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1

新闻网站的定义

目前,国内的互联网站有四大类:门户网站、特色网站、新闻网站和行业网站。2000年1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第五条说明: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互联网站(以下简称新闻网站),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

按《规定》所示,新闻网站是特指由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网站。本文所指新闻网站的范畴,主要是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等)和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如荆楚网、东方网、南方网、浙江在线、红网等)。

商业网站盈利模式

国内互联网巨头新浪、搜狐、网易等老牌门户网站及以即时通讯IM起家的腾讯等。内容全面,凡是互联网上出现的业务他们一应俱全,从web1.0时代的新闻、资讯、网游、电邮、无线、搜索、电子商务等,到Web2.0时代的博客、音乐、新型电子杂志等,包罗万象。了解门户网站即商业网站的盈利模式,对探寻新闻网站的盈利和经营发展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通过与国内各家媒体签订新闻内容使用协议。新浪拿到了强大而全面的新闻资源。成为国内最大的新闻内容供应商;通过提供完整、齐全的新闻服务,凭借着其可观的流量和点击率,带动了其网络广告实现了盈利。支撑新浪业绩的主要是广告营业收入。根据新浪的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其广告营收7620,万美元(5 18亿人民币),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2%。无线增值服务也是其盈利的一个重要方式。近两年来,随着web2.0的广泛应用,新浪更注重博客、播客的开发。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一个内容交互平台,其增值业务也在不断发展中。

事实上。广告+无线增值也是国内另一商业网站搜狐的主要盈利模式,而大部分的新闻网站也正在试图从这一模式中获得经济收益,但是由于市场不完全、自身影响力不够等原因,目前看起来困难重重。

另一商业网站巨头网易的收入来源则主要是网游。凭借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网易独立开发运营了《大话西游》和《梦幻西游》,创造了“中国制造”网络游戏的神话。根据网易2008年第3季度财报显示,网易的网络游戏业务在该季度营收达到6.75亿元,比上季度增长135%。该季度网络游戏营收的增长主要是由《梦幻西游》拉动:第3季度《梦幻西游》PCU和ACU分别达到了230万(中国在线最高的网络游戏)和675万。

从1999年把国外的ICQ引入中国进行本土化开发,推出QQ聊天工具的10年间,腾讯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信服务网络,QQ号码已经成为与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并列的重要联系方式之一。根据腾讯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财报,QQ即时通信注册帐户总数达到8.562亿,活跃帐户数达到3.551亿,其客户端渠道的垄断性地位也就决定了腾讯独特的盈利模式。2002年,腾讯开发虚拟货币“Q币”,以此为平台,QQ秀、Qzone、QQ游戏、QQ会员等一系列网络虚拟形象和社区业务产生了巨大的收益。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为人民币14,006亿元,而网络广告收入达到人民币2.491亿元。可以预见,IN和腾讯门户网将成为腾讯的两大盈利的基础平台。

大型商业门户网站的发展证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蛋糕其实是巨大的。但是,商业网站在体制的灵活和资金的雄厚方面是新闻网站望尘莫及的,体制和资金也阻碍着新闻网站的发展和盈利。

新闻网站发展的体制和资金制约

无论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还是省级地方新闻网站,自成立之初,其体制、机制就存在着先天不足。新闻网站大多是依托传统媒体而建立的或者以行政命令方式由各方筹资成立,网站的管理体制存在重重障碍,摇摆在“计划和市场”之间,定位尴尬。体制的限制还表现在新闻网站受到多重管理。在资金、人员和技术上都存在多重限制,灵活自由度不高。

互联网体现的是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而互联网产业也是一种技术的竞争。技术研发力量是需要资金来保证的。体制的影响让新闻网站很难与商业网站一样实现上市、风投等市场行为。虽然中央和地方财政这几年来都加大了对新闻网站的扶持,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是这些都还远远不够。

关于新闻网站盈利模式的思考

1 信息有偿服务和数字报营销。

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2005年9月联合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规定: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也就是商业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而新闻网站拥有采集、制作、新闻的自,这使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出售新闻及相关信息资源来获取利润,也就是其独特的信息经营模式。新闻网站还可以依托所在的媒体集团集多家之所长,是有实力也有可能提供多方位的增值信息服务的。

数字报纸就是在保持纸质报纸原有版式的基础上。同时又融合了网络阅读新闻的方便和快捷的新型网络媒体,它完好地保留了报纸的原貌,又突破了传统报纸只能用文字和图片表达的局限,可以方便地插入视频、音频或动画。图片的观感和质量也大大提升,让新闻报道真正做到“有声有色”。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新闻网站的数字报纸目前自身盈利并不是很大,但数字报纸带来了大量流量。这相当于间接地为新闻网站带来了广告价值。同时,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内容授权、数字报纸页面广告、用户阅读付费等多种手段开拓数字报纸的收入。

2 网络出版。

网络出版是具有合法资格的单位或机构,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流通渠道,出版并销售数字出版物的在线传播行为,具有产品的数字化、流通的网络化、交易的电子化等特性,目前主要有在线阅读,eBook(电子图书)、POD(按需印刷)等形式。

网络出版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出版过程,同时也继承发扬了传统出版,尤其是电子出版中的长处,所以与传统出版相比,网络出版具有快速、便捷、低定价、低成本、无需仓储、无需运输等优势。在资源利用上,它不需要纸张、油墨等。是一种纯粹的环保、绿色产品。这些优点给网络出版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网络出版作为一个项目,具有强大的营销前途。

3 手机报和3G时代下新的机遇。

手机报与传统报纸不同的是,它的信息传播平台不仅仅由报纸独立搭建。还有另外两方共同搭建,即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它利用WAP和彩信等新技术,将传统媒体或网站的新闻内容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用户每天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即可阅读到当天的新闻,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事实上,无线增值收入一直都是各网站盈利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国手机用户数非常巨大;手机报发展至今,已有短信版、彩信版、WAP版,IVR语音版等多种形式,新闻内容在手机平台的再次和增值运营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手机平台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互动性强,受众对象容易通过活动、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易于实现广告的分众化传播,使广告精准。有效传播,实现广告的高效率并进行事件营销。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2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present studies about the profit pattern of enterprise and listed companies. It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for example, the research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lack of depth and systematic and so on.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

Key words: listed company;profit pattern;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ies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26-03

0引言

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1]。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

通过对“CNKI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733篇,其中期刊论文622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95篇,会议论文16篇。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3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见表1)。

国内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具体企业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另外还有关于企业盈利能力和绩效的大量研究,例如公司治理,资本结构等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研究等。针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CNKI文献检索,可以看到与“盈利模式”相关的文献总量年度变化规律图(如图1)。

