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1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育 家校合作 研究
一、问题提出
关于家校合作,许多家长要求更多地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收到孩子的考试分数单和名次表。目前,有关家校合作的研究并不算少,但是结合小学英语教育的家校合作研究尚有缺乏。笔者认为,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笔者通过对我校3―6年级在校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从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及家庭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对比与分析,感到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与实施,使家长与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家长能够积极有效地与学校合作,共同探索在英语教育方面的适合学生的正确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自觉性,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使英语学习普遍有所提高。
三、研究对象
将学校3―6年级学生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让学生携带给家长填写,回收5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男性占34%,女性占66%。76%的家长年龄在35―40岁之间。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行编制的有关家校合作的态度调查问卷,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家长参与有关英语教育家校合作现状和期望的基本态度。问卷分为六个方面:基本情况、信息来源、学习理念、家校联系、家校合作和家长的需求。
五、研究步骤
将所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的分析。
(一)结果与分析
1.影响家长态度的因素分析
受教育水平:本研究所涉及的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以初中为主,也有部分小学和高中的,大专以上人数较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有限,尤其是家长自身的英语水平有限,所以家长都表示愿意与学校保持合作,同时家长对教师的指导也是趋向于接受和信任的。但是,家校关系分离的现象还是明显存在的。
信息来源:调查显示城市里很多家庭已经拥有电脑,对于孩子英语教育方面的信息,不少家长有了通过网络来获取的意识,还有一些家长通过社会上各种英语培训机构的宣传来获得。虽然家长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多,但是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很多家长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和选择的能力,学校的教师需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帮助。
家庭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家庭结构方面,三代同堂和核心家庭占80.6%,离异和单亲家庭占11%。家长方面也是父母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配合学校的联系和合作,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但是多数家长都是双职工,而且是普通工人占多数,因此工作繁忙是参与家校合作的最大障碍,也因为自身对英语教育的不足而缺乏专业的知识。随着孩子的长大,有91.2%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从小学好英语,只有个别家长认为英语的重要性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为了孩子的自身发展认为掌握英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家校合作的开展是有利的。
2.家长联系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的分析
在进行家校联系的问题上,家长普遍认为有必要进行家校联系,只是在有关英语学习方面联系的频率上能主动与学校和教师进行联系的家长几乎是凤毛麟角,而且问卷显示有20%以上的家长是从不主动联系学校的。大部分家长也只是通过电话的方式简单地与学校进行联系,这在调查中占61%,对于英语学习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且有26.5%的家长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是专门到学校与老师沟通的,因此学校方面应该首先很好地抓住这一部分的家长,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可以在以后的家长会或者专门的讨论会上请这一部分的家长介绍经验。而大部分家长都是在接送孩子的时候与学校和教师进行一点沟通,而这之中不乏有那些只是出于礼貌打招呼的情况,所以学校也可以尽量与这部分的家长沟通,使家长们不要产生回避教师的态度,在正常的礼貌寒暄之后也应该就孩子的在校和在家的情况作一定的交流。
调查显示100%的家长都是与班主任进行联系,即便孩子在英语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也很少直接与英语老师联系,这不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学校可以鼓励各任课教师多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有利时间使家长和学校的其他教师进行接触,还可以通过班主任的介绍,这样在以后的联系和交流中家长也就不会觉得尴尬了。家校联系是家校合作的前提,只有家校联系不再存在任何的障碍,家校合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联系多了,交流多了,自然可以使得以后的合作顺利进行。
3.家长的合作态度分析
在进行家校合作的时候,只有61.5%的家长赞同相互合作,还有其余的家长认为家长要按照的教师的要求来配合家校合作的开展,可见这些家长还认为教师应处于主动的地位,自己的作用对于家校合作只是次要的。但是调查显示100%的家长是愿意和教师沟通的,可见学校在开展家校联系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家长明确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性,然后让家长能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而不仅仅是被邀请。
调查显示,100%的家长关心孩子在语文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而对于孩子英语的学习方面则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关心的,家长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更多的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而要使家长真正地主动参与到学校的英语教育活动之中,还需要学校方面更好地组织更多有效的活动。
(二)讨论与建议
1.家庭背景因素对家校合作的影响
