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课程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课程建议

大学语文课程建议范文1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学习态度 教学策略

为考察少数民族预科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方法,情感认知,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了解预科学生对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想法与建议,课题组对2011级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包括文、理科)进行了大学语文学习态度及教学策略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包括两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调查预科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的兴趣、动机、目标,以及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认识、观点和看法。从第1、2、3小题可以看出,大部分预科生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但成绩不很理想,其中64.3 %的人成绩一般,而自认成绩不错的只有27人,占23.4%, 成绩不好的占12.1% ,有9.0%—9.6%的人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兴趣,仅仅因为是高考的必考学科,从调查情况不难看出导致这种成绩的直接原因是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

1.关于预科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一系列问题。第4、5、7、10、15小题是针对预科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设置的。其中62.6%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语文水平一般,因而82.6%的预科生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很必要,87.0%认为不管文理科都应该继续学学语文,70.0%很希望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第6、9、11、13、14探讨大学语文课程学科性质以及如何定位。47.8%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专业课有一些帮助,52.1%的人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74%认为自己现在的语文水平不适应将来工作和个人的发展,因而有74.8%预科生认为高校应该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44.3%的预科生认为该科每周4课时为宜。

2.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授课方式。问卷的第8小题是针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而设,有90.4%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文学鉴赏和审美水平,加强人文修养,增强文学底蕴。64.3%的预科生喜欢上语文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第12题调查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有55.7%的学生认为课堂形式要灵活多样。27.8%的同学则主张课内外结合。

3.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参与度。问卷的第17小题是针对预科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参与度调查,有76.5%的学生愿意就大学语文的学习与老师交换意见。

(二)问卷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期望、理想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作业形式,有关课程资源的系列问题,对大学语文课的整体感受,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心理取向,主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对课程和老师的希望、建议 。

1.在18、19题中,学生阐释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也即喜欢的原因,大部分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更应注重人文性,丰富知识,感悟人生。主张因生活而学,因兴趣而学,真正享受语文。同时更追求一种师生完全投入境界,透进文化底蕴的教学模式。

2.对于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建议,则主张将古今中外结合更广,更深层次更多样化的呈现,适当打破课本局限,课内外结合,适度课外拓展,在形式上提出多设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讲解答疑,

3.关于作业的布置,应该灵活,有创见性。有人提出多一些赏鉴性作业,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外有一些同学认为应多布置阅读性质的作业,作业量上要适度。

4.关于理想中的语文老师一项调查中,大部分同学喜欢有底蕴,有内涵,有激情,不拘于时,有独特见解,有独特教学方法的老师,而且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讲课有重点,最好多讲有意义的故事。在对老师的风度气质的期望中喜欢有亲和力、感染力的、具有现代品格与精神气质的老师。

二、大学语文教学方略

1.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充满趣味的课程,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课程内容涵盖面广。课程内容专题化,学习自主化,课堂开放化。带给学生欣赏、激动与智慧。

2.激励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通过设置一定情境,比如合作学习,给与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完成与文本的积极对话。

3.摒弃应试教育的不利束缚,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广阔平台。学生基础薄弱,加强广泛的阅读指导,通过课内外强化,开阔知识视野,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讲是耗时而效微的,而强化这一基础的唯一途径就是达到最基本的阅读量。

4.教师的观念的改变,自身能力的提高,风采与信念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在教学中,不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注意师生互动的动态性和生成性。

大学语文课程建议范文2

关键词:大学语文 高职院校 职业性 人文性 母语性

身处于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一直以来都有着这样一种困惑: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红头文件”,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的直接约束力,现在的高职教育留给大学语文的空间微乎其微并且不断缩小。课时的缩减、考核方式的随意使得语文教师连同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历史的原因,也有当前的就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随着当前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的改革的推行、各类人文类课程的兴起以及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开设,作为人文类课程中最基础的大学语文课程却始终难以定位和革新,从而成为制约整体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高等职业学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目标、教学实施等方面存在广泛争议,迫切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其中课程的定位是对课程价值、目标的本质揭示;是研究与探讨、改革与完善我国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了这点,才能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供思路。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

