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范文1
1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是传统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使人们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地访问互联网业务[1]。相比于传统的电脑访问互联网操作,智能终端通过无线网络接入技术,能够随时随地地连接到移动互联网[2]。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重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应用的研究和开发,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的PC机应用迁移到智能终端上来,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应用移植技术,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有别于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在其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既具有传统互联网共有的特点,又具有移动通信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4]。
2.1无线接入。移动互联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智能终端通过无线接入技术来完成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访问,主要的无线方式包括:WLAN技术、WIFI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几种,无线接入的访问方式有利于智能终端将传统的语音业务逐步转化为数据业务,为移动互联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2终端资源受限。尽管近年来智能终端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等方面有了飞快的发展,但是随着智能终端性能需求的日益增加,对智能终端的硬件技术仍具有较大的挑战。由于智能终端的内存、屏幕尺寸等限制,导致了智能终端在显示方式以及显示内容上有别于传统的互联网,如何针对有限的资源对智能终端的显示进行优化处理,进而提高用户体验,是智能终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5]。
2.3安全性高。移动互联网的全网安全目标是在合理的安全成本基础上,实现移动互联网运行安全和业务安全,必须确保移动互联网中各类网元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信息在网络上的安全存储传说,为移动互联网上承载的各类业务提供安全保证,保障移动互联网网络的运营维护管理安全。
3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应用移植
3.1需求分析。完成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应用移植,主要的技术性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跨平台/操作系统需求。目前的智能操作系统种类繁多,想要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及业务进一步推广,就需要能够支持不同的终端硬件平台,支持多种操作系统,使应用及业务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2. 资源受限的终端显示需求。尽管部分智能终端已经开始支持图形加速卡,但考虑到尺寸限制和节能要求,其能力都是无法比拟PC机的。在PC机上显示的Web页面可能在终端上不能完整显示或由于带宽等原因反应迟钝,甚至无法显示。而且终端可能对传统Web页面的某些标签不支持,在创建Web页面时需考虑到终端的各种限制。
3. 数据传输优化需求。随着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通信服务也由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转变,访问web服务的用户可能会有许多与服务器交互的数据,而且刷新机制也导致了流量的增长。这些因素导致了智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存在着大批量数据的交互过程,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应用迁移提出了数据传输优化的需求。
3.2技术方案。虽然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熟,但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通常受限于电池供电能力、CPU计算能力、内存存储能力、无线通信带宽等几个方面,移动互联网主要通过终端显示技术、传输优化技术、安全认证技术等关键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1.终端显示技术。相比于传统PC机的显示方式,智能终端的显示技术需要结合用户偏好以及终端性能等各方面的需求,研究合适的终端显示技术。相比于传统PC机上面丰富的图形化显示功能,为了达到相应的显示效果,在智能终端需要寻求替代的显示方式,或采用服务器端生成图片并推送到终端的方式,以降低终端实现的复杂度。
2.传输优化技术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应用一直过程中,传输优化的目标通常包括带宽优化和延迟优化两个部分,尤其是智能终端与服务器之间数据量交互较大的应用,需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压缩和优化处理,以减少数据冗余、提高传输效率和输出效率。常用的传输优化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压缩技术、Ajax技术与Widget技术、缓存利用技术、实时刷新技术等几种。
3.安全认证技术。安全认证技术是访问控制等其他安全服务的基础,移动互联网的安全认证主要实现:各安全域之间的身份认证、端系统各网络层次的身份认证、端系统与安全域之间的身份认证。采用的认证技术主要有:基于特征如IP地址的认证机制、消息鉴别和密码技术;用于实现身份认证功能的设备主要有:防火墙、IP协议加密设备、带VPN的路由器和带VLAN功能的交换机等。
4 结束语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各大公司和企业都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和业务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巨大的热情,然而由于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差别,将传统PC机上的应用服务移植到智能终端仍面临着重要的挑战。本文在分析移动互联网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应用移植技术进行了研究,从需求分析入手,讨论了终端应用移植的主要关键技术,以期望能够对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
[2]陆钢,朱培军,李慧云,等.智能终端跨平台应用开发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12(05):14-17.