国内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开展研究也相对较晚。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的文献检索来看,国内最早开始对盈利模式进行探讨的文章出现于2000年7月,徐锋在《互联网周刊》上发表《慧聪――低成本盈利模式》一文,文中叙述了某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

自2000年以后,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迅速增加。2001年和2002年,互联网在中国开始加快发展和普及,这一时期,对宽带、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研究迅速增加。2002年,中国入世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研究学者也把目光转向国外企业,通过研究探索跨国公司的盈利模式,为国内企业提供发展借鉴。对宽带、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相关研究仍然较多。2003年的相关研究较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专家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2004年至2005年,这一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券商盈利模式,数字化背景下电子商务和广播电视行业盈利模式等相关方面。

2006年,国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数量又创新高。比2005年的研究数量多一倍,研究关注点也越来越多样化,涉及房地产企业、出版企业、连锁企业以及手机互联网等电信网络行业。2007年至今,有关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和新兴事物的盈利模式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涉及到新兴时尚产业盈利模式(如动漫产业等各种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盈利模式(如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视频、数字电视等),还有对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各行业盈利的模式探寻。

2国内外盈利模式理论研究综述

2.1 盈利模式内涵目前,理论界关于盈利模式(profit pattern)的定义并没有达成统一观点。有的学者从狭义角度出发,提出盈利模式即企业盈利的方法和途径。其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关注于企业如何获得利润。麦考尔・罗帕(Michael Rappa)[3]认为盈利模式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盈利模式决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Alexander Osterwalder,Yves Pigneur(2002)[4]把盈利模式定义为一个公司提供给一个或几个细分顾客和公司架构体系及合作伙伴网络的价值,公司创造、营销和传递这些价值是为了产生盈利性的可持续收益流。

部分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区分商业模式跟盈利模式。他们认为盈利模式就是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很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包含了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等各个方面。以下相关学者的论述虽是对商业模式的描述,但都明显地从企业盈利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如Hawkins(2001)则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迈克尔・拉帕(2004)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盈利模式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盈利模式必须把握住几个要点。首先,盈利模式是围绕企业如何获得利润展开设计的。其次,盈利模式是模式化的,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反复使用的。第三,盈利模式是一种方法和途径。第四,盈利模式是贯穿于企业的战略和执行整个生产经营行为始终的。Linder,Cantrell(2001)[5]认为,盈利模式是一个通过一系列业务过程创造价值的商业系统。琼・玛格丽塔和南・斯通(2003)[6]指出盈利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自己的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和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

国内学者对于盈利模式的定义,也给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周永亮(2001)[7]在《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将人才、技术、品牌、外部资源等要素有机结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独有经营模式。栗学思(2003)[8]分析了企业盈利模式的概念,他指出企业盈利模式是企业在竞争中形成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归纳总结了企业盈利模式分析和设计的五个要素,认为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潘永涛(2004)[9]认为,盈利模式指的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阎峰(2006)[10]指出盈利模式通常是以发现行业利润区为基础,以高利润区的持久停留为目标,通过对技术、产品、销售渠道、顾客、声誉、资本、品牌等在内的资产系统配置,发展相应的经营模式。

尽管各个行业的盈利模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是相同的,即让企业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且这种盈利状态能够保持持久性。盈利体现在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可以用公式表达:企业盈利=产品价值-生产成本。盈利模式是基于战略层面考虑的企业资源运营方式。其设定要尽可能的提升产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理解盈利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盈利模式是以顾客需求为前提,并且需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寻找新的盈利点;第二,盈利模式除了关注资源的投入分配的合理性,更关注资源的产出效率;第三,作为资源运营方式,盈利模式建立需要有相应的企业设计制度安排等作为保障。

2.2 盈利模式创新和策略研究西方学术界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争论的焦点在于何种具体的盈利模式最适用。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如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和大卫・J・莫里森(David J Morrison)[11]出版《利润模式》(Profit Patterns,1999)一书。书中通过分析众多知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采取的竞争对策,提出了30 多种改变各行各业竞争态势的模式,指导企业改变经营方式形成新的盈利模式。2002年,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2002)[12]在《赢利艺术》(The Art of Profitability)中提出了能够实现高额利润的 23 种模式。美国学者加里・哈默尔(2002)[13]对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并确定了盈利模式的组成元素。他认为,盈利模式应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客户界面及价值网络四个组成部分。

我国学者对于处于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类型的企业盈利模式进行了众多分析研究。饶红兵(2003)[14]对中国的经销商盈利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大类经销盈利模式是当前阶段经销商赢利模式的最优选择。黄(2004)[15]分析了互联网服务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及零边际成本等特征,认为这些特征既对互联网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有一定影响,更对企业实现利益回报的方式有重大影响。提出产业链横向扩张的盈利模式将成为互联网企业和相关传统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余伟萍等(2004)[16]通过分析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再生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性,针对企业所处的不同时期,提出各种盈利模式设计。芮明杰(2005)指出创新的盈利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终点;②增值服务;③广泛的分销网络和分销能力;④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协作等,并说明了盈利模式转变的途径。另外,还有众多国内学者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集中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他们分别从券商的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资源投入和企业竞争行为等来分析券商的盈利来源,盈利结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资产规模小,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等(王开国,2003)[17]。吴晓求(2004)[18]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券商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财富积累机制。他提出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应该向服务盈利模式转变,从而带动证券公司的经营理念、产品、利润结构、收益风险匹配机制不断完善优化。何诚颖、陈东胜(2004)[19]在分析券商的经营业务时发现,亏损企业通常存在业务开拓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够,而且过于依赖经纪业务等问题。目前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创新的新时期,传统的旧盈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券商必须积极发展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盈利模式。因此,针对证券公司经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不同建议策略,力求构建新的利润模式。一般认为要创新券商的盈利模式,应包括盈利方式的转变、盈利结构的优化、开拓新的利润来源以及加强成本控制等方面(王如富2003[20],林娜2004[21],王滨2005[22])。李连三(2002)[23]运用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和业务收入结构的特点,提出国内券商应大力发展并购业务。郭良勤(2002)[24]运用历史数据分别对股票发行和证券交易业务的集中度进行测定,总结了我国券商经营发展的一般趋势,提出我国券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壮大资本实力,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发挥比较优势。吴志峰(2004)[25]认为业务品种的多元化和业务的个性化、专业化,有助于券商提高抗风险和盈利能力,提出要加强资金能力,强化业务创新能力,完善资产管理业务等。黄建(2005)[26]提出改善盈利模式应包括资金实力、人才优势、销售能力、投资能力、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傅佳琳(2005)[27]分析了我国券商的发展模式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从业务收入角度与美国投行进行比较,提出新的盈利模式如优化通道模式、投行业务创新模式、技术优势模式、集团化战略模式、人力资源精英化模式和国际化战略模式。徐丽梅(2005)[28]认为券商的盈利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业务创新。同时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比如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机制等。黎水龙、丙学飞(2005)[29]认为券商业务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是我国券商盈利模式转变的关键。

