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1
摘 要 在审计学中对审计的认识有不同认识,基本上查账论、过程论、经济监督论三种基本观点,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很多对审计本质的新观点。本文旨在系统的介绍审计的本质的观点,以对审计的本质做出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 审计 本质 新观点
前言:对某一事物甚至学科的本质进行单独研究,可以说是中国研究者的习惯或传统,对审计来说也不例外。在中国审计学会的组织下,审计学界展开了一场有关审计本质的大讨论,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理论界主要从三大方面对审计本质进行研究:一是侧重于从审计方法、审计职能的角度看待审计本质;二是侧重于从审计作用的角度看待审计本质;三是结合审计的方法、职能和作用来看待审计本质。
一、查账论
查账论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是对会计资料及财务报表的检查。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早期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简陋,审计目的仅仅局限于查错揭弊上,审计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集中于会计凭证和账簿的检查上,这使得人们容易用最原始的眼光看待审计本质。这种说法虽然通俗,但很不科学,理由是:(1)查账只是审计的一种手段,不能表明审计的本质特征;(2)财政、税务、银行、会计等部门也都要进行查账,不能用查账来区别审计与其他部门的工作;(3)即使能用查账来说明传统审计,但查账也不能说明现代审计,因为现代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二、过程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计是一种系统的方法和过程。美国会计协会的被誉为审计理论发展的第二座里程碑的《审计基本概念公告》对审计的定义是“ 审计是客观集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及事项有关的断言的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相符程度,并将结果传递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这一观点产生源于人们对摆脱沉重的查账枷锁,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内在需要与追求,以及审计手段和方法等审计实务的不断发展,如制度基础审计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对“查账论”而言,过程论提出了一些积极思想,如审计是对各类审计活动共同特征的抽象与概括,审计的对象是“经济活动和事项”或“可量化的经济信息”等等。但过程论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仍然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没有揭示审计的实质。
三、经济监督论
这是我国审计界对审计本质的独特见解,西方文献很少涉及。这种观点认为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作为对“查账论”的否定和对“过程论”的扬弃,“经济监督论”在认识上又向前迈了一步。随着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的跟审计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交易”无时无刻的存在现实生活当中,形形的审计本质应运而出。
四、最近几年对审计本质的新观点
1.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审计本质问题的再认识
在现实世界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契约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交易契约设计的基本原因。所谓“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缔约当事人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甚至第三方也无法验证,即使能够验证,也需要花费很大成本,在经济上不合算。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权益持有者们为了充分维护自身利益,有必要对管理当局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有效的监督。但是,他们往往并不具备财务会计领域的相关知识背景,即使具备这些能力,亲自监督的交易费用也过于昂贵,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于是,他们就开始委派专门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代其行使监督的职权,以此来规范管理当局的信息披露,最大限度地减少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维护企业契约的正常运作。这样,在管理当局、企业的其他权益持有者和审计机构或人员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契约关系,审计也便应运而生了。
由此可见,审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契约行为,审计因契约而产生,因契约而发展。审计的本质实际上是旨在减少企业各个缔约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费用,维护企业契约网络正常运行的一种特殊的契约。
2.经济控制论方面的审计本质
经济控制论认为,审计是独立检查经济责任的控制系统。经济控制论的重要特点是运用包括控制论在内的科学理论指导审计研究。现代控制论认为,控制就是以完善受控对象的功能或者以促进其发展为目的,以获得并使用有关受控对象信息为基础。但是众所周知,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被审计单位的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审核和检查时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经营管理活动,这也是审计与会计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一般认为会计具有控制的职能,因为会计人员不是独立的第三方,其能够参与经营决策、调节经营活动、监督经济过程、参与处理分配关系等。而审计人员不能参与以上活动,否则将严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五、结语
本文对审计本质的浅谈,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审计的本质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对其未来财务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评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希望本文可以对资源的利用给出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刘远,杨剑洪,蒋凌云.控制论在独立审计中的运用.商业会计.
[2]王文彬.关于审计的若干问题.上海会计.1981(6).
[3]谷祺.关于审计的概念和职能.财政与会计.1983(1).
