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预案和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预案和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预案和应急预案

安全预案和应急预案范文1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进课堂,应急演练全覆盖”活动,切实做好学校各项安全防范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震应急反应能力,增强师生在灾害降临时的自救自护能力,推进 “平安校园”建设。

二、组织领导

1、工作领导组

组 长:程润祥(联校校长)

副组长:张午红 赵拴明(联校副校长)

成 员:联校工作人员和各校校长、幼儿园园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周爱琴担任。

2、督查分工组

赵拴明包点水峪中心、郝润祥包点移穰中心

张午红包点连庄中心、赵来存包点巨城中心

李宝平包点龙庄中心

三、教育对象:巨城联校各学校所有师生

四、时间安排和时间安排:

3月28日上午安全教育

3月28日下午防火应急演练

五、实施过程

1、正式演练前一周准备工作:

(1)学校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全体师生学习防震防火减灾知识,普及《防震防火减灾安全知识问答》内容,让师生明确演练的必要性和基本步骤。

(2)在学校的显要位置利用宣传画、板报等形式加大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防震防火减灾意识,明确开展演练的意义。

(3)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学习防火减灾知识,并进行安全撤离演练。

(4)安全撤离动作要领:(可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自定)

当听到总指挥在校园广播上发出信号时,教师喊:“开始撤离!”在上课教师的指挥下,迅速、有序的、抱头唔鼻撤离教室。以就近撤离为原则,一楼的班级直接跑向指定地点,二楼以上的班级按楼层依次按两班同时沿靠楼梯口的一侧按一路队伍向外撤离。在楼道里不要惊慌,不要喊叫,不要拥挤,避免踩伤,摔伤,冲出教学楼,冲向学校指定的安全地带后,各班迅速集合、班主任清点人数,了解灾情,然后,由年段长把整个年段的情况(灾情)及时、准确地报告校领导。

疏散原则:

(1)以年级(楼层)为单位,疏散。

(2)以班为单位,靠近楼梯的班先疏散,接着再疏散相邻的班。各班教室的前后门必须敞开(平时上课也不准关),①靠近门的学生先疏散,②1、3组学生从前门依次疏散,2、4组学生从后门依次疏散,疏散时要有序,动作要迅速,且不得慌乱、拥挤,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

2、正式演练前一天的准备工作。

(1)通过广播进行最后动员部署,并提出注意事项(如安全、口令等)。

安全方面应强调:

①撤离总体要求是“安全、有序、快速”,而首先要保证“安全、有序”。学生在撤离过程中,特别在楼梯口,不准相互推、拉、挤。

②整个演练过程应保持紧张、严肃,不准喧哗、嬉闹。医务人员要做好担架急救准备,并在发生伤害事故时及时与120联系。

3、正式演练

听到号令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排队撤离,安全而有序地集结到附近大操场指定的位置上。在疏散途中,如发现拥挤、摔倒,后面的学生或老师应大声喊“站住”,同时停止不动,等险情排除后,在组织学生有序撤离。

撤离地点:各校自定。

六、工作要求

1、各学校、幼儿园要提前安排部署,精心设计方案,确保集中教育和演练活动全覆盖。各校(园)长是本学校此项活动的主要责任人,必须制定好学校的活动方案,组织实施好学校的防火应急演练活动,确保本校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同时,各学校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广大师生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掌握实效有用的安全常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2、安全教育活动要注重实效,精选主题和载体,突出师生全体、全过程参与。各学校要根据安全工作的特点,精心设计安全教育方案,精选安全教育内容,确保组织开展两项以上的安全专题教育活动。同时,各学校(幼儿园)要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标语、班(队)会、观看安全专题片、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国旗下安全教育讲话等形式进行安全常识宣传和安全教育,逐步建立安全教育的常态化机制。

安全预案和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安全 高效 综合调度信息系统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013-01

章村矿分三井、四井两个生产矿井,生产头面多、各生产环节多、且井上、下各子系统分散,一直以来制约我矿的生产和发展。随着煤矿生产机械化的进_步提高,信息技术的广大应用,国内大型矿井正在逐步探索信息集成技术,便于实时了解各环节生产动态,使煤矿生产达到安全、高效,而现有的系统已不适应我矿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基于此我们想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编程技术、大屏技术、网络技术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把我矿井下、井上生产的各个子系统接入调度中心,直观的了解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在局域网实时。达到煤矿生产安全、高效的目的,进而提高调度指挥和生产决策能力,达到生产的最大效益化。