2.3 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相关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可以看到,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学术研究只有3篇。2003年,丁秀斌,王占武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上市公司MBO:一种新的盈利模式》[30],文章认为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MBO有渐成盈利模式的趋势。有关管理部门应认真研究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措施,使我国股市能够健康发展。范军环(2009)[31]以阿里巴巴、慧聪、生意宝等上市公司为例,结合B2B电子商务公司的年报数据对B2B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对其它B2B电子商务企业及相关电子商务模式提高盈利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胡南山(2010)[32]以案例形式分析了本土潮商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包括了以奥飞动漫为代表的产业互动盈利模式,以皮宝制药为代表的产品创新盈利模式,以潮宏基为代表的品牌创新盈利模式等。通过研究潮商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为更多潮商企业获得商业的成功提供经验借鉴。

3现有研究成果不足之处

3.1 研究文献总量相对较少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从1979年-2010年07月国内以“盈利模式”为标题进行研究的各类文献共计只有733篇,包括了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以及会议论文。研究数量在总体上偏少。从各年度研究总量来看,2000年初是经济型酒店研究的初始阶段,每年的研究数量也只有个位数。2009年达到最多,也不过153篇。而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只有3篇期刊文献资料。

3.2 深层次研究文献少各类文献中以期刊论文为主。733篇有关盈利模式的文献研究,其中期刊论文622篇。而博士论文为0篇;硕士论文95篇。可见目前国内关于企业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缺乏深层次研究成果。

3.3 系统性研究文献少目前,国内外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也有一些研究涉及到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等。通过对盈利模式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发现目前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是针对具体行业或具体部门,其中分析较多的如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以及互联网盈利模式等。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研究目前仅限于案例研究和基本的理论探讨。真正全面、系统阐述盈利模式的研究较少,对上市公司这类特殊企业形式的相关研究还不具有代表性,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

3.4 缺少定量实证研究目前国内有关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数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实证性的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缺少量化分析。这也将是我国企业盈利模式在未来研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潘永涛.我国大型旅行社赢利模式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04.

[2]栗学思.如何规划企业的赢利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6.

[3]Rappa,M. 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Bussiness models on the Web.Http:///t/page/105888.

[4]Osterwalder, Alexander and Pigneur, Yves.An eBusiness Model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2002).BLED 2002,Proceedings:Paper 2.

[5]Linder, J. C. Cantrell. S. Changing Business Medels: Surveying the Landscape.Institute for strategic Accenture,2001.

[6]琼・玛格丽塔,南・斯通.什么是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50-53.

[7]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栗学思.如何规划企业的赢利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6.

[9]潘永涛.我国大型旅行社赢利模式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04.

[10]阎峰.传媒赢利模式:概念、特点与战略层次[J].新闻界,2006,3.

[11]Adrian J Slywotzky,David J Morrison.Profit Patterns[M].Warner Books Press,1999.

[12]Adrian J Slywotzky.The Art of Profitability[M].Times Books Press,2002.

[13]加里・哈默尔(美),卫新等译.领导企业变革[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63-166.

[14]饶红兵.建立新型赢利模式[J].销售与市场,2003(07):36-96.

[15]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市场特征与赢利模式创新[J].商业研究,2004,15.

[16]余伟萍,段桂敏.企业发展与盈利模式设计[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12(26):20-23.

[17]王开国等.中国证券市场前沿问题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吴晓求.中国证券业:发展与未来之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p27.

[19]何诚颖,陈东胜.开放条件下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研究[R].深圳证券交易所,第六届会员单位、基金公司研究成果评选获奖成果,2004,(2).

[20]王如富.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战略取向[N].国际金融报,2003.10.21.

[21]林娜.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分析[J].中国经贸,2004,5.

[22]王滨.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当代经济,2005,05.

[23]李连三.中美证券业券商业务收入对比[J].资本市场杂志,2002,12.

[24]郭良勤.证券业务集中度分析[J].资本市场,2002,7.

[25]吴志峰.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的转型:内涵拓展与创新[J].上海金融,2004,4.

[26]黄建.着力产品服务创新重构券商盈利模式[J].证券时报,2005-4-2.

[27]傅佳琳.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

[28]徐丽梅.我国券商盈利模式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

[29]黎水龙,丙学飞.多元化业务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J].国际金融报,2005-3-30.

[30]丁秀斌,王占武.上市公司MBO:一种新的盈利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2.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3

经营业绩整体向好

截至今年4月底,内地传统媒体上市公司共有20家(借壳上市尚未完成的除外),其中报业6家、广电8家、出版发行6家(见表1)。现将这些公司2010年的主要财务指标进行统计(见表2)。

20家公司全部盈利,净利润平均增长逾三成。2010年,20家传统媒体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407.79亿元,同比增长17.86%;实现净利润48.8亿元,同比增长32.86%(见表3),其中报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相对较低。

截至今年4月30日,深沪两市总计2176家上市公司按期披露2010年财务数据,营业收入总计175344亿元,较2009年增长3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6639亿元,较2009年增长37.3%;全年2059家盈利,117家亏损,亏损面5.38%,较2009年亏损面下降5.3个百分点。20家传统媒体上市公司2010年全部盈利,净利润下降的只有3家(新华传媒、北青传媒、中视传媒),其余全部正增长。不过,从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来看,20家传媒公司较两市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要低4.44个百分点(见表3)。

其中,报业与其他传统媒体上市公司的主要差异包括:

第一,净资产收益率。从20家公司的资产使用效益来看,报业、广电以及出版发行这三类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9.71%、8.66%、9.09%,彼此差距不大(见表2)。

第二,收入与净利润。从20家公司的总收入和盈利规模来看,广电类公司总收入和总盈利分别为150.41亿元、19.16亿元,平均每家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8.8亿元、2.4亿元;出版发行类公司总收入和总盈利分别为175.4亿元、20.9亿元,平均每家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9.2亿元、3.5亿元;报业类公司总收入和总盈利分别为81.98亿元、8.79亿元,平均每家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3.66亿元、1.47亿元(见表2)。广电和出版发行类上市公司相对领先,报业类上市公司相对落后。

