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的优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自动化的优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自动化的优点

电气自动化的优点范文1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监控

1、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

1.1 集中监控方式

这种监控方式优点是运行维护方便,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不高,系统设计容易。但由于集中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器的任务相当繁重,处理速度受到影响。

1.2 远程监控方式

最早研发的自动化系统主要是远程控制装置,主要采用模拟电路,由电话继电器、电子管等分立元件组成。这一阶段的自动控制系统不涉及软件。主要由硬件来完成数据收集和判断,无法完成自动控制和远程调解。它们对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装置,相互之间独立运行,没有故障诊断能力,在运行中若自身出现故障,不能提供告警信息,有的甚至会影响电网安全。

1.3 现场总线监控方式

现场总线监控方式使系统设计更加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间隔可以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采用这种监控方式除了具有远程监控方式的全部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设备、端子柜、I/0卡件、模拟量变送器等,而且智能设备就地安装,与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线连接,可以节省大量控制电缆,节约很多投资和安装维护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各装置的功能相对独立,装置之间仅通过网络连接,网络组态灵活,使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任一装置故障仅影响相应的元件,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2、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应用

2.1 集中模式

集中模式也就是传统的硬接线方式,将强电信号转变为弱电信号,采用空接点方式和 4mA~20mA 标准直流信号,通过电缆硬接线将电气模拟量和开关量信号一对一接至DCS 的 I/O 模件柜,进入 DCS 进行组态,实现对电气设备的监控。这种模式又分为直接 I/O接入方式和远程 I/0 接入方式两种,前者是将电缆接至电子间集中组屏,后者是在数据较集中且离主控室较远的电气设备现场设立远程 I/0 采集柜,然后通过通信方式与 DCS 控制主机相连,两者具有相同的实现技术,本质上没有区别。电气量的采集集中组屏,便于管理,设备运行环境好;硬接线方式成熟,响应速度快。缺点主要有:电缆数量大,电缆安装工程量大,长距离电缆引进的干扰也可能影响DCS的可靠性;DCS 系统按“点”收费,不仅投资大,而且只有重要的电气量才能进入 DCS,系统监测的电气信息不完整;所有信息量均要集中汇总至 DCS 系统,风险集中,影响系统可靠性;由于 DCS 调试一般是最后进行,采用集中模式通常难以满足倒送厂用电的要求;没有独立的电气监控主站系统,无法完成较复杂的电气运行管理工作(如防误、事故追忆、继电保护运行与故障信息自动化管理、录波分析等高级应用功能),不能实现电气的“综合自动化”。

2.2 分层分布式模式

分层分布式模式从逻辑上将 ECS 划分为三层,即站级监控层、通信层和间隔层(间隔单元)。间隔层由终端保护测控单元组成,利用面向电气一次回路或电气间隔的方法进行设计,将测控单元和保护单元就地分布安装在各个开关柜或其他一次设备附近。网络层由通信管理机、光纤或电缆网络构成,利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数据汇总、规约转换、转送数据和传控制命令的功能。站级监控层通过通信网络,对间隔层进行管理和交换信息。间隔层测控终端就地安装,减少占用面积,各装置功能独立,组态灵活,可靠性高。模拟量采用交流采样,节省二次电缆,降低了成本,抗干扰能力增强,系统采集的数据精度大大提高。系统采集的数据量提高,监控信息完整,能实现在远方对保护定值的修改及信号复归,运行维护方便。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他模块(部件)正常运行。设置独立的电气监控主站,便于分步调试和投运,满足倒送电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厂用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检修。

3、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与国外技术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开发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3.1 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

鉴于目前的运行体制、人员配备、专业分工,我国的自动化系统主要采用站内监控采集数据而保护相对独立的模式,以提供较清晰的事故分析和处理的界面。但是从技术合理性、减少设备重复配置、简化维护工作量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考虑,将保护与控制、测量结合在一起会更有优势。

3.2 国际标准的应用

近年来,IED 电力自动化方面有了广泛应用。为了实现不同厂家 IED 设备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性,使厂站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成为开发系统,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了IEC61850 国际标准。为了与国际接轨,国内已经开始了基于 IEC61850 标准的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产品研发,相信这将是未来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

3.3 以太网技术的兴起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综合自动化系统需要传输的数据越来越多,对通讯的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以速度快、传输数据量大为特点的以太网满足了这一要求。以太网最典型的应用形式是 Ethernet+TCP/IP。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在继承了以太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工业过程应用,产生新一代以以太网为核心的现场总线技术。

