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监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监督范文1
【关键词】事中监督;会计核算;高等学校
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二者在实施过程中,时间上的重叠部分即为内部监督的事中监督。会计事中监督是对正在进行中的会计业务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控制问题,纠正偏差,保证经济活动按照计划执行,达到预定目标。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会计事中监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加强会计事中监督管理,通过保证会计核算程序理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明晰高校会计环境,注重内部会计监督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就是高校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2000年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
行)》、《支付结算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及有关部门颁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规定,构成了高校会计所处的法律环境。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经济规模增长迅速,社会关注度提高;资金来源渠道增多,包括银行贷款的基建资金、接受捐赠的基建资金和奖学金、企业提供的科研经费或后勤设施投资;学生在企业、社区或农村完成实践教学课程。这些构成了高校会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外部会计环境趋于复杂,利益相关者管理越来越现实,对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高。
外部会计环境约束了高校所有的经济活动,内部会计环境直接约束了高校的会计活动。经过上一轮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参评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制作成《财务制度汇编》,将外部会计环境转化成可操作的内部会计环境。单位人事政策和组织机构决定的会计人员地位和独立程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及正常运转是内部会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环境影响财经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决定了高校会计信息的生成质量。
《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财政部于2001年陆续《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高校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单位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将会处于内部会计控制无力状态。会计人员是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注重内部会计监督才能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会计信息源的质量。
二、明晰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加强事中监督
会计监督在时间上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进行事中监督及时性强、效率更高,加强事中监督是提高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水平的有效途径。会计核算风险更加要求会计人员加强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
会计风险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具有客观性,存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会计核算风险是会计人员直接、经常面对的风险。高校财务活动日益复杂,特别是面临行骗、假发票、虚开发票等社会环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防范须不断加强。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如原始票据不规范,经济业务活动审批不符合规定,经费审批越权,招投标手续、政府采购手续及固定资产管理手续不完备,结算方式不符合规定,款项支付错误甚至重复等等,不仅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还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违法行为。
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普遍存在于会计核算环节,危害性很大。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控制要严格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事中监督,是控制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会计核算事中监督体系
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的过程理性,是会计信息真实的保证。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事中监督是保证这种过程达到理性的有效手段。高校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是对经济业务基本完成后在报销付款环节的监督,是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并有效实施的一种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一)事中监督主体
事中监督主体必然是财务部门内的财务人员,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审核原始凭证并制作记账凭证的会计人员,复核人员(记账凭证复核和出纳复核),记账人员。记账凭证制作是会计信息进入系统的入口,记账凭证制作人员是事中监督最为关键的主体,是事中监督质量和有效性的决定者。
(二)事中监督内容
事中监督内容就是上述的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点。实务中,高校根据财经法律法规及有关财经规定,制定本单位执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财务人员事中监督的内容就是将上述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点与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匹配,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业务审批及财务审批等报销程序的合理性。其匹配度越高,风险越小。