章村矿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工程构建了信息采集、发送、报警平台,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DLP大屏技术、OPC接口和FTP接口标准。多画面、大信息量的直观显示,大幅提升了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减员提效和提高工效为矿创经济效益792万余元。

1 主要开发内容、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

章村矿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工程是在网络基础上构建了信息采集、发送、报警平台。在各子系统数据采集上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采用了OPC接口和FTP接口标准。在保证系统运行可靠性、安全性方面,采用物理隔离方式,使内网、外网分开,确保数据传输、备份、存储的安全性。该综合信息平台集成了现有的安全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工业电视系统、防水报警系统、皮带集控系统、35kV变电所监测系统、矸石电厂控制系统、核子秤称重系统、洗煤厂集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现有的各个生产子系统,并予留多个扩展口,便于今后扩容和其他生产予系统的接入。同时,该工程从技术上突破原有单一显示模式,做到了信息集成,显示墙采用了先进的DLP大屏技术,可同时显示视频信号、网络信号、RGB信号。多种信号可在大屏幕上混合显示,既可实现不同信号间叠加,也可实现相同信号的叠加。可同时在大屏幕上任意位置、任意比例显示网络信号,且具备一定的响应速度。它的投入使用使信息透明化,使我矿的安全管理、调度指挥能力、信息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每个矿井每年必须进行不少于2次的防水、防火演习。对此,我公司以强化培训、注重实际为目的,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职工应急能力。在我矿多次防水、防火演习中,运用人员定位系统撤退指令,并通过该系统实时查询当前井下人员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监测人员撤退情况,收到很好效果。再一个是我们通过井下光纤环网,把井下重要地点和环节的视频图像实时上传到调度综合信息系统,并及时,为监督、指挥安全生产提供重要依据。

2 本项应用的创新点及技术关键

(1)该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工程使章村矿井上、下各生产环节的生产工况信息在异构条件下进行联通与共享。实现了双机热备,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采用了先进的DLP大屏技术、OPC接口和FTP接口标准。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可靠和稳定。

(3)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平台采用B/S架构。易于管理和维护,系统扩展性好。

3 应用效果及评价

该工程集成化程度高,尤其是综合自动化信息集成平台,主要是利用现有的千兆以太网络,解决子系统传输物理通道,对所要求子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完成统一的信息集中管控、网络平台,建立一套适合煤矿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网络中通过权限认证浏览相关安全生产信息。具有系统健壮、抗干扰能力强、容错性好,和优良的安全验证体系,支持系统的安全性恢复,支持数据备份,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该技术在国内同类技术综合比较处于领先地位。并且,矿井生产、发电、洗煤等各项数据能及时的通过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平台录入和共享,实现了数据报表的信息化。

安全预案和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 胺碘酮;比索洛尔;急性心肌梗死

--------------------------------------------------------------------------------

作者单位:473132 河南省南阳油田总医院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心肌持续严重缺血导致的心肌急性坏死[1]。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院一直致力于提高医疗水平,近年来,我院采用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来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有男32例,女18例,年龄34~84岁,平均年龄为(6123±547)岁。对照组中有男16~34例,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为(6017±62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予以降脂、抗凝、溶栓、扩冠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者予以胺碘酮、比索洛尔联合治疗,比索洛尔用药方式:25 mg/次, 1次/d。胺碘酮用药方式:首次用药04 g,之后改为02 g/次,2次/d,持续用药3 d后,再改为02 g/次,1次/d。对于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 予以静脉滴注可达龙,滴注速率1~2 mg/min,并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对照着患者予以美托洛尔治疗,用药剂量在50 mg/d左右,对于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予以静脉滴注利多卡因,滴注速率2~3 mg/min。

两组患者均以30 d作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情况,进而探讨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及安全性影响。

13 评定指标 采用Killip分级来判定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的预后恢复情况;两组患者均采取心电监护,并通过动态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跟踪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检测两组患者QT离散度(QTd),QTcd=最大QTc最小QTc。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对比分析(例,%)

