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竞争力研究

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1

一个企业的战略资源将是知识资源,所以有效发展知识和利用知识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之一。结合核心竞争力和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提出运用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种想法—在知识管理的循环过程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建立知识联盟。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呈现势不可挡之势涌入中国,意味着中国市场己经是全球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有发达国家的强势集团都已将中国视为未来经济总量最大和成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必然日趋激烈。因此,如何在市场多重压力环境下生存、发展,乃至走向国际舞台,这是国内许多企业首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本质来说,就是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创造竞争力的核心是知识,只有不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企业才能保持活力,立于不败之地。

1核心竞争力与知识管理

1.1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个性发展的产物,它融于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各个职能部门中,将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有机结合。核心竞争力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战略价值;b.不可替代和稀缺性;c.难以模仿和学习;d.形成系统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e.影响企业经营元素的可控性和有限性;f.核心能力的投资具有杠杆作用;g.应变力和延展性;h.不可交易性和阶段性。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企业通过获取、共享、使用知识,发掘知识价值,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以增强组织绩效的过程。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就是企业资源的核心,知识可以解释核心竞争力,知识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逻辑归宿和源泉。从本质上讲,核心竞争力就是知识专有的,它具备了知识的所有属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知识系统。同样,知识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将知识作为企业的战略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来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相互作用

2.1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DorothyLeonardBarton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核心竞争力概念与知识密不可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知识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一个典型要素就是企业文化,一个良好的、以人为本的、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氛围,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知识管理就提倡共享性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企业员工积极主动的贡献知识和分享知识,并将这作为个人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文化使得个体创新和团队创新有机结合,可以为企业形成一个十分良好的创新环境。

2.2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互作用

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其管理对象不仅是企业的知识,更要增加企业价值,进而使企业获得优于其他企业的优势点,也就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1知识管理的价值实现,保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获取。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获取利润,也就是实现价值,如果所谓的知识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那这仅仅是一种潜在优势,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利益。知识价值的实现,本身就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这个过程同时也伴随了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

2.2.2知识的创造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进行知识创造首先要对原有的企业知识资本进行总结和梳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资本共享,鼓励企业员工认真学习这类知识,并且在其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资本,这样可以促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企业整体的凝聚力,为后续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对员工知识创造的激励通过知识管理的固化和评估实现。只有固化了的知识才能成为企业的知识资本,而评估本身是一种检验过程,它不仅检验员工的知识创造是否固化形成了新的知识资本,同时也指明了创造的方向。这种评估可以有效的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创造,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得企业获取更多的固化知识资本,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利武器。

3运用知识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1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提高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发展、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评价,所有这一切都可以概括为一个知识周期,它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管理进程。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作用于核心竞争力如图2所示。动态的知识运用,直接影响核心竞争力的效果。员工运用知识创新,管理人员运用知识对员工进行培训,决策者运用知识进行决策,科研人员将现有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通过知识的运用,使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全面提高,从而使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得到了有效保证。

3.2创建学习型组织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累积的独特的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通过在知识管理主、客体之间相互转化得到更新,企业就可以持续的保持其竞争优势。因此,当务之急是企业必须将全员学习制度化,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不需要监督惩治,而是作为一种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一种传统,这种效果形成后就可以有效的加强企业的知识储备,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打下良好且坚实的基础。制度化的活动内容包括:a.保证知识的学习是持续的、不间断的,暂时性的、短时间的、一次性的学习都不能达到制度化的目的,持续化的学习不能与特定任务或特定项目相捆绑;b.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在企业意识的存在中必须达到相应的高度,它必须成为企业的核心任务;c.不断的学习过程,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这类机制要求完善严格,在企业中有专门的部门进行负责。在学习型组织中,个人知识通过员工之间的交流学习进行转化,形成有效的价值,直接作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个人知识通过积累、存储、转移,以形成部门知识,而个人知识的总和就构成了企业知识,企业知识是由个人创造,创新的结果。通过部门之间的协调,交流,对知识的共享,在管理层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部门知识,可以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转化为个人知识,也可以通过存储、积累转化为企业知识。企业知识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的交流,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可以通过科研把企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通过规章制度,作用于部门和个人,形成特有的知识。

3.3建立知识联盟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知识联盟是战略联盟的高级形式,是指企业为了能够获取其它组织的技术能力和共同创新的知识而自愿达成的一种长期联盟方式。知识联盟的目标是创造和学习知识,创造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组织一起共同合作创造那种不易被模仿的隐性知识,学习知识是指通过联盟从其他组织吸收隐性知识进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切的知识联盟必须建立在联盟各方的需求之上,联盟各方在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上要存在互补性,也就是说联盟的一方拥有另一方不具备的资源、知识和能力,实现联盟后可以达到共赢的局面。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竞争大环境中,企业如果仍然停留在自足中必然是要被淘汰的,外部环境使得企业建立自身核心竞争力变得空前紧迫,这种紧迫性从一定程度上不再允许企业完全依赖自身能力进行内部开发,也就说要寻求外在的支撑,即通过学习、吸收和转化外部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知识联盟,企业可以把外部的知识引入到企业内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自身的积累不足,同时通过知识联盟,企业可以在盟友之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或是对原有竞争优势进行巩固和加强。

作者:王佳佳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68-72.

[2]常荔,邹珊刚.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J].科研管理,2000,21(2):13-19.

[3]刘昊苏.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研究[J].商情2015(13):398-398.

[4]易凌峰,欧阳硕,梁明辉.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19-124.

