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内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内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内容总结

大学语文内容总结范文1

关键词:大学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既为人们提供了一项人际交往重要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学既是教给学生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的教学活动,又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教育实践。大学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工具性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隐形目标。

一、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是对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用以传情达意、思维交际的职能的表述,进一步地,在给人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工具的基础上,语文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可以记载、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从而形成同一民族的文化基础,维系各个社会成员,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所以,一直以来语文的工具性颇受重视,在教学中也十分偏重。但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实现还是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的工具性层面,更加偏重语言文字表述的工具性,即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使得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十分局限,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并非单纯地表现为交流工具本身,而是同时强调其各种外延,,大学语文工具性的最高层次是人的工具理性,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是对语文的人文精神的表述,具体体现为语文传递了类似理解、容忍、接纳、尊重、关爱等人类情感,阐发了对人类终极价值、人类命运等人生哲学的理性思考。语文的人文性是从人格、心灵、个性、精神层面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可以引人共鸣、思考,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人文性是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统一辩证的,不可偏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表现在,工具性本身蕴涵了人文性,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工具性蕴涵人文性体现在语言文字作为工具载体时本身就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内容也是人文性的集中体现,语文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时交际主体的交际意识、交际内容也突出体现了人文性。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体现在,工具性是语文的逻辑和实用性的体现,脱离了工具性,语文就成为单纯的情感影响、人文教育,失去了逻辑推论和思考的工具。所以,大学语文教学要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二、实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课程目标上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育。所以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要实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能力培养。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旨在培养起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能力方面重视提高学生对经典优秀作品研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规范学生的用语习惯,改善语言表达、交流与沟通,这是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的要求。精神层面应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提升文化修养,丰富内心世界,这是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性的要求。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上明确其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利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把握教学方向,提高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视,避免由于个人因素而导致偏废其一。

(二)教学内容上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由于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更加偏重工具性,所以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人文性。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学内容占了绝大部分,甚至有些教材全部内容都是文学。过于偏重人文内容,轻视技能培养,教学内容陈旧是现在绝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的通病。固然对文学作品的研读有利于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目标,但是工具性目标需要对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适当地练习。当前,许多大学生用语用字不规范,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正是缺乏练习的结果。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当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除了文学鉴赏等方面的内容,应当增加口语、写作等训练内容,兼顾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阅读思考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上并重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凭借其更丰富的教学教育资源,可以开展形式更加多样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方面,大学语文教师自身应当具备扎实的文学基础,博识强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与教材相关的历史典故、格言、诗词、民俗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句,更能加深其对语言的理解,进而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

三、总结

大学语文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应当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脱离了人文性就是失去灵魂的枯燥技能,人文性脱离了工具性就是无法企及的乌托邦。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提升大学生对文学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规范、强化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充实。应当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实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吴文静,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教文汇,2009(03)

[2] 李素平,黄春梅,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实现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02)

[3] 李媛君,浅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1)

[4] 刘成,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学界(理论版),2012(06)

[5] 白葵阳,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5)

大学语文内容总结范文2

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门类,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一直是基础性、工具性的代名词,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它带有更强的体验性和评价性。这种体验性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侧重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评价性则侧重加强教师对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教学效果评价。此外,大学课堂的语文其内涵和处延扩大了很多。将“文化”引入大学语文课堂,更加强了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使命,这不仅是本科院校也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重要的支撑之一,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目标决定的。基于上述种种,高职院校的语文课既要渗透人文内涵,又要贯彻职教的理念,这对课程的讲授无疑是一个挑战。现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一般分阅读鉴赏、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三个模块。做好文化育人很重要的一面就是超越这三个模块的内容,即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意蕴,使之渗透到职业素质的培养上,把教材放到广阔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观照、审视、探讨,从而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变成历史意义上、文化意义上、情感意义上、道德意义上的人,实现精神成人的目的。