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2
一、主动适应国资由“管人”向“管资本”的转变
2017年国企改革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动相关的监管由“管人”向“管资本”转变,这就意味着,会计的监督职能,将从向监管层负责逐步转变为向出资人负责。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开启后,会计监督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将有不同程度的延伸。
中交集团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张国军认为,从“管人”到“管资本”的转变,要求企业必须对出资人的资本保值增值需求负责。在会计监督与控制方面,将更加体现出资人的意志和要求。出资人会计体制建立的步伐将会加快。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协调、实施并处置企业相关监督事项,明确负责关系和流程。这种内在变化直接表现为,在企业资产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内,相关财务会计工作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和市场化。
监督职能的加强同时意味着会计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夯实。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的财务核算与报告将更加方便出资人获取、掌握、考核、调控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便于开展资本运作。上述变化会给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带来最大的挑战,就是管理层的观念转变,企业需要建立并适应新的责任关系,建立起会计新秩序。
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工作必须及时跟进以适应上述要求。现在企业财务工作的发展趋势是财务与经营的紧密结合,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将财务工作固化到经营流程中,实际上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二、主动适应总会计师委派制度
本着对出资人负责、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目的,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在接下来的国企改革过程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会计师被出资人委派到企业中,对出资人负责,显然有利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独立性。除此之外,总会计师委派制度还能够促进不同企业间的财务管理经验的融合交流。
被委派的总会计师将不再单纯地对监管层负责,而是将肩负更多的为出资人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这也就意味着,出资人在选择和任命总会计师的过程中,将更加重视其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其选择相较以往将更加慎重。
对被委派总会计师的最大挑战,可能存在于其沟通和协调能力的要求。委派到新企业的总会计师需要适应不同的企业文化和全新的上下级人员,如果处理不好相关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总会计师的管理理念将很难落地。
三、紧紧抓住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职能作用
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是2017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突破口,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都在积极谋划,前期试点也比较顺利。这些都为2017年混合所有制奠定了良好氛围。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兼并重组,本质上是资本运作,这与CFO(总会计师)的职能是高度契合的。CFO(总会计师)要紧紧抓住混合所有制这一关键,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企业兼并重组中出谋划策,在企业资本运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既要保证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也要全程实施会计监督,识别可能的潜在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积极筹划和操作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地方国企改革的核心,很多地方国有企业都制定了部分资产或整体资产上市的目标。
CFO(总会计师)要围绕企业的战略部署,积极进行上市部署和准备,会同外部券商、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评估企业上市工作,制订企业上市计划和路线图。
上市对一个企业来讲是很重要的事,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CFO(总会计师)在上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上市的过程是对一个企业进行体检的过程,CFO(总会计师)要正确认识上市的意义,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推动企业上市。切不可为了上市而上市,更不能弄虚作假、违法乱纪,误导投资者。
本栏目参考文献:
[1]曹煦.国企改革的2016:有想法,更要有办法[J].中国经济周刊,2016(12).
[2]杜渊泉.深化企国资改革促进中央企业发展[N].学习时报,2017-1-5.
[3]陈灏,杨毅沉,王炳坤,李美娟,叶锋.国企改革:政策框架搭建进入“收官期”[N].经济参考报,2017(1).
[4]章俊.2017:国企不改,消费难兴[N].FT中文网,2017-1-13.
[5]胡川,高卫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的再认识[N].经济观察报,2016(4).