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2

阐述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介绍了国内外卷烟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我国部份卷烟工厂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卷烟工厂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内生增长理论;卷烟工厂;核心竞争力;技术进步

一、内生增长理论与核心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罗默(PaulM.Roomer)和卢卡斯(RobertE.Lucas,Jr.)等西方经济学家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以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为核心的内生变量,这些变量对政府政策具有敏感性,有效的政府政策在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内生增长理论主张政府要制定推动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各种政策措施,认为企业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为企业战胜其竞争者提供竞争优势来源的资源和能力[2]。作为基于烟草行业卷烟工业集团化运营模式下的卷烟工厂,市场营销、物资采购和产品研发等职能被剥离,产品制造成为卷烟工厂的核心职能,是实现和支持产品实现的枢纽,是企业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的载体,承载着演绎能力、创造价值的重要任务。因此,卷烟工厂为企业战胜其竞争者提供竞争优势来源的资源和能力主要是人力资本和产品的制造能力,集中体现为制造力。制造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卷烟工厂技术进步程度,决定着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加快技术进步,快速推动卷烟工厂制造力发展,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创建“优秀卷烟工厂”、全面落实“卷烟上水平”等的推动下,卷烟工厂努力开启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在行业、企业内外政策及制度的有效调控下,卷烟工厂通过技术进步,驱动经济运行水平持续攀高,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与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相通的。因此,卷烟工厂为打造、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自主创新,探索内生增长,是切实增强卷烟工厂制造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内生增长,卷烟工厂可以更好地培养满足企业发展的专业化团队;可以更快地推进卷烟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国内外卷烟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1951年,“中华”牌卷烟诞生,至今以其独特的品味和魅力赢得了中国第一品牌的美誉。2011年,“中华”牌卷烟商业批发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2008年,“黄鹤楼淡雅香”品类获得国家局的认可,被鉴定为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中式卷烟品类构建与创新具有奠基性意义;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始终保持人工选叶,打造湖南中烟的“劳斯莱斯”。2011年,白沙、芙蓉王分别迈上行业“532”、“461”品牌发展战略新台阶。1954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率先推出有过滤嘴的万宝路卷烟,赢得消费者的普遍欢迎,现已登上世界第一大烟草公司的宝座。1977年,日本烟草公司创立七星品牌,如今七星系列产品誉满国际,发展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醇烟。2010年,英美烟草公司把专利风味胶囊技术,融入到炭过滤嘴系统中,赢得韩国市场,这是自从过滤嘴技术发明以来的最重要的创新。纵观国内外卷烟制造业的发展,品牌从无到有,市场从国内发展到国外,企业规模从小企业成长为国际大集团,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品牌的拉动下、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成长,都离不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表现为一种文化或者是一种品质,甚或是文化与品质的集合,吸引着大多数消费者,并被市场认同、消化和吸收。它的实质是企业运用核心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创造核心品牌,赢得消费者,占领市场。它是一个动态循环、良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通过不断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不断追求技术进步,持续改良产品,反复满足市场与消费者的新需求,实现市场的不断扩张、消费者群体的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与壮大。

三、基于卷烟工业集团化运营模式下卷

烟工厂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分析随着改革与发展的快速推进,“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环境下的卷烟工厂,在组织结构、隶属关系、发展目标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原来的“全能型”企业转变为“专业化”制造工厂,演变为各大省级烟草工业企业的基层单元,成为各大烟草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奠基石。但是,在核心竞争力建设过程中,各大卷烟工厂因受历史、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发挥的作用却是参差不齐的。

(一)部份卷烟工厂对“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缺乏统一的认识经过多年融合,原本松散的卷烟工业企业渐渐联系紧密起来,但集团旗下各大卷烟工厂的不均衡发展依然客观存在。1.基于客观的落后,部份卷烟工厂发展滞后由于底子薄、基础差,部份卷烟工厂在合并后,仍处于集团管理的次要地位。企业在后续发展中,在利益分配、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倾向性,这直接影响了部份卷烟工厂的发展势头。2.基于品牌的情结,部份卷烟工厂发展缓慢受行业大品牌规划影响,企业出于品牌战略调整,使部份在局部地区原本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品牌归并到企业的“大品牌”,直接挫伤了部份卷烟工厂的发展动力。3.基于传统的观念,部份卷烟工厂存在保守思想鉴于重组前部份卷烟工厂间存在相互竞争的铬印,再加上合并后彼此之间发展不同步,“大企业”意识淡薄,各卷烟工厂之间在心理上仍然存在戒备,使技术交流不顺、管理沟通不畅。4.基于先天的强势,呈现出“强者趋强”的发展态势部份卷烟工厂借重组前的品牌地位和工艺特色,在后续的发展中,在企业的资源配置、战略定位等方面受到更加重视,发展后劲更加充足,发展势头更加强劲,部份品牌已发展成为带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部份卷烟工厂对创新技术缺乏系统的管理“四统一”管理模式下的卷烟工厂,既不“卖烟”,也不“买烟”,而是“造烟”。因此,部份卷烟工厂重点关注完成企业下达的生产任务,对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问题,从主观上定位后移,在客观上思考不多,做得较少。1.对技术进步缺乏系统化管理譬如,员工对知识的获取通道缺乏全面的认识,认为知识一般是从书本上学、课堂上学,而忽视了操作中的经验结累;工厂对科研项目、技术课题的立项、认证,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认识不够、把关不严、支持不力,使技术成果质量不高、推广困难,甚至粗制滥造,根本不具有适用价值。2.对人力资源的优化与配置缺乏长效机制譬如,在对待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性、疑难性的技术性或管理性问题,缺乏一种有效的组织或形式来系统解决,而是敷衍一次是一次,或者不了了之,造成做不完的事或做不了的事层出不穷,长此以往,小大事,大没事;在处理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问题上,虽三令五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却没有形成长效的责、权、利机制,结果导致员工在会前“要动”、会上“激动”、会后“不动”;在文化建设方面,强势推动企业或品牌文化建设,无良好的端口对接,没有把企业的主体文化与工厂的特色文化很好地融合起来,而是把工作停留在表面,久而久之,使员工视角上麻木、感觉上疲劳,造成员工工作无激情、无进取心等。

