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疾病的症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神经疾病的症状

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1

【关键词】 阿立哌唑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 嗜睡症状

嗜睡症状指白昼睡眠过度及睡眠发作(并非由于睡眼量不足引起)或醒来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的一种状况。如无肯定的证据表明存在器质性病因,这通常与精神障碍有关[1]。精神分裂症患者嗜睡症状发生率较高,尤其是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主要精神症状基本缓解,但往往出现嗜睡症症状。嗜睡症状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更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睡眠紊乱表现。我们于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对一组有嗜睡症状的恢复期精神病门诊病人在原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立哌唑,疗程8周,作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组标准: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30~70岁,经住院或门诊治疗精神症状基本缓解,但有嗜睡症状的病人。排除酒精或物质滥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及对阿立哌唑有禁忌的病人。

一般资料:符合入组标准者38例,其中2例因中断门诊而脱落,故完成本研究者共36例。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22~43岁,平均(30.2±9.3)岁,病程2~14年。

精神分裂症病人用药:奎硫平(思瑞康)每晚600 mg 6例;奥氮平(再普乐)每晚5 mg 6例;氯氮平每晚75 mg 8例;氯氮平每晚175 mg 8例;氯氮平中午100 mg,晚上150 mg 8例。

1.2 给药方法 在原抗精神病药治疗剂量不变的基础上加服阿立哌唑(博思清,成都大西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 mg,每天1次。

1.3 临床评定 由2位经量表评定培训的高年资精神科医生共同对病人进行评定.采用询问病人家属及病人本人相结合的方法评定病人每天的睡眠时间;用治疗时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分别在加用阿立哌唑前及加药后2周、4周及8周末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阿立哌唑疗效 加用阿立哌唑后,睡眠时间有明显减少(P<0.01),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 1例病人出现轻度静坐不能,1例病人体重波动,为先增后减,波动幅度为3~4 kg,均未作特殊处理。

3 讨论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嗜睡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精神分裂症患者嗜睡症状的发生率较高,Douglass等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过度睡眠相关抗原(NAA)阳性率是正常人的3.89倍[3],许多抗精神病药有镇静作用,尤其是低效价的传统抗精神病药,可改善入睡情况及睡眠持续情况,但也可能造成白天过度镇静。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和奥氮平同样有较强的镇静、嗜睡的不良反应。精神分裂症嗜睡症的发生可能与脑内的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乙仙胆碱能等神经递质的紊乱有关[4]。

临床上遇到有嗜睡症状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一般会想到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用量,对药量过高者未尝不可,但药量不高者突然减少药量会引起复发;或要换药,但通过几个月甚至几年摸索出来的、总体效果较好、病人依从性也好的治疗方案,轻易改变,这不是好办法。应认识到精神疾病本身可能是导致睡眠障碍主要原因,要改善睡眠障碍必须重视对精神疾病的治疗[5]。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病人的嗜睡症状有明显治疗作用,可缩短嗜睡的时间,并且药物不良反应少。但阿立哌唑治疗嗜睡症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故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Zeman A, britton T,Douglas N,et al. Narcolepsy and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J] BMJ,2004,329(7468):724-728.

[2] Black J, Duntley SP, Bogan RK,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J].CNS Spectr, 2007,12(2 Suppl 2):1-14.

[3] 黄文武,姜德国.抗精神病新药阿立哌唑[J]. 上海精神医学,2003,15(5): 307-308.

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2

[关键词] 神经内科;焦虑与抑郁;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4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188-03