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3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资产减值准备工作的开展对帮助企业躲避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我国企业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逐渐增多,资产减值问题越来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准确的进行资产减值确认,可以有效消除自身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并可以避免由不良资产影响引起的问题,对企业的资产效益进行提高,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有效的避免风险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另外,目前我国对与资产减值准备的现状并不是十分理想,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研究者对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案,让企业有效的保护自身的资产,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一、目前我国资产减值准备中存在的问题
1.难以有效的实现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和确认
在进行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的关键是对资产在未来经济获得经济效益进行准确预期。而目前我国现在执行的经济标准只有在企业的资产发生减值时才会进行确认,但这种方式往往在对各项资产进行准确确认时存在较大的难度,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技术的革新和市价的下跌造成的资产贬值,让统计人员难以对原有的账目进行准确的计量和确认,导致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工作不足;其二,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资产信息不够准确,难以为资产减值准备提供准确的依据。
2.现行的资产减值中的计算较复杂
企业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包括短期投资市价、可回收的固定资产价格和可变现的存货价值。而其中的可回收的固定资产价格和可变现的存货价值的计量和确认往往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是专业技能,杜绝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在确认可回收金额时,往往要依据贴现率和一定时间流入金额,而贴现率的不断变化导致在进行资产减值准备时没有规定的标准,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与此同时,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的再确认往往需要借助外部机构,而这些机构往往对企业的资产的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造成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工作缺乏权威。
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标准存在多重性
虽然我国规定了计提全额资产减值和计提部分资产减值的条件,但是没有明确规定计提的方法和比例,这些主要由企业自行制定,因此对企业的会计人才提出了较高要求,也给了企业进行暗箱操作提供了机会,导致计提工作难以做到真实有效。比如,目前实行的规则要求连续亏损两年的企业将受到ST处理,连续三年都亏损的企业则不能进行上市或者受到退市处罚,致使部分资产减值的公司在第二年减少了资产减值的准备,避免受到ST处理。
二、促进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问题的策略
1.健全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评价标准
近几年,部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工作作为进行调节会计利润的手段,这种方法不仅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了损害,还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为此,有必要对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评价标准进行重新制定,实现对企业信誉和诚信度的挽救。其中法律法规要对其中的违法主体进行明确的规定,督促其按照规定的规则进行资产减值准备工作,杜绝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造假,有效的对公众利益进行保护。
2.对信息市场进行改善实现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创建
信息市场的完善不仅可以实现对企业资产市场价值的合理确定,还可以准确的确认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为此,可以通过对信息市场的完善,促进资产减值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面对目前我国信息市场中各项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资产减值准备工作出现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资产减值准备工作的开展,可以要求企业会计在制作会计报表时,将需要的公允价值账户全部列举出来,在出现企业资产减值时及时找到相关的账户,避免企业资产的不必要减值,保证企业的效益持续增加。
3.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再认识
为了有效的保护企业的资产不出现减值,就需要企业改变自身的传统认识,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再认识,促进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通过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工作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部分企业在开展资产减值准备工作时存在抵触情绪,导致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现象的出现;其二,部分已经无法收回的账款和弃用的设备仍然出现在企业资产的负债表中;其三,部分企业用计提折旧的方式进行资产减值准备。可见,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再认识对促进企业资产准备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语
通过对目前资产减值准备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工作仍然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研究者需要加强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提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企业进行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实现企业资产的保护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石义霞.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09-04-15.
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4
摘 要 近年来对于审计本质的研究过程中,审计界提出了一些对审计本质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大多是审计对经济活动所发挥的监察和督导功能,即所谓的“经济卫士”或“看门狗”。刘家义审计长近期在多次讲话中提出,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以前的观点的对比分析和思考,在免疫系统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审计是一个以授权或者委托为基础的在坚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鉴证的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的观点。