4、结语

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深入,这也使电网管理方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使一些概念不断被更新和修正,传统的技术界线逐渐模糊,各种原来看似不相关联的技术会彼此融合和渗透,这些推动着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电气自动化的优点范文2

关键词: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机械设备选型;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217-01

引言

煤矿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高安全性能、高效率的煤矿圣生产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模型量的监控设备来完成,例如:计算瓦斯含量,检测实际通风情况,控制矿井水泵的开合等。而基于PCL嵌入型电气自动化监控系统可以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也能够实现煤矿电气设备的自动化监控。但是在构建煤矿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过程中,如何优化设计,如何降低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构建成本,如何提升监控系统的稳定性是煤矿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针对煤矿企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机械设备的优化选型和结构优化进行研究。

1.优化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机械设备的选型

1.1确定煤矿电气自动化监控系统规模

按照煤矿实际规模和煤矿自动化监控系统规模来决定PLC机械设备的选型。例如:西门子公司生产的PLC产品,假设只需要对瓦斯浓度的检测过程进行控制,可选择SIEMENSS7-200等机械设备。假设需要结合煤矿井的水位变化情况来决定水泵机房的具体工作情况,这主要包括了复杂的逻辑型控制和闭环型控制,这就需要选择SIEMENSS7-300等机械设备;而结合矿井下的瓦斯浓度和其他参数对井下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这会涉及到通信、智能化检测和控制,这需要选择大型的PLC产品。

1.2明确I/O点的种类

按照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具体要求和被监控对象的复杂情况,对机械设备的I/O点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详细的统计,并列出清单;再通过估计系统的监控内容容量来明确需要保留软件和硬件资源的余量,同时需要充分注意不能过度浪费资源。此外,还需要按照煤矿实际供电情况来明确机械设备输出点的具体动作频率,进而判断出输出端口是采用继电器输出或是利用晶体管来完成输出工作。

1.3选择适合的软件编程工具

从目前情况来看,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软件编程工具包括了手持编程工具、计算机加PLC包、图形编程工具等主要方式。(一)手持编程工具只适用于厂家明文规定的语句表的编程中,这种工具的工作效率较低,只能用在小规模的PLC的编程中。(二)计算机加PLC包属于效率最高的编程方式,但这种编程方式的单价较高,并不适用于操作现场调试。通常情况下在大型或中型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进行软件编程和硬件组态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效率,要求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是适合的软件编程工具。

2.优化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构

2.1硬件结构设计的优化

硬件结构作为整个煤矿电子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对整个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动起着直接的影响。所以需要对硬件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因为使用要求的不同,所使用的硬件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而本文针对所有控制系统需要高度关注的输出电路、输入电路和系统抗干扰部件等进行研究。

(一)针对系统输出电路进行优化。对于系统的输出电路进行优化,需要结合煤矿生产的具体要求,对所有指示标志与调速设备等均需要利用晶体管来完成输出工作,使得它能够负荷高频率的动作,并提升了响应的速度。例如:煤矿水泵机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PLC系统输出率假设控制在5次/min以下,能够利用继电器进行输出,这种设计方式可以保证电路的简单化,并能够提高抗干扰能力和带负载能力。但是假设PLC系统输出带电磁线圈在断电时,可能会出现浪涌电流,使得PLC芯片受到损坏。所以为防止这种问题的发生,能够在其他的电路盘并能连接流二极管,使得它能够吸收浪涌电流,并对PLC芯片起到很好的保护。假设PLC系统动作频率控制在6次/min到10次/min之间,也可以利用继电器来完成输出工作,但是通常情况下利用固态型继电器或中间式继电器有效控制水泵房的开合。

(二)针对系统输入电路进行优化。对于系统的输入电路进行优化,重点考虑PLC系统供电电源,通常情况下,是控制在交流90到250V之间,这具备了加强的宽幅适用性能。但是因为矿井下工作环境较为复杂、恶劣,且我国现阶段供电的不稳定,所以为了实现抗干扰目的,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要求在输入电路部件中安装电源净化设备,例如:安装电源滤波器、隔离变压器等。