二、育德是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根本

曾在与北大师生的座谈会上提出“扣子论”,即希望青年学生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钮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对中华民族注重修身养性优良传统的弘扬与继承,又是当下对青年学生成人成才的现实要求。高职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严以修德,正当其时;严以修德,大有益处。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应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首要任务,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立人之本。各类教材中谈立德树人的篇章很多,对高职学生来说,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具备良好健康的职业道德与心态,能促使他们快速适应一毕业就进入工作环境的紧张状态。以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大学语文》选取的《论语》三章为例,文中孔子分别从诚信观、理欲观与复礼归仁的角度阐述如何做人、如何塑造君子人格,这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与道德行为的养成都起到重大的影响。再如北岛的《回答》真实有力地告诉学生,我们是活生生的尘世中的人,而不是魔鬼或者天使。无论在自以为高尚还是在自以为卑鄙的时候,只有微笑地看待自己,那才是最真实的。而末尾两行,把“闪闪的星斗”想象成“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和“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则赋予了诗歌一种历史感和开拓未来的使命感。在教学中,如要求学生一味地去牢记文章内容是不可取的,应设置道德情境或结合实际摆出案例,让学生去切身体验并评判其中所涉及的人性美丑和道德高下,这样的授课方法,显然比教师单纯授课要效果显著。

三、育才是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途径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直是职业教育奋斗的目标和宗旨。大学语文仍需继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传授学生说话的礼仪风度、艺术技巧。说有用的话,说被人乐意接受的话并非易事。为此,结合社会现象,设计各种沟通情景,要求学生去完成交谈训练,如近期央视曝光的云南导游谩骂游客事件,可以让学生去模拟当时的情境进行游客与导游之间的文明、有效沟通。再如,就学生宿舍养宠物引发舍友间矛盾的事件,可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真实体验,做有效沟通,并最终解决问题。这种体验式教学会真正寓教于乐,达到文化育人的功效。对于应用写作,学生除学会各类文种的基本概念、写作格式、写作内容、写作要求外,还应提高使用文字的修养,培养一种踏实认真、质朴晓畅的文风。采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会事半功倍。如单位要举办一场“五一劳模表彰大会”,从请示、批复、活动方案策划、通知、海报到开幕词、领导发言稿、闭幕词等一系列文案内容都涉及其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此项任务,在一定时间内展现成果,互相评价、打分,再由教师指出问题、纠正错误、进行总结,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更易于评价中掌握知识,在小组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及领导能力。

四、人格塑造是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目标

大学语文内容总结范文3

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高涨,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越来越突出,反思和研究大学课程教学的氛围愈来愈浓,如何使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更加有利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但在实际中高职院校大多强调专业教学,大学语文正为各种专业技术课“让路”,课时不断压缩。即使在公共基础课中,地位也不如英语和政治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最重的是英语等级考试和技能证书,因为直接关系到毕业证书和将来找工作的问题。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盛行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根基受到冲击,已被挤向了边缘。而且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学还被一再强调要大力提高应用文授课的比重。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是两者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大学语文不应仅仅停留在工具性教学上,而且要用非常有限的几十个课时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不太可能。更重要的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通过语文的人文性,既通过学习、体会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理想信念、心理品格、审美意识等,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经过实习、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的活动初步与社会有了接触,体味了一些人生真味,这使他们面对着更多的人生困惑。虽然大学生们感情奔放,好强、好胜、敏感好奇、对未来充满幻想,但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们在表面的自信之下,潜藏着精神危机的暗流,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尊重别人。讲究实惠,注重个人奋斗,不善于与人相处、协作做事,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易走极端。并且由于当代大学生大都喜欢上网,网络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不少学生上述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教学中影响学生思想最大的除了班主任外就应该是语文老师,因为语文的人文知识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正因如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而且这个重视不只是简单的一些实际应用能力教育的重视。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潜力都将被发挥出来。

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除了大环境要改善外,更重要的就是语文教师一定要探究、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尽量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用真诚、友善、宽容的态度启发、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不迷信老师和课本,敢于向老师、向课本质疑,也不迷惑于众人的意见。让学生在心情愉快、无压抑感的情况下轻松听课,主动发言,积极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不断进行交流,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在教学中要逐渐让学生学习、掌握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教育的宗旨并非知识的积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不停的吸取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淡化标准化的答案和统一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启发自己去体会、感悟课文为什么是好文章,具体好在哪儿。如果是议论文,让学生感受到它讲的有道理,被它的道理所折服,然后再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讲明道理的,自己以后在写议论文或说服别人时,可以借鉴到什么;如果是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后自己在叙事或抒情时可以借鉴多少。经过这样长期、反复的教学,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人类的生活与情感。对课文的解读,必须做综合整体的关照,要全方面的考察课文与社会、哲学、艺术、宗教、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充分挖掘大学语文内容所浸润的思想内涵、文化价值、艺术情操,学生才能全方面的接受各种知识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比如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可以学习兼怀天下的宽广胸怀;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可以感悟崇高的牺牲奉献精神;从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体会不怕挫折,直面打击的坚定信念。这些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成就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崇尚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人格道德诉求,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们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和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是能够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的。