关键词 审计 本质 免疫系统
一、引言
近年来审计界不断有人有关审计本质的观点,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审计的本质是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对此,笔者持有异议,现就此作一点研究。何谓本质?按照唯物辩证法原理,所谓本质,是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属性。事物的本质往往是隐蔽的,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这种特殊属性究竟是什么呢?这是审计本质研究的核心问题。由于审计本质在审计理论结构中所处的特殊基础地位决定了对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研究清楚审计本质之后才能够对审计职能、审计目标等审计理论结构中的基本概念有更加清晰地认识与理解,才能更加有效地从审计理论的角度上指导具体的审计实践活动。
二、审计本质各种观点解析
(一)历史审计本质理论流派
“查账论”和“方法论”对当时审计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它侧重于审计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把审计本质的概念流于表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抛弃。
1.查账论。“查帐论”认为,审计就是查帐。古今中外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周礼》中记载:“凡上之用,财必考于司会,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月成,以岁要考岁成。”著名审计学家蒙哥马利在其著作《蒙氏审计学》第一版中提到“早期的审计是簿记员审计,整个审计过程3/4的时间花在合计和过账上”。查账论在欧美的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80年代。查账论是审计本质的鼻祖,但是其本身的缺陷也是巨大的,它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并且审查会计也并非审计独有,不能与财政、税务相区别。审计随着时间的发展,涉及到了鉴证、评价、管理等方面。因此“查账论”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方法论。美国会计师协会(AAA)1972年在《审计基本概念公告中》认为“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与经济及事项有关的断言的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相符程度,并将结果传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它把审计的本质看作一种系统的方法和过程。方法论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的情况下产生的,但是由于其本身的肤浅性,用方法代替实质,并没有从根本上谈及审计的特殊属性在哪,并没有揭示审计的真正本质。
(二)现有审计本质理论流派
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本质理论渐渐跨越了历史的局限时,审计本质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现有审计本质理论流派从各个角度阐释了审计本质的某些特征,但是笔者认为都不够全面,值得推敲。
1.经济监督论。这是目前我国最主流的观点,我国学者在1989年中国审计学会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该观点认为“审计是有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从定义上不难看出带有较浓计划经济色彩。经济监督和鉴证公证、业绩评价同样是审计职能之一,也不能与其他经济活动向区别。经济监督论限制了审计的外延不利于审计的长远发展。
2.经济控制论该观点认为审计本质是为了保证受托关系的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的经济控制。蔡春教授于1992年《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提出 “审计在本质上是受托责任履行的经济控制,审计过程就是一种控制过程,审计行为也是一种控制行为”。经济控制论属于职能范畴论,不能完全反映审计的本质属性。
3.经济评价论。该观点是在经济监督论与经济控制论基础上由美国会计学会颁布的《基本概念说明》中提出的,该观点认为“审计是为了查明关于经济行为和经济表现与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将与这种结论有关的证据进行客观收集、评定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有组织的过程”。经济评价论同样属于职能范畴论。
4.信息论。该理论在资本强权观以及建立在资本强权观基础上的以强调股东的风险承担与控制的公司治理理论,并进一步根据契约观的要求,审计的本质是提供增值性信息产品的专业服务。会计、统计同样可以认为是信息提供者,显然信息不是审计的特殊属性。
三、审计本质的再认识
(一)审计的本质属性
在对审计本质理论的一些主要流派的观点进行介绍和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各种观点虽然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审计的一些属性,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审计的本质。那到底什么是审计呢?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提出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免疫系统是指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能辨识非自体物质(通常是外来的病菌)并将其消灭或排除,从而保证机体处于健康状态的整体工程之统称。它具有清除、修补和预防三方面的功能。将免疫系统应用到审计本质理论中,是十分恰当的,是对审计本质和功能再认识上的升华。因为审计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的过程。当经济活动中出现不合规行为时,审计主体迅速做出反应,发现经济活动中出现不合规行为,抑制、清除不合规行为,修复不合规行为带来的危害,对各种“病毒”进行预防以保护整个经济活动有序运行。同样审计本质免疫系统论也适用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者一起构成国家“免疫系统”的有机组成,通过审计活动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从而获取抗体对经济不合规行为的预防从而保护国家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
(二)审计本质是委托或授权
在审计关系中,审计人只有接受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的授权或委托,才能对被审计人进行审计监督。在委托或授权情况下,国家审计人员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监督,注册会计师以独立第三方视角进行鉴证业务,内部审计则提供保证和咨询活动对企业运行中的不合规行为进行预防从而对经济活动起到免疫作用。笔者认为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的本质论并不能从根本上区分审计与财政,税务,检察,因为在经济案件的检察活动中的独立性甚至比审计的独立性更强。由于审计本质在不同的类型的审计活动中的充分体现,因此我认为审计是一个以授权或者委托为基础的在坚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鉴证的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
参考文献:
[1]耿建新,宋常.审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审计研究.2008(3).
[4]阎金锷.试论审计本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2).
[5]王文斌.关于审计的若干问题.上海会计.1981(6).