组别 Killip 2级 死亡

实验组 6(12%)* 1(2%)*

对照组 14(28%) 4(8%)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治疗后,实验组中发生心率失常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具体如表2所示。

23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具体如表3所示。

3 讨论

心律失常以及心衰等病症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比索洛尔属于一种高选择性的受体阻滞剂, 能够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有关研究证实,比索洛尔的药效高达阿替洛尔的5倍以上, 在美托洛尔的8倍以上,由此可见,小剂量比索洛尔即可有效的起到受体阻滞作用。比索洛尔的另一项优点就在于,它可以使患者心率下降一定幅度后不再继续下降,此外,比索洛尔还能够有效的抑制血浆肾素活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加安全[2]。

胺碘酮具阻滞交感神经等作用,并且对患者心功能没有影响,国外有关人曾指出,胺碘酮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不过,究其根本,这主要是由于国外的一些医疗机构没有准确把握胺碘酮的用药剂量,只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用药剂量,胺碘酮很少会出现毒副作用,而且胺碘酮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十分良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对于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其发生几率[3]。

QTd延长是引发心律失常的关键因素,目前,医学领域已经将其列入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安全性的标准当中,比索洛尔与胺碘酮联合用药, 可以有效的减小QTd,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十分安全。

本组实验中,实验组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再次证明,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可以有效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恢复,并且安全可靠,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广大医务人员还要继续探索安全有效的医疗手段,对医疗技术进行改进,帮助更多的患者战胜疾病。

参 考 文 献

[1] 唐立国比索洛尔和胺碘酮治疗房颤比较.中国当代医药,2011,7(22):5455.

安全预案和应急预案范文4

关键词:蔬菜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食品质量安全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蔬菜供给在数量上基本实现了稳步增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但在食品质量安全上,由于政府监管体系发展滞后、市场良性发展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蔬菜供应链组织化程度较低、农药残留问题严重、消费者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薄弱,蔬菜质量安全问题越发严峻。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向其提供最佳品质的蔬菜,实现蔬菜供应链供应商、分销商之间的“合作伙伴的关系”以及“互赢和双赢的关系”的共同目标。本文将源于工业制造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应用于蔬菜质量安全,在分析现有蔬菜供应链造成的质量安全隐患基础上,提出蔬菜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应着力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逐渐实现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向基于蔬菜质量安全的供应链管理转变,以保证蔬菜质量安全。

(二)研究意义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从供应链角度对蔬菜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供应链的局部或个体经济利益的最大、蔬菜供应链的可追溯与可追踪体系的建立、政府监管体系、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行为等领域的研究。从供应链整体出发,以蔬菜质量安全为视角对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选择、协同发展的研究还不多。我国要在蔬菜供应链管理中实现或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对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选择和评价的能力,从而实现从蔬菜供应的源头到销售的终端都能够重视和保证质量安全。加大供应链的整合力度,认真选择好供应链合作伙伴势在必行。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一是将主要运用于工业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及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分析方法运用于蔬菜供应链管理当中;二是本论文研究内容将有利于加强蔬菜供应链上各节点组织对更好地选择出注重蔬菜质量安全的合作伙伴的重视,为消费者生产出品质更优的蔬菜,也能够增加蔬菜供应链中各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食品行业中的实行基于蔬菜质量安全的供应链管理的能力逐渐增强。

二、文献综述

我国对基于蔬菜质量安全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研究和实践都还处于起步状态,基于蔬菜质量安全的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选择、供应链内部各成员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研究的文献不多见。在基于食品质量安全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研究的文献中,布朗(Brown)等对我国牛肉供应链的分析指出,牛肉供应链的高度分散性使得我国牛肉制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都隐藏着极大的质量安全问题【1】。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供应链的合作,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整合,建立一个良好的协作品牌。韩纪琴等针对供应链整合影响我国猪肉加工企业绩效的研究发现,通过强化猪肉链的整合有利于提高企业肉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2】。供应链整合程度与合作关系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产生重大影响。王华书等从供应链视角,探讨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路径,研究指出只有加强供应链的合作与整合,才能有效控制或解决食品质量链上不确定性因素及其负面影响【3】。具体可以通过与上、下游食品企业之间实现纵向或横向合作、联合或合并等途径实现。因此,加强供应链的合作与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之间已经密不可分。