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家长态度的主要因素。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态度上,受教育水平越高,家长越倾向于和教师及学校保持合作,对自身的参与能力看法越积极,对学校提出的建议与看法也越多。可能高学历的家长有更多的自信和能力来辅导孩子的学习,以及与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并提出一定的建议。虽然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家长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并且也希望与学校进行合作,只是由于家长自身在英语知识和教育方法上有限,大部分都是从教师或社会上的英语培训机构那里获得孩子英语教育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家长在家辅导孩子就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开展家校合作的时候,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学习了解英语学习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为家长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包括阅读报刊和杂志、网络资源、影视动画等,使家长能够多方面地了解英语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家校合作的开展。正如国外及港台的研究所指出的:低学历的家长虽然拥有较少的家庭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但他们对家长参与却抱有积极的态度,并更加遵从教师的权威,也会很愿意到加入感觉自如的活动中。因此在开展家校合作的时候可以尽量提供家长更多的机会来参与活动,并且给予更多的支持。
2.努力形成双向交流和非正式交流
在形成有效的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说话者能够使用常用的、带描述性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不带有任何的价值判断。而积极的倾听则是建立起两人有效交流的关键。积极的倾听者想听到说话者正在说什么,他是带着听到的目标和理解说话者的东西去听的,他没有价值判断。对家长来说,积极的倾听能够传达真正的双向交流的愿望,这反过来就开始使参加交流的人的地位倾向于平等了。交流开始形成双向的,每一方都真诚地倾听到另一方的声音而做出适当的反应。当教师开始倾听并带着理解与同情做出反应时,双方的信任和尊重就开始发展了,父母也就能够大声地说话了,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不愿与教师交流和联系的不足,形成双向的、尊重的、诚实的和丰富的交流,从而形成教师和父母互相平等、互相指导的氛围,使得父母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方式逐步增多。
从家长为孩子报名入学开始,家校联系的最初交流就形成了,家长借此机会询问和获得有关学校的信息,学校也从家长那里搜集关于孩子入学前的各方面信息,通过口头和书面的结合,在有效的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学校了解到学生及家长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期望与需求等信息。利用双向交流的机会,让家长和教师能够逐步形成更多的非正式的交流机会。问卷结果表明,电话联系和接送孩子时的交谈是家长普遍采用的非正式交流的方式。
3.加强正式的交流
学生的英语作业本是一种最常用的双向书面交流的形式。当父母没有或者不能经常到学校来时,这种方式特别重要。教师可以在作业本上定期写出孩子在英语课堂上及学习思想和态度上的表现或变化,或者是教师对孩子在英语学习上的要求和期望,由孩子带回家去,然后由父母写下对教师评语的意见,以及孩子在家里学习英语的情况,或者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也可以就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样的作业本对于学生来讲具有了更多的用途和意义,使学生始终处于被良好愿望包围的状态,更加促其重视和学好英语。
家访是一些学校经常利用的家校合作的方式,这让教师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以及孩子的家庭。因此可以尝试让英语教师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家庭进行家访。因为在家里,家长占主动的地位,教师是客人,进行家访可能给父母传递的信息是教师对家庭和合作关系感兴趣,这样父母会主动与教师合作而不是花许多时间努力寻找他们与教师在一起的角色。在家访中父母和教师可以就孩子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家指导孩子学习英语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探讨。
父母―教师讨论会是如今家校合作过程中最应该被提倡,也是应该使用得最频繁、最正规的方式。因此家庭和学校双方都应该使父母―教师讨论会成为家校联系与交流之间最稳定的方式。父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的进步情况,而教师则有机会与每个家庭都有单独交流的机会。但是要注意讨论会的氛围要弄得轻松些,不要和普通家长会一样,让家长有地位不平等的感觉,这会使得家长有些压抑。而且讨论会的时间不要过短,要给家长和教师都有充分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交谈。在讨论会上,学校也应该欢迎家长邀请孩子的看护者或对孩子有帮助的亲戚和朋友,因为他们常常也有许多有助于讨论的信息。
4.学校中的家长参与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时可以作为自愿者来到学校,这样家长首先可以自然地与校方人员进行接触,由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使得家长可以在教室中和其他的一些学校领域中给予更多更有效的帮助。
再有家长可以作为参与者,校方人员和家长志愿者尽力使所有的家长在学校中感受到欢迎的氛围,同时他们也可以帮助不同的家长愉快地来到学校作为观众参观学生的在校表现,包括家长开放日、运动会、联欢会和各种学习活动。当校方人员鼓励家长参观学校和教室的时候,家长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教师所做的工作及学校的计划,家长也可以对其孩子的教师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家长能够更自然地与校方人员进行接触,这其中就包括英语教师。在这期间教师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家长。
学校可以组织很多与家长作为学校参观者有关的活动。例如在学校入口处设置迎接处或信息台、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接待家长和鼓励家长参观教室等,都是家长参观时校方可以采取的措施。学校也可以出面提倡建立家长委员会,作为家校合作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针对一系列的问题可以召开一系列的座谈会,让家长一同参与如何去管理学生的家庭作业,监控孩子的学习过程以及强化孩子在家庭中的学习。
同时,参与管理的家长就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了,不但可以在一些讨论会和座谈会中作为典型的家庭加以介绍,而且参与管理的家长也感到对其孩子的学习环境有所控制,教师和学校也可以更加明确地认识家长的意见。同时家长被吸引到制定学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当中去,家长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专业方面的学习,这些都有利于家校合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ary Lou Fuller,Glenn Olsen.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2]马忠虎编著.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张旺.加强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途径.教育与管理,2002.12.
