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学习内容

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1

【关键词】大学语文;评价体系;改革

语文能力的高低是从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的,而在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往往对语文能力的判定只是从期末考试中的分数来判定的,这就使得教师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认识进入了一个误区,无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习评论是高校教学重要手段之一,切合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本文主要从高校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和高校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的措施两个方面来对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问题及改革进行了探析。

1.高校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学习评价指的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学习评价具有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案的改革。对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是高校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一重要内容。然而在当前大学语文学习评价的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评价方式和途径过于单一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过于重视,忽视了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只是从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进行评定,评价的结果真实度低效果也不理想。

1.2对形成性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

相比于普通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更加的合理化,因为其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往往进行形成性评价复杂性较强。因此,在大学语文进行评价选择时,应试教育的考试成为了对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的主要方法,其在期末考试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1.3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还是沿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其评价方式与高中评价方式相差无几。在这种评价方式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1.4评价内容过于单调

在评价内容方面对文学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方面的评价过于重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评价。

对于这些高校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语文评价出现了轻过程重结果的局面。产生这种局面的影响:一是让大学语文学习的学生对评价的目的认识不清。会被学生错误的认为进行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是对教育结果的一种认可,是充分体现教育结果的一种手段。这样的评价之后消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将学习评价曲解为学生之间的优劣比较的方式或者优等生与差生的选择标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第二,不能对学生学学语文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反映,在教师对教学方案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方面具有阻碍作用。

2.高校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的措施

2.1充分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在新教育制度中,明确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的重心。因此,高校大学语文的学习评价也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中,往往认为只有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评价,逐渐形成了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单方面反映,学生一直处于评价中的客体地位,处于被动的局面。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大学语文学习的评价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权利和自由,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2.2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

大学语文是一门整体性和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其涉及到诗、词、歌、赋、听、说、读、写等方面。在能力的提高方面涉及到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由上述分析可知,大学语文学习评价同样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对大学语文评价时,不仅仅要对语文知识进行评价,同时也要从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也就是说不仅要从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态度、性格、能力、感情等非智力方面进行评价。

2.3重视过程评价

在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全面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之后,还要从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流状态、情绪状态以及生成状态等五个方面来对过程评价进行分析。

参与状态: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要积极的参与各种主题活动和演讲比赛。

思维状态: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看其能否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讲解,灵活的解决各种出现的问题;还要从学生对文章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入手评价。

交流状态: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讨论的情况以及观察学生是否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

情绪状态:观察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能否和其他同学们一共分享学习的成果。

生成状态:在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每个学生都能有不用的收获,各取所长各补所短,学生对学习情趣的保持程度。

2.4以定性评价方法为主,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必须课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教材没有明确的范围界限,知识的整体性也具有较大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而语文能力是一种技能和智力的综合体现,不能仅仅依靠一节课或者一个学期的语文成绩来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评价,这样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出语文能力的真实情况。在大学语文评价中应用定性评价方法能够较为全面的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评价,在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肯定的同时,又能对学生体香相应的问题;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又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定性评价重视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反映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2.5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

当下,大部分高校采用测验评价学生的学习。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但是只是对学生的部分语文学习进行评价,不能整体的反映学生语文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的评价结果显示,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一是题目的数量有限,导致评价的内容难以考虑全面和详细;二是通过数字化的显示,导致评价结果过于模糊,让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失去了针对性;三是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分数来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评价,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所以,大学语文学习的评价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做到有效性和针对性。例如采用提问、写作、练习、演讲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来进行评价。

3.结语

总而言之,学习评价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中的问题有着充分的认识以及对其进行改革,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大学语文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整体性的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礼节,余文英,施晓琼.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学习评价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与考试,2011,(03).

[2]舒丽辉.试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J].山东文学(学术版),2010,(05).