[3]刘泽.我国企业应用商务智能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02):34-37.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范文2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在各个领域被广泛的使用,为了实现更好的组织决策和服务,互联网管理人员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大数据进行了详细的获取、应用以及分析的深入研究。就目前而言,手机使用率与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移动互联网APP的用户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有效的开发和改良APP软件,时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客户,相关的APP管理人与开发人员需要针对用户群体进行高度分析与调查,认识客户的需求,如此大量的数据分析也就需要构建相应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开发人员也需要对这项工作高度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的应用,提出有效的具体策略,以供开发者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APP 数据仓库 应用分析
网络信息技术如今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大数据逐渐被社会各界重视起来,数据仓库作为数据挖掘和分析的重要平台,在各个行业中被广泛的使用。数据仓库可以记录每一个人网络中进行的操作与行为,并以数据的形式存储起来,为开发者与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稳定了数据来源。移动互联网APP自身具备便捷、用户流量较小、数据变化快速等特点,对于此特点使用现有的大型数据仓库并不合适,可以针对移动互联网APP的特点开发适用于其的数据仓库,对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行为与需求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存储。
1 建立适用于移动互联网数据仓库的必要性
数据挖掘与分析是目前人工智能与数据仓库的热门要点,目前这样的数据处理技术是通过数据库,将其中的有价值的、隐藏的数据抽离出来,为开发者与管理者策略提供相应的线索。数据仓库则是实现这一技术的重要平台,其通过将用户的行为与需求已数据的形式进行记录,建立庞大的数据集合,为开发者与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信息。
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程度在不断的上升,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也在不断的增加,可以说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使用手机在互联网上进行活动,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必须品。手机具有通信、娱乐、购物等众多的功能,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与时间。为了跟随时代的脚步,更好的为手机用户提供服务,移动互联网的开发者开始着手于对数据仓库的建设,利用先进的数据技术,对用用户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就手机用户流量小、数据变动较快、数据复杂的特点而言,构建适用于移动互联网的数据仓库迎合了时代的脚步又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2 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的应用需求
关于移动互联网APP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用户使用的规律与特点,因此要构建适合移动互联网APP的数据仓库。首先,移动互联网APP其自身的数据规模并不是很大,由此可见数据仓库的构建并不需要大型的,要更加的灵巧、便捷,并且不会占用大量的储存空间,能够及时的反应用户的行为。再者,移动互联网APP的数据是在时刻变动的,没有相应的规律可循,这就需要数据库频繁的上传数据,尽快对实时的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开发者和管理者留有充裕的时间做出决策。最后,数据仓库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避免数据丢失与遗漏的情况出现,为移动互联网APP开发者上传有效可观的数据资料,保持其数据、信息与参数的高度统一,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3 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的设计思虑
在满足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的需求之后,开发者对数据仓库的设计思路只要符合移动互联网APP的特点与数据的规律就可以初步实现。构建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明确用户在使用APP的时候所展现的形态,这种形态表现为关系型的数据联系,其中包括了:个性信息、粉丝群体以及与其他用户的互动行为,以及用户自身的登录时间规律等。因此关于数据的分析与记录的工作,需要从数据之间的兼容性以及数据看的从属关系入手,将数据自动同步到数据仓库之中。再者,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APP的时候,所产生操作数据,可以及时的在服务器上产生相应的日志。这些日志一般都是以文件的方式储存而来的,规模较大、内容较为随意。对于这样的数据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规律性的时间内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并录入到数据仓库当中,在转化这些数据的时候,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避免对数据进行改变。其次,客户端产生的数据,以及数据的形式都不具备规律性拥有较大的随机性,但是这些数据往往反映了用户对APP的使用情况。这类信息的存储要保证一定的完整性,以便管理者与开发者可以有效的分析用户的行为规则,探索用户实际的操作行为。最后,对于前端数据的录入到数据仓库之中,首先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检验,确保数据的一致性,排除多余参数与无效格式(如图1)。
4 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应用实践
4.1 移动互联网APP数据库收集的数据情况
