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思想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思想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思想认识

大学语文思想认识范文1

论文摘要: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人文主义思想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剖析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认为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1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 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 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 转贴于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3 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移植国外二语教学理论;二是推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改革评估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只有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单纯对教学法的研究转移到对教学法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双轨研究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2).

[2]程晓堂. 论自主学习[M]. 学科教育, 1999.

大学语文思想认识范文2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等、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报告别强调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我们党在新时期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方法。民族高校作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学历人才的地方,加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人文关怀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启迪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心、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生活状态的肯定,是社文明进步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和追求的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肯定人性、突出人的价值和关注人的利益诉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要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尊重人的差异性,关心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成长、成才,激发人的创造性从而达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民族高校,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不同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和需要,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二)人文关怀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启迪

1.拓宽工作思路,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改善人的思想的特殊工作,因而它的一切内容都必须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学体系的必然结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确定任务、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实际活动的人”[1],并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1]来研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问题,这一系列论述中,从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凸显了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思想的高度概括。

2.开拓创新理念,结合新形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历史继承性的一面,又有革新创造的一面,二者是辩证的、统一的。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与新任务,要切实提高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就必须不断推进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创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整个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创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创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上,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引领;要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要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尤其是民族高校,结合具体实际,可以增添民族理论政策课程教育等。

二、当前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的教育形势和教育对象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各族大学生也表现出新特点,然而,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教育方法保守落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分民族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方法保守落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单纯灌输的教育方法早已不适用。然而,当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单一,忽视了大学生的民族情感要求,抑制了大学生思想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的热情和兴趣,使得部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此外,部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没有对研究生开设,极大地影响到研究生对宗教、文化艺术、民族传统等相关课程知识的了解,本科生缺少自主选课的权利,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教育形式单一,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活跃和突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习惯用既定的教育模式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尤其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集中于偏远山区,普遍的家庭经济困难。对于这一类学生,仅从经济上进行资助是不够的,反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缺乏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治标不治本。

三、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人为本,彰显少数民族大学生个性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彰显个性。首先,民族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民族宗教信仰、文化、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点、兴趣和爱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当前的思想状况,才能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民族高校大学生。其次,要激发人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梦想的感召力,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发展创造的机会,为了能让他们实现梦想,不断激发他们自主发展的创造性,切实感受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和目的。

(二)完善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积极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对民族大学生的吸引力。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针对民族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体制和制度上的保证,使民族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同时,要建立健全民族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形成与校园文化建设一致的组织体系,为民族大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有所依附又有所约束的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民族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善于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注重运用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一所学校的校训、校风、校歌、节庆活动等文化要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形成广泛的文化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对民族大学生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除上述以外还应包括具体的民族特色的节日,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再次,我们还应抓住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寻找针对民族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为民族大学生搭建施展自我才华的平台,如举办民族歌曲、舞蹈比赛等,使民族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的重要作用,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服活动,使民族高校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从而真正达到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

(三)完善其他教育途径,让民族大学生走向幸福

对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贯穿于民族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针对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从多渠道入手,拓宽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首先,发挥党建工作在民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在民族大学生党员中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对民族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优秀民族大学生党员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以典型和榜样来影响和带动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大学语文思想认识范文3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55-0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能够融入其中。对于新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来说,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融入研究尚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理念

(一)人文关怀

1.人文关怀是发展的新要求。时代的发展让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以及认识水平都有所变化,尤其是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变化复杂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社会的转型让人们出现了“理想真空”“信仰真空”“价值真空”,虽然享受到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却不可避免地面临精神的失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再加上逐渐加剧的差异性、多变性、独立性的思想活动,让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渠道不断拓宽,让思维方式和思维观念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大增强了法治意识、个性意识、效益意识,这样必定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只有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才能够落实以人为本,协调、全面、可持m的科学发展观精神,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念之一[1]。

2.人文关怀是高校的内在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同时还需要关注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个性诉求以及生活保障,这样才能够帮助大学生发展自身、完善自身,这是人文关怀的理念所在。对于教育者而言,人文关怀能够推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与再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教育理念和途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呼吁人们践行人文关怀理念,呼唤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最主要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之中让教育作用、政治教育的引导达到对大学生现实与终极关怀的高度统一,从而帮助大学生构建人格、提升人性、培养德性,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的自我塑造、自我觉悟以及自我生成的人生精神境界得到不断的提升与锻炼,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地统一。