股价走势整体强于深沪大盘。由于业绩整体继续向好,加之传媒板块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并购注资预期较强,传媒板块的股价走势也明显强于大盘。据统计,2010年1~12月,20只传媒股平均涨幅为24.81%(14只上涨,6只下跌);6只报业股,5只上涨,1只下跌(新华传媒)。沪综指与深成指同期涨幅分别为-14.31%、-9.06%(见表4),双双下跌。可见,传媒股明显跑赢了深沪大盘。市值稳步增长,国有资产因此实现稳健升值。

经营四大亮点

报业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做大做强,重塑强势媒体的地位。面对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机遇,报业类上市公司纷纷利用自身体制机制优势,加大经营创新力度,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做大做强,争当传媒领域龙头。

做大做强传统主业。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业类上市公司并未放弃传统主业,相反,它们都在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确保传统业务实现稳定增长。如博瑞传播大力拓展广告与商务印刷业务,2010年公司广告业务稳步增长,提成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11%;外接印刷业务快速增长,公司全年印刷收入、营业利润较上年分别增长37%和42%。又如,华闻传媒近年来不断做大做强华商传媒与时报传媒,2010年传媒业务收入达24.38亿元,较上年增长25.3%,公司传媒业务占比已超过七成。

并购重组。并购重组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加大资产注入力度。粤传媒启动重大资产重组计划。公司拟向实际控制人广州日报社下属全资子公司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广州日报报业经营有限公司100%股权、广州大洋传媒有限公司(系列报刊经营)100%股权及广州日报新媒体有限公司100%股权。广州日报社因此将实现传媒类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

此外,新华传媒积极打造全国性渠道传媒。公司以6020万元收购杨航传媒100%股权并增资1亿元,搭建渠道媒体运营平台,实现纵向产业链整合。该渠道公司将复制其在上海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向全国其它城市扩张,实现渠道传媒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

第二,跨媒体并购。北青传媒打造航空传媒集团。北青传媒整合首都机场T3航站楼LED业务与《中国民航报》TOP时空业务,投资设立北青航媒,打造了全新的航空媒体板块,将大力发展全国机场LED联播网、航空平面媒体、航空户外媒体等业务。

第三,跨区域并购。博瑞传播户外广告跨区域并购。2010年,公司通过控股武汉银福60%的股权,成功进入武汉户外广告市场,迈出了户外广告业务异地扩张的第一步。博瑞传播2010年户外广告业务实现收入9503万元,同比增长45%。

新媒体战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业类上市公司纷纷实施新媒体战略。截至目前,不少报业类上市公司已在网游、动漫、手机媒体、电子商务等方面喜尝甜头。

其一,发展网游与移动媒体业务。博瑞传播斥资4.47亿元成功收购本土网游企业――成都梦工厂网络信息有限公司100%股权,成功介入网游业务。此外,博瑞传播投资不超过4000万美元收购上海晨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快速切入移动互联网内容生产领域,有效延伸游戏业务产业链。

其二,做大电子商务业务。据统计,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5131亿元,同比增长97.3%。2010年国内网上零售的用户规模达1.58亿人,预计未来几年这一规模仍将迅速持续上升,电子商务大有可为。正因如此,传媒类上市公司注重电子商务的开拓,期待能分得一块可喜的“蛋糕”,如新华传媒在电子商务方面,通过一城网突破传统格局,着力于打造专业化的B2C电子商务平台,下一步将全面启动“新华一城卡”的建设和推广。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通过细分市场,找准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

其三,介入网吧连锁业务。基于国家扶持和鼓励网吧的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支持和引导非连锁网吧向连锁业态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北青传媒于2010年8月全资成立了中网视通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主要目的是通过整合收购全国网吧进行经营网吧连锁业务。

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很长时间以来已经成为报业发展的共识,对上市公司而言,其多元化经营主要包括。

第一,股权投资。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大发展时期,专家普遍认为股权投资潜力巨大。为此,传媒类上市公司纷纷利用自身便捷的资本运营平台,加大股权投资力度。博瑞传播成功打造专门的股权投资平台。博瑞传播设立了创业投资平台――北京博瑞盛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主要从事创业投资业务,主要投资方向是文化传媒项目和Pre-IPO项目。此前,博瑞传播以6380万元投资北京手中乾坤公司20%股权,目前正在培育上市。

华闻传媒新增股权投资1.76亿元。截至2010年底,华闻传媒股权投资达5.17亿元,较2010年初增加1.76亿元,增长51.6%,新增项目包括丰泽投资等。

第二,“文化+地产”投资。博瑞传播投资创意成都项目,旨在发挥“创意成都”文化产业聚集及产业项目孵化功能,培育新的增长点。此外,新华传媒13.2亿元购得“成城购物中心”经营权。

不难发现,“地产+文化”是传媒类上市公司介入房地产投资的流行做法,这既符合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又便于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争取优惠,因此该模式颇受各地传媒企业的青睐。

几点启示

加大资产注入力度,寻求传媒类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眼下,粤传媒、新华传媒、北青传媒等的控股股东都在不断注入资产,寻求整体上市;浙报集团传媒类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上市成为中国传媒业的热点之一,对于传媒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报业而言,传媒类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有利于从报业集团层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有利于规避同业竞争,降低关联交易;有利于简化人员安置;有利于统一使用募集资金;有利于塑造统一的企业品牌和对外形象。正因如此,报业日渐流行传媒类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

重视新媒体发展战略,走全媒体发展之路。传统报业与新媒体不是对立的,通过资源整合,完全可以融合发展。如广州日报通过粤传媒探索全媒体模式,推行报网联营,效果明显;华闻传媒力争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跨行业、跨媒体、跨地域的全媒体集团公司;中南传媒以IPO上市为契机,启动旗下《潇湘晨报》的全媒体建设项目,打造全媒体集团,等等。眼下,报业类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联手,打造全媒体发展模式,已呈愈演愈烈之势。

加大多元化经营力度,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多元化经营是传统报业改变单一盈利模式,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如博瑞传播、华闻传媒、新华传媒等通过股权投资、房地产投资等,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喜见成效。不少公司为股权投资成立专门的运作平台,路子越走越宽;房地产投资方面,许多公司大打“文化+地产”牌,打造创意园与文化产业基地,发展势头喜人。

争当区域龙头与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拟向粤传媒注入经营性资产,实现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打造更有效的资本运作平台,争做广东传媒行业的上市龙头企业;电广传媒、歌华有线、广电网络、东方明珠、天威视讯等广电类公司,拟通过上市公司平台,收购其它地区未上市的相关业务,迅速做大做强,争当区域龙头;中南传媒、出版传媒、新华文轩、时代出版、皖新传媒等出版发行类公司,通过跨区域收购、搭建运作平台、优化资本结构等资本运作,最终实现企业的做大做强,争当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巧用融资便利性,力求迅速做大做强。上市公司具有优越的融资便利性,有利于加速实现公司的发展蓝图。歌华有线2010年成功发行16亿元可转债,国家开发银行并向其提供15亿元的授信额度,歌华有线发展进入“不差钱”的阶段。此外,时代出版借壳上市1年后便成功再融资,募集5亿元资金;中南传媒IPO实际募集41.2亿元,超募123%;华策影视IPO实际募集9亿元,超募183%。巨额资金的募集,为这些上市公司进一步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4