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2

[关键词]专科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1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53 [本刊网址]http:∥

在专科教学中,通常一些技术性专业课程作为必修课,但大学语文却通常不受重视。这样的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学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进行阅读积累,但学生进入专科的语文学习时,并没有进行强制性的阅读要求,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但在当前的环境下,必须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改善教学,从而更好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对于专科教学的意义

(一)母语学习应当贯穿中国人一生

现在的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应该忽视民族语言的学习。语文教学所承担的就是传承母语,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语文学习应当是贯穿中国人的一生。良好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可以给予学习者一定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精神培养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一定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出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提笔忘字”和“民族文化意识淡薄”,造成这样的情况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育力度不够,而导致了学生缺乏尊重民族文化意识。在现在的时代,中国是与时代接轨的,并且现在的世界强调的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真正的传承民族文化,才可以更好的保证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加强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应当是延续性,不间断的。

(二)语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实力

大专院校培养的大多数是技术性人才,这样的教学模式也非常适合当前的国家建设需要。同时应当认识到的是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简单的依靠技术教学是不够的,更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专院校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保证学生在现代的信息化时代,可以更好的应对工作。现代的信息时代所需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有一定的交流,写作和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三)语文教学改革可以更好的增强专科教育实力

现代的高等教育是向着大众化发展,高等院校和专科学校的数量在逐渐的增多,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要想提高大专教学的实力,就必须增强学校的教育建设。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性专业学科的建设,更需要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而加强语文教学就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强化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实力,同时让学校的实力快速提高。

二、专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专科语文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是大学语文,并且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列为选修课程,只要有一定的学分,学生就可以顺利的通过大学语文的考核。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专科语文教学被摆在无足轻重的地位。

(一)学生的语文学习整体实力较弱

很多专科学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往往选择的和普通本科相同的大学语文教材,这样的教材在编排方面更倾向于知识点的学习和一些难点的理解,这样的难度对本科学生来说比较适合。专科学生和本科学生相比,专科学生的语文学习实力是比较弱的,同时专科教学强调的是技术性学习,重视的是学生技能,所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采取的也是一种忽视性态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专科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非常薄弱的。

(二)学生对大学语文采取漠视态度

在高中阶段,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视的。语文需要经过日常的积累,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但进入专科学习后,语文就不是主要的学科,放松式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学生对于语文学习采取是一种漠视的态度。同时在专科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当在专业课程的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更多的是去占用语文学习时间去进行其它课程的学习。语文学习有其自身的特色,即使学生没有投入刻苦的学习,但学生依然可以获得及格的成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语文学习就是”可学可不学”的错觉,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投入最大的努力。

(三)教学方式过于落后

在专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一直延续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而是希望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获得知识性的拓展,获得阅读与理解能力,从而得到人文精神。但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授学生做题方法,强制性的背诵语文内容,这就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枯燥乏味的。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期,但这样的学习方式却让语文教学变得枯燥,同时也让学生错失了人文思想培养的最佳时期。当学生进入大学语文学习时,没有了外界的限制,如果拥有良好的教学引导,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很大的乐趣。这个时期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以一种趣味心理去进行语文学习。但现在的专科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讲解过程也多是一些知识点,这样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也不适合当前的教学改革要求。

(四)教学过程缺乏专业师资力量

现在的就业压力是非常大的,而大专教育要想提高自身的就业率,就必须依靠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就非常重视专业技能的教学。现在很多大专为了增强自身的教学实力,就特意联系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教师进行任课,同时加大院校合作,定期邀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来展开讲座,这样就有效增强了专业学科的实力,对于专业学科所需的教学设备,也投入了很大的资金。但对于语文教学,专科学校的认识却存在很大的偏差,把语文教学化作为边缘学科,学校并没有采取重视态度。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来进行,同时对于教材的选择也是非常随意,对于语文教学的考核是公共选修课,这样的态度就让语文教学的整体实力非常弱。