三、蔬菜质量安全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一)蔬菜供应链概述

所谓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工作流、信息流、物料流、资金流的协调与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4】。蔬菜供应链则是指由蔬菜种植户和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所组成的,在整个蔬菜的物流过程中要求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蔬菜从采摘后到销售末端的各个环节都在适度的温度条件下进行而形成的链条。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概念

在对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研究中,Robert J.Vokurka 等人提出,合作关系是指买方和供应商针对未来合作所达成的相关协议和共识,其中包括:信息共享,利益和风险共担等。同时,提出信任是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基础【7】。Alfred 认为,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要了解每个伙伴的需求和能力,以建立一个清楚明确的合作愿景【8】。国内学者认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SCP),也就是供应商――制造商关系,或者称为卖主/供应商――买主关系、供应商关系。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定义为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4】。

(三)供应链合作视角下的蔬菜质量安全问题

1.蔬菜供应链环节多,供应主体分散。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制度的普遍存在,这就导致了生鲜蔬菜的最初供给者,必然是由分散的、小规模的、在一定范围内基本无差异的生产单位――农户组成【5】。供应链上游生产主体众多且分散,上下游之间多为短暂的交易行为,各环节间联系并不紧密,供应链上下游间缺乏合作所导致的交易环节多、蔬菜多次转换,引起了蔬菜的损坏、腐烂、变质等风险,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2.蔬菜供应链质量监管困难。供应链上如果节点企业数量少、规模大,且合作关系稳定,企业之间容易产生信任,增进彼此了解,则贯穿整个链条的产品质量监管就会容易;反之,质量监管就会非常困难。我国蔬菜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众多,大多数是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多为短期甚至一次合作,因此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大而分散,使得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成本高。

3.蔬菜供应链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易出现障碍。一旦某个节点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首要的是向合作方传递信息,避免问题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应链整体损失。但纵观我国蔬菜供应链现状,蔬菜的生产与消费极为分散,从而使需求与供给信息也极为分散。蔬菜生产者难以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以致蔬菜的供求信息不对称【6】。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共享,会造成信息传递速度慢,传递内容失真,一旦某个环节发生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整条供应链的反应会严重滞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蔬菜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对蔬菜质量安全的意义

曹永辉在研究供应链合作关系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中发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三个维度(信任、合作意愿和未来期许)均对提高产品质量有正向作用【9】。种植生产技术、信息共享程度、冷链运输效率、物流时间长短、蔬菜销售方式,都将对蔬菜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以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造成巨大影响。经销商或零售商需要质量安全的鲜活农产品,这就需要超市以及这些蔬菜生产商或供应商之间建立协调、协作、合作、和谐的关系来保障。另外,由于生产技术、运输效率的逐步改善,供应链上的企业也越来越注重蔬菜的质量安全,然而消费者却对蔬菜质量安全不太满意,这样,建立食品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成为消除或缓解蔬菜供应链中的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构建蔬菜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节点企业之间建立信任,在信任基础上变短期交易为长期合作,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单方败德的风险;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还能减少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数量,使供应链变得简单稳定,易于实施质量控制;合作伙伴关系能使节点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增加供应链的信息透明度,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使上下游企业对蔬菜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影响,减少损失。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还能够增强上下游企业的凝聚力,使供应链变得灵活应变,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节约流通时间,减少蔬菜滞销带来的安全隐患。