[4]刘翠兰.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现代中小学教育(总第140期),2005,(10).
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2
发现二 家校合作存在合作意向不一致,合作内容浮于表面,合作方式流于形式,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发现三 家校合作过程单向发展,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发现四 家校合作的制度设计先天不足,专业服务人员缺少,针对家校合作双方的专业服务匮乏。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生本观念的深入,教育外延的扩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必须和家庭联手、协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但由于受到初中公办学校办学理念、制度设计、实施过程、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等因素制约,家校合作一直在困境中徘徊。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丧失了家庭教育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干扰学校教育,导致学校教育被动迎合,丧失了学校教育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家校合作应如何突破困境,即独立又融合,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家校合作新的历史命题。本文就初中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展开专题调查,探索加强改进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有效路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2年4月,调研组在本区内七所公办中学随机选取八年级30%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70份。问卷由调查组发给学生家长独立完成,统一回收后由调查组进行统计分析。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编制的家校合作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涉及家长对家校合作目的的认识、家校合作的整体情况、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等,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认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的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1]这是对家校合作最好的诠释,而本调研结果所呈现的家校合作状况远没有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一)家校双方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清晰
家校合作本意是集聚双方力量,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出力,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被动服从者居多。仅有两成家长认为家校合作可以促进自己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教育,也是学校吸纳社会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有利举措,更是自己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合法途径。而八成家长却认为家校合作只是“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48.0%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主动参与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主要就是听从、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安排而已。
不仅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学校教育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也不清晰。他们更多地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认为家长缺乏专业性知识,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过多参与还会对学校教育工作造成干扰和阻碍。于是,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二)家校双方对合作价值存在理解偏差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iams)研究发现,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2]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y)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3]
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基本以“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身份参与家校合作,具体形式有一学期1~2次的家长开放日、学生作品展示、家长会,随机的家校联系薄、电话沟通、个别约见、家访以及参与学校培训、个别咨询学生成长问题。从调查中不难发现,现在家校合作已从最初的家长会发展到多样的形式,但尽管学校在吸引家长参与合作上动足了脑筋,但合作的有效性仍无法得到保障。(见表1)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活动基本由学校组织,家长旁观,双方缺乏深入互动,更多是单向参与。进入初中,专业化程度加深,家长“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制作教具、参与班级活动、课堂观摩的机会大大减少,只有约8%的家长有“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的意识。这表明家长在家校合作中还是处于被动局面。学校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上往往认为“家长只是简单地推卸责任”,或对学校进行“不成熟的质疑”。面对家长的参与热情,学校基本采取“推”和“拖”的方式消极应对,或者就事论事,提什么改进什么,缺乏有效的跟进措施。
(三)家校合作过程呈单向发展,缺乏深入互动
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3
关键词:高职;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268-02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校为满足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实现教育对象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以实现企业借用高校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再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可以满足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得到高校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以充实自己员工队伍的需求,企业还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和品牌优势,实现为企业谋求更大利益的需求。
虽然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校企合作蓬勃发展,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所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高职层次营销专业的岗位群分布较广,而且大多数岗位都需要直接与人或机构打交道,由于人或机构需求的差异性非常大,相同的营销手段对不同的人或机构产生的营销效果必然不同,所以对于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很难用标准化的指标来衡量,企业在考核营销人员的业绩时往往通过其完成交换的成绩来衡量。这就要求高校在为该层次营销专业提供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为达到促进交换的实现而形成的一套系统有效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和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客观地了解同层次各兄弟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情况,寻找适合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规律和经验,发现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高职层次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提供支持,本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查对象包括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专业负责人、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师、企业高管人员、参与过校企合作的学生等,调查方法以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为主。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校企合作已经硕果累累,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高职院校各类人群广泛的肯定,几乎所有被调查的高职院校营销专业都与企业进行了合作,但目前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与企业之间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学校比较少。况且协议的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合作协议签订的时间是在该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估之前。