三、专科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正确认识语文教学,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现在的专科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位语文的地位。在专科教学中,必须要认识到的是语文不是不重要的副科,而是具有很大作用的人文学科。在现代的教育学中,所强调的不仅仅是学生智商的培养,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商,而人文学科就是很好的培养情商的方式。在现代的社会中,良好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智商,也需要情商的支持,从这个方面来说,必须要强化学生人文学科的学习。专科教育强调的是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因此在人文教育方面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而大专开设人文学科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语文教学,因此必须要加强语文教学。在进行大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把语文教学作为重点学科来进行,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学校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从而提高语文地位。在语文教学进行中,也需要重新定位教学目标,要明确的是大专语文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认字,学语言而开设,而是真正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而开设。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专科学生在文化课程的学习方面普遍的存在一定的薄弱,尤其是在初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往往接受的是“填鸭式”教学,所以学生会对文化课程的学习丧失一定的信心和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明白的是,专科语文学习并不是为了考试而进行,所以并不用给学生过多的压力。在课程上,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趣味的方式,比如说视频,古诗词音乐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知识讲解中,要重视“启发式”教学,真正的让学生理解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中要重视的是,语文不是枯燥的背诵,不是乏味的古诗,而是充满着中国文化魅力的课程,从而真正的带动着学生去主动进行语文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素养。

(三)联系生活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在进行专科语文教学改革中,必须要重视的就是“转化课堂”,良好的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简单的教师讲解,因此进行教学改革,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应该重视的是,语文学习是和生活相关非常密切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的生活例子来进行,让学生不仅仅有课堂主人公之感,更有的是语文学习是和生活非常贴近之感。

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职 兴趣 培养

1.引言

经常听到有人说,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校的学生生源一部分是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一时间完成了从初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共性:语文基础薄弱,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上课状态也不积极,喜欢讲话、玩手机等。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动力也不佳。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而走走过场,让广大的高职语文教师感觉到了很大的危机感,甚至担心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是否会呈现教学空白并走入死胡同的状况。作为一名在高职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笔者认为,尽管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可以从实际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全新的模式改变这一现状,积极的进行改革,努力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呈现一个新的局面。

面对和高中语文课程相当的教学任务,不足的教学课时,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口若悬河的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手舞足蹈,台下的学生却无动于衷,有的静如死水,呆若木鸡,有的聊天,玩手机。这种教学方式,根本不符合教育规则,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能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了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2.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改善高职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积极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

2.1 创造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就是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适合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差异,创建一些难易程度适当的问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则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语文学习的能力,寻找适合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发并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想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思维,主动进行知识探索,增强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以及探索的精神,这样也就有助于减少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讲话、玩手机等不良上课状态。因此,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是培养和激发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2.2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导语和悬念也是非常关键的。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内容与高中课程相当,知识量大,但是课时紧张,常常教师为了赶时间,就忽略了悬念的设计,也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而成功的导语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内容。好的的导语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为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应当精心的设计导语,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语文学习。巧妙的开始能够让学生带着期待的迫切情绪渴望新内容的讲授。教师不仅要用风趣的语言,还要拥有饱满的激情,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刻保持愉悦的心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当中设置悬念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知识探究的欲望,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悬念设置,能够令学生的心理活动自然的集中在所讲的知识上,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要点。

2.3 优化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应该努力优化教学形式和与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的心理,觉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所以要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如采取探究课、活动课、讨论课等多种授课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拘泥在教材上排定的次序逐段教学,应该针对实际状况,或者配合形势、节令、时令教学内容进行变更,也可以独具匠心的重新安排教学内容的前后次序,进行专题教学或者单元教学。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也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积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优化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是培养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只有根据高职院校学生所特有的学习特点,努力研究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努力的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激发学生对语文内容学习的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努力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一批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燕.大学实用语文.大连理工出版社

[2]孙丽丽.大学语文教材的问题研究.职业教育研究

[3]刘桂传,曹红卫.立足课堂周边辐射引导自学[J].中国成人教育

[4]王丽梅.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误区和改进[J]

[5]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育功能 教育理念 人文素养

引言

汉语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对国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承担提高学生这两项水平重任的语文教育几乎是所有的大中小学学生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客观地讲,国家这么多年在语文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保证了为其他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学生必需的语文能力的支持,而且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具有高素质语文水平的人才。然而,现在普遍存在各种不规范的语言现象,甚至还出现了一般人看不懂的网络专用语。此外,很多国民的人文素养也存在很多令人忧心的地方,如人们之间的交往功利化、冷淡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因为出现上述问题的人群几乎都接受过长期的语文教育,因此这些现象的存在同目前的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1]