【关键词】频道专业化 专业频道 细分化

从2000年开始,电视频道专业化在我国就作为电视改革的方向而引人注目。自此,相关的研究论文逐年增多,众多学者撰写论文对频道专业化现象进行讨论。笔者以2001年为始,采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电视频道专业化”,检索并筛选了其中的50余篇论文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综合来看,国内对于频道专业化现象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上。

问题之一:专业频道不专业

所谓专业频道,指的是电视媒体经营单位根据电视市场的内在规律和电视观众的特定需求,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能比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领域受众的需求,即国外通称的主题频道,是国际比较通行的高效媒体运作方式。以浙江电视台为例,它是全国最早实现三台合并的电视台,共管辖着六个频道:新闻综合频道、钱江都市频道、经济生活频道、教育科技频道、影视文化频道和体育健康频道。“但是,除了体育健康频道以外,其他频道基本上都依靠电视剧支撑,相关专业的栏目只是其中的点缀而已,其收视率体现也基本上都在电视剧上”①。我国除中央电视台十二个专业频道和上海电视台几个纯专业频道外,其他地方的电视频道大多是名不符实。

问题之二:真正的专业频道收视效果差

专业频道不专业是问题,可是真正的专业频道也是问题多多。比如教育台主要以上课教学为主,但这类电视频道却面临传播效果不佳,观众反映平平,收视率低,人才流失等问题,从而使经营陷入困境。研究者中普遍认为频道专业化问题的产生关键在于受众。虽然国家一直致力于提高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但是在长时间的历史变迁中,我国的受众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居多,把看电视当作娱乐消遣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因此一些比较深层次的专题类节目就难以吸引广泛的受众。来自北京广播学院的陈作平则另辟蹊径,从思维习惯的民族性这方面为我们解释了这一问题。他说,中国文化更强调综合性和包容性,中国人一直倾向于综合式的思维,这也同样体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②

问题之三:盈利模式单一使专业化更加陷入困境

现在专业频道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出售”受众的第二次销售,即广告。仅仅依靠广告来找寻单一的盈利生存模式,成为频道专业化陷入困境的隐患。专业频道盈利模式单一,除了由我国各省市的卫视台都是无线台的特点决定外,还有学者认为这与我国的电视局面有很大的关系。“在我国,各省、市有线电视频道基本是‘条块分割,诸候割据’的局面。地方有线频道覆盖的地区仅限于一个城市,没有全国接触点。”③

问题之四:专业人才的缺乏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缺陷

专业频道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专业频道的采、播、编制等专业人才,特别是频道经营管理人才匮乏,这一矛盾直接导致专业频道节目整体水平不高,表现形式单一而缺乏有力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另外,电视台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全国各个电视台的人员基本都有体制内的正式员工和体制外的社会招聘员工之分,而事实是专业频道的业务骨干多是社会聘任的,这就不利于频道储备社会人才和真正的专业人才。

总的来说,学界和业界都认定频道专业化是未来中国电视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面对当下的实际,大家都莫衷一是了。有学者对频道专业化持悲观态度,认为中国本身没有进入频道专业化时代,当下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全成功的专业频道,这就是有力证据。而大多数学者还是持乐观态度,认为频道专业化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践中出现各色问题是很自然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找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样中国电视进入真正的频道专业化就是必然了。

针对这四方面的主要问题,学界和业界人士都认真探寻了其出路及对策。分析归纳起来,对应给出了四条主要的出路。

一是循序渐进,从频道专业化逐步过渡到频道细分化。所谓细分化就是将类型节目划分成更为细小的单元,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满足特定受众的特别需求,给不同受众以特色鲜明的节目。“电视频道的专业化也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专业频道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即类型化阶段和细分化阶段。受众的成长有一个过程,专业频道的发展必须与此相适应分阶段渐进发展。”④“中国的频道专业化仍然应该以大多数观众的兴趣为出发点,细分大众口味。⑤”

二是要转变观念,从以往以媒体为中心转移到以受众为中心上来。受众定位与媒体定位是密切相关的,媒体定位应该以目标受众定位为基础,这部分是十分关键的。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频道专业化是对小众市场的关注,但关注的小众是大众中的小众,而不是静止在一个地区,省,或市里的小众中的小众。关于这点,有学者建议电视台在频道分类上以最具有社会行动能力的人群为目标, “同时以专业化的主打特征挟带相对的公众内容,在一点或几点上寻求专业与大众之间对话的路径”。⑥

三是国家宏观调控和自身调节相结合,走专业频道有偿收视之路。频道专业化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孕育产生的,因此必须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宏观调控就是要优化配置频道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予以经费上的支持。作为频道自身,不能只靠广告一条腿走路,而必须寻找节目的最大价值利益点,通过有偿收费来经营。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杨澜在介绍阳光卫视的改版时则表示“阳光卫视的此次节目扩版在保持文化节目的基础上加入娱乐的因素,将满足原有收视户中更过的家庭成员,收看人更多了,客户的选择机会加大,这些均将是阳光卫视提前实现收支平衡。”因此,频道专业化需要靠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收益。此外,针对我国各省级卫视及电视局面,有学者提出一种解释:“频道专业化根本就不是无线台的任务,且从国际范围来看,用无线台的模式来办专业频道,无一不是以失败而告终”。⑦对照国际上的这个做法,结合我国的国情,李良荣教授系统地提出了我国的解决方案:“应该把无线台和有线台分离开来,无线台面向一个区域的受众,而有线台要通过资本运作进行整合,成为若干个专业频道公司进行运作――成为面向全国的一个专业频道。”⑧郭镇之教授着眼于建立两强良性竞争体制,提出另外的解决思路:“建立一个与中央电视台竞争的省际卫星传播公司,统筹规划,各省各司其职,办成十几个有影响的专业频道。”⑨有研究者则撇开频道是否专业化的理论问题,从栏目设置出发,认为实践中各省综合频道、专业频道应采取组合竞争策略,产生组合竞争力,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段设置大众化节目,次黄金时间、冷时间段设置分众化节目;专业频道在大众黄金时间段设置专业特色剧场,分众黄金时间段设置有较大内容外延的专业栏目。⑩