经济业务列支的经费是否属于预算项目开支范围也是事中监督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会计核算过程在较大程度上就是预算执行过程。会计核算过程中对预算项目开支范围的监督是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事中监督实施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大多集中在财务报销付款环节最终执行完成。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既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入口环节。事中监督的执行程度和水平集中体现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效率和水平。
当前,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成熟的会计电算化局域网络,为会计核算实施事中监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会计核算系统的项目管理子系统可以通过项目控制模型规范支出科目的选用,通过禁止项目额度超支和设置警示额度监督预算执行进度,通过项目支出明细分析报表监督项目支出范围的合理性。会计核算系统的往来管理子系统可以监督往来款清理进度,以防公款的占用或挪用。虽然会计核算计算机系统对会计事项和会计人员能进行实时监督,但事中监督的实施更多地需要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
记账凭证制作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负责,是会计核算事中监督实施的第一责任人。他们要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审核监督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防止假发票、虚开发票及虚构经济业务;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审核监督业务审批手续的完备性(包括招投标程序及审批手续和政府采购程序及审批手
续)、财务审批手续的完备性(如支付款项的资金审批手续);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审核监督资产管理手续的完备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支付结算管理办法》审核监督支付结算方式的合法合规性,防止套取现金;按学校《年度综合财务预算》审核列支经费是否符合预算项目开支范围及预算执行进度,防止突击花钱和现金流风险。
内部复核稽查人员对记账凭证的审核监督负责,是会计核算事中监督实施中对记账凭证制作人员的监督。主要监督记账凭证制作人员履行内部会计监督职责的情况及会计核算中的错漏事项。出纳复核侧重于对金额及支付结算方式的监督。
记账结账人员是手工会计环境中登记账簿的人,对记账的凭证会有一次自动的复核检查,也是实施事中监督的有效环节。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中,日清月结的记账结账(登记账簿)环节仍有事中监督的功能,但因计算机操作太方便而使事中监督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每日记账结账之前,档案管理人员对纸质会计凭证与电子会计凭证一致性的检查,也有类似的事中监督作用。
报销流程设计对实施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有较大的影响。按原始凭证审核、制作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复核、出纳复核、支付结算、记账凭证归档的顺序的报销流程可起到上述的事中监督作用。在实务中,支付结算也有可能在制作记账凭证之前完成。这时,仍然需要制作记账凭证会计人员事前审核原始凭证并签字盖章,以保证事中监督的有效实施。
四、高校会计核算事中监督难点分析
(一)事中监督与经济业务真实性的问题
会计人员无法核实所有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但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并不能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会计人员通过原始凭证内容和已有会计数据进行逻辑审核和职业判断,可以发现一些经济业务的真实性问题。比如预算指标为1 000元的教研项目,列支700元的复印纸,这种业务的真实性是较容易判断的。对这种原始凭证规范、报销程序理性但经济业务真实性有问题的情况,会计人员如何实施有效的事中监督?实务中,会计人员只能及时向领导请示汇报。如果领导批准报销,那么会计人员对这种业务的事中监督有效性会大大降低。
(二)事中监督与提高会计服务质量的矛盾
要提高会计服务质量,会计人员势必尽量满足经济业务报销的要求;加强事中监督,会计人员必须纠正票据的不规范性和报销程序的不合理性。二者明显是矛盾的。会计服务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范畴,会计监督是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加强事中监督是基础,是首要原则,提高会计服务质量要为提高事中监督效率服务。
对预算项目开支范围和预算执行进度的事中监督,会计人员可以通过提高会计服务质量来提高事中监督的效率。会计人员采取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反馈、借款催报、项目经费收支报表等方式,主动向业务部门提供会计服务及信息沟通。这样既可减轻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压力,又可提高财务人员对学校发展及管理的参与度。
(三)事中监督与新业务新情况
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就是评价会计核算事项与已有财务管理制度的匹配性。制度安排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制度未能安排的新业务和新情况。会计人员及时将新业务新情况报告给制度制定者或有权修改者,并得到有效的反馈,就是对新业务新情况实施的有效的事中监督。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都是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会计监督,是通过强调程序理性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高校会计人员在对教育经费核算过程中加强事中监督,既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防范会计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要求,对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朝霞,王辉.从程序理性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J].财会通讯(学术),2005(11):118-121.
[2] 燕孝兰,聂万旗.会计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J].财政监督,2008(2):37-38.
[3] 朱爱丽.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会计之友,2007(3中):54.
[4] 胡迎霞.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执行层面解析[J].消费导刊,2008(2):94.