四、建设卷烟工厂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与措施

卷烟工厂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为制造力:一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技术进步的科学管理。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建设卷烟工厂核心竞争力,主要从深化团队专业化水平、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推动技术进步着手,打造卓越团队,输出优质产品,实现企业经济运行水平持续增长。

(一)在新形势下,明确卷烟工厂定位,加快树立一种使命感在未来一个时期,行业可能进一步聚焦目标、整合资源,着力培育10个以内重点品牌,力争形成1~2个国内市场份额超过20%的中式卷烟知名品牌[3]。站在新的起点,卷烟工厂应当有所为,很显然在下一阶段面临着很多新的被选择。从2003年到2012年,尤其在创建“优秀卷烟工厂”期间,卷烟工厂在生产管理、成本控制、产品制造和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建立在各省级卷烟工业企业基础上的区域性的变化,而世界烟草业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烟草行业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卷烟工厂应着眼于世界烟草业的发展,寻求树立大品牌,探索建设大企业,发展成为诸如“中国烟草集团”等大企业旗下的名优卷烟加工基地,这是卷烟工厂未来定位的发展趋势。品牌已发展成为所有卷烟工厂的公共资源,而各个卷烟工厂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成本和质量,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质量合格的名优产品,是卷烟工厂的生存根本。因此,伴随烟草行业改革的突飞猛进,卷烟工厂必须居安思危,带着为中国烟草事业做贡献的使命,只争朝夕,完成对成本控制水平、产品制造能力的再创造、再提升,切实增强产品制造力,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中式名优卷烟加工基地,振兴中国烟草事业。

(二)着力打造专业化团队,加快卷烟工厂人力资本积累贝克尔—默菲模型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离不开收益递增,而收益递增源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又是劳动分工深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分工专业化的加深决定了经济的长期增长[4]。劳动分工专业化加深,要求员工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卷烟工厂要提升产品制造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离不开劳动分工的专业化和员工技能的专业化。尤其是在新形势下,烟草行业对团队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更高。1.员工在知识面上应具有相当的宽度与高度员工的知识面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才能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横向要求团队满足实现并支持产品制造过程中人力配备的符合性、有效性和充分性;而纵向要求团队应当具备研究、开发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2.团队在组织形式上应有突破作为传统专业化团队的补充,工厂可以考虑成立各种形式的、跨部门的“专业化委员会”或“联合工作组”等新形式团队。比如卷制机械维修专业委员会、包装电器维修专业委员会等,隶属工程设备部门指导,承担疑难、重大项目维修,并从事机械、电器改良研究工作;工艺质量专业委员会、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等,隶属于综合管理部门指导,解决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和人力优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并从事工艺质量、人力资源等基础研究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增强团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的专业化水平,而且能够更合理、有效利用各种优势资源,提升团队的执行力。3.建立中、高级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库结合工作实际,工厂可以分工种、岗位等,通过内部培养或外部协作等方式,按照工作勤绩不定期晋升或考核,储备一定数量的、覆盖各专业领域的中高级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应对所在工作板块具有相当的研究水平或影响力,能起到领军作用。

(三)建设良好的学习机制,正确引导员工把理论知识向技术成果转化罗默的知识溢出理论认为,知识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生产力,而且还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即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5]。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1.鼓励员工加强学习,提高团队整体理论知识水平从书本上学,比如在岗进修、自学等;在培训中学,比如讲座、外部培训等;在工作中学,比如工作经验、技术交流、考察心得等。员工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收获知识,不断提高团队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2.主导员工加强知识运用,强化团队自主创新能力工厂不是学校,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必须坚持学以致用的理念,带着问题去学,使我们的知识源于工作、回归工作,把知识转化为技术成果,比如发明、小改小革、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学术论文等,促进知识向生产力转化。3.突出学习的实效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在组织培训、委派外出进修等时,在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应加大对薄弱环节、重点工作等的扶持培训;在人员的筛选上,除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或业务水平外,还需要具备业务发展的空间及能力提升的潜质;在人力的安排上,发展一个就用一个,发展一批就要带动一批,决不能把外出培训、考察等搞成工厂的一项福利,否则,既浪费了机会、财力,也削弱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创新项目管理,推进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技术成果的应用,即把技术成果向生产中转移,利用技术成果,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所以,我们必须对创新项目从组织、机制等方面着手,加强管理。1.明确组织在工厂的综合管理部门,建议设立诸如“项目管理办公室”等形式的组织,对项目的立项、评审、实施、验证和确认等进行全面管理。2.严格项目审查对项目的必要性、实用性、可行性等进行严格的论证,必要时,应对项目的知识产权进行审查。3.建立有效的项目考核机制创新的主体是工厂,生力军是技术工人,活力在机制。对行之有效的项目实行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部门相结合的双重奖励,并纳入评优、晋级、升职的定性或量化指标。同时也通过这种考核,指引员工加强学习,倒逼员工提高技术成果质量。4.实现知识与技术互换、工人与工厂共赢通过员工对知识的不断学习与应用,实现工厂对技术的再吸收与再创造。这种学习、应用知识的价值链,一方面调动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职工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了产品制造力,推动了卷烟工厂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技术进步,间接带动了成本控制能力、质量管理水平等的提升,尤其在团队建设上,增强了团队的执行力。这种一轮接一轮的知识与技术之间的转化,是工厂吸收、创造,再吸收、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员工获取知识、应用技能、转化成果的循环过程,内化为卷烟制造力不断提高,外化为卷烟工厂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五)跟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技术进步向前发展,保障技术进步顺利开展。1.人力分配在保障生产运行情况下,我们可以抽调一部分思想素质较高、技术水平过硬、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员工,进入类似“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形成一支或几支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先锋队或领军团体,至少应包括机械维修、电器维修、工艺技术等专业方向。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兼职或其他方式补充;在能力不足情况上,可以采取厂商协作或在岗进修等形式弥补。2.物力供给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对开展研究活动必须的设备、原辅材料等,在不与正常生产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给予援助,否则活动无法开展;其次是对从事项目推进工作的员工,应根据项目价值的贡献大小,给予适当物质上的鼓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士气。3.财力支持一般情况下,不鼓励员工花费大量的财力去开展一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必要时,可纳入技改项目,或向上级管理单位报批,但对小额的合理支出工厂应当支持。