1.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大学语文――职业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课程设置提出了与普通高等教育明显不同的要求。高职课程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组成部分的大学语文同样面临着这一改革要求。大学语文要想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适应高职教育课程的要求,服务于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职业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而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当下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时所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学生的就业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具备的是良好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其中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提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其核心都集中于人与人的沟通合作,也就是运用符号处理人与自身、自然、社会交融的能力。而在所有符号中,语文培养的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能力,符号运用能力的强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手段,以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高职学生由于入学时高考分数较低,因此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较弱的情况,这直接制约或影响其对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经常有老师有着这样的无奈,当专业课教师在讲台上大讲难点重点时,学生却连课本上基本的文字部分的含义都没有理解,自然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当外语老师分析语法难点时,学生却连基本的主、谓、宾都不清楚;当就业指导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做自我介绍时,发现很多学生连几句通顺的句子都表达不出来……诸如此类,都说明了一个现实,就是人文类课程尤其是语文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语文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基础性、工具性、社会性,课程内容覆盖面的广泛性以及丰富的文学知识、文化常识,还可以结合当代流行文学、当下的社会生活、年轻人关心的新闻时事、热门话题等,通过案例、课堂讨论、职场情景模拟训练、演讲等多种形式延伸课堂空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提高鉴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无形中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语文――人文性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包括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语文教育家徐中玉先生在他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说明中明确提到了人文性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徐老先生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可以起到文理渗透、科技与文化交融作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里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

中华民族的教育本是极富人文精神的,自古以来人文教育一直是教育的轴心。但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教育也受到了功利主义的严重冲击,从学校到学生都以是否“实用”、对择业是否有直接效用为尺度,对专业和课程做了目光短浅的取舍,这无疑使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高职院校逐步削减人文类课程,大学语文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课时比例少之又少。然而文化基础课、人文类课程逐步让位于专业技能课程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关于高校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低下、学习能力不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匮乏,班级学风普遍较差,考试过关率逐年降低等等让高职院校领导和老师感到头疼的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得不思考人文素养课程中占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职业教育将教学的重心适当地向职业能力和就业前景倾斜是无可厚非的,但就青年学生个体的整体发展和将来面对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言,如果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没有很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知识面狭窄,即使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也很难真正成为一名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应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是职业性与伦理性兼顾,技术性与人文性携手,学术氛围与企业气氛相容的融合性文化。而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校园文化的培育中,大学语文无疑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3.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大学语文――母语性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教育的基础和工具。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力。母语教育意在通过内涵丰富、资源深广的母语教材,使年轻学子们能吸取母语文化的精髓,同时掌握语言技能,进而认同母语文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普通话学习,普通话基础薄弱,语言文字功底缺乏,因而在大一的基础学习阶段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汉语基础,通过听说读写加强普通话的练习,与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培训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大学语文课程恰恰是大学阶段众多课程中把母语教育作为专攻目标的专门课程。只有学好母语,才谈得上英语三级、四级,也才能为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针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大学语文课程文化传承和语言传承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类型定位

课程的类型定位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门课程的覆盖面以及稳定性。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类型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是公共基础课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基础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也远并没有达到全院基础课程的地位,尤其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很多系部根本就不开设大学语文,课时相对而言还是偏少。因此,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确定下来,并适当扩大课程的开设范围是很有必要的。

2.大学语文课程也可以采用公共选修课的形式

随着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大量开设,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大学语文以全院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可以直接设置公选课大学语文,也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进行细化或拓展,开设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现当代小说赏析、外国文学作品赏析等公选课程,这样既可以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覆盖面,又可以满足对语文或人文类课程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不至于产生与专业课程或总体课时冲突的大范围的调整,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小结