(三)抗干扰的优化设计。系统的抗干扰设计是所有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对抗干扰进行优化设计可以从二点出入:其一,利用隔离变压器进行抗干扰优设计。电网中存在高频率干扰主要是由于原副边绕组间的分布式电容耦合形成,因此要求利用超隔离变压器,并把中性点通过电容和地面连接起来。其二,优化布线。利用强点动力线路或是弱电信号线方式分开走线,并保证这之间有一定的间距,从而起到较好的抗干扰效果。

2.2软件结构的优化设计

软件结构的优化设计可以与硬件结构设计一同进行,其关键工作在于按照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送的基本步骤,把软件结构设计转化成梯形图,这也属于PLC系统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具体应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对软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主要从两点出发:其一,对软件程序设计过程进行优化,而这关键在于对I/O点的优化。按照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喜用的具体要求分配I/O点,最大限度地实现I/O信号的集中编制,进而全面提高系统的维护质量。其二,对软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包括了对基础程序与模块的优化设计。在实际的煤矿生产过程中,把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分为数个模块,再对其进行调试与编写,最后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成的软件程序。对于模块的优化设计使得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调整起来更加方便。

电气自动化的优点范文3

关键词:PLC;电气自动化控制;应用

1PLC的概述

PLC是可以通过编程逻辑控制的一项技术,也是为了电气自动化应用而产生的一个电子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系统、现场总线三项技术组成。PLC在电气自动化方面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实用性,控制效果良好。PLC通过操作者输入指令,在内部程序中进行控制、计算、逻辑运算等指令运行,同时使用的是可编程的存储器,输出到工程使用的生产机械中达到一种控制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环境,PLC新增了一些新型功能,如可以进行通信增强、温度控制、位置控制等,大大提升了运行速度和工作效率,对电气自动化工业的生产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4]。

2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优势

2.1 操作性高

PLC技术主要优势是操作性相对较高,不仅可以支持语言互译类的程序管理,还可以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式,进而使用户掌握语言结构与操作模式,保障程序的应用效果。并且,PLC技术有着自动翻译功能,让用户的后期使用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因为PLC能够对程序进行互译,所以在进行技术编程过程中,可以通过集中简化系统的整体结构使程序处理难度得到降低,进而使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应用PLC技术时,需要依据国际统一标准通信,为具有差异化的厂家在PLC技术更换中提供保障,进而使处理效率与实践水平得到提高。

2.2 安全性及可靠性强

高可靠性是工业设备安全有效运行的必要因素,它对于设备整体的使用寿命以及工厂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由于PLC内部采用了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并且电路加工过程中采用了严格工艺,使得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具备很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与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相比,PLC控制系统解决了线路接触不良的问题,整体设计中保持了简单可靠的设计方式,通过较少的输入与输出来满足工业控制需求,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其可靠性。例如:控制系统中的断电保护功能,能够使PLC系统在断电时启动数据信息保护以及恢复功能,降低了数据丢失风险。

2.3 具有较高性价比

PLC具有较高的性价比。PLC体积较小,占用场地面积较小,所投入的辅助配套设施较少。PLC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抗干扰能力,能够降低企业停工以及维修所带来的损失,并且PLC结构简单,后期维护等简单方便,降低了维护成本。此外,其功能强大、适配性强,对于不再使用的PLC控制系统可以移至其他设备上,复用性较强,能够带来附加价值。

3PLC在电气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3.1 数控系统应用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合理应用PLC技术,可以使电子设备的功能得到不断完善,不仅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的存储量,还可以使电子设备的反应速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强化电子设备的智能化水准。在数控系统当中应用PLC技术,能够使PLC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为能使工业生产质量得到提升,要对数控系统进行充分分析,提高数控技术的灵活性,通过PLC技术可以很好对数控系统内部进行改善,进而使数控机床的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随着我国工业水平不断提升,对于产业结构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因此,不仅要使工业生产规模得以扩大,还应该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数控机床能够通过PLC技术提高加工信息传递工作,使信息输入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能够对数控机床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进而确保数控机床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使其各个功能都可以发挥效果。

3.2 控制开关量

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来说,开关控制的内容相对较为复杂,同时任务量巨大。一旦对开关量无法调节好,就会使电气开关工作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通过应用PLC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利用PLC来控制开关量,能够使电气自动系统开关量的逻辑性与时序性得到提高,进而确保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比如计算机能够结合相关的控制系统来对信息进行反馈,同时能够判断机床工作状态的稳定性,通过核算以后,如果没有误差就可以让机床继续生产。

