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急救技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诊科急救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诊科急救技能

急诊科急救技能范文1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天津 300222;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天津 300222)

摘要:探讨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与开发能力为目标,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将该课程的各知识点按照能力培养的目标制定能力矩阵,旨在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能力矩阵;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91-03

我校的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成立于1995年。在近二十年的专业建设中,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充分贯彻学校的“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培养“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培养出了我国首批“双证书”毕业生和“本科+技师”毕业生,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前,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倡导普通大学向应用型方向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综合应用性知识,更强调复合能力(包括应用技能、实践能力、应用领域的革新能力等),更强调自信心及开拓创业精神的训练,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适应社会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即生活和生存能力,培养的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职业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行动或策略,包括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与开发能力。换言之,就是应具备师范性、职业性、学术性三性合一的能力。

如何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中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并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按照培养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与开发能力的目标,以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大纲的要求,制定了能力实现矩阵,目的是在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基于能力矩阵的专业课程建设

笔者一直从事机械类本科生的单片机教学工作,努力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知识,为以后参加创新设计大赛、机电产品的开发等打好基础,并且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按照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师范性、职业性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术性能力的矩阵研究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学术性培养目标 单片机是一种在工业控制领域广泛应用的集成电路芯片,是集CPU、ROM、RAM、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I/O接口电路于一体的微型计算机,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就在工业自动化控制、航空航天系统、智能化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智能化通信产品、汽车电子产品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本课程制定的学术性能力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概念及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学会发脉冲、控制步进电机,学会查表法,学会使用中断等。

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该门课程设置了单片机的绪论、概述、单片机的结构、汇编语言(C语言)指令体系、汇编语言(C语言)编程、单片机的存储器、中断系统等7个章节。在讲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单片机的“绪论”一节中,以学生熟悉的霓虹灯、 公交车号(七段发光数码管)做开场白,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单片机的概念、单片机的性能,二、十、十六进制数变换的方法、用途。再如,在讲解寻址方式的时候,起初是按照教材章节的安排讲授,即先讲寻址方式,再讲单片机指令体系。但由于寻址方式抽象、枯燥,教学效果并不好,刚讲完两种寻址方式,有的学生就没有兴趣或者听不懂。后来,笔者采用将传送指令与寻址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传送方式和寻址方式同时讲完,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质量。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气氛也活跃。教学中,在保证课程体系完整的同时,采用由简到难的十几个项目将该门课程贯穿起来,达到的效果就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各个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各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学会了灵活使用单片机,实现了培养学术性能力的目标。课程教学中所选用的项目如下:(1)**让某一盏LED点亮**(顺序结构);(2)**让一盏LED闪烁**(循环结构);(3)**让LED间隔点亮**(顺序结构);(4)**让LED形成流水灯**(循环结构);(5)**让某一位七段LED显示“1”(静态的,共阴极)**(顺序结构);(6)**让某一位七段LED显示“0~8”(静态的,共阴极)**;(7)**让某一位七段LED显示“8、5、9”(静态的,共阴极)**;(8)**让七段LED数码管显示“12”、“859”、“1140”(动态);(9)**步进电机四相八拍旋转**;(10)**3~8译码器控制LED点亮**;(11)**3~8译码器控制LED循环点亮**;(12)**中断控制灯点亮**;(13)**七段数码管显示“0~8”,外部中断使LED灯点亮数码管停止显示**(数码管显示相当于数控系统显示加工程序,外部按键中断相当于急停开关,LED灯相当于报警灯);(14)**定时中断控制灯循环点亮**。通过以上项目,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学术性能力的实现矩阵如表1所示。

(二)培养师范性能力的矩阵研究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师范性能力培养目标 所谓师范性知识主要指教师劳动特殊需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在教学中,笔者注重知识性与师范性的结合。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掌握把知识传授给别人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 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师范性能力:(1)注重专业术语的教学。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专业术语,掌握专业术语不仅仅是了解一个语言学名词,更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首先要解释各个专业术语的英文缩写,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如SFR是special function registor,MCU是Micro Controller Unit,SoC是System on Chip等。在单片机技术中,有很多这样的英语术语,在了解专业术语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具体做法是让学生用3~5分钟时间默读某一知识点,随后由教师提问,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牢固掌握知识点,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和应激能力。(2)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出于师范性的要求,在知识的传授上,应注重系统性、连贯性。讲述时可采用如下四种方法:一是由熟悉到陌生的讲述方法,先讲计算机组成、特性,再延伸到单片机组成、特性;二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认识方法,由看得见的引脚引申出单片机内部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单片机知识的传授,也可让学生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三是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论述方法,先口述(抽象、听觉),再看幻灯片(形象、视觉);四是讲述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传授与思考练习相结合,例如,第一节课讲查表法,留作业预习延时,下节课再讲延时,再留作业。培养师范性能力的实现矩阵如表2所示。