在互联网APP投入使用的过程当中,原始数据和变迁数据的表现形式主要变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同步到继承前端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这一类数据,是未经过加工的数据,具有较好的即时性,以及自我同步与可随时查阅的特性。由于这些数据没有经过处理,因此这一类的数据不利于整合与分析,更适合作为即时信息进行查阅。
(2)通过服务器手机的数据,这些数据是经过格式化处理的信息,被收录在数据仓库已经建立的好的数据表格当中。但是由于用户的行为不断的变动所以日志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加与更行的,因此对于这一类的信息,通常需要经过固定时间来进行收集。在收集记录这些数据的时候,系统会对于之前的信息进行切断性的总结,避免数据出现丢失与损失。日志数据要比前一个数据占有更多的空间,对此,这部分数据需要比之前的要大10倍,同时采用阶段式的数据收集方式,避免别前端数据的影响。
(3)来自客户端的集成日志。来自客户端的操作日志,具备有序性、不完整性,它们是非格式化的数据。为保证其完整和规范,需要在导入到数据仓库前,集中对其进行格式化的操作。首先,需要进行数据清理和补齐。因为这部分数据在收录过程中会收录到系统自动生成的日志或者机器人操作产生的日志,因此,需要根据 APP 自身的特点,进行数据清理。而部分数据会有缺失字段的现象,通过设置,可以对发生字段缺失的数据进行补齐。然后,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处理,将所有字段进行整理,形成统一完整的文本。最后,在数据仓库中建立好与格式相匹配的数据表,将格式化后的数据信息导入到数据仓库中。
4.2 实际应用与数据仓库的管理
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的具体管理方式对应其表现的数据形式,这一部分是数据仓库运行的关键。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的具体管理方式为一下这三个方面:
4.2.1 利用关系数据库系统
海量的数据存储,要保证其有序可操作行,就必须利用关系数据库系统,通过大量的时间积累,数据在不断的增加,关系数据库可以保证这些数据有序的运行并且依然具备可操作性。
4.2.2 并发操作技术的应用
对于APP而言其用户的访问量较而且较为集中,数据之间常处于并行状态,这就需要采用并行操作,将用户的需求都可均匀的满足,不会出现网络拥堵的状态。此外关于整体数据的处理,并行操作还可以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查询和分解,使得数据拥有高利用率。
4.2.3 优化支持查询
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的关系数据对于决策的查询功能还不完善。但是结合优化过后的查询其等技术,可以使得决策的查询处于合理化有效化(见图2)。
数据仓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对数据的表现以及分析,其可以有效的反应数据的具体情况,为开发者与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对策。如今的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对数据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多想数据的挖掘以及分析上面。在数据仓库的运用当中,多为分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开发者与管理者从多个元度进行比较,数据统计的方式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并且其收益十分之高。
5 结语
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的使用可以为APP开发人员提供海量的参考信息,可以更加便捷快速的了解用户的需求与满意程度。数据仓库的应用在数据挖掘中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更高的性能,此外,数据仓库的投入较少,性价比极高。其在大数据挖掘、分析以及移动互联网APP领域有着较高的发展空间。要开发者更深入的进行了解与创新,使数据仓库发挥自身的价值与潜能,为开发者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黄国贤.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的应用实践研究[J].科技传播,2016,8(03):67,75.
[2]沈伟,汪海航.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的实现与应用[J].科技风,2015(06):93-94.
[3]贾庆华.移动互联网APP数据仓库的应用实践研究[J].通讯世界,2016(09):30-30.
[4]王恂.大数据背景下基于Hbase技术的移动统计平台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13):47-48.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TD-LTE技术互联网应用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迅速,全球的移动通信技术在不断的改革创新。我国顺应时势,自主进行研发,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产生了,它就是TD-LTE技术。TD-LTE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我国移动通讯的发展,更是全球移动通信未来的努力和发展方向。它的产生将带来一场非常重要的改革,为人类社会及移动通信的发展带来进步。
一、TD-LTE的概念及特点
TD-LTE是第四代的移动通信技术,现代社会人们也将它称为4G,它是由多家全球多家通信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其中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国移动、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大唐电信、华为技术等通信公司。它主要是由我国主导研发的,是我国的专利,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好评与支持。LTE有TDD和FDD两种,而TD-LTE就是TDD版本的LTE技术。TD-LTE可以灵活的辅助支持1到20MHz网速之间的宽带运行。它的最高速率达到100Mbits/s,能够满足任何数据传输的高速率要求。它的网速极快,为我们到来了最快的网速的同时也为我们的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革命。综合来讲,TD-LTE具有以下优势:(1)带宽高:TD-LTE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带宽高,以便于开展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如高清视频会议、虚拟三维技术、远程视频点播等,都需要进行大数据量的传送,使在传统的移动互联网中无法发展的业务得以拓展。(2)延时少:移动互联网中数据传输时还必须要求延时要少,TD-LTE也具有这个特点,在需要进行大数据量实时传输的应用中,能更方便的实现。(3)频谱不对称:移动互联网中,数据量在传输时上传和下载时不一样,而TD-LTE的TDD制式,即是不对称的频谱模式,很适合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开展。利用TD-LTE技术发展移动互联网,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频谱利用率。
