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1
Abstract: Taking the financi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status, the purpose, the content and the rout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supported by the mobile learning software.
关键词:移动软件;混合教学;高职教育;金融课程
Key words: mobile software;mixed teaching;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finance cours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05-04
0 引言
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课程教学面临许多的问题与挑战,例如学生容易缺乏学习兴趣,以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之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袭来,金融课程教学必须从传统的面对面传授,转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的模式。
本文基于这一现状,结合高职金融课程教学的特点及要求,提出一套高职金融课程混合式教学理念,在移动环境下通过移动学习软件平台的运用,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金融课程学生的学习模式,以适应当前金融人才的培养需求。
1 高职金融课程教学的现状
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来看,高职金融课程教学应当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突出实践性。在培养学生掌握金融基础知识的同时,高职院校金融类课程教学面临许多的问题与挑战,金融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要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堂教学组织及课后实训指导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移动环境中数字化形式的运用,设计和开发基于网络的金融课程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线上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
2 高职金融课程混合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高职金融类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指出,要“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在推动高等职业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背景下,探索基于移动软件的高职金融课程混合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多样化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丰富金融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为高职教育领域的混合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3 高职金融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3.1 明确混合式教学改革目标
基于移动学习软件构建混合教学平台,以高职金融课程《银行从业基础与个人理财》为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混合教学的设计方案,提出适合高职学生的金融类课程的混合教学一般过程与教学模式,进行混合教学的教学评价和实施的效果分析,提出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模式,探索高职金融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改革,试图改善教学效果,为高职金融类课程有效开展移动环境下的混合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混合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诸多因素会影响混合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关注混合教学的活动设计、混合教学资源设计及平台构建、混合教学的学习支持与管理、混合教学的评价方法等。研究内容包括:
①移动学习软件支持下混合教学平台的构建。利用现有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和开源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混合教学平台,并实现活动任务、在线课堂、扩展资源、在线测试、提交作业、在线笔记、互动答疑等功能。
②移动环境下高职金融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以《银行从业基础与个人理财》为例,该课程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技能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是银行业专业人员初级职业资格考试的科目,近年来职业资格考试改革,内容更新较快,且全国统考都为机试,单纯的课堂讲解并不能与时俱进。为此,以该课程的若干单元为案例进行混合教学设计,以高职金融专业学生为实践对象,针对高职金融类学生的教育特点,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实施两轮次的混合教学实践,在总结首轮教学实践的情况下,迭代修改混合教学设计方案,总结提出适合高职金融课程混合教学的一般模式。
③混合教学的评价及效果分析。综合线上线下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价值的教学评价方案。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参加混合式学习的准备情况,掌握学生学情。实施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测验,综合分析混合教学效果,进一步分析有哪些因素影响混合教学的实施效果,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方法,不断促进混合教学效果的提升。
3.2 明确混合式教学思路
混合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或学习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有机地结合,灵活整合多种学习方式的一种学习模式。何克抗(2004)认为,混合式学习既发挥了在传统面授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在线自主学习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二者的结合,使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优势互补,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随着新兴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结合,尤其是移动技术、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不断出现和发展,混合教学模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王国华等(2015)通过对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量化分析发现,近十年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尤其是应用实践方面的研究增加明显,出现了一大批有关混合教学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集中于混合学习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等(俞显等,2013)。从混合教学的课程对象来看,现有文献混合教学的课程对象常见的是计算机网络(刘繁华,2009;李红等,2014)、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沈云云,2012)、小学教育学(黄甫全,2013)、网络教育应用(罗冬梅,2010)等计算机类或教育类课程,而高职课程的混合教学研究与应用并不多见,有必要开展加强高职课程的混合教学研究。
从混合教学依托的支持平台来看,有关利用移动学习软件进行混合教学的文献偏少。由美国新媒体联盟公布的《2012年地平线报告》指出,平板电脑和移动应用程序等先进的信息工具和软件技术在未来教育或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将越来越普及(王佑镁,2013)。国内文献开展混合教学所用的教学支持平台主要有Coursera(刘静静,2014)、Blackboard(周红春,2011)、Moodle、Claroline(郑晓蕙等,2014)、微信公众号(徐梅丹,2015)以及校园网络教学平台(黄德群,2013)等。上述平台中,Coursera、Blackboard、Moodle和Claroline等都是传统成熟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应用比较广泛。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日益普及,移动网络环境极大改善,移动学习正在深入地逐渐走进大学课堂。相对于传统的互联网环境,如何在移动环境下有效地将平台工具应用到混合教学中,仍然有待研究。目前移动终端软件非常丰富,可以从不同层面对混合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在教学中常用的移动软件包括云存储(腾讯微云、360云盘、百度云盘等)、云笔记(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为知笔记等)、云协作(有道云协作、石墨文档等)和云思维导图(Mindjet、Mindmeister、Mindpin)等。
金融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工作分为前期准备、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学情调查、教学设计、资源平台构建、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等7个环节,具体路线图如图1所示。
3.3 构建高职金融课程混合式教学平台