一、语文教育功能失范的具体表现

前已述及,目前,无论是国民人文素养的普遍低下,还是其语言运用能力存在的各种缺陷,都是语文教育模式陷入困境的外在表现。国民在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语言运用能力方面

1.不规范用语盛行

目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规范用语。对于很多人来说,目前年轻人中间的一些流行语很难理解,尤其是其经常使用的网络语,更是使普通人叹为观止。诸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累觉不爱”之类,不熟悉其背后的所谓故事的人完全就丧失了对它们的理解能力。这些非常不规范的用语在很多人中间不仅没有受到抵制,反而被作为某种时髦或潮流进行追捧,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官方电视台和新闻报纸上。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发展到今天居然只能求助于这些不规范的汉语组合才能最好地对相应的信息进行表达,这不仅是汉字文化的悲哀,更是语文教育者的悲哀。

2.写作能力低下

语文教育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事实上,很多人在受过多年的语文教育之后,并不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甚至缺乏起码的写作能力。不少在人事部门工作的人员,经常会收到很多连意思都表达不清楚的求职信,而这样的求职信一般还出自于某些大学毕业生之手。这意味着很多经过多年写作能力训练的人,甚至连求职信这种最基本的应用文写作的能力都不具备,遑论技巧呢。对于工作在不同岗位的人来说,绝大部分工作岗位对于一定的写作能力都是有着刚性需求的,如各种各样的书面汇报材料、申请材料、商业来往信函等,写作能力低下对其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人文素养培育方面

人文素养的培育是语文教育承担的除语言运用能力之外的另一重任。目前,大部分人的人文素养缺乏,这也是语文教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谈吐举止粗俗

作为拥有泱泱五千年发展史的汉语文明,自古以来即以礼仪之邦自称,其锦绣文化更是不可胜数。所有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存在,都应当由语文教育工作者承担将其在国人中间广泛传播的重任。然而,这些传统文化本应赋予一个人的文明礼貌和优雅的谈吐举止似乎和很多人无缘,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各种美德如“仁者爱人”“孝悌忠信”等也被很多人置之脑后。

2.文学修养缺乏

文学修养作为语文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一环,其在语文教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对很多人来讲,其文学修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尤其是在将来的社会精英和主力的大学生中间,其文学修养的缺乏到了几乎让人吃惊的程度。很多大学生所谓的文学修养,基本上停留在指导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水平。如果再深一层,问下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估计绝大多数大学生一个都回答不上来。大学生几乎都知道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但问他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绝大多数大学生同样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有些学生甚至分不清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周公和孔子到底谁先谁后的问题。文学修养的缺乏,往往意味着文学传统被忽视,从而对国民素质的提高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

二、语文教育功能失范的原因

目前,语文教育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与目前学校对语文教育的态度以及语文教育的具体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具体原因较多。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语文都只是其需要完成的教学课程中的一门而已,而不能对其在教育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现象在高校尤其严重,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大学语文只是其需要开设的数量庞大的课程中的一种,而且是非专业的并不是很重要的一种。因此,高校语文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除了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不得不将其作为必修课之外,无论在课时的设置,还是考试的安排上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干脆实行论文考查或者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因为缺乏考试的压力,大多数的大学生根本就不将大学语文课程当回事,其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2]在语文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的情况下,很难避免相当多的学生不在乎语言的规范使用、写作能力低下、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等问题的产生。