(二)心理疏导

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自由、健康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高,让大学生从心底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人格教育是基本。没有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进行下去。人格作为一种心理依据,促进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同时也是开展心理疏导的内容。开展心理疏导,可以矫正自我、认识自我,促进领悟,提高应激的反应能力,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完善人格与个性,帮助大学生成长。进行心理疏导,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完善其自我人格。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心理疏导的本质内涵,以人格教育作为基础,促进大学生成长[2]。

2.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性。第一,心理疏导有利于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是利用心理学,帮助人们疏导心理的困惑。随着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生逐渐提升了精神粮食要求,基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再配合心理疏导的运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其心理素养,这是最有利的教育工作开展的途径。心理疏导理念的利用,可以推动大学生情、意、知的全年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善人格,让教育不断实现内化。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心理疏导的功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解决心理方面的困惑,发挥心理疏导的全部功能;将心理疏导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为师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这是最基本的心理健康保障,也体现了最基本的“以人为本”理念,帮助高校创建和谐校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合理借鉴,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不仅能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也能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让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是另一理念关键所在。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方式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契合点――社会实践

1.实践理论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践行的科学导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生产劳动同体育和智育相互的结合,它不单单是一种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是全面发展人造就的一种方式。”列宁说过:“如果训练、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仅仅局限于学校,就很容易脱离实际生活,那么就不会产生信赖。”马克思还提出:“人的思想为能否拥有客观的真理性,并非属于理论的范畴,更多属于一个实践性的问题。”社会的本质生活在于实践,也就是说,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所有的思想都来源于人的实践。人的社会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基础,同时,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人的主体性,也能够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人,始终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关系之中,人的思想意识主要是在社会中得到客观的反映。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先进的价值观念、高尚品质、道德情操,从而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帮助其培养理性的社会心态。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践之中,就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相互地契合,以实践理论作为其发展导航,对社会的发展进行深度的研究,从而推展出社会实践的新模式,深入研究社会实践本身所具备的教育价值,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3]。

2.社会实践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渠道。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在开展社会交往以及社会关系活动变革与处理,这也是社会关系受到制约的历史活动。所以,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同时也是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关键。目前,随着教育的不断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面貌也逐渐朝着开放的角度转移,原本的书本关心局限被打破,转移到社会关心上,同时也从原本的依赖转向了独立。另外,因为大学生本身属于心理矛盾较为丰富的群体,再加上处于学校生活之中,导致实践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样就使得进入大学的学生逐渐不适应社会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客观性主要是因为社会环境、家庭、学校以及文化氛围带来的影响,主观上是学生价值观、个性特点以及冲突的影响,同时也包含了心理发展阶段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都是利用新方法来产生推动影响。第一,开展社会实践,要求认识到社会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与作用。基于唯物历史观,对现行社会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实施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转移其心理焦虑,确保大学生能够缓解心理上的冲突。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主要的人文关怀践行阵地,能够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师生、生生还是生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互动,都离不开人文关怀这一个重要的途径。对于思想政治品德,高校要求其能够逐渐转变成实际的,这样可以将现阶段的“现有”转变成为学生的“应有”。第三,开展社会实践,具备成长性、社会化以及学习性的特殊本质要求,这样可以让每一名大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进而帮助大学生矫正认知方面的错误。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发挥社会实践的核心作用,主要是因为人之为人的主体本质,使得人的主体性实践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因此,落实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体会到社会实践本身应有的价值,才能够促进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二)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主旨的新教育模式

1.志愿服务制度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志愿服务是其补充,也是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明中,志愿服务是核心的标志,可以帮助每一名大学生自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现阶段推行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利途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同时也是帮助自己、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增强奉献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但是,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是其宝贵资源,但是现有的高校资源所能够利用的少之又少。在西方国家,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化、常态化的举动。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实现制度化的志愿服务,这样才能够确保保障体系得以完善[4]。

2.社区服务常态化。亚里士多德提出人为城邦而生,在城邦里面就可以实现“幸福生活”的目的,这就是意义重大的共同生活目的。人处于社会当中,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拥有重要地实践意义,基于社区服务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联系社群,帮助其和谐人际关系,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不难看出,社区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社区,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虽然社区很小,但是却可以反映社会的种种。在社区的生活之中,学生对权力的享受以及责任的承担都达到了一个平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冲突的时候拥有应变能力,帮助其缓解社会的不适感,进而让社区服务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现阶段的社区服务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处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状态,并非教育本真需要的形势。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让社区服务做到常态化,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社区服务的持续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完善常态化机制,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建立服务基地,有利于培养长效的社区服务机制,拓宽社区服务范围,提高教育资源的蕴含量。一两次的社区服务并非真正的社区服务,没有联系性的劳动和交流是无法永久保持人际交流的,从而影响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社区社会实践不是一次就可以获取实效的,这一效果需要进行持续的改进和后续的观察。所以,偶尔出现的社会服务,只能算教育的形式主义,并非真正地帮助大学生培养道德教育。做好社区服务基地的监理,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与社区居民的相互交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社区,全视角、全方位地融入这一个小社会之中,在服务中学会交流、学会奉献,得到人们的尊重,让其明白劳动本身的意义,从而产生愉悦感。在与社区群众的相互交流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文关怀蕴含的能量,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保障社区服务有效性,将服务常态化机制完善,在整个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社区服务,就可以建立出有效的服务平台,让大学生真正明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意义[5]。