会计核算监督范文2
关键词:事中监督;会计核算;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48-02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为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与正确性,必须进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既有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也有事后监督,而会计事中监督是对正在进行中的会计业务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控制问题,纠正偏差,保证经济活动按照计划执行,达到预定目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晰高校会计环境,注重内部会计监督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就是高校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2000年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支付结算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及有关部门颁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规定,构成了高校会计所处的法律环境。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经济规模增长迅速,社会关注度提高;资金来源渠道增多,包括银行贷款的基建资金、接受捐赠的基建资金和奖学金、企业提供的科研经费或后勤设施投资;学生在企业、社区或农村完成实践教学课程。这些构成了高校会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外部会计环境趋于复杂,利益相关者管理越来越现实,对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高。
外部会计环境约束了高校所有的经济活动,内部会计环境直接约束了高校的会计活动。单位人事政策和组织机构决定的会计人员地位和独立程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及正常运转是内部会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环境影响财经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决定了高校会计信息的生成质量。
《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财政部于2001年陆续《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高校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单位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将会处于内部会计控制无力状态。会计人员是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注重内部会计监督才能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会计信息源的质量。
二、明晰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加强事中监督
会计监督在时间上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进行事中监督及时性强、效率更高,加强事中监督是提高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水平的有效途径。会计核算风险更加要求会计人员加强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
会计风险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具有客观性,存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会计核算风险是会计人员直接、经常面对的风险。高校财务活动日益复杂,特别是面临行骗、假发票、虚开发票等社会环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防范须不断加强。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如原始票据不规范,经济业务活动审批不符合规定,经费审批越权,招投标手续、政府采购手续及固定资产管理手续不完备,结算方式不符合规定,款项支付错误甚至重复等等,不仅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还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违法行为。
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普遍存在于会计核算环节,危害性很大。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控制要严格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事中监督,是控制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会计核算事中监督体系
(一)事中监督主体
事中监督主体必然是财务部门内的财务人员,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审核原始凭证并制作记账凭证的会计人员,复核人员(记账凭证复核和出纳复核),记账人员。记账凭证制作是会计信息进入系统的入口,记账凭证制作人员是事中监督最为关键的主体,是事中监督质量和有效性的决定者。
(二)事中监督内容
事中监督内容就是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点。实务中,高校根据财经法律法规及有关财经规定,制定本单位执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财务人员事中监督的内容就是将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点与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匹配,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业务审批及财务审批等报销程序的合理性。其匹配度越高,风险越小。经济业务列支的经费是否属于预算项目开支范围也是事中监督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会计核算过程在较大程度上就是预算执行过程。会计核算过程中对预算项目开支范围的监督是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事中监督实施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大多集中在财务报销付款环节最终执行完成。会计核算的事中监督既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入口环节。事中监督的执行程度和水平集中体现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效率和水平。
会计核算监督范文3
关键词:风险 会计监督 会计核算 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63-02
一、企业会计人员面临的风险
1.会计监督职能所面临的风险。会计监督是企业基层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会计基层工作、会计核算的前提。《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实现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面临的风险主要有:(1)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原则性规定不完整;(2)执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严;(3)单位人员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以上行为都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风险,承担经济上的损失。要实现对此风险的控制,就必须完善制度,办事人员严格执行,会计人员严格把关。