(六)发挥烟草行业要求与企业制度管理的优势,提高卷烟工厂核心竞争力1.明确以烟草行业科技发展方向为指导,加强对重点领域、重大专项方面的基础研究《烟草行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在重点领域,加强对特色工艺、减害降焦及数字烟草等方面的探索;在重大专项方面,加强对卷烟增香保润、卷烟减害技术、中式卷烟制丝生产线与超高速卷接包机组等专项研究。2.认真落实烟草行业发展要求,找工作“短板”,破管理“瓶颈”比如创建“优秀卷烟工厂”、全面落实“卷烟上水平”等,以落实行业发展要求、总体任务等为契机,开展专项治理,通过对标、贯标,查漏补缺,找出差距,找准薄弱环节,从而明确技术攻关方向、任务和目标。3.抓好“百日质量活动”、劳动竞赛等生产管理活动通过比质量、比产量,驱动员工主动想法子、出点子推动工厂的提质降耗工作,再把这种合理化建议或“金点子”等汇集起来、扩散出去,整体提高劳动效率或产品质量控制水平。4.抓好“技能竞赛”、技术标兵评比等专业性活动这是一项技术含量高、覆盖面广的专业性赛事或评比,从选手筛选、考核环节设置到考核结果的应用等,都应当形成一套严密的机制,一方面引导员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技术精湛程度;另一面驱动知识转化、技术推广,提高产品制造力。5.抓好制度建设,引导员工走技术路线部份员工轻技术、重管理,这与工厂的管理指导思想或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工厂应根据生产管理的需要,适时出台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搞技术,比如,提高技术人员经济待遇、政治地位等,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菲利普•阿吉翁,彼得•霍依特.内生增长理论[M].陶然,倪彬华,汪柏林,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迈克尔•A•希特,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M].吕巍,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李保江.行业重点卷烟品牌发展前瞻[J].中国烟草,2012(9):51-52.

[4]杨斌.三种类型的内生增长模型[J].教学与研究,2004(5):60-64.

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培育 研究综述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历史背景

在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转变、专业结构调整,生源竞争等因素影响,高职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H模式到C模式的新转变”,即由提高教育质量到特色院校全面建设的转变;借用精英教育模式向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对高职人才培养带来的深刻变革;普通高等院借用高职院校教育方法、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竞争带来的外部竞争胁迫;高职院校快速扩张阶段产生的专业设置雷同及其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压力;高职院校高速发展期间产生的发展过快,资源不足等先天缺陷需要弥补;学生素质不一样,需要因材施教等。由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必要性日益提升。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

关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教育教学竞争力;从广义上讲,还包括社会服务力、文明传承力和科学技术创造力。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培育而成的并在其生存和发展中体现出的内生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高价值性和可持续性优势竞争能力。从能上可以划分为:质能、位能、动能;从力上可以划分为:教育教学力、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所谓质能,这里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内在资源种类、资源数量、资源质量和资源结构,相当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学派的观点。位能指的是排位(现在和未来可能进行相互竞争的同类型学校目前的排位次序),区位(地域位置及其主要服务区域),和定位(学校发展方向与目标等战略性、理念性能力)。动能指的是学校对发展战略、计划、规划的执行力及其过去的发展速度和未来的发展态势(相当于机制体制及其运作能力)。教育教学力是高职院校的本位能力和基础能力;对于有些高职院校而言,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是他们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着力方向。比如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农业科研上成果累累,而且走出过袁隆平这样的重量级院士,把农业科研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既是对过去历史的传承,也是符合国家农业科技发展需要,更是利用农业科技,服务区域农业,求得自我发展重要途径。甚至,怀化的行政部门领导建议将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改名为袁隆平职院职院。又比如,以传媒或人文等作为主要教育教学方向的一些职院,可以将文明传承作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的着力方向。而那些为企业、或社会服务部门培育人才为重点的院校也可以把培育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着力方向。

3.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研究(人才培养研究模式、方法、手段、途径、体制机制),兼及定位研究(品牌研究、特色研究)、核心竞争力概念、要素、层次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