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的定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当首先思考的问题。首先,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它应当承担其职业教育的任务,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职业伦理、职业理想、职业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在弥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工具化不足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再次,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母语文化的重要平台。最后,在现有条件下适当丰富和延伸大学语文课程的类型也是对整个课程体系的一种完善和对高校大学语文现状的革新和尝试之举。

一门课程的准确定位、适时变革、成长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如今这个注重实效、讲求效率的年代,广大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应该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尤其对于正处于课程改革浪潮中的高职院校来说,对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的准确定位是整个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改革取向的一种体现。随着职业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逐步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改革也将呈现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彭书雄.基于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汪念明.高职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大学语文课程建议范文3

[关键词]现状分析 价值取向 实用模块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现状

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课程建设始终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水平和特色,说到底都取决于它的课程建设。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大学语文虽然被明确定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但往往在制订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大学语文如何设置”时总是遭遇到可开可不开,开多少算多少,院系提出压缩课时等尴尬局面。这也让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工作量不满,深感不受重视,纷纷转岗或不得不转岗,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稳定。大学语文是否开课,常常取决于院校领导是否重视和支持。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这些都是至关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事情。开不开设大学语文,如何开设,开多少课时?院校领导要有更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大学语文教育必须从更为长远的战略目标来思考。

笔者希望高职院校不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而且要自上而下从观念上重视这门课程,使大学语文担负起它的教育使命。

二、基于价值取向的大学语文开设及其意义

大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应遵循其基础性、工具性、终身受益性三大教育原则。

第一,基础性原则,决定了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2004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大语年会第十届会议讨论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提出大学语文的性质就是要在“高校素质教育”范畴中来界定:“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具体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应该突出其传承文化、提升品位、提高能力的作用,要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活动,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工具性原则,决定了大学语文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支撑和保障的作用。

从工具性这一角度来说,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继续加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以弥补应试教育体制的缺陷。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胜任职业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各行各业选人用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教育的要求。

第三、终身受益性原则,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终身教育的需要

“终身教育”理念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6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倡导,成为各国政府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终身教育”特别强调教育在向“学习型社会”过渡中的主导地位和特定功能,认为教育始终是学习的基础。在终身学习体系中,语文课程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其他课程教学服务和奠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也强调以培养学生说话、写字、作文能力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是一切专业学科的基础,是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

记得布鲁纳曾经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当然,我们还需加强对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的宣传,以引起学生对它的重视,从而提升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重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设想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突破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模式,广泛地涉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给学生以人文教育,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要从高职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把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性充分结合起来,除安排文学作品内容外,还要有适当的能力素质训练的内容,如应用写作、语言训练等方面的内容。

笔者认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的关键是以价值为取向,本着“读写说并重,突出实用”的原则,选用和今后工作、学习、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实用性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人文精神。因此,笔者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题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出这样的设想:本着“读写说并重,突出实用”的原则,变“大学语文”为“实用语文”,在知识上的相互涵盖关系,把大学语文课程和实用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将它改造成一门具备全面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具有生态文化特性的综合课程。这既达到能满足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达到读到语文、学好语文、节缩课时的目的。