就诊于神经内科门诊的患者主要以心悸、周身不适、头晕等躯体症状作为主诉,但是一部分患者神经系统查体并没有阳性体征,影像学等实验室检查也没有发现与上述症状相关的全身疾病或者神经系统疾病[1-3]。本次研究神经内科门诊患者抑郁与焦虑症状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更加深入了解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的症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4月~2012年4月所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女123例,年龄25~67岁,平均(45.9±11.3)岁,男77例,年龄24~66岁,平均(44.9±11.4)岁。大专以下学历120例,大专或者大专以上80例。23例教师,30例医护人员,13例会计,34例个体,70例工人,30例无职业。发病前55例患者有不良生活事件。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综合医院抑郁焦虑量表[4]进行分析调查,接受调查的患者分为没有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组和伴有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组。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提出14个问题,要求患者回顾近一个月的心理状况回答。综合医院抑郁焦虑量表包括抑郁和焦虑两个亚量表,各有7道题针对抑郁和焦虑症状。等级分为0~3,即抑郁和焦虑的最高分小于21分,0分为最低分。抑郁和焦虑的两个量表分值划分:无症状0~7分,症状可疑8~10分,症状肯定存在11~21分。8分为评分起点,有症状和可疑者为阳性[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个样本率的比较用x2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伴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均高于没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压力增大,人民躯体疾病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率正在增加[6-8]。加强防治躯体疾病伴有精神症状,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任务。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社会节奏的加快,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荷,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发生率在不注意调节的人群中增加[9]。神经内科疾病比如帕金森病、脑血管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等慢性病的病程缓慢反复,病情进行性发展,患者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下降、经济收入降低,进一步引起病情变化[10-12]。这些慢性疾病患者中情绪障碍普遍存在,但是本次研究尚不能说明哪种疾病更容易伴发焦虑或者抑郁症。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伴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在抑郁和焦虑评分方面均高于没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他们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焦虑和抑郁症状是神经内科的普遍现象,并且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发病机率越大。在对此类患者的躯体性疾病进行治疗时,医务工作者要从社会、生物、心理等多方面入手,及时选择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和心理干预,解除患者抑郁与焦虑的负面情绪,综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7]。

[参考文献]

[1] 王泽帅,马建军,李学,等.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12):51-52.

[2] 张朝霞,陈玉丰,曾国华,等.脑卒中后抑郁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0,21(12):1908-1909.

[3] 海丽红,李瑞刚.急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护理方案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4(1):156-157.

[4]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S].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256-287.

[5] 韩利,梅翠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分析级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28(17):12-13.

[6] 朱雪丽.心理干预辅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8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6):43-44.

[7] 付朝伟,徐飚,詹思延,等.中国四城市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患者抑郁、焦虑现况研究[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6,9(27):803-804.

[8] Linda S,Sushmita S,Ralph W.Depression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diagnoses increased mortality risk after ischemic stroke[J].Am J Psychiatry,2004,161(9):1090-1095.

[9] 丁宇杰,朱卫明,陆光华,等.急性期脑卒中后焦虑患者171例的临床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2):113-115.

[10] Nomura T,Inoue Y,Miyake M.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tless legs syndrome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Movement Disorders,2006,20(3):380-384.

[11] Park A,Stacy M. Non-motor symptoms in Parkinson's disease[J].Journal of Neurology,2009,256(3):293-298.

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3

过去,由于医学知识相对匮乏,普通群众对帕金森病知之甚少。许多老年人在出现肢体抖动、动作缓慢等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时,常将其归因于“年纪大”的缘故,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及时去医院就诊,任由疾病发展。在医院能见到的,大多是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运动障碍,甚至生活已不能自理的帕金森病患者。如今,随着科普宣传的不断深入,“帕金森病”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因手抖、动作慢来医院咨询自己是否患了帕金森病的人越来越多。

2.漏诊误诊情况有所改善

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上海、西安三地帕金森病的平均诊断率仅为47.6%,平均治疗率仅为45.1%。在偏远地区及农村,帕金森病的误诊率更高。临床上,因脖子硬、手臂僵、动作慢、易跌倒等症状去医院就诊,结果被误诊为颈椎病、肩周炎,骨质疏松,甚至脑血管病的帕金森病患者不在少数。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有反应迟钝、走路不稳,容易摔跤等症状。在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前,她曾去多家医院就诊,医生给出的诊断五花八门,如骨质疏松症、腔隙性脑梗死,骨关节病等,药吃了不少,症状却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为规范帕金森病的治疗,提高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及漏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学组制定了《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一版),并于2009年进行了修订;2009年,学组启动了一项名为“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万里行”活动,在全国40个城市陆续开展面对神经内科医生及相关学科医生的继续教育活动,以提高临床医生(包括非神经科医生)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能力。与过去相比,临床医生对帕金森病的认知程度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一旦遇到疑似帕金森病者,一般都会建议其去神经内科就诊,误诊、漏诊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善。

3.早期诊断方法研发加速

目前,由于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均仅能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无法阻止病情进展,也无法治愈疾病。同时,南于人们对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知之甚少,故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措施被证实可以有效预防帕金森病的发生。因此,对帕金森病患者而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

过去,诊断帕金森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特别是“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动作迟缓等。然而,当患者出现这些运动症状时,病变已不是早期阶段。

