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范文1

论文关键词:信息处理 技术集成 工程勘察 工程地质 

论文摘要: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因此,提出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的要求,不但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主要动力。 

 

0引言 

当前,伴随着一般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起,地质信息科学已经逐渐形成雏形。这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关于地质信息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学科领域。它的形成与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和促进密不可分。历史分析的结果表明,计算机技术的引进、改造、融合、集成和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的过程。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 

1.1 信息处理技术地质测绘、钻探、山地工程等所获取的数据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数据源,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流程的起点,这些数据包括搜集到的早期勘察数据和现阶段地质勘察获取的状态数据,不但具有多来源、大数量、多种类、多层次、多维和多应用主题等特点,同时又具有可采集性、可存储性、可管理性、可复制性、可共享性等可信息化的特征。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勘察数据获取、勘察数据整理与管理、勘察图件制作、地质体空间分析、勘察成果编制、管理与查询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对应一种或数种信息技术,如数据的采集与管理可以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勘察图件的制作可以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或gis技术来实现,地质体空间分析可以用三维建模与空间分析技术来实现,勘察成果的编制可以通过数据库中资料的组合来生成,成果的查询检索可以通过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来实现。[1] 

1.2 信息处理方法数据采集是整个处理过程的起点,也是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主要工作之一。所采集的数据包括可以搜集到的前期资料和工程勘察获取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直接录入、导入与二维平面图或三维模型绑定输入等四种方式来进行处理。[2]报告、汇报、归档部分是指利用数据库、二维辅助制图和三维模型与空间分析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等勘察成果,并对所取得的成果数据进行审查汇报,最后把成果进行数据库管理和归档。以上这些工作全部处在标准化体系的制约之下,这些标准包括工程勘察规范、数据编码标准、图层设置标准等等,同时这一过程被网络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从而组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完整流程。 

1.3 信息处理流程①数据采集阶段。在确定了工作目标后,首先搜集工作区域的各种已有资料,在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在可能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考察,进一步确定工作区域。在基本确定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测量和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钻探、物探、地质试验和可能的山地工程等工作。这个阶段主要是获取工作区域内地表、地下的各种地质资料。②室内整理阶段。室内整理阶段是对获取到的地质资料进行校对、分析和分类的工作,使获取到的数据条理分明,便于后期工作的使用。

这一阶段可以滞后于数据采集阶段,也可以与数据采集阶段同时进行。③分析处理阶段。分析处理阶段主要是利用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各种地质图件的编制,对野外勘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等,为下一步勘察报告的编制提供各种资料。④编制报告阶段。工程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勘察报告,这一过程主要依赖地质技术人员对地下地质空间的感悟与工作经验,充分利用获取的数据和前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处理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⑤成果审查与汇报阶段。这一过程是对整个勘察工作的检查和验收,如果分析不够充分,要返回到分析处理阶段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处理,如果分析结果缺乏足够的数据,要返回到数据采阶段,进行补充勘探工作,直到审查通过。⑥资料归档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原始勘探资料和勘探成果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工作。这部分资料同时也是其它工作的资料依据。从信息处理角度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三部分,其中数据管理包括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管理和对数据应用的结果进行管理,数据应用包括数据统计分析、空间模拟与分析、地质图编制和报告编制等。 

2实现地质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作用,需要实现信息集成化。其原则和出发点是:使各部分信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元素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每个元素最优;各个信息处理环节相互衔接,数据在其间流转顺畅,能够充分共享。系统有了这样的的整体性,即使在系统中每个元素并不十分完善,通过综合与协调,仍然能使整体系统达到较完美的程度。从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实现的逻辑结构看,系统集成的内容包括:技术集成、网络集成、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分布式的工程勘察点源信息系统的建立,就是上述四方面集成的结果。 

3结语 

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要求深化对地质信息机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工程地质勘察的信息化需求,也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动力,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工程(地质)勘察的计算机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地质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借鉴和引进其它地质与矿产勘查领域的成果,并且逐渐融入地质信息科学的总体发展轨道,伴随着地质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五年制 电气自动化 连贯性 专业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72-01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各种学科的技术,它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专业知识为主,学习本专业要求的各种技能。