校企合作是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发展方向,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有关各方的关注,高职层次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将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1 校企合作动因存在着偏差
校企合作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一种优势互补的能动关系,任何一方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都会影响着这种合作效果和深度。
动因是导致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动因决定了行动的目标。校企合作的动因由两部分组成,即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内部动因主要取决于学校和企业各自对自身发展、社会贡献价值和作用的认识程度,具体来说高校追求的是教学效益最大化,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外部动因涉及到彼此对对方的要求、彼此资源的扩充、发展空间和发展规律等多个方面。内部动因直接影响着合作的目标及其实现。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目前具体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检验和锻炼。
但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并不完全是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有些学校的合作动因不是来源于市场,而是来源于上级的检查。于是在探索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于上级检查时的指标要求,而合作的动因尤其是内部动因并没有完全激发出来,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合作的效果和深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目标市场不明确
对于高校而言,校企合作的目标市场应该是那些与学校或可能与学校开展合作的企业,因此合作的关键应该是寻找哪些企业能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在哪方面开展合作,尤其是深层次的合作。深层次的合作并不在于技术、科研难度有多大,而是指这种合作能够锻炼和强化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否与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有较大的关联性,这种合作对于营销专业发展有多大的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在寻找合作企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目标市场的界定,即有些学校并不清楚哪类企业能够在哪些方面与之合作。
本课题组在与一位企业高管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一个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一家非常有知名度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熟人与一家高科技企业接洽,这家高科技企业是从事软件开发的。学院希望该企业能成为其校企合作中的一员,哪怕是挂块校企合作的牌子都可以,当时那家企业的老总明确地表示拒绝,用这位老总的话说“挂浙大的牌子可以,挂工大(浙江工业大学)的牌子我还要考虑考虑”。其言辞看似有些狂妄,但实际上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企业与高校合作,企业看中了高校什么资源?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与各类层次、各类专业的学校合作。
高新技术企业与本科院校,尤其是与知名高校合作,企业能够享受到高校的学科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教育场地优势、科研场地优势等带来的好处,有利于企业自身品牌的建立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重点是在对人才的“教育”上,而不是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上。
从上面的实际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高职院校在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时缺乏明确的目的市场界定,就不可能根据专业的特点,以平等的身份去寻找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合作企业,这样的校企合作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我们在对企业的调查中发现,高科技企业对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合作不太感兴趣;制造类企业由于营销人员岗位有限,且相关岗位的营销人员须具备对其产品和行业的相关知识,所以对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合作兴趣不大;而商贸类企业和一些营销中介类企业却存在着这方面的需求。一些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些人认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与企业的这种合作处于“低层次”的合作,但这恰恰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特点所决定的,且这种合作状况还会维持很长的时间。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岗位群分布较广,而且我们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初只能是在这些层次的岗位上就业,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应该好高鹜远,而应该脚踏实地。
3 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深化缺乏制度保证
校企合作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证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制度保证应该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不但要明确校企合作工作的承担者,也需要明确承担者的权利与义务。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校企合作开展得比较顺利的院校往往都拥有一定的制度保证,而表现平平的高校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学校把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和期望都寄托在一线教师的身上,所以在分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时就会得出一线教师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没有紧迫感、不愿意与企业接触等结论,而很少从管理制度方面进行研究,因此也难以寻找出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就营销专业学生调研技能的训练而言,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其合作方主要是调研服务公司和一般企业的市场部,校企合作工作的承担者需要开发这类市场,需要与这些企业沟通(包括什么时候有调研项目、学生能参与的程度、需要的学生人数、如何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培训、如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的安全和权益如何保证等),需要跟踪维护与这些企业的关系等,做这些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需要一线教师承担此责,但不算教师的工作量,仅仅是义务劳动,那么这种校企合作能走多远呢?有一位接受访问的营销专业的教师曾经形象地描述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尴尬状态是“带着镣铐的舞者”。
第二,基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校企合作需要对参与的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指导。
校企合作既然是一种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那么要更有效地达到培养的目的,就应该对参与合作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通过对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学生的走访,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参与合作项目都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合作项目达到了解市场、检验自己能力、发现自己不足的目的,在劳务报酬与锻炼机会之间,他们首选锻炼机会;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合作项目的目的是因为其学习时间不紧凑,不想自己的时间白白浪费。
“你认为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和兼职有区别吗?”的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有区别,区别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项目有老师的指导,校企合作项目与自己的专业比较吻合,合作方违约给学生带来的风险较小等。
学生对“指导范围”的期望非常广,有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有沟通方面的,有观念认识方面的,有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等等,这就对校方指导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调查显示,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得到指导多的学生,重复参与合作项目的热情也越高。
校企合作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发展方向,要从根本上深化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就必须明确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思路,只有如此,校企合作才会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袁月秋,季黎.关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北方经贸,2007,(1).