近年来,各国科研人员都在大力研究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如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PET、SPECT、超声等)、帕金森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等,以便发现更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目前,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显像)已被部分大医院用于帕金森病的诊断,其临床价值已初步显现。一般地说,若影像学检查发现脑部,特别是中脑部位有异常信号或异常代谢的表现,常提示帕金森病可能。

4.“非运动症状”备受关注

近年来,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备受医学界关注。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不仅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及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还存在精神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非运动性症状(NMS),如便秘、抑郁、嗅觉减退,失眠等。200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城市、19所医院进行的一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10.1%的患者伴有抑郁症,45.5%的患者伴有抑郁情绪。帕金森病患者年龄越大,接受治疗时间越长,其运动情况和情感状况越差。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加重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若能在控制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同时,积极治疗其伴随的非运动症状。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还发现,在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出现之前,非运动症状就已存在,非运动症状对早期发现帕金森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简而言之,就是观察有睡眠障碍、抑郁、便秘、嗅觉减退等症状的老年人,将来发生帕金森病的风险是多少;同时有上述两个症状的,将来发生帕金森病的风险又是多少;同时有三个症状的,将来发生帕金森病的风险是不是更高等。当然,大家也不必过分紧张,有便秘,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等问题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发生帕金森病。

5.神经保护性治疗成热点

近年来,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症状作用的神经保护性药物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原则上,一旦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就应及早接受保护性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保护性药物是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有报道称,应用该类药物可延缓疾病发展(约9个月),推迟左旋多巴使用的时间。此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大剂量辅酶Q10也可能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其疗效需进一步证实。

6.症状性治疗更注重“长远利益”

当被确诊为帕金森病以后,患者应立即接受正规治疗,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康复治疗(加强运动,如游泳、打太极拳等)、药物治疗(如神经保护性药物、症状控制性药物)和心理治疗等。由于目前所有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段均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更无法治愈疾病,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在“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疗效”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

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4

所谓“双心病”,即心理心脏病。以往我们把这种情况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因为它主要和心脏自主神经调节有关。但随着研究深入,心脏神经官能症已经不能涵盖功能性心脏病的所有范畴,因此目前这种疾病被称为心理心脏病,又称“双心病”。

“双心病”有哪些种类

心理心脏病可独立存在。患者并没有真正的心脏病,主要是心理、情绪和精神等问题引起类似心脏病的症状。一旦发作,就出现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慌、气促等,但到医院检查却未发现患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

心理心脏病与心脏病合并存在

由于性格、遗传或环境等原因,患者长期处于强烈的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下。渐渐地,患者的心脏就会出现损伤,继而逐步发展为器质性心脏病。这类患者不仅需要治疗心脏病,更要接受心理治疗。

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心理改变

患者早期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而后由于心脏病的应激性打击,引起患者恐惧、焦虑等心理改变。例如,有患者做了冠脉搭桥术,虽然手术顺利,术后血管重建通畅,各项检查提示心脏供血良好,但患者始终还是觉得胸闷、心慌等不舒服,觉得和术前比较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了。

心理情绪问题为何会引起心脏病症状

简单来说,当一个人紧张、着急、焦虑或恐惧时,神经系统的交感兴奋性就会增加,人体就会释放更多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会让血管收缩,造成相应的心脏局部组织缺血或出现某些反应,从而引起一些类似心脏病的症状。若患者的情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交感神经系统处于过剧和持久的神经功能改变,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心脏长期处于缺血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器质性变化。例如,心理因素可以参与冠心病的诱发或促发机制,紧张焦虑的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促发冠状动脉斑块的破裂,急性血栓形成,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促发作用绝不亚于高血压、血脂紊乱和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作用。

哪些人群容易患“双心病”

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5

如何及时识别和诊治抑郁及焦虑等情绪障碍,对临床治疗的成败至关重要。本期我刊特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科潘小平教授、袁彦伯教授、刘晓加教授等以焦虑症作为讨论的焦点,旨在提高各级医院医生对焦虑症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识别、诊治或转诊,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临床服务。

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做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情绪,它并不意味着都是有临床意义的障碍。只有当具备某些特征时,才成为病理性焦虑。焦虑症是一种以病理性的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

焦虑症的识别

焦虑症的主要症状为焦虑的情绪体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运动性不安。临床上常见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表现形式。

急性焦虑 即惊恐发作。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仿佛疯狂将至、死亡将至。患者宛如大祸临头、濒临末日,惊恐万状、四处呼救。惊恐发作伴严重的躯体症状,主要有3个方面:①心脏症状:胸痛、心悸;②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胸腔压迫感,严重时有窒息感;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感觉异常,也可有全身发抖或四肢瘫软。