(二)语文教师素质偏低

与语文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相应的,是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普遍偏低,这种现象最为严重的是不发达地区的小学和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不发达地区小学总体师资力量即存在很大的缺口,很多时候缺少专职的语文教师,因此只能由别的课程的教师兼任。而高校在传统上就对语文教育不怎么重视,甚至直到近年来教育部三令五申,才陆续将大学语文设为所有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由于缺乏足够的大学语文师资的储备,其仓促招聘的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语文教师甚至自己都没有对其需要讲授的语文知识进行透彻的理解,希望其顺利达成语文教育的两大目标,本身就不大现实。而且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狭隘,要么将语文课上成纯粹的语言能力训练课,要么上成纯粹的文学欣赏课。前一种现象在中小学比较普遍,后一种现象则是很多大学语文教师的通病。完全不注意通过文学经典的讲授引导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将语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置之脑后。语文教师本身素质的偏低,必然会使语文教育达到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从空间的角度,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历史地理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而从时间的角度,这几十年我国的发展变化速度之快举世瞩目。与时间和空间的巨大差异不同的是,我国各地学校长期使用的语文教材却有着令人吃惊的一致性。当然,从空间的角度,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毕竟文化传承比较单一,各地学校语文教材差别不大可以理解,但其在时间上的长期稳定性却有点不可思议。比如小学语文课本,经常好多年才修订一次,而且每次修订幅度都不是很大。并不是说语文教材需要经常性地大规模变动,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收录一些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新的语文知识和内容,替换掉已经淘汰过时的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育都是很有必要的。教材内容的刻板,与时展日益脱节的事实,必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语文教育目标的达成。

(四)大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往往将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作为第一要务,认为语文学习并不能给其带来实在的好处,从而对语文学习根本不重视。这种情况的产生虽然很大程度上同其所在的高校对语文的轻视存在很大关系,但大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则是更为关键的原因。这种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必然导致其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缺乏以及学习时间分配的不够,最终体现为语文教学质量的降低。

三、语文教育功能实现的具体路径

针对目前语文教育模式造成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下述对策以破解这些问题造成的困境。

(一)加强对语文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

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而是其他课程顺利完成、学生顺利成长的基础学科。因为语文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培育的两大功能,而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高低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其进入社会之后的职业前景。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语文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使学校本身乃至教师和学生都能明白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端正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对语文教育的态度,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其他措施,克服语文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素质

对于目前很多学校语文教师队伍素质偏低的现象,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其素质提高。对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来说,国家有必要对其实行一定的倾斜性财政政策,以吸引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弥补其师资力量不足的缺口。[3]而对于高校来说,则可以通过提高新进入大学语文教师的准入标准以及对现有大学语文教师进行培训考核的方式达到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目的。

(三)适时修订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对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来说,对语文教材适时修订能起到使其内容和结构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作用。现行的几年一次的修订周期明显存在过长之嫌。[4]建议每年对语文教材进行一次修订,以使其能更好地达成语文教育的目的。语

参考文献

[1]李杨.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发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8).

[2]刘雯雯.大学语文教学的忧虑和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

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 现代教学观

高职高专院校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校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应该树立怎样的大学语文现代教学观,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不仅职业技术精湛而且综合素质全面的高职人才应该是个有意义的话题。

一、从离职高专大学语文的开设及教学现状看树立该课程现代教学观问题的提出

当前社会的市场环境、就业状况对学生的培养、发展带来很大压力,高职高专学制三年,加上还要保证留出一学期的实习实训时间,这样,学校不得不压缩课时,对一些公共课程能减就减,能从速就从速,不由自主地走上培养“速成人才”的道路,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此成了职业培训速成场所。笔者在参加2006年8月东南大学主办召开的全国第十一届大学语文研讨会之际,就上海30所高职(专科)学校调查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开设现状,从统计数据来看,全校都作必修课开的不到1/15;多数学校开课人数占招生人数不到1/3;针对专业选择地开设大学语文的学校占90%,例如外国语言类、艺术类、旅游类等专业普遍开设大学语文,学制一学期,周课时3一4节,而像物流、金融、管理等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而是通过选修一学期的《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写作能力;不开设大学语文的学校占10%。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没有形成统一的要求。

