到9.71%[5]。据最新统计,成都市现有养老院共196家。笔者在全面踏查的前提下选定7个主城区内的8家养老院(四家公办,四家民办)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庭园四季微气候因子(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研究,以期获得现有成都市养老院庭园的微气候营造的基本水平和特点,并尝试通过寻找庭园围合方式、绿地覆盖率与微气候的关系,为成都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养老院庭园营造良好的微气候提供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平原面积占36.4%,丘陵面积占30.4%,山区面积占33.2%。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日照时数1071h,年平均降雨量945.6mm[6]。

2调查内容与方法

2.1调查内容与范围

在综合考虑养老院性质、位置、整体规模、庭园规模和植物景观成熟度后,课题组在成都市主城区中,各选取了4所公立和私立养老院进行全面踏查(图1)。养老院分散在成都的各个区域,保证了数据的普遍性,具体规模见表1。此外,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人体舒适度最重要两个微气候指标,也是老人感觉最敏感的两个指标。因此,本文选择温度和湿度其作为养老院庭园微气候研究的重要考量对象。

2.2调研方法

为了突出对比庭园对养老院户外微气候的调节作用,调研时间需要选择一天中的冲突点,如选用一天中老人活动时间区间中温度最高的13:0015:00;冬季选用一天中老人活动区间里最冷的8:0010:00;春秋季是冬夏的过渡,因为成都为内陆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湿,所以将调研时间定位14:0016:00,与夏季延续对比。使用进口Kestrel4000测量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使用GARMINEtrex20测量养老院庭园面积、绿地面积,随后计算各区域绿地率。实测的养老院基本数据见表2。根据问卷调查以及行为记录,总结老人的主要行为活动与趋向位置。其主要行为活动有散步、晒太阳发呆、闲聊、打麻将等;通过趋向位置决定出四个主要测量地点:休憩空间、中庭、运动场所和主要人行道路。将所有的测量位置与养老院结合,确保测量地点贯通整个场地。分别在位置中心取阳光与阴凉点同时测量,重复三次,每次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3min。第一天测量的各项微气候的三组数据先求平均值,然后再与第二天的平均数据平均,最后利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进行分析。利用表格工具Excel对原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所有的数据收集、整理及分析工作,均使用表格工具Excel和数学分析软件Origin8.0进行分析并制作图表。