3.1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初始视点,因此,许多学者把它作为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点,基础竞争力指的是教学基础、管理基础和基本保障,环境竞争力包括教育管理制度、区域经济状况。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质量视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3.2定位能力研究。在2006海峡两岸高职(技职)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新的定位,从功能定位、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发展空间定位、教育观念、办学机制五个方面入手,积极适应。如王江秋认为,战略定位准确是培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3品牌及其打造。赵立增等认为:“品牌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胡建波认为: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市场能力、创新能力及品牌管理能力四个要素。这里品牌能力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3.4从力的概念研究核心竞争力。职院校需要整合发展“五大力量”:政策力、行政力、学术力、文化力、市场力。核心竞争力是资源及其利用能力。如郑俊钦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包括六力:管理能力、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和学习能力。

3.5从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上进行研究。核心竞争力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由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方向不同,其构成的要素也可能不同。认为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学者,把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主要归结为教育教学方面。也有些学者的核心竞争力视点跨出了教育教学以外。徐翔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由领先的教育理念、良好的价值观和校园文化氛围、鲜明的办学特色、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要素构成的。这里价值、教育理念等文化要素被引入核心竞争力要素。王前新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及其合力、师资结构及其素质要求、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等八个方面的要素。

3.6从层次结构和评价指标体系上研究。如张清霞等以层次的角度,他们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由内涵层、中间层和外显层等三个层次构成。内涵层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和校园文化等关键要素,是学校无形的精神资产;中间层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源”;外显层主要由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校企联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就业率等方面构成。李国艳.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他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学校文化力、管理能力、专业教师队伍及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

4.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培育方法和路径研究

4.1胡建波从培育路径上提出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认为可以用演化法、孕育法、兼并法和联合法培育。其培育流程包括环境分析、确定目标、集中打造、深化拓展。①演化法:该法是事先设定合理的目标,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在一定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实质上是通过规模较大的组织变革来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项目、多个行动方案,并且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变革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②孕育法:该法是成立专门小组,针对特定目标,在一定期限内开发、培育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元)的方法。③兼并法:该法是通过兼并手段,把具有某种核心能力或办学条件的学校纳入学院,以弥补学院某方面资源、能力的不足。④联合法:该法是通过与其他高校或企业联合办学,提升学院形象或增强办学实力,实现资源共享。

4.2许华春从全面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他认为民办高职院校要坚持“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工作、行政后勤”四轮驱动,构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环境育人”的核心竞争力。

4.3刘欣从经济理论角度研讨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他以品牌竞争力的生成机理为逻辑起点,重点从显性层面、隐性层面和整合层面,阐明高职品牌竞争力的差异性、能级性和匹配性三大基本特性,并进一步提出培育高职品牌竞争力的差异性战略、整合性战略、延伸性战略三大战略构想。并从外生论——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内生论——哈默核心竞争理论,整合论——顾客让渡价值理论阐述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

4.4雷久相、丛峰从校企文化建设上提出了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雷久相认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丛峰认为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互动与融合是可行的,是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要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全面、深度融合,需努力做到“全程、全面、全员”的多维度立体的互动与融合。

4.5焦胜军等从体制机制创新和资源配置角度研究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坚持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与源泉,高职院校必须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宋惠敏认为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培育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4.6运用企业理念培育核心竞争力方法。台湾学者介绍的将企业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引入台湾技职院校办学和管理中的做法为大陆高职院校办学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新的思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翟轰,通过对本校“校厂一体、产教结合”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分析,介绍了具有机械行业背景的老牌职业学院在构建“前校后厂”办学模式中的具体做法,并提出了“准确的学校定位、科学的培养模式、强大的实训体系、合理的管理体制、企业化的实习工厂”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建国科技大学廖仁杰等教授介绍了将企业的ISO 9000质量保障体系运用到本校的经验。高职院校需要主动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跟经济发展彰显目标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培育专业特色,注重实践能力、专兼一体锤炼教师特色,引进企业文化打造文化特色,从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其他方法:如彭新宇等提出高职院校需要从办学理念、战略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去构建核心竞争力。

5.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

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上,目前差异性和独特性研究较少,本文根据大专院校的四个社会功能,把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分教育教学力、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并认为任何一个院校只要在任何一个方面具有重要水平和影响,就可以认为具有核心竞争力。

在核心竞争力研究内容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方面,其他领域也有一些研究,但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本文将核心竞争能力的能,界定为质能、位能和动能,且将力界定为四个方面就是希望把核心竞争力研究从新的视角予以考察。

在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和途径,归纳总结的方法较多,引入的概念也不少。但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核心竞争力培育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要直面现实的问题,要更多的注重本土化,注重对手研究等。

在评价体系上,过去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其他内容纳入不多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建波.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及培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刘欣.对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发展战略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18

[3]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职教论坛.2010,12

[4]王前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27.