[6]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国际比较审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7]中国审计学会.审计基本理论学术讨论综合报道.审计研究.1989(2).
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5
【关键词】工会财务工运预决算财务监督
工会财务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保证,是否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关系到工会组织更好地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工会组织全面地履行各项服务职能。随着工运事业的发展壮大,客观上要求企业工会建设一个健全完善的现代工会财务管理制度,逐步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拨款,创收增资,为企业工会事业达到支出成本最小化,取得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而服务。
一、企业工会财务管理现状
工会财务制度多年来一直遵守的是行政事业财务制度,随着行政事业财政制度改革深化,新财政制度对工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很多企业工会还没有适应这种变化,改革求变滞后,财务管理水平不仅还停留在原有模式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这不仅影响工会工作的效率,还损害了工会组织在职工心目中的形象。
(一)意识方面的问题
现在企业工会组织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行政拨款,绝大多数工会组织就是一味的等钱,错误地认为内部财务管理就是从行政“要钱”,对有科学、合理的管钱、用钱认识不足,意识不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企业资金形势较为严竣的情况下,给企业行政带来很大压力。
转变观念,增强生财的理念。职工技协,在工会组织和人力资源共同合作下,有偿培训职工技能,组织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有偿技术装让,既对企业技术进步有益,又可能创收。工会组织的公益福利事业,有的如疗养等活动可以个人少负担一点,就可以减少一些公费支出。总之,开动脑筋想办法,生财之道还是有的。
(二)管理方面的问题
企业工会组织的财务岗位设置不尽合理,人员配置较乱。很多单位的会计、出纳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经常出现串岗、混岗作业;业务之间的互相推脱,不清楚自己的职责。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不明细,财务报表数字不准确、真实,内容不完整,致使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帐面资产与实际资产失真。管理上的“松、散、乱”,致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甚至有的入不敷出,形成恶性循环。
(三)监督方面的问题
企业工会组织内外部监督机构没有很好地对工会财务收支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致使工会财务管理混乱,乱支滥用,缺乏约束机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有的支出没有标准可循,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财务收支无透明度可言,缺乏舆论压力。因此,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的情况下,导致企业资金既紧张又浪费,假公济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时有发生。
二、企业工会财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与时俱进。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工作要适应工运发展的需要,要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和国家新的财务会计政策,必须将企业工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尽快采取措施规范工会财务管理,以提高工会资金的运作效益率为抓手,控制财务预算,增收节支,成为保证工会事业良好有序深入发展的强有利支撑。
(一)改变财务管理理念
在企业工会财务管理中,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创新思维,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管理者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在工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工会领导应以更加理性严肃的态度对待工会财务管理,依法遵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公私厘清,不能逾越。还要切实重视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主动学习现代财务管理方法,始终把加强财务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违反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典型案例进行严肃处理,举一反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另外,工会组织在任用财务人员上,要严格遵守《会计法》规定的人员上岗资格,任用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并经常进行在职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地更新观念,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会熟练地更新使用新的会计软件,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法制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胜任现代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搞好工会财务管理工作。
(二)加强工会内部控制制度
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是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内部控制制度要以致力削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为宗旨,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工会组织有条件的必须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应用严密而又科学的管理手段,严格财务管理程序,明确职能,强化责任。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包括全面预算、责任预算、绩效评价,严堵无预算,查处超预算,从狠抓财务管理入手,从管理中要效益。定期开展工会财务检查,对财务收支审计形成制度化,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企业工会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效的资金保证。
(三)强化工会外部监督检查