(三)培养职业性能力的矩阵研究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职业性能力培养目标 所谓职业性知识即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实践知识,如办公自动化、职业指导与咨询、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实践知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查询相关书籍或电子文献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强系统观念。

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 在单片机技术的讲解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时间观念。第一堂课最后总结时明确指出:本门课要讲多少学时,多少实验学时,每章讲多少学时;每一节课强调:当前是某章的第几节;讲“振荡频率、周期”时注重效率概念。(2)培养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如讲解第一章时,要分析二极管摆成七段共阳级发光数码管如何变换;如何摆成共阴极;进制数变换(强调基础学习的重要性)等。(3)培养查询相关书籍或电子文献的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特别是在电子技术方面,新的理论与技术层出不穷。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如在学习了第一章后,可布置学生查找冯·诺依曼结构、哈佛结构、LED的工作原理等;在学习了第二章后,可布置学生查询D触发器、P0口结构等。(4)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单片机语言编程的理论知识并不深奥,但实际编程工作却不是如此简单。一个程序的形成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编程语言知识,更多地需要融入个人的编程思路和算法。所以课程组开发了实验箱,分发给学生做课后练习使用。(5)增强系统观念。单片机和计算机一样,各个部件的速度都会影响到整机的效率,如累加器A是多个指令中都要用的寄存器,读写A的速度快慢会影响到控制的速度;再如虽硬盘很大,但如果内存、前端总线很小,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也是很慢的,从而可以引出系统、全局的观念。培养职业性能力的实现矩阵如表3所示。

笔者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了单片机课程的能力矩阵,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7-22.

[2]赵庆聪,陈立南.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数据结构》课程改革探索——信管试点专业《数据结构》课程建设方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27-27.

[3]宫谦.能力矩阵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84-86.

[4]鄢立,黄荻.《单片机技术及实践》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210-211.

[5]游雨云,李金生.单片机教学模式探讨[J].河南科技,2013(23):264.

[6]刘强,杨轶璐.提高《单片机基础及应用》教学质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76-77.

急诊科急救技能范文2

>> 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技能训练策略 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教师角色 语言工作坊教学模式下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 工作坊模式下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 伴随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浅析高校经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 高职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设想 “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大类招生模式下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 谈谈“工作坊”培训模式 探讨工作坊教学新模式 “工作坊”教学模式对学生掌握咨询技能的价值探析 高校经管类学生专业实习模式研究 经管类院校ERP软件教学组织模式研究 工科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卓越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法律职业技能训练研究 职业技能比赛训练研究 基于翻译工作坊的建设类院校翻译硕士校内实践创新基地研究 厨房工作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赵帅,杨增俊,刘建华.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

路径分析[J].管理观察,2014,(19).

[6]吴永红,张一琳.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创新教

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

[7]李正敏.欧洲艺术设计“工作室”模式对我国高校艺术教

学改革的启示[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2).

[8]黄越.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教师角色――以翻译课

堂教学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1,(6).

急诊科急救技能范文3

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医院的急诊科仍由别的专科派人轮流从事急诊工作,即依赖型运着模式,专业从事急诊医学的医师很少,即使有,大多数人员也是来自其他不同专业的专科医师,急救队伍极不稳定,急诊医师的培养成为首要任务。现有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急诊医学专业,但人员远不能满足,大部分急诊医师仍需自主培养。急诊医学的内容、对急诊医师的要求、急诊科的运行模式等决定了急诊医师的发展方向,急诊医师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培养方式和目标。

1 急诊医学的内容和对急诊医师的要求

急诊医学包括院前急救、复苏学、危重病医学、创伤学、中毒学、灾难医学、急诊管理学等七个方面,同时还要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医学的紧急救援,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与处理急危重症患者及伤员的现场急救、途中监护治疗、院内治疗,及其组织和管理等。它要求急诊医师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医学知识,准确的判断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以及熟练掌握、合理使用各种急救设备的能力。

2 急诊科的运行模式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及对急诊模式的不断探索,我国目前急诊科的运着模式大致可分为依赖型模式、半自主型模式、自主型模式三种。依赖型模式只固定个别医师和护士,主要依靠各专科医师支援。半自主型模式有固定的医师和护士,能完成大部分工作,还需各专科经常性的支援。自主型模式急诊科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各专科只是会诊和协作关系。