一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教学现状

电气自动化作为一种综合类的尖端科学专业,在当今社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随着该专业的快速发展,设备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如今的实训硬件以及实训内容明显有些滞后,学生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衔接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与模式也略显落后,甚至于个别老师的专业素质也跟不上时代需求,这些都是当下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问题。从现状出发,我们应当加大投资、不断更新实训设备与内容、缩小实训与实际生产的差距、探究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新时期电气自动化发展的脚步。

二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连贯性研究内容

1.确定课程目标

探究出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生产过程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具有宽广理论基础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理论的连贯性的教学课程。在五年的教学过程中使教程难度呈阶梯状,让学生有层次地逐步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如课程在初级阶段可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培养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一线从事生产过程中自动化装置的运行、控制、维护、检修工作,即为社会培养出中级维修电工技能人才。后一阶段应将课程目标定为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保证此时的课程内容在衔接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即将侧重点放在培养人才分析能力与综合素质上,让学生学会独立识别绘制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和电气控制等图,并且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

2.课程连贯性分析

当专业课程具有有效的连贯性时,就能使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采用衔接式的教学模式,能令学生平稳地从上一学习阶段过渡到下一学习阶段,也可避免教学的重复性。如在初级阶段已学习过的电工,PLC等课程在第二阶段仍会出现,这种现象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浪费了教育资源。保证课程的连贯性既可以节约资源,也更有利于培养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电气自动化人才。

3.具有连贯性的五年制课程建设基本任务

首先让学生掌握该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能力,在这一阶段可让学生学习电路基础以及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同时让学生开始接触一些入门级的电力设备。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应增加课程难度,理论课依旧要安排如电机原理,既能衔接前一阶段内容又可增加新内容,同时也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内容。如电气识图、电气设备的认识以及与该专业息息相关的数字电子、放大器等课程,在此时的实训内容可安排为简单的小电器拆装如录音机的拆装,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电气自动化发展比我国更完善,引入英文类专业书籍可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也能轻松辨识进口设备名称,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在这一阶段也应让学生认识到电气自动化专业对应岗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认识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内容,这些可通过就业指导课来实现。经过以上阶段学习接下来应努力让学生与生产接轨,如学习PLC课程:电工实习,继电保护等,让学生学习典型的电路设计,小型系统的设计、运行、调试与检修。最终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与工业发展的人才。

4.创新教学体系

以培养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目标,保持专业所授核心内容、支撑课程内容、主要课程内容不变。增添新型实训设备,注重教材衔接性,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特点。建立起一个以就业为最终目标,具有连贯性的能培养专业知识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电气自动化人才的新型教学体系。

三 五年制电气自动化课程连贯性的意义

通过探究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使该课程更加符合现代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使教学内容更加接近社会实际生产,更贴近实际所需。通过对此课题的探讨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与企业需要的面向电气自动化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分析能力,使该专业学生具有更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操作技术。

四 结束语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 管理制度 教学改革

工科院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具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的摇篮,经过工科素质教育,学生将具备开展基础研究,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发现新现象,开发新产品和新材料的能力。工科院校开设的电工电子实验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电路实物紧密结合的能力。电工电子实验是重要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强化学生基本训练,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加深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初步进行科研设计能力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对电工电子实验室实验开放的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 实验室开放管理的目的

开放实验室是指学校正式建制的各级各类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面对大学生、研究生开放使用。实验室除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以外,还可利用一切可以开放的时间和资源面向学生开放。

以前,学生做实验时,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任课的章节来决定做实验的内容和实验时间,然后在规定的时间里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做预定的实验,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实验,缺乏思维,没有创新性,另一方面,实验室的资源在业余时间里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室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为鼓励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教学、科研和各类社会活动,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规范有序地做好电工电子实验和其它实验项目,实验室必须进行现代化的开放性管理。