在对该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中,被调查的学校都流露出苦衷,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课素质偏低,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不必备语文自学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到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偏重在教材所圈定的范文的解读上。加之,学生们重专业轻基础学科的学习态度,使得大学语文教学非常困窘。学生们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报关证、物流证等专业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试上。许多同学都抱着“中国人当然懂母语”的心理忽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不少学生学语文只对介绍作家身世家史、创作经历、趣闻轶事稍有兴趣,一接触到教材文本就兴趣索然,疲于应对老师的讲解和提问。诸多因素使得语文课的教与学收益甚微。在高职高专毕业生中与人沟通交流词不达意、含混不清,写个毕业自我鉴定都抓耳挠腮的大有人在。

我们知道教育部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检查、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标准中有一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显著,能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讲座”,其中,人文素养教育和大学语文教学休戚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不能对目前大学语文学科边缘化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学校可以用教育管理的手段要求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对工科类的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可以作为必选课或者考查课安排,而对文科类和经济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是必修课。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执教者,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对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过程中,大学语文应该树立怎样的现代教学观,从而适应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的要求。

二、树立大学语文以能力为主的素质教学观,明确该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

在上述的调查中,认为大学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学校约占70.31%,认为重在写作能力培养的学校约占1.33%,认为重在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学校约占9一73%,认为重在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学校约占6.48%。毋庸置疑大学语文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无论侧重于那一方面的教学,这门课程都应该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对应用技术型的学生具有重大的不可忽视的意义。大学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理工类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所偏重的逻辑思维、线性思维、数字化思维、实验理性思维可能引起的负作用给予纠正,影响到人的思维的活跃性与健全性。未来社会不仅需要电脑作为工具,需要数字与符号来表达意思,还需要用语言、文字与人和社会交流。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大学语文必须树立以能力为主的素质教学观,给学生切实可用的语文能力,为学生们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境界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

很多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汉字形音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知识等,这些似乎是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可是对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却没有掌握好,灵活运用能力也较差。大学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要为其补缺、补漏。当然,中小学语文的积欠不可能用一两个学期就能完全补起来,关键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补习的方法,激发他们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必须瞄准市场,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立足于重点培养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能力上。坚持以“必须”和“够用’犷为度,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就业服务,按照不同的专业和岗位的需要,安排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充分体现高职的教学特色。比如面向外国语言类专业,可以从中西方文学比较的视野人手,通过学习一定的中外文学篇目,使学生既能触及到本族语文又能结合他们所感兴趣的外国语言文化,丰富所学专业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比较中求得对母语的认同,对中国文学的欣赏。再比如,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旅游专业,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旅游文化讲授山水诗词、民俗记游、名胜楹联应该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以能力为主的素质教学观体现着当前国家提出创建创新型社会,要求学生从知识型向技能型、研究型学习转变的思路。大学语文教学在讲授教材上的文学精品时,对肯定的评价不盲从不迷信,将学术界的不同意见告诉学生,启发学生判断、取舍,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结合作品本身,从作家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作品争鸣等多个角度展开教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三、树立大学语文终身化和国际化教学观,探寻观察该课程的新视角

许多高职学生在学制一学期的大学语文学习结束后,就将课本束之高阁,再也不闻不问了。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大学生已经先行修了十多年的语文课,基本具备了文体阅读知识、作家作品积累和表达能力。大学语文不仅仅是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梳理并激活他们已经学过的语文知识,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更要破除大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终结的想法,使学生们把语文学习从课堂上引申到日后工作、生活中去。大学语文处在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终身学习之间的关键位置,要把语文终身学习的观念深人学生心中,使学生们明白蕴含在大学语文中的使人一生受益的人文素养需要穷其一生来学习。

大学语文还要具有国际化的教学观。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走向国际化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应该更加互相了解、理解彼此的文化、价值、语言,从而找到共同合作的基础。大学语文教学理应反映出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背景下,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价值理念的不同程度地渗透。当前汉语言、文学的新现象、新理念应该被及时地吸纳到大学语文中,它们体现着本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后的变革与重构。大学语文不能囿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在未来地球村的生活方式下,“走向世界”的知能及态度的培育,是大学语文责无旁贷的任务。

四、树立大学语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

大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教材文本,教师串讲,对选文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作以分析解剖,不仅学生昏昏然,教师也觉乏味。在问卷中被调查的学生表现出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强烈要求,渴望大学语文给予他们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启迪、审美上的享受。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的大学生比较来说,高职高专学生更需要心智被点燃,需要学校引导他们获得健康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6