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4
关键词:农二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有效途径
1 引言
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是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参与,共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表明,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资源,教师也不再是教育学生唯一的权威。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关心的问题,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研究课题。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大规模的持续流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二代应运而生。农二代有四种情形: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进城子女、流动子女。其教育问题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诸多因素和障碍,农二代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学校教育也深受影响。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西部数县为研究样本,以农村留守子女为重点,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中小学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广泛调查,讨论了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关问题,以探讨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径。
2 家校合作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家校合作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并积累了宝贵经验。美国早在1897年初就成立了历史久远且规模最大的“家长教师联合会”(PTA)。二战后,PTA被引入到日本的教育改革之中,该联合会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力量。英国家长担任“教学助手”,法国配备家校之间的“协调人”,欧洲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课题研究。1998年4月,欧洲七国(苏格兰、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开展了“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项目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的旨在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新加坡在“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三维教育网络的构建中,教育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港台地区也很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在我国,近二三十年中,家校合作在理论、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家校合作实践方面,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更新家校合作的概念,补充家校合作的内容,探索家校合作的形式,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积极主动地争取来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配合,将家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理论研究方面,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分析国内现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概念、内涵、价值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家校合作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学术界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探索少,比较零散,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原则、分类、模式等方面的建构,对家校合作的特点、理论基础研究较少;对国外的理论引进、译介较多,本土化研究薄弱;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比较笼统,没有将其置于不同的视角或背景下,重复性强;现有的研究主要以城市为主,对农村家校合作尤其对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研究少而且零散,对农村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识还不够深刻,对策研究及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有些研究是对城市家校合作的移植,缺乏针对性。
3 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模式
3.1 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
目前,家校合作在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框架,分析家庭-学校-社区关系,为家校合作的实践提供了全面、有力的理论依据。
3.1.1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J.S)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引入教育研究领域的,他指出,社会资本是内在于家庭和社区组织中的整套资源,它们有利于儿童或年轻人的认知以及社会发展。这些社会资源因人而异,极其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人力资本的发展。就教育来说,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分为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前者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投入、教育期待、亲子问的互动,而家庭外社会资本是指父母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包括社区邻里关系、与子女的教师联络、与子女的朋友和父母认识、师生关系等。在通过对美国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的深入调查之后,科尔曼发现,在社会资本相对高的教会学校中,学生的辍学率相对于社会资本低的公立和私立学校来说明显的低,而学业成绩相对较高。这一现象说明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加社会资本可以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对美国的家校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促使家校合作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使学校开始重视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关系,家长、社区等社会机构开始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充分利用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
3.1.2 发展生态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容丰布任纳(Bronfenbrenner,U)的发展生态学理论(the ecology of humandevelopment)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的结果;而人的生态环境,是由家庭、邻里、学校和社会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不同层次和结构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层次和结构不同的系统,因其与个体之相互关系的独特性,而对人的发展产生特殊的影响。生态学的理论注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之间对人的教育的交互作用,但是没有考虑到各机构影响力的积累与协作,忽略了三者整体力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3.1.3 重叠影响阀理论
重叠影响阀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爱普斯坦(Epstein.J.L)等人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爱普斯坦提出的重叠影响阀理论将学生置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模式的中心,认为,孩子们成长所依托的家庭、学校与社区都抱有相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它们之间经常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各种机构中感受到关怀,从各种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关学校的重要信息概念。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以及三者的状况、关系发生了重叠的影响。重叠影响阀是对生态学理论的补充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力会不断的积累,将儿童置身于一个关怀性社区之中,改变了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力是依序的认识趋向,增强了家庭、社区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更好的促进了三者之间的联系。
3.1.4 权变管理理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问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其他系统之间具有高度的渗透性。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类型一体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者之间应该互相影响、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共同促进教育和儿童的全面发展。对于家校合作来说,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和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仅凭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来实现教育目标,学校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家庭、社会系统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努力摆脱过去和家庭、社会在儿童教育方面相脱节的错误做法,注重三者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这就要求学校要从封闭转向开放,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鼓励、吸引家庭和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3.1.5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宏观的或微观的。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这个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成为协同系统。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之中,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效应的表现。家校合作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黄河清所著《家校合作导论》列举了“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变理论”、“利益群体理论”、“包容理论”、“共同责任理论”等理论依据,用于分析家校合作。