四、构建蔬菜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实施策略

(一)减少蔬菜供应链环节和节点数量,简化供应链结构

蔬菜供应链节点企业,尤其是上游供应商的分散性会导致信息搜集困难交易成本高、运输期限长、监管困难等,这些都会成为供应链上蔬菜质量安全的隐患。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可以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社、农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将众多分散的农场主有效组织起来,就可以使蔬菜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数量大幅减少。这些农业合作组织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组织农户生产,对蔬菜的质量进行严格监管,从而树立市场信誉,作为整体参与到蔬菜供应链的运营。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鼓励农户自发组成农业合作组织参与蔬菜流通过程,也可以通过蔬菜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如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连锁超市等将上游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公司加农户或超市加农户等形式,使上游分散的农户形成利益整体,由分散的节点变成单一节点,甚至实力强的核心企业也可以实行纵向一体化,收购、兼并上游农场或整合农户,变上下游交易为企业内部交易。另外,对于存在中间分销商的蔬菜供应链,建议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实现上下游节点组织对接。大幅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蔬菜供应链的长度,简化供应链环节,减少运输时间,可使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关系更稳定,供应链整体监管能力大幅提高,更有效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二)节点企业间建立互信机制, 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信任是企业间长期合作的基石,长期的合作又会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节点企业相互信任,长期合作就会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增加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在构建互信机制方面,供应链核心企业因其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度高等特点,担负着重要责任,对供应链其他节点企业具有无法替代的影响力。所以可以通过蔬菜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来引领构建蔬菜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标准,规范合作制度,建立激励和惩罚机制。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形成有利于供应链各节点互信的良好环境。此外,蔬菜供应链核心企业还要为合作方提供蔬菜生产种植技术及质量安全监测设备,积极向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服务等。核心企业在帮助合作伙伴成长的同时,提高了对方对自己的依赖性,增加彼此的信任基础。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能够提高长期合作的预期收益,进一步提高违约的成本,所以合作期限越长,越不容易背叛,双方的信任感也越强,合作基础也就越牢固。

(三)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

信息化程度低下,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闭塞势必造成供应链整体反应速度慢,对于突发性蔬菜质量安全事件应对严重滞后。因此,蔬菜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强调成员间的信息共享、风险共担。鉴于我国蔬菜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化程度较低,核心企业要发挥自身信息化技术优势,让上下游合作伙伴以较低成本共享信息化资源,建立供应链协同机制,可借助互联网、RFID等信息技术构建全程可视的信息化系统,加强上下游的协调管理。并对其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实现上下游信息共享。

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使供应链对终端市场快速反应,大幅缩短蔬菜流通时间,降低蔬菜滞销带来的腐烂、变质风险。还可借助合作伙伴信息共享加强各环节监管,对突发事件做到快速响应,尽可能降低不良影响。如设立蔬菜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做好防范,及时处理供应链各环节出现的不合格产品,不让它影响到下游环节,对于已流入市场但还未销售的产品进行不合格蔬菜召回等,同时借助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建立整条蔬菜供应链质量可追溯与可追踪体系,可以追溯和追踪蔬菜在供应链环节上传递的每个过程。

五、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蔬菜供应链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如生产供应商数量太多、规模小、环节长、相互之间信任不足、监管困难等,这些都是造成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隐患。为了蔬菜供应链整体利益考虑,也为了提高供应链信誉机制,蔬菜供应链应整合分散的上游生产商,减少节点组织数量,减少供应链环节,缩短供应时间。节点企业之间应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伙伴关系,成员之间相互信任,长期合作,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形成精简、稳定、灵活的蔬菜供应链结构,增加整条供应俩透明度,易于政府监管,更有效地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约翰・W・朗沃斯,科林・G・布朗,斯高特・A・万龙.中国肉牛业的商务机遇与挑战[M]. 刘玉满,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 Han J, Omta S W F,Trienekens J H. The joint impact of SCM and QMon the performance of pork processing firms [J].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2007, 10(2):67-98.

[3]王华书,林光华,韩纪琴. 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构想与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5).

[4]马士华.新编供应链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何俊涛,王飞.我国生鲜蔬菜供应链问题及优化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

[6]张义珂.蔬菜供应链的物流问题及其对策.价值工程.2012(36)

[7] Robert J., Vokurka R.J .etal. Supply partnership:a casestudt[J].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1998,(1): 30

[8]Alfred W. Partnering through cooperative goals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999,10: 786-793.

[9]曹永辉. 供应链合作关系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基于长三角企业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2013(2)

[10]张莹.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研究综述.商场现代化,2011( 12) :31-3

安全预案和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水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投影寻踪法;下辽河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6-1181-04

Abstract: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security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method.On the basis,a water security model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projection pursuit method,and applied to perform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water security in the Lower Liao River Plain on the regional sca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ater security is safe in Fushun and Liaoyang,relatively safe in Shenyang and Anshan,and unsafe in Jinzhou,Yingkou,Tieling,and Panjin.The water security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projection pursuit method is applicable and can be applied to assess regional water security.