大学语文思想认识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生能力素质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类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相应实践能力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往往受到用人单位的器重和青睐。作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脱颖而出,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

应用型本科与研究型本科以及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形式有很大区别,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以及差异化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以及拓展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适应,在人才选拔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基本能力素质。因此,提升这些基本能力素质就显得特别重要,比较突出的有身心素质、人文素质、数理分析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能力。

一、提高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品格

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多项体质监测结果呈逐年下降趋势,身体状况令人担忧。同时,大学生面临的择业竞争、生存竞争、发展竞争以及成长竞争的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能否适应上述竞争的关键点。面对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对自己期望值很高却对挫折承受力又不强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都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和面对的心理问题远大于以前,这就要求学生有健康的体魄,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对应用型本科而言,一是在校学生要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至少学会一种运动技能,喜欢参加集体性体育娱乐或竞技活动。二是有健康的生活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行为举止、穿着打扮与身份相符合。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三是注意树立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胜任艰苦工作并能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四是拥有强有力的职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从容应对事业中的许多不测的困难、阻力和风险,具有一定的理想、信念,能毫不动摇地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坚定的走下去。五是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中,以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核心课程为主,辅修《艺术、健康与生活》模块课程进行培养,围绕就业指导、专业教育、入学教育、专题讲座、撰写心得报告等方式,通过实训考核及笔试方式进行考核。

二、提升基本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与身心健康素质、语言文字素质、数理分析素质一样,人文素质是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应当立足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人文氛围,使得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全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灿烂的历史文明、先进的科学知识,受到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品格,不断提升学生个体的内在气质和修养。

与研究型本科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技,轻人文”的认识理念,重视科技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学习,相对忽视了人文领域课程和知识的学习。为此,应加强人文类课程的学习,强化人文理念和思想认识,科技知识和人文精神同等重要,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需要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融合贯通。二是学生要具备一定深度与广度的人文思维和道德思辨与伦理判断的能力,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面临的道德问题能够正确做出是非、善恶判断和评价,能够做到自重、自律、自省、自警、自励。三是在课堂课程教育中构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礎为主干课程的课程教育体系,可以通过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理论笔试等方式进行考查。

三、提升数理分析及应用素质,培养数学思维、数学计算、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

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利用数学创造的能力是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数理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关数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相关数理工具,养成学生能够从数理思维的角度发现问题的习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理知识和数理分析工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高大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具体来讲,针对应用型本科的特点,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计算能力,使之能进行一定的数学建模和物流系统分析和评价,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数理工具进行分析的能力,如学生运筹学等知识进行规划与优化的能力,能运用统计学相关知识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三是开设的课程应当包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应用统计学及数学建模等等,主要通过笔试和实训进行考核。

四、提升语言文字素质,培养中文文案写作和外语基础应用能力

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素质是最为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水平,而且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调查显示,语言文字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欠缺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存在语句不通顺,逻辑不清晰,层次不合理,即所谓的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在就业环节,面对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的招聘,毕业生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答非所问,言不由衷的现象,暴露了学生表达能力方面的欠缺,以及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的弱点。

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说,一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言不达意,意犹未尽的突出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和心理辅导,提高表达的精确度和准确性,树立语言表达的自信心。二是合理安排外语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英文资料、能够进行英语口语对话。三是避免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重外语轻汉语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观念,提升学生中文的应用能力,能够较为熟练的编制工作计划、总结、通知、公告、请示、报告、合同、评论等。四是在课程设置上,通过设立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并通过实训及笔试方式进行考核。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提高上述基本能力素质之外,还需要培养专业能力素质和综合性应用能力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能力素质培养体系。这就需要突出“应用”的核心内涵,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手段,探索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并且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途径,不断提升人才的能力素质,增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01):10-11. 

[2]李毅.专业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211-212. 

[3]陈秀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04-106. 

[4]秦玮.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 58-60. 

[5]徐光丽.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148-149. 

[6]党子君.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及对策探析[J].科技视界,2014,(27):12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