急性焦虑发作通常突发突止,一般持续数十分钟便自行缓解,发作过后患者仍心有余悸,虚弱无力。有的患者需经若干天才能完全恢复。反复发作者往往有预期焦虑,担心症状再发导致不治身亡。

慢性焦虑 又称广泛性焦虑,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患者长期感到紧张和担心。做事心烦意乱,没有耐心;与人交往时紧张不安,无法静心;遇到突发事件时惊恐失措、六神无主,极易往坏处想;即便是休息时,也坐卧不宁,担心飞来横祸。患者如此惶惶不可终日,并非由于客观存在的实际威胁,而纯粹是一种连其自己也难以理喻的主观过虑。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表现为心悸、心慌、出汗、胸闷、气促、口干、便秘、腹泻、尿频、尿急、皮肤潮红或苍白,有的病人还可能出现阳痿、、月经紊乱等症状。伴有运动性不安,主要包括舌、唇、指肌震颤,坐立不安、搓手顿足、肢体发抖、全身肉跳、肌肉紧张性疼痛等。

专家提示

焦虑症的典型表现是不难识别的,要点是医生对于焦虑症的症状学描述应有正确的理解。焦虑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焦虑的情绪体验,另一个方面是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果只有一个方面的症状就诊断为焦虑症,势必把焦虑症的范围扩大到不恰当的程度,这对研究和临床工作都是不利的。不少焦虑症病人只向医生诉述躯体症状,这种情况在基层保健部门和繁忙的综合医院内科门诊很常见,容易导致误诊。有些医生为了安慰病人着急害怕的心理,给病人进行过多不必要的检查,结果反而增加其疑病倾向,使之更加焦虑。医生应该仔细了解病人的情绪体验,关键是善于观察和善于提问。

焦虑症的诊断

按照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焦虑症系神经症的一个亚型,首先须符合神经症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病程多迁延。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两种。

惊恐发作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除了具备神经症的特征以外,还必须以惊恐发作为主要临床相。症状特点符合以下4项:①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景,发作不可预测;②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③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濒死恐惧、失控感等痛苦体验;④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楚,事后能回忆。

严重标准 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病程标准 在1个月之内至少有3次上述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排除标准 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恐惧症、抑郁症或躯体形式障碍等继发的惊恐发作;排除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嗜铬细胞瘤、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广泛性焦虑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除了具备神经症的特征外,还必须以持续的广泛性焦虑为主要临床相。表现符合下述2项:①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②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病程标准 符合上述症状至少6个月。

排除标准 排除甲亢、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排除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

焦虑症的鉴别诊断

正常的紧张 与病理性焦虑不同,正常的紧张所表现的是对现实客观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现实威胁相适应。其特点是焦虑的强度与现实威胁的程度相一致,并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具有适应性意义,它有利于个体动员身体的潜能和资源来应对现实的威胁。因此,一定的焦虑是人类适应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情绪反应。

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症状 凡继发于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多种内科疾病可有焦虑表现,尤以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多见。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状态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痴呆、更年期综合征、肺栓塞等。类惊恐发作可见于阵发性心动过速、嗜铬细胞瘤、二尖瓣脱垂、甲状腺功能亢进、自发性低血糖、颞叶癫痫等。必须熟悉这些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使用药物伴发的焦虑症状 临床上广泛使用激素类药物后,药物引起的焦虑症状不再罕见,只要询问时不忽略服药史,鉴别不难。如果诊断可疑,激素应减量或停用进行观察。

可卡因、大麻、海洛因的服用或戒断都可引起焦虑状态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典型的类惊恐发作。

抗精神病药可引起焦虑,因此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时刻要记住药源性焦虑的可能。

精神疾病伴发的焦虑症状 焦虑可见于任何精神疾病,这种焦虑情绪是原发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通过病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发现,除了焦虑之外还伴有其他精神病性症状,能够获取原发疾病的依据,此时不应诊断为焦虑症。

焦虑症与抑郁 焦虑和抑郁是有密切关系的两种精神病理状态。慢性焦虑病人可有继发性抑郁,慢性抑郁症病人可有继发性焦虑。按照等级制诊断原则,抑郁症是较高等级,焦虑症是较低等级。诊断焦虑症必须排除抑郁症,而诊断抑郁症时无需排除焦虑症。焦虑症与抑郁常常同时存在,有时难分伯仲,而鉴别时完全不必考虑以何者为主而定诊断。1个病例即使焦虑症更明显,只要它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就应该诊断为抑郁症。理由之一是抑郁更易导致绝望、自杀,后果严重。也有人诊断为焦虑抑郁混合状态。