3结果与分析

3.1成都市养老院庭园微气候现状研究

3.1.1养老院四季微气候变化现状特点测量数据表明:成都市养老院的夏季均温度为27.125℃,相对湿度具体数值是63.008%,基本高于60%,使体表皮肤汗液蒸发受阻碍,显得闷热;冬季养老院均温为11.4℃,相对湿度为73.378%,均高于72%,春秋的温度是21℃。通过查阅资料,老人的最适温度区间为24~26℃最佳,不宜低于16℃或高于33℃;相对湿度45%~65%最佳,30%~70%体温易维持。比较得出目前成都市养老院庭园冬季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高,其他季节温度与相对湿度基本处于这个区间较为适宜。将每个养老院四季的微气候变化作比较,数据显示,养老院庭院在四季都能实现降低温度与增加相对湿度的效应。其中春秋两季温度调节作用较为明显,最高可降低2.33℃,春冬两季湿度调节作用较为明显,最高可增加7.56%,反而夏季的温度与相对湿度调节作用于其他季节相比都不够突出(图2)。3.1.2养老院不同功能分区的四季微气候变化特点运动空间、休憩空间、行道树下与中庭从四季趋势上比较,春秋二季四个功能分区差距不大,但是夏季与冬季成了明显的分水岭,功能分区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总体上,运动空间夏季温度最高,相对湿度最低;中庭夏季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冬季人行道树下温度最高,相对湿度最低;运动空间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夏季中庭相对湿度虽高,但是只有稻麦院养老院与银发老年公寓相对湿度超过了70%,其他养老院基本处于55%65%之间,是最适宜老年人停留的室外空间。冬季行道树下相对湿度基本保持于80%下,温度基本保持9.911℃,是养老院温度最高的地方,适合老龄人散步。不同种类的功能分区的植物配置不同,每个季节显出的调节作用各不相同。(1)人行道。人行道一般培植高大乔木,行道树下适量种植灌木与草本植物。除第二社会福利院外,其他养老院行道树下的灌草数量相对较少。行道树下全年温度高,湿度低。很多情况下行道树下阴凉处比光照处温度更高,在冬季这种情况最为明显,保温差值平均值为0.7℃,起到了保温的作用,适合老人散步。(2)休憩区。休憩区主要为植物与庭院小品的结合,有些结合水池布置,植物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因为形式复杂,休憩空间的整体数据离散性很大,最大值与最小值基本存在在这个功能区里,不能单一而论。(3)运动区。运动区一般植物较少,两旁有高大乔木遮阴,有些条件较好的养老院会配置灌木。因为植物数量较少,运动区对于整体区域的微气候调节差值较小,没有其他区域强烈,甚至夏季还出现了增温减湿的效果。由于运动空间夏季温度最高,相对湿度最低;冬季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并不适宜老人们运动。(4)中庭区。中庭主要为围合型庭院,周围有房屋围绕,以灌木、草本植物为主,间植高大乔木点缀。四合院型的养老院房屋低矮,反而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形成一定气候。中庭区夏季平均温度最低,相对湿度基本处于55%65%,适合老人休息谈天。中庭区冬季的保温性比较明显,植物下的保温差值达到了0.4,比人行道稍次,但是相对湿度相对较高,平均值为77.2%,是冬季的第二选择。3.1.3庭园微气候影响因素分析(1)庭园基底。长济医院养老部、荷塘花邨养老院与银发老年公寓都是庭院内部有较大水景。特别是荷塘花邨养老院内部有一块面积为1666m2的荷花池。三个养老院每个季节温度按高低排序都在前五名,由此可以推测水域对养老院主要起到保温作用,这点应与成都本身多雨潮湿的气候有关。同时相对湿度从高到低排列中,三个养老院均属于底部,使养老院相对湿度维持在宜人的范围,这一点在春秋两季更为明显。(2)庭园布局。将养老院通过建筑空间布局对比,稻麦院养老院、颐乐村养老院与武侯区寿而康老年中心都是四合院围合封闭形式(图3),而其他养老院则是庭院围合建筑形式。夏季时三个养老院温度按高低排序均为末尾;冬季时颐乐村养老院与武侯区寿而康老年中心温度按高低排序为前两名。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空间布局对于养老院的温度调节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同时,三个养老每个季节院阳光处的温度与阴凉处的温度差值按高低排序基本处于前列,可以推测封闭形式的建筑空间布局对于植物的温度调节有加强作用。(3)绿化率。养老院绿化覆盖率只有寿而康颐养院与稻麦园养老院达到50%,荷塘花邨养老院28.49%,其余都在10%20%徘徊。通过数据对比,养老院绿化覆盖率超过25%的三个养老院是寿而康颐养院、荷塘花邨养老院和稻麦院养老院,微气候调节差值同时也是前三名。但是这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将养老院绿化率与庭院绿化率相减,得出一个普遍规律:二者相差值越大,庭院微气候调节能力越差;二者相差值越小,庭院微气候调节能力越强。这一点从颐乐村养老院可以明显看出,虽然颐乐村养老院庭院绿化率高达98%,但是养老院绿化率只有18%,相差80%,是所有的养老院中相差值最大的。温度微气候平均调节值0.24℃,湿度微气候平均调节值1.29%,二者都是养老院中最低的。

4讨论与建议

根据问卷分析,老人幸福度感受高的功能分区为休憩区,同时在各养老院中幸福感受最高的为荷塘花邨养老院与成都第二社会福利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人更喜欢植物种类繁多、颜色层次丰富的区域。根据此次调研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植物调节作用是一种相对作用,不是单纯的减小温度、增加湿度这么简单,不能以此为借口减少植物的数量与丰富度。所以在营造庭院景观应该将当地的气候、庭院的基地、庭院的布局以及养老院绿化率与庭院绿化率的差值考虑在内,结合老人的心理需求营造出适合老人生理与心理的庭院。

参考文献

[1]李毅.基于960943家政服务网络平台的“虚拟养老院”运营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3.