3.2 家校合作的实践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模式有许多阐述。在国外,具有代表性且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是戈登的三种模式说,即家庭影响模式、学校影响模式、社区影响模式。
爱普斯坦(1990)指出,全面的家长参与应包含六种类型:亲职教育、家长协助子女学习、家庭与学校沟通、家长义务工作、家长参与校政、学校与社区建立协作关系。这一模式在国外具有广泛影响。
美国学者斯维普(Swap,1987)受家校分离式影响理论、嵌入式影响理论和重叠式影响理论的影响,探讨了学校用来抵制或者鼓励有效的家校合作的四种实践模式:保护性模式、家校单向传播模式、课程充实模式和合作模式。
美国学者穆勒(Muller,1988)运用美国国家教育长期研究的数据,将家校合作的模式归结为“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主要模式。
国外学者设计的家校合作的方案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的策略。这些家校合作策略中,直接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称之为直接策略:与教学和学习活动并不直接有关,但是支援教学活动的,称之为中介策略。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教育活动称之为边缘策略。
在国内,有以地区为主本的合作模式,多元参与教育合作模式等,使用最多的家校合作模式理论是“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模式。我国学者马忠虎编著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有亲模式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国内学者在实践层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步骤。主要有:王维荣在其“我国家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四个步骤:谭虎等在“努力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五个步骤:杨天平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六项标准”中提出了五个步骤:香港大学学者何瑞珠(Esther,Hosichu)根据香港地区家长参与的重心,将家长参与活动分为家庭为本、学校为本和社区为本三大范畴。在《家庭学校与社区合作: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综合爱普斯坦及韦氏(Weiss)的模式,提出家校合作的六个步骤。对各种模式加以综合,归纳出家校合作的内容、操作路径分别图1、图2。
4 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分析
4.1 现状分析
为了解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从家校合作的基本情况、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合作的效果三个维度,自行设计编制了家校合作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考察学校、个别访谈,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形式,以甘肃三市五县农村学校为样本,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为重点,对农村家校合作教育展开调研,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757份,其中教师问卷252份,家长问卷505份。
4.1.1 对教育责任的理解:学校为主家庭为辅
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的分担,应该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频度分布为: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家校均担>家庭为主学校为辅。
4.1.2 对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有必要,可行
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教育持支持态度,认同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家长的支持态度,为家校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1.3 合作方式:家长会为主
合作方式以家长会和电话联系为主,合作渠道比较单一,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名存实亡,徒有虚名,家长开放日、亲子互动等方式应用少,家访渐受冷遇,家校结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制约了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
4.1.4 合作时机的选择:非常规事务为主
家校合作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和思想出现异常时,以解决问题为主,没有形成常态性工作,缺乏持续性。
4.1.4 合作内容的关注:学习成绩为主
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内容的关注点基本趋于一致,尤其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家校双方达成了高度共识。说明家校合作双方具备合作可能和基础,有利于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但是,明显存在合作内容狭窄,忽略了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1.5 交流的频度:有时有
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很不平衡,以班主任联系为主,表现出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专业性不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只是偶然发生。
4.1.6 家校合作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的效益:有效益
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从家校合作中得到了收获,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有所提高,对家校合作产生的效益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评价积极。
4.2 特征
综合分析各种调研材料,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呈现出以下三种结构特征:
4.2.1 一般性合作
在一般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和学校或教师之间存在低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通常着眼于一些常见的一般性、常规性的事务。这种类型的家校合作教育在农村最具普遍性,虽然时效性好,对于维持基本教学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计划性和前瞻性差,其合作仅停留在较低层次。
4.2.2 随机性合作
在随机性家校合作教育中,各合作主体没有明确的合作意愿和意向。家庭与学校双方彼此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且,这种偶然的交流范围狭窄,除非一些重大、突发的非常规性事务,双方很少走到一起。
4.2.3 主导性合作
在主导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学校、教师是主导,要求家庭、家长积极配合,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都较强。但是,这种做法不是一般农村学校所能企及的。因此,虽然这种类型的合作较为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有条件、有心情予以配合,较难推广。况且,学校主导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家长这两个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从而造成家庭、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另一种依赖。
4.3 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目前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组织松散,管理不足,家校合作缺乏保障机制。(2)渠道单一,时间拮据。制约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3)内容狭窄,深度欠缺。忽略学生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4)单向为主,缺乏互动。合作中教师和家长角色定位不当。(5)质量不高,频率不足。家校合作多以“解决问题”为主,只有“问题”出现才能激发大多数家长和教师的合作需求,合作层次不高。(6)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上述问题与多数学者同类研究结果相一致。
4.4 障碍分析
4.4.1 社会因素
(1)农村生活环境不佳。中国西部农村生活环境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阶段,生产与交通的长期滞后影响着家校合作教育。虽然近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并且对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但是现在农村经济的主体依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效益差;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约束,多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时间和精力不足成为影响参与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碍。
(2)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在受教育方面,农二代上学难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弱势群体,缺少先天的资源优势。
4.4.2 家庭因素