基于这样认识,笔者建议打造高职大学语文实用模块课程体系,按照“读写说并重,突出实用”的原则,把高职大学语文分解文读、写、说三大模块,分别为“文学作品鉴赏模块、实用文书与写作模块和职场语言与技巧模块”。“文学作品鉴赏模块”侧重于“读”的能力训练,朗读、阅读文言文、古诗词、四大名著以及现代文,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时尚且有强烈感染力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选文要注重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写作借鉴等综合效应。文学作品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发散思维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它还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人格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径。通过范文讲解、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和品位,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实用文书与写作模块”侧重于“写”的能力训练,从通用的应用文体写作到个人的求职文书,从实用的工作计划到市场调查报告与预测,紧扣实用文书写作及训练,掌握实用写作与技巧,以培养学生严谨思维能力;比如,“实用文书与写作模块”可分为通用文书、基础写作、专业写作三个子模块。在基础写作模块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写条据、启事、一般书信、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等常用应用文。在专业写作模块教学中,重点教会学生写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如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催款书、索赔书、市场调查与分析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则主要学会写产品广告、产品说明书、购销合同、租赁合同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导游词、解说词等等。“职场语言与技巧模块”侧重于“说“的能力训练,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到赞美与批评,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口才,掌握语言表达技巧。“职场语言与技巧模块”的教学中,要适当采用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讽喻说”“同情说”“长恨说”“伤感说”“矛盾主题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先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又可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口头表达训练效果。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还应当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注重对学生眼光和品位的养成以及能力的培养。在兼顾大学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写作和演讲的机会,更是要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提高自己口头表达能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让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能力。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

总之,高职大学语文教育要跟随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脚步,找准自身定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甚至是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改革和创新,并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双师型”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语文的教学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景强: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J],中华读书报,2003-8

[2]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3]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11

[4]王传琴:加强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创新[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4

[5]罗春祥: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西北职教,2007-9

[6]陈霞:高职语文“零距离”对接课程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大学语文课程建议范文4

【关键词】大学语文 通识教育 外语类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担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子课题《外语类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研究》(编号:GDUFS211-2-045)的研究成果。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发展,我们曾经就大学语文课的教材、教法等问题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部分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我们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根据外语专业的学科特点编写了新的大学语文教材。目前,该教材已经投入使用,学生反映良好。

本文展示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问卷调查情况,同时就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提出一些看法,愿与各位同行探讨。

关于外语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促进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我们在部分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对课时和考核情况的认识、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看法、对教材编写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以及对教师、教材的看法,力求找出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调查内容: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设置、作业、考试情况的看法;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看法;关于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看法。

调查对象:外语专业一年级学生,862人。

调查方式:问卷式。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四大板块,包括20个问题。

(一)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我们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以下内容:你是否喜欢大学语文课?你认为面向外语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是否有必要?你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达到什么目的?你认为大学语文课对提高人文素质是否有帮助?你认为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哪一门课更重要?

(二)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作业以及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

对课时、作业、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态度。本问卷通过提问目前大学语文课时安排是否合理、学习时间长短是否适宜以及学生对作业、考试情况的看法,考察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三)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教师的教学情况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否喜欢一门课程也反映出他们对代课老师的认可程度。

(四)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调查。

教材是实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选用一部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活动的效果影响很大,本次调查涉及对教材的内容和体例等方面的看法。

三、数据分析:

(一)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1.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喜欢程度。79.3%的学生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这门课,6.2%的学生选择不喜欢,14.5%的学生选择一般。

2.关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是否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87.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4.2%的学生认为没必要,8.5%的学生认为开与不开都行。

3.关于开设大学语文是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有帮助。81%的学生认为有帮助,5.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13.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

4.关于学学语文课程希望达到什么目的。52.5%的学生选择提高人文素养,33.3%的学生选择了解文学知识,11.4%的学生选择提高写作能力,2.8%的学生选择其他,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等,也有人把学习语文看作是对专业课学习的一种调剂。

5.关于大学语文与大学英语课程相比哪门课更重要。15.4%的学生选择语文,13.8%的学生选择英语,70%的学生选择都重要,0.8%的学生选择都不重要。

(二)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作业以及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

1.关于大学语文课时的安排。63%的学生认为每周两节课的课时安排正合适,15.3%的学生认为课时过多,14.3%的学生认为课时过少,7.4%的学生认为课时多少无所谓。

2.关于学习时间的长短。54.2%的学生认为学习一学年大学语文正合适,10.2%的学生认为学时多了,28.3%的学生认为少了,7.3%的学生认为学时长短无所谓。

3.关于作业设置。39.3%的学生认为布置作业有必要,36.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24.1%的学生认为有没有都可以。