注释:

①湖南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毕业论文。

②《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③《教育与职业》,2006年35期。

④《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5期。

⑤华中师范大学2010级硕士毕业论文。

⑥燕山大学2013级硕士毕业论文。

大学语文内容总结范文4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研究

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是医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医学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更加关注现实社会、更加注重人文情怀、更加趋向生命科技,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独立人格、法治理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更高、更强、更广泛医学人文和医疗服务的崭新时代。这个时代强烈要求医学人文化程度迅速提升,因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急迫而艰巨。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特别是大学语文课程应该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方面的光荣使命。大学语文教学兼具医学生人格塑造、医学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功能,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本文以《医用大学语文》为例,讨论了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基本原则,旨在通过对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实践的总结引发思考和提供启示。

一、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大学语文应兼具两种功能:一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致力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二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目标定位的基本政策依据。但是,医学人文与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特性,赋予了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特殊的重要功能。在医学院校,尤其是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所承载的文化功能的期望值要远高于其他院校,此即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特殊重要意义。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医学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针对性,使医学院校大学语文个性化教材编写成为一种必要。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明显有别于其他学科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特殊的学科教育目标赋予了该课程更多的职能,其课程建设的要求也具有相对的独特性。作为课程载体的教材相应地也具备了学科专业特色明显、选文领域宽泛、个性要求明确等独特性。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缺乏专业针对性,不能兼顾到医学教育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所以有必要编写医学生专用的大学语文教材[1]。其次,医学典籍的丰富性决定了医用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的经典性,使医学院校大学语文个性化教材编写成为一种可能。医学学科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它拥有极其丰富的医学典籍,中西方医学都是如此。这些宝贵的医学文化资源,为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医用大学语文的编写可以在保留通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丰富性的基础上,选入一些医学史、医学伦理教育等医学性和文学性兼具的、能够反映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的文章。教学这样的语言文学作品,医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医学实践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语文历练载体的独特性,使医学院校大学语文个性化教材编写成为一种必需。叶圣陶说,语文教材的特殊作用就是历练的凭借,高素质的医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医学语言文字能力,包括医用文体写作能力、医务活动语言沟通能力、医学科研成果表达文字能力等[2]。特殊的语言文字历练需求要求有特殊的教材作为载体。对学生来说,学政治获得政治知识,学理化获得理化知识,学史地获得史地知识,而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既有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更有关于社会和自然各领域的百科知识。通过大量优秀语文作品传递出来的百科知识,往往是丰富、生动和鲜活的,能激起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助推医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医用大学语文教材尽管不是智力的训练材料,但是典范的语言作品,总要反映出作者观察的敏锐、分析的精辟、推理的周密、想象的新奇、联想的丰富、表达的巧妙,等等。教学这样的作品,医学生智力自然会得到开发,也有助于其思维品质的磨砺。

此外,大学阶段对语言文学作品的学习毕竟不同于中小学阶段。大学语文之“大”,应当体现在语文学习中心的转变方面,即要从中学阶段的以“语”为中心,转移到以“文”为中心上来,从过去对作品训诂章句的学习方法转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心灵交汇,从“零星”、“分散”学习转移到系统的、集中的学习上来,从自发的、被动灌输型学习转移到自觉的、主动思考型学习上来。这些也是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个性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的内容[3]。

二、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999年新乡医学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任务的繁重,对该课程教材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广泛调研了同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开始了编写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的考虑。2007年7月,由笔者和苗双虎教授主持编写的《医用大学语文》出版。2009年笔者主持的“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结项并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个性化建设,关键在于遵循教材建设基本规律,难点在于“个性”的彰显,重点是要围绕“医学”做文章。