会计监督作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会计人员应通过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对经济活动的恰当评论帮助所有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责任,才能真正起到会计监督的作用,会计人员控制会计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具体表现有:(1)在遇到违反《会计法》和会计规范、企业相关规定的会计事项时,不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不加以纠正。(2)在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时,未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无权处理时,或未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要求他们熟悉会计业务及相关法律制度,对会计事项是否合法有比较清楚的判断,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实行过程中的监督,有效地防范风险,才能实现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目标,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会计核算职能所面临的风险。会计核算同样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资料,为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的一项日常的基层性的工作。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必须是建立在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会计工作要求会计核算必须是建立在严格的会计监督之上的专业性的核算,若会计人员不严格执行会计监督职能,其会计核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会计核算没有严格的会计监督作保障,即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严格的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那就是违背职业道德,对企业不负责任,为企业带来经济上、名誉上的损失。
会计核算的风险主要取决于:(1)取得资料内容的完整性、数字的真实性;(2)应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应用的正确性和延续性;(3)会计操作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重大交易和事项的处理是否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4)会计报表、会计资料是否合法、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等。会计基础工作中的风险,有很大一部分出现在会计核算这一环节,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反应于财务报告,因此:(1)编制财务报告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声誉受损。(2)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诸如此类,也是会计核算风险关注的重点。因此,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建设,加强对单位会计核算行为的规范,从来就是《会计法》的重点,也是会计风险控制特别关注的部分。
二、企业基层会计人员如何防控风险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基层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显得更加重要。市场经济有赖于运行的规则,仅有法律制度的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撞上严肃的道德规范时,只有职业道德、诚信准则的约束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企业基层会计要防范其行为所造成的风险,不仅要以会计准则、法律、法规作保证,还要依赖会计人员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来实现。
会计职业道德概念。即提出会计人员应有的行为,以及达到行为守则所规定的最低可行的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责任和职业公正性。自觉的遵守职业道德、崇尚道德规范,应成为会计人员自尊、自爱、自律的道德准则。企业基层的会计人员应该坚持行业自律原则,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自我约束力,面对形形的诱惑和压力,坚定立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在不同的诱惑和外界不合理的要求下,应该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内部、外部的各种压力,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不以信息的不对称坑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不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自觉接受单位、用户和社会的多方评价,起到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使每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企业、组织内部和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
2.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要熟练的掌握和正确的运用国家和行业以及单位的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工作中正确运用《会计法》、《所得税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相关法律规定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相关的行为守则是企业基层会计防范风险的前提。法律、道德、准则等规范设定的模式直接通过会计人员的行为转化为现实,形成现实会计实践中的互补和补足关系。规范和制度的实现必须由会计人员的行为来监督和保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行为的规范和制度的实现过程中做到:(1)分析各类利益矛盾,实现国家、其他相关利益集团以及企业利益的最佳组合。(2)在法律和规范中确认和保护企业的利益。(3)严格遵守会计人员岗位资格管理制度,积极参加会计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正确、熟练地运用各项法律法规知识和会计规范是进行会计监督、防范风险的基础。只有不断地丰富和积累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严格运用各项法律、规范、制度,才能够在会计核算的同时实现有力的会计监督;才能在政策性强,技术专业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得心应手地妥善处理各项业务,发挥会计监督作用,降低会计核算风险,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政策性的差错、甚至违反相关政策、法规规定;才能使单位的各项核算活动符合规定,经受得住任何时候、任何部门的检验,充分保证企业资金运行的安全、完整,保证单位经营活动正常运行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3.掌握丰富的业务技能及相关知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也在不断进行着修改和完善。企业基层会计人员如若不及时学习新的相关会计知识,了解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知识和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会计监督就失去了标准,会计行为规范的实现就失去了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企业基层会计工作,有效地防范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面对会计信息量大,时效性强,数据处理量多的形势,会计电算化已被各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也在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电脑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使财务信息在各部门顺畅传递,能够使整个单位的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运作,从而实现财务管理活动高效运作的最优状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就成为了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这都要求企业基层会计人员能较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和会计应用软件,全面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安全防范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核算风险和会计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防止会计信息的泄露或毁损,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确保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要想使会计风险做到可防、可控,会计人员除了要丰富以上的各项知识以外,还应做到:(1)学习外语,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以适应人才国际流动性加强、我国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国外先进的基础会计工作经验为我所用的要求;(2)具有金融、税务、银行等丰富的交叉知识,来满足会计职业是融会计实务与金融、税务、银行会计、信息管理于一炉的多方位立体知识网络的特点。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迎接挑战,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以胜任会计职业的要求。