混合教学实践离不开有效的混合教学平台的支撑。混合教学平台可供教师和学生基于电脑终端和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进行访问,该平台的主要组成包括移动学习软件和混合教学平台两个部分(如图2所示)。其中,在混合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到的移动学习软件包括有道云笔记、有道云协作、云标签、360云存储和微信公众平台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移动软件工具,整合到相应的课程教学环节。对于一些专门功能,例如在线测试、课程通知等,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开发实现。为提高效率,降低技术门槛,混合教学平台可基于Moodle开源教学平台进行构建。Moodle平台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浏览器访问,它还提供了移动版Moodle APP(Mobile Moodle),教师和学生安装其APP后即可通过手机访问和使用课程平台。
3.4 高职金融课程混合式教学策略
除了课堂授课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有道云笔记、有道云协作、微信公众号、混合教学平台等用于学习小组构建、课外阅读、课程考核等。
3.4.1 基于微信建立动态学习组
基于微信平台建立金融动态学习组,由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学习任务,由各组组长对小组活动及活动执行情况进行辅助管理,通过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微信群组实时关注各小组对学习任务的执行情况,并就各小组遇到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在不同金融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加入微信群组,让毕业生与在校生建立起联系。建立“每天一话题”群组讨论制度,每天指派两个人(比如1个在岗毕业生+1个在校生)联合主持“每天一话题”。主持人选择自己有思考和积累的领域,与群组成员在微信群中交流讨论,并要求主持人翌日要整理公布话题纪要。为了督促主讲人提高质量,还可设立活动讲座以及纪要的质量评审小组,促使主讲人提高话题讨论的质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促进学生熟悉金融知识,促进金融教学生成性资料资源的积累。微信群组的建立打破了课堂线上线下的界限,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和沟通,对提升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3.4.2 基于微信平台建立金融读书公众号
通过金融读书公众号,市场最新动态和前沿文献,促进学生阅读有价值的文献,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增加专业积累。同时,还可以发挥微信公众微信号所拥有的大量订阅用户,与一些知名的财经类出版社合作,在公众微信号上推荐经过双方优选的金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优秀著作,增加专业积累。此外,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有道云笔记记录读书摘要和心得,汇聚形成班级读书笔记集。
3.4.3 基于混合教学平台建立线上+线下考核机制
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安排线上学习,对学生自控力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善线上学习的效果,除了安排课堂的线下考核外,有必要利用混合教学平台的在线测试、作业提交等功能,实施线上考核。将线上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对待线上学习。
4 结语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指出,要“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创新数字化的专业学习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建构工具,引导广大师生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在高职教育金融类课程中如何实施混合教学,有利于适应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促进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6.
[2]王国华,俞树煜,黄慧芳,胡艳.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5(02):25-31.
[3]俞显,张文兰.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7):14-18.
[4]刘繁华.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运用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04):78-81,85.
[5]李红,王春枝,贺章擎.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0):15-17.
[6]黄甫全,曾文婕,孙福海,尹睿.高校混合式学习网络课程的创新与开发――以《小学教育学》网络课程建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02):66-71.
[7]沈云云.以混合学习活动为中心的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2(08):80-83.
[8]罗冬梅.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以《网络教育应用》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36-40.
[9]刘静静,张立国.混合学习环境下xMOOC应用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5):9-16.
[10]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02):87-91,98.
[11]郑晓蕙,杨宇杰,张诗田,刘佳璐,程亮.基于Claroline的师范生网络学习平台构建与课程整合――以“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107-113.
[12]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孟召坤,张杭.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5(04):36-42,62,80.
[13]黄德群.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3):64-70.
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2
国内外有针对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但研究大多未将“互联网+”概念,云端大数据的新载体等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进行有效融合,也未见基于传统的ADDIE教学设计方法。本研究引入“互联网+”概念,用互联网2.0的思维模式,利用云端、大数据等新载体形式,采用传统ADDIE教学法模式和“互联网+”概念相结合,提出针对创新创业教学的研究理论体系。本研究针对创新创业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积极探索,为国内创新创业教学研究起到积极的示范及推动作用。
【关键词】
ADDIE;互联网+;创新2.0;创新创业教育
0引言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1]。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理论体系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的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为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1“ADDIE互联网+”模型
ADDIE模型是一套非常科学及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五个部分,是对整个培训教学过程的一个整体的规划。在分析部分中,教学者要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有初步把握,了解目标、特性、环境等基本信息;在设计部分中,教学者则要通过一些教学工具对学习者进行教学,同时关注交流用的媒体和传播形式;在开发部分中,教学者就要开始对已设计好的课程框架进行试验和测试,完成教学课件;在实施部分中,教学者则要具体应用教学工具对学习者进行课程的实施,完成教学内容;在评估部分中,教学者则要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内容的情况以及课程程度进行情况展开评估,了解之前阶段完成后教学的实际成果。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ADDIE互联网+”模型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ADDIE教学法进行深度融合,并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2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分析
在教学分析部分,教学者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教学目标、分析学习环境、确定教学安排等方面,在这一部分中,教学者要为之后阶段结合互联网做准备。首先教学者必须设置一个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创新创业方面,确定的目标一定要结合实际,目标不一定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实际参与创业,但是必须要为学生注入创业的思想,或者说,一定要先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分析学习环境可以从宏观大环境以及所在学校的小环境中分别分析,现在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支持企业、高等学校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产学研创新联盟或者产学研结合基地,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合作[2]”,而在学校微观环境来看,现在国内外学校基本上都设立了专门的创业基地以及创业学院,并在学校层面上,对创新创业进行制度和资金上的支持。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开课甚至是应用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既然当今的互联网+课程已经较为普及,那么必要的线上课程、交流、互动就也要体现在课程安排及教学计划中。
3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设计