3.3 顺序控制

在控制实践中,电气自动化控制中PLC大多都是在顺序控制方面应用实践,主要是用于顺序控制的编程设计。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能全面提升电气控制效率的应用技术就是PLC顺序控制,其中生态效益评价是控制效率的重要参照指标。在新时期节能减排时代背景下,高效率以及投入成本较低等自动化控制是目前行业发展趋势。在此类发展趋势中,PLC顺序控制应用价值能有效显现,PLC顺序控制能有效替代过去传统电气控制系统机电控制,有助于电气设备运行实现独立化、自动化控制。例如在目前各类食品加工行业发展中,由于食品加工生产车间具有较长的生产线、生产工序以及控制点分散度较高,控制复杂。通过PLC设定传感器、主站、远程IO站等设施,相关技术人员要在监控室对完整的生产线进行全面监管,能有效提升生产设备应用稳定性以及生产效率。此外,PLC顺序控制能有效降低企业生产能源消耗、投入成本以及人工配备。

3.4 闭环控制中的应用

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当中的闭环控制系统来说,其中涵盖了机器启动系统与现场手动系统两个环节。在闭环控制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应用PLC技术能够使闭环控制的功能得到全面发挥。例如在实际工作中,PLC模板在动力机开机状态下,可以参照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正确访问,并随着判断是否执行关闭或启动的指令。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合理应用PLC技术非常重要,通过PLC技术与闭环控制有效结合,能够使闭环控制系统功能性不足问题得到解决,所以,闭环技术是现阶段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最受重视的应用部分。

3.5 集中控制

目前,许多行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设备和中央…PLC…系统构成。其中,表示中央集成功能的是PLC系统,通过顺序控制来实现对各类设备的运行。因此,PLC系统的成本很小,效率很高,所以运用广泛。PLC技术可以按着编程的数据参数来分析并控制计算机,通过对计算机实现终端集成的控制,然后连接系统来共同实现监控、通信、显示等操作。这也是目前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技术,操作更加方便快捷,还能对程序逻辑的一些管理操作分级进行。

3.6 电力系统

在电力系统当中有许多用于辅助系统,如水处理系统。对于此类系统而言,相关工艺流程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顺序控制,且要做好开关控制工作,同时要完成相关的辅助控制系统。随着我国对节能减排理念的大力宣传,使许多工业企业的生产理念得到了巨大转变,坚持贯彻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经济效益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将节能减排作为最终生产目标,同时对辅助控制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大部分大型工业企业都已经通过PLC技术作为辅助系统,不仅能对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效控制,还能使用其中的通信系统。如输煤系统主要是由主站层以及远程的IO站所组成,其中的主站层主要由PLC系统以及人机接口组成,主站层是通过光纤通讯的总线来实现和远程IO站之间的连接,进而对工作环境改善。

4PLC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当中取得了较为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企业生产与发展节省更多人力物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还有一些缺陷,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现阶段,想要使PLC技术应用优势得到进一步提高,应对其应用覆盖范围进行拓宽,相关技术部门需要重视技术的应用整合与技术的运行维护工作,进而将电气自动化控制工作的创新与应用实践做到位,确保PLC技术能够在电气自动化控制当中得到稳定应用。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过当中,为了使PLC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发挥,还要对PLC的各项应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电磁波干扰等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使PLC技术抗干扰能力得到增强,推动其可以适应不同的操作与应用环境。为了使PLC技术综合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需要确保PLC朝着高速化、大容量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为了使PLC技术符合市场发展需求,要重视搭配新型联网通信技术应用构建智能模块,对编程语言进行拓宽,进而实现快速检测与电气设备故障判定等,推动电气自动化系统朝着更为安全、精准、高效、稳定的方向发展。要积极培育更多与操作相适应的技术操作人员,做好完善的知识储备,全面优化PLC技术操作。掌握更多前沿技术,为PLC电气自动化控制优化提供有效支持。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应用PLC,能全面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优化控制效率,扩大企业经营效益。随着各项生产要求逐步提升,在PLC技术应用中要注重对电波等干扰性要素集中分析,整合各项先进技术应用,强化电气控制成效,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有效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波.PLC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OL].

[2]冯威,许振周.PLC技术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运用分析[J].南方农机,2018 ,49(15):198.