[5]丛峰.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的融合与对接研究.湘潭大学学报,2009,S2

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4

一、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

1.以优势的破旧立新为“突破口”近年来,广播电视媒体竞争力问题,已经成为媒体经济和新闻学研究领域十分重要的议题之一。不容置疑,为了更好地取得竞争优势的条件和基础,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充分考虑到相关方面的实际情况,以优势的破旧立新为“突破口”,进一步明确定位,深入了解受众对象,不断开拓市场空间。这些相关方面包括: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否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否具备一定的经济特点等等。值得肯定的是,更好地确定发展方向和频道定位,全面落实差异化竞争策略具有一定必要性和实践性。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广告经营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广播电视媒体具有较小的市场份额,不具备足够的品牌影响力。另外,广告创收能否取得较好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综合反映广播电视媒体的实力。从基本上说,通过采用科学、合理地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经济实力,加强团结合作伙伴,对绝大多数广播电视媒体资源进行十分有效地控制和整合,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升广播电视媒体整体的资金实力。

2.以传媒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整体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较好地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付出足够的努力,勇于创新,辛勤劳动。值得肯定的是,只有传媒核心竞争力获得高度一致地认可和肯定,并且在广播电视媒体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中较为清晰的罗列出传媒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维持组织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才能真正保证工作健康有序开展,较好地培育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结合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并非纯粹由巨额资金构成,涉及到的现实因素和制约因素很多。广播电视媒体对资源控制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大幅度增强传媒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如此,为了促使广播电视媒体品牌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努力加强品牌化建设。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大幅度提升节目整合能力,加强团队学习,不断加强广播电视媒体的策划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交融能力,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二、努力强化核心竞争力战略思维模式

在对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进行较为全面探讨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还要努力强化核心竞争力战略思维模式,希望能够实现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预期效果,希望能够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进程,希望能够对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实践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作用。

1.明确战略结构和战略意图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传统的静态发展战略来说,只有努力强化以动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思维模式,广播电视媒体才能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动态化竞争的特征,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肯定的是,相当一部分电视台、电台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对于明确市场领导地位,加强竞争实力来说,核心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台和电台应该对自己的经营业务、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充分了解,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广播电视传媒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充分把握媒介技术变化发展的规律,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更好地明确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前进方向,与此同时,对构成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媒介产品进行较好的界定。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服务能力或者建立相应的名牌栏目,而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某一种类型价值的实际需求。不可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知名的国际广播电视集团采用恰当的方式,将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战略运用到实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

2.外部获取和内部开发并重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内容是经过具备一定资质的媒介组织内部较好地开发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内部开发,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广播电视媒体的研发力量,努力做好广播电视专业制作人员的培养工作,加大投入相应的研发资金。实践证明,建立健全广播电视媒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势在必行。一般来说,基于广播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战略地位的考虑,我们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状况,努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进一步确保广播电视媒体实现优化配置,相关项目资源达到优先配置的目标,我们应该充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最大程度地促使广播电视媒体内部资源共享。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电视台和电台的核心竞争力资源,能够通过充分运用战略联盟和收购兼并的方式,较好地从广播电视媒体的外部获取而来。通过科学合理地兼并或者收购,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具备一定传播专长的媒介组织为我所用的目标。与内部开发相比而言,外部获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实际效果的最大化。不可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广播电子媒介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这些广播电子媒介与外部获取形成了较好的战略联盟。

3.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开发核心产品实践表明,大幅度提升广播电视媒体资源的控制力,坚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开发核心产品势在必行。值得肯定的是,品牌这种无形资产具有一定的“交易价值”和“内在价值”。从本质上说,广播电视媒体核心产品意味着在受众与媒体进行交流的过程之中,受众接受源于广播电视媒体的郑重承诺,受众对广播电视媒体价值的肯定和承认,并且传递出相应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具备一定资源吸引力的广播电视媒体,才能取得较大的成功。为了对相关方面的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与控制,我们应该结合具体实际,最大程度地提升核心产品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核心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一般来说,在节目资源调配、社会资源运用方面能否较好地体现出广播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播电视媒体的资源控制力。

三、结语

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5

[关键词]影视旅游 影视主题乐园 影视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伴随迪士尼主题乐园在上海的落户,国内关于影视旅游、影视主题公园的相关研究也随之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关注。但由于西方电影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早,国外已经出现了较多关于影视旅游及影视主题乐园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促进国内与影视旅游产品的不断成熟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然而,其研究背景大都建立在西方人的文化审美以及影视文化的发展历史之上。因此,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形成对国内影视主题乐园具有实践意义的相关理论,为国内影视主题乐园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中国影视主题乐园品牌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影视主题乐园的内涵界定

影视主题乐园旅游属于影视旅游的范畴,是影视旅游产品的组成之一。影视主题乐园内涵的界定是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1.影视主题乐园的概念

主题乐园是一个围绕统一的娱乐主题、拥有各种机动游戏及现场表演等各项具有吸引力的设施和服务的户外旅游场所(Camp,1997)。近年来,伴随着诸多影视作品票房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影视基地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因而,影视主题乐园是影视相关产业延伸出的旅游活动场所,是影视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主要资源,其中包括了以影视人物、影视作品为基础的主题乐园(off location),也涵盖了与拍摄、制作等与影视活动相关的影视基地(on location)。作为旅游的目的地,影视主题乐园与一般主题乐园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与影视作品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Beeton,2005)

2.影视主题乐园的产品特征

影视主题乐园是影视旅游资源中的主导型产品,是能够吸引旅游者并创造巨大利益的旅游目的地。(Riley, Baker and Van Doren,1998) 属于影视旅游范畴的影视主题乐园产品势必表现出影视文化对其开发和销售的支撑及顾客在体验过程中的感知与满足;其次,影视旅游文化所表现出的综合性、广泛性、可感知性与娱心性也不同程度的在影视主题乐园所展开的各项活动中有所体现;再次,主题乐园中丰富的娱乐文化元素以及旅游者较高的活动参与度都使得影视主题乐园的产品较一般的影视旅游产品更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

3.影视主题乐园游客的旅游动机

游客对于影视旅游文化所作出的不同的理解使得影视主题乐园的经营者必须相应的做出不同的产品诠释,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因而,在对影视主题乐园的概念和产品特征做出界定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结合了Beeton(2005)关于影视主题乐园经营所构建的模型及Macionis(2004)关于影视主题乐园旅游者所关心的旅游吸引物的调查结果,对影视旅游主题乐园活动游客的旅游动机构成做出了分类探讨(图1)。