二、TD-LTE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对数量需求的不断增强,以及业务的不断丰富,包括移动视频、数字家庭、WIFI等都是移动互联网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基本的业务对网络带宽的要求也需要在1Mbps及以上,而针对企业的类似视频会议业务等,则对带宽的要求更高。TD-LTE的诞生由于其峰值速度是现存的通信行业最高的,因此可以有效的解决带宽问题。
其次,低延时也是TD-LTE技术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运动在即时通讯业务当中。例如:以线的网络游戏,医疗中的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服务等场景,可以使资源与服务能够快速地传输到指定的地点。
第三,TD-LTE还具有位置特征,当下一代互联网普及后,可以实现更快速、更精准的GPS与定位,通过将这个特性和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相结合,建设更丰富的新型应用。例如:ISP通过地理信息与用户数据的整合,实现定位服务,如道路车况、流量,搜索当前所在位置的商场、宾馆、停车场等。
2.1TD-LTE技术中的多天线增强技术
多天线增强技术的功能主要是提升TD-LTE-A平均谱效率与峰值谱效率,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出TDD技术的优势。这种技术采用MIMO,天线的配置是上行发送为4,接受是8,而下等的改善是8,接收也是8。该技术的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
(4)与TD-LTE以前的方式上行是1发天线,因此仅可支持单用户,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扩展上行的天线配置,可以实现码本更多的编码,有效地提高处理效率。
(5)可提供更快的传输速度,并支持多点同时传输,有用信号也可被小区间干扰方式实现,进而提高边缘传输频率的效率。为实现以上功能,需要配置系统用户终端和基站架设天线,且按照标准设计新的信息测量方式与用户专有频率,在此设计中,需要考虑天线的配置与架设数量,并要考虑上下行的峰值。
2.2TD-LTE中的中继技术
TD-LTE的中继(Relay)技术,是通过中继节点对eNB或UE的发射信号进行再生并转发给目的端或下一个中继节点,从而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和可靠性的网络增强技术。
中继节点有如下特征:
(1)中继NODE对于用户来说,是一个单独的eNA,信令交互与LTE是一致的;
(2)中继NODE具有独立的物理区间ID、同步的测试信道与参考符号。
由此可见,中继技术对用户来说UE没有影响的,且适应于各种环境,具有相当的兼容性。系统容量的可扩展性强、终端的功率提高、部署灵活。链路的设计不影响其它接入线路,且系统的设计简单易行,因此部署相对简单。
如图2所示,是中继技术的相关应用场景,包括:
(1)广域网场景:这种场景主要适用于偏远山区,或者需要高速率业务的地区,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中心地带以外的用户也可以使用到无线业务,以便更多的用户接入到移动互联网,另外也可以减少基站建设的数量与成本。
(2)城域网场景:城域网场景,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无法被覆盖的死角,在减少干扰的同时,降低终端用户的发射功率,提升系统的容量,并实现不同区间之间的负载均衡。
(3)室内场景:室内场景下的用户需要高吞吐量,但是由于用户相对于基站来说静止不动的。因此对中继站的要求是要能够具有两个功能,即进行自动开启与自动配置。
(4)快速场景:通过在快速移动的交通工具上配置中继节点可能有效地进行资源与用户的管理,并进行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便更高速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减少系统开销。
(5)紧急场景:主要用于自然灾害或紧急善下的应急处理和通信。
2.3TD-LTE中的载波聚合技术
为了提高带宽与传输速率,TD-LTE中一项关键的技术就是载波聚合技术。载波聚合的主要特征是:
(1)调试非常的灵活,以此带来相关的增益,例如:频率的选择性与多服务队列联合调试。
(2)可对于FDD和TDD系统频谱进行灵活的使用,可提供FDD和TDD的聚合性。
三、TD-LTE技术在各国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TD-LTE技术作为移动通信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它将全球互联网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国都在积极改革,发展TD-LTE技术在互联网的应用,TD-LTE技术发展带入了各国的移动通信的发展中,使全球的移动通信的发展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在日本,日本政府于2011年将TD-LTE技术投入使用,日本的移动运营商计划初步投入4千忆日元建立TD-LTE技术的使用站点,将4G生活带入日本人民的生活,将移动互联网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在美国,美国已将TD-LTE技术引入互联网,发展手机客户端上网网速,高速度的网速和便利的使用使得美国移动运营商将TD-LTE技术大量的引用,美国的TD-LTE技术的市场是非常的宽广的。
苹果公司也将会把TD-LTE技术引用在iphone中,苹果公司希望有更好的手机客户端网络服务,使自己的产品更优秀,让自己的产品做倒各个功能的最优和最具时代特征。
TD-LTE技术已经在全球发展起来,它将是未来世界的移动通信发展的主要技术,并且它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客观的。
四、结束语