论文摘要: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拥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近年的相关文件与会议中,大学语文课程多次被强调,获得广泛关注。而对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现出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大学语文需要改革与创新,可以从明确其文化素养教育的目的;按需调整,取诸教材之长,增加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内容;开展文化专题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开设人文通修课程,创设良好文化氛围四个方面进行。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的人文素质综合课程,大学语文所具有的独特育人功能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自1978年由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并率先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但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关键课程,就大学语文在高校实际开设情况来说,存在着课程边缘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诸多问题,与课程设置的初衷和期望还有很大距离。

2006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就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6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其后,一些高校响应号召,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大学语文,又以矫健之英姿,重新崭露头角,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但是,关注是否转化为行动?必修是否解决题?大学语文课程是否取得预期效果?直到今天,我们还不能给予确定的回答。作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成员,笔者从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人手,展开调查,并试图在对大学语文实际教学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与方法。

一、大学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出于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整体关注,研究者对南京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状况展开了调查。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发放与访谈两种方法: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并与7名大学语文教师、19位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访谈。

1.大学语文地位

就大学语文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言,被调查者中,喜欢大学语文课程的仅占26.6%,认同大学语文被设为必修课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9.4% ,而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比例则达到了67.5%。在其后的访谈中,作为有着12年教龄的高校大学语文教师A在提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时就感慨道:“大学语文课程几经变化,必修变选修,选修变必修,学生却是越来越淡漠,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是一届不如一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单纯的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以此来要求大学生学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大学语文教材与师资

大学语文教材并无指定的材,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使用教材不一,除了常见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等版本,还有一些学校自编的教材或不确定教材,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在对教材满意度的调查中,对教材很不满意的学生比例为5%,不是很满意的占47.7%,一般满意的为39.4%,非常满意的为10.6%。在针对大学语文师资的访谈调查中,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时缩减,大学语文课程处于一个边缘的地位。大部分高校仍不会安排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经常是由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兼任,并且时常会安排刚工作的年轻教师来任课。如此无序的教材与师资,必然会给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在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对大学语文授课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比例为31.6%。在大学语文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上,高达82.5%的学生选择了“需要改革”,而在加强教学改革最迫切的问题中选择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的学生比例为55.1 %。某高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教学时说:“我们需要的大学语文不是枯燥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延续,也不是读课件式的讲解,我们期望大学语文的课堂是丰富、生动、吸引人的、有启发的!”确实,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与缺乏新意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以至于大学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和课程无关事情的情况。

尽管,在调查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认识,但是,显示的种种结果都指向一个事实: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问题,情况不容乐观!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而迫切,大学语文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与方法

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切实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让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人文素养教育优势,是摆在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者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症方能下药,笔者们联系调查结果,从实际教学经验人手,在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1明确大学语文“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解决课程认识错位的问题

大学语文究竟教什么?这是课程教学首先必须明确的。“语文”二字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一直在强调。大学语文是否只是过去语文学习的延续?是否还要继续掌握字词、分析文章、理解中心思想与艺术特点、背诵记忆相关段落?一直以来,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理解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教师与学生都普遍存在认识错位的问题,一般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对于已持续多年的语文学习早己兴味索然,对于枯燥的字词句强调与中心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早已疲惫不堪,而在教学中,时常会有教师将它变成学生口中的“高四”语文。如果只是在重复和延续,大学语文的存在似乎就没有了意义。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所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确实,通常理解下的语文学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提供语言交际工具,二是加强文化素养。如果大学语文依然只是重复强调语言交际工具的学习,无疑是不可行的。在现代功利文化大背景的冲击下,在学生的心目中,英语、计算机的工具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大学语文;且专业的细分常常会使学生漠视大学语文的学习,不屑于花时间纠缠在看似与求职、就业无关的课程上。但是,文化素养的教育却是没有专业的,它强调文化价值的传递,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表现。故而,课程教学伊始,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与作为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学生都应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文化素养教育”的教学目的: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接受审美熏陶,感受传统文化底蕴,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革新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让大学语文以新的面貌重现于课堂。