旅游者对影视主题乐园活动的向往程度

图1 影视主题乐园旅游者的动机构成

从图1中不难看出,持各种类型动机的旅游者对于机动游戏、现场演出、影视人物大游行及旅游纪念品销售等具有娱乐性、商业性的浅层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需求;然而,对影视主题乐园旅游互动持有某些具体诉求的旅游者,除了满足其对于浅层活动的需求以外,会在旅游的过程中搜寻他们钟爱的影视作品人物和角色,渴望沉浸在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之中,并且能与影视创作人员进行一定的交流及了解到影视作品的拍摄和制作过程;最后,对于影视主题乐园活动具有具体且明确诉求的旅游者而言,他们则希望能更多的了解影视产业及影视文化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影视主题乐园普遍具有浅层活动产品的现状下,影视旅游文化是影视主题乐园旅游者动机形成的核心要素,更是区别于其他影视主题乐园以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

目前,越来越多的影视主题乐园也在积极开发相关的深层次活动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当然,以上根据旅游动机程度深浅对旅游者所进行的分类,并不表示持有不同动机的旅游者仅参与某个类别的活动,笔者对其进行分类是为了进一步剖析参与影视主题乐园活动的旅游者的源动力。

在明确影视主题乐园的概念、特点及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影视主题乐园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推导,对提升影视主题乐园的竞争能力以做到影视主题乐园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思考。

二、影视主题乐园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拥有更优化的资源配置、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及相对于竞争对手具备更持久的发展的能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笔者在借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产品特征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构成对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1.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研究对象是作为形成一个专项旅游活动的主体,即影视主题乐园,对其概念的界定是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为依据的。

鉴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培养需要企业产品特质。因此,影视主题乐园想要培育更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能够提供使顾客获得具有文化特色、可感知性强并更具体验价值的产品。因此,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也主要体现在其彰显影视旅游文化的能力上。

由此可见,影视主题乐园的核心竞争力是该企业能长期保持的、为顾客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并能够实现其影视文化诉求的、使之获得具有文化体验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2.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推导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不易模仿和替代的一种能力。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以是企业任何区别于竞争对手的能力,也可以是企业的知识、产品、组织文化和资源(有形、无形)等能力的有机整合。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来看,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将最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实现顾客价值。其次,构成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知识、核心产品、核心企业文化以及核心资源在企业长期的积累和学习过程中逐渐丰富和体现实效,帮助企业实现更多的内部效益。当然,作为独立经营和存在的旅游企业在各个构成要素的组成和表现上都会具有自身的特色,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也会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产生动态的变化。

作为影视文化旅游产品的构成,影视主题乐园在诠释影视旅游文化的同时需要满足具有不同文化诉求的旅游者。因此,构成影视主题乐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要素也势必需要以实现顾客的体验价值为首要任务,表现为旅游者的文化体验和感知的最大化;在企业内部管理层面的核心知识与核心企业文化构成方面,不同的影视主题乐园企业势必具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和营运机制,因此其核心要素也势必有所不同;然而,在核心产品与核心资源方面,依托影视文化与影视旅游文化而得以发展的影视主题乐园,具备影视文化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是其核心产品的主要构成,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则是影视主题乐园最为核心的资源(图2)。

核心竞争力的各个构成元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需要互相依赖和交叉作用。但对于影视主题乐园企业而言,核心知识的积累,即对“主题”的导向和定位是牵制和影响其文化培育、产品创新及资源增值的核心元素。

三、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探讨

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下,不同的企业在核心知识、核心文化、核心产品及核心资源等各方面的能力的提升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关注和侧重。基于此,笔者认为定位主题化的核心知识、打造品牌化的核心文化、开发层次化的核心产品、寻求专一化的核心资源是目前培育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1.定位主题化的核心知识

定位主题化的核心知识是培育和提升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所谓定位主题化的核心知识,即在为“主题”进行定位的过程中,影视主题乐园不断融入企业长期积累的学习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体验营销能力来进一步创造出契合“主题”的乐园氛围与情感纽带,并植入到旅游者的映像之中,使之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共鸣。当然,能够依托影视作品来对主题乐园进行“主题定位”的企业相对来讲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影视作品的存在是唯一的。同时,影视主题乐园的经营者还必须让所有的投资人与合作伙伴了解主题的定位,以便更好的提升和应用企业的核心知识。

定位主题化的核心知识为影视主题乐园增加了其独有的价值,这也使它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开始形成差异,这是其他影视主题乐园所无法替代和仿效的核心能力。

2.打造品牌化的核心文化

企业的核心文化是与企业的发展历程相关联的。从以上的案例分析中不难发现,强势的文化品牌本身就是影视主题乐园核心文化的最主要构成,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识别。当然,伴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和成熟,企业的核心文化势必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在国际上还相对年轻的影视主题乐园品牌,如何在保持原有核心文化的识别程度的基础上,如何不断吸引国际资本的注入和寻求国际品牌合作,进一步制定具有国际视野的品牌战略来提升知名度并且推广中国的影视旅游文化是值得国内各大影视主题乐园进一步做出思考的。