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会计人员,必须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以增强预防风险的意识、控制风险的能力,在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的同时,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真正履行好会计监督的使命,完成好会计核算任务。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监督范文4
【关键词】反倾销,出口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一、引言
近期,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贸易诉讼,将应对反倾销再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遭受反倾销一直是困扰我国出口企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WTO统计数据显示,自1995年以来,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共遭受反倾销调查853次,遭到反倾销措施630次,在全球范围内,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连续17年位居榜首。
而从反倾销调查到终裁,会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遭受的各类反倾销案例中可以发现,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的协同性不高以及会计核算监督的缺陷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其中,会计制度的差异问题涉及面广且由来已久,解决时间较长,因此,出口企业须通过弥补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缺陷以增强应对反倾销的能力。本文以应对反倾销为背景,通过分析出口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存在的缺陷,得出出口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的优化趋势,以期从会计职能视角为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提供一定帮助。
二、会计核算与监督存在的缺陷及其不利影响
(一)会计核算精确度不高
我国出口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存在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对于核算中所存的小误差未引起足够重视。从企业整体上看,这些错误也许无伤大雅,而一旦遇到反倾销调查,这些细枝末节将会置企业于不利境地。在倾销及倾销幅度的认定环节中,如果一种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通常就会被认定为倾销,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的差额则为倾销幅度。因此,正常价格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而企业是否被认定具有市场经济地位将会对正常价格的确定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在调查过程中能够提供完备、精确的会计核算信息与资料,就能够被认定具备市场经济地位,通常采用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来确定正常价格;而一旦该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中出现了差错,将被判定为不具备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以“替代国”价格为基础确定正常价格。许多应诉失败的案例都表明,采用“替代国”价格是我国出口企业应诉反倾销失败的关键原因,可见,会计核算的精确度低给企业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二)会计核算资料完整度不足
反倾销调查中往往要求出口企业提供成本、售价等相关会计信息。然而,在我国许多出口企业中,会计资料完整性都存在较大的问题。纵观我国应对反倾销的案例,不难发现,许多出口企业都无法提供完整的会计资料。许多会计核算无凭可依,这将导致在对相关售价和正常价格进行确定时,出口企业只能被动接受。
(三)会计核算细度不够
从成本项目设置上看,我国企业一般按照制造成本法,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类成本项目,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内部的成本明细情况并未加以区分,如产品生产过程中所用的不论是木材还是化工材料都归为直接材料进行核算,而反倾销调查要求提供的恰恰是这些明细的成本情况。我国出口企业很少能够提供如此详实的成本资料,因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性频频遭受质疑,企业市场经济地位也很难被认可。
(四)会计监督范围不宽、力度不够
一方面,我国出口企业的会计监督范围较窄,无法有效协助其规避、应对国际贸易风险。我国出口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往往仅着眼于本企业或本国而非全球,对国际贸易风险识别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企业的会计监督较为无力,对于企业经济活动中已经发现的和可能发生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予以报告、纠正和调整,对风险的识别应对能力较弱。
三、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发展方向
出口企业在会计核算与监督上存在的众多缺陷,导致其在应诉反倾销时被动无措。为进一步提高出口企业应诉反倾销的能力,其会计核算与监督应朝如下方向进行优化:
(一)会计核算的“三化”。完善出口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从细化、精化、完整化这“三化”着手。细化方面,出口企业应当针对出口产品,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为基础,开设产品各明细成本科目,将出口产品所耗用的各类差别材料、人工、制造费均在不同的明细账目中予以反映。精化方面,在对出口产品成本进行核算时必须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通过增加核算与监督人员的素质和数量,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对于核算中的错误要及时予以纠正,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确保会计核算每一个细节准确无误。完整化方面,出口企业会计核算必须做到资料完整,有理有据。出口企业应当定期局部或全面检查核算资料的完整性,包括账证、账表是否相符、原始资料是否详实、各期核算资料是否齐全等等,并加强这类资料的日常保管,保证企业随时都能应对各类风险。
(二)扩大会计监督范围、加强监督力度。在会计核算“三化”的基础上,会计监督应当站在国内和国际双重角度进行监督。为进一步拓宽会计监督的范围,出口企业可以设立反倾销会计监督部门,收集本企业相关会计核算数据、本国及国外相似出口产品价格数据,结合相应国际法律法规及WTO的规定,监督企业产品出口是否存在反倾销的风险,及时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出口企业应当不断加强监督力度,对每个环节都予以严格监督,并制定相关监督及汇报流程,保证监督人员能够定期、及时地向管理层汇报相关问题,以便管理人员及时做出相关决策,从而使得会计真正发挥其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袁磊.反倾销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屈广清.反倾销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宋利芳.中国的反倾销摩擦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5-15.