1. 医学文化灵魂的铸造: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思想基调

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优秀医学文化灵魂的铸造。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可归纳为天人合一的整体理念、崇古尊经的道德法则、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特征、得意忘形的思维意境、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4]。“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义为重”、“以精为要”、“以诚为德”等构成了传统医学的主流价值体系。传统医学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核,是我国传统医学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明代医学家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高度凝练出“医魂”的概念——“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医乃仁术”凝练了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灵魂,也即“医魂”。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对现代优秀医学精神的彰显。我国现代医学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结果,现代医学精神与传统医学文化价值取向总体上是一致的。《希波克拉底誓词》与《大医精诚》、《医家五戒十要》的主张是完全相通的。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都把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尽管二者在学统和学理上有着迥然不同,在医学观念和医学技术层面也有着巨大差异,但“仁心仁术”却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共同的灵魂。

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教材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也决定了教材的思想基调和文化品质。[5]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医学文化的“铸魂”工程。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作为“铸魂”工程的重要载体,其思想基调必须定位于“铸造医魂”的高度,其内容遴选必须把思想性放在突出的位置,其编写工作应该把阐释“何为医魂、为何铸魂、如何铸魂”等问题作为重点考虑。教材建设的思想基调在教材观上得到充分体现,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秉持的教材观,就是教材编订者对医学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医学学科人才培养的思想、观点和主张。

中华民族素有崇德尚文的优良传统,流传下来包括医学学科在内的亦“文”亦“道”、文以载道的优秀作品浩如烟海。教材遴选篇目内容应有严格思想尺度,应有利于铸造医学文化灵魂。必须是那些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积极进取的精神,真挚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教师通过美文与学生共同探讨人生价值的作品,如《孔孟语录》、《谏逐客书》、《答李翊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应当适度选入。那些能够彰显医学人文精神的作品,如《大医精诚》、《韩康与壶翁》、《胡佛兰德医德十二箴》、《迈蒙尼提斯祷文》、《南丁格尔誓言》等,应当适度选入。那些医护工作规范类的作品,如《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世界医学协会日内瓦宣言》、《护士伦理学国际法》、《国际护士道德守则》等,也应当适度选入。此外,课后提示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示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真正具有启示意义。如《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这篇作品的提示,在分析苏秦“锥刺骨”的苦读精神时,对纵横家朝秦暮楚、以金钱利禄为重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给予批评,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重义轻利价值观进行了比较,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探讨在现代语境下对义、利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6]。

2. 医学人文精神的彰显: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价值取向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医学文化,彰显医学人文精神,增强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的能力,是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体现。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坚持以人文性为主导思想,充分考虑到当今医学生一定程度上忽视人文素质与文化素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强调教材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把树立理想人格、培养人文素质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需要强调的是,医学同时具有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双重属性,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学科。医学是关乎人的生命、健康与尊严的一门科学,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理应更加倾向于对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尊重,更加注重于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作品入选教材的基本标准,首要的还是其思想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其对医学生人生境界的扩展与提升能够产生的影响力度。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信息量大、涵养面广、题材广泛、体式多样,力求通过丰富的选材内容,实现拓展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目的。在医学典章类篇目遴选上,既要有彰显医德方面的内容,也要有介绍医学史方面的内容;既要有描写医术的篇目,也要有为名医作传的文章。《医用大学语文》中既记述了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也介绍医学史的发展轨迹;既选入了《大医精诚》、《〈伤寒论〉序》等医学经典,也选入或节选了《华佗传》、《李时珍传》等医学名家传记。目的是要增加这方面的信息强度,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医学人文精神感染,人生境界得到升华。

教材建设的科学性是教材的生命力所在,决定了教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教材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材结构设计和教材内容遴选两个大的方面。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编写的基本框架。日本学者广冈亮藏曾对教材结构的内涵进行阐述,他认为教材结构就是“具有作为教学内容结构性的本质知识”,或“由中心观念与基本要素组成的教材组织”[7]。科学的教材结构体系具备预期的教学功能——拥有最大的教化能力和促进思维发展能力、具有最佳的知识传授功能和帮助记忆和理解的最佳功能。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材内容的正确性、普适性和延展性。[8]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选择应为当时确凿的文学和医学人文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准确反映学科知识的经典成就和时展的最新成果。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不同于一般著作,应按照教材编写规程进行,在结构的规范性、统一性、完整性方面符合要求。教材的主要结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文学史、作品选、附录等。教材结构要素分别承担一定的功能,教材结构要素的功能通过教材的设计表现出来。学科针对性的增强不能成为淡化教材文化审美性的理由,相反,无论从教材编写的内在逻辑要求考虑,还是从教材的教化功能需要考虑,都应该强调和突出其文化品位。教材的文化审美性通过必要的艺术形式和载体表现出来。