4.关于如何考试。4.1%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40.5%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13.9%的学生选择以其他方式考查,41.5%的学生选择只上课不考试。

(三)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1.关于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满意。65.5%的学生选择满意,5.6%的学生选择不满意,28.9%的学生选择一般。

2.关于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评价。93.7%的学生选择很高或较高,5.6%的学生选择一般,0.7%的学生选择很差。

3.关于对老师的教学态度的评价。90.8%的学生认为老师认真,0.7%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认真,8.5%的学生认为一般。

4.关于喜欢老师的哪个方面。46.2%的学生选择态度认真,17.7%的学生选择知识渊博,16.9%的学生选择风趣幽默,17.8%的学生选择容易沟通,0.6%的学生选择其他(如人好、心态好等),0.8%的学生选择什么都不满意。

(四)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调查。

1.关于现用教材是否适合学生。71.3%的学生认为适合,3.9%的学生认为不适合,24.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

2.关于大学语文教材应该包括的内容。35.8%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古代文学作品,31.2%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现当代文学作品,30.5%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外国文学作品,2.5%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其他(如应用文)。

3.关于教材应该按照什么体例编排。31.2%的学生选择文学史、29.7%的学生选择思想内容、35.3%的学生选择文学体裁、3.8%的学生选择其他。

(五)关于授课方法的调查。

1.关于多媒体教学是否必要。82.8%的学生选择必要,4.6%的学生选择不必要,12.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2.关于采用何种互动方式。73.9%的学生选择课堂讨论,14.6%的学生选择老师提问,11.5%的学生选择两者结合。

3.关于如何上好大学语文。22.4%的学生选择老师讲解,8.4%的学生选择专题讨论,63.5%的学生选择两者结合,5.7%的学生选择怎么都行。

4.关于是否将教师讲授换成专题讲座。67.8%的学生选择很好,9.9%的学生选择不好,22.3%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

四、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出目前我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良好的势头,同时也反映了大学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需要保持的优势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比较明确,学习热情也很高,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也给予了肯定,说明我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举措是正确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前景是光明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有80%左右的学生认为面向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是必要的,学习这门课对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是有帮助的,因此明确表示喜欢这门课。

2.大多数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老师的付出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3.大多数学生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以及教材选用等方面积极献计献策,表现出应有的热情。

(二)存在的问题

本次问卷也反映出一些需要我们认真反省的问题。

1.有个别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意义认识不清,认为这门课不重要,没有学习的必要。

2.有个别学生对目前采用的教材、教学设备、课时安排、考试形式等不赞同

3.有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增加互动环节。

(三)努力的方向

1.发扬优点,再接再厉。强化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大学语文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

2.慎重选用教材。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我们尽量想避开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重复的课文,但是由于学生来源的原因,中学时使用的语文教材版本不同,因此,在编排大学语文教材时免不了会和中学教材的某些课文有重复。在以后修订教材时,我们必须更加严谨认真,尽量选用内容新颖、内涵丰富的好文章。

3.改进教学方法。由于目前我校大学语文课是采用大班上课,学生人数众多,这给教学互动环节增加了难度,今后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创造条件,改变教学方法,或者考虑小班授课。

4.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语文老师应该同时具备教学态度认真、知识渊博、风趣幽默、容易沟通等素质,作为老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

对外语专业大学语文教材的一些看法

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如何编写出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是大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一所外语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笔者想就外语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改革方面提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 课程定位

外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该如何定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必须明确教育对象的特点。外语类学生从整体而言,文科类学生占多数,语文功底普遍较为扎实。对于文科学生,不应该像对理工科学生那样,把语文课当作提高读写能力的工具,因此,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可以相对弱化,而偏重于审美性。外语类学生还有个特点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思想活跃。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教材中应该适当选取中国古代和现代一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是要以作品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而不是强行“灌输”。因此,我们可以把外语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的一门课程。