Key words:water security;comprehensive evaluation;index system;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rojection pursuit method;Lower Liao River

水安全问题是指现在或将来由于天然水文循环波动或人类对水循环的不合理改变,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区域水状况发生对人类不利的演进[1],主要表现为干旱、洪涝、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恶化等,并由此引发粮食减产、社会不稳、经济下滑及地区冲突等一系列问题。水安全问题已被联合国列为影响人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水安全内涵和外延、水安全度量、水安全评价等[2]。我国水安全研究起步略晚但发展迅速,经历了从环境需水问题、水污染防治研究到水资源供需的“生态水利问题”三个阶段。在此期间国内学者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水安全研究:韩宇平等[1]利用多层次多目标决策和模糊优选理论,建立了区域水安全评价的模糊优选模型。张翔等[3-4]利用干旱风险指数,对海河流域水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价,其研究侧重于干旱期的水安全评价,而未考虑洪涝灾害对水安全的影响。张戈丽等[5]采用改进的PSR模型对济南市水安全进行了评价,评价过程中忽略了水安全系统的不确定性问题,采用各指标加权求和获得水安全评价综合指数。李永等[6]采用Vague集相似度量模型构建了城市水安全应急保障度综合评价模型,对成都市水安全应急保障度进行了评价。王顺久、李跃清等[7]从水安全内涵分析出发,建立了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7省市水安全综合评价中。

水安全评价包括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选择评价模型等步骤[8]。本文基于水安全的内涵,从自然属性、经济属性、人文属性三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构建水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应用投影寻踪模型对下辽河平原的主要城市进行区域尺度的水安全综合评价。

1 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水安全综合评价需要建立水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等级标准[9]。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实际相结合等原则,从水安全的内涵出发,考虑水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人文属性,初步筛选出20项水安全评价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按照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划分层次结构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1。综合考虑各子系统的属性特征,从每个子系统中选取4项权重较大的指标,构成区域水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2 水安全投影寻踪模型构建

投影寻踪方法通过把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子空间,获取能反映原高维数据的结构或特征的投影,进而分析和处理非正态、非线性高维观测数据[10]。建立水安全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步骤如下。

(1)构造投影指标函数。

3 实例应用

以下辽河平原的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水安全投影寻踪模型,进行区域尺度水安全综合评价。流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和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空间展延性和时间推移性,流域内的水安全影响因子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15],区域水安全评价研究应实行流域一体化管理。同一流域内的各城市水安全影响因子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应选择同一指标体系进行水安全评价研究。本文研究区中的8个城市同处于下辽河平原,故采用同一指标体系进行水安全评价,也利于下辽河平原区多城市之间水安全的横向比较分析。水安全评价各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见表3[9]。在各等级水安全的指标取值范围内随机生成5个样本,5个评价等级共生成25个样本序列,见表4。将表4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归一化序列{xij|i=1~25,j=1~12},并与{yi|i=1~25}一起代入式(1)、式(2)得到投影指标函数,用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优化该函数,得到最大投影指标函数值为0.099,最佳投影方向向量a*=(-0.256,0.271,0.185,0.715,-0.109,0.110,0.318,0.236,-0.225,-0.033,-0.189,-0.217)。把a*代入式(1)得到各样本投影计算值z*i。

水安全投影寻踪模型中最佳投影方向向量中各分量绝对值的大小实质上反映了各指标对水安全等级的影响程度,即绝对值越大对水安全的影响程度越大。在下辽河平原的研究中,最佳投影方向a*=(0.300,0.029,0.495,-0.316,0.329,0.426,0.028,0.459,0.062,0.028,-0.040,0.239)。最佳投影方向各分量中人均水资源量、水域面积率、森林覆盖率、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水利工程投资占GDP比例和干旱损失占GDP比例等指标数值较大,表示其对水安全等级评价影响程度较大。而人均水资源量、水域面积率、森林覆盖率等因素均表征城市的自然资源量,说明水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城市的水安全。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水利工程投资占GDP比例和干旱损失占GDP比例等指标表征城市的经济指标,说明经济的发展可以保证公共设施的健全,保障人们饮用水安全。所以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水安全状态。