我国的TD-LTE技术是全球移动通信发展中的一种新型技术,它的产生、发展为全球的移动通信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TD-LTE技术使全球手机用户的上网网速更快、使用范围更广,为人类的现代化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范文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Android;MVC复合模式;智能会议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043-02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业态,它以移动设备为终端,用无线通信获取信息,实现相关的业务和服务[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飞速发展,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强烈冲击,在方方面面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习惯。会议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群体活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但传统的会议开展模式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会议资料印制数量无法估计,容易造成浪费,且携带不方便,容易造成信息泄露;会议信息量大,参会人员无法及时了解和记忆;会议或展览会场地较大时不容易找到位置,无法充分了解各个展区情况;参会人员的沟通交流不方便等,都对会议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造成负面影响。
在“互联网+”和4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开发方便快捷的会议系统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传统会议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与实现一个基于Android操作平台的智能会议系统,通过会议管理系统与移动终端的对接,实现会议开展模式的智能化。
1 智能会议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的开发首先需要经过市场调研明确开发需求,分析会议开展的整个过程中数据处理、业务流程、界面设计等方面的要求。经过需求调研,可以总结出会议系统需求,包括会议信息的及时获取、资料的传输和共享、会议场地位置和用户位置确定以及参会人员的自由交流等几个方面。
会议信息的与变更需要随时随地让参会人员接收到,确保会议的正常召开,展区较多时,系统需要将各个展区的信息进行滚动,以便参会人员能够掌握展区的动态信息,确保各个展区的展览到位;传统会议的资料采用纸质版印刷,数量不易估计,并且纸质资料较多时不易携带,智能系统在弥补纸质资料缺陷时,还应实现资料的快速传输和成员间的共享,并能对资料进行加密处理,防止信息不必要的泄露;会议场地或展区较大时,会议场所及洗手间等生活设施不易寻找,容易迷路,系统应能够准确定位,让参会人员明确自身所在位置,并能查看到整个会议场地的平面布局图及详细信息;传统会议中参会人员无法实现自由的沟通交流,系统应具备可以使参会人员之间自由发送文字图片等信息的平台,实现人员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以及会议组织者对参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的收集等。
2 智能会议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2.1 系统总体设计
需求调研完成后进行系统总体设计,选择操作平台、开发语言、集成环境等,并进行系统总体功能、整体构架、拓扑结构等设计。智能会议系统以Android操作系统为开发平台,以JAVA为主要开发语言,以ECLIPSE为集成开发环境,以MVC复合模式为整体系统的核心设计模式。
Android系统作为一款优秀的智能操作系统,以其在移动终端设备中良好的嵌入性,在国内及全球智能移动设备中占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本系统的开发以Android系统作为操作平台[2];系统架构的分层设计中,采用SQLite作为本地数据库系统,网络数据传输格式采用JSON来减少服务端与客户移动终端传输数据包大小,网络数据传输采用HTTP协议以确保数据传输稳定性;JAVA编程语言是APP开发中常用的优秀编程语言,能够保证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健壮性;系统设计采用C/S与B/S混合体系,保证设计模式功能的实现,并有利于后期拓展及维护;界面设计和操作方式上依照手机使用习惯进行设计,确保使用的舒适性。系统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拓展性和稳定性,能够用户满足使用需求。
2.2 系统软件总体构架
系统总体构架如图1所示,分为系统数据层、系统应用层、基础网络层和用户层组成。系统采用C/S与B/S的混合架构,既可以保持运行流畅度,又可将HTML图文混排的美观性显现出来。此外,由于采用了C/S与B/S的混合架构,在不需要更新客户端的情况下,开发HTML网页,进行CSS界面布局,使用原生代码接口,就可以实现相应的新功能,极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2.3 服务器与移动终端的连接
系统总体网络结连接拓扑图如图2所示[3],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内网交换机进行数据通讯,内网交换机通过系统接口服务器和系统业务服务器与外网交换机建立数据传输联系,外网交换机将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通过会场WIFI热点或3G/4G移动网络传输至移动终端,由参会人员获取。
2.4 系统板块功能的实现
系统的功能主要分为会议信息板块、会议资料板块、平面导航板块、沟通交流版块四大板块,各版块具有特定需求功能[4][5]。在系统构架设计中,系统应用层对四大板块进行开发。
会议信息板块:移动终端读取系统的会议安排信息,采用列表模式呈现,以日期为查询选项,点击日期后便可以对相应的会议信息进行查询,并能够得到会议地点、主持人、会议主题、参会人员介绍等详细信息;展览会时各个展区的情况将以宫格形式呈现,每个宫格内的信息滚动播出,点击宫格选项就可以进入查看每个展区的详情。
会议资料板块:会议组织者将会议资料在数据库服务器上传,并对其进行权限设置,参会人员在移动终端通过账号密码登录或二维码身份识别进入系统,对资料进行获取。资料存储在系统内的平台中,用户可以在权限内进行传输和共享。资料的内容可以是图文混排模式,用户可以进行查看和编辑。
平面导航板块:大型会议或展览中,需要用到平面导航功能。参会人员可以看到会议场地或展区的平面图或虚拟3D场景图,并借助系统内的GPS定位功能明确自身所在位置,并可以进行相关场地或洗手间等生活设施的搜索。点击具体的会议场所或展区还可以看到具体的会议信息或展区信息,客户还可以将对应的信息在便签中标记和存储。
沟通交流版块:系统内交流平台的设计类似于QQ,可以实现人员间的文字、图片、语音等交流,以及资料的传输等。还可以在公共平台上进行群体聊天,会议内容,实现会前会后的交流,会议组织者可以收集参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等。
四大板块功能的应用基本满足了会议系统的需求,参会人员借助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对会前会后以及开会过程进行全面掌握。