电气自动化的优点范文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气工程基础、电机学、电器学、电力系统分析、电机设计、高低压电器、电机控制、智能化电器原理与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建筑供配电等。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计算机软件实践及硬件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仪器仪表、机械、建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2、机械/设备/重工;

3、建筑/建材/工程;

4、新能源;

5、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房地产;

7、其他行业;

8、汽车及零配件。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师、电气设计师、技术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电气工程师;

2、电气设计师;

3、电气设计工程师;

4、电气技术员;

5、技术员;

6、机械工程师;

电气自动化的优点范文5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机械设备 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广泛地应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与先进生产技术的结合是当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机械设备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概述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自能化控制与管理的技术,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为社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备的应用,主要是发展于20世纪六十年代,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它可以实现很低的成本控制,以及高幅度的经济效益,对生产进行高水平的推动,并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

二、电气自动化应用于机械设备,促进信息流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计算机辅助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有助于信息的制造与交流。机械设备自动化中,计算机控制数据管理,实现信息交流,并可以将生产过程中各种信息进行整理,确保各个环节中的信息的完美控制,对产品的成本控制以及数据管理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利用自动化设备,实现编程的效率的提高,促进工艺的标准化,进而为系统优化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系统的运行。机械设备自动化还能将相关信息以及产品联系起来。和产品相关的过程包括加工程序、工作顺序、结构体系等处理程序,因此,机械设备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完成了对工作各个环节的数据管理。

三、电气自动化应用于机械设备,有助于煤矿产业的发展

煤矿生产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作业,矿井中具有大量粉尘与煤烟,甚至部分矿井会出现瓦斯等,具有很大的安全风险,如果单纯依靠人力,不仅费时费力,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后果。而机械设备的电气自动化,则可以加快工作的效率,同时在一些高风险的任务上,使用机械设备,能够很好地降低安全风险,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矿井的安全事故发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人们往往很难观察出预兆,而设备的电气自动化则为矿井生产提供了实时监控,对生产的状况进行监控,有效观测矿井的各项指标,促进管理的自动化以及对风险的预测。对于矿井工作来说,必须要加强对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的控制,而机械设备的电气自动化则对两个系统的控制比较严格,可以实现对矿井的及时通风以及自动补水与排水,大大降低了生产的安全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机械设备电气化在煤矿业排水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主要作用:实现了对煤矿的自动供水以及排水,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同时供水的量以及排水的量都是经过精密计算得到的数据,保证了工作的精确度,避免出现失误,提高了对能源的节省力度,并促进了排水系统工作的高效化。排水系统如果出现故障时,机械设备自动化提供实时监控,可以进行有效监测,并进行故障排除或者问题比较大的时候,进行警报,提高了排水工作的安全性,确保了煤矿生产的安全高效。机械设备自动化,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补排水进行实施显示,将数据信息传递给控制中心,有助于指挥部进行控制与管理。

四、电气自动化应用于机械设备,有利于加工产业的发展

对于机械设备的加工生产企业来说,刀具加工是最重要的环节。不仅要保证刀具的更换以及选择,还要保证刀具的加工安全。机械设备自动化将这些工作,以一定的顺序进行,保证了施工工序的严格,也进而确保了刀具加工的准确度以及可靠性。利用设备自动化,可以解放劳动力,同时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高生产的效率,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机械设备自动化,进行数据记录与计算工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保证了数据结果的精确度。加工生产厂可以利用机械设备自动化,建立生产流动线,节省了人力资源,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机械设备的电气自动化还有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对加工生产进行数据的录入、显示、判断以及计算等,对于一些安全事件发出警报。里面不仅有监控系统,还具有控制平台。对生产线进行监控,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分析事态,并将分析的结果传递到控制中心,人员可以根据结果进行控制,大大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生产线的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机械设备自动化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贡献,也进一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个技术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得到广泛推广,同时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技术含量。

Abstract: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greatly improving the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operating speed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promot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enhanc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in mechanical equipment,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equipment.

Keywords: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mechanical equipment; application

参考文献:

[1]崔森.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

[2]黄文鑫.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程的发展前景探讨[J].科技视界,2014.