二、教材编写原则

笔者认为,编写外语专业大学语文教材还要从当前高校的具体情况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下是一些具体思路。

1.编排体例

大学语文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一根主线把学生头脑中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使之系统化。这条线索就是文学史。我们当然不可能像对中文专业的学生那样详尽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流派、作家以及作品等,但起码也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学史的概念。如果学生有志于研究比较文学,这也算是事先奠定一个基础吧。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按照文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将教材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开头先简要介绍文学常识,尤其是注重介绍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作家,然后再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

在介绍具体作家时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列举作家时主要以时间为经,以文体为纬,如果有些作家在不同的文学领域里均有突出成就,则可以择其要者作重点介绍,其余略提或作为补充内容让学生自行阅读。第二,在介绍作品时,尽量避免“炒冷饭”,即避免和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重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又可以使他们接触更多作品。

2.作品选择

外语专业开设的课程是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的,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择作品时应该侧重中国文学作品,以起到互补作用。中国文学中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古典文学作品自然不可或缺,同时也不能缺少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选择作品时眼界要放宽,不能只盯住那些被称为“经典”的东西,经典是经过时间证实了的具有权威性的东西,而有些东西虽然出现时间较短,但具有潜经典性质,也可适当选择。对作品的形式也不必过于苛刻,应该不拘一格选择好作品,如一些网络作品或流行歌曲,只要内容好、艺术性强,也可以吸收进来。

大学语文课程建议范文5

关键词:土壤学;教学改革;林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62-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的全过程。“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容纳环境物质和净化的场所。土壤学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对于高等农林教育来讲,土壤学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林学专业系列课程中关键的纽带,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如何积极开展土壤学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把土壤学的知识融会到本学科和本专业,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土壤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能动性。土壤学是林学、农学、环境和园林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概念多,理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运用照片、图表和动画这些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阐述抽象的理论问题。理论结合实际,如在讲授矿物岩石、土壤结构和土壤分类与分布这些章节时,可以把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土壤结构的实物带进教室并结合图片进行讲解。也可把这些章节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的土壤馆进行学习,更好的讲述土壤矿物、中国的“五色土”、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土壤剖面特征。

同时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多使用“why”、“how”、“what”这样的语言,同时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和学生多一些互动,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讲述土壤有机质时先提问班上东北的同学,“与杨凌的v土相比,家乡的土壤颜色是深还是浅?”,学生的答案为家乡的土壤颜色比较深,我会紧接着问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课堂讲授。在讲授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将平时收集到的生产实践中有关土壤学的实际问题融入课堂,如苗木的立枯病与土壤质地、田间的水肥管理之间的关系,反过来,不同的森林植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如针叶林和阔叶林对土壤pH值之间的关系,长期种植针叶林的土壤的pH值要低于长期种植阔叶林的土壤pH值[2]。在讲授土壤质量和土壤退化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学识土壤质量的概念、目前土壤退化的现状及结合学习的知识如何进行治理。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很认真的学习掌握。有的学生把学校周边出现的污染拍成VCR,讲述污染的来源、现状及目前的治理情况。结合土壤退化的现实案例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进行,如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资源条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良[3]。

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1.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与考核。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掌握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实践和理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把理论和实验课的安排紧密结合起来。实验课总共是16学时,野外的实验包括: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土壤样品的采集。室内实验部分则利用野外部分采集的土壤进行处理,同时用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容重的测定及孔隙度的计算、土壤养分的速测。根据实验结果和野外调查内容让学生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评价该地区土壤质量的好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完成大部分的内容,老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以实习报告为主,根据学生在实习实验中的表现,给学生确定成绩。实践教学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实习过程中的规范性,主要考核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速效养分测定的规范性操作;二是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每个实习小组通过PPT形式介绍实习中主要剖面特征、分析土壤的肥力特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综合评定其试验成绩。