3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下智能会议系统的研发,采用移动终端与会议管理系统的紧密连接,很好的对传统会议开展模式进行了弥补和优化。利用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对会议开展过程的全方位把握。智能会议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降低了会议组织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了会议信息的随时随地获取、整个会议过程中资料的传输和共享、参会人员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位置的准确获取和平面导航等多项功能,真正实现了现代化会议模式的无纸化、轻便化,响应了国家节能环保的号召。
参考文献:
[1] 张晖.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会议辅助系统设计和实现[D].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14.
[2] 韩超. Android系统原理及开发要点详解[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3] 蔡巍, 赵海, 王进法,等. 能源互联网宏观结构的统一网络拓扑模型[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14): 3503-3510.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范文5
随着民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已经走进校园并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及时反映给学生家长,运用移动智能终端如手机或者电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地与教师互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和互动及其便利。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将课堂设计和讲述得丰富并个性化传递,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互动模式,互联网本身就是人机互动的一项技术,通过互动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教师不再为让学生对所授新知识有感官上的印象而准备大量的描述性语言,大大地节省了课堂的时间,更多地是辅导学生学习。学生的兴趣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得到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下也会被更加拓宽。
2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1改变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方式
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探求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提高程教学质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课程内容,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需要做好三项工作:其一是根据课程内容展示需要,建设相匹配的展示内容(教学方面就是课程内容建设),支持使用者(师生双边)在PC或者手机上快速获取知识或服务的信息;其二是立足全网多通道网络,丰富的外部资源及手段,带来更多选择;其三是管理好客户群体(教学方面就是学生群体),才能持续深度互动,推动技术的应用。
2.2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学习成为现实
传统教学中,高校学习采用集中学习方式,根据课程表进度学生进行集中上课,教学相长的过程仅限于课堂中的时间。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教师将必备的教案、教学案例,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重点、难点,放到移动平台上,为教学服务,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只要接通网络,随时随地与教师在既定的设计板块和知识点上互动交流,获取专题知识和信息,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轻松便捷地获取预习和复习资料,记录和积累成长需要的素材。
3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学带来的影响
3.1首先是对学校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必然导致学校的基础设施改变,促使校园的现代化氛围浓厚,使计算机技术得到更加重视,开始创造更多的机会满足学生对网络的使用需求,与互联网技术相关的师资力量将会改变,互联网的配套设施和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将不断出现。
3.2其次是对教师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促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管理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有效地工具,必然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新的教学方法出现。大大提高效率。例如翻转课堂中,学习的决定权转移到学生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传统课堂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各类知识点前期由教师通过视频、播客、电子书包等方式公布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和学跨域时空。
3.3最后是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怎么发展,理念都是以更好地为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为前提.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体除了教师,更多的是学生。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采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形态对学生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和知识进行图文并茂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的精神更加的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学生除了在课堂中有接触新知识的机会,还增添了新的途径,使学生对于新知识更加感兴趣。