2 实验室开放的主要任务

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学生技能训练,而且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各个实验室要对学生进行课外开放,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率和开放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实验资源的效益。开放实验室以开出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型、研究型、综合型实验项目为主,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实验室参加实验、小制作、发明、创造活动,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3 进入开放实验室的程序

学生个人、社团组织或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开放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进入开放实验室必须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多媒体预约系统进行预约,并填写《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申请表》电子文档,填写的主要项目有所在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和实验内容,由实验室管理教师来确定实验的具体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实验预约流程如图所示。

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首先,进入实验室要进行考勤,有条件的可进行电子打卡考勤或直接进行签字登录。实验时,要在实验指导教师、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活动,并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项目的创新点、实验数据采集记录、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收获与体会等进行认真总结。实验结束时也要进行考勤方可离开,实验报告应由实验指导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签字,和考勤登记一并作为对开放实验室进行考核的依据。

4 要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实验人员必须树立严肃认真、严谨求实、严守纪律的工作作风,实验室要保持整洁和肃静,要保证学生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实验管理制度来保证开放实验的正常运转,具体情况如下:

4.1 开放实验室的制度

实验室要有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实验,为使开放式性实验教学、科研活动能够规范有序、顺利高效地进行,特此制定以下管理条例:

(1) 开放性实验室采用开放与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实验室既要对学生开放,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在室内做实验,又要进行必要的管理,保证实验室安全有序。

(2) 开放实验室由理论教学教师和实验人员配合管理。理论教学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实验作出理论指导,该实验室的实验员主要负责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低值易耗品的管理。

(3) 对于课题研究,实验目的要明确,有完整的实验计划(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简单步骤,实验方法等),计划经理论教学教师批准后,提前一天以上按实验所需仪器列好清单交给实验室实验员。

(4) 学生在实验项目完成后,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或论文等实验结果。实验室应及时总结和交流工作,根据实验情况写出实验心得。实验室须做好成果收集和论文推荐发表工作。

(5) 开放时间一般为学生课余时间,不能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

(6) 开放实验室的设备的管理实行损坏赔偿制度,对损坏的设备要登记,并按价格酌情赔偿。

(7) 不得把实验设备拿出室外。

(8) 开放实验室实行登记制度,凡在实验室内做实验的师生应填写相关登记。

4.2 开放实验室的工作量

在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的实验教师、技术人员,其教学工作量(不含正常教学工作量)由所在实验中心负责人于每学期末对本学期工作量进行核算,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认定,并由教务处将开放实验室教学工作量按公共课教学工作量的管理方式核算到有关院、部,由有关院、部纳入实验教师、技术人员岗位津贴考核。业余时间(含假期)实验工作量按正常实验工作量的1.2倍计算。

4.3 开放实验室的经费

开放实验室于每学期末提前报下一学期进行开放实验所需实验消耗材料预算经费,经实验中心主任核定后,报资产管理处物资材料科审核。资产管理处于每学期初将所需经费核拨到相应院、部,由院长、实验中心主任或开放实验室主任掌握使用。

学校定期进行开放实验室评比表彰活动。表彰奖励在实验室开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

5 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

学无止境,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水平的同时,实验指导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学术水平的提高。实验指导教师要多参加有关学术交流活动,到兄弟院校取经,加强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及信息检索等方面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注重培养创新技能,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观念,加强科研和工程背景训练,科学地实施教学,提高指导学生电工电子实验的能力,去适应新时代的实验教育要求和发展方向。

6 结束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爆炸的世纪,学科交叉,专业互相渗透,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适应新时展的需要,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怎样进行电工电子开放实验改革,才能使电类专业学生具备初级电气工程师的能力与素质,使非电类专业学生具备宽厚扎实的电工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精心思考、长期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它应该在实践中边修改、边完善。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教师们应群策群力,实实在在把电工电子实验这门课程开设好,使学生经历电工电子实验后,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为今后从事专业工程技术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建唐.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杨洁.高等院校可开放实验教学初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414-415.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范文4