在教育设计部分,教学者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该如何组织教学、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该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工具等等,这一部分是整个教育阶段的核心部分,它带给学生的是完整的教学体验,所以这一部分至关重要,它可能决定了教学的实际效果。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打造平台,运用平台的思想,将学生的观点和对知识的需求纳入规则里,实现平台模式的变革。所以如果要应用互联网来组织教学,打造这种平台式的教育是应该会有效果的。而在教学策略方面,教学者和学生要多参与互动,在互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现在课堂上的微课视频是很受欢迎的,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教学手段,同时,教学者可以令学生应用手机、电脑在互联网数据库上搜索他们想得到的信息,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而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是可以多种多样的,现在的互联网上已经具有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而学生们也十分热衷于去看网上的教学视频,微课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者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教学手段,短短的几分钟就可以令学生接受,而且形式多样,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最后是教育考核,传统的教育考核方式无非是考试、大作业、课程论文等内容,那么在应用到互联网+之后,教学者可以利用的手段也会更丰富。现在的教学测试系统非常多,学生可以把他们的平时作业随时上传到测试平台上,而成绩也可以根据事先拟定的答案即刻给出,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这种重视实践的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类似ERP的虚拟经营系统,将学生分组后分别代表不同的公司进行线上的PK,再以实际的当期效益作为考核指标,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方便老师量化评比。
4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开发
开发阶段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学者要根据课程安排开发教学系统,并设计教学产品,无论是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还是其他一些教学工具,正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教学者也可以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和线上教学系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之前,教学者必须做好工具测试,线上系统的一大缺点就是容易出现系统崩溃和因为网络问题出现延迟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教学开始前或者进行中及时解决,如果出现问题,应及时修复,以防止影响教学进度。
5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施
这一部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就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在理论教学中,教学者必须按照其他课程一样,明确教学安排和课程安排。在教学中,教学者可以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展开教学活动,就现在的教学情况来看,高校学生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类的社会科学选修课的性质的课程兴致不高,所以教师要掌握一点灵活授课的手段,加强课上互动,可以多请一些校外知名的创业校友担任导师等等,而不仅仅是在课上照着课件或讲义照本宣科,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被激发。在做好理论教学之后,必要的实践教学也是教学者需要重视的,要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而具体教学内容可以借助互联网,比如企业经营模拟、互联网营销策划设计等等,实践教学不应该脱离理论教学进行,而是自始至终与理论教育同时进行,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实践教学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理论教学才不会显得空洞。关于课程的实际考核,教学者可以效仿其他课程,采取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如果对照上一段内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平时成绩以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考试成绩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各占50%的方法,甚至是实践教学占据更大的比例,这个要根据两部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判定。
6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评价
这里的评价并不是指教学者对学生的评价,而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各部分人员对教育课程及流程的评价,根据对象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教学者自我评价、教学人员互相评价以及学生反馈评价。教学者自我评价是教学者对一个教学周期内容的自我评定,通过一个教学周期的完整课程安排和教学阶段的进行,教学者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应该会有大致的评价,教学者要分别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分别着手,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授课报告。教学人员之间也应该存在互评,不同教学人员所采用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不会完全相同,这就让不同的教学者有了互相学习的空间,究竟在何种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能最大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取得创新成果都是教学者互评的重要标准。学生的反馈则是从受教育方进行评价,相对教学者的主观评价,学生评价更加客观,学生可以采用线上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者进行各个维度的评分,并对老师进行评语评价等等,再由系统及时反馈给授课方,便于接下来的下一周期的教学对课程改进和提高。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学者要及时汇总反思,及时改正不当的教学环节,坚持有价值的教学环节,并对学生的实际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作为本周期教学的实际成果,于预期成果进行比较,最后选择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支持,参加更高级别的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更大的平台。
7总结
“互联网+”浪潮为创业创新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各领域都在与“互联网+”争取交集的时候,创业创新教育教学也应该根据“互联网+”的新思路,对传统教学活动进行创新,以求借助互联网新力量,以期实现创业创新教育教学的更有效开展及良好的社会效果[3]。本文提出引入“互联网+”概念,用互联网2.0的思维模式,利用云端、大数据等新载体形式,采用传统ADDIE教学法模式和“互联网+”概念相结合,提出针对创新创业教学的研究理论体系。本研究针对创新创业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积极探索,为国内创新创业教学研究起到积极的示范及推动作用。
作者:王庆涛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
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3
关键词:“材料与表现”工作室;工作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68-02
目前各大艺术院校绘画专业教学中课程体系老化,为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现代化的需要,根据高校教学改革要求,寻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探索更加系统化课程体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实施专业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室制无疑是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改革。
一、工作室创建的条件
美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由来已久,最早的工作室制教学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导师工作室制的建立。至今,欧美各大美术院校依然延续这一传统――导师工室制,其随着时代变迁、教育理念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当代,国内外美术院校的工作室制是以艺术观念创新引导学生艺术创新,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思维的开拓;也有部分是以导师风格引导学生的艺术探索方向。我国最早的工作室制教学始于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其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教学传统。这些专业艺术类高校工作室制的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让我们看到实施工作室制度的好处:教与学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的放矢,真正从“学生”这个根本点出发,激发学生艺术想象力、创造力,丰富学生绘画语言,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启迪学生艺术智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把教学效果直接展现出来,取得的教学成果也立竿见影,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教学工作室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l)基本的教学空间和资金;(2)形成多元艺术风格的雄厚的师资力量;(3)工作室预期的认可程度(它直接关系着生源的数量、质量,艺术交流的广度、深度,教学活动的开展等);(4)相当水平的学术交流能力;(5)具有一定规模的艺术信息库;(6)学生的一定程度的专业基础。