四是要培养专家型媒介经营人才和高素质业务队伍。频道专业化意味着观众所需的内容、知识会越来越专业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外,因为电视是在市场化的条件下运作,所以尽快培养一批专业的宣传、经营人才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实,在笔者看来,频道专业化固然是我国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频道专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其发展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种种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以观众的分化为例,由于传统的影响,加之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视作为娱乐消遣的功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所以要改变这一固有观念就需要时间;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无论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标准提高了一大截,自然地大众对节目各方面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所以做电视的人都普遍感到电视难做了;再者,虽然频道专业化现在被炒得沸沸扬扬,但是毕竟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要实现良好的电视运作就不能一蹴而就。尽管学界和业界对频道专业化的研究数不胜数,但是对其循序渐进这方面还需冷思考。另外,有些学者提出要我们向西方学习,笔者认为学习是应该的,但不能盲目的学甚至照搬照抄。其中有学者提出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建立起一些园艺、钓鱼等一些标新立异的频道,而笔者认为毕竟我们还没有达到那样高的生活水平,现在人们更多的还在探寻如何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是已经到了享受的阶段。笔者认为我国频道专业化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不是考虑如何设立标新立异的专业频道,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将现在的一盘大杂烩重新组合成一碟精致的小菜。我们在吸收借鉴别国经验时一定要从我国电视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决不能脱离实际去建空中楼阁,否则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关于频道盈利模式这一问题,很多学者都认为要走频道专业化之路就必须改变广告这一单收入渠道。笔者也认为这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但毋庸置疑,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从这一逻辑来看提高收视率就必须使频道走大众化而非专业化的道路,这就形成了一个广告收入与频道专业化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周伟成、周叶飞,《频道专业化:回顾、现状及展望》,《现代传播》,2002(4)

②陈作平,《频道专业化需要深思熟虑》,《电视研究》,2001(4)

③孔洪刚,《频道专业化研究中的四大命题》,《声屏世界》,2004(11)

④赵继光,《电视频道专业化的高级形式――细分阶段》,《声屏世界》,2003(4)

⑤季晓敏,《大众化――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之路》,《声屏世界》,2001(9)

⑥杨晓萍,《专业化频道的战略突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7)

⑦陆地,《尖锋之见――专家与业者的对话》,《南方电视学刊》,2005(5)

⑧李良荣,《中国电视频道产业化的困惑和改革的思路》,《新闻大学》,2003

⑨郭镇之,《且慢谈卫星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南方电视学刊》,2003(5)

⑩王永连,《论电视频道的组合竞争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3)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5

王同英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国内部主任

深化思想认识 创新技术手段

媒体的创新融合,是着眼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大部署,是新闻界应对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的战略调整,是时代赋予媒体人的使命与担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的深化。融合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或是只满足于把网上的东西求证一下,内容相互转一转,而是要认真研究“点对多”的传统方式和“多对多”的网络方式相互融合的规律。

二是手段的创新。技术是媒体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角色,传统媒体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技术,让新技术为创新助力,提升传播力和引导力。

三是人才队伍的培养。采编人员能否对重大事件做准确把握?能否与高端人物就敏感问题从容地对话?这其中能力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正能量。中国记协将一如既往地为媒体做好服务,在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提升我们的服务能力,与中国新闻界一起见证转型发展的艰辛与成就。

顾兆农

人民日报社

湖北分社社长

善于以变应变 创新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本质是一种新的传播介质,随着时代的变化,新闻传播的介质可以发生变化,但是,新闻内容的生产和社会需求是永恒的。纸媒专业生产新闻的功能,是不会衰亡的,因为社会需要它。

现在很多纸媒都主动地融入了新媒体,普遍运用了电子报、二维码、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的方式,这种融入需要一个过程,融入的方式、方法在不断地探索完善。

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制作要求,与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流程、特征、风格等是不一样的,这需要纸媒不断创新传播方式,真正地融入新媒体,才能赢得未来。

郭玉福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党委书记、社长

加强统筹规划 构建立体传播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以技术创新为特点,构建传播平台;以产品创新为根本,拓展传播方式;以机制创新为支撑,提升传播能力,走出了一条湖北特色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近年来,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积极推进新媒体发展,加快转型步伐,实现了报纸、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立体传播格局的构建。然而,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必须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制定总体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在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媒体融合发展更需立足现实,务求实效,大胆探索,科学推进。希望和大家加强互动交流,保持战略沟通,共同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万仕同

新闻战线杂志社

总编辑量力借力合力 重构生产流程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须“三力”齐发。

第一,要量力而行。各地媒体应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不宜盲目照搬、模仿。

第二,要借力做事。商业网站在移动客户端、手机浏览器、应用商店等方面技术比较成熟,传统媒体应借助他们的技术和平台,扩大在移动终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要积极探索怎样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并购、参股、合作等形式借力发展自己的产业。

第三,要合力打造。打造全媒体产品,关键还在于流程再造,建立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整体架构。这样才能形成团队作战的合力,从而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观点二:发挥自身优势 拓展品牌价值

梁相斌

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坚持内容为王 注重技术创新

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我想谈两点感受。

第一,内容为王。不要改来改去忘了自己。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石是内容,新媒体发展的基石也是内容。内容是传媒业的灵魂,以渠道起家的新媒体更加需要内容的支持。以内容为王,我们必须牢记12个字:报道事实、澄清事实、引导舆论。报道事实,要遵循三个关键词:自产、原创、首发。澄清事实,要注重实事求是。引导舆论,则要求我们牢记使命。

第二,技术与创新。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路上,运用互联网技术已经是大家的共识。目前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补上短板。技术是传统媒体的弱点,包括目前传统媒体主办的官方网站的技术运用,远远落后于市场化旗舰网站;二是由目前的技术支撑,转变为技术支撑与创新并重。

黄合水

厦门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挖掘优势资源 优化新闻产品

传统媒体应坚守本色,将新闻内容做好、做精、做深。

传统媒体还可通过投资第三方,进入新媒体行业,优化现有产品线。新媒体则需要有新媒体思维的人来经营,同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资源发展新媒体。建议传统媒体多参与投资,不参与直接管理。

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就是新闻报道的精准,让人信赖,公信力高,而新媒体时常会出现新闻失真。传统媒体也应好好挖掘“公信力”这一优势资源,做有品牌信誉的媒体,将普通的新闻消费品变成读者心目中的高端产品。

杨驰原

传媒杂志社主编媒体界限模糊 是融合新趋势

传统媒体受到挑战是不争的事实,但它依然有新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和长处。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的优势,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而它在获取信息源、从业人员素质等各方面,也是整个媒体行业中最优质的。不管将来新媒体发展到什么阶段,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的权威性优势,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