广泛性焦虑与神经衰弱 广泛性焦虑可以有神经衰弱的各种症状(如紧张性头痛、失眠),常被误诊为神经衰弱,这种现象在我国综合医院中比较普遍。神经衰弱可以有焦虑症状,但不突出,不持久。神经衰弱最基本的症状是脑力活动减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易兴奋又易疲劳。而焦虑症突出的却是焦虑情绪的体验,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运动性不安。

惊恐发作与恐惧症 恐惧症主要分为单一恐惧、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惊恐发作与单一恐惧的鉴别不难,后者的恐惧是针对现实中某种特定的对象(如利器、昆虫、带有绒毛的物体等),并伴有回避行为。但惊恐发作有时则与场所恐惧难以鉴别。场所恐惧的焦虑发作只出现在特定的场所,伴有明确的回避行为,而少有典型惊恐发作的主观体验和躯体症状。惊恐发作患者常常伴有明显的社交回避,须与社交恐惧鉴别。社交恐惧患者通常是在与人接触的社交环境中出现焦虑,少数严重的患者可达到惊恐发作的程度,但缺乏典型惊恐发作时的濒死体验和预期性焦虑,无自发的惊恐发作。

近年来,有人注意到惊恐发作与恐惧症可能有特殊的关系。国外有诊断系统已将这2种疾病组合成3种情况:①惊恐障碍伴有广场恐惧;②惊恐障碍不伴有广场恐惧;③广场恐惧不伴有惊恐障碍史。我国仍主张明确区别这两类疾病,符合恐惧症的诊断不再诊断为惊恐发作。

广泛性焦虑与强迫症 广泛性焦虑与强迫症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事件过分担心和焦虑,易与强迫症的某些强迫观念混淆。鉴别要点是,后者表现的担心和焦虑具有强迫观念性质,即自我抵抗、欲罢不能的体验;无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惊恐发作与癔症 癔症发作有时可以出现类似惊恐发作的一些症状,如突然发病、多种躯体不适感、缓解较快,发作间期可无症状等。

惊恐发作与癔症的最大的差异是,癔症患者缺乏惊恐发作的极度焦虑、痛苦的精神体验,也没有对再次发作的预期焦虑、恐惧。相反,癔症患者更多的表现为对症状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痛苦的情感反应。发病前的心理社会因素、病前的人格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焦虑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有学者认为,称后者为精神创伤后迟发的焦虑障碍更为恰当,由此可见两者存在许多相似的表现。关键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所遭受的精神创伤是异乎寻常的,如突然发生的地震、火灾、洪水、战争场面、重大交通事故、暴力犯罪中幸免于难等。事情发生后几个星期至几个月才起病,这种潜伏期是特征性的。如果没有潜伏期,那就是一般的应激反应,而非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可以分为以下3组。

反复重新体现精神创伤的经历。控制不住地回想创伤事件(闪回发作),反复出现有关创伤的噩梦,任何与创伤事件有关的线索都可使患者触景生情,产生强烈的心理、生理反应。

神经疾病的症状范文6

脑卒中(脑血管病)和帕金森病都是神经系统常见病,患脑卒中、帕金森病都需要长期治疗,致残率高,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而同时伴有抑郁症状,对病人更是雪上加霜。脑卒中后病人和帕金森病人,抑郁障碍患病率高于普通人,对抑郁的治疗更显重要。

案例1

一位脑出血病人,发病后收入院治疗,出血量10毫升,右侧肢体偏瘫。病后一周出现不思饮食、肢体不能活动等生理病况外,还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整天躺在床上,对什么事情都缺乏兴趣等情绪障碍。病人自觉病情严重,已经偏瘫,提到自己患脑出血就哭,不愿接触任何人,并伴失眠。经医生检查会诊,认为患者脑出血量不大,肢体活动应比目前状况好,会诊诊断为:卒中后抑郁,经一个月抗郁药(赛乐特等)及脑血管病治疗后,病人肢体功能很快恢复,右下肢无力基本恢复正常,情绪稳定,能主动与医生配合治疗及肢体功能经锻炼,睡眠改善,很快出院回家。