(1)时空受限。为了生计,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流动性大,远离家乡,远离子女,时空隔离,形成了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等农二代类型,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对家校合作无暇顾及,鞭长莫及,影响学校教育。
(2)家长信心不足。农村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文化水平的差距,导致家长仰视教师,缺少心理沟通,在心理上与学校和教师产生障碍和隔阂,处于被动地位,对讨论教育问题缺乏自信。
(3)家校合作能力欠缺。农民工自身知识浅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低,缺乏教育素质的训练和指导,虽有望子成龙之心,缺少点石成金之术。对子女学业方面的辅导力不从心,对子女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
4.4.3 学校因素
(1)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班级规模虽小,但工作时间长,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常规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还要准备应付一项又一项的“突如其来”的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而无法熟悉所有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同时,如果学校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不支持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就不能得到物质支持或者弹性工作制的时间补偿,导致他们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非常少。
(3)教师合作能力受限。目前的师范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并没有向教师提供有关家校合作的专门训练,教师缺乏家校合作的技巧和能力。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投入欠缺,使农村家校合作教育难以开展,不能落到实处。
4.4.4 管理因素
(1)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僵化。现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量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前述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便是这种单一僵化评价机制的产物。
(2)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关联到社会系统中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它们的合作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尤其是教育主管单位的管理。管理缺位,造成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松散、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校合作活动也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5 改进策略
5.1 升华合作理念
尽管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态度和认识基本达成共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未内化为理念和意识,行动上未能形成自觉行为,需要政府、学校、及研究人员共同推动。如果家庭与学校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性质上、在学校和家长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质上具有新的观念,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合作的障碍。
5.2 创新合作模式
前文已经介绍了多种有关家校合作操作层面的实践模式,均有借鉴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网络环境赋予“家校合作”更深的含义,也给家校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方式。网络的时空跨越性,使得参与合作的教师和家长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网上的交流和互动,解决了农民工远离家乡远离子女远离学校家校沟通时空受限的难题。基于网络的互动式交流,既克服了传统单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逐渐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和认同。基于网络的“三位一体”的互动合作模式如图10。
5.3 制定政策法规
健全的法规政策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维系和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政策和法规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5.4 提高合作能力
提高家长素质和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目前而言兴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教育是一种可行的权宜之计。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不仅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可以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加强沟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础,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协调配合,促进孩子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应加强家校合作技能的教育,教研活动就经常性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交流,提高教师实施家校合作的能力。
5.5 建立合作的组织
组织机构是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载体。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各农村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设立如村家校合作领导小组、家长教师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地方性家校合作组织,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5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102-02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 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 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 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 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 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 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 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 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 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 度过 ,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 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 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 期,推进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 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 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 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 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 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 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 造力、抱 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 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 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 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 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 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 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 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 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 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 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 培养 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 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 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 度、 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 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 长期“孤 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 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 重视 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 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 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 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 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 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 流内容的偏颇,易造 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 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 家长培训班 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 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 。