企业工会上级组织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要形成制度。积极开展工会经费支出的有效性监督检查。对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支出要肯定,对不合理的支出要纠正,推动科学理财。对工会预算是否得到切实执行进行监督检查。应对超支或减支,费用支出结构变化,是否乱支滥用,是否做到专款专用等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地监督检查。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对各项专项资金要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加强监督,掌握资金流向,把各种专项资金管好用好。要强化国有资产外部监督机制,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国有资产使用、处置及其他情况进行外部监管和审计上,定期或不定期地清查盘点,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重点打击各种违法违纪行为,防止预算外资金被坐支挪用。
三、结语
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是工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看起来是冰山一角,但其业务门类繁多,涉及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工会经费事业核算,工运事业的企业、商业核算等等。
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范文6
关键词: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类型;成因;防范措施
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银行会计是商业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肩负着核算银行业务、反映银行经营成果、预测业务发展前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案件频发,涉案金额触目惊心,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银行的信誉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强化对会计结算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银行结算风险已成为银行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已成为银行管理层的共识。
一、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类型
商业银行是信用创造和资金结算的主要渠道,在其中发挥着支付结算中介人的作用,无论对外办理支付结算业务,还是内部办理资金调拨,其处理过程主要都是在会计部门进行的。因此,会计结算岗位就当然地成为了风险多发的岗位。
(一)账户管理风险
单位或个人在商业银行开立结算账户,根据规定必须提供有关证明资料,比如营业执照(原件)或上级有关部门的开户证明、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及身份证复印件、法人代码证。这个时候商业银行就要对开户人的合法身份和资料进行必要的审核,如果确认资料无误,那么就批准开户申请,编列账号,然后进行开户登记,并存入资金。但如果个人用虚假身份证或单位用虚假验资报告骗取假的营业执照,然后到商业银行开立账户,并进行相关业务的操作,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危险。
(二)结算操作风险
具体表现为:一是商业银行对企业提供的商品交易合同或增值税发票未加以严格审查,就为其签发无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二是利用银行承兑汇票置换资产、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掩盖不良资产,对于无力支付到期票据款项的企业,继续为其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由企业用贴现资金归还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款;三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章不循,随意放大银行信用,超规定限额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三)联行结算风险
联行结算风险多数来自银行的经办人员,近年来,金融系统个别基层机构由于风险意识淡薄、管理疏忽,经办员在汇划结算资金或银行系统内调拨资金时,出于私利盗窃联行结算资金,不仅给国家财产造成了损失,也损害了银行形象。
二、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成因
银行会计结算风险与银行其他风险相比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和更大的危害性等特点,其风险形成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员工认识不充分,综合素质亟需提高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迅速发展,新设机构网点不断增多,原有网点不断扩张,但是人员编制却受限,使得会计结算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达到要求。商业银行员工受教育程度不高或接受的培训不足,有的网点甚至基本上都是新员工,缺乏实际经验,操作技能低,业务不熟悉,无法很好地完成岗位职责的要求;有的员工法制观念淡薄,没有原则屈从领导,甚至在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驱使下,人为规避结算原则或故意违反会计结算规章制度,掩盖结算风险,促使违规事实发生;有的员工、内外勾结、、腐化堕落等,这些都使得商业银行的产生结算风险。
另外,银行会计结算岗位作为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员工对此并没有很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有些员工认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有些员工认为内部控制只是各种规章制度的简单汇总,对内控是环环相扣的动态机制和业务运行过程的认识不够,而且制定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的人员缺乏在一线工作经验,制定的措施无法很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从而无法达到预期防范的目的。
(二)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虽然近几年内控制度的建设得到了各商业银行的重视,但是各商业银行却没有对内控制度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了内控制度存在刚性,缺乏适应性。
首先,银行结算的内部控制制度散见于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信贷业务内控制度、会计结算内控制度、资金内控制度,缺乏有机的结合,这样一来,既缺乏了制度本身所必备的完整性,也弱化了制度的重要性。
其次,会计核算工作往往由相应业务主管部门自行处理,造成各部门会计内部控制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抵触,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严重削弱了会计结算内部控制的力度。
再次,现行的会计结算内部控制建设往往滞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得会计结算业务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权责不明,产生技术人员权限过大、内控乏力等一系列新的风险。
(三)科技手段滞后
目前商业银行防涂改技术基本在低水平徘徊,防伪技术大多数还停留在手工、肉眼辨认的水平上。而不法分子伪造预留银行签章、伪造防伪标志和变造票据和结算凭证的技术达到能以假乱真的地步,有些伪造的签章,连公安部门鉴定也感到为难。
(四)岗位制度管理不严密