大型综合性医院多采用自主型模式,有的实际上将急诊科建设成了院中院,住院部不缺患者,多余的患者就住在急诊科,急诊科也和住院部一样,分成不同的内外科专业,所以把急诊科变成了医院里的又一小型医院。有的把急诊科变成了第二个某专科专业,具体取决于负责人原来的专业。

基层医院急诊科的模式应是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三位一体的自主型模式。该模式可以涵盖、 贯穿急诊医学的所有内容。院前是危重疾病、创伤、各种突发事件的现场,院前急救体现了急诊的突击队作用,为疾病的进一步治疗赢取时间。院内急诊是疾病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是院前院内的涵接点,决定了抢救治疗是否顺利进行。急诊ICU是急诊医师抢救技能发挥的重要场所,是急诊医师抢救技能进一步得到提高的场所,同时也是急诊医师抢救技能传、帮、带的教学场所。因此,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的这一模式贯穿了生命的急救链,有利于急危重病的抢救。

3 急诊医师的发展方向

急诊医学的内容、对急诊医师的要求、急诊科的运着模式等决定了急诊医师的发展方向是多能一专:即通过各专科培训,在全面掌握急救知识和各种急救技能的基础上,每个急诊医师根据科室需要及个人兴趣发展的需要,向某一专科方面纵深发展,个人做到技术全面,各有专长,科室做到各专业全面发展,抛弃专科急诊, 达到大急诊的工作模式。

4 急诊医师的培养方式

要达到急诊医师多能一专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基层医院急诊医师的培养基本方式为:全面系统培养+重点专业培养+急诊医师的自身培养。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培养阶段。此阶段在全院各专业系统轮转,达到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使其得到各个方面的训练,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此阶段为期2~3年。

第二阶段:重点专业培养阶段。此阶段选择在与急诊急救联系最为密切,对急诊急救技能提高、对生命支持最有帮助的专业重点轮转,如呼吸、心血管、创伤、麻醉、心电图等专业。此阶段为期1~2年。

急诊科急救技能范文4

【关键词】护士 急救技术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90-02

急诊科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复杂多变,生命垂危的病人,因此急诊科护士需要掌握较多的急救护理技术,为了系统地研究在复杂急诊抢救中,护士实施过哪些操作技术[1],并明确急诊科护理中哪些操作频繁使用和对急救有重要性,以作为急救护士课程设置,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指南,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为在急诊科工作1年以上的护士75名,均为女性,年龄21~50岁,从事护理工作1~30年,本科学历11名,大专35名,中专29名,97%在急诊科工作,3%曾经在急诊科工作。

1.2 方法

以《现代急诊护理学》[2]《全科急救学》[3]为参考,从中选择73项急救技术,制作调查表格,对于每项急救技术,要求被调查者填写以下内容:急救技术使用情况(经常使用、一般使用、不用),学会急救技术的使用途径(工作中、学校课程、继续教育)和急救技术对工作的重要性(重要、不重要),进行选择。

2 结果

50%以上的急诊科护士实施过73项操作中的51项;几乎所有的急诊科护士都使用过73项中的18项(心肺复苏术、心电图检查、简易呼吸器使用、监护除颤仪使用、吸痰法、洗胃术等)并认为非常重要;仅有5项操作(环甲膜穿刺术、气管切开术、开胸心脏按摩、人工冬眠疗法、血液透析),未被回答问卷的急诊科护士使用过;50%以上的急救护士对73项操作中的44项回答是在工作中学到,18项是在院校课程中学到的,11在继续教育中学到;几乎所有的护士对73项中的49项操作技术在急救工作中非常重要。

3 护理对策

3.1 改进学校工作中的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

为适应急诊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把急救护理学作为主干课程之一[4]。此次调查50%以上的急救护士对73项操作中的44项回答是在工作中学到,18项是在院校课程中学到的,这就说明以口头讲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很快适应临床急救。临床急救一位病人需要多位医护人员合作,多项仪器设备使用,多项急救操作的实施及配合,学校可根据情况设置课程,教师也可知道应增加哪些操作的讲授和练习,适应临床需求,为此现在教育工作者为适应这种需求,正在从简单、分项的技能训练到综合复杂的群体配合训练不断优化技术的递进教学方法[4],注重护生与病人,环境互动效果,通过急救现场的设置,培养学生遇到复杂问题的主动思维能力,如在抢救1例心跳骤停病人时由4位学生共同抢救,进行群体配合,并设计群体训练示意图,结果:基本技能、预见性思维、仪器物品、抢救配合及抢救速度、病情观察评估、临床急救动手能力等较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有显著提高。经实践评价效果理想,此外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教学形象化,多元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进入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3.2 加强护士专科急救技术技能训练