1.脑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指患有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统称脑卒中。发病后,同时伴有抑郁症状,称卒中后抑郁,也称血管病性抑郁。卒中后抑郁发病率占20%~60%,最高可达79%,尤其是老年病人发病率更高。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并且也是卒中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在评估和治疗的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由于抑郁的存在可增加躯体疾病的复杂性,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抑郁的存在,对神经功能的康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等均不利,而抑郁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的因素。

卒中后抑郁发病的表现及特点

1.卒中后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疲劳,缺乏动力。认知功能的损害及失眠、焦虑、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缺乏自知力。

2.发病年龄较大,且均同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

3.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

4.由于抑郁的存在而加重血管病的症状,从而治疗的难度加大。

5.卒中后抑郁发生的时间一般发生在脑卒中后急性期,病后3个月内,半年内,1年内,3年内。

6.卒中后的不同时期产生卒中后抑郁的机制不同,在卒中早期,肢体的偏瘫、失语,独居是卒中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发病3个月时,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是影响卒中后抑郁的重要因素;发病后12个月以后,脑萎缩成为卒中后抑郁的主要原因。这就为在不同时期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采取的方法也有不同。

卒中后抑郁的预防和治疗

卒中后抑郁要早期诊断,积极预防和治疗是必要的,要高度重视卒中后抑郁,特别是中、重度的卒中,对认知和交流有障碍的患者要高度重视。

1.首先治疗原发病,即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分急性期、恢复期治疗,按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进行积极治疗。

2.同时治疗抑郁、焦虑症状。治疗卒中后抑郁的原则与其他抑郁是一样的。使用最简单的方法,培养规律的睡眠及有益健康的生活习惯。配合心理治疗,如心理咨询、作业疗法、社会支持,特别是对为改善病人的情绪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情绪效果较好。心理治疗对脑卒中的功能康复及疗效提高起到关键作用,从而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对不适合心理治疗或不能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抗抑郁药物得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治疗办法。可用SSRI类药物,氟西丁、塞乐特、西酞普兰等抗抑郁药。

3.对卒中后抑郁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人,康复治疗是必须的。研究发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依赖程度,与抑郁有显著相关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日常生活依赖程度就越高,抑郁症状越明显。应早期进行神经功能的康复训练,除绝对卧床患者,应鼓励患者尽量自理日常生活,对卒中后抑郁的防治有积极作用。只有在抑郁症状好转后,病人才能更好的配合肢体的康复治疗。

4.抑郁的治疗时间至少半年以上。因为卒中后期,仍然有出现抑郁的危险。

案例2

一位中年男性,患帕金森病3年。症状逐渐加重,主要左侧肢体颤抖,安静时明显,动作缓慢,走路时左侧肢体拖拉状,躯体略前倾,小碎步,左手摆动差。病后2年,逐渐出现失眠、早醒,醒后难再入睡。翻身困难,伴有焦虑,情绪低落,不愿活动,很少外出活动,对任何事情无兴趣,甚至认为自己活着影响他人,曾有自杀念头。经用美多巴、金刚烷胺、氟西丁治疗,3个月,手抖症状基本消失。动作明显加快,走路左下肢不再拖拉,睡眠改善,情绪好转,愿意参加活动和锻炼走路,能够胜任工作。

2.帕金森病抑郁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中年以后发病,多见于40~70岁,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行动迟缓,姿势不稳为主要症状,并可伴有精神障碍。抑郁是帕金森病精神障碍中一种表现。帕金森病抑郁发病率较高,占帕金森病40%左右。

帕金森病抑郁的特点

1.帕金森病抑郁具有帕金森病典型症状:静止性震颤,行动缓慢,肌肉僵直,平衡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同时具有抑郁症状。

2.好发于中老年人,起病缓慢,影响病人日常生活和活动。

3.抑郁、焦虑本身是帕金森病精神症状的一种表现。

4.抑郁、焦虑可同时出现在帕金森病程中的早、中、晚期各个阶段,中、晚期抑郁症状更明显。

帕金森病抑郁的治疗

1.帕金森病抑郁的治疗同时给予抗帕金森病治疗,如多巴胺类药物,受体激动剂、金刚烷胺等,但如帕金森病伴抑郁,使用抗抑郁药物时,不能同时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如米哆吡)。

2.抑郁治疗的时间至少半年以上,防止复发。

其实生活中,躯体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抑郁症有很多,除了上面说的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引起抑郁症外,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也可以引起抑郁症,如心脏病、肺部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当然患者们也不要太过紧张,草木皆兵,只要对能够正确认识抑郁症,加以正确治疗,战胜抑郁及其他疾病,就不是想象。

专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