2.鼓励学生参加野外综合实习。为了更好的掌握植物学、林学、昆虫学、土壤学等内容,安排学生去学校的实习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林场”进行综合实习。火地塘试验林场地处秦岭南坡宁陕县境内,位于北纬33°25′-33°29′,东径108°25′-108°30′,林场所在区域属北亚热带山地气候,年平均温度8~10℃,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100~1300小时,无霜期170天。土壤主要有山地棕壤、暗棕壤和山地草甸土。森林覆盖率96.8%。全场活立木总蓄积量257113.8立方米。火地塘林区是秦岭山区生物种类的富集地之一,仅种子植物1026种,木本植物83科、206属、500多种,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5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羚牛、川金丝猴、豹和林麝;国家Ⅱ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种类8种:豺、黑熊、大灵猫、金猫、青鼬、水獭、鬣羚和斑羚。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科研、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收录的兽类19种,如草兔、红白鼯鼠、花面狸、野猪、黄鼬等。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6种,如林猬、小麂、毛冠鹿等。同过综合实习把“崇尚科学、亲近自然、生态文明”的理念传输给学生。更好的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掌握。

三、关注土壤学科前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信息化时代要求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结合自己的科研,把新的理论和理念及时的带到课堂上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在“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一方面主要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观需要为指导,同时兼顾林业专业其他课程的安排,发挥“土壤学”作为林学专业基础课的核心地位。立足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把土壤学的最新理念和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活跃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4]。应把目前土壤学研究的几大问题如土壤发育与土壤信息,土壤资源和土壤质量演变,土壤性质与多界面过程,土壤分子生物学与蛋白组学,土壤利用与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土壤养分、肥力与生产力,土壤污染过程、控制修复和风险管理[5]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把前沿性的研究传播给大家,激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有关土壤性质与多界面过程,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土壤养分、肥力与生产力这些部分可以做成专题。在讲述养分循环、土壤有机质等章节时,可以结合目前的气候变化,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土壤有机质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土壤(在1m深度内)有机碳库储量约达1500Pg,另含有超过1000Pg的无机碳库[6],在全球陆地碳循环与气候变化中具有关键影响。通过目前农业生产中的管理,增加土壤有机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最大限度的固定到土壤中。让学生认识到增加土壤有机质不仅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同时在减缓气候变化这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氮肥这一章来说,我国氮肥的消耗量占世界的1/3[7],过量的氮肥施用和低下的作物利用率造成了氮肥的面源污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中国三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2%[8]。氮素化肥的生产是温室气体,尤其是N2O排放大户[9]。如何提高氮肥的农学效率,减少氮肥的损失是本学科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土壤学”是林学专业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通过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验技能,以及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能力,并结合科研把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思想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曾曙才,刘辉.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2-64.

[2]林伯群.森林土壤学中几个重要问题及其现状[J].土壤通报,1963,(3):47-49.

[3]王闰平,高志强,苗果园,张国红.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资源条件与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3):43-44.

[4]陈立新,朱永林,乔璐.林学专业“土壤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4):112-114.

[5]赵其国,滕应.国际土壤科学研究的新进展[J].土壤,2013,45(1):1-7.

大学语文课程建议范文6

大学语文之所以不被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对学习语文课程对于学生、国家甚至整个民族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一个普遍的认识是:目前就业形势那么严峻,教会学生生存工作的手段更为重要,至于语文课就少开甚至不开了,再加上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开设了12年语文课,到了大学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大学语文只是中学语文的延续,甚至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然而一个民族之所以得以保存和延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语文课作为国人学习和掌握本国语言和文化,培养其高尚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在民族特性的保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培养和学习是长期的、终身的、潜移默化的。大学和中学作为学习和培养的重要阶段,在人的综合素质的养成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