4 结论

(1) 本文选取了20项水安全评价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进而构建适合研究区的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水安全投影寻踪模型不需给出各评价指标权重,减少了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同时水安全投影寻踪模型的计算精度较高,适用于对多个研究区水安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3) 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投影寻踪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辽河平原区的主要城市的水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抚顺和辽阳的水安全处于安全状态,沈阳与鞍山处于较安全的状态,锦州、营口、铁岭和盘锦等城市处于不安全状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韩宇平,阮本清,解建仓.多层次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在水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3,25(4):36-42.(HAN Yu-ping,RUAN Ben-qing,XIE Jian-cang.Multi-objective and multilevel fuzzy optimiz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water security evaluation[J].Resources Science,2003,25(4):36-42.(in Chinese))

[2]夏军,朱一中.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62-269.(XIA Jun,ZHU Yi-zhong.The measur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A study and challenge 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7(3):262-269.(in Chinese))

[3]张翔,夏军,贾绍凤.水安全定义及其评价指数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5,27(3):145-149.(ZHANG Xiang,XIA Jun,JIA Shao-feng.Definition of Water Security and Its Assessment Using Water Poverty Index[J].Resources Science.2005,27(3):145-149.(in Chinese))

[4]张翔,夏军,贾绍凤.干旱期水安全及其风险评价研究[J].水利学报,2005,36(9):1138-1142.(ZHANG Xiang,XIA Jun,JIA Shao-feng.Water security of drought period and its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5,36(9):1138-1142.(in Chinese))

[5]张戈丽,王立本,丁世刚.基于AHP的济南市水安全评价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3):94-97.(ZHANG Ge-li,WANG Li-ben,DING Shi-gang.A study of water security assessment of Jinan city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7,22(3):94-97.(in Chinese))

[6]李永,朱明,李嘉.基于Vague集相似度量模型的城市水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评价[J].水利学报,2009,40(5):608-613.(LI Yong,ZHU Ming,LI Jia.Evaluation method of urban water security assurance capability for emergency rescue based on similarity method of vague sets[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9,40(5):608-613.(in Chinese))

[7]王顺久,李跃清,丁晶.基于指标体系的水安全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2):116-119.(WANG Shun-jiu,LI Yue-qin,DING Jing.Evaluation Method of Water Security Based on Indicator System[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07(2):116-119.(in Chinese))

[8]王淑云,刘恒,耿雷华,等.水安全评价研究综述[J].人民黄河,2009,31(7):11-13.(WANG Shu-yun,LIU heng,GENG lei-hua,et al.Review of Water Security Evaluation[J].Yellow River,2009,31(7):11-13.(in Chinese))

[9]王文圣,李跃清,金菊良,等.水文水资源集对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WANG Wen-sheng,LI yue-qing,JIN Ju-lang,et al.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et pair analysis[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in Chinese))

[10]邱德华.区域水安全战略的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5,16(2):305-312.(QIU De-hua.Research advances in regional water security strategy[J].Advanced in Water Science,2005,16(2):305-312.(in Chinese))

[11]李世玲.基于投影寻踪和遗传算法的一种非线性系统建模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4):22-28.( LI Shi-ling.A nonlinear system modeling method based on projection pursuit and genetic algorithm[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05,25(4):22-28.(in Chinese))

[12]金菊良,魏一鸣,丁晶.水质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4):431-434.(JIN Ju-liang,WEI Yi-ming,DING Jing.Projection pursuit model for comprehension evaluation of water quality[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1,21(4):431-434.(in Chinese))

[13]金菊良,杨晓华,丁晶.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32(4):20-24.(JIN Ju-liang,YANG Xiao-hua,DING Jing.Real coding based acceleration genetic algorithm[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2000,32(4):20-24.(in Chinese))

安全预案和应急预案范文6

关键词:BIM;变电站;作业安全;管理;无线定位技术

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并取得显著成果,变电站作为电网的基础,也是电网生产运行的高危工作区域,其作业安全管理尤其重要。为了提高变电站的安全管理水平,管理部门除制订了一系列规程、制度外,还为变电站配置了综合自动化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五防系统、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等,以上技术设施大大提高了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为变电站的作业安全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1]。但是,上述系统的配置主要根据电气量和化学量的变化和异常来判断电网的状态,既不能对变电站全覆盖,也不能实时定位及时预警和报警,往往只能在事故进行中或者发生后为事故原因分析提供数据记录分析的手段,无法对危险因素进行事先防范与预警,变电站现场的人身与设备安全因人员违章、现场作业混乱、现场管理不到位、不按规程巡视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一直无法得到技术上的保障,致使某些基于人为因素的安全隐患无法避免[2]。