急 、危、重患者急救时,必须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5]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急诊的专科护理技术和技能,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科室定期外派到麻醉科、心电图室等科室学习,并组织观看急救技术录像,并请有经验的医生讲课、示范、在各种模型上训练,再对护士进行考核,如除颤技术、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心电图识别、模拟仿真现场进行训练考核,确保急救技术在抢救患者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3 注重工作岗位中的技术操作训练

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性很强,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需通过技术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此调查50%以上的急救护士对73项操作中的44项回答是在工作中学到,可见工作经验对护士的知识获得有重要意义,而单纯依靠工作年限增长,工作经验的积累来提高急救技术的现状,已不能适应,急救护理的需求,必须缩短每个护士的成熟期,制定一系列的岗位技术培训计划,如: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把各种单项技术抓实,制定多种急救护理操作流程,为其提供指导性的材料,再把常见急危重病例列举出,模拟急救现场,并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实施技术操作,通过大量,多病种的模拟抢救训练,提高了急救护士的技术水平,为其早日承担急救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3.4 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工作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继续教育工作是我们在临床实践过程 中,获得知识的途径,可此次调查在继续教育中获得的技术很少,这也许成型的急救技术,与继续教育新理论知识联系不紧密有关,另外,很多医院在护士的继续教育上缺少系统安排,不能与岗位使用相结合,目标性不强,大大影响了护士接受继续教育的效果。可见低龄护士的毕业继续教育工作应引起重视,因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集中,病种多,抢救任务重,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集各专科急救护理知识、急救技术于一身[6],这就建议医院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医院的管理者在继续的工作上应重视护士培养经费的投入,让护士走出医院大门去进修、学习、交流或在院内享受培训,以帮助护理人员进行临床积累,开展更加适应临床,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继续教育活动,以提高急救护士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唐泓源摘.对急救护士技术的调查分析.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1,20(4):170

[2]王丽华.现代急诊护理学.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

[3]李奇林,蔡学全,宋于刚.全科急救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6

[4]杨丽丽,彭红雷,蔡福满等.急救护理技能教学方法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311~312

急诊科急救技能范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46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66-02急诊是医院救治患者的第一线,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危重[1]。因此,为了防止医患之间的各种护理纠纷,降低护理时存在的风险,总结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73例患者,将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到急诊护理中,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总结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73例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分成观察组37例患者和对照组36例患者。男性患者为41例,年龄为17.9-64.2岁,平均年龄为(37.23±4.04)岁;女性患者为32例,年龄为18.5-67.8岁,平均年龄为(38.51±6.13)岁。73例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为27例、中毒昏迷患者为16例、外伤疾患者为12例、妊娠期并发症患者为18例。所有患者的病情均符合急诊科治疗标准,就诊原因、性别等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行基本常规护理,来院后对不同病症的患者及时进行急救护理,配合医师进行后续救治。观察组患者从加强护理风险意识、强化专业技能、完善急诊细节护理等方面,实行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2.1加强护理风险意识存在部分护理人员对风险急救意识比较缺乏,不能准确预测护理中风险发生几率,懒散的态度,不能在急诊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急诊科的疾病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心理素质与团队合作等各方面进行着考验。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很难在急诊科这样嘈杂环境中保持头脑冷静,更增加护理风险的产生。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明确自己护理工作的法律义务与责任。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指导经验较少的护理人员,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探讨会,增进学术交流,增加护理风险意识。

1.2.2强化专业技能急救科内医疗器具较为繁多,护理人员对这些器械不能很好的掌握,在急救时耽误对患者的抢救时间,增加护理风险。因此,应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和考核,有条件时可对急救场景进行模拟训练,培养护理人员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要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进行培训,保持心胸豁达,尽量去理解和尊重患者。通过强化专业技能查找出工作时应注意的事项与比较薄弱的方面,增加患者满意率,降低护理风险。稳定患者情绪后,做好病情的讲解工作,在护理中避免出现神色慌张的表情。拉近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增加护理的依从性。

1.2.3细节护理将急诊护理从细节方面进行管理,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与人文关怀,是提高患者满意率,减少护理风险的关键。在急诊大厅内设置专门的引导人员,对独自前来就诊的老年或病情较重的患者,给予挂号、化验等各方面的协助,一直陪伴到住院,以免患者在就诊期间出现意外情况。将主动、贴心服务的理念贯彻到全程护理中,运用熟练的护理技能和心理辅导,最大程度上安抚患者及其家属不安紧张的情绪。