现在很多传统媒体都在发展自己的新媒体部门,这是一种重大改变。近年来,报业在发展新媒体方面表现不俗,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很多报业集团明确提出了要向全媒体集团发展的目标。在未来,媒体界限会越来越模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渗透,不分彼此,这将是融合的一种趋势。

观点三:加强受众研究 强化互动意识

高海浩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党委书记、社长培养受众意识 再造商业模式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首先必须具备受众意识与互联网思维。媒体的新闻内容重要,新闻展现的形式同样重要。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展现形式和话语体系,都应该跟上受众与互联网发展的步伐,真正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加强用户研究、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和维护传统媒体的内容权威。传统媒体人要逆势而上,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探寻数字化发展之道。

浙报集团过去三年向全媒体转型,主要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步,构建资本平台――推进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第二步,构建技术平台――打造传媒梦工场;第三步,构建自主性互联网用户平台――并购边锋浩方网络。这三个平台是我们未来转型的主战场。

董岳林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党组书记、总编辑增强互动思维 创新表达手法

虽然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中不断进步,但在思维模式、表达手法、受众互动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传统媒体的互动相对缺失。现在,从报纸电子版到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再到官方微博、微信、APP平台,互动在逐渐增加。但不能仅仅把纸媒新闻往新媒体上照搬,而是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延伸。同时,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建立新媒体所需要的团队。另外,利用不同类型媒体的差异性来实现互补。新媒体的速度优势与传统媒体深度优势之间的融合,可将交互性、全息化发挥到极致,而传媒集团内所有媒体相互间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及二次甚至多次开发,无疑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董林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改变单向传播 加强受众互动

近些年,主流媒体新闻网站虽然也有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访问量与浏览率远没有商业门户网站高,发展速度也赶不上商业门户网站。主要问题还是因为传统媒体缺少互联网创新思维。

加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思想观念的改革,要树立用户观念与产品观念,不能被动地灌输,而是要与受众互动;第二,组织机构和采编流程的改革,要将传统媒体“小而全”的观念变成多兵种作战;第三,促进媒体的跨界融合,实现手机全媒体移动,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融为一体。

倪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原执行院长强化服务观念 把网民变读者

传统媒体有很多优质的新闻内容,但由于传播方式的原因,一些内容并没有到达受众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大批读者变成了网民。传统媒体应该思考,如何提供优质服务,把受众变成用户,把网民变成读者。应增强内容传播时的用户意识,并研究用户的使用行为方式。

在转型融合上,媒体要形成互联网思维,坚持用户至上,注重读者体验,通过多渠道、多终端,使新媒体的影响力转化为产业价值。要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在新闻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建立和维护内容权威。这其中涉及到一个版权问题,互联网该怎样使用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可能需要进一步探讨。

陈光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总编辑回归传播本质 直接联系受众

报纸集内容提供商、渠道开发商、终端制造商为一身,而今天受众主要通过移动终端,从互联网渠道获得信息。传统媒体在今天面临许多挑战,最根本的原因是与受众的直接联系被互联网阻断,纸媒内容产生的影响力无法被自己营销。融合发展就是要重建与受众的直接联系。

传统媒体要重建与受众的直接联系,就必须回归传播的本质――减少社会信息不对称。互联网出现之前,社会信息不对称是整体上的、显性的,媒体竞争与发展是看谁能覆盖掉谁。有了互联网,社会信息在整体上已处于对称状态,不对称则表现为对潜在的传播链条的连接需求;谁能发现这种不对称,进而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建立起新的社会关联,谁就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观点四:寻找适合路径 探索盈利模式

余长久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全面转型革新

变“一起”为“一体”

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一场深刻的传媒变革、一次难得的转型契机。我们迫切地感受到,全方位革新已经刻不容缓,一体化方向必须坚定不移。

立足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实际,我们主要有四个考虑:一是融合层级上,要从局部实践上升为顶层设计;二是融合范围上,要从多点突破扩展为全面转型;三是融合重点上,要从新闻创新为主转向制度创新为主;四是融合路径上,要从携手并肩的“一起”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推动媒体融合,最根本的是思想理念的转变,最关键的是必须要有明确的转型路径、系统设计和有力的推进,方能实现媒体深度融合。

曹三省

中国传媒大学

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注重优化成本 探索盈利模式

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首先应该注重实效,在成本优化的原则下构建新媒体平台。此前,新媒体技术相对不成熟,新媒体盈利模式不清晰,导致传媒机构在“沙盘模式”下进行新媒体技术和业务的试水,走了不少弯路,也各自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

其次,由于新媒体有大量的应用技术、内容制作业务等,协同创新和加强业内合作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主流媒体应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媒体机构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新媒体技术与内容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处于不断的爆炸性创新之中。在这种不确定性面前,主流媒体大可不必“因噎废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稳住阵脚谋发展。

李洪洋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副社长媒体抱团尝试 当互联网入口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真正的融合,应该是内容和经营都做到融合。首先,内容上做到完全的推送;其次,经营上实现全面的盈利模式。现在有些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做得不错,通过主流媒体打造影响力,在其他领域创造利润,还有的传统媒体打造的新媒体项目,吸引了民间资本投入等等。但这样的融合能否长远、能否复制,还有待观察。模式能否复制是关键问题,就像都市报、晚报模式能在全国复制一样,这样的模式才是好答案。目前,全国30多家报纸成立的云报纸联盟,把报纸、互联网的内容变成视频放进云报纸客户端,媒体通过收取流量费和植入广告等,所有媒体的商业模式都能利用。传统媒体成为互联网的一个入口,可能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一个比较好的尝试。

王晖

江西日报传媒集团社长寻找适合路径 大胆向前探索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关键在于“融”。要树立起一体化的概念,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新媒体发展带给传统媒体的,是新的传播渠道,将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极具互动性的新型传播模式,新闻不再是“我说你听”,而是要借助新技术平台、新话语体系来拓展影响力。技术平台运用得好,会为传统媒体插上一双翅膀。因此,在把握“内容为王”的前提下,要培养起记者的新媒体思维、全媒体素质。

想做好新媒体,必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更要向前大胆探索,打开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观点五:培养人才队伍 提升业务素质

王志羚

《三项学习教育通讯》执行主编

注重队伍建设 坚持正确导向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中,媒体不仅要在业务上推进全媒体人才培养,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用人机制和人才管理体系,还要从思想上涵养一支观念科学、导向正确的新闻人才队伍。