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 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 同 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 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 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 、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 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 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 在平等的氛围 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 、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 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 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 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 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 ,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 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 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 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 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 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 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 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 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范文6
论文摘要:小组合作是交流学习的一种形式,本文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合作学习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开展的建议。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实施新课改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是当前学习方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的互学习。最大地提升思想品德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的视野必须更加开阔。一种学习方式的确立不仅要靠教师、学校,还要靠家庭和社会。笔者认为可以从合作氛围、教师等方面加以分析。
一、合作氛围的建立着眼于“广”
(一)物质条件
主要指小班化教学。我国的经济必须给教育系统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经常听思想品德教师抱怨合作学习行不通,原因之一是学生人数过多,教室过挤,这是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美国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小班教学的基础上的。在美国,小班的规模是20多个学生。在中国,研究人员认为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下就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今年郑州市区参与就近分配的小学毕业生预计达2.8万人,比去年增加898人。据介绍,往年初中分校能够承担至少10%的应届生就读,但即便如此,郑州市区部分热点中学的班额仍旧在70人左右。”笔者观察了郑州的初中班级人数较多,一般在50人左右,甚至有的多达70至80人。学生在过挤的空间内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由于班级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且有很多课需要合作学习,一个班级的桌椅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重新布置是不现实的。这就势必要求教师人数要大量地增多、班级要小规模化、教室的增多、教学设施的增多等等,所有的这些都要求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能够给予教育系统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而物质条件的缺乏,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氛围的难以建立,都阻碍了合作学习的实质性进展,不能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二)学校、家长的支持
学校不仅为思想品德合作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以及相关的条件,而且它还应为思想品德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首先,学校领导者应对思想品德合作学习持鼓励和支持态度。合作学习能够成功推行,单靠思想品德教师的大胆设想、大胆实施是不够的,它需要学校领导首先对思想品德合作学习给予认可,并积极鼓励思想品德教师开展合作学习。其次,学校应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合作学习需要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合作的态度、情感、技能、行为,只有思想品德老师具备了,学生才可能具备。再次,学校应鼓励思想品德教师开展校本行动研究。思想品德教师只有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合作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习合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深入探究有效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等,才能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家长的支持对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也十分重要。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在笔者看来,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与家庭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家长若能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理解和尊重学生,适度要求学生,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健康、开放的心态,这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 是极为有益的。学校教育必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品德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笔者虽然较为认同的是王坦研究员对合作学习的界定,他提到的合作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之间的一种学习方式,但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我们可以把它的外延扩大,还应该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建立合作探究型教师培训模式和建立合作性同事关系是思想品德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合作探究型教师培训模式
合作学习研究者认为应提倡多元研究主体通过合作研究合作的研究思路。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同样也是一个学习者,而且合作的重要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更表现在它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于合作对学生和教师都有重要的价值,所以已有研究者以“合作”为切入点,探讨合作探究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培训模式与培训内容一致,注重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观念,注重随机通达教学。让思想品德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小组活动,亲身体验并观察小组的运作,同时又让思想品德教师以教师的身份运用和设计学生的合作学习。这让思想品德教师既做了学生又做了老师,对合作学习的实施有更深的感受,而且实验证明这种培训模式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强的生成性。
(二)建立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合作性同事关系
教师合作性同事关系最终目的既是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又是培养教师尽快适应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能力,它可以促进彼此间相互学习、合作和提高,并为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树立榜样。教师间的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如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和协作上课等。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以指导教师和优秀教师为主导,共同备课,研讨课堂教学的教学准备活动。
2.协作上课,合作教学。协作上课的过程是教师与教师最直接的交流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形成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共鸣,体现了协作交流与探究提升的艺术,是在实践过程中锻炼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技能和教研协作能力的好形式,也成为推动合作学习的动力。
随着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合作渐渐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已成为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可丹.《14所初中分校全部“摘牌”“小升初”“择校”机会减少》《小学生入读“好初中”难上加难》[n].大河报,2008-5-26(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