1、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工艺要求,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2、掌握常用的仪器、仪表。

3、突出实用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为求活泼、有趣味性。

【关键词】电工专业;技能培训;学习兴趣

一、理论教学

1、基础理论教学

课程和内容的选择是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在开课的先后次序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依据学校的条件,设计了相关项目课程。先易后难,先学的知识、技能是后面所学的基础,这点与传统课程体系一样。在校期间,以校本工作岗位为主,兼顾工厂、企业对操作员的要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一个较为全面完善的体系,进入工作岗位,可较快地熟悉工作、进入工作。培养的能力主要是通识的,学校教育无法也不可能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零距离的对接。“学校不是工厂,工厂不是学校”。将课程项目化,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课程都在一起整合,而是采取两个方向的课程进行项目化,一个是弱电―电子线路,另一个强电―电力拖动。

2、重点专业课内容教学

熟练掌握《电力拖动》这门课程。该课程中主要包括各种常用低压电器的组成、原理和作用;常用继电器、接触器的识别与检测;典型的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等。学习这门课程,具备进入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学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3、懂得安全用电常识

与强电打交道,安全教育为首要,电具有“听不到、看不见、摸不得、嗅不着”等特点,在实习过程中,一定对学生进行安全喊话,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在培训中要侧重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人体触电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安全用电一般措施;安全用电的技术措施;安全用电的组织措施,在生活和生产中,给合实际分析典型触电事故案例等。

二、一般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使用万用表、钳形电流表的能力

通过培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针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对于较高素质的学员,是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它是用来测量电流、电压等多种电路参量和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等多种元器件参数的电工电子仪表,其正确使用使用方法如下:

(1)测量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先检查一下指针是否指在零的位置,如不在零位,可调节表头轴心附近的机械调零装置,将指针调到零位。然后在电池夹内装入二号电池(1.5V),6F22型层叠电池(9V)各一节。

(2)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测量前,必须将转换开关拨到对应的交流电压量程档。如果误用直流电压档,表头指针不动或略微抖动,如果误用直流电流档或电阻档,轻则打弯指针,重则烧坏表头,它相当于人的“心脏”,是很难修复的!测量时,将红黑两表笔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绝对不允许在测量中任意拔动转换开关来更换量程。测量高电压时更是如此,这样可以避免电弧烧坏转换开关触点。测量电压时,一定要要养成单手操作的好习惯。

(3)直流电压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仍然要注意正确选择测量项目,如果误选了交流电压档,读数可能会偏高,也可能为零;在测量之前,一定要注意万用表的表笔正、负极性,将红色的表笔接被测电路的正极,黑色的表笔接被测电路的负极。如果表笔接反了,万用表的指针会反方向偏转,容易撞弯万用表的指针。若事先不知道被测那点电位的高、低,可将任意一支表笔先接触被测电路任意一端,另一支表笔轻轻地试触一下电路的另一被测端,若表头指针向右偏转,说明正、负极性接法已正确,若表头指针向左方向偏转,说明表笔接反了,交换红黑两表笔即可正常使用。