[2]徐立楹.养老院建筑及环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3]刘博新,黄越,李树华.庭园使用及其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以杭州四家养老院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4):85-90.

[4]王耀梁.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社区养老居住空间环境设计探究———以成都地区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16.

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食堂消费;经营管理;服务;发展对策

本文针对武汉各高校食堂做了系列问卷调查,本次参访人数为101人,对象为各高校师生,调查分析如下:被问及到食堂就餐情况,有47人表示经常去甚至每餐去,其余54人偶尔会去;在选择就餐地点原因的表述中多数人倾向于个人喜好、口味环境及就近等因素,有少量人也提到了时间原因;对于本校食堂的就餐氛围评价,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本次调查人数的60%,剩余40%表示不太满意甚至觉得太差;60%的人觉得食堂饭菜品种过于简单;对师生非常关心的饭菜安全卫生问题,80%的受访者是比较放心的;对食堂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方面主要认为有出现打错卡、打饭速度慢及服务态度差语气不佳等问题;在是否吃到不新鲜或是变质食物的问题中,57人认为非常卫生或是还可以,有33人表示偶尔会吃到虫子头发等异物,并希望对此有所改善;最后让受访者就影响食堂满意度的四因素进行排序,结果显示用餐环境氛围和服务质量被给予了很高的期待。

通过问卷调查,能通过更数据化的方式了解师生的心声和想法,从而能有的放矢的进行食堂的服务与管理的改善。

一、高校食堂经营管理与服务模式调查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高校食堂现面临巨大挑战,因为多数高校食堂主要是为师生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同时也受受政府和学校一定的管制,只是在价格方面比校园周边快餐店具有些许优势。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变化

大学生餐饮消费向高档、享受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传统食堂经营服务模式相冲突。大学生群体消费比较自主,对餐饮的追求更偏好于味更鲜美、品质更高。食堂经营者难以捉摸到学生的想法和需求给食堂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二)高校食堂顾客满意度战略意识薄弱

1.高校食堂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食堂不会存在缺少顾客的问题。2.大多数食堂均以高校当地菜系和口味为主,没有照顾到其他生源地的学生,使得这些学生难以适应食堂生活,更多的选择在外面消费,从而流失大量顾客。3.食堂一般都未建立学生长效反馈机制,食堂虽有意见箱等,但都只是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没有让学生参与到食堂的监督和管理中来。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统餐饮方式受到很大冲击

随着各种订餐APP的兴起,外卖餐饮似乎已经呈势不可挡的趋势延伸到大学生群体之中,由于网上订餐的价格约是食堂同等饭菜价格的一半,味道更加美味可口且省时省力,故而外卖已成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主流就餐方式。网络营销环境下校外餐饮外卖与食堂之间的竞争是愈演愈烈。

基于以上几点,本文认为对高校食堂的经营管理与服务模式的调查研究对食堂的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食堂经营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现状

(一)自主经营服务模式:学校自己经营管理盈亏全都由学校自身承担的模式

但专业水平有限使得生产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致使行政人员的管理效益低下,没有安全有效的管理监管体系,使得食堂的经营风险加大,持续经营的稳固性不强。

(二)社会招标分批承包服务模式

学校提供食堂场地和设备,由外商选择窗口承包在食堂进行经营管理盈亏自主负责。这种经营管理服务模式在短期有很明显的好的收益效果在师生群体中也能获得一定的好评,但时间一长,承包公司的监管体系会逐渐困难,卫生安全意识也会变得相对淡薄,使得这种经营服务模式质量低下,服务差,食品价格过高而逐步走向破产。

(三)自办食堂、专业公司运营模式

学校自己开设食堂,请专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操作,盈亏由学校自己承担的模式。专业的公司经营管理就使得食堂服务更加的标准化、专业化,具有较好规模的可持续经营发展前景。