会计核算监督范文5
【关键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监督
一、引言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而会计核算又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要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求企业能够加强对会计核算的重视,切实发挥会计核算的内部财务监督作用,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就发挥会计核算作用、实现内部财务监督的相关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会计核算内容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各企业必须依靠一定的会计核算方法来做好会计核算工作,为下一阶段的预算工作和安排奠定基础,并帮助企业领导分析这一段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具体来说,企业的会计核算内容包括3个部分:第一,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固定资产指的是包括企业机械设备、住房、建筑以及其他有价值的物品,对这些固定资产进行核算要求核算人员能够根据当前的市价进行准确的估量;第二,对银行存款的结算。银行存款的结算主要指的是各种票据的结算,包括支票结算、银行本票结算以及汇票、托付承付结算等;第三,对于现金的结算。现金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出差人员携带的差旅费、个人承担的物资和收购费用、各项福利费用以及各种工资性补贴费用等。全面进行会计核算才可以帮助企业领导掌握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发挥会计核算作用的策略
会计核算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监督,加强对会计核算的重视可以帮助做好内部财务监督工作,把握企业内部的财务收支情况,防止企业内部在财务方面出现各种漏洞,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新时期要切实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和管理要求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原始凭证的监督和核算
从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中不难看出,原始凭证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也是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和管理的重要凭证。会计核算人员在核算过程中必须要根据一定的凭据如票据、文件等进行财务核算。但是,在实际的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某些部门人员向核算人员给出的票据并不属于合法的原始凭证,这时就需要引起核算人员的特别重视。
对于原始凭证,核算人员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核,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为企业的核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会计法》明确指出,对于不合法以及不真实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有权不进行受理,而对于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也可以依法要求补充完整或者进行更正。具体来说,首先,对于原始凭证不合法、不真实的,会计人员可以不予受理。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指的是凭证上面的内容与我国当前法律规定的不相符,这要求会计人员在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原始凭证的完整性,还要对凭证的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及时发现其中的违法问题,并按照有关法律纠正相关人员的不法行为。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指的是凭证中的内容与事实相违背,属于无中生有或者虚假的凭证,这种凭证坚决不予受理,必要时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止;其次,对于不完整和不准确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需要要求相关人员提供完整的和准确的凭证依据。部分原始凭证虽然是合法的,也是真实的,但是存在完整性不足的问题,准确性也有待提高。如票据上的数据或者必填项目没有填写完全的,数据填写不符合要求的以及数字记录出现差错的,会计人员需要交代相关人员补充并修改完全,然后再进行受理。
2.重视审核企业的财务收支
财务收支与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督均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是,财务收支情况代表的是企业的资金管理情况,其主要包括的是企业在财务收入和支出方面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对企业财务收支进行监督时,会计人员需要注意到资金的这些方面内容:第一,财务支出在审核过程中规定的金额数量与实际支出金额数量是否对等;第二,财务支出审核过程中,对于财务收支的范围规划是否合理;第三,是否有人冒领财务支出金额,财务支出的内容有无变通;第四,财务支出的性质是否有改变,或者是否有截留使用资金的情况发生;第五,审核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无挪用;第六,审核财务支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我国内部财务监督的重要手段,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对于会计核算中原始凭证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核,并加强对企业财务收支的监督,为企业的财务内部监督和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永祥. 关于施工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的探讨[J]. 财政监督,2014,20:27-28.
[2]崔明迪. 谈计算机在医院会计监督与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8:18-19.
[3]杨山林. 略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J]. 财经界(学术版),2016,11:188+335.
会计核算监督范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地深刻变革。与此同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原来的会计核算制度日益暴露出各种弊端,阻碍事业单位的发展。鉴于此,国家财政部出台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修正原来的制度。在新事业单位会计结算制度中,纳入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确立基建核算的独立性,有助于实现双轨核算,进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更加完善。本文首先介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然后,分析当前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
新制度视角;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再加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影响,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事业单位的长远、稳定发展,国家财政部出台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从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内容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基础建设投资正式纳入到会计核算管理当中。同时,在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下,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与核算的力度。因此,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相关规定,并严格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基本建设投资核算中,必须独立建账、核算,保证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使旧制度平稳、顺利地向新制度过渡。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