(4)电阻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绝对不允许在带电的情况下测量电阻。这相当于将被测电阻两端电压引入万用表之中来测量线路,必然引起测量误差,如果引入过大的电流、电压,还会烧坏表头,所以在测量电阻之前必须先切断电路电源。如果在测量的线路中有大容量的电解电容,应先将该电容器放电(正、负极短接),避免电荷通过万用表泄放,会损坏表头。测电阻时,直接将表笔并联在被测电阻或电路的两端,在测量电阻之前或每更换倍率档时,都应该重新调整欧姆零点,即将万用表的红、黑两表笔短接,并同时调节零欧姆调零旋钮,使表头的指针更准确地停留在欧姆标度尺的零点上。如果连续使用Rx1挡时间较长,也应重新校正欧姆零点,这是因为五号电池容量小,工作时间稍长,输出电压下降,内阻升高,会造成欧姆零点漂移。测量电阻时,应该选择较合适的倍率档,尽量使指针接近标度尺的几何中央,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5)要正确使用钳形电流表:在测量之前,应先检查一下电流表的指针是否指向零的位置,如果不指在零位,应该进行机械调零,然后还应该检查一下钳口的开、合的情况,要求钳口可动的那一部分开、合要自如,两边钳口的结合面一定要紧密接触。假如钳口上有油污或杂物,应该用溶剂洗干净;假如有锈斑的话,一定要轻轻地擦。测量时候一定使钳口紧密接合,漏磁通减少,测量精确度提高了。测量时,应选择适当的量程,为了方便在测量时使指针超过中间刻度,以减少测量误差。如果在测量电路之前,不知道被测电流的大小,可先将量程选择旋钮置于最高挡位,然后再看指针偏转的情况将量程旋钮调整到较合适的位置。如果被测电路中电流太小,即使在最低量程挡指针偏转角都很小,为了提高测量精确度,可将被测载流导线在钳口的部分的铁心柱上缠绕几圈后再进行测量,将指针指示数除以穿入钳口内导线根数,即得实测的电流值。测量时,应使被测导线置于钳口内中心位置,以利于减少测量误差。钳形表不用时,应将量程选择旋钮调到最高量程挡位,以免下次使用时,不慎损坏仪表。

2、培养学生独立识图的能力

电路和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维修都要有相应的电工用图作为依据或参考。它是电气工程技术的通用语言,凡从事电气操作的人员,必须掌握识读电工用图的基本知识,具备照图施工和检修的能力。我们一定按照识图的基本要求去识图:结合电工基本原理识图;结合电气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识图;结合典型电路识图;结合电路图的绘制特点识图。掌握识图的步骤,阅读图纸的有关说明,包括图纸目录、技术说明、器材明细表及施工说明书等,这一步主要是了解工程的整体轮廓、设计内容及施工的要求。识读电气原理图时,要根据电路图的工作原理,首先在图纸上先分析出主电路、控制电路,其次再先看主电路图,后看控制电路图。阅读主电路可按照以下四步分析:第一,先看本电路设备的供电电源,实际上生产多用380V、50HZ三相交流电源;第二,弄清主回路中用了多少台电动机,并了解各台电动机的作用;第三,分析各台电动机的工作情况,电动机与电动机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第四,熟知主电路中所用的控制电器和保护电器,控制电器多为刀开关和接触器主触点,保护电器多用熔断器、热继电器、自动开关中的脱扣器等。分析控制电路时,要先了解控制电路中常用的继电器、接触器、行程开关、按钮等的作用、动作原理,再结合主电路有关元器件对控制电路的要求,即可分析出控制电路的动作过程。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的测量,熟读色环电阻的阻值,电容的极性的判别,二极管、三极管的检测,熟练地掌握电烙铁的焊接技术,掌握焊接的动作要领和基本要求,能够按照图纸进行组装和调试。

三、专业能力的培养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和检修

培训实习的学生熟练地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装配技术和拆卸过程,拆卸不得得当,会拆坏设备,或者把零件及装配位置弄错,给装配也会造成不少困难。培训学生在拆装电动机之前,一定做好拆卸前的准备工作,备齐拆装的一些常用工具,一定要选好合适的地点来拆装电动机,现场环境事先要整理好。一定要熟悉所拆电动机的结构、特点、拆装要领及所存在的一些缺陷,一定作好标记,标出电源线在接线盒中的相序,培训学生掌握电动机的拆卸步骤,熟练地掌握联轴器或皮带轮的拆卸;轴承的拆卸;端盖的拆卸。掌握电动机的装配技术,原则应与拆卸步骤相反。

2、安装和检修低压电器元件能力的培养

学会运用万用表检测继电器,接触器等低压电器元件质量及好坏,在控制板上安装电器元件,根据电动机容量的大小来选择导线线径,分别接控制电路和主电路中,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来检查主电路和控制电路接线是否正确,为防止接线错误造成不必要的短路事故。