电气自动化的优点范文6

关键词:邮电高校;电气工程;通信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58-03

近二十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基本形成了一个世界级水平的信息通信网络。进入21世纪,信息通信业仍迅猛发展,技术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正在引发信息通信领域的产业重组,三网(计算机通讯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具体到西安邮电大学就是“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西安邮电大学是陕西省两化融合中心承办单位)。“两化融合”宏伟目标的实现,不是单靠一个通信技术就可以实现的,需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尤其是通信技术和电气技术的融合。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实,使我们意识到在邮电类高校培养21世纪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中,对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应有清醒的认识,必须结合当前形势,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以便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电气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学科门类,而作为一个邮电类高校培养的电气工程师除了应具备电气工程专业的基本素质外,还应有邮电类高校的特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一个宽口径专业,一定要更好地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融合。在邮电类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通信原理》课程在电气专业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通信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和噪声分析,信号设计理论,幅度调制系统,角度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信道复用和多址方式,差错控制编码和同步原理等。作者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我校(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通信原理》教材进行了比较,其基本内容均大同小异。根据《西安邮电大学本科培养计划》的要求,我校“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授课64学时和实验8学时。但是,将《通信原理》课程引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显然不能照搬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必须在教学计划的安排、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和环节等方面作出合适的配置,以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方向。近几年来,我们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精心安排讲课内容。一般来讲,所选教材章节的编排顺序就是教师授课内容的顺序,而《通信原理》课程的教材在“调制”方面的内容编排上一般采用的顺序为:“模拟信号模拟调制”―“数字信号数字编码”―“数字信号模拟调制”―“模拟信号数字编码”。对电气专业的学生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电气专业的相关特点,把电气专业所涉及到的有关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的内容穿去,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如果把“模拟信号数字编码”提前到“数字信号数字编码”的前面,授课效果会更好一些。但在讲解数字系统之前,我们应向学生解释两个问题:①如何把模拟信息转变成数字信号。②转换精度如何控制。最后再来讲解数字信号是如何传输的。作者认为这样的改变使教学更有连贯性,更接近于实际的通信系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清楚明了,对知识的掌握将更加牢固。

2.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手段也由过去的语言、黑板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媒体的方式教学。多媒体方式教学的优点是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信息含量高;缺点是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接受不了那么大的信息量。《通信原理》是一门公式和推导过程相对较多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固然节省了板书时间,但是学生对公式和推导过程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深。但板书的教学方式就不一样了。教师在书写公式及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生就对公式及整个推导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听课效果提高了很多。所以,作者建议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灵活多变,应以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更深刻理解为标准,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和板书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3.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水平。实践性教学对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发他们的创造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需求而培养人才,调整人才的培养结构,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增强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作为邮电类高校,具体执行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到教学上,就是增加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水平。作者在进行《通信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时,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作了必要的改革。《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一直存在着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等问题。结合“卓越计划”,作者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学生自制相关实验设备、装置的内容。在具体执行前,首先增加了实践环节课时,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比如:老师自主出题,以开放实验的形势,分别从大一、大二、大三招收学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基础和情况,题目从简单到复杂,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教师授课时间比较灵活,晚上、周末或者实验室有空的时间都可以,只要老师和学生提前沟通好就行了。其次积极把课内实验、开放实验的内容与全国大学生竞赛结合起来,通过课内实验、开放实验的训练,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集中强化训练,从而在大学生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实践后,收获颇丰。作者带领学生自制了广播铁搭通信演示仪、通信原理教学实验装置综合实验台等相关设备。有的也应用到了大学生竞赛当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虽然自制设备参考了一些现有设备,但自制过程对参与的学生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整个设备的自制过程,自始至终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己动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间呈现出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交叉发展的趋势,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邮电高校的电气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学好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要体现邮电高校的特点。教学改革内容应当着眼于如何能够把电气专业和邮电特色紧密结合,培养出具有特色的电气专业的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通过在邮电类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的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全面适应新世纪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尤其是通信行业对高级应用型电气专门人才的需要,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建明.21世纪初中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与展望[J].电信科学.2000,(1):4-6.

[2]邱捷,夏成铨.澳大利亚大学电气工程教育概况及简评[J].电气电子教育学报.2000,22(1):3-5.

[3]夏东伟.伯克利加州大学电气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系本科教育及其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23(4):22-25.

[4]丁道齐.应对加入WTO中国电力通信要创新机制加速改革与发展[J].电力系统通信.2000,(5):1-12.

[5]张士兵,章国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1-13.

[6]赵发勇.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0):71-73.

[7]樊昌信,徐炳祥等.通信原理(第五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