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医学生,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医学学科针对性,充分考虑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必须围绕“个性”编教材,围绕“个性”做文章。医学生是医学教育教学的主体,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教材应该积极满足医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适宜于医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选取那些承载医学生相近、相通思想情感的篇目,选取适于医学生理解、接受和感悟的篇目,选择医学生易于接受的编辑方式。应结合医学教育特点,注重医学生成才的个性需要,选取、编排一定的篇目,贴近医学生的审美需要,压缩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比例,适度安排中外医学典章比例介绍一些兼具文学性和医学性的文章和医用文体写作知识,以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和医学应用写作能力。《医用大学语文》充分关照医学生“学以致用”的愿望,选入16篇中外医学典章,其中8篇“医古文”、8篇医学格言。目的是让医学生了解传统医学和西医文化精髓,弘扬医学精神,彰显医德,完善人格。靠医学文化精髓滋养的医学品质,才是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做到德业双修、协调发展的内在因素。

3. 医学创新思维的培育: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时代特征

医学科技正在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发展进步,人类生命健康面临的形势也更加趋于复杂化,要求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医生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创新思维是对常规性思维的突破,是以新颖的思路思考问题的思维,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思想源泉。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医学生在医学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中,临床的诊疗实践及医药卫生管理中,突破常规性思维,以独特和新颖的思路思考问题,由此获得新的医学发现、医学经验和理论以及医学方法的思维。

目前,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仍然是医学教育的薄弱环节。虽然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具有潜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生,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使医学高等教育失去了新的活力。因此,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并理所应当地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只有加强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增强医学生的敏锐性和创造力,才能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勇于开拓医学科学的新领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医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从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录入的内容,应该具有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感性思维和科学理性思维能力。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都是依靠无数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物在推动的。在我国古代,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华佗敢于创新,经过反复实验发明了全身麻醉剂“麻沸散”,用于剖开腹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比欧洲人使用麻醉剂早了1600年。他还创造了“五禽戏”,强调运动对于人体卫生保健的作用。李时珍敢于尝遍百草,才有了后来《本草纲目》的传世和中医药事业巨大进步。在西方医学史上,公元前400年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开创科学的医学。1543年维萨里出版第一部研究人体的著作。1615年意大利医生圣托里奥设计口含式体温计。1683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细菌。1796年爱德华·詹那作第一次完成牛痘接种。1816年法国医生拉埃内克发明听诊器。1842年美国外科医生霍勒斯第一次用全身麻醉做手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光线,它使医生能够看见人体内部的情况。20世纪苏格兰细菌学家佛莱明发现青霉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意在于给医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只有创新和创造,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拥有真正出彩的机会,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三、结 语

在医学院校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事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工作,其实践难度远比想象的难度大得多。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拥有一部高质量的个性化教材作为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载体,是非常必要的。如何搞好教材建设,确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行探索。正如姚竹青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材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宁可多研究一些教法,也不敢轻易谈教材编写。不过,在他的《大语文教学法》中,还是论及

了教材建设的内容,而且很有见地:要活化“死”教材,增补“活”教材。什么是活教材?陶行知先生说:“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活的语文教材资源十分丰富[11]。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其《有闲、趣味以及“爱美的”》的文章中说:有文化,有境界,有灵气,即便技巧上不够娴熟也可取——起码避免了专业院校学生容易养成的“匠气”。[12]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医学生朝着“有文化、有境界、有灵气”的方向发展,就是要引领医学生走向光彩夺目的人文知识殿堂,用人文的琼液洗尽蒙在他们眸子上的云翳,把眼界开阔到最大的程度,不要使我们的医学生成为治疗疾病的“医匠”,而是要成为境界高远、胸襟博大、博济众生的苍生大医,成为既能“疗身”又能“疗灵”的医学大家。

参考文献:

[1] 郭永松,吕世亭. 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 医学与哲学,2005(5).