3.板前明线布线的安装工艺

尽可能少布线的通道,同路并行的导线按主电路、控制电路要分类集中,单层密排。控制电路一定要紧贴安装面布线,相邻的电器元器件之间也可“空中走线”。安装导线尽可能靠近元器件走线,布线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要成900的直角弯。同一平面的导线高低要一致,尽量避免导线交叉,用软线来连接按钮,连接配板上的元器件时一定要通过接线端子,并且要编号。

总之,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这一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从事电工作业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小法电子技能与实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1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范文5

(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江阴 214431)

摘 要:中高职衔接是地方经济、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的需要。课程衔接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落脚点,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着培养目标断层、基础课程脱节、课程内容重复、实践教学雷同、教学模式差异等问题。这要求中高职学校通过设置新的人才培养规格、统编专业教学计划、学模式,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无缝衔接。

关键词 :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196-02

收稿日期:2015-01-1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编号:B-a/2013/03/001)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司开妹(1975-),女,江苏江阴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1.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为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坚持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打造国际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做大新兴主导制造业,集聚培育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江阴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全面提升社会人力资源素质,并亟需大批高端技能人才作支撑。这对区域职业教育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2.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对生产一线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标准提出了相应较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产业要求,也存在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和岗位技能升级的问题。中高职衔接以课程衔接为核心,涵盖了学制、培养方案、课程内容、职业素质养成、学生心智发展、职业资格证等多方面衔接,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适应了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3.职业教育现代体系建设的需要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进而转向知识密集型。中职毕业生已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一直以来,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职业教育的软肋和伤痛,低端的中高职衔接不畅,更缺乏向本科以上高端延伸的对接,形成了“断头”教育。《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提出,中高职的衔接可以有效地拉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进而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困难

研究界多以“中高职衔接”为视角来研究中高职协调发展问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联接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内容。也即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方面相互承接、合理分工的有机结合状态。但综观三年中职和三年高职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之处,造成课程衔接不到位,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状况。

1.培养目标断层

中高职内涵衔接的基本原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然而,中国目前的职教体系在中职和高职的相近专业中,培养目标关联度小,高职教育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有很好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等问题。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由于理论知识的匮乏,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手段限制,阻碍了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无法不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致使中高职衔接中的培养目标达不到精确定位,出现断层。

2.基础课程脱节

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加之对文化基础课重视不够,要求偏低,导致学生进入到高职后,对《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非常吃力,部分学生考试不及格,丧失学习自信心。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学校并未开设物理课,专业基础课学习内容也过于简单,升入高职后造成对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机构与传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等)的学习掌握有一定的障碍,限制了对专业实践知识、技能的理解,从而影响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

3.课程内容重复

中职学校的课程应该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提升,专业基础理论及基础操作技能的学习,而高职院的课程应突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强调知识的迁移和专业的贯通。在认真分析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后,发现课程侧重点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复,课程同质化严重。一是科目重复,即所开出的课程重复或雷同。如中高职数控专业教学中都开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数控编程》等课程,这就意味着中职学过的课程,到了高职还必须重修。二是内容重复,在对中高职数控专业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发现,课程内容重复率超过30%,造成严重的学习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

4.实践教学雷同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对比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发现,实践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等雷同性较大。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无法体现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区别。如在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中高职阶段都有车钳短期训练、计算机应用操作、初级维修电工实习及数车技能训练等。

5.教学模式差异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在课程改革上做出了很多尝试,在教学中多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而在我校因硬件受到限制,主要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不高。这种现象也将影响“3+3”中职学生转段学习适应不良的现象。

三、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对策

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叠加或接续,其最终目标是打破目前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屏障,构建以终身教育为特色,互相贯通、有机衔接融合的统一、开放、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专业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化设计,是中高职衔接的灵魂。

1.设置人才培养规格,中高职培养目标全面接轨

要实现良好的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至关重要,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应准确定位自身的培养目标,这是实现中高职无缝对接的前提条件。中职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技术水平,但缺乏专业基础,根据这些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遵循“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职业成长规律系统构建课程体系。由校校、校企共同制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校企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保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数控技术专业经过企业调研,确定了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成为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