在工作室建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艺术观念的开放性并帮助学生把个人观念具体化,我们的目标是:建构一个开放的思维框架,工作室的建立基本上满足学生不同角度的需求,在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发现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和传达方法,发挥个人优势,爱护,尊重处于萌芽状态中的艺术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
二、“材料与表现”工作室创建的意义
欧洲的美术学院从十八世纪开始,就设有绘画技法课,而且有进行专门研究的技法材料工作室,在西方的美术教育中,材料与透视、解剖、色彩学同样为重要的学科。欧洲的美术学院的技法材料教学重视传授油画绘画过程中古人的经验,古代绘画大师的作画方法,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材料。徐悲鸿从欧洲回国办学后,教学中包含欧洲的透视、解剖、色彩,但不包括绘画技法材料,这其实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的结果。受这些客观特定的历史条件所限,我国的美术院校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注重素描与色彩造型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在创作表现方面片面地强调作品的社会化宣传审美属性,而忽略了对艺术本体规律――材料技法学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和系统的传授。材料技法决定了作品的审美品质、品味和质量,学生得不到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修养,就会造成先天匮乏,从而导致我们的绘画作品出现画面画法单一、艺术表现力不足,变色难以保存等等诸如此类不该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并阻碍了中国艺术品质向深层档次全面发展的步伐。
无论一个人的绘画感受、创作冲动从哪里来,绘画艺术说到底还是个创作过程。构成绘画语言的元素无论怎样丰富、复杂、变幻莫测,其根本要素总离不开三个基本点:造型、色彩、材料。就西洋画而论,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已被我国众多的艺术家进行过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并被社会接受与肯定。为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这两大系统审美价值的实现,材料作为载体在绘画中长期扮演着间接的技术角色。这就是材料在传统绘画中的位置。艺术家们在长期的创作中逐渐地意识到材料本身的审美价值及内涵的精神意义,把材料提升演化为造型艺术语言的主要地位。材料本体成为人们关注的直接思考与对话的重要形式,从而实现了物质材料自身强有力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家的创造价值。由此引发了架上画从二维艺术扩至多维艺术的重大突破,从而使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建立“材料与表现”工作室,我们强调学生掌握立体表达个人观念的技术能力,首先它意味着驾驭多种材料与技术的能力,即掌控媒介的能力,我们从坦培拉、热蜡画、传统间接画法,到现代综合材料语言和图片与装置,通过单元课程和选修课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要领和方法,为他们日后的选择创造一个开放性的基础。尤其在创作课程中,鼓励学生为自己观念的表达寻找新的表述方式和技术手段,从而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但前提是观念先行,注重怎样的思想决定怎样的行动,怎样的观念决定怎样的方法,事实上更加强调对方法论的研究。
工作室制教学的实施是美术学院教学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建立工作室制有着很大的优势:学习气氛好,工作室教师对工作室学生负责;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更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工作室有更大的教学自,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学生艺术潜力,有效引导学生艺术个性,利于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室制的实施将意味着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功能、教师工作方法、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管理方法、教学经费使用等一系列教学机制的变化。工作室将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大纲。大纲中将明确工作室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体现出工作室不同的教学特色、艺术风格,不同的教学内容、传授方式。
三、绘画“材料与表现”工作室的定位
“材料与表现”工作室在借鉴国内外专业教学工作室制的优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确立工作室学术定位,规范教学管理,根据工作室学术定位规划、培养师资队伍,逐步完善工作室制教学实施的各项条件,一定能扎实、稳健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改革目标。要形成工作室自己的学术特色,努力运作并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有个人艺术追求与教育理念的教师群体,形成一个有浓厚艺术氛围的教学集体,进行长期的孜孜以求的艺术实验、艺术实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艺术修养,深人钻研业务,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教育理念。在基本符合本工作室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可完全采用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室是一个集体,所以也需具备团队协作的精神和理念,从而生成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形成活跃的有学术理想的宽松自由的氛围,共同探讨、研究问题,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师生经过工作室的工作与学习因工作室的学术定位与教学理念的贯彻而形成自身的风貌特征。并且让教与学之间形成一种融洽、互动的良好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和训练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当代艺术探索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材料与表现”无疑是教学研究与发展的重心,围绕这一重心,无论是对艺术材料的发展还是独立的审美价值。都应从最优秀的传统艺术规律中系统地、充分地、扎实地进行研究实践和借鉴,并且倡导富于创造性的发展,这是确定材料与表现艺术学科在中国发展的根本。我们的教学选择是对材料语言规律的研究,对材料表现方法的研究。主张材料与表现既是物质材料的创造性运用,也是人文精神的表现方法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整体。精神穿透材料而存在,材料才具有生命力、创造力。
艺术作品的品质往往是由艺术家在创造时所遵循和所掌握特殊材料技法与主体审美意识的契合程度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加强材料与技法的学习和对系统原理的研究与试验,有利于学生在艺术表现语言方面进行多层次、多向性的选择。材料技法是绘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工作室教学当中的材料课的实践对了解画种技术规范、体会材料传达出的微妙效果和了解画种的独特性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以文艺复兴早期绘画的材料技法学习为例,在教学精选出的经典作品图片中,由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偏爱确定临摹对象,整个绘画过程严格按照传统规范进行操作,从制底到画的完成,体验鸡蛋坦培拉绘画在乔托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艺术经验过程,了解那个时代的审美判断标准和精神指向。然后,我们把临摹获得的经验与写生相结合,配合这一专题又做了一些可与油画衔接的其它坦培拉演变方法的小专题。所有的临摹或写生教学,都应将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和鉴识水平上。“要正确理解画家创造精神与材料技巧的正确关系;技法要为创作服务,画家也要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和创造技法,要学习方法又不能为方法所限制,掌握规律以后就要立足于创造。”(宾卡斯)
工作室独特的学术定位与教学理念是教学工作室制存在的生命线,它使工作室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能够自觉探索并实践本工作室的新思路、新方法。我系将积极探索,进一步明确“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核心,并据此来重新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管理方式和手段、模式。同时,我们把视觉观念的变革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强调对当下艺术环境的敏感性,强调学生思路的开拓性和把观念具体化的综合动手能力,并将这一培养目标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真正落实培养有新思想和综合动手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指导思想。
湖南师范大学教研教改项目:《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材料与表现”工作室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潘世勋.重要的奉献―宾戈斯教授在中国的讲学活动[J].美术,1988(2).