新闻工作者要建立“三个自信”,而这种自信是要建立在深刻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深入一线、扎根基层、读懂国情、坚定信念,始终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使命。信心坚定了,导向正确了,新技术新媒体才会真正成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的助推力。因此,在融合发展道路上如何抓好队伍建设,是值得传统媒体深入思考的命题。

宋成卫

武汉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总经理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传统媒体有很多自身的优势,如公信力强、品牌效果好、重视内容制作等。新媒体有独特的传播平台,但传播的很多内容是传统媒体采编制作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既是竞争对手,又需要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促进和发展。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传统媒体的记者技能比较单一,而现在要求成为多面手,不仅会写,还要会拍摄,有时还要会录制。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需要增强紧迫感,不断地提升采编人员的素质。

黄瑚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创新新闻教育 培养复合人才

人才源于教育,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新闻业界的现实情况,难以满足媒体融合时代的需求。近些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树立“大新闻传播”的教学理念,确立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新建了本科跨专业、跨学科培养模式,打破了新闻传播类各专业的内部壁垒,开辟了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融合教学新路。

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指既具有全媒体理念与技能,又具有跨学科理论与知识的新闻人才。要求其用专家的眼光来辨别新闻线索、解析新闻事实、报道新闻事件。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6

三年前,二次创业的王鹏飞带着“一统二维码天下”的豪情壮志来到北京,成立了灵动快拍,并担任CEO。“我们很清楚手机端输入是多么不方便,二维码将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曾作为中国最大手机社交网站——“天下网”创始人的王鹏飞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鹏飞看到了市场的残酷,“我们当初想做入口,提供免费发码,把用户做到一两个亿。但后来我们发现这是不可能的,谁也不可能在二维码市场上一家独大。”

在日韩等国家,二维码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保持了十余年的火热,这其中电信运营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日本运营商对于手机终端完全的控制,加速了二维码的各种应用和服务的标准化和推广普及。中国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在二维码领域发力最早,但承担此项业务的中移动卓望公司也已经放手此项业务。目前中移动在很多业务上面采用的二维码,都是使用了方正移动的二维码平台以及业务集成解决方案。方正移动的副总经理袁广华向记者介绍到,“二维码是一个偏线下的东西,需要对终端有一定控制力,而国内电信运营商定制机所占份额非常小。”

商业模式之困

商业模式是一个行业生存的根本所在,也只有当它逐渐成熟了,市场才能稳步发展。

马化腾在2012互联网大会上振臂一呼——“二维码将成线上线下关键入口”。一时间,大街小巷“万码奔腾”,企业和用户对二维码意识也随即有了一定提升。

美国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只有退潮时,你才知道谁在光着身子游泳。”它同样适用于二维码市场——当狂潮消退时,沙滩上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公司。面对这么个庞大的市场,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可靠的盈利模式。

市面常见的多为QR二维码,是由日本丰田旗下的Denso Wave公司于1994年发明。QR码不仅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成本低,还可表示汉字及图像等多种信息,其保密防伪性强而且使用非常方便。因此,它很快在日韩地区迅速普及,进而发展到欧美。

1999年1月,Denso Wave了日本QR码标准JIS X 0510,而其对应的ISO国际标准ISO/IEC18004在2000年6月获得批准。QR码属于开放式的标准,规格公开,没有版权费,任何人都根据需求可以随意生成。

正因如此,从事码制码发码的二维码公司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同样面对窘境的还有手机二维码App,特别是微信、微博开通二维码服务后,用户在选择扫码工具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单纯扫码的工具类App也很难生存。

即便是互联网巨头也很难在二维码领域独领。例如,微软在2010年推出相关的“Microsoft Tag”服务就是最失败的一次尝试,该服务将在2015年8月19日终止。“Microsoft Tag”是一种类似条形码的技术,由微软自行研发,它可让用户将大量信息嵌入图片中,然后利用专门的设备和应用读取。微软本打算将它作为一种企业广告互动平台进行推广,但始终无法成功。今年9月,拥有二维码移动综合平台ScanLife的Scanbuy正式接手该服务。

反观存活下来的二维码公司,无论是提供二维码系统集成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的方正移动,还是硬件研发的新大陆和华阳信通,抑或是生码营销服务的灵动快拍,基本上都是找到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盈利途径。但即便如此,这些商业模式能否持久也很难说。我查查COO陈红洲认为,“国外二维码发展较早,但都没有涌现出一个有很大突破的公司。虽然Facebook、谷歌这样的巨头比较容易产生商业模式,但都不是很成功,背后没有持久的商业模式,或者大家都没找到。我查查也做了三年的探寻,想找出成熟持久的商业模式,并且对竞争对手造成一些壁垒,还是比较困难。”

培育市场之机

尽管在外界看来二维码铺天盖地,但在袁广华眼中现在市场的热度远远不够。他向《互联网周刊》记者透露了衡量市场热度的标准,“30%以上的商品有二维码,个人用户凭证超出30%以上,主动拍码超过15%。”现在国内二维码市场和他所说的“火”还相距甚远,“凭我个人感觉,现在行业类应用不到千分之三,个人凭证类的不足3%,主读业务就更少了——也就千分之一。”

谈到国内二维码市场不愠不火的原因,陈红洲认为“缺乏革新应用”是症结所在。“二维码已经出来两年多了,二维码名片应该说是很成熟了,但应用的人也不多。因为用户已经有既定的习惯,而且传统方法也不麻烦。未来需要的是有实质性改变的东西。”

如果说前两年是二维码从无到有,那么今后就应该是从有到好的阶段。在王鹏飞看来,现在的企业80%以上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企业移动官网、App呼之欲出。而二维码不仅是O2O的不二入口,也是企业移动电商的前期铺垫。

去年年底,灵动快拍推出营销服务平台意在争取中小企业。该平台将制码模板化,企业可以自助制作二维码。目前,100家商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客户类型涵盖4S店、房地产、培训学校、餐饮娱乐。

驱动用户之源

二维码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尽管从媒体观察者角度来说“市场冷了”,但真实的市场环境还是在慢慢变好,人们的使用习惯正在形成,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用户为什么拍码”这个问题。

去年,大多数用户还会因为好奇去扫码,但很快就发现二维码的背后无外乎是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App下载等内容,扫码的热情便不再高涨,就连去年最火爆的微信“扫一扫”也是昙花一现。陈红洲表示,“扫一个码加入微信群,可以优惠多少钱,这在去年的时候还是个噱头,可现在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加入微信群后,企业也不善于维护,用户根本不买账。”

现在很多企业盲目跟风,反正已经购买了广告位,索性就印一个二维码,并没有没思考过码里面的内容。“有的二维码扫进去竟然是企业的PC网站,图片很多,打又打不开——印这样的码还不如没有。”王鹏飞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