[2] 孟国祥,董伟康,陈亚新.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6).

[3] 王瑾. 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之探索——以《大学国文新编》为例[J]. 教育导刊,2008(5).

[4] 张宗明. 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

[5] 王文彦,蔡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6] [11]姚竹青. 大语文教学法(修订本)[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

[7] 赵博伦. 中美《护理学基础》教材建设的比较研究[D].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5.

[8] 张辉忠. 大学语文教材编选改革新论[J]. 湖北社会科学,2003(6).

[9] 刘献君. 科学与人文相融——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2002(5).

[10] 李琬. 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新探[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9).

大学语文内容总结范文5

【关键词】语文 高职教育 作用

语文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很强,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横向联系各科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拥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底蕴,学科价值非常突出。然而,近年来语文逐渐变为部分高职院校增加实训和实习课时的工具,使语文逐渐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使语文发挥其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一、语文课程的作用

1.语文具有美感作用。

学好语文对学生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某些偏差,学生学习只为升学,部分教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升职和谋求与教育有关的物质利益上。而语文的真正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人生感悟。同时,语文课程的学习还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更加丰富,使感觉器官变得更加敏捷,从而使学生对事物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表象转换与扩展的能动性得到不断地增强,认识活动的想象力得到较大地延伸。不少高职院校中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的长期缺乏,会导致学生将原本丑陋的事物当作美好的事物去对待。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培养学生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的责任重大,其必须通过不断培养使所有学生都学会欣赏美,欣赏艺术。

2.语文具有认识作用。

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与现象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律。文学是语文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世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包含在其中。学生在语文课程中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长各类知识,使视野更加开阔,提高对人生的认识,还能提高其对生活的观察,对现实的理解能力。以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例,该书有“百科全书”之称,其中的诗词韵文、典故引语、陈设器用、官制礼仪、生物医药、名句俗谚、地理经济、风俗游戏、园林建筑、服饰饮食、宗教哲学等内容包含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关于封建社会的各种知识均包含其中。有学者曾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表示如果能将这本书中所包含的知识全部掌握,就能超过一般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拥有的知识。

3.语文具有美育功能。

语文不仅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还能帮助学生将消极的人生态度转变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理想与人类进步的目标而不断奋斗。鲁迅说过,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国民精神前进的指路明灯,是革命时期宣传的重要工具。然而,当今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将物质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沉醉于物质生活的表象,因此对世界的人文关怀不断丧失。内心感到彷徨无措,孤立无援。如果能正确发挥语文的作用,就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人生方向。

4.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业技术,更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经过学校三年的培养后走入社会时得到社会的认可。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也会影响社会对整个高职院校的评价。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本质是对为人处世价值观、人生哲学和德性的一种体现,开展好语文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5.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些年,由于竞争的加剧,企业对职工的全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是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人际交际、心理健康、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能力。学习语文是学习其它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学好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较强的理解、阅读、观察、写作、分析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6.语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高职教育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全面素质的培养也从不忽视。如果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仅仅掌握了专业知识,那么将难以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为自己融入社会增加了筹码,学生可能因此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渠道。语文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也不言而喻,例如对于思考得出的项目思路,需通过文字功底将其整理成文,还需要充分利用语言表达能力让领导接受你的观点。工作中常常需要进行各种总结、拟写公文,如果学好语文,拥有较高的文字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工作将便变得非常简单。另外,人际交往能力在工作中也非常重要,想要拥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必须学会对各种事情进行协调和沟通,只有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胜任每一份工作。语文课程的设置便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有利武器。

二、实现语文作用的方法

1.明确语文课程设置的目标。

要明确语文课程设置的作用,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的地方。中学设置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读写与运用能力,教学内容以认识生词生字、分析课文、归纳课文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进行相关写作等为主。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教师讲解文学作品,使学生对中外文学的相关发展历程和文学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形象进行相关分析,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以及艺术进行深入分析,达到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公文写作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给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做好教材编排工作。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编排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选取的内容不仅要使人文性和文学性得到充分体现、更要注重对学生工具性、知识性的培养。当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以文体为主,文学史为辅。教材中大部分篇章多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这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也直接影响了课堂质量,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编排出合适的教材。教材编写应该以积极向上为主要精神体现,教材内容应充分体现高尚的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另外,教材编排时应该着重观察社会生活,将社会生活溶于教材内容中,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教材内容应该加入适当的与社会有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了解,从而掌握一些适用于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也是因为这种教学理念,导致某些高职院校过度追求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语文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端正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11):101-103.