[2]潘世勋.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材料与表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表现工作室跟踪.2000.
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4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地理学科的教研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继续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龙头,把积极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提高我市地理高考成绩、指导初中升学考试的复习教学为本学期的教研工作重心。抓住国家课程改革的给中学地理教学发展带来的机遇,尊重教育规律,加强教师素质提高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根本,科学地分析成绩与教训,及时总结经验,并认真地向兄弟地市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经验,力使我市地理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要点
(一)初中教研工作
1.研究课标,提升理念,改进教法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全市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研究7-9年级《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引导全体教师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地理教学理念,理解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方法,沿用正确的教育规律,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议教师们学习几本十分实用的教育理论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周小山的《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转变教师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欣赏者、发现者。
2.鼓励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开发校本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的课程模式,“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资源和前提下,通过对本学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作为地理教师,应研透地理学的本质——认识地理环境,协调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就道出了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密切关系,因此,开发“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应成为我们初中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升自己教科研水平的有力手段。
3.确立教学重点,搞好中考复习
2005年我市中考地理试题进一步为全市初中师生所认可,对初中地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良好作用,且并没有加重学生过多的记忆负担。今年中考仍然遵循侧重考查地理基本能力这个方向,决不会过多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而是为增强初中学生实际生活和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地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各校应抓紧开展有针对性地复习教学工作,根据《我市中考复习范围》及《课程标准》研究复习思路,制定复习计划,搞好研讨,集思广益,为促进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开好头、带好路。
(二)高中教研工作
高中教研工作的重点一是积极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习和研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下简称《方案》)以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下简称《地理课标》;二是认真研讨鲁教版国标高中教材《必修2》;三是要继续研究“3+2”模式下的江苏省自主命题的思路与复习策略。
1.积极开展《方案》与《标准》的学习与培训
继去年高中新课程在鲁、粤、琼、陕四省实验以来,今年江苏又迈入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征程。广大高中教师们迎接新课程实施之前,首先就是要弄清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及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状况,学习《方案》的内涵,作为地理教师还要研读《地理课标》。学习、研究新课程方案的目的、意义以及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三维目标,并且在教学中贯彻运用新课程的地理教学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以上两点也是目前高考试题的改革方向);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同时我们教研室会做好新课程的各种教师培训工作。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注意对我们所使用的鲁教版高中新教材进行分析研究,理解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2.深入调研、指导新课程方案中各模块的设置
根据省教研室下发的《江苏省新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的试行方案》,研究最适合邳州地理教学发展的模块设置方案,以把握住这一与全省各校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机遇。我们地理教师应从高一开始向学生宣传地理学科各模块的特点及对今后高考选科的意义、作用。
3.抓住素质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始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更是高考取胜的关键。我们要严格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来改进课堂教学,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项目标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努力处理好学科目标与综合素养、双基教学与能力培养、探究体验与接受理解、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面的关系。研究定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教学常规,并在学科基地推出精品课、示范课以利推广。
4.研究04、05江苏卷试题,落实《06地理高考考试大纲》
根据南方及我市成绩较好县的教学经验,经学科中心组研究确定,各校高三年级的复习教学,要注意结合即将下发的《06地理高考考试大纲》,采用“严、细、实、综”的思路,进行二轮及三轮复习。各校教研组长要注意严查《高三教学规范》的落实情况,经验证明“落实”两字是高三教学成败的关键点。
当然在复习时还要渗透新课改精神,如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教师可参考新大纲后面提供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此为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典型范例,不乏高考所青睐。
5.搞活学科基地,以点带面,迅速辐射
经过教研反思、讨论,确立了“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及名优教师的力量,以点带面,迅速辐射”的新教研工作思路,快速培养青年教师,大面积地整体提升我市地理教学质量。我们计划分别以高一新课程和高三复习教学为突破口,挑选名优教师开讲座,对整个高中课程以及高三复习课程进行分析。学科中心组是编写高质量教辅与命制高质量试题的主力军,同时我们注重不断培养教学新秀补充到学科中心组来,为全市的地理教学起到带动的作用。