事业单位在基建会计工作中涉及多个事项。常见的包括会计核算、项目投资管控、预算执行与控制、招投标项目管理、工程竣工核算和项目财务核算等。在整个核算工作中,要求独立建账、核算。其核算的基本特点为:首先,基建项目中产生的收入、支出费用,均要求专业核算,建立档案,统一保管。采用以上方式,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其次,在通常情况下,要求在开展项目工程时,同步进行基建会计核算。基于此,也存在时间跨度大、中间问题多、处理难度大等特点;最后,基建项目竣工前,通常都要保持固定资产处于既定范围。只有项目竣工后,才能增加固定资产。
二、事业单位基建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新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在基建核算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给事业单位的运营造成了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建会计对账困难
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基建核算中,普遍存在对账难的问题。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基本上属于行政性质。这样,在基建工程核算中,往往受资金支付方式、立项问题的影响,导致同一个项目被上级委托为不同的下级单位,由这些单位共同完成基建项目。这种项目代建管理的模式,项目核算的资料被不同的单位记录、保存。同时,再加上工期长、人员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降低财务记账工作的质量,进而发生错账、漏账、坏账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返工,进而增加了工作量,严重障碍对账工作。
2.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一些事业单位以单一账户核算要求为依据,把基建账目与行政事业账目合并,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同类业务盲目混淆。此外,一些单独建立基建账户的事业单位也未能根据相关规定将项目单独开户,并单独记账与核算。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将若干个基建项目混在一个账目里核算,等到工程项目完成竣工时,已无法准确计算出项目的精确成本,领导者得不到准确有效的工程数据,给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带来诸多不便。
3.基建项目固定资产折旧补偿成本核算问题
基建项目竣工后,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固定资产。在核算这些资产时,主要采用折旧计提的方式补偿成本。同时,在实际的折旧核算中,很多事业单位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与模式,使固定资产能够全额计入到支出项目中,在这点上比较先进。同时,固定资产在折旧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损耗管理的现实需求,是比较科学的。然而,在核算固定资产时,采用上述计提方式却存在很多问题。
三、新制度视角下加强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的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日常管理中加强会计核算管理
认真分析基建会计对账难的问题,不难发现该问题依然是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事业单位开展基建项目后,必须明确每个部门、人员的责任,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此基础上,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日常记账中,工作人员要结合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评估资金支出的频率。然后,与每个项目方约定对账的时间,比如周对账、月对账、年对账等。这样做,便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对项目建设带来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在记账中,如果出现错账、漏账等现象,有必要处罚。同时,事业单位管理层针对从业人员经常出现的问题,要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促进会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核算水平。比如,在记账的过程中,针对容易出现待摊投资的科目,可以为工作人员明确划分记账的科目、范围与核算的性质,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避免在会计核算中出错。
2.建立适应现代经济的会计核算科目
针对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建议在企业的资产类科目管理中增加有关“项目建设物资”“在建工程”“待核销基建支出”“转出投资”和“预付工程款”这五个会计科目。同时在事业单位的负债类科目中增加“应付工程款”的项目,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增加“工程基金”的项目。此外,对收入类科目中的“专款”项目,将其细化为“行政事业性专项”和“基本建设类专项”。通过增加这些项目,可以使事业单位适应目前快速发展的经济,进而对相关项目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相关项目的核算准确性和效率,顺利开展和完善相关工程。
3.将基建项目中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相应的支出类科目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针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提出了虚提折旧的办法。具体来讲,工作人员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财务管理,而且要兼顾预算方面的管理。然而,在基建并账核算的过程中,无法将在建工程计入到大帐的支出科目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充分发挥新制度的优势,可以在固定资产计提的过程中,采用实提折旧的办法。具体步骤为:在基建项目中,如果没有形成固定资产,在进行折旧计提时,借出资金计入到经营支出或者事业支出中。贷入资金可以采用累计折旧的办法。这样做,在基建项目中实施折旧计提,有效地将成本逐渐分摊到支出中。除此之外,提高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的准确率,使会计核算更加合理、科学。
四、新制度基建并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新制度下进行内部交易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来往业务的调整。在并账时,应该认真清理事业账与基建账之间的往来。同时,抵消与调整账目,避免往来业务中出现虚增虚减的资金。(2)内部调整收支业务。认真分析基建账中的自筹资金、拨付资金,然后在并账的过程中调整,或者还原,避免出现虚增收入,或者支出。做好以上工作后,有助于落实事业账登记,防止资产虚增。
五、结语
事业单位实行新基建会计核算制度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给基建会计核算带来困难。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比如,在日常管理中加强会计核算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核算能力;细化会计核算科目,多渠道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将基建项目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相应的支出类科目等。希望可以解决事业单位在基建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促进事业单位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刘莎 单位:长春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1]张绪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基建投资会计核算探讨——以政府投资项目财政专户管理方式为例[J].财会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