1、系统需求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变电站现场的安全事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因为值班人员或作业人员未认真执行设备巡视规程、未认真执行安全操作与管理规程、超区域作业、现场监护查勘不到位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3]。

基于人为因素的变电站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①变电站现场巡视不到位。②对进入工作区域的人员监护监控不力。③误入危险区域。

新型变电站作业安全管理系统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精确定位,将定位信息在变电站平面图上进行实时显示,不同的工作组通过不同颜色的点进行标示,便于区分观察。工作人员的工作路线都将记录在数据库中,并且实现路线动态回放,便于日后查询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系统后台监控软件界面精美、专业,操作方便、快捷。变电站地理信息系统建模形象、逼真、直观,界面美观,方面使用。后台系统实时展示移动目标当前位置,并在变电站地理位置图上标示,跟踪目标移动轨迹。该系统由四部分组成:①基于宽带无线射频定位技术CSS 的无线传感网络。②基于波形探y感应技术的检测报警设备。③与传感网络、检测设备协同互动的高分辨率、可动态调节跟踪的视频设备。④后台计算机管理系统。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系统的工作模式

系统具有现场需要的多种工作模式,如巡视模式、参观模式、检修模式、操作模式和探测模式等,不同模式下的监控侧重点有所不同。

巡视模式:主要对工作人员是否按规定时间、规定路线、规定位置巡视进行监控。

参观模式:主要对外来参观考察人员的行进路线、参观时间、参观区域、停留时间等进行监控,防止进入危险区域或出现意外。

检修模式:按检修内容设定检修人数、检修工作区域、危险区域、检修工作时间等,防止非检修人员混入、误入非工作区域、超出工作时间等。

操作模式:按操作内容设定操作人数、操作工作区域、危险区域、操作工作时间等,防止监护人员不到位、误入非操作区域、超出操作时间等。

探测模式:对进入变电站区域内的其他动态目标进行监控,包括车辆、施工机械与设备等。由于车辆体积大、行进速度快,对其监控的实时性要求更高。同时,车辆进入变电站后,也需要随时监控车辆的当前位置,确保其行驶、停放在安全区域。

同时,也可以根据新的运行管理模式需求,扩充新的工作模式。

3、系统初始化设置

系统平台构建完成后,需要对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定义相关规则及属性。根据功能需求分析及该预警系统架构,结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如下初始化工作,并将相关设置输入预警系统。

(1)危险区域定义。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将施工现场划分为Ⅰ~Ⅳ共4个危险等级。

(2)BIM模型建立。

本系统在实施前必须根据传统的二维图纸建立BIM模型,以此实现将二维视图向三维视图的转化。BIM模型也是本系统可视化的载体,现场的所有实时信息以及预警信息均将在BIM模型中体现[4]。

(3)主要工作流程:

首先在后台监控计算机上对需要对变电站工作人员和进入变电站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身份注册,验证信息后设定他要领取的移动终端的编号,并根据工作人员需要执行的操作设定对应的工作路线、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危险区域等;工作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后通过宽频无线定位网络,将定位数据传递给前置机,前置机按照定位算法通过计算确定工作人员的当前位置,一方面根据已设定的危险间隔判断当前位置是否合法,不合法则向工作人员发送相应的报警信息;另一方面将工作人员的当前位置信息发送给后台监控系统,在变电站平面图上将工作人员的位置坐标显示出来,便于后台监控人员的观察。同时,变电站内工作人员的行进路线等信息将保存在数据库中,日后可以通过动态方式重新查看其工作路线,实现了对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督[5]。

4 结论

电网在发展,需求在提高,技术在前进。将无线定位技术应用于变电站的作业安全管理,用技术手段替代人工管理,对于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应用实践证明,基于无线定位技术的变电站作业安全管理系统能够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为变电站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相信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加速,无线定位技术将在变电站作业安全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栗云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 陈献伟.变电站危险点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3] 罗治强,董昱,胡超凡. 2008 年国家电网安全运行情况分析[J].中国电力, 2009.

[4] 张泾杰,韩豫,马国鑫,韩诗纯.基于BIM和RFID的建筑工人高处坠落事故智能预警系统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5.29(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