总体来讲,大学语文课是大学里最重要的一门课。这门课在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等各个方面的强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的核心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综合素质的竞争。在新的形势下,大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归纳起来就一句话: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基础教育由于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制度的原因,在学生的思维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注重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多年的标准答案让学生习惯了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思维模式。学生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十分的简单,说好听叫单纯,说不好听的叫傻,这样的人到社会上是会吃亏的。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面对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标准答案,他需要学生走出思维的直线模式,敢于创新,敢于发散,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文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中:在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和文章的意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对历史名人的思想和成就进行介绍时,引导学生结合当代生活的实际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是文化素质课。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学是人类思想的营养剂,不懂文学的人,思想难免会“缺氧”,一个文学素养差的人,其创新能力必然很差。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不论是科学巨人,还是思想泰斗,凡是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莫不得益于扎实的文学功底。不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味地教给学生实用知识,就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干活的机器。大学语文可以通过大量的优秀作品的欣赏和历史文人们的思想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学沉淀和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原动力

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学生的人格,赋予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比教给学生实用知识和培养学生现实的技能更为重要。一味地强调传授实用技术和培养实用技能,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短期行为,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终身学习能力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再好的大学也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中要用到的全部知识,更不可能培养好学生一生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尤其是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新技术层出不穷,终身学习能力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在这两个能力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大学语文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程,如何让我们的文学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如何让学生在每一次课上都学有所获,笔者都做了一些尝试和探讨,归纳总结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在教学理念上,树立大语文观,确立“文学即人学,语文即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育为本,理念先行。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么成为“高四语文”为高中语文补课: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分析文章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老手段、老路子、老方法,千年不变;要么最求时髦开设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学生学了一大堆,换个时间、换个形式啥也不会;要么纯语文、纯文学,满嘴之乎者也,迂腐到家、惹人笑话。只有把语文融入生活、融入时代,把语文知识和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把文学知识和学生做人做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思想,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审美性的课程特点。

(二)在教学目的上,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高考体制下,我们对语文、对作家、对作品进行机械式、肢解式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学生读书也比以前少了。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把短期目标定在“重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上面,其实这也可以达到长期的效果,只要有了一些兴趣,学生学习就可能变被动为主动。长期目标可定位在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上,这是为了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感性的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甚至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生受用。大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刻地接触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成为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支撑他们精神的文化,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在教学内容上,选取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作品,一定要让学生开卷有益

目前,大学语文在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语文课功能的发挥,给人们造成了这门课似乎可有可无的错觉。目前国内出版的大学语文课教材有一百二十多个版本,起码有九成以上质量不合格。有的教材错误颇多,有的教材内容空泛,思想单薄,选文规范性差等等,各种问题都十分严重。因此,选取规范的教材、选取经典的对学生各方面有帮助的篇目进行教学十分重要。此外,各学校还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编著一些适合专业特点的课外阅读物,如:《三字经》、《百首经典唐诗选读》、《百首经典宋词选读》、《百篇经典散文选读》、《百首经典歌曲选唱》等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增加语文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灵活。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材不断出现,它们具有的大信息量,视听结合,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等特点,大大地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服务也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于是许多老师开始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味的追求新奇:动不动PPT,动不动多媒体,非常时髦。但我们恰恰忽略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讲授,不能代替师生间感情的交流,也不能代替老师人格力量的熏染。所以我们必须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观看相关影片、记录片,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通过在课堂上增加讨论时间,多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通过在网上开辟各专题论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成立读书协会,增加讲座.组织辩论赛、诗歌朗诵、对联、集句,表演话剧等等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地增强语文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传统教室、书本、粉笔的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走出课本,走出教室

首先,把课文讲解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我们在课文讲解时要改变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把文章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名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实感受语言的美、语文的魅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把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语文虽说是感性的,但文学知识是抽象的,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和容易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语言和写作知识与技巧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最后,把文学思想的熏陶和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传播、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要让学生在各个经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在各种文学思想的讲授和传播中,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种感染和熏陶一定要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一定要把这种思想和情操化为学生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