4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于《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等课程改革的实例
笔者应用移动互联网码客技术实施了《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等课程的平移工作,运用码客平台成功完成这些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流程陈述如下:第一,定期登陆码客平台(或者微企秀)对本门课程内容进行建设,根据课程规划将课程所要涉及的内容完整地建设在移动互联平台中。第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立专题研讨和思考题库,并为教学互动建立在线反馈信息通道。第三,为教学实施过程回收考核信息预备后台数据管理手段,对跟踪教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了对本门课程的全方位资源的构建和扩充。第四,为课程不断更新增加外部资源链接,在教学互动中积累更多的更新知识,跟踪本门课程相关技术和知识的进展,将学生回馈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上形成本门课程的资源库。
5结束语
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利于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变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教师教学创新教学,在学生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校园、对各层面的教师、对各类学生将起到创新性的推动作用.采用互联网技术教学已经成为新型时代的必然需求.透过这种研究全方位帮助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同时,对教师整合网络学习资源,搭建网络教学交互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教教学改革,将有更多的课题等待我们去探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来凤琪.论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关照[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35-42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范文6
0 引 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光学识别、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近年来,中国电信紧紧把握住物联网蓬勃发展和行业信息化需求日趋旺盛的市场机遇,定位于“智能管道的主导者”,掌握着物联网中至关重要的网络接入和网络传输环节.物联网应用网络接入和传输过程的机制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应用的可靠性、即时性、安全性.
在上海电信现网中,已通过CDMA、EVDO移动网络技术承载了包括“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车联网应用系统、电力远程抄表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物联网应用.本文作者将针对“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车联网应用系统这两项代表性业务,进行系统模型建立、无线性能分析、业务优化、跟踪保障等方面内容的阐述.
1 “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由中国电信推出的一项完全基于宽带网的图像远程监控、传输、存储、管理的增值业务.该业务系统利用中国电信无处不达的网络,将分散、独立的图像采集点进行联网,实现跨区域、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监控、统一存储、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为各行业的管理决策者提供一种全新、直观、扩大视觉和听觉范围的管理工具,提高其工作绩效.同时,通过二次应用开发,为各行业的资源再利用提供了手段.
全球眼在现有基于宽带的全球眼应用组网方式的基础上,客户只需在内部成员CDMA的手机终端上安装全球眼-无线视频监控业务客户端,即可通过无线网络接入全球眼应用系统,实时浏览授权监控的资源图像.
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1.1 系统模型分析
本文作者将从这些采样终端的1X及EV-DO数据业务连接特性、流量特性、短信特性和地理分布特性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建立“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话务模型.
这些终端发起的EV-DO数据连接中,约54%的连接时长为10~11 s,12%连接时长大于15 s,按每次EV-DO连接的时长划分的连接次数图2所示;这些1X数据业务连接中,9%的连接时长为0~1 s,11%的连接时长为4~5 s,23%的连接时长大于2 min,每次1X连接的时长划分的连接次数图3所示:
在这些终端发起的EV-DO数据业务中,52%的连接间隔为4~5 s,故判断该系统可能存在心跳机制,而这些用户的1X数据连接及短信间隔均无明显规律,图4为EVDO连接间隔分布情况.
根据EV-DO话单中存在RLP层数据流量字段,故在此统计EV-DO连接的流量情况,图5为EV-DO连接前反向流量情况:
根据统计得出,在全球眼终端的EV-DO数据业务连接中,前反向流量均有91%在1~4KB间,可能为系统心跳机制所产生的流量.同时根据24 h流量分布,发现反向总流量远大于前向流量,且这些上传数据在时间轴上并非均匀分布.
“全球眼”系统模型如表1所示:
1.2 性能分析
根据采样的22个终端的EV-DO话单分析,这些终端的EV-DO数据业务连接的CFC(中断类型)分布如图6,性能指标见表2.
1.3 优化及跟踪
根据“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系统模型和性能分析,发现:
1.“全球眼”用户群体采样产生的每日EV-DO平均连接次数达到27014次,远高于每日平均连接次数为1673次的1X连接;在系统的EV-DO连接中,有91%的连接为以5 s为间隔、10 s连接时长、2~4 KB的心跳包连接;
2.连接次数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平均,连接流量则在每个时段有较大差异;
3.移动全球眼系统EV-DO性能正常,1X性能指标则低于全网平均水平,可能为用户在覆盖较差地区下切至1X所产生的的连接.