1.2.4规范患者资料在急诊科医疗护理的资料是记录患者病情和具体护理措施的重要文件,承担着法律的责任。为医师的抢救工作提供确切依据,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准确的将患者就诊时间,病情变化,具体护理方法等进行记录。避免因记录出错导致的医疗纠纷。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急救中的完整率、护理满意程度、护理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急诊科急救技能范文6

【关键词】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18-02

急诊科作为医院诊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结构复杂,难度较高,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使医院急诊科管理工作较为混乱[1]。针对这一现状,设立中转站型急诊科用于分流急危重症患者并承担普通急诊患者的诊疗工作,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急诊科的工作强度,提高服务质量。本文就从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的管理方法进行探讨,以供广大同行参考与借鉴,以期推动我国急诊服务质量的根本性发展。

1 急诊科室内部医护管理

1.1 急诊科患者接诊处管理 接诊处是急诊科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并送往相应的病室。例如,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立即送往抢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中毒患者需要安置于抢救室让医生进行确诊;大量出血的患者需要直接送往手术室进行止血处理。由于中转站型急诊科不仅需要接诊急危重症患者,还需要为一般急诊患者提供服务,因此,在接诊过程中,如果同时出现一般急诊患者与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先为后者提供高效、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一切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为核心[2]。另外,急诊科中的病种复杂多样,突况较多、抢救与管理的相关任务繁重。因此,做好护理工作十分必要。进行护理管理,目的是为了确保护理工作的良好有序进行。因为对病患而言,接诊处护理工作主要是指护士对相关工作的观察处理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安全感。因此,在进行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护理的管理工作。

1.2 急诊抢救室的管理 抢救室是急诊科室的核心,患者进入抢救室时,其设备运转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抢救质量。因此,中转站型急诊科抢救室是急诊科重点建设的环节,尽可能的优化中转站急诊科抢救室医疗设备。在日常工作中,中转站型急诊科抢救室中各种仪器与设备都应保持应急状态,以备随时启用挽救患者生命。同时,每天需要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抢救设备、药品、手术器械进行检查,不仅需要保证其质量与完好率,还需要规范其摆放位置,便于抢救人员拿取。

1.3 完善急诊护理管理工作

在进行具体的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加强护理管理理念方面的完善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其次,加强护理文书管理工作,急诊病患流动量大,做好文书的保管等工作对维护医院的法律权益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加强护理队伍的质量建设与培训。急诊科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较高,在进行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医院应当加强对护士的培训与队伍建设。

1.4 完善抢救程序,严格按照程序操作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急诊室抢救程序》中相关标准进行操作:①急性心肌梗塞抢救程序;②呼吸心脏骤停抢救程序;③急性心力衰竭抢救程序;④急性肝昏迷抢救程序;⑤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程序;⑥休克抢救程序;⑦大量出血抢救程序;⑧急性药物中毒抢救程序;⑨复合外伤抢救程序等等。严格按照抢救程序操作,可以明显降低操作失误,避免出现医疗事故,提高抢救效果。

2 中转站型急诊科医护管理

2.1 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 中转站急诊科需要全面落实各项责任制度,包括首诊医生负责制度、首问负责制、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120出诊制度、救护车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重大事件汇报制度等。各项制度的落实需要医护人员有专业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及高度的责任心、自觉性,以保证急救实效。

2.2提高急救观念,做好医疗人员医德教育 中转站急诊科需要做好医疗工作人员医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与道德操守,同时,还需要加大急救观念的宣传力度,使每一名急诊科医疗工作人员都具备较高的急救意识,以保全患者生命为工作的核心部分。

2.3 全面普及基本法律法规 中转站型急诊科全体医疗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基本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充分了解自身肩负的重要使命以及承担的义务,才能够规范自身医疗操作与手术流程,执法行医。

2.4 完善中转站型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

针对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内容,应当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以加强其管理:

首先,制度上规范护理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医疗护理管理制度,在针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技术与专业能力的要求的同时,还应当进行权益上的保护与认可。根据其工作中的具体环境与特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制度。

其次,不断完善创新服务管理理念。转变传统的医疗护理思路与理念,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节奏与形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具有现代意义的护理管理理念。增强护理工作的主动性与服务型。在进行具体的工作中,强调“六多”。即护理工作多尊重、面对病患多问候、针对病患多理解、护理工作多耐心、护理病患多关爱、护理工作多帮助。

最后,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能力培训。在进行具体的护理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面对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医疗护理情况,需要具有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与专业技能才能应对,因此,应当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护理工作的有序良好开展,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结束语

本文就从科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培训、急救观念树立、绿色通道建立等方面进行切入,探讨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的管理方法,以供广大同行参考与借鉴,以期推动我国急诊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明辉,安平.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的管理探讨[J].海南医学,2009,05(25):3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