2.按需调整,博采诸种教材之长,适当增加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内容

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1000种,这是我国目前关于‘大学语文’的专著数量。正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在100种左右。”现有的这些大学语文教材,品种虽多,但良荞不齐,有的甚至只是在其他版本上的重复。许多教材,更多的是以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来编选篇目,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且在篇目的编排选取上也各有千秋、难以以一应全。以曾被推荐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影响较大的徐中玉、齐森华和王步高、丁帆主编的两本教材为例,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编排体例根据文章内容来归类,按以民为本、心怀天下等主题分为十二个单元,选文增加了现当代文学作品及外国文学作品的分量,书末附有“中国文学史概述”“古代诗词格律常识”等内容,考虑较为全面。但是,此版本对写作知识的忽视是其不可回避的缺点,而且“编排方式值得商榷,因为每篇文章自有其内容主旨,但又未必只有一端的意义,必然会有交叉的现象。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体例符合人们普遍的接受心理,脱离接受的基础,不利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王步高主编本按作品时代先后为顺序,兼顾文体、专题知识,附录部分内容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的面广,集评、汇评等部分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准和学术前沿性,但是缺乏外国文学作品部分,且有的部分比重不尽合理。

在教材选用上,过于依赖其一,不如按需调整,取众之所长,适当增加学生熟悉与关注的内容。比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采用王步高本的文学史发展脉络,加以徐中玉的专题模式,在讲授中唐诗时,以“登临寄赠”为专题,串起相关的中唐作品,其中突出李贺的诗歌,同时为加强对李贺其人其作的理解,增加了对现代诗人洛夫的《与李贺共饮》的赏析。再如,在课程内容上加人通俗文学作品部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喜闻乐道的武侠与言情小说。在武侠小说部分重点探讨武侠小说的源流、江湖文化、金庸小说中忠义爱情的展示等内容;在言情小说部分则侧重爱情小说的发展脉络、琼瑶与中国古典文学、席娟的“冰淇淋”模式等的分析,让学生普遍接触阅读的通俗文学作品更好的发挥其文学文化作用。

3.开展文化专题讲授模式,革新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模式的单一、方法的低效与缺乏新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大忌。长期以来,大学语文遵循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释题、作者生平简介、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字词讲解、主题与艺术特点一已成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范式,而讲授法的运用更是贯穿课堂始终,PPT课件的运用时常会演变成读课件式的讲授。大学语文教学要改革,就要摒弃此种单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杜绝出现“老师一讲到底,学生爱听不听”的局面。

在教学中,为联系学生实际,笔者试图开展文化专题的讲授模式,在文学史脉络映照之下,课程内容由一个个文化专题组成,每个专题中以经典篇目为主线,辅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大时代背景下的作家生平轶事、历来述评及渊源延续等内容,让学生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去感受文学文化的魅力,使其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有更深切更正确的感悟,使课程教学在突出“文化素养教育”目的的同时,变得多彩多姿。在教学方法上,对最常用的“讲授加课件”的方式进行改革,借鉴《百家讲坛》视频的动态模式,课程设计中截取视频或自主设计,将枯燥的文学知识做成可感的动态图文。同时,为将学生融人到课堂,增强其参与性,课程中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方式,促动学生主动学习;并安排一定的课外延伸拓展题,给出一定的参考书目,促使学生去查阅、整理、分析资料,以论文、演讲、情景展示等多种方式输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文学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在组织协作、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独立研究及解决问题做好准备。如此,必然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意识的同时,锻炼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开设人文公选课程,创设良好校园人文氛围,与大学语文教学形成良好互动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相关人文课程的支撑,需要良好校园人文氛围的支持。在课程设置上,除大学语文课程外,还需要开设相关的一系列人文公选课程,如“社交礼仪”“文学名著鉴赏”“演讲与口才”“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写作”“民俗学”等,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修,如此必然对大学语文教学起到极好的支持与延伸作用,加深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