(三)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地理教学要向科研要质量。目前正是课程改革的启动阶段,各校教研组在新学期要积极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思考教学心得,研究确立科研课题。申报的课题应从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其目标要明确、计划要周详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将经常与立项教师联系,给于指导、提供帮助、进行检查。对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要及时推广应用,从而培养与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教学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徐州教研室地理组现有通过省中学教学研究室级立项的课题——《地理课堂活动设计与过程评价》,欢迎有兴趣的学校和教师加入研究。
(四)地理各年级教学进度
七年级:学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2课时/周
八年级:学完人教版八年级(下)全册2课时/周
高一年级:学完鲁教版必修2全册2课时/周
高二年级:复习高中必修上册及下册的第一、二两单元(高三期中考试前复习完人文地理)5课时/周
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5
第二条特级教师是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设的一种具有先进性、专业性和示范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第三条特级教师的评选范围:
包括普通中学、小学、职业中专和教学研究机构的广大教师,重点是在普通中小学教学第一线上的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男48周岁、女45周岁以下的所占比例不低于80%。
第四条特级教师的评选条件: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一贯模范履行教师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具有中学一级或小学高级教师及以上职务,对所教学科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文化业务知识以及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及时把握现代知识更新动向和本门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在本学科教学领域里处于领先地位。
(三)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教学质量高,效果显著;教学方法有独到之处,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善于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县(市、区)以上范围内开设过有较高水平的公开课或示范课。
(四)正确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教书育人,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或突出的专长,有五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经历,并取得显著成绩。
(五)在教育科学研究尤其在教学方法研究和教材建设工作中刻苦钻研,成绩显著,出版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专著或在省以上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专业文章两篇以上;在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效果显著,形成对提高本地区教育、教学水平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经验。
(六)具有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帮助培训教师提高政治思想、文化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上,取得显著成绩和一定经验。
(七)在本区范围内有较高声望,有一定的知名度,获得过县(市、区)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或教学能手称号。
第五条特级教师的评选原则和程序:
评选特级教师要坚持群众民主推荐与专家评审相结合,充分发扬民主,严格评选条件,增加评选工作的透明度,严防不正之风的干扰,确保评选质量。
(一)由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充分酝酿提名,确定推荐人选,并对初选对象进行严格的考核和审查,形成详细的考查报告,填写《特级教师申报表》,连同个人材料及考查报告,报区教育局。
(二)区教育局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学校上报人选进行考察,广泛听取所在单位群众的意见,观摩被推荐人选课堂教学情况,组织教学答辨会,形成考察报告,提交区特级教师评审组织进行评审。
(三)区教育局成立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负责特级教师评审工作。各学校和教学研究机构成立相应特级教师评审推荐组织,负责特级教师的评审推荐工作。各级评审组织由相应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特级教师和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研究的专家、校长组成,其中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不得超过评审组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区和学校两级评审组织人数分别不得少于15和13人。被推荐人员应获得超过评审组织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同意票方为有效。
(四)区教育局、人事局根据区特级教师评审组织意见,共同确定正式人选,经公示无误后报区人民政府审批。
(五)申报特级教师人员,应向评审组织提交以下材料:
1、《特级教师申报表》一式三份(内容打印)。
2、能够代表本人学术、科研水平和教研成果的论文、著作和获奖证书各2件(不得使用复印件)。
3、能代表本人教学水平的优秀教案2―3件。
4、有关组织鉴定、考核、考察、评议材料。
第六条特级教师的评选时间、数量:
特级教师的评选从2007年开始,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30人。具体数额由区教育局、人事局下达。
第七条特级教师的待遇:
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评选为特级教师的,由区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颁发特级教师证书。特级教师享受的待遇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
第八条特级教师的职责:
(一)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广大教师作出表率。
(二)不断钻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本地教育、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的解决办法,促进本地区教研、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指导本学校、本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材教法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工作,积极协助当地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推广优秀的教改实验经验,进一步提高本学校、本区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力,结合当地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工作,积极主动地承担培训中青年教师任务,培养造就年轻一代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每年要在全区或本镇街、学校范围内讲授2―3次公开示范课,并形成制度。
(五)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上工作,在教学岗位上的特级教师,要认真地完成每一堂课的规范化教学,为广大教师作出示范。
(六)认真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文章。在职期间,每个特级教师每年都要形成独具特点的专业论文两篇以上,报送至区教育局。
第九条特级教师的管理:
特级教师实行动态任期管理。特级教师每届任期三年,同时实行动态管理。
(一)特级教师管理工作由区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并建立特级教师考核评估制度。
1、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特级教师进行年度考核,建立特级教师档案,存入特级教师每年的政治思想和工作学习汇报以及年度考核成绩,作为对特级教师奖惩的依据。考核结束后报市教育局备案。