商业银行办理结算业务主要由会计部门完成,为了确保会计工作的准确、及时、安全,商业银行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但往往有些商业银行设置岗位时因为人手和业务量方面的原因,会计检查辅导由坐班主任兼任,而坐班主任由于日常业务缠身,许多常规监督检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由于内部检查的频率和覆盖面均未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就无法及时发现结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的一人身兼数职,既管凭证,又管复核,这种名为岗位设置健全,实为无设防无内控的机构,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五)对内控机制运行弱化监督, 缺乏评价指标
银行业务多年来一直较侧重于事后监督,但随着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原有的监督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现有的事先与事中的风险防范不够,事中控制范畴的核算程序相互牵制弱化。
二是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应放在银行风险的防范上,而实际工作中往往监督重心偏离,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正所取代,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
三是监督手段相对落后,监督人员素质层次不齐。
三、银行会计结算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加强作风建设,端正风险认识
在日常业务和培训中,要注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银行文化,培育银行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精神,增强银行人的责任感、归属感及凝聚力,提高会计结算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要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这是搞好内部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
其次要让结算业务人员熟悉与自己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为规定的操作规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守法、诚信、公正、协作。同时,特别要加大对违反会计结算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第三要对会计人员的进行持续教育制度,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经常对员工进行结算风险防范的教育,让银行员工及时了解掌握与自己有关的各种金融风险的表现、特征和最新动态,时时警惕工作中可能
遇到的各种假单据、假印鉴、假签名,增强员工识假防诈的能力。
(二)健全内控体系,促进风险防范
建立全面、系统的内控制度体系,对所有拟开发的新业务都要预先制订有关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等新业务试运行后,再不断完善制度。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优化,同时积极引进兄弟行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先进经验,力图使内控制度具备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内部控制人员加强专业教育,对内部控制的职能和流程加以规范和统一,使内部控制机制渗透到每项业务活动中,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风险控制体系平台。
(三)运用先进技术,提高防范手段
加快银行结算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尽快建立电子化资金清算中心和现代化结算网络,用以全面规范结算业务操作规程,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地降低风险。
1.采用电子签章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通过人工肉眼对票据的签章与客户预留的签章进行核对,即使再认真,也难免会产生偏差,而且不法分子的仿真技术日趋高明,人工辨认的困难也愈发增加。而采用“电子签章”的方法,可以先把客户在商业银行的预留签章输入电子设备,核对时再由设备核对,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工辨认的误差,也可以避免出现内部作案分子掉换单位预留印鉴卡片而带来的验印风险。
2.开发风险预警监督程序
通过开发出快捷、高效的结算风险预警监督程序,渗透到每个环节和细节,对银行会计结算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的监督控制,对存在严重疑问的预警信息,还要向其上级业务主管反映,对查复有疑问或者发现被查网点、机构对重大差错隐患查证、落实不及时、不明确的,要直接向所辖主管行长、行长反映,直至彻底解决预警信息问题,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有效规避风险的目的
(四)合理配置人员,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合理配置人员,实施岗位责任制,规范岗位设置,按照风险预测量的大小配备足够的风险监控人员;遵循岗位职责划分和风险隔离的操作规程,在人员配置上,合理分工,相互牵制,强化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过程和交易环节的控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采用对会计人员信用等级评估等方法,改变原有的只对会计人员的事后监督,做到事先、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
(五)完善、强化会计结算监控
对会计结算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银行内部会计结算监督和银行外部会计结算监督要同时开展,不仅要对会计核算所反映的银行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还要对会计核算工作本身进行监督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结算工作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行。银行是信用创造和资金结算的主要渠道, 控制住银行结算风险,是防范金融案件的得力措施。
四、结语
面对各种挑战给整个金融监管体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影响与冲击,必然对我国现行的内部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打牢内控基础,不仅从管理上、制度上堵截金融犯罪。近几年商业银行违规违法案件频繁发生, 大案、要案不断,大多与执行会计结算制度不严、事后监督乏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新支付结算工具的应用,新的结算风险必然不断产生。因此,加强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防范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晓勇,王,洪承旭.商业银行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唐宴春.金融企业会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岳一民.浅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及对策[J].时代金融,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