三种经营模式并存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满足广大师生需求,能一定程度降低食堂成本与风险、带来更大收益,也能引进部经营者的新思想和理念,从而打破传统格局,使食堂无论从菜品上还是服务上都深得师生喜爱。使得自主经营和对外承包及部分对外承包经营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相互督促,从而把高校食堂引向高品质菜品、更优质服务等平台上去。

三、高校食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理念的缺失,服务质量差

在服务理念方面,都还遵循旧式的服务,未针对现行高校师生的需要进行改进自我的服务模式调整修改,一如既往的固步自封观念。高校食堂大多采用大批量、少品种的采购方法,造成食堂饭菜的种类在某个时间段基本上是固定的,更新率极低。

(二)监管体系不够完善,饭菜价格高且频繁上调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过程中,个体经营者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极少更新增添服务相关设备和改善卫生条件的措施。甚至有的食堂连最基本的防虫、防苍蝇、防鼠的设施都没有配备,菜市采集回来的原料直接放置在潮湿脏乱的地面,还有相关的消毒和保洁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监管,调价权控制在承包商手中,造成价格混乱。管理理念的思想混乱、部分个体经营没有一套适合于自身的完整卫生管理机制,对于服务人员的要求偏低,员工对于经营管理及服务模式相关知识的缺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服务模式创新不足,饭菜供应时间与师生作息时间存在冲突

据调查得知有的高校食堂饭菜供应时间未充分根据上课时间做出相应调整,加之缺少饭菜保温设施使得在较晚时间段上课的同学下课后只能吃到冰冷的饭菜,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创新经营管理服务模式理念薄弱,现代网络私营饮食业“线上线下”服务管理模式的发展对于食堂旧式发展服务理念是致命的打击。

四、高校食堂未来经营管理与服务模式分析

(一)提升经营服务理念

研究新菜式新花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饮食需求。各所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学生来源,针对学生的数量多少,认真进行菜肴的研发,研发出价位适中、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可口各种地方菜。使得菜色品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化。同时,可以针对大学生年轻,好奇心重的特点,在卖菜窗口增设不同地方的名小吃。

(二)完善监管体系管理

完善采购制度和监督机制、控制好采购成本。采购前必须做好采购计划;采购中灵活机动,操作规范严把验收进货质量关;确立明确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首先应该对生产过程环节的操作标准制订好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对食堂在成品生产中某些经常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必须重点看管、经常检查,这是食堂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必须列入议事日程并加以重视。

(三)加强服务模式创新

首先,在传统食堂给师生带来感觉疲劳的情况下,可以在食堂的装修设计环境设计下大胆创新,突破定向思维,与传统食堂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师生不一样的感觉。其次,在菜单和菜品的设计做法上充分体现“新”“奇”的特点,同时也把单纯的菜品与营养美学,以及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以符合大众口味。再次,合理规划时间,让食堂尽可能的结合不同师生的作息时间调整饭菜供应时间,以保证他们在工作或者学习之余能及时迟到可口的温暖的饭菜,有家一般的温暖感觉,从而收获顾客人心,提高顾客满意度。最后,引进必要的竞争,使用三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家经营模式以提高相互促进性。(指导老师:刘汉霞)

参考文献:

[1]张薇.成都高校周边餐饮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开发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高庆,盛鹏,郭玲艳.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分析――西南交通大学的调查结果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

[3]谭劲力.高校食堂管理改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

[4]李震清.高校餐饮企业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5]周力.某高校大学生对食堂满意度的调查及对策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09

[6]吴正琴.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管理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9

[7]赵婕.高校食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8]郭晨晖.高校食堂学生满意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9]高向荣.高校食堂顾客满意度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

[10]韩仰鹏.高校食堂顾客满意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11]董康伟.高等学校学生权利保障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6

基金项目:

本文系武昌工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5XSZ1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吴梦成(1994-),男,湖北红安人,武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夏雨婷(1996-),女,湖北荆州人,武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