2、区教育局建立特级教师数据库,随时掌握每一个特级教师的基本情况;建立特级教师评估制度,对照特级教师职责要求,每年对特级教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对不能履行特级教师职责、评估不合格者,要予以警告,限期改进。
(二)学校要积极为特级教师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支持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教育科学研究,为特级教师的学习提高和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方便。
1、建立特级教师学术假制度。保证每年为每个特级教师提供10―15天的学术假,以使特级教师能集中精力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2、建立特级教师助手制度。为年龄较大且教育、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特级教师,选派有事业心、肯钻研的年轻教师做助手,协助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帮助他们总结、整理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三)特级教师一般不宜兼任过多的社会职务,以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对个别特殊情况者,需兼任社会职务的,要征得区教育局的同意。
(四)特级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区人民政府批准,撤消其特级教师称号:
1、在评选特级教师过程中弄虚作假,不符合特级教师条件者;
2、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有期徒刑及其以上刑事处罚者;
3、连续两次或累计三次评估不合格及其它应予撤消称号者。
被撤消特级教师称号者,其与称号有关的待遇即行中止。
(五)特级教师调出本区教育系统以外的单位,其称号自行取消,与其称号相应的有关待遇即行中止。
线上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范文6
[关键词]课程;生活世界;超越;自主发展
一、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里外语教学研究经历了从教学方法到二语习得的理论变革,从片面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发展到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源自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学习者自主”(learner autonomy)概念。学习者自主是学习者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并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要求转换外语教师的传统角色,把更多的学习控制权和决策权授予学生。而在这个赋权予学习者的过程中,自主性已不再是一个仅仅属于学习者的概念。若外语教师自身都不知道怎样去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话,何以期望培养出学习者的自主性。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前提就是教师的自主发展。这一点钱晓霞作了详实的论述。所以,教师的自身发展已经成为今天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外语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笔者曾就本地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师资作过一项调查,除了职称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单一、工作量过大等系列问题外,在需求方面集中地体现在要求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自我发展”以及培训进修、减少工作量等方面。这份调查统计与周燕所作的49所院校920位高校英语教师的调查结果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充分说明外语教师尤其是近年来处于蓬勃发展中的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然而,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自我发展”这个概念被多数教师简单地理解为继续培训或进修。因此,在教学任务繁重和进修资源紧缺的环境下,我们目睹甚至经历了整日忙忙碌碌却又无所适从的疲惫与怨言。如果对这种疲惫与怨言进行课程意义上的解读和批判,我们是否可以领悟点什么,并由此走出这份疲惫与怨言而走向自主发展之路呢?
二、工具理性的束缚
教学一线的外语教师长期以来被某种无形的秩序定位在简单技能培训者和课程传递者的角色上,在一个狭隘的课程范畴里背负着语言外壳重复着一些技术层面上的字、词、句解释和听说读写意义。吴宗杰对这种教学活动模式作了实事求是的课程结构剖析,以一种批判的视角揭示了西方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支配下的Tyler原理现代课程范式以及其中外语教师的生存方式。
Tyler(1995)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科学课程思想的四大焦点——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要提供什么教育经验以便达到这些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课程的构建。现代课程由此发展并分解出了目标、大纲、教材、教法和评价等一系列由不同教育机构和社会群体来操控和制约的课程要素。这些课程要素以预定的、逻辑设计的、序列化的步骤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这流水线上“无个性”地接受工作指令,用各种标准化指标去完成符合某种技术评价体系的“产品”。在我们熟悉的语言课堂里,同样被理解为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测试评价的外语课程按社会分工的需要强行划分专业科目,我们的外语教师则围绕着它们摒弃一切其他的经验和学科内容,根据预设教学目的及以此为目标内容的教材组织统一的课程进度和教学方案,以线性方式滔滔不绝地讲授着系列序列化的语言知识点和技能。不难发现,我们的外语教材是序列的、逐步的次序,教学大纲也是如此,甚至作业和考试也体现这一次序。在这种封闭的以1、2、3、4累加步子前进的课程模式里,语言“被科学思维表面化、标准化、分类化和可测量化了”,内在的思想被抽空了,教师成了机械的传话筒,学生成了盲目的吸尘器,教与学之间“只交换能量但不交换物质”。一旦失去了作为其本质内涵的内在精神,语言这个载体便具有了实际意义上的工具性,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功利目的和技术目标,束缚甚至封锁了教师选择、重组、发展的主体性课程空间。
三、超越课程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教育科学领域对Tyler工具型课程思维模式提出了挑战。英国Sten-house,L.的过程理论,美国Schwab,J.的实践理论以及Doll,w.E.的转化理论把课程的开发、实施推向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的理解,出现了“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话语构成的社会文本来理解。在这里,课程概念不仅从框架上跳出了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为特征的科学理性范式,甚至从内容上消解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目标并把它们融合到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去。教师作为这个过程中的生活世界思想者存在去解读课程活动的社会教育意义。“教师的发展就是培养这样一种能读能力,并能与学生一起构建符合人心灵发展的所需要的,自己的活动课程‘文本’。”
在我们周围,教师的发展一直以来或部分或全部地被定位在专业培训与教育上,但“仅仅通过教师培训我们不可能达到包含在学生自主性概念里的教育目标。只有教师控制自主的职业发展,才能接受学生作为探索型伙伴的挑战”。在这种专业培训尤其是当前新课程师资培训中,教师依然是作为一个受训者去接纳外界施予的教育,教师的自主性——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学生自主的“支架”力量——依然没有被充分开发。所以对于教师发展,吴宗杰道出了其课程视角下的本质的东西:
……the essenc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is theincessant deepening of their authentic understandingabout the everydayness of their life.including the nor-mal and mundane teaching activities.regardless of theauthority of dominant discourse.Curriculum is under-stood as the articulation with students 0f teachers'be-ing in understanding.