为改善“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接入性能,针对其高EV-DO连接次数、心跳包频繁的问题,针对“全球眼”应用的EV-DO连接机制进行了优化.
1.4 取得成果
通过无线性能跟踪,发现“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产生在优化前的EV-DO连接次数远大于1X连接,并存在以5 s为间隔、10 s连接时长、2~4KB的心跳包.连接次数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平均,连接流量则在每个时段有较大差异.移动全球眼系统EV-DO性能正常,1X性能指标低于全网平均水平,可能为用户在覆盖较差地区下切至1X所产生的的连接.优化前的“全球眼”系统存在高连接次数、心跳包频繁的问题,在影响用户使用感知的同时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浪费.
将该系统的EV-DO连接机制优化之后,通过跟踪3个优化后终端号码的无线性能,发现系统连接次数明显减少,且不存在心跳机制,在提升用户使用感知的同时,达到了节能低耗、节约网络资源的目标.
通过继续深入研究,发现现网在用的其他“全球眼”系统应用终端话务模型和优化前的相同,从多方面因素判断其心跳机制可能同时受终端厂商的影响,需与终端厂商协同优化,继续提升“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接入性能.
2 车联网应用系统
车联网是中国电信的另一项代表性物联网应用.车联网通过在车辆上装载电子标签,经由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提供综合业务.而这一系统的传输载体就是CDMA网络.
2.1 系统模型分析
车联网应用系统模型与车联网应用系统性能如表3,4所示.
作者将从这些采样终端号码的EV-DO数据业务的连接特性、流量特性和地理分布特性详细分析“万周线”车联网系统的话务模型.
按每连接时长划分的连接次数如图8所示,按每连接间隔划分的连接次数如图9所示:
根据图9分析得出,车联网应用的EV-DO数据连接以AT发起为主,超过73%的连接时长为3~4 s,超过58%的连接间隔为9~11 s,故判断存在心跳机制.
按每连接流量划分的连接次数如图10所示:
根据图10分析得出,在这些DO数据连接中,超过90%的连接流量小于1KB,判断为车联网系统的心跳包流量.
2.2 性能分析
根据采样的27个终端的DO话单分析,这些终端的DO连接的CFC(中断类型)分布如图10所示,性能数据见表5: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得出,车联网系统的EV-DO性能正常,各项指标均达到CDMA网络的平均水平.
2.3 优化及跟踪
根据车联网应用的系统模型和性能分析,发现:
1.车联网用户群体采样产生的每日EV-DO平均连接次数为5713次,并存在以10 s为间隔、4 s连接时长、1KB以下的心跳包;
2.车联网系统的连接主要出现在每日5:00~22:00点的工作时间,连接次数在每日7:00~9:00和16:00~18:00上下班时段达到最高峰;地理上主要分布在徐汇区和浦东新区;
3.车联网应用的EV-DO性能正常,达到CDMA网络的平均水平.
综合考虑车联网应用的网络接入环节,其同样存在高EV-DO连接次数、多心跳包机制的问题,然而,车联网应用具有地域性和即时性特性,需频繁向服务器汇报所在位置来提供车联网应用相关服务.也就是说,车联网应用的高EV-DO连接次数和多心跳包机制是必要的非冗余的,不能取消或规避它的这种特性.
因此,针对车联网应用的业务优化应聚焦在它的网络接入性能上,车联网的EV-DO性能正常,各项指标均达到CDMA网络的平均水平.
2.4 取得成果
针对车联网这类具有地域性和即时性、存在必要的频繁心跳包的特殊物联网应用,为提升电信物联网应用服务水平,将业务优化的重心从减少EV-DO连接次数、降低心跳包频率转移至提升无线性能上,并通过定期建立多维度话务模型,对车联网应用的无线性能进行跟踪保障.
3 结 论
现今,物联网相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安防、家居、旅游、军事等二十多个领域,专家预计在未来3年内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数字城市、智能医疗、车用传感器等领域率先普及.
中国电信作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掌握着物联网中至关重要的网络接入和网络传输环节,在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发展浪潮中也必将发挥优势.本文作者着手于“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车联网应用系统这两大具有代表性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物联网应用,以提升物联网用户感知为目标,针对物联网应用的无线性能展开分析,并建立多维度的系统模型,并通过各相关部门沟通协作,提升了物联网应用网络接入和传输环节的可靠性、即时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