2.统编专业教学计划,中高职课程设置全面贯通

目前中高职衔接方面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中职阶段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技能训练重复的现象。在课程内容方面,中职学校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制定了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了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了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做到了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的课程专业针对性强,理论课以基础课程为主,高职阶段的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全面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中高职教学模式的全面衔接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在整个课程衔接的全过程中应尽可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针对中职学生改变原有的中职教学模式,尽可能采用基于情景教学模式下的项目化教学法,以企业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模拟出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讲解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步熟悉知识的应用过程,掌握知识应用的方法,最后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中高职有效的沟通,在教学模式上和高职进行对接,学生在转段进入高职阶段就能很好的适应高职教学,从而建立起以达到培养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中高职衔接的、融就业竞争力与岗位职业能力于一体的现代化课程体系。

为保证“3+3”分段培养课程的衔接,需要中高职学校、行业企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编制分段培养的专业课程标准,编制分段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有效地进行分段培养,培养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左希庆,吴国强.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邓桂萍,宋烨.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

初级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会计电算化 课程设计

任务驱动法概述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逐层对任务应该具备的知识点进行分解,进行自主探索的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也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带着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每一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理论。

任务驱动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若干具体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会计电算化》课程利用财务软件进行教学,所以在教学中容易沿袭软件设计思路,这会使学生缺乏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内容的理解,缺少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认知。因此,《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应该针对会电工作的职业需求来开设,形成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育模式。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课程体系设计

1.任务提出

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总体学习目标是学会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和报表系统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具备初级会计职称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根据这个总体目标,结合我校教师对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调研,我们提出了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项目实施、系统初始化、账务日常处理、出纳处理、报表编制及报表分析、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期末处理等8大学习领域26项学习任务。

2.任务分析

提出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完成任务需要的理论知识,而应该采取讨论、分析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建立会计账套时,可以把企业成立时所有基础数据作为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自己分析哪些数据是必须录入的。教师再把建立账套所需参数这个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在任务分析阶段,一定要注意学生是教学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任务的实施

在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实施是核心环节。这一阶段由教师创设一个仿真的“任务情景”。《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总体“任务情景”,就是一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会计经济业务,在授课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节课的具体“任务”,把“任务情景”再进行细分,也就是说“任务”和“情景”之间必须相互对应。

以学习凭证日常处理为例,这个“任务”的“情景”应该是企业会计人员填制每一笔记账凭证的工作。那么在课堂要模拟这个过程,就需要以企业一个月的真实经济数据为蓝本,要求学生站在会计人员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进行记录。在实践中,同学们都自觉的以会计身份登录软件,进入账务处理模块后,填制并保存记账凭证。有的同学出于完成“任务”的紧迫感,想要加快录入速度,在填制凭证时还运用到了常用摘要、常用凭证这些快捷功能。通过创设任务情景、模拟业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自己完成任务的时候体现出来。

4.任务评价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下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应用财务软件进行综合账务处理上能力的评价。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而言,一方面应该评价每位同学平时完成任务中的表现,包括对到课率、课堂回答问题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的考核,由于任务驱动法突出对学生教学态度的评价,因此这部分所占比重提升之50%。另一方面的评价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完成经济业务核算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这需要通过上机模块化考试实现,分数所占比重也是50%。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应用的优势

传统会计电算化教学十分重视以“知识点”构筑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强调对会计核算流程固定模式的训练。所以造成学生在学完本门课程之后只是掌握了对财务软件的熟练操作,而设有形成一名会计电算化人员应该具备的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加工的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任务驱动教学法把《会计电算化》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穿插到各个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景,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这种方法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不断的对“任务”进行探索和创新,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月.高职会计专业实训之我见. 财会月刊[J],2009(33).

[2]崔永艳.浅谈高职教学中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 科技资讯[J],2010(28).