[2]王红霞,殷铭良.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5(03):147.

[3]毛元金.试论《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的作用[J].思想战线,2015(S1):100-103.

[4]熊志华,杨江科杰.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6):274.

大学语文内容总结范文6

论文摘要:语文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改革是当务之急,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基础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近年来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整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相比,与生产一线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则显得步子太慢、力度过小、效果不够明显。深化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巫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是人们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和媒介,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却陷入停滞不前、无足轻重的窘迫境地。从目前大多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效果、实践环节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1.认识片面,定位不准

不少高职院校一味地强调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忽视包括语文在内的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人为地割裂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联系。在课时安排上明显不足,有的学校甚至把语文列为选修课或者干脆取消。在开设语文课的高职院校中,有的学校偏重语文知识教学,有的学校偏重文学教学,有的则偏重写作或阅读教学。这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松散局面使学生厌学、教师应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法单调,教学效果欠佳

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单一落后,枯燥乏味,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讲台上靠的就是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按作者—写作背景—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对课死板生硬的讲解。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3.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

高职语文教学不应局限在单一的、孤立的课堂教学中,而应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大多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专门的教学实践基地,偶尔开展的活动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效果不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语文课的实践没有专业课那么重要。

4。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或职业高中改制的,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参差不齐。现有语文教师队伍中,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许多教师处于知识半衰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够高。

二、深化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把语文教学放在与专业课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真正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密不可分,学好语文,终身受益。

1.立足院校实际,确定课程类型,合理设置课时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原则主要是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语文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从事某种岗位奠定语言文字及书面交流表达能力。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教学实际需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将(应用写作)定为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专业,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应用文的根本特点和实用性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确定教学重点。如文秘专业应将其作为必修课中的核心课程,重点掌握一般公用文体、日常文体、事务文体的写作技巧;经济贸易专业重点掌握合同、招标投标书、广告、市场调查和预测等经济应用文写作;法学专业重点掌握起诉状、上诉状、答辩状等法律文书写作。不应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当然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大学语文》没有学习的必要,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角度出发,可将《大学语文》拆分为文学欣赏、诗词赏析、文学评论等选修课,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由选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时的设置上,一般文史类、经管类专业以每周4学时,总学时72为宜;理工类专业以每周3学时,总学时54为宜。另外根据各专业实际,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外实习之间的比例。

2.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方法

要突破传统的教师唱主角的“讲授型”和“单一型”模式,把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上来。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法来创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互动教学法: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如快速思维训练、故事接龙等,使学生身心活跃。挑选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章节,先让学生自学,上课时安排学生主讲,然后大家一块儿讨论,教师最后做总结评论。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案例教学法:每位教师在讲授一种应用文体时,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出富有特色的案例,在课堂.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给法律专业讲法律文书写作时,教师可设计一个“民事侵权”案例,让学生分成原告和被告两组,原告写民事起诉状,被告写民事答辩状,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巩固了学习效果。现代教学法:要将常规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能够熟练地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电脑、移动k投影仪、VCD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拓宽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应用写作内容涉及面极广,它的形式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能熟练应用,这就需要加强练习,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践中体会写作的过程。具体做法有两种:建立应用写作模拟实验室。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组织学生担任不同角色,相互协调配合,谈生意、签合同、作营销策划、制发文件等。如模拟求职招聘现场,可将学生分成几组,扮演求职者、考官等角色,完成个人简历、求职演讲、现场答辩等环节,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才,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超越自我。(2)建立应用写作实训基地。教师带领学生深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工作,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市场预测,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写作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保证,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踏实肯干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性质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要求教师既要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因此,要鼓励语文教师走下三尺讲台,走向生产一线,成为知识加实践型的一专多能教师。(l)采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做好教师的引进与培训工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中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改变知识结构。(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如到企业挂职、代职,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提高实践教学能力。(3)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能手到学校任课,给学生讲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5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建立科学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