3.开发层次化的核心产品

对影视作品的喜爱、对影视拍摄过程的猎奇心理及对影视作品人物的崇拜都是旅游者参与到影视主题乐园旅游活动的源动力,这种动力从影视主题乐园旅游者的动机分类中获悉,绝大多数旅游者的需求可以被机动游戏、现场表演、影视作品人物大游行、还原的影视场景等浅层产品所满足。但是,该类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较低,被模仿和替代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开发层次化的核心产品,使影视主题乐园能进一步成为影视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的交流和欣赏平台,更多的激发出旅游者对文化体验的冲动提升核心产品吸引力的有效路径。

4.寻求专一化的核心资源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借鉴华纳影视主题乐园及其他世界知名影视主题乐园的成功经验,国内的影视主题乐园在把握现有的外部和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应逐步涉猎影视作品的出品和发行业务。由于国内大多影视主题乐园都是以影视基地的形式来呈现的,许多相同历史背景的题材都会在同一场景内进行拍摄,长此以往,该旅游目的地会失去吸引力,这也是国内大部分影视主题乐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只有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具有口碑的影视作品,才能真正形成并不断开发专属于该影视主题乐园的影视旅游资源。

四、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多个概念进行推导,形成了关于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以期对国内影视主题乐园的经营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但是,本文没有能够收集到更多的数据来对观点加以论证,这也是文中最大的不足,笔者将会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加以完善。与此同时,影视旅游主题乐园的游客消费行为特征以及对影视主题乐园的组织结构和产品差异化程度等问题也是笔者将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和课题。

参考文献:

[1]Sue Beeton. Film-induced tourism [M], Channel View. 2005: 190-198

[2]刘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旅游学刊,2004. (6):77

[3]付冰,周申立.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3

[4]戴剑平.论文化与影视文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6):5

[5]Sue Beeton. Understanding Film Induced Tourism [J].Tourism Analysis, 2006, 11(3):181-188

[6]Riley, R., D. Baker, and C. Van Doren. Movie Induced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 919-935

[7]Riley, R. W. and Van Doren, C. S.Movies as tourism promotion: A `pull'' factor in a `push'' loc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1992: 267-274

[8]张广瑞,刘德谦,宋瑞.旅游绿皮书—200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预测[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269

[9]杨永平,邵金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6):25-28

[10]童利忠,丁胜利,马继征.企业核心竞争力新论:理论与案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6):8-14

[11](英)耐杰尔·埃文斯,大卫·坎贝尔,乔治·斯通休萨.马桂顺译.旅游战略管理[M].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 61

[12]于莉.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思考[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第2期

[13]Christine Olive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 Based View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9: 697-713

[14]C.K. Praharad an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1-15

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6

从传统的创业观念出发,由于设计专业的独特性具有便于市场运作一些优势:“第一,投入创业的资金较少。如设计公司只需要计算机和打印机等简单的设备就可以维持运转;第二,创业范围较广,发展潜力较大。如包装、家居、轻工产品都需要设计[2]。”而实际上,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城市发展创新战略的引导,设计专业研究生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建设者,在创业目标对象上,已经有了新的扩充和发展,比如圆明园画家村、宋庄艺术产业园作为艺术商业化模式已经逐渐被深圳大芬村、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更加多元的形式所升级。设计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层次有很大跨越,并且这种优势应用到对应的创业领域,就能如虎添翼。设计专业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品质并重,数据收集整理的踏实作风和积极探索的冒险精神并存。德雷夫达尔(J•E•Drevdahl)指出:“创造力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而这些思维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是产生它们的人事先所不知的。它有可能是想象力或者是一种不只限于新系统的思想综合……可以设想它是一种艺术的、文学的或科学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实施的技术设计或方式方法。[3]”这种科研创新精神符合设计专业研究生创业核心竞争的重要属性———稀缺性。创业者个人的创造力、领导力等素质,因个体差异而不易被复制和模仿,因而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设计专业研究生创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实践转化才能

从多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调研中可得知存在一种短板现状:创业中领先的只是理念或技术而非产品;强大的只是创业初期的规模而不是持久维持力;擅长的只是创业比赛而非创办公司[4]。因而,研究生创业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核心竞争力之一———延展性即“弹性”的培养,创业者能够利用相关多元化战略继续开发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或产品,并把这一竞争力和技能转移到其他业务,成功的技能或技术转移能够使新业务产生竞争优势[5]。对于设计专业研究生来说,则要注重实践转化能力的培养,让高层次的艺术人才不仅对专业了如指掌,而且要对文化政策与环境价值有一定的识别,对专业技术产生的资本机会有一定的认知,具备效益与盈利资金的吸纳能力,并将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文化实体产品的转化中,提倡设计行动力和持久力,让设计专业研究生更好地摆脱书本的束缚,具备富含弹性并能够延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设计专业研究生创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人文综合素养

创业者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源和发轫,两者是相互贯通、相互印证、相互影响的。设计专业研究生这种不易被模仿、替代的创业核心竞争力,是创业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特质。而设计专业对应的创意产业,一直都是以科技含量,创意水平、文化内涵为核心。因此,设计专业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就得注意培养一个素质———不会随环境或者其他的因素的改变而失去或者被夺走的人文综合素质,这种品质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中长期发挥作用。艺术专业的教育长期处于工具主义思维影响下,往往忽视了这种具有持续性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的特点,设计专业研究生个性棱角分明、自我意识强烈、灵感思维勃发,但是另一方面,就是团队精神缺乏、理性思维不足、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等等。如果能够针对设计专业学生个人的差异性,注重使命感和设计理想的融合、冒险精神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塑造、设计团队建设理念和文化服务意识的培养等,这些创业心理品质在创业过程中将对人的行为将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并为创业成功率的提高起到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