这种东西就是超越课程的自主发展,就是重构包括课堂在内的教师生活世界并改变制约他们生活方式的机构权力话语(institutional discourse)。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视野,找到了一条通往教师自主发展之道。
(一)寻找教师课程话语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教师的发展更需要自身的语言文化环境。后现代语言课程观认为,学校里发生的一切语言活动都是课程,尤其是其中的课程管理方式和领导方式,作为组织机构的形态存在而成为决定教师发展的行政权势话语和决策理性话语。在工具理性的现代课程框架中,我们显然长期以来就被这些教育管理者以及专家学者对教育科学的、实证的话语如“目标、大纲、教材、考试、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所支配,而作为教育和课程的直接实践者,教师自己却失去了话语。当我们的学校反复用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等概念去讨论课堂教学的时候,当我们用考试成绩、教学评价、专家考核等方式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的教学活动就被限制在了课堂里、教材上和分数中,教师想当然地认为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是专家们的权威规定,只要接受并把它们传播给学生,让他们考出合乎这些规定的标准成绩就行。在语言课程中,外语教学更是纠缠于选择题勾出来的数字及其权势话语或理性话语所赋予的效益,外语教师完全脱离了语言课程的本质,失去了“我”的思想,“我”的言说,在教学活动中用自己的脑子在说着别人的话,丧失了作为一个主体应该展示的自我精神话语。
所以,当我们提到教师的发展,首先就要推翻教师仅仅是一整套目标、教材、考试等课程体系中的执行者的定位。课程是一种社会过程,教师是其中的核心,“是凌驾于一切现代课程文本之上的上帝,是课程的主宰者。如果把这个上帝贬低到了一种教育工具,别人决策的执行者,那么课程就失去了灵魂”。教师必须去思考和挑战隐藏在课程背后的话语控制权,争取自主发展的社会语言环境,找回自己的课程话语,用“我”的存在去思想,用“我”的思想去言说。
(二)实现教师课程创生
西方学者在课程实施取向研究中曾归纳出了忠实(fidelity)、调适(adaptation)以及创生(enact-ment)三种取向。应该说,随着师生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的弘扬,课程实施由忠实取向转向调适取向进而发展到创生取向是一个重大的进展,教师由完全被动的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知识、教育经验的主动阐释者。但是笔者认为,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仍然没有超越课程的现代范式概念,仍然在“特定的话语情境——教育机构,特定的话语内容——教材乃至特定的话语方式——教育方式方法”中作一个实施环节的改造。尽管这种改造中可能没有社会权势话语的强制性命令,但在作为实施者的教师领域中,这种对课程文本的再阐释还是以此为导向的,体现不出教师自身主体实践的价值。教师超越现代课程的自主性不应仅局限于课程活动的实施环节,而应全部体现在包括课程决策、设计与开发、研究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实现“教师的课程创生”。
教师的课程创生这一命题给外语教师的课程自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语言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思想载体,外语教学就是融化情景和人的思想为一体的生活方式,语言课堂的教学完全可以实施课程创生模式和策略,把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模糊性引入语言课程的教学情境中,因境而生,即兴创造新的有挑战性和干扰性的课程资源,在整个课程运作中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意义以及课程理论的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变革。教师在决策、设计、实施的创生课程活动中,实际上是在开拓教与学的一个开放系统,让教师、课程材料与学生在看似无序、混沌、不平衡的活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高级能力“自组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课程意识以及教学行为、价值取向,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得以改造和重建,这也标志着教师在课程创生过程中的不断成长与发展。
在这里,有必要提出的是,构建校本课程无疑是有意义的教师课程创生,特别是目前在广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里,如何去开发适应当地经济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材料,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保证。多数高职院校从无奈采用普通高校外语教材到目前热衷使用各类高职版外语教材,教师自身并没有从已有的疲惫困惑中解放出来,反而陷于传统教学方法与应用人才培养规格的矛盾之中。“教师的无能化就是从那些披着‘神圣’光环的教材开始的。教材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权威,却剥夺了他们知的权力。”因此,抛开那些自上而下的权威性课程教材,带着实践性的价值取向以及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校为本的民主理念,去探索与研究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符合学生认知需要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教师掌握课程自主性、用周围的真实生活世界去言说并实现自主发展的真正尝试。
(三)回归课程反思教学
正如上文中所反映的,后现代课程视角下的教师发展的焦点在于教师思维的转变,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论构建或教学技能训练。那些既定的教学理论、方法以及内容无论怎样去解说和诠释都不能让教师去理解、把握“过程”这样一个后现代的转变性课程概念。多尔曾言,在这种课程作为过程的框架之中,学习和理解来自对话和反思。Bruner(1986)也认为,“教育过程很大程度上包括一种能力,即通过反思自己的思想从而以某种方式将自身与自己所知道的区分开来”。只有当我们用一种批评性的反思性思维——转变借以发生的工具——去解放课程的工具理性束缚,把教学从技术理性和谋略理性的目标、方法控制中摆脱出来,教师的教学才能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教师与课程文本、学生之间才能进行平等的主体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自主的教师应对自己的课程教学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在理论与实践中验证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甘正东在总结反思性教学特点时指出,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所探究的问题或领域往往是教师本人觉得最有意义的,也是源于教师自身的需要,它不同于专家型的理论研究,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行动过程,伴随着教师本人大量系统性的观察、艰苦的思索和理性的选择。所以教师的教学反思过程也就成了教师自主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发展的过程。
课程教学反思一般通过教学日志、课堂录像观摩、行动研究来进行,贯穿着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思索行为。面对一系列的目标、大纲、教学方法以及教材、考试等习以为常的传统课程要素进行习惯性的批评与反思,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视野,最大限度地开拓自主决策的空间,解放自我,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